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名言名句

或许"禅语悟道名言名句"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品鉴!

禅语悟道名言名句

【1】、 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舍弃。《太子大善权经》

【2】、 化恶从善,切磋以法,忠正诲励,义合友道。《佛说孛经》

【3】、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容人,富贵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佛说孛经》

【4】、 缓急别友,战斗见勇,议论知明,谷贵说仁。《佛说孛经》

【5】、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法句经》卷上,多闻品凭真理获得声誉,凭施舍获得朋友。《经集》第十章,《林主夜叉经》

【6】、 热衷于找裂缝、挑差错的人不是朋友;与他相处,就像儿子睡在母亲怀中,这样的人才是朋友。《经集》第二品,第三章《羞耻经》

【7】、 尽对朋友说些无用的甜言蜜语,智者知道这种人是只说不做的。《经集》第二品,第三章《羞耻经》

【8】、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民国)弘一《做人十大要诀》

【9】、 交好朋友的处方:好心一片,爱语三句,忍耐一时,慈悲全用,布施五钱,信用始终,感谢万分,体谅一点,恭敬十成,方便不拘多少。《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239页

【10】、 对朋友,应不念旧恶;对自己,要不忘初心。(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1】、 多一个朋友,自然少一个敌人。(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12】、 (五)待人处世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13】、 珍惜他人,才是珍惜自己。南传《佛教格言人品第一》

【14】、 若敬爱于他,以德自称赞,他德既称赞,乃是自敬爱。《菩提行经》卷三

【15】、 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16】、 诚实、公正、坚定、慷慨。诚实、自制、慷慨、忍耐。《经集》第,第十章《林主夜叉经》

【17】、 祭神以求福,从后观其报,四分未及一,不如礼贤者。《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18】、 用谏晓事,善心好意;敬事尊老,礼节兼备。《分别善恶所起经》

【19】、 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经集》第,第八章《仁慈经》

【20】、 菩萨谦逊,其心柔软,凡见众生,常言善来,和颜悦色,先意问询,与之共语,言常含笑。《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要谦恭有礼,要谦虚受学,要委曲求全,要善解人意。(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21】、 与人和谐相处十六字诀: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星云大师讲演集》(二),第252页

【22】、 恭敬、赞美、包容,是待人处世的三部曲。(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23】、 做人要厚道,随时给人留下转圜的余地。(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24】、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屏弃。《法句经》卷上,教学品

【25】、 若人无实语,小人中小人。实是法之阶,明中第一明。实是解脱道,财中第一财,救中第一救。《正法念处经》卷八

【26】、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宋)白云守端禅师(《禅林宝训》卷一)

【27】、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28】、 所言诚实,如说修行。《华严经》卷三十二,十回向品

【29】、 承诺过的事一定要完成,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也。(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30】、 远离不爱言,软语不伤人,常说淳美言,是则升天路。《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99经

【31】、 伤害对方的恶言,就是敌人也别用;否则如山谷回声,对你马上有反应。(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32】、 是以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亦不魁众人,是为能善言。《法句经》卷上,言语品

【33】、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法句经》卷上,言语品

【34】、 恶言骂詈,侨陵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给忍恶,疾怨自灭。《法句经》卷上,言语品

【35】、 愚蠢而憨直的人们,有的毁己,有的伤人;林中的直树被人砍,笔直的利箭伤人。(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36】、 虑而后言,辞不强梁,法说义说,言而莫违。《法句经》卷上,教学品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37】、 说话要多说请、谢谢、对不起。(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38】、 好话是供养,赞美出妙香。(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39】、 凡事不要轻易说破,要懂得含蓄的美丽与高贵。(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40】、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方与佛合。《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书》

【41】、 忠之一字,义贯万行。仁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故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印光法师文钞续编杨椒山言行录序》

【42】、 当面怎么做,背后亦要那么做。南传《佛教格言杂品第十二》

【43】、 平心静气,心情自然好;虚心谦下,人缘自然好。(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44】、 不好责彼,务自省身。《法句经》卷上,双要品常省己过,不说彼短。《大集经》卷十三

【45】、 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46】、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发胜志乐会

【47】、 掩他人恶,不藏己过。《心地观经》卷八,成佛品

【48】、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六祖坛经般若品》

【49】、 愚人,总是找别人的过失。南传《佛教格言贤人品第十六》

【50】、 别人的错误,容易看到。自己的错误,不容易看到。南传《佛教格言杂品第十二》

【51】、 只注意别人的行为,却忘了检点自己的行为,可说是件严重的错误。(日本)莲如《御一代记闻书》

【52】、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叶福备书》

【53】、 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长阿含经》卷十六,《坚固经》

【54】、 称己智者,皆非智也;自处明者,其迷甚矣。《法律三昧经》

【55】、 未经询问便向别人赞扬自己的德行戒行,智者认为这种滋味吹嘘的人不高尚。平静沉着,不称道自己的品行如何如何,在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骄傲,智者认为这样的比丘高尚。《经集》第四品,第三章《邪恶八颂经》

【56】、 吹嘘自己,蔑视他人,因骄傲反显渺小。《经集》第,第七章《无种姓者经》

【57】、 不应该自吹自擂,不应该胡言乱语,不应该学会骄傲,不应该挑起争论。不应该堕入欺诳,不应该故意作恶,不应该根据生活方式、智慧、德行戒行轻视别人。《经集》第四品,第十四章《迅速经》

【58】、 不自尊举,不自赞叹。《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

【59】、 不现异相,彰已有德。《华严经》卷二十一,十无尽藏品

【60】、 骄傲是失败之母。《经集》第四品,第八章《波修罗经》

【61】、 不要蔑视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出于忿怒和仇恨而互相制造痛苦。《经集》第,第八章《仁慈经》

【62】、 应该抛弃嘲笑、噜嗦、悲叹、卑劣、欺骗、虚伪、贪婪、骄傲、抱怨、粗鲁、堕落和愚痴,摆脱迷妄,思想坚定。《经集》第二品,第九章《戒行经》

【63】、 如果称别人为傻瓜,自己也就成为傻瓜。《经集》第四品,第十二章《小积集经》

【64】、 野干称狮子,自谓为兽王,欲作狮子吼,还出野干声。《长阿含经》卷十一,《阿耨夷经》

【65】、 占便宜的事让给别人,吃亏的事自己承当,乃上人之象征。宋岗波巴《宝鬘集》

【66】、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明)憨山《劝世文》

【67】、 要守时,守信,守道,守法。(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68】、 邻里和睦,处处净土。(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69】、 不急不急,礼让第一。(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70】、 (六)佛法在世间不舍佛住,不违世法。《华严经》卷十九,十行品

【71】、 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华严经》卷三十四,十地品

【72】、 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华严经》卷四十四,十忍品

【73】、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六祖坛经般若品》

【74】、 若不能将法与生活融合,各座修法即变成脚绊。(唐)莲花生《空行教授》

【75】、 人得世间,出世无余。(宋)宗杲《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二十四

【76】、 佛法以人道为肇基,而人道以佛法为究竟。(明)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二

【77】、 夫豪杰者,圣贤之基也;圣贤者,佛祖之阶梯也。(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78】、 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印光大师文钞增广与丁福保书》

【79】、 学佛,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便是学佛。(民国)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

【80】、 人间佛教决非同于世间的慈善事业,是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我们人类,应怎样的从人而向于佛道。(当代)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

【81】、 人类学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场,善用人的特性,不碍人间正行,而趋向于佛性的完成。(来源 )(当代)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

【82】、 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现实。(民国)太虚《人生佛教》

【83】、 学佛之道,即是完成人格之道。(民国)太虚《学佛者应知行之要事》

【84】、 佛学的第一步,在首先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一个人。一方面,衣愈住等物质生活,要有相当的解决;一方面,也要有合于人类理性上的知识、道德上的行为,做成有人格之人,与古来所谓士君子相合,然后把所明白宇宙人生的原理拿出来实行。就是先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安全物质的生活,增高知识的生活,完善道德的生活;再以此完成优美家庭、良善社会、和乐国家、安宁世界,到士希贤贤希圣的地步,成功人中圣人,完成了完善的人格,再发无上圆觉的大心,起普度众生的大愿。(民国)太虚《佛陀学纲》

【85】、 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民国)太虚《人生佛教》

【86】、 要能了生,才能了死。(民国)太虚《人生佛教开题》

【87】、 世人皆爱金钱、爱情、名位、权力、物质等等,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一概要世人发出离心,放弃人间。我们应适当地引导大众的正思,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正义的政治生活、服务的社会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伦理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122页

【88】、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六祖坛经疑问品》

【89】、 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

【90】、 人有居家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者,亦有得阿惟越致菩萨者。《惟日杂难经》

【91】、 俗人在火宅中,四威仪内与贪瞋恚痴为伴侣,所作所为,所闻所见,无非恶业。然若能于此中打得彻,其力却胜我出家儿百千万亿倍。《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三十

【92】、 大乘行者是以在家为主的。(当代)印顺《华雨香云》

【93】、 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勤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

【94】、 夫居士学佛与出家僧众异:出家僧众乃少数人之住持佛教,专务内修外弘者也;而居士学佛,则期以普及乎全人类,风俗因以淳良,社会由之清宁者也;由遵行人伦道德,养成人格而渐修十善菩萨行者也。(民国)太虚《居士学佛之程序》

【95】、 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

【96】、 有在家出家者,有出家在家者,有在家在家者,有出家出家者。(明)莲池《竹窗三笔》

【97】、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佛说八大人觉经》

【98】、 虽有妻子,受用上妙田宅卧具香鬟璎珞衣服饮食,受蓄种种金银珍宝,驱役奴婢僮仆作使,而于诸欲不生耽染,不数发起猛利贪爱。彼身在家,其心已出,是名于欲心离非身。《法蕴足论》卷六,静虑品

【99】、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方便品

【100】、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101】、 菩萨若在居家,不染着诸欲,所受诸欲,心生厌离,常怀怖畏。心不贪惜,不以邪命非法自活,宁失身命,不侵于人。何以故?菩萨在家应安乐众生。《小品般若经》卷六

【102】、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人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著,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103】、 自得解脱,解脱眷属;自得调伏,调伏眷属;自得寂定,寂定眷属;自得度脱,度脱眷属。《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

【104】、 是菩萨因般若波罗蜜,世间诸事,皆同实相,不见资生之事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小品般若经》卷六,阿惟越致品

【105】、 饮食男女、声色货利,非能障道也,障道者唯此妄心也。(明)真可《紫柏尊者全集》卷三

【106】、 忙而不乱,累而不疲。(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107】、 三、归依三宝(一)佛陀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梵行品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楞严经》卷六

【108】、 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六

【109】、 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四,菩萨行品

【110】、 如来智慧,分别三世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劫数、一切诸法,无不知者。《华严经》卷五十一,如来出现品

【111】、 王为人中尊,海为江河长,月为星中明,明照无过日。上下维诸方,及一切世间,从人乃至天,唯佛最第一。《中阿含经》卷四十一,《梵摩经》

【112】、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本行集经》卷四

【113】、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华严经》卷八十,入法界品

【114】、 智慧大海胜威德,知法自在为法王。世间应供天中天,觉悟自在应归命。《方广大庄严经》序品

【115】、 犹如青莲花,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中阿含经》卷二十三,《青白莲花喻经》

【116】、 佛不染世法,如莲花处水,善断有漏种,永度生死流。《大般涅聚经》卷二,寿命品

【117】、 如来无上医,所可疗治者,拔毒尽苦际,毕竟离生死。如来治眼病,过于彼世医,能以智慧鎞,决无明眼膜。《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

【118】、 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正等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对治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89经

【119】、 譬如良医,识诸众生种种病源,随其所患而为合药,并药所禁,如来亦尔,善知方便,于一法相,随诸众生,分别演说种种名相,彼诸众生随所说受,受已修习,除断烦恼,如彼病人随良医教,所患得除。《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

【120】、 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

【121】、 如阿揭陀药,能疗一切毒,佛福田如是,灭诸烦恼患。亦如日出时,照耀于世间,佛福田如是,灭除诸黑暗。《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122】、 譬如净日轮,普照十方国,如来神通力,法界悉周遍。《华严经》卷四,世主妙严品

【123】、 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普现一切刹,佛体亦无二。《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124】、 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观普贤行法经》

【125】、 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126】、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梵网经》卷下

【127】、 一一刹土中,各有佛兴世,一切刹中佛,亿数不思议。《华严经》卷七,世界成就品

【128】、 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129】、 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障无碍,如焰如化。《金光明经》卷二

【130】、 佛身安坐一国土,一切世界悉现身,身相端严无量亿,法界广大悉充满,于一毛孔放光明,普灭世间烦恼暗。《华严经》卷三十四,十地品

【131】、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132】、 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无量义经》

【133】、 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佛子,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身亦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华严经》卷五十,如来出现品

【134】、 一切诸佛身,皆有无尽相,出现虽无量,色相终不尽。《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135】、 如来身者,无有方处,非实非虚,但以诸佛本誓愿力,众生堪度,则便出现。《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136】、 我释迦文佛寿命极长,所以然者,肉身虽取灭度,法身存在。《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

【137】、 应化身佛虽现灭度,而此佛身相续常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138】、 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灭,为利众生故,示现有灭尽。《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

【139】、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140】、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

【141】、 佛出世难,人身难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难;能忍难忍,是亦复难;成就禁戒具足无缺,得阿罗汉果,是事亦难,如求金沙、优昙钵花。《大般涅槃经》卷二,寿命品

【142】、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花,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花。《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143】、 佛如优昙花,值遇生信难,遇已种善根,永离饿鬼苦,亦复能损减,阿修罗种类。芥子投针锋,佛出难于是。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大般涅槃经》卷二,寿命品

【144】、 佛告比丘: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虽复尽其边底,我本以欲心无厌足故得佛,是故今犹不息。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一,引《大智度论》

【145】、 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佛言

【146】、 佛日千光恒照世,利益群生度有缘,无缘不睹佛慈光,犹如盲者无所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譬人吞服少金刚,终竟不消要当出,供养十力诸功德,灭惑必至金刚智。如干草积等须弥,投芥子火必烧尽,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147】、 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华严经》卷三,世主妙严品

【148】、 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人于深信海。《华严经》卷四,世主妙严品

【149】、 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150】、 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干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无量寿经》

djz525.com更多名言名句小编推荐

佛教名言名句禅语感恩禅语摘抄


1、没有一尊佛菩萨不孝顺父母,没有一尊佛菩萨不奉事师长,我们一生的成就,这两个人对我们的恩德最大;所以菩萨法里面,教给我们知恩报恩。

2、佛陀的教诲,第一就是教我们孝养父母,知恩报恩。

3、我们生命得自于父母,父母的恩德一生一世;我们的慧命,得力于佛,佛的恩德生生世世!谁知道?觉悟的人知道,所以才知恩报恩。

4、《般若经》里面,佛教导我们知恩报恩。

5、我们怎样报佛恩?怎样报祖师大德之恩?只有一个方法:依教修行,往生净土,这才是真正报佛恩!

6、佛说法,不厌其烦地重复,主要是接受教化的人没有开悟;这是佛慈悲到了极处!我们明白之后,才知道要感恩。

7、佛是普度众生,我们能尽一点绵薄之力,帮助佛普度众生,这是上报四重恩。

8、念佛往生、传承大法,是真正的报佛恩、报师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

9、一切妄念统统放下,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劝人念阿弥陀佛,这就报佛恩了。

10、我们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念佛法门,实在是非常非常地幸运。正是《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11、既然遇到了,我们要知道报佛恩,知恩报恩。报恩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念佛法门普遍地推荐给一切有缘的众生。

12、宣传净土法门,普遍为众生介绍这个法门,才能报佛恩于少许,才能报一点佛恩,不这样做不能报佛恩。

13、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才能知恩报恩。

14、持戒念佛、依教奉行,就是报佛恩。

15、真正感恩的心,是依教奉行。感恩与慈悲的意念,平时就要养成。

16、生活在感恩之中,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

17、爱跟感恩是宇宙的中心,爱跟感恩能恢复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18、孝亲、报恩,是德行的根本。

19、佛家教导我们大慈大悲,怨亲平等,别人对我们好,这有恩,我们要知恩报恩。

20、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忘恩负义的人这么多?不知道恩德。不知道恩德,说个不好听的话,不知道好歹,你说有什么法子!

21、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拿博士学位的,在社会上还有相当地位,也有相当声望的,他们见利忘义,不知道什么叫恩德,他们哪里能够报恩?

22、见利忘义,不知道恩德,这就是造作罪业。

23、现在世间人忘恩负义,不懂得道义,不懂得仁义,不知道情义,不知道恩义。我们学佛人要落实知恩报恩,给一切社会大众做正面的好榜样。

24、凡是与我们接触的人,佛在经上讲总不外乎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

25、跟我有恩的,我报恩;跟我有怨的,我要把怨仇解除。

26、佛教我们以真诚心、恭敬心待人,绝不跟人结冤仇。

27、要晓得冤仇结了之后,生生世世报不完的,冤冤相报,那到什么时候才了?

28、今天,别人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这是我们的果报。他为什么不去毁谤别人?他为什么不去陷害别人?

29、今天他来报怨,我们不起怨恨心,不起报复心,这个帐到这里就结了,没了,没事了。

30、我们以真诚、恭敬、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些人,这个帐就了结。不要生生世世报来报去,好麻烦!

31、我们觉悟了,别人给我们气受,冤枉我们,我们就不会恶意相报,我们会很感激。

32、我们业障太重了,唯有这个方式能消业障;他造罪业替我们消业障,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要懂得知恩报恩。

33、对一切人事物,存有平等、感恩的心,你就变成了菩萨。

34、冤亲债主来折磨你,你不起嗔恚心,反而起感恩心,冤亲债主就变成了菩萨,成就了你的忍辱波罗蜜。

35、《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真修行人,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即得消灭。

36、对轻贱我们的人要生感激的心,感恩戴德;不是他们轻贱,我们业障怎么能消得掉?

37、别人侮辱、毁谤、破坏、责骂我们,都是在为我们消业障,所以要感恩。

38、实在讲,折磨你的人、侮辱你的人,要在佛法修行上来说,都是大善知识,对你都是恩德!

39、没有这些人来折磨,没有这些人来凌辱,你六波罗蜜里头,忍辱波罗蜜到哪里去修?

40、那些人是帮助你修忍辱波罗蜜的大善知识,你能够念头这样一转,你就没有一个冤家债主。

41、原来那些统统是佛菩萨应化,来成就自己圆满的道业,你怎么不感恩戴德?

42、你有再大的过失,别人看到了也不会说,说了得罪你;能够说你过失的人,对你是大恩大德!

43、真正修道人遭受别人侮辱陷害,不但没有烦恼,心里反而生感恩之心。为什么?我无始劫来的业障就消了。

44、他加害于我是替我消业障,我感激都来不及,我怎么会以不善的念头对人?

45、真正学佛的人,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对我们修行人来讲,统统有恩德。

46、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一个人能常常念恩,你德行就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47、本师释迦牟尼佛发起弥陀法会,教给我们修行念佛法门,这是大恩大德!

48、我们果然能够遵照佛的教训,依教奉行,信愿持名,勇猛直前,径登不退,这才是一个真正知恩报恩之人!

49、感恩一切,坏的是他人给我的磨砺,好的是他人的施予。

50、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佛家经典禅语名人名言


1、人生不是梦。若是梦,就怕梦醒了,人老了。人的不幸有千万种,而幸福的人只有一种:心境禅定,爱心无染的人。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平常心即是道。)

3、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4、佛陀: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5、君子相见,目击道存。(《黄龙慧南禅师语录》释: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君子相见彼此目光相接,便已默然神会,悟解佛道。)

6、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是不会放松自我的,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7、将军的马寄养在禅院,对驴子十分傲慢,不久马病了,不能上战场,被卖到农庄拖粪车。禅师:不要因一时富贵而不可一世。

8、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9、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1、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11、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死。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12、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里面,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李苦禅名言


1、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不出来的。

2、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4、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

5、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6、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不人家啊!

7、沉思空幽寂,岁月已徂征。

8、无备之战不可打,无意之笔不可下,需意在笔先,然后跟上一套方法。

9、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

道家名言名句


1、凡物皆始于无。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物得以生,谓之德。

4、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7、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8、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9、大天之内,复有小天。

1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1、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

12、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13、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1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5、万物皆由道(物质)而生。

16、道自在天帝之前。

1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0、元气生万物而不有。

2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2、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23、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24、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25、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26、有生于无,实出于虚。

27、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2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9、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

30、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3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3、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4、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3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6、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37、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8、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9、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40、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1、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4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3、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

4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5、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4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5、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5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6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1、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6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6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7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7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7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7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7、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0、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8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83、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84、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8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6、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87、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8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9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9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9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97、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9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9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德名言名句


道德名言名句

1、在我们劝导行为不端者时,诉诸他们的骄傲要比诉诸他们的善良更有效,我们与其去纠正他们,不如去使他们相信:别人可都是免除了这些缺点的。

2、如果有一种不和我们其他激情相搀杂的纯粹的爱,那就是这种爱:它隐藏在心灵的深处,甚至我们自己也觉察不到它。

3、幸福在于趣味,而不在于事物。我们幸福在于我们拥有自己的所爱,而不在于我们拥有其他人觉得可爱的东西。

4、人们不仅无视利害,还会恩将仇报,忘记屈辱。连必要的复仇或报恩,似乎也成了他们不愿意承受的苦役。

5、人们的幸福或不幸依赖于他们情绪的程度,不亚于运气的好坏依赖于他们的情绪的程度。

6、智者的坚定不移,仅仅是他们用以隐藏内心躁动的艺术。

7、有些自视甚高的人使不幸成为一种荣耀,他们想说服别人和自己相信:只有他们才是配得上命运折磨的人。

8、哲学家们蔑视财富,不过是想通过蔑视命运不赐予他们的东西,而隐瞒自己对命运赏赐不公的报复心理。这种蔑视也是一种保证自己在贫困中不致堕落的秘诀,是一种获得尊敬的改弦易辙这尊敬是他们不可能依靠财富得到的。

9、在生活交往中,我们更经常地是由于我们的缺点而不是由于我们的优点讨人喜欢。

10、无论人们如何煞费苦心把激情隐藏于虔诚和光荣的外衣下,激情总会透过其遮蔽物而昭然显现。

11、精神的高雅在于思考那些善良和优美的事物。

12、当人们不再相爱时,几乎谁都会为他们曾有的那爱感到羞耻。

13、猜忌是在怀疑中滋长的,当人们从怀疑达到确信时,它就变成愤怒,或者立刻消失。

14、当人被别人引导时,他常常以为是自己在引导自己,而当他靠自己的精神趋向一个目标时,他的心灵则不知不觉带走别的心灵。

15、猜忌在某些方面说还是公平合理的,既然它只是倾向于使人们保存属于自己或认为是属于自己的利益。然而,嫉妒却是一种不能忍受别人幸运的愤怒。

16、我们的力量其实超过我们的意愿,而我们却经常自我辩解说:某些事情是不可能的。

17、与敌手的和解,只是出于一种想改善自己状况的欲望,或者是出于对斗争的厌倦,再不就是对某一坏结局的恐惧。

18、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遵循我们的理智。

19、我们常常以我们的激情,甚至最有罪的激情为荣,而嫉妒却是一种羞耻和不光彩的激情,是一种人们矢口否认自己拥有的激情。

20、当我们以为理智和洞察力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时,我们是弄错了,洞察力只是理智的灿烂光芒,这种光芒渗进事物的深处,在那儿它注意值得注意的一切,领会似乎不可理解的东西。同样,也还应当承认:那些我们归之于洞察力产生的所有效果,也属于理智之光的范围。

21、我们心情的反复无常,比运气的反复无常还要来得古怪和不可理喻。

22、哲学轻易地战胜已经过去的和将要来临的痛苦,然而现在的痛苦却要战胜哲学。

23、没有什么不幸的事件是精明的人不能从中汲取某种利益的,也没有什么幸运的事件是鲁钝的人不会把它搞得反而有损于自己的。

24、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

25、沉默是缺乏自信的人最稳当的选择。

26、我们根据我们对自己的朋友的满意程度,在自己心目中增加或者减少他们的优点,我们按照他们与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方式而非他们本人来判断他们的价值。

27、很少有人认识死亡。人们通常并不是靠决心,而是靠愚钝、靠习惯来忍受它。大多数人赴死,只是把它看作一件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28、我们既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幸福,又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不幸。

29、我们所行的恶,还不及我们的善良品质那样给我们招来那么多的迫害和仇视。

30、优雅之于身体,犹如良知之于精神。

31、讨厌说谎常常出于一种不易觉察的野心,是想给我们的话提供有力证据,并吸引人们以崇敬的口气加以谈论。

32、直到那些大人物被长期的厄运打倒,他们才发现他们过去只是靠自己野心的力量,而不是靠自己的灵魂来支持的,才发现周围有一种巨大的空虚,那些英雄的所作所为和其他人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两样。

33、精神的有力或软弱,实际上只是身体器官好或者坏的状况。

34、如果我们自己毫无缺点,我们也就不会在注意别人的缺点中得到那样多的快乐。

35、激情常使最聪明之人变得愚蠢,有时又可使最愚蠢之人变得聪明。

36、激情是唯一始终都在进行说服工作的鼓动家。激情乃人之天生技艺,其规则是认为自己永远正确无误;头脑最简单的人一旦拥有激情,其劝诱能力将会远胜于虽最能雄辩但却激情寡淡之人。

37、谁也不满足于自己的财产,谁都满足于自己的聪明。托尔斯泰

38、厌恶恩惠不过是爱好恩惠的另一种方式。我们通过对蒙受恩惠的人们表示蔑视,来安慰和缓解自己没有得到的恩惠的苦恼;既然不能夺走使那些人吸引芸芸众生的东西,我们就拒绝给他们以尊敬。

39、跟我们爱自己相比,我们实际上不爱什么人,当我们爱友甚于爱已时,我们只不过是在遵循自己的趣味和喜好。然而,正是靠这种惟一的爱人胜过爱已的友爱,友谊才可能是真实和完全的。

40、人们的激情存续之期,不会长于生命中断之时。

41、节制产生之因,不过是害怕遭受他人的嫉妒和轻蔑而已,节制这种美德总降临到那些正陶醉于自身好运的人们身上。节制是人们精神力量的一次愚蠢自负的展示简言之,人们节制的制高点在于意图证实自身比命运之安排还要强大。

42、幸福之人的节制来源于好运气赋予他们性情的镇定宁静。

43、不管人们的命运看来多么悬殊,还是存在着使好运与厄运相互平等的某种补偿。

44、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我们很少发现十分真诚的人,而通常我们所见的所谓真诚,不过是一种想赢得别人信任的巧妙掩饰。

45、我们按照我们的希望许以诺言;我们根据我们的畏惧信守诺言。

46、老年人喜欢给人以善的教诲,因为他们为自己再也不能做出坏的榜样而感到宽慰。

47、确实,爱就像精灵的模样:满世界都在谈论,却没人见过一眼。

48、自爱乃是至上的自我奉承。

49、仅仅天赋的某些巨大优势并不能造就英雄,还要有运气与它相伴。

50、假如人们不是相互欺骗,人们就不可能在社会中长久生存。

51、爱情和火焰一样,没有不断的运动就不能继续存在,一旦它停止希望和害怕,它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52、人人都抱怨他的记忆力,却没人抱怨他的判断力。

53、激情多有不公义,抑或过于自我,可致使其跟随者陷入险境;实践中,我们对他的信任应需谨慎,即便是它们表现得最富可信度。

54、我们在某个时候赞成的东西,我们在另一个时候又加以反对--目睹此情此景,能削弱我们的自满之心。

55、骄傲总是能找到骄傲的理由,甚至在它放弃虚荣的时候。

56、我们经常自以为我们爱某些人胜过爱我们自己,然而,造成我们的友谊的仅仅是利益,我们把自己的好处给别人,并非是为了我们要对他们行善,而是为了我们能得到回报。

57、伟大的称号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那些不知道自立自强的人。

58、人们所称之德行,往往不过是大量的、种类各异的行为和利害关系,由天赋机遇或者后天勤奋精妙构成。男人成为勇士并不都是因为英勇,女人成为贞女也并不都是因为贞洁。

59、激情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吝啬有时导致挥霍,挥霍有时导致吝啬;我们常常经由软弱而达到坚强,经由怯懦而达到勇敢。

60、我们的各种行动布满了幸运或不幸,人们对这些行动的大量褒贬就来自这些幸运或不幸。

61、利益以所有种类的语言发言;玩弄所有种类的人,甚至玩弄无私者。

62、哲学家们对于生命的眷恋或冷淡,只不过是他们自爱的口味不同,我们无需再去争论那舌间的味觉或色调的选择。

63、热爱正义在大多数人那里不过是害怕遭受不义。

64、真理并没有像伪真理造成那样多的坏事一样在世界上造成同样多的好事。

65、命运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一切,都由我们的心情来确定价格。

66、被人们视为可产生美德的仁慈,其动机有时是虚荣,有时是懒惰,有时是恐惧,但几乎所有的时候又是三者的合一。

67、人们毫不吝啬地赞扬明智,而它在最小的事情上也不能为我们提供担保。

68、雅典人中间有一个疯子,他以为所有到港的大船都是属于他的。要使一个从自高自大中醒悟过来,就需给他一个如雅典人给予那个疯子一样坏的对待。

69、给爱情下定义是困难的,我们只能说:在灵魂中,爱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激情;在精神中,它是一种相互的理解;在身体方面它只是对躲在重重神秘之后的我们的所爱 一种隐秘的羡慕和优雅的占有。

70、无论人们已在自爱之领域发现了什么,那个领域仍有人类未曾勘察之未知。

71、这样的人是忘恩负义的:他在他的忘恩负义方面的过错,还不及给他好处的人那样多。

72、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从未有过私情的女子,却很难找到只有过一次私情的女子。

73、一个十分杰出的功绩的标志是:那些最嫉妒它的人也不得不赞扬它。

74、每个人都说他的心灵好,但没人敢这样说他的精神。

75、人们的自爱所难以忍受的谴责,来自趣味的更甚于来自判断力的。

76、命运会推动一切使之有利于它青睐的人们。

77、如果我们自己毫无骄傲之心,我们就不会抱怨别人的骄傲。

78、所有人都是同样的骄傲,只是表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79、我们的提防证明着别人的欺骗。

80、承受好运须有较恶为多的德性。

81、我们交友如此多变,是因为我们难以认识灵魂的性质和容易看到智力的优点。

82、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力量去促成他人的不幸。

83、爱情出借它的名字给无数我们认为是属于它的交往,然而,对于这些交往,它所知道的并不比总督对威尼斯所发生的事情知道得要多。

84、即使是最大的野心,在它通往渴望的目标的路上遇到绝对不可逾越的障碍时,人们还会以为它是最小的野心。

85、不信任自己的朋友比受朋友欺骗更可耻。

86、精神的文雅就是以一种令人欣悦的方式谈论那些让人喜欢的事物。

87、自爱之精明,甚于世上最精明之人。

88、不灭的太阳亦不能使人们久视。

89、不管人们怎样夸耀自己的伟大行动,它们常常只是机遇的产物,而非一个伟大意向的结果。

90、利益使一些人盲目,使另一些人眼明。

91、爱情只有一种,其副本却成千上万,千差万别。

92、那些被判死罪的人们,有时会对死亡做出坚

93、一个精明的人必须安排好他的利益的等级,使之井然有序。在我们同时急着做许多事情时,我们的贪婪常常会扰乱这一次序,结果因为欲望了太多的很不重要的东西,我们错过了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94、正像自然非常明智地安排了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以使我们幸福,它也给了我们骄傲以使我们免去知道自己不完善的痛苦。

95、爱情不可能长期地隐藏,也不可能长期地假装。

96、当我们根据爱的主要效果来判断爱时,它更像是恨而不是爱。

97、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伟大而卓越的行动,在政治家们强烈的图谋下表现出来;而不是表现为性格和激情的结果。因此,奥古斯都与安东尼的斗争那战争被视为是他们心怀主宰世界的野心而引发,也许那仅仅是嫉妒的结果。

98、人们内心深处源源不断地产生激情,故此,一种激情的破灭几乎总是意味着另一种激情的产生。

99、人们称之为友爱的,实际上只是一种社会交往关系,一种对各自利益的尊重和相互间的帮忙。归根结底,它只不过是一种交易,自爱总是在那里打算着赚取某些东西。

100、君主的仁慈往往只是笼络民心的手段。

101、为了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人们就竭力做出在社会上已经成功的样子。

道德名言警句道德名言道德名言警句大全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禅语悟道名言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名言名句专题。

  • 禅语悟道_佛语禅心

    禅语悟道_佛语禅心 1、【佛道禅语】佛教微博经典:一片叶,落在哪里都是归宿。 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芳香。 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 一颗心,想到哪里都是情愫。 佛说:随缘放下,心安是家。 2、【佛家放下的禅语】人之所以痛苦,就是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别人总是对不起我,将一切错误都归罪于别人和外境,念

  • 禅语悟道哲理禅语

    禅语悟道哲理禅语_ 【受持五戒:】 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杀生而护生,自然长寿。 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偷盗而布施,自然富贵。 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邪淫而尊重,自然和谐。 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信誉不侵犯;不妄语而守信,自然誉好。 不吸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

  • 心灵禅语,禅语悟道

    1、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喜无声,大爱无言。 2、吵闹处,须冷静;冷落处,须热情。 3、不懂装懂是聪明,懂装不懂是智慧。 4、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 5、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6、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7、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

  • 道家经典名句禅语

    道家经典名句禅语 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三章。 2、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3、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4、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5、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6、则仄,月

  • 禅语悟道的句子

    1、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2、存平常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3、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4、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5、不懂装懂是聪明,懂装不懂是智慧。 6、胸怀坦荡,处事坦

  • 道德感悟名言

    道德感悟名言 1、老年是一个暴君,它禁止了青春时期的所有欢愉乐趣,只因它自己处在一生最痛苦的阶段。 2、骄傲使人们谴责那些自认为已经摆脱了的缺点不足;但同样的骄傲又勾起人们对自己所不具备的优秀品性的蔑视不屑。 3、在我们对敌人的不幸表现出的同情中,骄傲的成分往往比善良的成分更多;它显示出我们对他们是

  • 禅语人生名言名句

    禅语人生名言名句_ 1、有个懂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这个人,不一定十全十美,但他能读懂你,能走进你的心灵深处,能看懂你心里的一切。最懂你的人,总是会一直的在你身边,默默守护你,不让你受一点点的委屈。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说许多爱你的话,却会做许多爱你的事。 2、借人之智,成就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

  • 禅语悟道心灵感悟

    禅语悟道心灵感悟 【1】、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每晚都自我反省。他说自己犯过十三项严重的错误,其中三项是:浪费时间、关心琐事及与人争论。睿智的富兰克林知道,不改正这些缺点,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他一周定一个要改进的缺点做目标,并每天记录赢的是哪一边。下一周,他再努力改正另一个坏习惯,他一直与自己的缺点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