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在玩手机的过程当中,工作生活中,会分享很多经典的句子,句子可以将需要表达的内容说的更加生动,那么你是否在为写句子感到苦恼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玛欣德尊者佛经经典名句大全摘抄”,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玛欣德尊者,1971年 生于中国广东省,俗姓林。中学时代皈依佛教,通晓北传佛教的义理,大学时代开始研究《阿含经》及原始佛教。

玛欣德尊者佛经经典名句:

1、入出息年、散播慈爱、正念正知;这三种简易可行的修行方法,让我们的心通过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与智慧。

2、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忽略它的存在而已。

3、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存在的呼吸就行了。

4、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

5、只要能经常学习关注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6、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7、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

8、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

9、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10、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

11、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

12、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13、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乃至一切有情。

14、在佛教中还有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15、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飘浮。

16、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时刻保持清明、觉醒。

17、有四种正知:有益正知、适宜正知、行处正知、无痴正知。

18、将心放在行走发生的动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

19、在行走时,保持持续地觉知禅修业处,这是在修止;持续地观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在修观。

20、将心安住于当下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正念正知!这就是修行!

21、佛教将断除烦恼的方法叫做修行。

22、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其中,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

23、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修戒;修定;修慧。

24、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25、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

26、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27、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8、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

29、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30、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31、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32、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做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33、出家人的学处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断除烦恼。

34、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

35、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

36、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就应该修定。

37、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38、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39、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镇伏。

40、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41、佛教强调:正如生病可以找出病因,生命也必然是有因的。

42、生命并非由所谓的上帝、生主、大梵天、大自在天所创造的,也不是由佛菩萨的创造的。

43、佛教并不承认有所谓的上帝、造物主。

44、所谓的生命,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轮回或生死轮回。

45、导致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烦恼。

46、有了烦恼,就会造作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在道德上称为业。

47、善的行为称为善业,坏的行为称为不善业或恶业。

48、当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

49、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

50、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1、生命,就是在烦恼的支助下,由所造作的业(行为)带来的结果。

52、没有了因,就不会有果。

53、没有了烦恼,就不会有生死轮回,就不会再有苦。

54、佛教的目的在于灭苦让苦完全地止息。

55、要灭苦,要解脱生死,就要致力于断除烦恼。

56、修学佛教的目的在于断除烦恼!

57、能使众生的心与身污染故,称为烦恼。

58、能污染身心的心理因素,或处于污秽、堕落状态的心,叫做烦恼。

59、烦恼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负面心理因素,它们都是不善的。

60、贪婪、渴求、执着、痴迷、虚荣、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伪、邪见、自私、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埋怨、烦躁、紧张、恐惧、慌乱、焦虑、惆怅、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悭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惭、无愧、散乱等等,都是烦恼。

61、苦,在佛教中特指生命现象。

62、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虑、悲哀、痛苦、忧伤、烦恼是苦,与所讨厌的在一起是苦,与所喜爱的分开、别离是苦,不能实现追求、愿望是苦。

63、佛教虽然强调苦,但并不否认生命有快乐和幸福的存在。

64、佛陀曾经说过,假如作为欲乐目标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等完全是苦,完全没有快乐可言,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从中获得快乐。

65、佛教要分析生命的构成,认知生命的真相,研究生命的本质,最终目标是为了解脱生命的诸苦。

66、佛教把构成生命的因素分为五类,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

67、物质现象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68、根据佛教,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必须有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

69、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存在都必须依赖各种各样的条件,这些条件称为因缘。

70、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和现象,称为缘生法、行法或世间法。

71、只要有产生、有存在,其最终结果必然会趋向坏灭。

72、有生必灭是世间万物的必然规律,即使被认为是永恒的太阳、月亮、山河大地,也终究会有毁灭的一天。

73、物不能常新,花不能常开,人不能长生,命不能常存。

74、世间上找不到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生灭变易是万物的本质,这即是无常。

75、生命从生到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无常。

76、前一刹那已灭去,现在刹那正在坏灭,未来的刹那也必将坏灭。这就是无常。

77、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称为苦。

78、世间万物只是生灭变易的一个过程,其中根本就不存在自由自主的实质或本体,即不存在所谓的我、灵魂、大我等,这称为无我。

79、无常、苦、无我即是生命的真相,是世间的本质。

80、身心只是指生命现象,而名色法则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也包括无生命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在范围上比身心要广得多。

81、我们应该肯定地说: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是一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人。

82、佛陀所教导的就是他在菩提树下所觉悟到的。

83、佛陀觉悟了法!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佛教叫做圣谛。

84、有四种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简称苦集灭道。

85、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86、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87、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88、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89、如果用治病来比喻,那么,苦圣谛好比是疾病,集圣谛好比是病因,灭圣谛好比是病愈,道圣谛则好比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90、四圣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把握了四圣谛,他就把握了佛教的精髓!

91、从四圣谛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导是以生命为本,特别是以人生为根本的。

92、佛陀揭示了世间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一条通往生命超越、导向人生解脱的大道。

93、佛陀的意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四圣谛,也能够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

94、许多人听了佛陀的教导之后,依照教导去禅修、实践,结果也觉悟了四圣谛,这些人就成为圣者,也成为佛陀的弟子。

95、不管是谁,人类也好,天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觉悟了四圣谛,他就是一位圣者,一位佛陀真正的弟子。

96、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导,以及能令人导向觉悟的教导。

97、若把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实践的体系,则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即:佛陀(Buddha)觉悟者;佛法(Dhamma)觉悟者的教导;僧团(Sagha)追随觉悟者修行的弟子。

98、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能够真正依教奉行,则取决于禅修者个人。

99、佛陀的教法没有神秘、麻醉的成分,也无需掺杂他力、救世的信仰。

100、佛陀虽然是一位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伟大导师,但他却不喜欢人们对他进行盲目的崇拜。

djz525.com更多句子大全扩展阅读

玛欣德尊者关于烦恼的禅语20句


1、佛教强调:正如生病可以找出病因,生命也必然是有因的。

2、生命并非由所谓的上帝、生主、大梵天、大自在天所创造的,也不是由佛菩萨的创造的。

3、佛教并不承认有所谓的上帝、造物主。

4、所谓的生命,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轮回”或“生死轮回”。

5、导致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烦恼。

6、有了烦恼,就会造作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在道德上称为“业”。

7、善的行为称为善业,坏的行为称为不善业或恶业。

8、当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

9、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

10、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1、生命,就是在烦恼的支助下,由所造作的业(行为)带来的结果。

12、没有了因,就不会有果。

13、没有了烦恼,就不会有生死轮回,就不会再有苦。

14、佛教的目的在于灭苦——让苦完全地止息。

15、要灭苦,要解脱生死,就要致力于断除烦恼。

16、修学佛教的目的在于断除烦恼!

17、能使众生的心与身污染故,称为“烦恼”。

18、能污染身心的心理因素,或处于污秽、堕落状态的心,叫做烦恼。

19、烦恼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负面心理因素,它们都是不善的。

20、贪婪、渴求、执着、痴迷、虚荣、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伪、邪见、自私、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埋怨、烦躁、紧张、恐惧、慌乱、焦虑、惆怅、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悭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惭、无愧、散乱等等,都是烦恼。

玛欣德尊者关于佛的禅语20句


1、我们应该肯定地说: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是一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人。

2、佛陀所教导的就是他在菩提树下所觉悟到的。

3、佛陀觉悟了法!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佛教叫做圣谛。

4、有四种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简称苦集灭道。

5、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6、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7、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8、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9、如果用治病来比喻,那么,苦圣谛好比是疾病,集圣谛好比是病因,灭圣谛好比是病愈,道圣谛则好比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10、四圣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把握了四圣谛,他就把握了佛教的精髓!

11、从四圣谛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导是以生命为本,特别是以人生为根本的。

12、佛陀揭示了世间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一条通往生命超越、导向人生解脱的大道。

13、佛陀的意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四圣谛,也能够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

14、许多人听了佛陀的教导之后,依照教导去禅修、实践,结果也觉悟了四圣谛,这些人就成为圣者,也成为佛陀的弟子。

15、不管是谁,人类也好,天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觉悟了四圣谛,他就是一位圣者,一位佛陀真正的弟子。

16、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导,以及能令人导向觉悟的教导。

17、若把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实践的体系,则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即:佛陀(Buddha)——觉悟者;佛法(Dhamma)——觉悟者的教导;僧团(Sagha)——追随觉悟者修行的弟子。

18、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能够真正依教奉行,则取决于禅修者个人。

19、佛陀的教法没有神秘、麻醉的成分,也无需掺杂他力、救世的信仰。

20、佛陀虽然是一位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伟大导师,但他却不喜欢人们对他进行盲目的崇拜。

玛欣德尊者关于生命的本质的禅语20句


1、苦,在佛教中特指生命现象。

2、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虑、悲哀、痛苦、忧伤、烦恼是苦,与所讨厌的在一起是苦,与所喜爱的分开、别离是苦,不能实现追求、愿望是苦。

3、佛教虽然强调“苦”,但并不否认生命有快乐和幸福的存在。

4、佛陀曾经说过,假如作为欲乐目标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等完全是苦,完全没有快乐可言,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从中获得快乐。

5、佛教要分析生命的构成,认知生命的真相,研究生命的本质,最终目标是为了解脱生命的诸苦。

6、佛教把构成生命的因素分为五类,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

7、物质现象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8、根据佛教,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必须有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

9、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存在都必须依赖各种各样的条件,这些条件称为“因缘”。

10、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和现象,称为“缘生法”、“行法”或“世间法”。

11、只要有产生、有存在,其最终结果必然会趋向坏灭。

12、有生必灭是世间万物的必然规律,即使被认为是永恒的太阳、月亮、山河大地,也终究会有毁灭的一天。

13、物不能常新,花不能常开,人不能长生,命不能常存。

14、世间上找不到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生灭变易是万物的本质,这即是“无常”。

15、生命从生到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无常。

16、前一刹那已灭去,现在刹那正在坏灭,未来的刹那也必将坏灭。这就是“无常”。

17、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称为“苦”。

18、世间万物只是生灭变易的一个过程,其中根本就不存在自由自主的实质或本体,即不存在所谓的“我”、“灵魂”、“大我”等,这称为“无我”。

19、“无常、苦、无我”即是生命的真相,是世间的本质。

20、身心只是指生命现象,而名色法则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也包括无生命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在范围上比身心要广得多。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djz525.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唯美经典名句,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 玛欣德尊者关于烦恼的禅语20句

    1、佛教强调:正如生病可以找出病因,生命也必然是有因的。 2、生命并非由所谓的上帝、生主、大梵天、大自在天所创造的,也不是由佛菩萨的创造的。 3、佛教并不承认有所谓的上帝、造物主。 4、所谓的生命,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轮回”或“生死轮回”。 5、导致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烦恼。 6、有

  • 玛欣德尊者关于佛的禅语20句

    1、我们应该肯定地说: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是一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人。 2、佛陀所教导的就是他在菩提树下所觉悟到的。 3、佛陀觉悟了法!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佛教叫做圣谛。 4、有四种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简称苦集灭道。 5、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

  • 玛欣德尊者关于生命的本质的禅语20句

    1、苦,在佛教中特指生命现象。 2、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虑、悲哀、痛苦、忧伤、烦恼是苦,与所讨厌的在一起是苦,与所喜爱的分开、别离是苦,不能实现追求、愿望是苦。 3、佛教虽然强调“苦”,但并不否认生命有快乐和幸福的存在。 4、佛陀曾经说过,假如作为欲乐目标的颜色、声音、气味、味

  • 玛欣德尊者关于实用调心法的禅语20句

    1、入出息年、散播慈爱、正念正知;这三种简易可行的修行方法,让我们的心通过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与智慧。 2、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忽略它的存在而已。 3、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存在的呼吸就行了。 4、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

  • 《德玛西亚》经典台词

    1、跟着姐姐走,姐姐是杀手。(卡特琳娜语) 2、是那种专门躲草丛里偷窥美女屁股和虐菜的家伙。(介绍盖伦的旁白) 3、他爹是国王,他是坑爹的。(评论嘉文四世的旁白) 4、其实我是喜欢女人的。(盖伦语) 5、我爷爷是赵云啊有木有。(赵信语) 6、长枪依在,菊花拿来。(赵信语) 7、为了花容月貌,每日对天

  • 佛经经典名句

    1.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2.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不可说,不可说 5.刹那便是永恒。 6.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7.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

  • 佛经名言名句大全

    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3、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4、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

  • 普度众生佛经经典名句100条摘抄

    人生常有不畅,心情烦躁的时候看看下面的100句普度众生佛经经典名句会让你的心情好起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分享。 一、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四、好好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