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现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很多人喜欢相互间分享一些短句子,通过句子,我们的想法得以表达,见到好句子有没有一键分享的“冲动”?你不妨看看王阳明,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阳明小编

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4、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5、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7、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谷。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8、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9、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10、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在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字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11、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12、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说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

1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4、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15、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

16、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问立志。

17、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0、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2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3、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24、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里,不须外面添一份。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2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小编)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6、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2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0、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31、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着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32、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邓文迪小编宋卫平小编董卿小编

djz525.com更多句子大全延伸阅读

王阳明名句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心学王阳明全集经典语录集锦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

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他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光不仅在烛上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徐樾拜谢而去。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得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地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

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0、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关于王阳明的座右铭


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 ----王阳明《传习录》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王阳明

不能致良知的两种表现:懒得致,不能致 ----王阳明

王阳明极力指责佛教:佛教徒担心父子连累他,就离开父子;担心君臣连累他,就离开君臣;担心夫妻连累他,就离开夫妻。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我们儒家,有个父子,就给他仁爱;有个君臣,就会对他忠义;有个夫妻,就给他礼节。什么时候执着于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 由此可知,这张纸的厚度就是责任心和使命感。儒家有,佛道没有。简洁地说,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去外面建功立业的学说,而佛道是龟缩避世的学说。 ----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了,只去修身以俟,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王阳明《传习录》

当初本是一种游戏的文字,不料会发生这种影响,我自己也十分诧异,心想这种议论,能受众人的欢迎,一定与心理学有关系。我于是继续研究下去,才知道厚黑学是渊源于性恶说,与王阳明的致良知渊源于性善说,是相等的。古人说:仁义是天性中固有之物。我说:厚黑是天性中固有之物。阳明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说得头头是道,确凿不移。我说:小儿见了母亲口中的糕饼,自然会取来放在自己口中,在母亲怀中吃东西的时候,见他哥哥来了,自然会用手推他打他。也说得头头是道,确凿不移。阳明讲学,受一般人欢迎,所以《厚黑学》也受一般人欢迎。 ----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传习录》

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凡事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王阳明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王阳明

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在彼夷狄,则可用佛氏之教化以化导愚顽;在我中国,自当用圣人之道以参赞化育,犹行陆者必用车马,渡海者必以舟航。今居中国而师佛教,是犹以车马渡海,虽使造父为御,王良为右,非但不能利涉,必且有沉溺之患。夫车马本致远之具,岂不利器乎?然而用非其地,则技无所施。 ----王阳明《谏迎佛疏》

如果现在王健林开价1亿:只要你每周读两本书,每天5点起床跑步一小时,然后从7点工作到21点。坚持三年,这1亿就归你。你能不能做到?不用说,一定能。但如果没人跟你提前敲定这1亿合约,而是告诉你这样坚持有一天能挣大钱,你还能坚持下来吗?不用说,99%的人无法坚持下来,因为多数人的认知看不到这么远。那些一直说道理我都懂的人,他真的懂了道理吗?不,他不懂,如果他真的坚信这些有用,那么未来就等于向他提前开了价码,而他则会为了这些价码而坚持下去。99%的人之所以半途而废,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懂得。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别说你什么都懂,根本就没这回事。做不到,只能说明你压根不知道。你以为你明白,其实你压根没明白 ----《博美早报》

飘风坠瓦,击一小儿与一成人之头,小儿必愤怒而恨此瓦,成人则不动情感,因此所受之痛苦亦轻。 ----《明朝一哥王阳明》

你不需要真正的站立,但在精神上要站起一个真正的人来。 ----王阳明

时空并非均匀。一旦时分两仪四象,如春夏秋冬,我们必然知道自己在春天生发、走出户外,在冬天宅藏,在秋天收敛,在夏天成长。尽管圣贤对时间有着平等心,在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能以等身布施,但朝乾夕惕仍有分别。王阳明甚至发现了时间与世界的关联: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 ----余世存《时间之书》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王阳明家训》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奴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三月开元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 ----王阳明

赭山的海拨实在太低

那么多人爬上山顶也只能让它的高度增加一两米来过的思想者站成了绝壁苏轼王阳明黄仲则黄鲁直他们的经历,如飞鸟无痕慢慢拔高了后人的仰视 ----徐春芳《赭山》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

中国的圣人,是专横极了,他莫有说过的话,后人就不敢说,如果说出来,众人就说他是异端,就要攻击他。朱子发明了一种学说,不敢说是自己发明的,只好把孔门的格物致知加一番解释,说他的学说是孔子嫡传,然后才有人信从。王阳明发明一种学说,也只好把格物致知加一番新解释,以附会己说,说朱子讲错了,他的学说,才是孔子嫡传。本来朱王二人的学说,都可以独树一帜,无须依附孔子,无如处于孔子势力范围之内。不依附孔子,他们的学说,万万不能推行。他二人费尽心力去依附,当时的人,还说是伪学,受重大的攻击,圣人专横到了这个田地,怎么能把真理研究得出来? ----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王阳明

天理即人欲 ----王阳明

海枯石烂沧海桑田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人间情无计可消除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唯心自知歌以咏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山水一程,三生有幸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王阳明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王阳明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四句教》

有而未尝有,是真有;无而未尝无,是真无;见而未尝见,是真见!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1.生气,什么是气?王阳明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就是气。

2.节制,节制什么?时间,情绪。花时间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3.学问思辨?学:针对能做成的事而言;问:针对解除困惑而言;思:针对精细考察而言;行:针对踏踏实实地做而言。 ----王阳明《传习录》

我这一生只求我死的时候能说一句:我心光明,亦复何求? 王阳明我愿追随你的脚步,追随你的精神,永不停歇。

《中秋》

明王阳明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王阳明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平常修身养性的工夫,如果觉得烦扰,不妨就静坐,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王阳明

“王阳明”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写愉快心情的句子,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m.djz525.com/a/176428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于建嵘
下一篇 :曾国藩大全
  • 王阳明名句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

  • 王阳明名言名句

    王阳明名言名句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

  • 王阳明名言集锦

    1、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2、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

  • 心学王阳明全集经典语录集锦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

  • 关于王阳明的座右铭

    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王阳明《传习录》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王阳明 不能致良知的两种表现:懒得致,不能致----王阳明 王阳明极力指责佛教:佛教徒担心父子连累他,就离开父子;担心君臣连累他,就离开君臣;担心夫妻连累他,就离开夫妻。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

  • 王阳明的哲理句子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 王阳明经典语录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阳明经典语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 王阳明名言经典名句赏析

    王阳明名言经典名句赏析 ⊙心即理。 【注释】最初为宋代陆九渊提出,后为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命题。天下之理,原皆在吾心,皆为吾心。 ⊙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注释】没有存在于本心之外的事物和天理。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注释】最简单、最广大的是复杂的极致,只在吾心,只为吾心。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