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绝句古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回眸中国千年之历史,诗歌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我们小时候都阅读过一些诗词作品,古诗在培养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您此时是不是也在想着有哪些古诗还能够背下来?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1、重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2、岁岁:年年。
3、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4、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5、黄花:指菊花。
6、分外:格外。
7、劲:强劲。
8、不似:不类似,不像。
9、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10、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11、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翻译: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djz525.com更多绝句古诗延伸阅读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欧阳修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译文及注释】
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1、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2、幢:古代的一种旗子。
3、盖:古代一种似伞的遮阳物。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吕本中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译文及注释】

1、满:指月圆。
2、亏:指月缺。

【赏析】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这个江楼月的比喻,在艺术上具有特色。钱钟书先生讲到喻之二柄,喻之多边。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像李白《志公画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超妙而不可即也,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用月作比喻,一个是表示敬仰赞美,一个是表示怨恨,感情不同,称为二柄。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明之在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盈。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月亦可喻目,洞瞩明察之意,如苏轼《吊李台卿》,看书眼如月。(《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圆,比明亮,比明察,这是比喻的多边。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在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的赞词。下片里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的恨词。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个比喻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只有相随无别离,是永不分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命意不同。同用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所比不同,构成多边。像这样,同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复具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这样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贴切,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作者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叹与妻子难得团圆,所以产生下片的比喻。这些是作者独具的感情,所以写得那样真实而独具特色。

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暂离长之恨。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风格和婉,含蕴无限。曾季狸《艇斋诗话》:本中长短句,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啸翁词评》: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欧阳修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赏析】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上巳,节日名,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是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日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其盛况如何,作者一开始点明节令后,就说:满目繁华。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体描述:争道谁家,是说,在人群里,不知是谁东推西挤抢道前走,这就把那种闹哄哄的人群拥挤的场面活绘出来了。不仅行人众多,而且车辆也川流不息:绿柳朱轮走钿车。朱轮是用红漆涂过的车轮;钿车是用金属、宝石锒嵌作装饰的轿车。这是说,在绿柳那边,还有红色轮子、光彩闪耀的轿车来来往往呢!这两句回应了满目繁华句,是满目繁华句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西湖风光,而是写游人争先恐后涌到西湖边来,从这个侧面来表现西湖景色对人们的吸引力。

上片是写人们在清明上已来湖边游春的情景,下片则是写他们日暮兴尽而归的路上景象。人们经过一天的游春活动,到日暮时,相随而去。他们有些在节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哗句,颇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谈阔论的,各种欢乐的声音,各种欢乐的姿态,都包括在里面。总之,一片喧哗声伴着人流而去。这里作者没有写游宴如何欢乐热闹,但这两句实际上已展现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热闹情景。结句,再从远距离来写归途中的人流: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人们沿着弯转高低的路走向城头,一眼望去都是花。这里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边的野花正开,一路不断,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们,她们头上带着花;人们衣着的艳丽和朱轮钿车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绿绿直到城头之意。所以句中用个总字。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关于重阳的古诗绝句

  •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 《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1、重阳:...

  •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译文及注释】 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

  •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译文及注释】 1、满:指月圆。 2、亏:指月缺。 【赏...

  •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赏析】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

  • 毛泽东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作者:毛泽东 原文: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注释: 1、步韵:照用他人诗词押韵的字依次...

  • 毛泽东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作者:毛泽东 原文: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注释: ...

  • 毛泽东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中国革命最关键的一句话! 有人说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我看未必,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就提出工人阶级可以通过和平斗争方式来取得胜利。这句话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在蒋介石背信弃义,背叛革命的情况下,毛主席痛定思痛的在血的教

  • 毛泽东名言名句大全,毛泽东语录大全

    1、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2、不打无准备之战。 3、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4、不到长城非好汉。 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6、兵民是胜利之本。 7、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8、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 9、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