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少的古诗词,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你知道有哪些让人惊叹的古诗词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忆秦娥·箫声咽”,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李白 忆秦娥箫声咽djz525.com更多绝句古诗扩展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毛泽东
原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翻译: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词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词意图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忆秦娥》
作者:刘克庄
原文: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释:
1、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2、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3、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
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之地。地处边防,却悄寂无声,反映南宋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务废弛,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被金人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情浓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金人的入犯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则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将祖宗故国抛在脑后。这一句表达的感情不禁让人想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后主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刘克庄在这一句中抒发的只怕是物也非、人也非的更为深沉的慨叹。
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凉的广阔图画,鲜明形象,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玩味,与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忆秦娥咏桐》
作者:李清照
原文: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释:
1、四印斋本《漱玉词》补遗题作咏桐,此词据《全芳备祖》后集卷十八梧桐门录入,芳权手校注本亦据以补录,王本调下注云:按《全芳备祖》各词,收入何门,即咏何物。惟陈景沂常多牵强附会。此词因内有梧桐落句,故收入梧桐门,实非咏桐词。又篇末注云:此词又见杨金本《草堂余》前集卷上、《花草粹编》卷三,无撰人姓名。
2、此词黄本列为建炎元年南渡以后之作,并校云,下片词笔较弱,姑存之。陈祖美则以为作于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深秋赵明诚病卒后,并称之为悼亡词,皆非是。细玩词境,乃乡村景色。据赵明诚《青州仰天山罗汉洞题名》:余以大观戊子之重阳,与李擢得升同登兹山。此为大观二年(一一零八)重阳,北方早寒,正梧桐叶落之际,而南望青州附近,亦有乱山平野。故知此时赵明诚方出游,而李清照登高怀远赋此词也。
3、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4、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5、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6、角,画角。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7、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
8、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9、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
10、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谓之催趁;亦犹西风催梧桐,催其叶落,谓之催衬也。趁与衬,同音假借。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赵在旁,又帮衬许多好言。夸吴氏名门富室。
11、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
12、还,回,归到。另说,当已经讲。
13、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
14、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赏析:
(一)
四印斋本《漱玉词补遗》题此词作咏桐,似未切。纵观全篇,这应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尽管因为难以考证它的作年,我们无法准确把握作者挥毫濡翰时的情境和心绪,因而也无法深究作者所抒之情的底蕴是黍离之悲还是相思之苦,但作者抒情的真挚程度却足以使我们受到感染,而不着痕迹地显现于其中的高超技巧也足以令我们折服。
词的上篇写登楼的所见所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作者怀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缓步登临高阁,凭栏远眺。跃入她眼帘的竟是那样一番衰飒、悲凉的景象:缭乱的群山,平旷的原野,惨淡的烟光,以及聒噪着归巢的昏鸦。它们拼合为一幅令人伤心惨目的秋晚眺望图。有图若此,难堪已极,而作者偏偏还要为它配上撼人心魄的画外音那在暮色中久久回荡的悲壮的号角声。号角声,不仅将作者的情思带入更寥廓的空间,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捕捉作者情思的线索。由这作为背景之一的悲壮的号角声,我们无妨推测那是靖康之变发生后的兵荒马乱岁月。既然如此,联系作者靖康之变后亡国、丧失、贫病交加、流离失所的遭遇,似乎可以断言,渗透在这幅秋晚眺望图中的是一种揉合着国仇家恨的浑灏苍茫的忧伤之情。其实,秋景本不当这般萧瑟,只因为伤心人别具眼目,才在作者笔下萧瑟若此。以情役景,景因情设,这本是诗词家的惯伎。正因为这样,刘禹锡在《秋词》中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壮阔之景来表现志士的豪情,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丽之景来表现隐者的雅致,而李清照则在此词中用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这样的萧瑟之景来表现她的忧思,从中,我们似乎也可悟出些诗家三昧。
词的下片写登楼所思所感。如果比较上下片在章法、技巧方面的异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表现为情与景的有机交融,但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则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断香句,作者的视线由阁外移到阁中。一如乱山平野烟光薄,这撩人眼目、乱人情思的断香残酒,勾起作者闲愁万种,使她更加难以为怀,乃至一反固有的婉曲作法,于百般无奈中吐出情怀恶这样的直抒胸臆之语。东风句再度将视野拓开,摄下桐叶随风飘坠的特写镜头。这纷纷飘坠的桐叶,猛烈扣响了颤动在作者内心的生命之弦,使她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在走完一大段痛苦和欢乐相伴、灾难与幸福相继的人生旅程后,自己岂不也到了飘坠、凋零的岁月?梧桐落三字的有意重复,虽然主要是为服从词律,却也昭示着我们:这一衰歇景象,给予作者怎样深刻的感受,又引起她内心怎样的强烈反响!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两句便以作者的感受和反响作结。又还,表明作者因历览秋色而更感寂寞已非一遭,很难判断她这是第几回逢秋而悲。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抒情的广度和深度。细绎全词,画面是那样惨淡、萧飒,情感又是那样凝重、沉痛,与作者早期那些抒写相思之情的哀婉却不失明丽的词作有着不同的韵味,因而视之为后期的作品,或许并无武断之嫌。
(二)
此词,从栖鸦归后、情怀恶、寂寞透露出这是作者南渡后的怀人之作。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开端起得陡然,把读者带到高高的楼阁之上。女主人登楼眺望,远处那蜿蜒起伏参差错落的群山,近处那辽阔坦平的原野,都被一层灰蒙蒙的薄雾笼罩着。烟光薄的凄暗色彩,似乎笼罩全篇,也似涂在读者的心上。作者用了两个烟光薄,加深了乱山平野的昏冥色彩。前一句最后的词语,恰恰与相接的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这在修辞格中叫顶针,在词中有时这是词调格律的需要。这与易安《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其中的两个阴满中庭,两个点滴霖霪,两个秦楼月,两个音尘绝,用法是一样的。
词开始创造了一个视野广阔的莽莽苍苍的世界。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女主人站在高阁之上,看到从遥远的群山和坦平的原野上飞归在树上的巢里过夜的乌鸦,她的心无限的惆怅,想起来远离身边的心上人,尚未归来。这时又听到黄昏画角的哀鸣,在群山和原野回荡,尤觉黯然神伤。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上写黄昏的景象,使画面产生了流动感。
上片写女主人在高阁眺望所见。由人及物。
换头,断香残酒情怀恶,转由物及人。写室内的环境和女主人情怀的恶劣。室内熏炉里的香料已经烧尽,不再续添,仍然没有心思;酒杯里的酒,也差不多喝完了,愁绪依然未减。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阵阵袭来,梧桐树的叶子随之飘落。颇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惨气氛。过变由情入景。
结句: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用两个梧桐落加深了秋天的衰颓的色彩,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女主人悲怆的心境。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由梧桐叶落,而知天下秋声。刘熙载《艺概》说: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女主人很想到外面去派遣一下心中的缱绻离情,但是不能,外面是一片令人悲伤的秋色。江山凄肃,花木飘零,不仅不会消愁,反而会更增悲哀。于是,还要继续在室内闷坐,形影相吊,一片沉寂。结句由景入情。
下片,写女主人无法排遣的浓愁和孤寂。
此词写景的最大特色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或借景而引其情,兴也。此词运用了兴法。上片的写景引出换头的断香残酒情怀恶之情来。下片的写景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引出寂寞之情来。此词上片写暮天的景色与下片西风催衬梧桐落的秋色浑然而成一幅凄清的画面,构成女主人苦苦相思的背景。吴乔《围炉诗话》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说的很有道理,当然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应另当别论。此词的写景还有一种索物以托情的作用,情附物也,渲染氛围,衬托愁情。
(三)
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此词运用顶针的修辞格和两个又还,创造并加浓凄凉的哀郁之气,加强了主题的表达。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djz525.com小编推出了专题带声字绝句古诗,请您欣赏。
《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毛泽东 原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
《忆秦娥》 作者:刘克庄 原文: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释: 1、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秋...
《忆秦娥咏桐》 作者:李清照 原文: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释: 1、四印斋本《漱玉词》补遗...
《凤箫吟》 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 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 暗垂珠露, 泣送征轮。 长行长在眼, 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 尽日目断王孙。 消魂,池塘...
雕和箫绕口令雕和箫 一把雕刀,雕出好箫。 刀是小雕刀,箫是玉屏箫。 好箫出好调,箫靠好刀雕,刀要艺巧高。 慢表 表慢,慢表,慢表慢半秒。 慢半秒,拨半秒,拨过半秒多半秒; 多半秒,拨半秒,拨过半秒少半秒。 拨来拨去是慢表,慢表表慢慢半秒。 吊刀 楼上吊刀刀倒吊着。(重复五遍) 捆葱绳 昆昆捆葱绳,葱
《忆秦娥烧灯节》 作者:刘辰翁 原文: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 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 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 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
中文发音:狼吞虎咽[lngtūnhǔyn] 词语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近义词:风卷残云、饥不择食 用狼吞虎咽造句 1、即使心情黯淡,也应该咀嚼,而不应该狼吞虎咽。 2、今天打球消耗了不少体力,吃晚饭时简直是狼吞虎咽,一下子吃了两碗饭。 3、他已经饿了整整一天,看到桌上丰盛的饭菜,不由得笑
1、如果使用者狼吞虎咽地进食,红线就会偏离蓝线,警告使用者减慢进食速度。 2、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在吃饭的时候,听到母亲的唠叨,不要狼吞虎咽? 3、饭已备好,我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4、女孩把凝成块的粥倒在我的手里,我便狼吞虎咽地把粥吃掉了。 5、当我们吃的时候,我注意到来自北美的几个小伙子一开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