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绝句古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习,“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李清照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释:

1、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2、上巳:节日名。秦汉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
3、永夜:长夜。恹恹:精神不振貌。
4、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5、认取:认得。
6、杯盘:指酒食。
7、梅酸:代指菜肴可口。梅是古代所必需的调味品。
8、随意三句:故此三句意谓酒席虽简单,但很合口味。

赏析: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山。南渡以后,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但词人此时心情不愉,欢意甚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写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写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宜相照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相照前着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还插花,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

《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词,这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写出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djz525.com更多绝句古诗延伸阅读

李清照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释:

1、蝶恋花:词牌名。
2、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3、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4、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5、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
6、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
7、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8、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

翻译: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赏析: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着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 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所以李清照称四叠阳关。如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吧。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莱,指蓬莱山,也称医壶,古人传说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笑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欧阳修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赏析】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上巳,节日名,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是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日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其盛况如何,作者一开始点明节令后,就说:满目繁华。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体描述:争道谁家,是说,在人群里,不知是谁东推西挤抢道前走,这就把那种闹哄哄的人群拥挤的场面活绘出来了。不仅行人众多,而且车辆也川流不息:绿柳朱轮走钿车。朱轮是用红漆涂过的车轮;钿车是用金属、宝石锒嵌作装饰的轿车。这是说,在绿柳那边,还有红色轮子、光彩闪耀的轿车来来往往呢!这两句回应了满目繁华句,是满目繁华句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西湖风光,而是写游人争先恐后涌到西湖边来,从这个侧面来表现西湖景色对人们的吸引力。

上片是写人们在清明上已来湖边游春的情景,下片则是写他们日暮兴尽而归的路上景象。人们经过一天的游春活动,到日暮时,相随而去。他们有些在节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哗句,颇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谈阔论的,各种欢乐的声音,各种欢乐的姿态,都包括在里面。总之,一片喧哗声伴着人流而去。这里作者没有写游宴如何欢乐热闹,但这两句实际上已展现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热闹情景。结句,再从远距离来写归途中的人流: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人们沿着弯转高低的路走向城头,一眼望去都是花。这里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边的野花正开,一路不断,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们,她们头上带着花;人们衣着的艳丽和朱轮钿车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绿绿直到城头之意。所以句中用个总字。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诗经 召旻


《诗经:召旻》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
瘨我饥馑,民卒流亡。
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
昏椓靡共,溃溃回遹,
实靖夷我邦。

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
兢兢业业,孔填不宁,
我位孔贬。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
如彼栖苴。
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
彼疏斯粺,胡不自替?
职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
泉之竭矣,不云自中。
溥斯害矣,职兄斯弘,
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
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
於乎哀哉!
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注释:

1、旻天:《尔雅-释天》:秋为旻天。此泛指天。疾威:暴虐。
2、笃:厚,重。
3、瘨:灾病。
4、居:国中。圉:边境。
5、罪罟:罪网。
6、昏椓:昏,乱;椓,通诼,谗毁。靡共:不供职。共,通供。
7、溃溃:昏乱。回遹:邪僻。
8、靖夷:想毁灭。靖,图谋;夷,平。
9、皋皋:欺诳。訿訿:谗毁。
10、孔:很。填:长久。
11、贬:指职位低。
12、溃:毛传:遂也。马瑞辰《毛传笺通释》:遂者草之畅达,与茂义相成。
13、苴:枯草。
14、相:察看。
15、止:语气词。
16、时:是,此,指今时。
17、疚:贫病。
18、疏:程瑶田《九谷考》以为即稷,高粱。粺:精米。
19、替:废,退。
20、职:主。兄:况的假借。斯:语助词。引:延长。
21、频:滨。
22、溥:同普,普遍。
23、弘:大。
24、烖:同灾。
25、先王:指武王、成王。
26、召公:周武王、成王时的大臣。
27、蹙:收缩。
28、於乎:同呜呼。

译文:

老天暴虐难提防,接二连三降灾荒。
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
国土荒芜生榛莽。

天降罪网真严重,蟊贼相争起内讧。
谗言乱政职不供,昏愦邪僻肆逞凶,
想把国家来断送。

欺诈攻击心藏奸,却不自知有污点。
君子兢兢又业业,对此早就心不安,
可惜职位太低贱。

好比干旱年头到,地里百草不丰茂,
像那枯草歪又倒。
看看国家这个样,崩溃灭亡免不了。

昔日富裕今日穷,时弊莫如此地凶。
人吃粗粮他白米,何不退后居朝中?
情况越来越严重。

池水枯竭非一天,岂不开始在边沿?
泉水枯竭源头断,岂不开始在中间?
这场祸害太普遍,这种情况在发展,
难道我不受灾难?

先王受命昔为君,有像召公辅佐臣。
当初日辟百里地,如今国土日受损。
可叹可悲真痛心!不知如今满朝人,
是否还有旧忠臣?

赏析:

《召旻》是《大雅》的最后一篇,它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凡伯刺幽王大坏也,与前一篇《大雅-瞻昂》的解题一字不异。这种情况在《毛诗序》中并不多见,说明《召旻》与《瞻昂》的内容是有关联的。从诗的开头看,读者多少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点,《瞻昂》首两句是瞻昂昊天,则不我惠,仰望茫茫上空,慨叹老天没有恩情,《召旻》首两句是昊天疾威,天笃降丧,悲呼老天暴虐难当,不断降下灾祸,两者语气十分相似,只是《召旻》的口吻更激切一些。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忠良,致使国家濒于灭亡,所以诗人作《瞻昂》一诗刺之;周幽王又任用奸佞,败坏朝纲,这与宠幸褒姒一样对国家造成极大危害,所以诗人再作《召旻》一诗刺之。说来有趣,孔子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一语的意思,在成于西周末的《瞻昂》、《召旻》二诗中已有了表述。孔子传说是《诗经》三百篇的厘定者,他说这番话,除了有感而发,恐怕与《诗经》中这两篇也不无干系。当然,这只是臆测,谈起此事只在于提请读者注意古代对女子与小人的看法的历史渊源。

此篇共七章,句式基本为四字句,但也有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乃至七字句穿插其间。首章一开始就责天,责天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指斥。因为周人的天命观已有天人感应的色彩,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天的意志,天子政治清明,自然风调雨顺,天子昏庸暴虐,天就会降下各种自然灾害;所以天笃降丧必然是天子缺德的结果。这样,百姓受饥馑荼毒,流离失所,即使在边僻之地也遭灾荒的惨象马上就攫住了读者的心,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为受难的民众而悲悯,并由此去思索上天为何降罪于世人。
第二章逐渐进入主题。天降罪罟义同上章的天笃降丧,变易其词反覆陈说老天不仁,当然仍是意在斥王。这一句与前一篇《瞻昂》的天之降罔网、也是同义的,这多少也可见出两章内容上的相关性。然蟊贼内讧,勾心斗角,败坏朝纲,是昏王纵容的结果,已与上章所说天降之灾带来饥馑流亡全然不同,这也可见天降罪罟实在的意思应是王施恶政。昏椓靡共,溃溃回遹二句,所用的语词虽然今人不很熟悉,但在当时却是很有生命力的词汇。痛斥奸佞小人乱糟糟地互相谗毁伤害,不认真供职,昏愦邪僻尽做坏事,已经是咬牙切齿的愤恨,但这还不够,于是最后再加上一句:实靖夷我邦这是要把我们好好一个国家给葬送掉啊!读到此处,读者仿佛可以看到诗人的心在淌血。

在上章不遗余力地痛斥奸人之后,第三章诗人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进行抨击,并感叹自己职位太低无法遏制他们的气焰。上章有带叠字词的溃溃回遹句,这章更进一步又用了两个双叠字词组皋皋訿訿、兢兢业业,一毁一誉,对比鲜明,不啻有天壤之别。曾不知其玷,问那些小人怎么会不知道他们的缺点?可谓明知故问,是在上一章强弓硬弩般的正面进攻之后转为匕首短剑般的旁敲侧击,虽方式不同,但照样刺得很深。而我位孔贬又糅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这种身世之感不是单纯的位卑权微之叹,而是与伤幽王宠信奸人败坏政事的家国之恨密不可分的。身为士大夫,哪怕是地位最低的那一层次,也有尽心竭力讽谏规劝君王改恶从善的责任与义务,这虽尚不如后来顾炎武所标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境界那么高,却也不乏时代的光辉了。

第四章的描写又回应第一章,以天灾喻人祸。引人注意的是两个如彼句式,一般来说,下一个如彼句之后,应该也有说明性的文字,但这儿草不溃茂既是上承如彼岁旱的说明性文字,又是下应如彼栖苴的说明性文字。也就是说,照例是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草不溃茂的完整句式缩掉了一句,但此种缩略并不影响语义,反而使文势更具跌宕之致,这恐怕也不是诗人有意为之,而是他的妙手偶得。此章末两句我相此邦,无不溃止,诗人说:我看这个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启发!这种写出来的预言恰恰反映出诗人心理上的反预言,痛陈国家必遭灭亡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灭亡。但历史告诉人们:指出灭亡的趋势并不能使昏君暴君停止倒行逆施,他们对国家形势的觉悟只可能是在遭遇灭亡之后,但遭遇灭亡便是终结,觉悟便也毫无意义;忠臣义士的劝谏对此种历史过程向来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历史中黯淡的一幕幕抹上一丝悲壮的色彩罢了。

第五章诗人作起了今昔对比,前面两句,是颇工整的对偶,这两句也有人点作四句,不如时、不如兹单独成句,亦可。富与疚的反差令人伤心,更令人对黑暗现实产生强烈的憎恨,于是诗人再一次针砭那些得势的小人,彼疏斯粺,胡不自替,斥责别人吃粗粮他们吃细粮,却尽干坏事,不肯退位让贤。这两句令人想起《魏风-硕鼠》的名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第六章开头四句也是对偶,是全诗仅有的比兴句如彼岁旱、如彼栖苴当然也可视为用了比的手法,可是也不妨解为天灾之实象,虽有如字而无比意、,陈奂《诗毛氏传疏》以为池竭喻王政之乱由外无贤臣,泉竭喻王政之乱由内无贤妃,可备一说。这数句用意一如《大雅-荡》末章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大树推倒横在地,枝叶暂时没损伤,但是根断终枯死、数句,告戒幽王当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否则小祸积大祸,小难变大难,国家终将覆亡。职兄斯弘句与上章末句职兄斯引仅一字不同而意义完全一样,不惜重言之,正见诗人希望幽王认识局势的严重性的迫切心情。而不烖我躬决不是诗人担心自己遭殃的一念之私。诗人反问:灾难普遍,难道我不受影响?意在向王示警:大难一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您大王也将身受其害,快清醒清醒吧!改弦更张现在还来得及。

于是,末章怀念起当朝的前代功臣,希望像当初召公那样的贤明而有才干的人物能出来匡正幽王之失,挽狂澜于既倒,而这又是与此篇斥责奸佞小人的主题是互为表里的。这一章中,昔日辟国百里与今日蹙国百里的对比极具夸张性,但也最真实地反映了今昔形势的巨大差异,读之令人有惊心动魂之感。最后两句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出以问句,问当时之世是否还有赤胆忠心的老臣故旧,是诗人由失望而濒于绝望之际,迸发全部力量在寄托那最后的一丝希望。这一问,低徊掩抑,言近旨远,极具魅力。后世许多诗词作品以问句作结以求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实滥觞于《诗经》中此类文言文句式。

孙鑛评此诗:音调凄恻,语皆自哀苦中出,匆匆若不经意,而自有一种奇峭,与他篇风格又别。淡烟古树入画固妙,却正于触处收得,正不必具全景。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看出了诗人其心苦、其词迫而导致全诗各章意思若断若连,但全诗不经意中自有奇峭的特色。他的意见还是很可取的。但这样一篇好诗的作者凡伯到底是怎样的人,古代学者却聚讼纷纭。当从李超孙《诗氏族考》之说,认《大雅-板》之凡伯与《瞻昂》、《召旻》之凡伯为两人,后者为前者世袭爵位的后裔。最后,谈一谈此篇何以取名为《召旻》,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此篇的本篇概述说: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最后一章提到召公,所以取名召旻,以别于《小旻》《小雅》中的一篇、。这种看法比《毛诗序》解旻为闵悯、要圆通。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djz525.com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蝶恋花唯美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