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您是否了解如何写出一篇引人入胜、让人信服的观后感呢?当我们从影视作品中获得感悟和知识,我们应当将其记录在观后感中,以便日后回味、吸收。但在写作观后感时,我们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扭曲原著精神。现在,好消息来了!我们已经就绪了名为“高考1977观后感”的观后感范文,欢迎各位借鉴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 篇1

从未想过,自己竟会哭得这般这般稀里哗啦,看来从内心深处我还是老妈说的感性动物,见不得感人的东西,高考1977观后感。不过,在看这场电影的时候,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时代,我看过很多回顾那段时光的影片,更从父母口中多少听出了断断续续,或感人或滑稽的故事。但不知怎的,这一次却难挡我奔流的泪水,呵呵,好没有男子汉气概的话。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群6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当时间一晃xx,家乡成为了回忆,自己的远大抱负变成了脚下一片一片的黑土地,现实和理想的强烈反差,被每日麻木的生活所掩盖。但当恢复高考这一消息不胫而走时,故事的主人翁们如同见到了阴霾中突现的阳光吧,通过各种手段,排除万难终于参加了高考。

与同类作品相比,似乎难免俗套,但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却是其中主人翁们对于上大学几近疯狂的向往、父亲与女儿之间亲情、男主人翁与女主人翁之间的爱情以及朋友之间的友情在那个时代的表现。

在其中,我感到了,父亲心中对女儿深深的爱,那是一种可以牺牲所有去挽留的爱,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父亲的无奈和悲凉,特别是看到父亲和女儿在门里门外的对话时,已难忍眼中的泪水。在那个淡化人性的年代里,人和人之间最原始的感情,都无法满足,再谈什么理想和信仰,就都没了底气。作为一个男人,让自己需要保护的人,忍受苦难,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最大的痛苦。

xx的等待,是不愿再等一分钟的渴望,我感受到了那份渴望,所以热泪盈眶。

高考1977观后感 篇2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点名不符实。所谓《高考1977》,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但实际上,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一个是孙海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反革命陈甫德。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到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相比之下,陈甫德的形象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这个肩负着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形,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结尾不知所终。对此我曾不无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

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

与两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农场中那个整天哇啦哇啦叫唤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了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个组织的象征,是中国集权时代话语霸权的独特符号。从大喇叭里传出的是组织的声音,它可以随时随地昂首阔步地闯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响,所有个人空间立刻四分五裂,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在组织强大的声浪中土崩瓦解。

了望塔也以另一种方式喻示着组织的无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种上帝的视线,将每个人的生活一览无余。对知青而言,大喇叭和了望塔是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而对老迟来讲,却是他行使权力、塑造威严的权杖,他可以在麦克风前为所欲为,用自己的声音笼罩着整个农场。影片就是从这样一种角度,揭示出那个年代个人与体制的紧张而又微妙关系。

与两个父亲比较起来。影片对知青群像的刻画又要显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这个知青群像里仍有一个最后死于非命的小根宝,带给人一种深刻的触动。小根宝这个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种最为绝望的生存状态。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可他们却无力抓住。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让自己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地沉沦下去。

与小根宝的悲剧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则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事实上在当年的知青当中,像潘志友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为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但是历史却跟这群热血青年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当社会现实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性转折的时候,他过去许下的诺言立刻就变得毫无意义。

这个时候,是继续坚守自己的承诺,还是顺应历史的大潮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两难问题是他们在那样一个历史关头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留下还是离开?是遵守自己对老迟的承诺,还是以毁约为代价来换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终选择了留在农场。对于这种选择,也许有人觉得他不太识时务,也许有人觉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动。可是,他毕竟坚守了自己的信仰,饯行了自己的承诺。你尽可以说他是一个荒。唐时代的牺牲品,但至少与今天大量擅长见风使舵的聪明人相比,他们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为健康许多。

高考1977观后感 篇3

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忽然想起自己的高三。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起来之后应对的就是慢慢课桌一大摞书本,重的连课桌的翻盖都开不出来,也有成叠的模拟卷在面前张牙舞爪,会有一把写完了的水笔笔芯,嘴里念叨的也都是些什么英语单词、语文的诗句,偶尔还会在某个脑子不太清晰的时候把某同学随口叫做AgCl,总之,高三就是在老师不动声色的说“你们要在高考中体现水平,把隔壁班的打的血肉模糊”这种恐怖气愤中度过。都说高三是黑暗的,以前的我觉得亦是如此。

然而一部影片却颠覆了所有的想法。

这是一个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在农场插队的青年冲破重重阻难参加那一次另一代人都难忘的高考。故事融合了更多的是一些暖色调的感情,比如男女主角陈琼和潘志友的感情,男青年之间那种真挚的兄弟之情,所谓“右派”的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包括一向一根筋的农场长老迟也改变了对青年参加高考的态度。

看完整片电影,一个镜头一向萦绕在脑海中不肯散去。这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他们追赶的不仅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期望的时代列车。

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我们不能体会到当时的知青们在应对恢复高考的时的情绪。也许,参加高考对于他们的好处再也不用听老迟的“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能够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付出的劳动,挥洒出的汗水还有泪水,甚至是鲜血都有了切实的回报。“”结束邓小平复出后,宣布恢复高考,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期望。

此刻,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我们已经把高考视为人生的务必经历的一个阶段,“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是不是更就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

“恢复高考对高考本身重要的多。”这句话也是被称为精华中的精华。在“”的十一年里,有多少优秀的领导人被判刑,又有多少知识分子,就如同陈琼的父亲,一个数学老师,被误判为“右翼”分子,此刻想想,“”的行为是多么可笑,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居然能够抛弃文化,抛弃知识,那剩下的还有什么?只有愚昧和无知。

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在十一年的耽搁之后,最后有了改变的勇气,处在当时社会的人们压抑了太久,也发出了他们最终的呐喊。

1977,永远停留在了过去,此刻的我们要用遗忘做向导,引领我们向前进!

高考1977观后感 篇4

我是专程到电影院,花70元一张的票去看此片的人,真不知道这样的观众多不多。因为看的是个下午场,整个放映厅不多于10人,我无法判断喜欢看此片的人多不多。在武汉的院线是多多少人喜欢?在全国是多少人喜欢看?不喜欢看?

电影本身制作没有大片手法,故事情节注定无法有新的冲突出现,选用演员的形象基本符合角色气质,结局本身毫无悬念和科技可以运用。影片所能够运用的就是电影的叙事,把观众的思绪拉回那一年、那个时代。30年前的记忆应该是非常清晰地在当代人中再现和传递。我不认识导演,但很敬佩他选择这个电影来拍,猜测他的目的许是让观众在近100分钟的黑暗中回忆那个年代,感受一次精神的压抑、释放的过程。至少,他打动了我,影片让我的历史回忆不在空白,我能够感性地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一年高考的意义所在。至于看片中用完一包纸巾,眼泪的宣泄正是我需要感谢此片的,精神上的洗涤和宣泄对于有压力的现代人显得多么珍贵。

从一部电影的创作质量上看,《高考1977》也许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看完这部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却仍免不了让人唏嘘感叹一番。其实,这部影片可以为人们看待中国这30年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视角,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明显不同。

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那代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

对那一代人来说,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

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种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有激情都是不够的。

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

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电影叙事。

高考1977观后感 篇5

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期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务必要有推荐表才能够。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1977年12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此刻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此刻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就应反省一下。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此刻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向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 篇6

3月30日晚,我在图文400报告厅观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后,我感慨颇深。我觉得,不论是当年的知青还是现在的我们看了此片都会被深深震撼,任何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未来的生活而奋斗过的人看了都会为之感动。

影片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为了考上大学而共同奋斗、相互激励的故事。尽管过去了30年,世事变迁,不过,作为和他们一样奋斗过的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当时的他们为了高考所做出的种种“不可思议”之举:偷偷钻进贴了封条的图书室偷书;深夜不睡觉,靠着煤油灯的微弱光线复习数理化;爸爸为了女儿,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黑龙江送去复习资料和“证明”;反抗农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报名资格考试”甚至集体绝食;为了赶到县城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车站的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跑到火车站,一路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相互支持——这也算是他们为了打高考这一硬仗而艰辛准备、复习的一个缩影吧。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上大学,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己命运、整个家族的命运——这是没有年代差异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们也处在那种环境下,我们也很有可能会很自然地做出和他们一样的行为。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一句话不禁让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才跨入大学之门,开始大学人生?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代中医更没有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照样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所以我觉得,进入大学,学习书本的知识并不是大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高效的、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人云亦云的记忆能力。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但是反观现在的我们,客观物质条件比当年好了很多倍,大学也经过多次扩招,可以说,如今考大学的难度已经远不如30年前,竞争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们相比,我们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们没有他们当年读书时的学习劲头。可能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识的精神,我认为永不过时,学会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永远都很重要。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情说吧,早晨为了贪睡不肯早起,上课迟到还带着刚从食堂买来的早餐;上课不专心听讲,和自己的女朋友发着短信,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边;觉得昨夜睡得还不过瘾趴在桌子上“补觉”,或是压根儿忘了还有上课这回事儿,在床上继续和枕头“亲热”;下课了作业相互拷贝解决,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脚踩上去感觉犹如太空漫步,一进门异味扑鼻;煲电话粥,每月比谁的通话清单更长;晚上业余时间与电脑为伴,或“魔兽世界”,或“梦幻西游”,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灯时间还要靠着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再撑上两三个小时——这也是科技的进步啊;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进了考场还夹带着小纸条,或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就是现在一些大学生真实的大学生活。30年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确丰富了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上大学”三个字的内在含义——为了将来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更为了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这样颓废,那就是在浪费父母的金钱,浪费老师的精力,浪费国家的资源,更是浪费自己的未来,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我也想奉劝这些人能够浪子回头,别和自己的未来开玩笑,哪怕是上帝也开不起这样的玩笑吧。

这就是我看《高考1977》这部片子之后想到的。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故事情节波折、人物形象鲜明、线索主次分明、表现手法新颖,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从一些小人物身上着手,反映了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部不错的弘扬主旋律的励志影片,我觉得若它能走进中学校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高考1977观后感 篇7

今天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后,内心只有一种感觉——感动。

十年的--动荡,破灭了广大学子的大学梦,而没有经历过--的我们,无法体验那种梦碎的痛苦。

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宣布恢复高考的时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希望就此诞生了。

《高考1977》中,一批因--而发配至东北劳作的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受到过上层领导的阻拦和胁迫,但他们热血沸腾,以绝食相威胁,决不能在希望面前留下遗憾。那种对高考的执着鼓舞了我,给我树立了榜样。

看完整部电影,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情景。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雪天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但半路上拖拉机抛锚了,时间不等人,他们便索性跑步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一路上充满艰辛,但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有几个学子摔倒后实在无法走了,就大声鼓励其余考生,脸上全是遗憾,那一场景令我十分感动。他们追赶的是一列希望列车。

影片无时无刻都折射出一系列社会劣态。“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主人公老迟起先面对知青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没有他的盖章谁都不许参加高考。老迟层层阻拦知青参加高考,而其目的只是为了不减少“北大荒”工程中的收入。直到女主人公陈琼的父亲为了女儿高考,冒着风险伪造证明,并把证明和一封给女儿充满深情的信寄给老迟。老迟这才被打动,并开始支持高考,最后成了知青们顺利参加高考的关键人物。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是影片中最动人的一句话。高考,让他们的命运得以改变,再次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他们从没畏惧过,跟他们比,我们的条件太好了,一心一意学习,没有任何干扰,我们又何必畏惧?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我们应该向前辈学习!

现在,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了,“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说明高考已经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所以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应懂得珍惜,用汗水书写这段美好的时光。

高考1977观后感 篇8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

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

高考1977观后感 篇9

今天下午,我们兴高采烈的去体育馆看电影——《高考1977》。

电影开始了,刹那间,体育馆里鸦雀无声。

这部电影是讲,一些知识青年耽误了高考11年后,终于等上了高考。可是他们没有复习资料,他们只好去书院偷了些书和资料……

他们恳求厂长能给他们一次机会去参加高考,可是,厂长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还找借口说要进行一次小测试,要是通过就能去,如果没通过就从此不要再提高考。有些人为了高考绝食进行抗议。一次,装喇叭的时候,强子在下面看着,上面的人喇叭没拿稳,突然,喇叭掉了下来,小根宝为了救强子,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是这件事使强子奋发图强要考上大学,否则他觉得对不起小根宝。他们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着。厂长最终被他们所感动了。后来,他们乘着车子在赶往高考的路上,突然,车子坏了。为了不耽误一分钟,他们赶快跳下车拼命笨向火车站。有些人,在途中跌倒无法赶到火车站,去参加高考。无情的火车站长,不肯多一分钟来等待迟到的人们。正在这时,他们的厂长出现,他们感到喜出望外,厂长把他们送进了高考的殿堂。最后,他们没有辜负厂长的期望,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要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考1977观后感 篇10

“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xx年领悟的知青在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领悟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透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咱们此刻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咱们对领悟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咱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领悟的热情都不能少啊!

这次期中考试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复习是不够认真,不够专注,不够有拼劲!看了电影之后,我着实受到了教育,我决定领悟呢些知青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向着理想进发!

  • 2023红高粱观后感(锦集14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3红高粱观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红高粱》完成于1984年的冬天,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曾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作品所释放出来...

  • 高考少年观后感集锦

    在本文中励志的句子编辑将分享一些与“高考少年观后感”相关的内容,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带给人强烈的冲击与震撼,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得体会。心灵上的震撼呈现在观后感上才是最好的,看待观后感,写作技能对观后感的作用排在感受之后,真情实感大于技巧。可能正在考虑如何才能写好作品名观后感呢?...

  • [荐]高考少年观后感(集锦7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和电视剧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观影时如果只是囫囵吞枣,那么写出的观后感是不合格的。希望这篇关于“高考少年观后感”的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2023杨善洲电影观后感(集锦10篇)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2023杨善洲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我在观看电影《杨善洲》之前,确实不知道杨善洲是怎样的一个人,只知道在建党九十周年的年度中,它是...

  • 高考观后感(汇集11篇)

    以下內容是為您專門準備的“高考观后感”。寫作品名觀後感如何體現內心真實感悟呢?好的電影就像我們一個好朋友,觀看了一個作品之後總是會有滿滿的內心感悟。我們可以整理它,並將其記錄下來,撰寫觀後感要聯繫現實,融進自我,期待這些教程能夠讓你更好地理解該產品!...

  • 抗战观后感集锦10篇

    根据您的需求我为您准备了以下信息:“抗战观后感”,生活中,优秀的作品让我们赞叹不已,观赏完作品之后,自己总会想到很多引起思绪的故事情节。我们观赏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在写作品名观后感之后你有了哪些收获。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呢?...

  • 观看阅兵观后感(集锦10篇)

    如何借鉴有关作品名的优秀观后感呢?写观后感时最好开门见山的直接将观点写在篇首,我们用心创作的“观看阅兵观后感”一定会让您感到满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阿米巴观后感集锦10篇

    下面是我们为您整理的“阿米巴观后感”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看一部优秀的电影,无论是从情节、演员的表现,还是从意义上都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感悟。写一篇观后感,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电影,并锻炼我们的写作和共情能力。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尝试,分享自己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