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的教案优选

盼望这份“爱莲说的教案”能迎合您的期望,若您仍有更多相关信息需求,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为确保学生上课前有充分准备,老师务必提前认真编写每个教案课件,以避免遗漏任何重要内容。

爱莲说的教案【篇1】

【设计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一、朗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还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学生尽情朗读,然后课堂发言。对于这篇课文读起来上口的原因,同学们体会到的有: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如下阅读思考题,要求根据思考题自己析读课文,并写下阅读笔记。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教师综合同学们的阅读分析所得: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教师对课文的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①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②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评析〕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

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

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

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

它的精采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

查看更多>>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莲, 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译文及注释】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之:的。 4、可爱:值得怜爱。 5、者:花。 6、甚:很,非常。 7、蕃:多。 8、自:自从。 9、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 13、淤(yū)泥:污泥。 14、染:沾染(污秽)。 15、濯(zhu):洗涤。 16、清涟(li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7、妖:美丽而不端庄。 18、通:贯通;通透。 19、直:挺立的样子。 2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1、不蔓(m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22、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23、益:更加。 24、清:清
查看更多>>
爱莲说课件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爱莲说课件》,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爱莲说课件(篇1)

[教学目标及重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古往今来,人们在它身上倾注了多少深情,寄托了多少厚意。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一描写荷花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1. “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

查看更多>>
周敦颐 爱莲说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着名人。是着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3、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之:的。 5、可爱:值得怜爱。 6、者:花。 7、甚:很,非常。 8、蕃:多。 9、自:自从。 10、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1、独:只,仅仅。 12、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出:长出。 14、淤(yū)泥:污泥。 15、染:沾染(污秽)。 16、濯(zhu):洗涤。 17、清涟(li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8、妖:美丽而不端庄。 19、通:贯通;通透。 20、直:挺立的样子。 21、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2、不蔓(m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23、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24、益:更加。 25、清:清芬。 26、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27、植:树立。 28、可:只能。 29、亵玩:玩弄。 30、亵(xi):亲近而不庄重。 31、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32、谓:认为。 33、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34、盛:广。 35、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查看更多>>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专题给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有关爱莲说教案、精选爱莲说教案等,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并收藏本栏目。 更新时间: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