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曾国藩日记8篇

栏目: 曾国藩日记

2023-05-07 10:42

周记是一种特殊的记录世界的方式,作为学生,每周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写周记了吧。周记可以让我们更加静心沉淀保持内心的平和和领悟。我们为您特别挑选的“曾国藩日记”一定能够让您惊喜连连,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曾国藩日记【篇1】

曾氏在读书中感悟很多,我们摘选三篇,第一篇,他在读《史记》《循吏列传》很是感慨,他认为官员的一个标准是制定法令,严格执行,识大体、顾大局,而后世却把此项恩惠、温和仁爱作为官员的标准这个是不应该的。角色决定职责,像将帅的职责就要求将帅遵循法律,严明军纪,带兵杀敌,其他都是次要的。不应该把其他的一些标准放进去考核。官员要做的就是秩序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其他都是次要的。第二篇,他在军营中读《左传》,心神不宁。曾氏想在军中处约,但是难以做到。什么是处约?就是简朴自律的意思,曾氏是儒家的忠实簇拥着,孔子所谓“不仁者不可与久处约”。在军营中,大多数人,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权,或为位。是很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去处约的,基本上是痴心妄想,这是曾氏的一个烦恼。第三篇,读《论语》,所谓“下学上达”,达就是通透的意思,读苏东坡,他希望像东坡先生一样随遇而安,了然超脱。所以曾氏曾给儿子的家信中写到“余所好者,尤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以为人生具此高谈胸襟,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这却是曾氏一生最大的一个纠结。”圣贤“与”名利“,两者或许只选一项,那就会好很多,也容易一些。

曾国藩日记【篇2】

初读《曾国藩》,目前只看了第一张对其一生的五次耻辱的故事

第一次: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第二次:“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

第三次: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第四次:在长沙“打脱牙和吞血”

第五次: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这五个耻辱的故事大概总结了曾国藩一生的重要经历,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矫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中年以后,准确的说在为父守孝的三年里,曾国藩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圆融了。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中所有,是靠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从质朴刚子中升发来的。这是曾国藩和别人的不同之处,所以他的圆融是以质朴刚正为基础的,和世俗的油滑机智比,其境界力量不可同日而语。历经千折百磨之后,曾国藩的初心并无任何变化。他的志向仍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不再认为通过雷霆手段能迅速达到目的。然而他相信通过浸润之功,目将月就,还是会实现这个理想的。他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风气,可以由一两个有权有位有德之人提倡,就可以由上而下,由此及彼,带动天下人皆向义向善。“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他的计划是从自己做起,浸润周围,培养出一批正人君子,占据要津,通过这些人逐渐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他在给胡林翼的信上说:“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因此曾国藩在做官的同时,还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用来育人,对自己的属下亲信进行道德学问方面的培养,用心之深,用力之勤,在中国历史上无人可比。

曾国藩日记【篇3】

在曾氏日记中谈读书心态的有两点,一点是读书为人还是为己,另一点是需要虚己以游世。最后我再增加一点,读书要有怀疑精神。

读书为什么会有为人为己之分。《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为了装点门面,为了在人前炫耀。为己者,主要是自己道德学问的提升,并不求学而外露。好比有的人跑步锻炼,每天都发朋友圈,希望大家点赞,但是有的人就是默默锻炼,默默坚持。其实两者的发心是不同的,有些人做事是为了别人的赞美而做,有些人做事只为了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想做,最后所能达到的深度却截然不同。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思想。曾氏在日记中提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不可自高,以自己的空杯心态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游历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所感受的,思想作者所思想的,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妄加评判古人。不过从我看来,人还是需要有一些怀疑精神的,特别在读书这件事上,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但是真的要有所收获的话,那需要有批评的思维去评价文章,所谓的“与作者聊天”,读书要有批评思维,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批评自己的批评思维,这样对于书的理解才能进一步。

曾国藩日记【篇4】

曾氏在日记中经常会发表一些读后感,某某文章荡气回肠之类。曾氏及其推崇文章要有生气,如行云,如流水。就和我们旅行去西藏、看唐古拉山脉,看拉姆拉错神湖,表现出来气势是不同的。有的壮美、有的秀美、有的宁静、有的婉约。文章也是一样的,无论何种表现形式,气脉需要贯穿文章整体,不可中断。如何写一篇有生气的文章呢?曾氏认为有三方面,一、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二、为文者的眼界和视野,三、为文者立足的高度。这与我之前写的《我是如何写作的》有相同的见解。

对于文章之道曾氏认为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阳刚之美有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有茹、远、洁、适。雄是气势跌宕起伏,自有一种锋芒毕现。直是奔流到海不复还,滚滚东去。怪是奇趣横生,奇特神奇。丽是百花开放,争相斗艳。茹是内敛少,而细评多。远是九天之上,浮生寄旅。洁是整洁,干净。适是随遇而安,心不随外物所转,从容以对。

以上便是古文八美了。

曾国藩日记【篇5】

曾氏在日记中谈论读书的方法,一是他认为读书应该读大家名著。选一、二家为好。五古专读陶潜,七古专读韩愈,五律专读杜甫,七律专读黄庭坚,七绝专读陆游。二是他认为要把书读薄,曾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经常用很简单的文字便做了概括。他曾概括古书、古文最可以学习的有八个方面,他概括为《诗》之节,《书》之括,孟之烈,韩之越,马之咽,庄之跌,陶之洁,杜之拙。这些各是什么呢?

诗之洁,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就是节制的意思。

书之括,《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以起简要概括文风为主。

孟之烈,《孟子》是雄辩家,自有其气吞天地万物的气概。

韩之越,韩愈的文章,激情澎湃,“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马之咽,司马迁忍常人不可忍之苦,才有《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庄之跌,《庄子》开篇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就是通过跌宕起伏、汪洋恣肆的描述带我们进入他的世界。

陶之洁,陶渊明的诗,给人以悠然,高洁之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诗堪称洁字的代表之作。

杜之拙,拙字当做厚重解。王维的诗空灵,杜甫的诗厚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曾氏只各用一个字进行总结。把书读薄,是将书中的思想精髓,提炼出来,这不仅需要把书读透,更考验人的思辨能力。三是要把书读厚,曾氏日记中未谈如何把书读厚,但所谓厚积而薄发。无厚就无薄。那如何把书读厚呢?我的观点是针对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来把书读厚,第一件事就是时空,过去、现在、未来。放在不同的时空去看,去辨识,是否有所不同。第二件事就是延展书中的问题与结论。比如说读诗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读这首诗,我读其他的行不行,这首诗里面的内容为什么是这样的,能不能是另外的样子。内容的前提以及结论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是否还有一些隐藏的观点?这些就是把书立体起来。平铺的书只是展现作者的思想,立体的书展示了更多的可能性。

曾国藩日记【篇6】

进入读书篇,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古代当官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大家,学问大家。当官的文采很差,也就在本朝建国时期的独一份吧。现在基本在体制内的官员们,基本文笔还是写字都非常不错。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文章大国还是分不开的。曾国藩是个爱读书,肯读书,读恒书的人,又是一个经世致用的人。一书不通,不翻下书。翻开曾氏日记,大概有17篇日记涉及到读书。其实每次要去总结曾氏的日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篇日记主题不同,也是相当考验人的归纳、总结能力。今天从读书心态、读书方法、文章之美、读书感悟这几部分和大家掰扯一下。

曾国藩日记【篇7】

曾国藩日记摘抄大全

摘抄曾国藩从咸丰元年开始的日记。道光二十六到三十年,曾国藩日记中断了五年。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道光二十五之后,曾国藩的`日记风格明显改变了很多,不再有很多自怨自艾的东西,内容上也更多与工作相关,并有很多有深度的读书笔记和个人心得。这些摘抄我就不翻译了,免得蹩脚的翻译水平破坏了意境,大家自己体会吧。

咸丰元年七月初三日晴

陈汤斩郅支单于之首,匡衡抑其功,仅得封关内侯。郝灵鉴得突厥默啜之首,宋璟抑其功,仅得授郎将。其后,汤以非罪而流,灵鉴以恸哭而死。宰相妨功疾能,人之不得伸志者多矣。

初三日晴

庄子曰:“美,成在久。骤而见信于世者,其相信必不固。骤而得名于时者,其名必过情。君子无赫赫之称,无骤著之美,犹四时之运渐成,岁功使人不觉,则人之相孚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初四日晴

有盖宽饶、诸葛丰之劲节,必兼有山巨源、谢安石之雅量,于是乎言足以兴,默足以容。否则峣峣易缺,适足以取祸也。雅量虽由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惟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

初七日晴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胶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廿日晴

隋开皇之十二年,有司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曾不一纪,炀帝嗣位,东征高丽,南幸江都,遂致困穷。唐天宝之八载,金帛充牣,古今罕俦。曾不数年,禄山反叛,九庙焚毁,亦飞播迁,遂以大变。故国虽富,不足恃,独恃有人主兢兢业业之一心耳。

廿三日晴,傍夕微雨

书味深者面自粹润,保养完者神自充足。此不可以伪为,必火候既到乃有此验。

八月初一日晴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初六日晴

除却进修德业,乃是一无所恃,所谓把截四路头也。若不日日向上,则人非思责,身败名裂不旋踵而至矣,可不畏哉!

九月十五日是日,微雨,甚寒

唐宣宗之立,不能平于李德裕,至毛发为之洒淅。此与霍光骖乘而宣帝芒刺在背者何以异?功高震主,或不无自伐之容,公孙硕肤赤舄几几,此周公所以为大圣也。

咸丰二年正月初三日

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忿,阴恶曰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刚恶曰暴,柔恶曰慢。治口之道,二者交惕,曰慎言语,曰节饮食。凡此数端,其药维何。礼以居敬,乐以导和。阳刚之恶,和以宜之;阴柔之恶,敬以持之。饮食之过,敬以检之。言语之过,和以敛之。敬极肃肃,和维雍雍;绵绵穆穆,斯为德容。

咸丰九年正月初八日(曾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咸丰七年天京事变,咸丰八年攻陷九江。)

屡次占卦,亦智略不足,故不能审定全局略有定计。

二月初八日

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先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

初十日

日来思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初八日

夜思相人之法,定十二字,六美六恶,美者曰长、黄、昂、紧、稳、称,恶者曰村、昏、屯、动、忿、遁。

十六日

言孔子之所以异于伯夷、伊尹者,不在高处,而在平处;不在隆处,而在污处。污者,下也;平者,庸也。夷、尹之圣,以其隆高而异于众人也。孔子之圣,以其平庸污下而无以异于众人也。宰我之论,尧、舜以勋业而隆,孔子以并无勋业而污。有若之论,他圣人以出类拔萃而隆,孔子以即在类萃之中,不出不拔而自处于污,以污下而同于众人。此其所以异于夷、尹也,此其所以为生民所未有也。

廿四日

太史公所谓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识大体而已。后世专尚慈惠,或以煦煦为仁者当之,失循吏之义矣。因思为将帅之道,亦以法立令行、整齐严肃为先,不贵煦妪也。

五月初八日

天道有三恶。三恶之目曰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貮。貮者,多猜忌也,不忠诚也,无恒心也。四知之目,即《论语》末章之“知命、知礼、知言”,而吾更加以“知仁”。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也。立道足以自立也,达者四行不悖,远近信之,人心归之。《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礼》云:“推而放诸四海而准,达之谓也。”我欲足以自立,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我欲四达不悖,则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达人之义也。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

十二日

读书之道,杜元凯称,若江海之侵、膏泽之润;若见闻太寡,蕴蓄太浅,譬犹一勺之水,断无转相灌注、润泽丰美之象,故

君子不可以小道自域也。

十四日

思夫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当孟子之时,苏秦、张仪、公孙衍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之势,而孟子能不为所摇,真豪杰之士,足以振厉百世者矣。

曾国藩日记【篇8】

志向非常高远,但是怎么做到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向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曾国藩一开始并不明白。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没发现记日记有什么重要。

我们翻开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个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日记,连续记了将近一年。从道光十九年(1839)初记到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中断了。曾国藩说,这是因为他把日记簿“误置箱内,不能逐日取出,随意记载”,这个借口显然很牵强。

第二个问题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经常一整天的事就记成一句。比如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日记就六个字:“沈明府请吃饭。”五月初九日日记五个字:“住上选叔家。”敷衍了事。

第三个问题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唐鉴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写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于是,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开始恭楷写日记。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是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改。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对于自己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餂,其我之谓乎?……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说,动不动就随口夸人,这正是孔子说的“巧令”,是小人行径。曾国藩反思,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至于戒色,他也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呢?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以后的日记,跟今人写微博很像。我们知道,一则微博是一百四十个字,曾国藩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关键是每隔一段时间,去让朋友们都看一遍,并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曾国藩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湘中烟草的味道很辛辣,劲头十足。读书之时,他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的。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

在立志自新后,曾国藩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

戒除多年的烟瘾,对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戒烟第二天,曾国藩就开始彷徨无主,寝食不安。说自己如同“失乳彷徨”。把戒烟比喻为婴儿断乳,可谓相当准确。

但是就像曾国藩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样,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过一步。不论多么痛苦煎熬,他就是不再碰烟具。到快一个月头上,他在日记中记道:“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

对于自己戒烟成功,曾国藩终生引以为豪,并且以此为例,教育子弟。多年之后,他还对弟弟提到此事,作为“无事不可变”的例证。

  • 曾国藩名言,曾国藩家训

    1、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2、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3、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5、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6、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7、天下古今之庸人,皆

  • 曾国藩名言,曾国藩语录家训

    1.甘苦自得。 2.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3.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4.好谈己长只是浅。 5.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6.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

  • 最新曾国藩读书笔记

    通过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在阅读了作者的作品,我们的收获是很多的。如何防止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枯燥无味呢?下面由我们给您带来的“曾国藩读书笔记”。...

  • 曾国藩格言

    1、甘苦自得。 2、勿过多怜悯。 3、处事宜决断。 4、禁大言以务实。 5、心至苦,事至盛也。 6、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7、有其功,必有其效。 8、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9、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10...

  •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名言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名言 【1】、人必中虚,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著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别著私物也。《曾国藩家书》。 【2】、胸襟必能自养其淡定之天,而后发于外者

  • 曾国藩语录

    曾国藩语录1、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2、装得一片愚蠢 3、位太高,名太重,皆危道也 4、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5、长短不吹江月落;高楼遥吸海云来。 6、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7、处此乱世,愈穷愈好 8、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9、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

  • 曾国藩名言

    曾国藩名言 1、绮语背道,杂学乱性。曾国藩 2、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曾国藩 3、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曾国藩 4、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曾国藩 5、越自尊大,越见器小。曾国藩 6、事以急败,思因缓得。曾国藩 7、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

  •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笨笨的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汉族,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