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阅读是提高自身素养和开阔视野的好方法。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后,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读后感时,需要联系实际,提出新颖的立意。为了满足您的要求,励志的句子已为您推荐以下相关信息收藏:"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下次再读时记得打开!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1

长大是必经的溃烂!

说实话,这是我读过最离经叛道的一本书,这种少年侃的叙述方式真的很特别,想理解这本书要研究塞林格的人生轨迹和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历史背景是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大量新中产阶级诞生,财富积累与战后伤痛并存,人们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进入一个极痛苦的战后反思期。塞林格当过军人,闯过鬼门关,他对战争极度厌恶并因此患过战争心理综合征,这也是霍尔顿内心的迷茫和无措。

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这是对所有纯真的守护,保护他们远离虚伪丑陋,远离战争谎言,远离混乱不堪的现实世界。这也是塞林格的逃离。塞林格本人也在写完本书后不就过上了隐居生活。就像霍尔顿憧憬过:要装扮得又聋又哑,这样,就他妈不用跟谁做蠢而无用的交谈了。在一所大房子晒太阳。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2

“糕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

读完了《麦田的守望者》这本书,我的眼前涌现出一个少年的样子——他是大人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做的、所想的一切都太不“像话”。而他的成绩也是那么的糟,几乎没有人会喜欢他。他就是本篇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

他讨厌这个肮脏的世界,他讨厌表里不一的人,他讨厌身边虚假的人,但是,他却必须和他们交往。他讨厌看电影,可到了闲来无事时,他总是去电影院打发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的好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伪君子斯特拉德莱塔·······但是他讨厌他们,但是却只有无奈,因为他无法改变现状。他看不惯这个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霍尔顿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够勇敢和坚强。但实际中,他却很胆小。被别人欺负以后,只会做一些虚幻的白日梦,来幻想自己把他们打败时的情景。他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一定要躲避着父母。他一直是靠着些虚假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他是青春时期我们的代表,从他的种种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和家长的代沟,父母想让他长大了以后可以出人头地,而他自己却想当一个麦田守望者。

霍尔顿他看透了那个社会的本质。他的朴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还比较幼稚,虽然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他反抗现实、向往美好世界的纯洁的一面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借笔下的霍尔顿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以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关于那所谓“叛逆”的想法,讲述了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过渡,大人与青春期少年之间的代沟。

“他叫醒菲芯,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就是霍尔顿的心愿,那个纯洁无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却又有着少许成熟的心事,渐渐放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听书名你定认为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个正义凛然、助人为乐、按部就班、惩恶扬善的仁者,就像书中他本人说过的原话那样:“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在悬崖边上,看着成千上万的孩子们玩耍,一旦有孩子靠近悬崖边我就去阻止他们。”可他偏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人。

       他曾不止一次地被学校开除,因为不爱学习、抽烟、酗酒……这对于一个16岁的中学生来说确实非常不可理喻。这让你怎么也不敢把他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挂钩,但是事实便是如此,因为太多的人都被当时那个虚伪、庸俗、堕落、浮华的社会所驯服,而只有他这个桀骜不驯的少年一次次地反抗着这一切的不如意。他虽然叛逆但却仍然心存善念,是个完完全全的理想主义者。

        作者毛姆写作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通过霍尔顿这么一个叛逆少年的视角,把二战后经济上不断膨胀而精神思想上不断颓废的美国现状批判得淋漓尽致;而如果把主人公换成是一个青年或者是个老年则明显不符合当时那个“迷茫青年一代”的时代特征,书的客观性也就会使得人们猜疑。“我的室友阿克莱是一个邋里邋遢的王八蛋,还有阿尔徳莱塔是一个虚伪傲慢的伪君子,潘西中学的校长是个唯利是图的势利眼……”这就是霍尔顿对他身边这些人的不满和愤慨,为此他不惜背负许多的罪名与他们作对,但同时又同情着他们,因为他们只不过是时代的产物,应该被同情。但是霍尔顿他累了累得心力交猝,他厌倦了这所有的人情世故,他决定逃离这个社会退隐江湖,寻一片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但终究他没能如愿,出于对任性又可爱的妹妹的担心而被迫和她一起回了家。至于故事的结局我们无需争议,重点在于有个少年曾经无畏无惧凭一己之力对抗着一个时代,最后他输了!一个人是胜不过一个时代的,但他的理想主义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十足宝贵的,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青年特别是处在迷茫和孤独中的青年深思和借鉴的。

        读完全书,给我的启迪是——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你一定要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就像霍尔顿那样敢于走自己的路不为功利,只为不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物质的发展必将导致精神的匮乏,而真正带给我们幸福的并非所有的物质亦不可能完全依耐精神,智者就是总是能在一件事情上求得一个相对平衡的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4

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著里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起这本书时,没有想到这么刻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刚刚散去,“冷战”的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着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想像。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忘了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堕入平庸。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久都会过去。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让我们向着明天出发吧,Let’sgo!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5

写下这个题目,我顿了好久,因为我迟迟没有定论,霍尔顿,是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思忖良久,没有答案。也许,用好与坏是难以定论霍尔顿或每一个人吧。这是我第二次读此书,记得上次读是在小学,当然是读不明白的,也没有兴趣读这样的书,当时还一度认为这书不好。霍尔顿是个十足的坏孩子,被学校开除,酗酒,至外过夜,逛夜总会等等不良行为。让我困惑如此脏乱不堪的书为何会摆上书架,难道是要教坏小孩子吗?于是,我也成为了反霍尔顿那庞大军团中的一员,同些深恶痛绝此书的家长严厉批评这本书,也使我成了青少年中一个鲜有的异类吧。

这当然是年龄与人生阅历的问题。带着不解与困惑,初三的暑假,至蝉鸣聒噪,热浪灼灼的下午,重拾此书,缓缓读来,内心有所触动。他的确不是简简单单只用“好”或“坏”就能评判的。

虽然他被许多人包括曾经的我看做是洪水猛兽,满口粗话脏话,也一度被禁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站起来了,也被许多学校列为课外必备读物,越来越受到重视。我想,这种强烈反差的背后,一定有什么价值存在。

不错,霍尔顿是一个反英雄形象,这个出生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第四次被开除,他不过贸然回家,只身上美国最繁华的纽约游荡,抽烟、滥交、酗酒,他眼中是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与丑恶,他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想逃离这片污浊,到穷乡僻壤中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这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不得不生活在痛苦的矛盾中:他痛恨电影却又不得不在电影院消磨时间,他讨厌虚荣的女友丽萨,却又迷恋她的美色;他想往干净纯洁的爱情,但稀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矛盾、彷徨、无助,用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最后痛苦地与黑暗现实妥协。他也许叛逆,但不是真正的叛逆。这让我想起鲁迅救救孩子的呼声。书的背景是五十年代初美国政府奉行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核战争的恐惧笼罩着每个人的心灵,许多人粉饰太平,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另有人看不惯虚伪,想要反抗,却又缺乏光辉的理想,找不到光明的道路。因此,救救孩子的喊声充斥着耳膜。霍尔顿是不幸的悲剧的人物,他那梦一般的理想: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业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幼稚可笑,但难道不是苦涩的微笑吗?当然,也是为我们生活的环境而微笑吧。

真正走进了霍尔顿复杂而脆弱的内心,他的悲剧,让我心痛。相比而言,我们是幸福多了。至少,我们生活的社会是是美好的。没有那般污秽嘈杂荼毒人心的黑暗。我们是幸运的,因而,我们更应该感恩与感怀我们现今的生活,做一个真正健康的青少年,这不仅仅是家长的期望,也是祖国对我们的期盼。所以,读完此书,盲目崇拜或模仿霍尔顿可以说是愚蠢了。用最简单的理由来说,霍尔顿正追求的生活我们正在生活。正是因为残忍的现实摔碎了他的理想,他才会堕落至此。

两次的阅读,不同的理解。让我觉得好像是霍尔顿在我心中长大了。这本书细腻描写了青少年的心理,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当然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我,我觉得更多的家长也应该读一读此书,深刻体悟一下孩子们的简单的想法。成年人往往用简单、粗暴、主观的方式对待青少年,从而造成了所谓的代沟。我想,家长和孩子们都读一读,也许会有很多共同话题,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吧。也许,大家看完后,孩子和父母会相视一笑:“霍尔顿啊,这个糟透了的好孩子。”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6

很久就见到这本书的推荐,很惭愧这会才读完。看到标题,以为写的是比较清新轻松的麦田里的趣事,却不曾想到是这么的现实和引人深思的一本书。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麦田,在文中,作者也仅仅提到了一次麦田,他说他想做麦田的守望者。在书中,还是读到了些许的温暖。可能是我一直比较看重感情吧,每每关于刻画感情的片段总是能激起我心中的共鸣。还是想说由于他很爱他的弟弟妹妹,所以对主人公我还是蛮喜欢的。

自己甘愿堕落,但是却喜欢站在那里仰望妹妹的幸福,希望妹妹幸福快乐。写到妹妹给他钱的那段,把我感动的想哭,是呀,这个世界上,亲人的爱真的是无私的,尽管这个哥哥多不可理喻,终究是自己的哥哥,所以可以毫不犹豫把自己辛辛苦苦鑚下来的钱给哥哥,让他应急。文章的后面,妹妹用自己的手拉回即将远走的哥哥,让他留下来。为了妹妹,哥哥竟然也真的留下来了。蛮感动的,可能是因为我也有一个哥哥的缘故吧。生活中哥哥总是会照顾我,关心我,鼓励我,挺感激他的。

最近的心情蛮复杂的,研二了,却对未来还是一片迷茫和无助,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我很难过我现在这样的。明天去广州,今天把行李什么的都收拾了,可能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吧,还是蛮恐惧的,毕竟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还是自己孤独一人。其实最近在学校也很压抑,总是一个人,之前的朋友却似乎再也不是朋友了,也不想提起这些,只希望自己在时间的冲刷下淡忘这些友情。可能大家真的不适合在一起,我没她们那么玩的开。我有自己的压力,这些她们永远不会懂得。所以宁愿选择自己一个人。一个人也可以好好的,不是吗?

现在很困,头也很晕,就不写啥啦。早点睡觉,去广州的路上小心。不要那么压抑,相信自己的能力,我可以做的很好的。工作上一定可以做的很好的,相信自己,照老师说的话,幸福快乐就好了。真的,现在想要幸福快乐真的不太容易。

路是自己的,幸福也是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麦田,别人走不进来,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知道就好。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多爱自己一些,为自己的幸福而去努力追求吧。

一定要加油哦!!

想起了书里面的一句话“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自己心中有数。不然,我心里就会更加难受。”不太喜欢这里吧,但是要离开的时候还是有点舍不得。我知道我和学生生涯的安逸要永远说再见了,再也不会呆在清新的校园里,再也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看闲书的时间了。挺难过的.....

感伤归感伤,人还是应该努力往前看的。听导师的话,好好加油努力,自己幸福快乐就是最重要的了。加油,记得一定要幸福快乐哦!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7

现在的我们,年少,狂放,轻浮,少了一份稳重,向往一种叫成熟的东西,却又无法寻找,于是,我们试着用一些东西,装扮自己,掩饰自己的那一份羞涩,尝试着让自己变得出众,变得,另类。

三天两夜,就像旅行,就算旅行也不够,但是,就是这两个夜晚,让一个被开除却又不敢回家的孩子,似乎长大了一点。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五十年代,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守望者,这是一个生词,见过,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正如文中的一句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噢,原来守望者,就是守住自己的理想?

霍尔顿是一个坏孩子,一年中,他一共被开除了四次,在最后一个学校的期末考试中,他五门课四门不及格,于是,又被开除了,而且这一次还是在圣诞前夕,他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闭口就“妈的”,明明没成年,却要故意扯着嗓子乱叫,只为让酒吧里的侍者送上一杯威士忌;半夜在宾馆睡不着,叫了一个妓女,却动也没动她,就心甘情愿付了十块。他是一个好孩子,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他是一个悲惨的人,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梦想,永远都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没有未来的打算,甚至到被开除的那天依旧和同伴说笑,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看完这篇文章,我,叹了一口气,然后失神地望着窗外,看上去,霍尔顿更像他说的在麦田里迷失方向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在悬崖边的守望者。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孩子最终能够在悬崖边停下脚步,并不一定是因为正好那里有一个守望者在看护,而可能仅仅是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守望者存在。少年的心是孤独的,他向往的东西往往与现实行违背,但为了存活,他只能无奈的选择放弃,但他又是那么的不甘心,于是,他选择自暴自弃,让光阴虚度,让活着比不活着还痛苦。

一个成长在叛逆时期的孩子,总是有一些叛逆,看看我们周围,发现,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在我们眼里,他们是差生,是老师们最头痛的,是被我们唾弃的,见到他们,我们总是用异样的眼光,鄙视他们,因为,在我们眼中,他们是异类,是一些不属于学校的东西,总是和打架,斗殴,作弊等一些词沾上边,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就是,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一片蓝天,他们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在我们一味的否定下,他们的梦想也许在刚一出生就立刻化作了灰烬,所以,换一个角度,是我们抹杀他们活在世界上的动力,于是,他们选择堕落。

试想一下霍尔顿在山头的那一次守望,他心中充满的是悲伤和孤独,但是,他在试图掩饰,掩饰这种本不该出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神情,也许,他望着巍峨的山,忏悔;也许他望着波澜的小溪,皱眉;也许他望着奔跑的孩子,沉思;也许,他望着翱翔的群鸟,遐想。我们何尝没有过这样的一天?这一天对于你来说,也许已经过去,也许还姗姗来迟,但是,既然避免不了,那就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克服这个困难!

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却发人深省的故事,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运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其实,善良的人性往往只在颓废中发光,但这一束光却是微弱的,因为,肮脏的东西,迷惑了我们的眼睛,然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如果我们拨开那一层弥漫在眼前的乌云,这束光,也许会更加闪耀!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8

霍尔顿愤怒我所愤怒的,快乐我所快乐的,颓废我不愿颓废的,迷惘我不再迷惘的,坚持我永远不变的,憧憬我永远希冀的。这是我读出的霍尔顿。

世上没有对与错,人初性善,没有人承认自己变坏了,违法的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所以,这是一个不把真正的东西当东西看的世界,因而从表面上看,霍尔顿“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实则不然。他喜欢他自己,可他并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苦闷彷徨,颓废沮丧。

这些人,这些善良又易碎的守望者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注定享受不到凡人之乐。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就往往无法幸福。必须想这一切“想得恰到好处”,才不会为这个世界难受。霍尔顿最后告诉我们的也是,“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孤独者的痛苦,莫大于斯。

书中姓资的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不这么认为,人生应是一部电影,命运则是最伟大的编剧,每个人的角色、台词、剧本都已经确定,该生则生,该死则死。成熟不成熟,英勇或卑贱,都是观众的茶余饭后,都付笑谈中。把自己演好,人生才有意义。

走在路上,活在心里。这是这本书最终告诉我的。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m.djz525.com/a/567052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演出合同精华
下一篇 :拆除施工方案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篇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些实用资讯,当我们在看作者写的作品时,品味出不一样的人生哲理时。读后感应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您一定也想写好一份读后感吧?希望我的分享能够让您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篇

    阅读同一本书之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透过对读后感的剖析,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并感受书籍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现在,本文提供了一篇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的详细介绍,供大家学习参考,同时希望大家能分享开心的阅读体验!...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7篇

    接下来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阅读这作品,我们的内心也仿佛被深深撼动。当我们读完作品后,光思索还不行,我们需要认认真真的写下来,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 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话

    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话 1、想,他们应该不会羞愧,也不会后悔。青春的日子,总是要破坏一些东西,才会收获另一些东西。也许一个父亲年轻的时候比自己的儿子抽过更多的香烟,喝过更多的伏特加,甚至摇头磕粉一路张扬,但他现在一本正经地告诉亲爱的儿子不可以碰毒品。也许一个母亲年轻的时候比自己的女儿穿过更短的超短裙,

  • 《麦田里守望者》读后感(汇总7篇)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麦田里守望者》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我久久不能进入这本书的情节,总在等待什么大事的发生,可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故事中发展。期...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精选四篇

    修身最好勤抑欲望;最大的乐趣莫过于阅读,读过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同时还能愉快心情、修炼性情。你是不是在思索如何撰写你的读后感呢?励志的句子小编为你精选了一些最优质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相关内容。...

  • 《麦田里守望者》的读后感(精选7篇)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麦田里守望者》的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讲述的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

  • 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段落

    1、女孩儿的毛病就在于要是她们喜欢上一个男生,无论此人混蛋到何种程度,她们还会说他有自卑情结。要是她们不喜欢哪个男生,不管这人有多好,或者他有多么严重的自卑情结,他们一样会说他自负,就连聪明的女孩儿也是这样。 2、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3、千万别跟人说事儿,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