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在手机使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经常收到朋友们发来短句子,短句的精华是它的感染力所在。你读到过的最惊艳的句子是哪句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7】,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7】

【觉人不善知自警】

不善人虽人所共恶,然亦有益于人。大抵见不善人则警惧,不至自为不善。不见不善人则放肆,或至自为不善而不觉。故家无不善人,则孝友之行不彰;乡无不善人,则诚厚之迹不著。譬如磨石,彼自销损耳,刀斧童之以为利。老子云:不善人乃善人之童卫谓此尔。若见不善人而与之同恶相济及与之争为长雄,则有损而已,夫何益?

[译文]

坏人虽然大家都很厌恶,但也对大家有益处。这就是看到不好的人就警惕害怕,自己也就不至于做坏事。没看到不好的人就放肆,这样就会自己做出不好的事也不知道。所以家里没有不好的人,孝顺、友爱的行动也就显现不出来;乡里没有不好的人,诚实、厚道的形迹也就不显著。好比磨刀石,磨刀石自己磨损罢了,刀和斧头却利用它来磨快了自己。《老子》说:不好人是好人利用的东西。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如果看到不好的人而与他同流合污,并且与他比比谁更厉害,就只有对自已有损,有什么好处?

【正己可以正人】

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若我之平昔自不能为人,岂惟人不见听,亦反为人所薄。且如己之立朝可称,乃可诲人以立朝之方;己之临政有效,乃可诲人以临政之术;己之才学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己能身致富厚,乃可诲人以治家之法;己能处父母之侧而谐和无间,乃可诲人以至孝之行。苟惟不然,岂不反为所笑?

[译文]

勉励别人做好事,劝阻人做坏事,固然是好事。但首先必须自我反省一下:如果我平时自己做得不好,岂止别人不会听我的话,反而为别人所轻视。就如自己当朝臣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才可教导人怎样当好朝臣;自己处理政事有成效,才能教导人怎样去从政;自己的才学为人所尊重,才能教导人增进修养的关键在哪儿;自己的性格品行为人所重视,才能教导人操守行为的详细方法;自己能亲身致富,才可教导人治家的方法;自己能在父母身边而和睦无隔阂,才能教导人孝顺的行动。

如果不是如此,岂不是反被人讥笑吗?

【浮言不足恤】

人之出言至善,而或有议之者;人有举事至当而或有非之者。盖众心难一,众口难齐如此。君子之出言举事,苟揆之吾心,稽之古训,询之贤者,于理无碍,则纷纷之言皆不足恤,亦不必辩。

自古圣贤,当代宰辅,一时守令,皆不能免,况居乡曲,同为编氓,尤其无所畏,或轻议己,亦何怪焉!大抵指是为非,必妒忌之人,及素有仇怨者。此曹何足以定公论,正当勿恤勿辩也。

[译文]

人们话说得虽好,却仍有议论的;人们做事很得当,却仍有责怪的。人多了,心就难于统一,口味就难于一致,竟到如此地步。君子说话办事,如果在自己心里衡量一下,用古代的训导来考察一下,向贤良的人去咨询一下,如果不违背道理,那么乱纷纷的议论,都不用去管它,也不必去辩解。

自古以来的圣人,当代的宰相和大臣,一时的太守、县令,都不能避免被人议论,更何况住在乡里,同为百姓,没有什么可敬畏的,被人轻易地议论,又有什么奇怪呢?基本上来说,把对的说成错的人,都是妒忌的人,和平时就有仇怨的人。这类人哪足以决定大家的公论呢?可以不去管它不去辩解了。

【谀巽之言多奸诈】

人有善诵我之美,使我喜闻而不觉其谀者,小人之最奸黠者也。彼其面谀我而我喜,及其退与他人语,未必不窃笑我为他所愚也。

人有善揣人意之所向,先发其端,导而迎之,使人喜其言与己暗合者,亦小人之最奸黠者也。彼其揣我意而果合,及其退与他人语,又未必不窃笑我为他所料也。此虽大贤亦甘受其侮而不悟,奈何?

[译文]

有喜欢宣扬我优点的人,使我喜欢听而感不到他是谄媚的,这是小人当中最奸诈狡猾的。他当着我的面奉承我而我很高兴,等到他回去跟别人说时,保不准不暗地里讥笑我被他愚弄了呢。

有喜欢揣摩别人的意向的人,先开个头,引导他,逢迎他,使他喜欢自己的话,与自己暗中相合,这种人也是小人当中最奸诈狡猾的。他揣摩我的意思而最终与我相一致,等到他退下去跟别人说,也保不准不暗地里笑我被他料中了呢。这样即使是很好的人,也甘心被他侮辱而发觉不了,有什么办法呢?

【凡事不为已甚】

人有詈人而人不答者,人必有所容也。不可以为人之畏我而更求以辱之,为之不已。()人或起而我应,恐口噤而不能出言矣。

人有讼人而人不校者,人必有所处也。不可以为人之畏我,而更求以攻之。为之不已,人或出而我辩,恐理亏而不能逃罪矣。

[译文]

有的人骂别人而别人不回答,那别人一定是有容忍之心。不能够认为是别人怕我,而更进一步侮辱他。这样不停地去骂别人,别人如果起来报复我,恐怕我就闭口而说不出话来了。

有的人与别人争论而别人不加计较,那是别人很会处事。不能认为别人怕我而更进一步去攻击别人。这样不停地攻击别人,别人如果出来跟我辩论,恐怕我就会没有道理,而无法逃脱罪责了。

【与人言语贵和颜】

亲戚故旧,因言语而失欢者,未必其言语之伤人,多是颜色辞气暴厉,能激人之怒。且如谏人之短,语虽切直,而能温颜下气,纵不见听,亦未必怒。

若平常言语,无伤人处,而词色俱厉,纵不见怒,亦须怀疑。古人谓怒于室者色于市,方其有怒,与他人言,必不卑逊。他人不知所自,安得不怪!故盛怒之际与人言语尤当自警。前辈有言:诫酒后语,忌食时嗔,忍难忍事,顺自强人。常能持此,最得便宜。

[译文]

亲戚、老朋友,因说话而造成伤害的,不一定是因为说话伤人,而多半是因为脸色、语气太粗暴、厉害,激起了人们的怒气。就像劝戒别人的缺点,话虽然说得太直太急,如果能够脸色温和,语气低缓,即使别人不听,也未必就生气。

如果是很平常的话,并没有伤害人的地方,而用词和语调都很严厉,即使别人不发火,也一定会产生怀疑。古人说:在家里发火的人在街市上也会从脸色表现出来。当他正有怒气的时候,与别人说话,一定也不会恭敬谦虚。别的人不知道原因在哪儿,哪能不见怪呢?所以怒气正盛的时候,跟别人说话,尤其应当自我警惕。长辈们这样说,禁止在酒后说话,忌讳在吃饭时谈论,忍受很难忍受的嗔怒,顺着能够自强的事去做。如果人常常能够遵循这些原则,便能得到好处。

【与人交游和易】

与人交游,无问高下,须常和易,不可妄自尊大,修饰边幅。若言行崖异,则人岂复相近!然又不可太亵狎,樽酒会聚之际,固当歌笑尽欢,恐嘲讥中触人讳忌,则忿争兴焉。

[译文]

与别人交往,不管别人地位高低,必须一贯和蔼平易,不可以狂妄地自以为是,掩饰自己的表情。如果言语和行动差得太远,别人便不会再与你接近。但是又不可过分亲热随便,聚会举杯饮酒的时候,固然应当唱歌欢笑,尽情快乐,但就怕嘲笑别人触到别人的忌讳之处,这样争执就发生了。

【才行高人自服】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译文]

行为高尚,别人自然尊重你,不一定要容貌多么高雅;有真才实学的人,别人自然佩服你,不一定要言语多么花巧。

【居官居家本一理】

士大夫居家能思居官之时,则不至干请把持而挠时政;居官能思居家之时,则不至狠愎暴恣而贻人怨。不能回思者皆是也。故见任官每每称寄居官之可恶,寄居官亦多谈见任官之不韪,并与其善者而掩之也。

[译文]

士大夫闲居在家时能够想一想当官的时候,就不至于去行贿当权者而搅挠公事了;当官时能够想一想闲居在家的时候,就不至于心狠暴躁而让人怨恨了。不能回头想一想的人都是如此。所以现任官每每要说前任官多么讨厌,前任官往往说现任官多么不对,将对方的优点都掩盖了。

【小人难责以忠信】

忠信二事君子不守者少,小人不守者多。且如小人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巧其言词,止于求售,误人食用,有不恤也。其不忠也类如此。

负人材物,久而不偿。人苟索之,期以一月,如期索之不售,又期以一月,如期索之又不售,至于十数期而不售如初。其不信也类如此,其他不可悉数。

小人朝夕行之,略不之怪。为君子者往往忿懥,直欲深治之,至于殴打论讼。若君子自省其身,不为不忠不信之事,而怜小人之无知。及其间有不得已而为自便之计,至于如此,可以少置之度外也。

[译文]

忠诚和讲信用这两件事,君子不遵守的少,小人不遵守的多。比如小人卖东西给别人,把差的烂的东西,装成新的奇特的东西,把假的东西,装成真的东西。如把绢、帛用胶水糊上,把米、麦用水打潮,在肉里灌上水,用其他东西来代换药材。花言巧语,只为了能卖掉,误了别人的吃和用,也不管他。这些人的不忠诚就像这样。

借了别人的财物,长期不还。人家如果来要,约好一月还,到期去要不给,再约好一月,到期去要又不给,一直延期十几次也不给。这种人的不讲信用就是如此。其他的缺点不一一指出来了。

小人时刻都做不忠诚不守信的事,不足为怪。做君子的往往很气愤,就想好好整治他们,甚至于殴打或诉之公堂。如果君子反省一下自己,不做不忠诚不守信用的事,而可怜小人没有知识。其中也许有不得已,为了自己生计考虑才这样做的,这样就可以稍微少想一点这些事了。

djz525.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2】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2】

【顺适老人意】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婴孺,喜得钱财微利,喜受饮食、果实小惠,喜与孩童玩狎。为子弟者,能知此而顺适其意,则尽其欢矣。

[译文]

年长的人做事就像小孩子一样,他们喜欢在钱财上占些小便宜,喜欢得到一些好吃的东西,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玩耍。做后辈子孙的,如果清醒地知道这一点,遵从并满足他的意愿,那么,就能使他欢心了。

【孝行贵诚笃】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尝见世人有事亲不务诚笃,乃以声音笑貌缪为恭敬者,其不为天地鬼神所诛则幸矣,况望其世世笃孝而门户昌隆者乎!苟能知此,则自此而往,与物应接,皆不可不诚,有识君子,试以诚与不诚者较其久远,效验孰多?

[译文]

人们孝顺父母的行动,来源于发自内心的真诚情感。即使一些细小的事没有做到,也可以感动天地和鬼神。我曾经看见过世上有些人侍奉父母时不真心真意,只是在表面上假装很恭敬孝顺,他们这种人,不遭天地鬼神的惩罚就已算幸运的了,又哪里能指望世代子孙孝顺、家族兴旺发达呢!人们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从今以后在待人接物方面就不能不以诚相待。有见识的君子不妨观察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情况效果比较好。

【人不可不孝】

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恋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虽飞走微物亦然,方其子初脱胎卵之际,乳饮哺啄必极其爱。有伤其子,则护之不顾其身。然人于既长之后,分稍严而情稍疏。父母方求尽其慈,子方求尽其孝。飞走之属稍长则母子不相识认,此人之所以异于飞走也。然父母于其子幼之时,爱念抚育,有不可以言尽者。子虽终身承颜致养,极尽孝道,终不能报其少小爱念抚育之恩,况孝道有不尽者。凡人之不能尽孝道者,请观人之抚育婴孺,其情爱如何,终当自悟。亦犹天地生育之道,所以及人者至广至大,而人之报天地者何在?有对虚空焚香跪拜.或召羽流斋醮上帝,则以为能报天地,果足以报其万分之一乎?况又有怨咨乎天地者,皆不能反思之罪也。

[译文]

当人在婴幼儿时期,十分依恋父母。而父母在孩子小时对他的爱恋尤为深厚,抚育也无微不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气血相连,孩子出生后,这种联系也才刚刚割断,孩子的音容笑貌自然能唤起父母的爱恋。这也是造物主将这一切归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使人能够生生不息。即使是飞禽走兽也是如此,小动物刚刚出世时,它的父母哺育喂养关怀备至,表现出莫大的关爱。在其子女受到伤害时,它们便会不顾一切地加以救助。但是,人在长大以后,名分就变得稍稍严格了些,亲情则稍微淡漠。这时,父母就开始力求对子女尽其慈爱,子女则努力对父母尽其孝道。而飞禽走兽在长大以后,母子就不再相认了。这就是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之处。然而,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抚育之情是言之不尽的,儿女们即使是终生尽孝也难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更何况有些人的孝道还做得不是很好呢!凡是有人不尽孝道的,那么就请他看一看,别人在抚育婴孩时是带着怎样的情爱,他应当能够有所醒悟吧。

这又好比天地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养育之恩,而人类能够回报天地的又有些什么呢?有人对空焚香跪拜或者请道士做道场以祭祀上帝,以为这样就能够报答天地的养育之恩,这样做真能够回报天地万分之一的养育之恩吗?更何况还有人一味地抱怨天地呢!这都是从来不进行自我反思的原因啊!

【父母不可妄憎爱】

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轹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日小未可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及其年齿渐长,爱心渐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恶怒,摭其小疵以为大恶。

如遇亲故,装饰巧辞,历历陈数,断然以大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实无他罪,此父母妄憎之过也。爱憎之私,多先于母氏,其父若不知此理,则徇其母氏之说,牢不可解。为父者须详察此。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译文]

一般有孩子的人,大多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溺爱而忽视了孩子的坏毛病。随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纵容孩子的坏行为。当孩子无缘无故地哭闹时,父母不去制止,反而怪罪保姆没有照顾好。孩子欺负了别人,父母不去批评劝说,反而怪罪别人家的孩子。如果有人指出孩子的毛病,父母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借口而加以袒护。这样下去,孩子就养成了坏习惯,这全是父母溺爱的结果。等到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父母的爱子之心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孩子稍微有一点过失,便引起父母极大的憎恶,并把孩子小小的缺点看成是很大的错误。遇到亲戚朋友,便夸大其词,历数孩子的过失,并武断地给孩子扣上不孝的恶名。其实孩子并没有什么罪过,这全是父母胡乱厌恶孩子所造成的。这种极端的爱憎之情大多首先自母亲那儿产生,做父亲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听信孩子母亲的话,并且不易改变。做父亲的必须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儿子,当他小的时候要严格要求,长大后则不要削减对他的爱。

【子弟须使有业】

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王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凡富贵之子弟,耽酒色,好博弈,异衣服,饰舆马,与群小为伍,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无业以度日,遂起为非之心。小人赞其为非,则有铺啜钱财之利,常乘间而翼成之。子弟痛宜省悟。

[译文]

只要有孩子,就必须让孩子有一种可以谋生的事业。贫贱的人有了职业,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富贵的人有了职业,就不会去为非作歹。大凡富贵人家的孩子,他们沉湎于酒色,喜好下棋赌博,爱穿奇装异服,坐着华丽的车子,与小人为伍,以至家道败落,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不肖之子,而是因为没有职业,整天无所事事,这才起了为非作歹的心思。一些小人引诱他去为非作歹,以获得美食和钱财,经常找机会推波助澜。对于这类人,子弟们应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子弟不可废学】

大抵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贤言行之精微。

然命有穷达,性有昏明,不可责其必到,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废学。

盖子弟知书,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史传载故事,文集妙辞章,与夫阴阳、卜筮、方技、小说,亦有可喜之谈,篇卷浩博,非岁月可竟。

子弟朝夕于其间,自有资益,不暇他务。又必有朋旧业儒者,相与往还谈论,何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与小人为非也。

[译文]

大概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本来是希望他们考取功名并深入研究圣贤言行中的精深道理。但是,人的命运是各有不同的,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贵,而人的资质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迟钝,有的人聪明。所以,不能责成所有的人都能获取功名,尤其不能因为子弟没有获取功名就不让他继续学习。因为在子弟们阅读的书籍中,有许多看似无用而实际上却是很有用的东西存在。史传中记载的故事,文集里美妙的辞章,以及那些阴阳、占卜、方技、小说之类的书籍中,都有许多可以谈论的好内容。况且卷帙浩博,不是一年半载所能读完的。子弟们朝夕沉醉在书籍中,自然会有收获,也就没有时间干其他不轨之事。再者,如果子弟们喜欢读书,那么,朋旧故交中的读书人就会与自己的子弟一道谈天说地,这样,子弟们又何必无所事事地与小人们一道去为非作歹呢?

【教子当在幼】

人有数子,饮食、衣服之爱不可不均一;长幼尊卑之分,不可不严谨;贤否是非之迹,不可不分别。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责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今人之于子,喜者其爱厚,而恶者其爱薄。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无争?少或犯长,而长或陵少,初不训责,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贤者或见恶,而不肖者或见爱,初不允当,何以保其他日不为恶?

[译文]

有的人孩子多,在吃穿方面对他们必须同等相待,长幼尊卑的划分必须要严格,是非好坏一定要分清。孩子在小的时候就看到平等无别,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争财的后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界限,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对父母兄长不恭敬的隐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明辨是非,长大以后就不会去为非作歹。

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孩子就偏爱,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孩子则很淡漠。从小就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又怎能保证他们长大以后兄弟之间不发生矛盾呢?弟弟冒犯兄长,哥哥欺负弟弟,这种现象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得不到纠正,怎能指望孩子日后能恭敬地对待父母兄长呢?讨厌品行好的孩子,喜欢品行坏的孩子,在孩子尘的时候父母就这样善恶不分-又怎么保证孩子日后不去做坏事呢?

【父母爱子贵均】

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爱之偏,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僧。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

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苟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可以两全,岂不甚善!

[译文]

兄弟之间发生矛盾以至于要分家的,多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公平,有厚有薄所致。无论是在吃穿方面,还是在言谈举止之中,父母都必然偏向于自己喜欢的孩子,而轻视自己所厌恶的孩子。这样,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就会日益骄横,而受父母冷落的孩子就会愤愤不平。时间一长,这种心中的不满就会演变成深深的仇恨。所谓爱孩子而恰恰是害了幼而责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今人之于子,喜者其爱厚,而恶者其爱薄。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无争?少或犯长,而长或陵少,初不训责,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贤者或见恶,而不肖者或见爱,初不允当,何以保其他日不为恶?

[译文]

有的人孩子多,在吃穿方面对他们必须同等相待,长幼尊卑的划分必须要严格,是非好坏一定要分清。孩子在小的时候就看到平等无别,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争财的后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界限,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对父母兄长不恭敬的隐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明辨是非,长大以后就不会去为非作歹。

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孩子就偏爱,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孩子则很淡漠。从小就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又怎能保证他们长大以后兄弟之间不发生矛盾呢?弟弟冒犯兄长,哥哥欺负弟弟,这种现象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得不到纠正,怎能指望孩子日后能恭敬地对待父母兄长呢?讨厌品行好的孩子,喜欢品行坏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这样善恶不分,又怎能保证孩子日后不去做坏事呢?

【父母爱子贵均】

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爱之偏,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憎。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

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苟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可以两全,岂不甚善!

[译文]

兄弟之间发生矛盾以至于要分家的,多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公平,有厚有薄所致。无论是在吃穿方面,还是在言谈举止之中,父母都必然偏向于自己喜欢的孩子,而轻视自己所厌恶的孩子。这样,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就会日益骄横,而受父母冷落的孩子就会愤愤不平。时间一长,这种心中的不满就会演变成深深的仇恨。所谓爱孩子而恰恰是害了他。如果父母能对孩子们同等看待,使兄弟们关系融洽,难道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父母常念子贫】

父母见诸子中有独贫者,往往念之,常加怜恤,饮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献,则转以与之。此乃父母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贫,父母必移此心于我矣。

[译文]

如果父母看见众多的孩子中只有一人生活得很窘困,就会经常挂念他,时常给他一些关照。在分配衣物时,就会给穷孩子多分一些,有时还会把其他富裕的孩子孝敬来的东西,转送给这个穷孩子。父母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得一样美满。对这种做法,生活富裕的孩子可能会不高兴,他们也许不曾想到,假如我生活困难,父母会同样把这份爱心转移给我。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6】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6】

【谋事难成则永久】

凡人谋事,虽日用至微者,亦须龃龉而难成,或几成而败,既败而复成。然后,其成也永久平宁,无复后患。若偶然易成,后必有不如意者。造物微机不可测度如此,静思之则见此理,可以宽怀。

[译文]

大概人们要干一件事,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必须是经受一些磨难还未必成功,或者快成功时又失败了,失败之后又再成功。只有这样获得的成功,才能真正永无后患。相反,如果靠偶然的机会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日后一定有不如意的事发生。大干世界,事物发展变化就是这样不可预料。静心思考一下,便能明白这个道理,对于事情的成功和失败也就可以想明白了。

【性有所偏在救失】

人之德性出于天资者,各有所偏。君子知其有所偏,故以其所习为而补之,则为全德之人。常人不自知其偏,以其所偏而直情径行,故多失。《书》言九德,所谓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者,天资也;所谓栗、立、恭、敬、毅、温、廉、塞、义者,习为也。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也。后世有以性急而佩韦、性缓而佩弦者,亦近此类。虽然,己之所谓偏者,苦不自觉,须询之他人乃知。

[译文]

人的品性是天生的,而且各有不足之处。有学问、修养的人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因而用加强学习的办法来弥补它,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具有完美品德的人。普通的人不仅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反而被这种不足支配着去为所欲为,以致造成许多失误。《尚书》中说的九德,是指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这些都是天生的;而栗、立,恭、敬、毅、温、廉、塞、义,这些都是通过学习而养成的。这就是圣贤之所以为圣贤的原因。后世有一些性急的人就佩带韦皮,性子慢的人就佩带丝弦,也就是这个原因。即使这样,自己的不足之处,。。

于自己无法知道,就必须向别人请教。

【人行有长短】

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

[译文]

人的品行虽然有不足,但是他也必然有长处。与人交往,如果只看别人的短处而无视别人的长处,那么,就一刻也难以与人相处。反之,如果能常想着别人的长处,而不去计较别人的短处,便能与人友好相处。

【人不可怀慢伪妒疑之心】

处己接物,而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慢心之人自不如人,而好轻薄人。见敌己以下之人,及有求于我者,面前即不加礼,背后又窃讥笑。若能回省自身,则愧汗浃背矣。伪心之人言语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一时之间人所信慕,用之再三则踪迹露见,为人所唾去矣。妒心之人常欲我之高出于人,故闻有称道人之美者,则忿然不平,以为不然;闻人有不如人者,则欣然笑快,此何加损于人,只厚怨耳。疑心之人,人之出言,未尝有心,而反复思绎日:此讥我何事?此笑我何事?则与人缔怨,常萌于此。贤者闻人讥笑,若不闻焉,此岂不省事!

[译文]

待人接物,如果常常怀着傲慢、虚伪、嫉妒、怀疑之心,就会让人看不起,这也是被品德高尚的君子所鄙视的。怀有傲慢之心的人,自己明明不如别人,却喜欢轻视别人。见到地位比自己低下并有求于己的人,不仅当面不能以礼相待,而且背后又暗地讥笑人家。这种人如果能反省一下自身,就应该惭愧得汗流浃背。怀有虚伪之心的人,言语十分委婉动听,似乎很诚恳,而心中却不以为然。这种人一时可能会得到别人的敬慕,但他把同样的手段用之再三,就会暴露出本来面目而被人唾弃。怀有嫉妒之心的人,常常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所以当听到有人被夸奖时,就感到愤愤不平,认为这种夸奖是错误的。而当听到别人有不顺心的事时,就幸灾乐祸。其实,这种行为对别人又有什么损害呢?只能徒增别人对你的怨恨而已。怀有疑心的人,别人言者无意,他却听者有心,并反复说:这一定是在讥讽我什么事?那一定是在嘲笑我什么事?这种人与人结怨,往往是从此开始的。贤明的人对于别人的非议,总能做到泰然处之,这岂不是省却了许多烦恼。

【人贵忠信笃敬】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人而不自得。然敬之一事,于己无损,世人颇能行之,而矫饰假伪,其中心则轻薄,是能敬而不能笃者,君子指为谀佞,乡人久亦不归重也。

[译文]

言论必须讲究忠信,行为要奉行恭敬的原则,这是圣人教人们获取乡亲尊敬的方法。发家致富,以不损人利己为前提,患难之时,以不妨碍别人而利己为基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忠。一旦许诺,哪怕是极小的事,也一定要实现;一旦有约,一刻都不改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信。待人接物要宽厚诚实,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笃。对地位低下的人能以礼相待,言辞谦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敬。如果能够这样做,不仅能获得乡亲们的尊敬,而且能够诸事皆顺。然而,恭敬一事,因为于己无损,世人都能做到,只是有些人不能表里如一,表面上待人很好,而心中却并非如此,这就是能敬而不能笃,君子把这种人称为小人。久而久之,乡亲们就不再尊敬他了。

【厚于责己而薄责人】

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如在己者未尽,而以责人,人亦以此责我矣。今世之人能自省其忠、信、笃、敬者盖寡,能责人以忠、信、笃、敬者皆然也。虽然,在我者既尽,在人者也不必深责。今有人能尽其在我者固善矣,乃欲责人之似己,一或不满吾意,则疾之己甚,亦非有容德者,只益贻怨于人耳!

[译文]

忠诚、信实、厚道、尊敬的品格先要自己养成,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如果自己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以此来要求别人,而别人也会以此来要求你。现在能自我反省是否做到了忠诚、信实、厚道、尊敬的人是很少的,而以忠诚、信实、厚道、尊敬来要求别人的人却很多。其实,即使自己做到了忠诚、信实、厚道、尊敬,也不必要求别人也能尽数做到。现在有人能够自己做到忠诚、信实、厚道、尊敬,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因此而要求别人也像自己一样做到这一点,稍不如意就心生痛恨,这种人缺少容人之德,很容易与人结仇。

【处事当无愧心】

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肆,无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心即神,神即祸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

《诗》日: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释者以谓吾心以为神之至也,尚不可得而窥测,况不信其神之在左右,而以厌射之心处之,则亦何所不至哉?

[译文]

现在有人去干坏事,庆幸没有被别人看到,以至心安理得,无所顾忌。殊不知,干坏事虽可掩入耳目,却逃不出神的明察。我们做事时,内心认为是可行的,别人虽然不知道,但神已知道了;我们做事时,内心认为不该做,别人虽然不知道,但神已经知道了。我的心就是神,神就代表着祸福,内心不能欺骗,神也不能欺骗。《诗经》上说:神的到来是不可测度的,怎么可以厌恶呢?佛教徒认为我的心感觉到神的到来,尚且不能探测,更何况有的人不相信神在自己身边,而以厌恶之心对待,那么,还有什么事做不出的呢?

【为恶祷神为无益】

人为善事而未遂,祷之于神,求其阴助,虽未见效,言之亦无愧。

至于为恶而未遂,亦祷之于神,求其阴助,岂非欺罔!如谋为盗贼而祷之于神,争讼无理而祷之于神,使神果从其言而幸中,此乃贻怒于神,开其祸端耳。

[译文]

人们做善事没有成功而向神祈祷,请求神暗中帮助自己,虽然没有见到什么成效,心中也不会感到任何羞愧。至于干坏事没有成功也向神祈祷,希望神能暗中帮助自己,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吗?比如想去当盗贼而祈求神的保佑,在与人争吵、打官司理亏时去祈求神的保护,即使侥幸成功,这也是惹怒神,开祸端。

【公平正直人之当然】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虽孔子亦以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为言,况下此者哉!彼有行己不当理者,中有所慊,动辄知畏,犹能避远灾祸,以保其身。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多由自负以召致之耳。

[译文]

人自己能够做到公平正直,可以以此来事奉神,而不能以此来怠慢了神;可以以此来对待人,而不能以此来自傲。连孔子都说过:敬鬼神、事奉大夫、敬畏大人,何况庶民百姓呢?自己处事没有道理时,应该知道有所畏惧,这样才能躲避灾祸,保全自身。至于君子有时也遇到一些灾难,这多半是由于他过于自负所引起的。

【悔心为善之几】

人之处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有知识,基竖德之进,所谓长日加益,而人不自知也。古人谓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者,不可免哉。

[译文]

人能够经常对以往做过的坏事感到懊悔,对以前说过的话感到心神不安,对过去的无知感到羞愧,那么,他的品德修养就有所长进了。这就是所谓随着年龄的增长,品德方面有了进步,而本人却毫无察觉。古人说,年纪到了六十,就应该知道前五十九年做的错事。我们难道不应该以此自勉吗?

【恶事可戒而不可为】

凡人为不善事而不成,正不须怨天尤人,此乃天之所爱,终无后患。如见他人为不善事常称意者,不须多羡,此乃天之所弃。待其积恶深厚,从而殄灭之。不在其身,则在其子孙。姑少待之,当自见也。

[译文]

凡是人做坏事而不成,不需要抱怨天抱怨人,这是天对你还很爱护,这样最终还不会有什么灾难。如果看到别的人做坏事常常做成了,不需要羡慕他,这是上天把他抛弃了。等到他的罪恶积累多了,就把他消灭掉。即使灾祸不降临在他身上,也会降临在他的子孙身上。姑且稍微等待一段时间,就自然可以看到。

【小人当敬远】

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远小人者,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此言先入于吾心,及吾之临事,自然出于长厚端谨矣;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此言先入于吾心,及吾之临事,自然出于刻薄浮华矣。且如朝夕闻人尚气好凌人之言,吾亦将尚气好凌人而不觉矣;朝夕闻人游荡、不事绳检之言,吾亦将游荡、不事绳检而不觉矣。如此非一端,非大有定力,必不免渐染之患也。

[译文]

一个人平时生活,之所以要接近君子而疏远小人,是因为君子所说的话,多是厚道端庄的,这种话先进到我的心中,到了我遇到事情的时候,自然也会厚道端庄的。小人所说的话,多是刻薄浮华的,这种话先进到我的心中,到了我遇到事情的时候,自然也就刻薄浮华了。又像早晚听到别人盛气凌人的话,我也就将不自觉地盛气凌人;早晚听到别人不加检点的放荡之言,我也就将不自觉地放荡不加检点了。像这样不止一件事,不是有很强的自制力,就必然免不了逐渐沾染上这些毛病。

【老成之言更事多】

老成之人,言有迂阔,而更事为多。后生虽天资聪明,而见识终有不及。后生例以老成为迂阔,凡其身试见效之言欲以训后生者,后生厌听而毁诋者多矣。及后生年齿渐长,历事渐多,方悟老成之言可以佩服,然已在险阻艰难备尝之后矣。

[译文]

年长成熟的人,说话迂阔,而经历的事情却很多。年轻人虽然天资聪明,而见识却赶不上他们。年轻人照例把年长成熟当做迂阔,凡是亲身经历过取得成效的话语,要拿来训导年轻人,年轻人不听而指责他们的太多了。等到年轻人年纪逐渐增大,经历的事也逐渐多了,才领悟到年长成熟人的话,可以佩服。然而这时已在尝尽艰辛之后了。

【君子有过必思改】

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人有过失,非其父兄,孰肯诲责;非其契爱,孰肯谏谕。泛然相识,不过背后窃议之耳。

君子惟恐有过,密访人之有言,求谢而思改。小人闻人之有言,则好为强辩,至绝往来,或起争讼者有矣。

[译文]

圣贤也不能没有错误,更何况人不是圣贤,谁能每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呢。人有了错误,不是他的父亲兄弟,谁会去教诲、责备,不是他的亲密朋友,谁会去劝说?泛泛的认识,不过是背后偷偷地议论一番罢了。君子就怕有错误,暗地里去访问别人的议论,承认错误而想着改正;小人听到别人的议论,喜欢强言辩解,一直到跟别人断绝往来,有的还要发生矛盾纠纷。

【言语贵简当】

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

[译文]

谨言慎语,自己就会少一点后悔,别人就会少一点怨气。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4】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4】

【和兄弟教善】

人有数子,无所不爱,而于兄弟则相视如仇雠。往往其子因父之意遂不礼于伯父、叔父者。殊不知己之兄弟即父之诸子,己之诸子,即他日之兄弟。我于兄弟不和,则我之诸子更相视效,能禁其不乖戾否?

子不礼于伯叔父,则不孝于父亦其渐也。故欲吾之诸子和同,须以吾之处兄弟者示之。欲吾子之孝于己,须以其善事伯叔父者先之。

[译文]

孩子多,没有不喜欢的,而对自己的兄弟,就看成像仇人一样。常常是儿子根据父亲的旨意,就对伯父叔父不礼貌了。不知道自己的兄弟,就是父亲的几个儿子,自己的几个儿子,他们互相之间也就是兄弟。我与兄弟不和,那么我的几个儿子,也会互相观看仿效,怎能防止他们蛮横不讲理呢?

做子女的对伯父叔父没有礼貌,也不会对父亲孝顺,这是一步步发展的。所以要想我的几个儿子和和气气,必须把我怎样与兄弟相处的展示给他们看。要想我的子女对自己孝顺,也必须我自己先对伯父叔父孝顺。

【背后之言不可听】

凡人之家,有子弟及妇女,好传递言语,则虽圣贤同居,亦不能不争。且人之做事不能皆是,不能皆合他人之意,宁免其背后评议?背后之言,人不传递,则彼不闻知,宁有忿争?惟此言彼闻,则积成怨恨。

况两递其言,又从而增易之,两家之怨至于牢不可解。惟高明之人有言不听,则此辈自不能离间其所亲。

[译文]

有的人家里,子弟和妇女喜欢传递耳语,这样即使是圣贤之人在一块居住,也不能不发生矛盾。并且人们做事,不能都正确,不可能都符合其他人的意思,哪能避免人们在背后议论呢?背后说的话,人不传递,那么别人就不知道,哪里再会有什么不满和争执呢?只有这个人说了话被那个人听见,才积累成怨恨。更何况两头传话,还要有所改变,两家人的怨恨,就再也解不开了。只有高明的人,有话也不去听,那么这种人也就不能够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了。

【亲戚不宜频假贷】

房族亲戚邻居,其贫者财有所阙,必请假焉。虽米、盐、酒、醋计钱不多,然朝夕频频,令人厌烦。

如假借衣服、器用,既为损污,又因以质钱。借之者历历在心,日望其偿;其借者非惟不偿,又行常自若,且语人日:我未尝有纤毫假贷于他。此言一达,岂不招怨怒。

[译文]

家族中的亲戚和邻居中,生活比较穷的人刚刚缺了点什么,就要向别人去借。虽然只是米、盐、酒、醋这些不值钱的东西,但早上借晚上借,十分频繁,便会让人很厌烦。

如果借的是衣服或日常用品,即使被弄脏弄坏了,还要拿它们去换钱。借给东西的人把这些都放在心上,天天望着借的人归还,而借东西的人不仅不还,况且行动表情与平常一样,并且跟人家说:我从来没有向他借过一分钱的东西。这种话一说出来,岂不是要招惹别人的怨恨怒气吗?

【亲旧贫者随力周济】

应亲戚故旧有所假贷,不若随力给与之。言借,则我望其还,不免有所索。索之既频,而负偿冤主反怒日:我欲偿之,以其不当频索,则姑已之。方其不索,则又日:彼不下气问我,我何为而强还之!故索亦不偿,不索亦不偿,终于交怨而后已。

盖贫人之假贷,初无肯偿之意,纵有肯偿之意,亦由何得偿?或假贷作经营,又多以命穷计绌而折阅。方其始借之时,礼甚恭,言甚逊,其感恩之心可指日以为誓。至他日责偿之时,恨不以兵刃相加。凡亲戚故旧,因财成怨者多矣。

俗谓不孝怨父母,欠债怨财主。不若念其贫,随吾力之厚薄,举以与之。则我无责偿之念,彼亦无怨于我。

子弟有过,为父祖者多不自知,贵官尤甚。盖子孙有过,多掩蔽父祖之耳目。外人知之,窃笑而已,不使其父祖知之。至于乡曲贵宦,人之进见有时,称道盛德之不暇,岂敢言其子孙之非!况又自以子孙为贤,而以人言为诬,故子孙有弥天之过而父祖不知也。间有家训稍严,而母氏犹有庇其子之恶,不使其父知之。

富家之子孙不肖,不过耽酒、好色、赌博、近小人,破家之事而已。贵宦之子孙不止此也。其居乡也,强索人之酒食,强贷人之钱财,强借人之物而不还,强买人之物而不偿;亲近群小,则使之假势以陵人;侵害善良,则多致饰词以妄讼;不恤误其父母,陷于刑辟也。凡为人父母者,宜知此事,常关防,更常询访,或庶几焉。

[译文]

答应借给亲戚和朋友的财物,不如根据自己的能力送一些给他。如借的话我希望他尽快还,(不还)难免就去要。去要得太频繁,借东西的人反而生气地说:我本来打算还他的,但他不应当这样频繁地来要。

这样就暂时不予归还了。而当他不来要了,又说:他不开口来向我要,我又为什么非要还他呢?所以要也不还,不要也不还,反正都是以结下恩怨而告终。

大概窒人借钱,本来就没有还钱的意思。即使有还有意思,又靠什么么来还呢?盔的人借钱去做生意。又常常因为运气不好或办法丕多而赔了本。当他借钱的时候,礼貌恭敬,说话客气,感谢的心情,可_以指着太阳发誓。到了以后要还债的时候,恨不得拔刀相见。且是亲戚朋友之间因钱财而闹矛盾的事非常多。

俗话说:儿女不孝顺,这要怪父母;人家欠了债,这要怪财主。不如怜悯他贫穷,根据我力量的大小,送一些钱物给他,这样我既不会老想着要他还钱,他也不会对我怀恨在心了。

子孙有错误,当父亲、祖父的往往不知道,做大官的更是如此。因为子孙犯了错误,大都不让父亲、祖父听到看到。外人知道了,只是暗地里讥笑而已,也不让他们的父亲、祖父知道。至于地方上的大官,人们时常去拜见他们,奉承拍马还来不及,哪里还敢说他子孙的坏话?更何况大官们又自认为自己的子孙都是好的,把别人说的话当成是胡说。

所以子孙即使有漫天的大错,父亲、祖父也不会知道。偶尔也有家教比较严一点的,但母亲又包庇儿子的过失,不让父亲知晓。

有钱人家的子孙不好,不过是沉溺于酒色,赌博,与品质坏的人接近,使家庭破产之类而已。有权有势的大官家的子孙就不止这些了。他们在乡里,强要别人的酒食,强要别人的钱财,强借别人的东西而不还,强买别人的东西而不付钱;与坏人混在一起,让他们也假自己的势力来欺负人;侵害善良的人,还要捏造事实来惩办他们。他们不惜使父母的名声受到损害,最终触犯刑法。凡是做人父母的,应该知道这些事理,经常提防着点,也经常去向别人询问了解,这样也许就可以防止子孙犯错误了。

【子弟贪缪勿使仕宦】

子弟有愚缪贪污者,自不可使之仕宦。古人谓治狱多阴德,子孙当有兴者。谓利人而人不知所自则得福。

今其愚缪,必以狱讼事悉委胥辈改易事情,庇恶陷善,岂不与阴德相反!古人又谓我多阴谋,道家所忌。谓害人而人不知所自,则得祸。

今其贪污,必与胥辈同谋,货鬻公事,以曲为直,人受其冤无所告诉,岂不谓之阴谋。士大夫试厉数乡曲三十年前宦族,今能自存者仅有几家?皆前事所致也。有远识者必信此言。

[译文]

子弟当中有品行贪婪的人,当然不能让他们去当官。古人说,审讯犯人,治理监狱积了很多阴德的人,他们的子孙中一定能出现飞黄腾达的人。又说对别人有好处,而别人却不知道是谁给他的好处,这种人就一定会得到好报。

现在那些愚蠢荒谬的人,都是把审理犯人、处理打官司的事全部拿给那些小官吏去办,他们改变事实真相,包庇坏人,陷害好人,这岂不是与积阴德刚好相反?古人又说,我有很多阴谋诡计,这是得道的人最忌讳的。又说,陷害别人而别人却不知是谁陷害他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

现在那些贪婪肮脏的人,一定是跟那些小官吏们同流合污。拿公家的事来做交易,把弯的说成直的。别人被冤枉了,却没有地方去诉说,这不就叫做阴谋吗?士大夫们请数一数家乡里面的人,三十年前是当官的人家,现在仍然存在的,还有几家?这都是前面所说的事情造成的。

有远见的人,一定会相信这些话的。

【家业兴替系子孙】

同居父兄子弟善恶贤否相半,若顽很刻薄不惜家业之人先死,则其家兴盛未易量也;若慈善长厚勤谨之人先死,则其家不可救矣。谚云:莫言家未成,成家子未生;莫言家未破,破家子未大。亦此意也。

[译文]

同住在一起的父亲、兄长、儿子、弟弟,好人和坏人各占一半。如果顽劣、懒惰、刻薄、不爱惜家产的人先死,这个家庭的兴盛就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慈善、忠厚、勤劳、谨慎的人先死,这个家庭就很难继续了。谚语说:不要说家庭不兴旺,而是堡家庭兴旺的子女还没出生。

不要说家庭没有破败,而是使家庭毁灭的子女还没长大。也就是这个道理。

【男女不可幼议婚】

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时便议婚姻。大抵女欲得托,男欲得偶,若论目前,悔必在后。

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若早议婚姻,事无变易固为甚善,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或所议之婿流荡不肖,或所议之女很戾不检。从其前约则难保家,背其前约则为薄义,而争讼由之以兴,可不戒哉!

[译文]

人们不可以在儿子、女儿幼小的时候,就替他们商量婚姻。因为女子想找到依恋,男子想得到配偶,如果只就眼前的情况来定,日后就必定会有悔恨。

大概富贵盛衰,变化很快,不能经常。男子女子究竟好不好,也要等到长大以后才能看出来。如果很早就商量了婚姻的事,事情没有变化,固然很好。可是如果以前富有现在变穷了,如果以前很显赫现在下台了,或者如果商定的男孩长大后放荡不贤良,商定的女孩懒惰不检点,那么遵守以前的婚约,就难以保住家庭的幸福;背叛以前的婚约,就是不讲义气,这样纷争和官司就会时有发生,一定要慎重而为。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djz525.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绝句译文,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2】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2】 【顺适老人意】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婴孺,喜得钱财微利,喜受饮食、果实小惠,喜与孩童玩狎。为子弟者,能知此而顺适其意,则尽其欢矣。 [译文] 年长的人做事就像小孩子一样,他们喜欢在钱财上占些小便宜,喜欢得到一些好吃的东西,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玩耍。做后辈子孙的

  •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1】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1】 【袁氏世范】 【作者介绍】 袁采,生卒年不详,字君载,南宋信安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曾任乐清、政和县令,以刚直廉明著称,官至监登文鼓院。 他曾纂修《乐清县志》十卷,另著有《政和杂志县令小录》,今皆不传。 《袁氏世范》是袁采的治家格言录,《

  •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4】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4】 【和兄弟教善】 人有数子,无所不爱,而于兄弟则相视如仇雠。往往其子因父之意遂不礼于伯父、叔父者。殊不知己之兄弟即父之诸子,己之诸子,即他日之兄弟。我于兄弟不和,则我之诸子更相视效,能禁其不乖戾否? 子不礼于伯叔父,则不孝于父亦其渐也。故欲吾之诸子和同,须

  •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6】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6】 【谋事难成则永久】 凡人谋事,虽日用至微者,亦须龃龉而难成,或几成而败,既败而复成。然后,其成也永久平宁,无复后患。若偶然易成,后必有不如意者。造物微机不可测度如此,静思之则见此理,可以宽怀。 [译文] 大概人们要干一件事,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必须

  •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3】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3】 【父母多爱幼子】 同母之子,而长者或为父母所憎,幼者或为父母所爱,此理殆不可晓。窃尝细思其由,盖人生一二岁,举动笑语自得人怜,虽他人犹爱之,况父母乎?才三四岁至五六岁,恣性啼号,多端乖劣,或损动器用,冒犯危险,凡举动言语皆人之所恶。又多痴顽,不受训诫,故

  •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5】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5】 【议亲贵人物相当】 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苟人物不相当,则子女终身抱恨,况又不和而生他事者乎! [译文] 男女之间谈婚论嫁,不可以贪图对方家庭地位高,或财产丰厚。如果人不相配,那么子女会一辈子都怀有遗憾的,更何况还会因为两人不和而产生其他

  •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8】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8】 【衣服不可侈异】 衣服举止异众,不可游于市,必为小人所侮。 [译文] 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与一般人不同,就不能在街市上行走,不然必定要为小人所侮辱。 【礼义制欲之大闲】 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狎之

  •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9】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9】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记省,而有所惠于人,虽微物亦历历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诚为难事。 [译文] 当今的人受到别人好处,多不记在心头,而对别人有好处,即使是很小一件事,也清楚地记在心里。古人说:施舍别人不要老记着,受别人施舍不能不记着。这真是一件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