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文字可以到达眼睛无法触及的领域,而阅读则是一种门槛最低、尊贵的行为。每个人阅读完一本书后,都会有独特而多样的感受和体会。写读后感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如果您想找一些精美文章,可以浏览下面这个网页,推荐的是“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篇1】

16年杨绛先生走的时候就像看看这本书了,但是最近才偶然打开这本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读完。

开篇就是杨先生的梦境,有点云里雾里,但是读着读着,那些意象我竟然都能理解了,船作墓,柳别离。心中所思,梦中所见。呕心沥血,不能自己。读到杨先生描写自己心脏从胸腔爆出来,自己又将涌着热血的心脏按回去的时候,泪水已经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杨先生在孩子丈夫面前装着坚强,别过脸,还是哭地一塌糊涂。

而后是杨先生对我们仨一生的浓缩,有阳春白雪,也有人间烟火。那个年代的压抑和痛苦,在杨先生一家这里,变得只是一段曾经沧海难为水而又细水长流的时光,他们从这难水里面只取一瓢,那幸福.感恩的一瓢。

世界以痛吻,而我们仨以文字,笑声,忍耐,珍惜,感恩去回报。尽管我们也知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那又何妨,我们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彼此拿出最好的一面坦诚以待,此生足矣。

感谢杨绛老师,感谢你们仨,我以后也会向您学习哒,你们虽然已经离去,但是却永远活在了我们读者的心中,并被大家所羡慕呢。

我们仨读后感【篇2】

梦是情感的寄托,也是人固有的生理机能。小时候,不懂做梦的意义,只是每做一次梦,便兴高采烈的把梦分享给家人和朋友,随后便无从过问。今日,有幸读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便对梦有了深层次思考,文章中梦是杨绛先生了解女儿病情的纽带,同时也是安慰钟书先生的良药,她知道这个梦终有一天会消失,但她永不知这个梦消失的如此之快,梦破了,内心深处的灵魂也被消耗了一大半,即使她再想做一次这样温馨的梦,但是现实却隔绝了她做梦的条件,此时,梦也隔止,心也却日益孤寂。

梦可以让你领略同一世界的奇幻,也可以让你领略天堂时间的魔幻。为什么逝去的人,会无数次出现在你的梦境之中,我想是因为他在牵挂着你,你也在牵挂着他,想必这神秘的情感寄托,你,我无理无据更无法用言语去解释,但是可以简单理解为:你们至少彼此没有被遗忘。此时,你也应该庆幸自己在另一世界有个至爱的人在呵护着你,只不过爱你的方式有点特别,但至少你可以感受到爱的延伸和宽泛。

请珍惜每次梦境,它不仅是一个情感调味剂,也是彼此灵魂的相遇,多希望这个梦时间可以久一点,告诉远方的他,这边世界的繁华和喧嚣,也可以聆听他那边世界的美丽和恬静,彼此在梦境中相互关爱,相互依靠,领略同一环境下不同世界的美妙之旅。我也希望下次在梦境中,与他相遇,看看他是否安好,是否像我一样牵挂着我们,也可以告诉他,家很好,有时间多回来看看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我们仨读后感【篇3】

转眼在中山这个城市已经生活半年多了,越发喜欢中山这个城市。

就读书而言,中山的.图书馆就比北京便利很多,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无需押金,刷身份证即可(国家图书馆和朝阳区图书馆的押金合计1000多,还没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证机子自动吐出一个读者证,选好的书放在指定位置,自动全部借阅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确定自己借阅成功没,哈哈。

“市民选书,政府买单”,不错吧,几乎你想读的书都可以在图书馆里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给政府发书单啊,哈哈。

最近借阅的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书之前对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经典语录多有耳闻,只觉得是距离自己遥远的名人而已。读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实、简单、真实、朴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边的一个贤良的妻子、一个乖巧的女儿、一个有趣的爸爸,让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启发。

最喜欢他们仨“小石子”的习惯: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尔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陪伴女儿成长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记忆的“小石子”,可惜我这个母亲太懒了,总是有各种借口忘记记下,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读完此书,熬夜写此文,那个小可爱不停地在身边捣乱,那就先写到这里吧,晚安啦!

我们仨读后感【篇4】

曾高中时听说过杨绛的《洗澡》可一直未拿起读,曾杨绛一百岁逝世,引起世界轰动,她曾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自己。被她书中的文字所吸引,所煽情流泪,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家人能刚正不阿,坚持做自己,不管窗外如何嘈杂,只读自己书,她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三人不管在哪都永远记挂着对方,问候着对方,了解着对方的处境,竟会有如此般令人羡慕的爱情,亲情,友情。她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耐人寻味!

我们仨读后感【篇5】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绛先生希望能够拥有平静的生活,但是随着钱钟书的出名,这种平静的生活总是被打扰。她感叹: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通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三个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最后只剩下作者一个人。杨绛先生感慨:世间万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要有多么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够有这样的领悟呢?语言平淡,但是想念之情溢于言表!

“家”永远是温暖的代名词,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

我们仨读后感【篇6】

初读杨绛先生的作品是《我们仨》。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却饱和着静默淡然。

第一次翻阅《我们仨》时,是在冬天的一个午后,此后每一天都会在这个时候读上几页,在清冷的灯下,或闲适中品谈,或紧绷中放松,欢心的时光总是由许多个这样的片段组成的。人生如一场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这本书在03年时出版,已是杨绛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们仨》的第一部分作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帷幕。第二部分写“梦”,杨绛先生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我们仨”最后几年的时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驿道和古柳,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总是枯败的,垂落的,不见任何朝气。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条道路,有时候会迷失路途,有过彷徨和慌张,却从不见放弃和失落。我读完这部分时,一抬头已是泪眼婆娑,眼镜上泛开了数片泪花。杨绛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叶,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却也不是家,是客栈了。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杨绛一家的`生活琐事。一个普通平凡的学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离。

许是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飘飘落落,杨绛的文字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十分恬淡,却富有张力。那些规范在框架中的方块字,仿佛组成一场场电影,拥有柔和的灯光和轻缓的配乐。钱钟书曾为杨绛作诗追忆初次见面:“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与雪无?”饱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杨绛的笔下开了花,三个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们,这样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怀念的。

做一个绵长的梦,追忆一个万里人生。

我们仨读后感【篇7】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第三部分则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人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

我们仨读后感【篇8】

家里的书不少,可翻看的'频率却是少之又少,不是忙这就是忙那,总是给自己诸多的借口去掩饰自己的颓。随手翻了翻自己的书架,发现买了很久的书却几乎没怎么翻看,想念之余便拿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想看看这个普通但不平凡的学者家庭的生活日常和琐碎,也想身临其境体会一把他们平淡真切的亲情和紧紧相依却不浓烈的爱情。一家三口相守相助,就像是谁离开谁都差了那么几分味道。书一拿起,便再也放不下。跟着先生的叙述,自己的神经时而就会崩的紧紧的,不是因为先生的文字有多感伤,也不是因为对那个时期的动荡所带来的悲观离合、大起大落而义愤填膺,而是对先生一家虽然世事浮萍但是却不改做人本色的肃然起敬。整本书的基调都是平和淡然的的,但最不乏的就是先生对丈夫及女儿的思念。

我想“老”这个字眼是任何人都不太想提及的,那意味着离死将近。书的一开始先生就做了一个梦,我亦随着做了一个梦,亦真亦假。其乐融融的,相依相伴的一家人,直至先生孑然一身,那份孤独落寞真让人心疼。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就这么渐渐的走散了,年头年尾她失去了至亲的丈夫与女儿。有时候人生就是一种际遇,感谢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也感谢先生让我更加去想改变自己,从容的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也许是对先生一生最好的总结。

我们仨读后感【篇9】

杨绛先生去世那天,记得所有媒体都在用《我们仨》送别她,温情脉脉的说“我们仨终于又可以团聚了”。那是我所见过的很温柔,祝愿多于感伤的一次送别。

没有翻开《我们仨》之前,窃以为也会有大篇幅的对“死亡”哲学的讨论,就像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一般在怀念史铁生中聊聊死亡。可是读了之后才发现,真正拿到明面上来提及(还不是谈论)死亡,不过是书的最后两段,才真正叙述钱媛和钱钟书两人的逝去。没有感伤、恐惧死亡,没有热切期盼我们仨重新相聚的那天,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生活琐事,一点一滴。想起思想史课上谈宗教,讨论中国老人为什么都那么恐惧死亡。死后一无所有,一了百了,不复存在,这才是可怕的地方。可是,如果就像《我们仨》这般,我们只是失散了。他们走了,我又回到了旅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他们走后,家又变成了旅馆。我还在和以前我们分散时那般,淡然生活,浓浓思念,寻觅归途,总有相见的那刻,总会再次找到我们的家。这般考量下,死亡又怎会冰凉的可怕?

还没有看《寻梦环游记》,很适合一起看,了解墨西哥的亡灵节为什么可以是一个欢歌乐舞的日子。然后应该会更明白为什么中国老人最怕死亡。

我们仨读后感【篇10】

多年以前我曾读过《杨绛文集》,当时很为杨绛先生的才情所折服。这次再次拜读《我们仨》,因为多了几年生活的经历,又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悟。钱钟书曾夸夫人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两个“最”给我的触动颇深。“最才的女”,这个可以理解,杨绛先生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确实当得起才女之名。“最贤的妻”这个评价到底如何,就如同脚上穿的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穿的人最清楚。能得到相伴经年的丈夫如此评价,可见杨绛先生在家庭生活中是付出了很多很多的。

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杨绛先生讲了她跟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一家人几十年来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乖巧听话,体贴孝顺父母的阿瑗;看到了温柔细腻、一身才华的钱钟书;还看到了善良温柔、贤惠宽容的杨绛自己;更看到了一个温暖有爱、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这样一种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是如何营造和维持的呢?答案就是四个字:“求同存异”,即有共同的爱好,同时又能用大度包容彼此的不同。

杨绛先生一家三口都喜欢读书,这是他们共同的爱好。钱钟书自然不必说,他学贯中西,仅是读书笔记就有几个麻袋。钱钟书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管锥编》里面更是汇集了诸多文化的精髓。钱媛小时候被祖父称赞为“读书种子”。杨绛先生到晚年时还读书写作。所以,他们一家三口,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研究学问上。全家人寄情于书海,专注于学问。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这种朴素、单纯的生活方式,让无数人心生羡慕!

而“存异”最要紧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和尊重上。杨绛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她给予钱钟书的生活态度,一直像是朋友一样:彼此欣赏,相互信任;亲切自然,让人如沐春风。别的不说,光是对丈夫的宽容体贴,就很值得世人学习。她爱钱锺书,也包容他的缺点,从不试图去改变他。后来相伴的63年岁月,她也是如此,从未拿任何家务事去烦过他。即便有麻烦,只要自己能解决掉的,都不会告诉他。她的爱促使她只分享幸福于他,烦恼尽交付自己,因为深知幸福分享会获得双倍的甜蜜,而烦恼并不会因两个人一起分担而变得更少。反之,常常会徒增焦虑和争执。这样的睿智和深情,是他们这个家庭最好的粘合剂。反观现在很多动不动就“离散”的家庭,缺的就是相互之间的宽容和尊重。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没有什么所谓一帆风顺的生活,只是需要我们学会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彼此欣赏和尊重,在苦痛中找到幸福。

从常人的角度看,杨绛先生晚年的经历,实际也是不幸。她先后遇到女儿与丈夫离世。这两位都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那么多值得回忆的幸福时光。“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人生总是在遇见和告别中循环,但告别后成长不期而遇,下一次将是更美好的遇见。

我们仨读后感【篇11】

容易被一本有味道的书吸引,每每看到精彩的地方,甚至连做个标记都不会想起来,只是迫不及待地接着往下看,经常等到看完整本书,心满意足才发觉好像漏了些什么,又要再花时间往回翻阅我当时印象深刻的篇幅,虽然有一些感触,但也很少耐心记下来。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我们仨》,真的是越发觉得要像钟书杨绛这样有趣又有条件的知识分子才更配养育后代。一家人即使在动乱的年代,也能把日子过得那么从容纯粹,真的很让人向往。虽然一开始的古驿道情节,看得我有点慌乱差点没了兴趣,但后面又峰回路转越看越有放不下,以至于我看完整本书满脑子都是羡慕,甚至觉得生离死别变得也不是那么让人难以忍受,因为一起度过的时光实在太美好。当时一个朋友发了圈说《我们仨》太沉重,我还反驳了说我看完整本书的感受和他完全相反,我觉得轻松美好,也相信杨绛先生是内心平和在讲述他们一家的故事。朋友表示不认同,还特意提到古驿道那个章节,我又专门再翻一遍,然后没底气地告诉他这一节确实有点沉重,但我说的是看完整本书的感受。最后我们都坚持自己当时的想法并且认为可能是我们的侧重点不同,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到后来朋友看完整本书,嗯确实有了和我一样的体会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实在没能力对书做评价,每次的所谓书评大概就是一点点读书笔记吧

我们仨读后感【篇12】

《我们仨》是杨绛在晚年写成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朴实无华,读起来没有隔阂,没有距离,而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叙述了作者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满满的美好。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这本书的附言了。家的意义在杨绛先生的徐徐倾诉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看附言,其后的文字有如一盘散沙。

附言只是讲了杨绛和女儿之间对钱锺书出行的种种看法,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语言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想,这也许就是亲情的力量。“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这句话不错,我们身边有许多爱去等着去发现,考试时失利,父母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大雨中,坚守在校门口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顿早餐,这何尝不是亲情的体现呢?不要说我站在制高点评论,我承认我也有所偏颇,因为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最深最浓的亲情,不需要任何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要一个发现它的眼睛。我们最缺少的,正是发现它的眼睛。没有一个发现它的眼睛,那跟俏眉做给瞎子看有什么区别?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也来读一读吧,让人世间多一双发现爱的眼睛。无论你是什么人,谁都需要这样的一双眼睛,因为只有你发现了爱,你才能感受到爱,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爱,无论什么形式。

亲情,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治愈一切伤痛的力量,没人知道它为什么有如此力量,但它确实有。所以,去感受亲情吧。

  • 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6篇

    我们应该如何写读后感呢?读完作品,你不仅会为作者的思绪而感动。写一下有关于这部作品的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想要更好地掌握这个话题不妨阅读一下“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

  • 我们仨读后感高中合集(5篇)

    文字,是我的生命;书籍,是我的灵魂,读作者写的作品使我们变得聪明。作品的读后感您知道该怎么写吗?您想找一篇值得一看的文章吗“我们仨读后感高中”不错哦。...

  • [荐]我们仨读后感范文汇总9篇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汇总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完杨绛女士的《我们仨》后,心情颇为激动。 杨女士及其夫钱钟书老先生还有其女钱媛女士的生活是如此的平凡而又不平凡。说它平...

  • 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精选10篇)

    一篇好的读后感有什么特点呢?作品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那么您或许想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来,有请阅读“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相关内容。...

  • 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集锦5篇)

    如果想要写好读后感,不妨试试用简洁的话概括出自己总的感受,读作品,让我们的脸上焕发光彩。其实妨以文字的形式让我们的感悟被记录下,你知道如何将自己的读后感写的更好吗?考虑到你的需求,栏目小编特意整理了“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热】我们仨优秀读后感集锦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交,阅读了作品后,我真的感慨万分,经常不由得沉思起来。有哪些写好作品读后感的秘诀呢?编辑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相关内容。...

  • 《我们仨》

    《我们仨》小编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2、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 最新回忆读后感12篇

    希望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观点时,可以考虑阅读一下“回忆读后感”这本书,同时要记得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以备将来需要。一本优秀的书籍甚至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在读完作者的作品后,我们会有新的领悟。读后感则展示了我们对书中人物性格和行为的理解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