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应用题说课稿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通用(5篇)

小编为了让您满意花费了很多心血制作了这份“分数应用题说课稿”,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教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教案必须经过教师的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和认真确定。教案可以明确教师教学的步骤。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形式:班级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教学过程

1、铺垫:在旧知的复习中,为学生主动进行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

准备题(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xx年全世界约有20xx只,我国占其中的1/4,我国约有多少只?

教学过程:

①用线段图表示题意,以10厘米为一段,这条线段一共要画几厘米?(学生口答老师在黑板上作图)

②用去是什么意思?(请一个同学上来把它表示出来)③用去多少吨是求线段中的那一部分?谁愿意上来把它画出来?

准备题(2):人的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每分钟约跳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60次。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数?

教学过程:

①准备题(1)反映了总量和部分量的关系,作图时只要画一条线段。这一题反映了什么关系?应画几条线段?

②先画什么?为什么?(学生口答老师在黑板上作图)

③画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时先画什么?

④60次应画多长?谁愿意上来把它画出来?

⑤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求线段图中的那一部分?

准备题(1)、(2)作图并分析后要求学生用1分钟时间列出两道题目的算术并计算(两人板演),然后讲评并表扬做得全对的同学,同时对个别同学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

2、探求新知: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例4: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xx年全世界约有20xx只,我国占其中的1/4,其它国家约有多少只?

教学过程:

①例4与准备题(1)相比有何变化?

②线段图应该怎么改?你会改吗?(请一个同学上黑板改)

③这道题老师不讲你会做吗?(请两个同学上黑板做,其余学生在下面做,不会的可以看书。)

④作好的同学可以考虑有没有不同的方法,试试看。

⑤作好后准备回答下列问题:把什么看作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⑥讨论、讲评试做情况,对两种方法全对的同学进行表扬,最后看书并填写

查看更多>>
多边形说课稿(通用11篇)

在工作之余中,大家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表达不同感受的短句。这些句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你读过的句子多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多边形说课稿(通用11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边形说课稿【篇1】

教学内容:梯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课题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除以 2”?

3.教师出示场景图: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这辆小轿车的车窗是梯形的,仔细观察梯形有什么特点?(教师首先指出梯形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问题:下面这个梯形你能指出它们的上底、下底和高吗?。

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

二、学生自己尝试并归纳和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1.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拼拼看。

2.学生操作,互相讨论。

3.根据讨论结果,完成88页书空,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4.汇报结果。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④计算过程中“3+5”表示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上小括号。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除以 2”?

⑤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口述,教师点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式。

5.引导学生知道: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s=(a+b)h÷2

问题: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查看更多>>
课题的开题报告如何写通用

下面是栏目小编为你推荐的“课题的开题报告如何写”。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当一项任务即将结束时。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要求把有关事实叙述得清楚明白。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课题的开题报告如何写【篇1】

李德煌1,阮秀华2

摘要: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要提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水平,就必须了解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做好撰写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掌握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关键词:课题;开题报告;撰写

随着新1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1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计划或方案)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针对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结合从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在小教专科自考实践性环节考核过程中指导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课题报告的1些体会,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想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提供1点启示。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1个问题比解决1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课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社会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

查看更多>>
足球课说课稿范文精选

栏目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足球课说课稿范文”。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教案是教师备课用心一种方式。教案同时也方便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足球课说课稿范文 篇1

一、教材内容: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七-九年级教科书第二章>,这章节共3学时,本课是第1学时,这一章节内容与其它章节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运动参与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同时它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故本课又是本章节学习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本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学情分析:

他们的生理特点是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抽象性强的知识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初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不全面。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和直观性动画进行启发学生,通过小团队相互间的合作讨论、探究,使学生由易到难,从浅入深地掌握全课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力目标: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了解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 3、 情感目标: 根据实际自觉积极地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

五、教学手段:引导、演示、启发、讲授法、讨论法、自我评价法等

六、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体育课,首先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4分钟)插入视频图象。。。。。。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参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讲授新课

1、首先让我们一起看下面的两个实验,边看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然后谈一谈

自己的想法,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想一想?

(1)如果把小兔子、小鸽子从小关起来喂养而不让他们运动,他们长大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了?

(2)“运动剥夺”实验:将20―30岁的健康男子分成两组,要求第一组在实验期内(20天)一直躺着,不许起坐,站立;第2组也做同样的规定,不同的是允

查看更多>>
应用题说课稿
应用题说课稿专题给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有关应用题说课稿、精选应用题说课稿等,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并收藏本栏目。 更新时间: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