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绝句古诗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回眸中国千年之历史,诗歌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在上课时老师也会和我们提到古诗,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中国著名诗人的诗词你读过哪些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山中独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

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

每逢美风景,或对好亲故。

高声咏一篇,恍若与神遇。

自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

有时新诗成,独上东岩路。

身倚白石崖,手攀青桂树。

狂吟惊林壑,猿鸟皆窥觑。

恐为世所嗤,故就无人处。

djz525.com更多绝句古诗小编推荐

石灰吟古诗_石灰吟于谦


石灰吟古诗_石灰吟于谦

《石灰吟》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译文及注释】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夏日山中


李白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译文及注释】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1、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2、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赏析】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这首小诗的关键。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是不是觉得山中独吟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djz525.com小编推出了专题游子吟古诗,请您阅读。

  • 石灰吟古诗_石灰吟于谦

    石灰吟古诗_石灰吟于谦 《石灰吟》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

  • 夏日山中

    李白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译文及注释】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1、裸袒:指诗人在...

  • 山中送别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译文及注释】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1、掩:关闭。 2、柴...

  • 山中问答

    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及注释】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

  • 王维 山中

    《山中》 作者:王维 原文: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 1、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

  • 山中寡妇

    杜荀鹤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译文及注释】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

  • 江上吟

    李白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

  • 玉壶吟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