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国学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绪论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殡葬这一行业源远流长。从考古资料来看、欧州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大约10-4万年前莫斯特文化的创造者尼安德人已有了安葬死者的习俗,并且有一定的埋葬方式。大约1800年前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京山顶洞人已有了丧葬习俗,山顶洞人洞穴的一侧有一块墓地,发现了三具人骨架,死者身上有一些石珠,钻孔骨达,骨坠装饰品,另有燧石石器。山顶洞人遗赅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

远古时期,葬地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实行树葬或者风葬的,多为生活于树林中的民族;如我国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持树上,三年后焚烧尸骨;水居民族,如独龙族村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任其飘流;中国西北的氏恙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区,火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特别特出,影响到丧葬也盛行火葬。

以上文字谨作为绪论。以下将分为葬法篇礼裕篇,分别对中国的丧葬业加以简述。

一、葬法篇

1.土葬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2.火葬

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开始之时,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这在先秦之时就有记载。《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其亲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1、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2、老子处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3、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5、荀子学习之道

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孙子韬略之道

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

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

7、管子教练之道

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查看更多>>
寻觅中国茶文化
茶产于中国,中国人有几千年的饮茶史,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最早是作为中药使用的,后来发展成为日常饮品。茶有着各式各样的茶文化,如茶品、茶韵、茶礼、茶道、茶趣等等。一茶一具,茶一水,变换无穷,茶是有出身、有经历、有归宿的生命,茶之为茶最隆重的经历,自然是期待被品饮、正当被品饮的这个过程。

茶品

茶品,即二十四茶品、茶道。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茶道也为人道也。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静也。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茶道是风雅艺术。丁以寿: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韵

茶韵是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是一种茶的品质、风格,表明达到同类中的最高品位,是一种感觉,是好的象征,是一种境界。韵,声音均匀、和谐动听之意,通常是和气联系在一起的,称作气韵。茶汤除了色泽、香气、滋味外,还有气韵,称作茶汤四相。对茶汤四相的感受就称做茶韵。

茶礼

古代男方向女方下聘,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又叫吃茶。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这一切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哲学。茶道是道家的化身。相关经典名句: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

茶趣

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茶趣即品茶的趣味。而品茶之趣在于过程,品茶之际,也是各显神通的时候,或奕棋,或讲书,或打围鼓,或吟诗作对,或谈古论今,言南道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正如胡德棒之联曰:

品茗悟道闲中趣,谈古论今座

查看更多>>
学校文化标语

1、尊师爱生,重教勤学。

2、讲究卫生,从我做起。

3、敬人容人,助人爱人。

4、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5、学习创造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6、珍惜时间等于延长生命。

7、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8、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高度。

9、别人是求学问,我是抢学问。

1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1、要求真学问,先下苦功夫。

12、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

13、脚踏实地山让路,持之以恒海可移。

14、力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1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面向海西、服务社会。

16、气极伤体,言极伤心。

17、你无法教会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

18、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9、细微之处见公德,文明就在举手间。

20、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21、做一个有实力的人,不要让今天的懒惰成为明天的痛。

22、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23、规范行为,塑造灵魂。

24、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

25、大胆探索,反复实验。

26、以质量求发展,办特色、创名校,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2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8、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29、生命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30、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31、同心协力迎评估,全力以赴促发展。

32、竞争不是比谁努力,而是比谁更努力。

33、搏生命之极限,铸青春之辉煌。

34、静中显竞,竞中取胜。

35、书籍进步的阶梯,知识力量的源泉。

36、多干别人不愿意干的好事,你就是人上人。

37、享受英语,享受生活。

38、读书是您第一爱好吗?沉思出智慧。

39、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40、知行一致,行胜于言。

41、人人是评估对象,事事是评估内容。

42、天生我材必有用。

43、细节决定成功,点滴铸就辉煌。

44、工作是生活核心,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立身之源。

45、爱生、敬业、博学、求是。

46、自主自律,自信自强。

47、千淘万漉虽辛苦,千锤百炼始成金。

48、学之染人,甚于丹春。

49、强化教学管理,严格教学程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50、英语是走向世界的桥梁。

51、人才是兴校之源,创新为发展之本。

52、抓住今天,才能不丢失

查看更多>>
国学文化
国学文化专题给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有关国学文化、精选国学文化等,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并收藏本栏目。 更新时间:20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