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 孔子心得
孔子_孔子简介
孔子_孔子简介_

前言

孔子生前主张述而不作。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样,他没有自己的著作。他将一生的主要精力投注于以行道为原则的政治实践。

他认为对道的追求是古来圣贤共同的理想,自己所应该做的便是将前人的理想付诸实践。即使在他确信政治实践无法成功而转向文化教育事业的晚年,他所致力的也不过是将前代典籍进行整理和讲解。

他在著作方面的这种谦逊态度,当然并不意味着他本人的思想和文采不足表于后世。和他同时代的人们已认定他为圣者,他的弟子以听不到他对性与天道的谈论而深表遗憾。因此,在孔子以73岁的高龄去世之后,对孔子言行的收集整理便成为孔门弟子和孔门后学的一项重要使命。

略说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也有书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他是殷商的后裔。

他的先祖孔父嘉为宋国宗室,因上距做过宋国国君的先祖已有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由于妻子长得美丽而被宋国权臣华父督杀害,他的后代逃到鲁国。到孔子,已是孔氏在鲁国的第四代(也有人说为第六代)。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大勇士,曾任鲁国陬邑大夫。他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死去。孔子从小随寡母一起长大。为了生计,他曾学会做许多粗活,并到鲁国大贵族季氏家中做过委吏、乘田等小官。可以说,孔子已经从贵族世家沦落为贫且贱的平民。他自己也说: 丘少也贱。

然而,这种贫且贱的生活和地位并没有伴随孔子的一生。他后来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跻身为鲁国的大夫。

使孔子社会地位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日益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这种社会大变动,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概括为宗法世袭制向官僚地主制的转变。

在西周那种典型的宗法世袭制度之下,各级贵族世世代代承袭其政治地位,广大被统治阶层永远不能改变其受奴役的命运。

从西周末期开始,随着被统治阶层力量的不断壮大,他们开始向贵族集团争取政治权力。与此同时,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复杂和贵族集团的日益腐朽堕落,也迫使贵族统治者从被统治阶层去发现和选拔有学识和有能力的政治人才。

选拔这类人才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掌握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贵族文化并将其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

接受这些文化知识的正规教育,本来是当时贵族子弟的特权。但到春秋后期,平民出身的人士多有通过自学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孔子便是最杰出的代表。他在很小的时

查看更多>>
孔学堂心得体会(锦集6篇)

经过反复斟酌我们为您编辑出了这份最出色的“孔学堂心得体会”。通过日常积累获得了不少见解经验时,文字可能是最好的记录载体。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敏锐的眼光。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孔学堂心得体会 篇1

通过近一断时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使我获得了一些收获和感悟。从而使我的课堂教学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结论与过程”的关系问题。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另外,我们应避免矫枉过正,由轻过程走向轻结论。如上所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事实上,其中还涉及一个如何看待知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功能及地位问题。因为知识构成了结论的内核,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决定了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我们反对将知识作为现成的、僵化的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但是这不等于说包含知识在内的正确教学结论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我们更不能将问题简化为新课程只要过程,不要结论,或者只顾教学过程的热闹,不顾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只讲过程的推进,而完全无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所有上述这些观点和做法教是错误的。

第三,科学地看,新课程提倡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真义在于:仍应将理解和掌握知识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来看,所谓的正确结论中仍包含诸多知识目标。但是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一点上,应当注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讲和记忆不是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因为知识本身也需要思考、目标的局限,以争取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重,因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促进学生体验、

查看更多>>
孔子名言,孔子的名言,关于孔子的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 孔子语录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孔子名句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 孔子名言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 孔子语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 孔子语录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 -- 孔子名言

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言事死如事生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孔子语录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

查看更多>>
孔子名言,孔子语录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小不忍则乱大谋。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15.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8.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1.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2.听其言而观其行。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7.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1.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7.不迁怒,不贰过。

 

3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1.不学礼,无以立。

 

4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3.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4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查看更多>>
孔子心得
孔子心得专题给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有关孔子心得、精选孔子心得等,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并收藏本栏目。 更新时间: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