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你有没有看过一些非常好的读后感范文呢?很多人在阅读一篇作品之后,都会被其中的内容所深深触动。我们都应该好好写一份读书心得,把我们从中获得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经过励志的句子的筛选,我发现了一篇名为“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的文章,它绝对是值得一读的。我相信这些理财建议可以帮助您规划好未来!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观察助你成功作文四篇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1】

今年好像除了看社科类的书,莫名也看了一些偏哲学的书,虽然没有看一些大部头,但感觉也在慢慢接近。这一本是跟朋友聊天时偶然提起的,她觉得似乎里面的某一点,于是就找来看了看,没想到还真的是各种戳。

对话的形式里,去讲述和解答一些问题和道理。

一、关于目的论和原因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创伤,阿德勒否定原因论,“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这大概是我去年大部分时间的感受,觉得生命没什么意义,生活也没什么意思。

而“自己想改变,还说想要马上改变,却还是没能改变,这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而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而大部分人都在为自己不做改变找借口。不做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面对没做到没做成的现实。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自己有这种才能”的可能性中。再过五年或者十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应该去做,这一课题,就摆在面前,却不断扯出不能做的理由。

二、关于人际关系。

害怕被他人否定,避免在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才能够去体会,关于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即追求卓越感。是指自己不断超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对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产生自卑感。

三、关于人生的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工作课题里,即使不投缘也可以合作,下班或者转行之后,就变成他人关系。爱的课题,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四、关于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很多人是苦恼于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课题分离”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作文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走在父母铺好的轨道上。尽管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走着就不会迷路,但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会迷路,甚至会面对“该如何生存”这样的难题。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争取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不畏惧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五、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感觉”,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行为标准,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

共同体,不光是家庭,学校,还包括社会,地球,宇宙……

六、自我接纳。不是自我认可,而是自我接纳。

“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点的连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他者贡献”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点点滴滴连续的刹那里,就走完了这一生,至于能去哪,就看这点点滴滴的刹那。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2】

不记得为什么要买这本书,双十一凑单?

众多未读的书中随意抽了一本。

我相信冥冥之中的安排,总是在恰当的时候阅读恰当的书,也许这是上天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生活本应有的意义和样子。

这本书是哲学?心理学?这个我没有答案。

运用两人对话沟通模式把案例引出,每一段对话都可以陷入深深的思考,颠覆了曾经的认知。

每个人都在说创伤性治疗,都在说过去影响未来我们应该去治愈过去的自己,但阿德勒说过去只代表过去,此刻的人生不能建造未来的轨迹,所以不要纠结过去、恐惧未来,而是应该活在当下。

这点深表认同,记得之前有次面试,老板问未来五年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当时很坦诚的回答未来那么远五年那么长我都不知道明年会怎么样,怎么回答您。对方哈哈大笑不置可否,想来他把我当成不成熟的人。

阿德勒还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因为在意他人的评价,这个也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你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选择…

好多都是反向思维,说的句句在理。

过去没有什么不好,人都会做错,重要的是此刻不要被过去影响,未来是未知的不需要去思虑,而是认真而严谨的活好此刻的当下…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3】

这是一个有点沉重的话题。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与周围人有各种各样的关系,那么做好课题分离,可能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之所以有令人烦恼的人际关系,原因之一是没有把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分清楚,要么干预别人的课题,要么任由别人干预自己的课题。人们总是活在预先设置好的目地里,再解释自我言行的各种人生谎言。例如因为自身的缺点,在人际交往中被别人讨厌,进而讨厌自己,导致了自卑情结,总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当别人否定自己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放大,为了主观臆造的自卑感不敢与人交往。

人际关系中无处不在的竞争可能也是烦恼产生的另一原因。我们不是要追求卓越吗?如果没有竞争,又怎能说明是否成功?没错,我们要追求卓越,但所谓的优越性,并不是让你和别人比赛,也不是让你高人一等,而是要自己不断迈步向前,毕竟在意结果的只有你自己。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而是一场自我进步的旅程。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4】

可以说是对于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因为里面谈及的好多问题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决了。

自我承认是一个内心戏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我好久没有给朋友圈的人点赞了,如果我给她点了赞,另外一个人看到我之前没有点赞怎么办,还有如果我在某个人发的朋友圈评论了,她不回我怎么办会有点尴尬。

然后总会给自己设置不同的未知困难,比如我想转租房子房东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转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广州,然后房东不给我押金咋办。用一个朋友的话说,你们女生真是醉了,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预想着有个困难在那里,我跨不过去怎么办呀?欸欸,就是这么事多,我自己看着这些小九九都心烦,太累了。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学的书,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相反,而是目的论。原因论是发生事情导致结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以过去发生一些难受的事情为因,导致现在的”我“有不开心的症状或者说是抑郁症。而目的论,是”我“遭遇了悲伤的事情,我需要悲伤的情绪来使我坚持我下去,正是因为我需要才有选择悲伤或者抑郁。而事实是,我可以选择这次事情作为一次经验,我选择去面对它挑战它,我至少战胜了它,是一个勇敢的人。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之前总是找借口,我现在这种软弱的性格,就是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得到过肯定。其实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不能因为童年没有陪伴,我就选择自暴自弃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为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夸奖而自我否定。

其实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有人说过,”任何事情只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是好处还是坏处,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主观的看法。

文中主要观点之一是学会课题的分离,如我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从理性上分析,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没有办法左右别人的看法,再说了没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总是放大自己身边的小事情,陷入一种过度思考的情况。这里课题分离我只讲了一小部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书哦~~

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说的,“我想一辈子做个钓鱼人,像个白痴一样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鱼的心情了。”其实往往是自己伤害自己,所以,也想对那些抑郁的人说,不要和自己纠结也不要责怪自己,你没有错。

文中还提到人生的意义,这完全是一个主观问题没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现在有了答案,也会随着时间自己的三观改变而改变,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它意义,你想有它有什么意义就有什么意义。

最后,要关注于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也不要过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来,当下才是进行时才是最可靠的。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5】

并不应当完全否定一个人的创伤和历史,但不能沉溺在中!

您是打算要谴责我吧?说我是一个骗子、一个懦夫!说全都是我的责任!

这是书里年轻人的话,很真实。书里否定了创伤,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真是有点harsh的一个说法。

二十岁时我处在一个很emo的阶段,总是不开心,讨厌自己,觉得自己低到尘埃里,主要原因包括社会上的不公平,阶级,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对未来的迷茫,对大学专业的不满。我痛苦,但我享受自己的痛苦,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各自的痛苦,然后颓废。我否定正能量,对我来说懷疑和痛苦是新颖的。有一次和一个新朋友讨论,我强调原生家庭和社会阶层对人带来的不可抗的影响,而他坚持人可作出的改变,最后不欢而散。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我不得不承认,沉迷于自己的不幸对那时候的我是一种逃避。逃避学业和生活上的不如意,不断承认自己「就是不好」,因此「以后也不会好」,成为一个理直气壮的躺在床上的弱者,就不需要去努力。

那段日子是不是纯粹的矫情呢?我认为不是。那时候想的东西反而让我对自己清晰了很多。我认为不应当去否认一个人的创伤和历史,这对了解自己很重要。对症下药,我现在有这个毛病是基于什么什么原因,我得知道。人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确是很重要,跨越阶级的困难是一个事实,不是鸡汤叫你努力改变自己就能改变的。

对过去的追溯可以止于此,不应沉溺。知道自己有个结,看清楚了,可以试着去解。本书的主张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自己所得到的,而非自己得到了什么。把目光放在未来。这自然是很好的,但不是容易的事,但至少是个开始。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6】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书中的很多说法和自己以前的认知是相反的,而且某些观点有点不想接受。但仔细想想又很有道理。

我是一个很能隐忍,缺乏改变勇气的一个人。我也常常羡慕身边乐观、开朗、会说话、会办事的人。觉得自己的缺点很多,很怕犯错。记得小时候父母批评哥哥们的时候,我就会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从而避免被说。无论是被父母说或者被老师说都会难受,所以常常是不敢多说一句,多做一件事。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成年后尤其是前两年我常常在心里埋怨父母管束自己太多,让本来就怕犯错怕受伤的我更加放不开手脚,不敢去尝试。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了迎合别人而生活,以至于都不知道自己内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原因论和目的论是两者截然相反的说法。原因论给自己的不改变找了理由,也让自己的不满有了发泄的出口(错在别人)。但目的论却是很痛的刺到了内心深处。而且我觉得自己要跳出来看,能客观的看待过往的经历和他人对自己的影响,才更能接受目的论。

如这本书所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说中了我的要害。我一直不擅长与人交往,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上学时,我往往是旁听者,插不上话。自己心里也不舒服,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变。现在想想也许我是因为怕受伤,怕那种沉默的尴尬,怕被拒绝的难堪,所以不敢去尝试,害怕改变带来更加糟糕的后果,害怕别人看我的眼光,所以宁愿隐忍。我还记得我小学时常会被调皮的同学欺负,我不敢告诉老师,也不会告诉家长。到小学6年级时,一个同学打了我一下,我还了手,那个同学居然惊讶于我的还手。现在想想挺可笑的。

改变自己是很痛苦的事,因为自己要接受改变之后的种种意料不到的变化,更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改变和态度的改变。对于未知的事情我是心存惶恐的,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决心不够坚定,改变很可能半途而废。第一步迈出去了,还要接着踏出第二步,直到很顺畅的变成一种常态。这个过程太挑战了。

书中说: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虽然会冒出很多反驳的理由,但仔细想想,这些理由都是借口,是为了不改变而找的借口。我是一个不会维护自身权益的人,虽然听到一些朋友的忠告,我还是不能突破自己。对有些人来说太正常的要求,我却开不了口。没有开口,没有改变,我还是如往常的生活,一切都是熟悉的,排斥的事情也可以忍受。但我真的开了口,我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我踏出第一步后,第二步不知道该怎么迈了。如果从原因论来说,我可以很好的解释我无法改变的原因,但这对我没有真正的帮助。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这话虽然感觉不舒服,但它能让我更清醒的看到自己未改变的原因。

关于愤怒,我还是有点不能接受。因为有控制对方的目的,所以发怒。对此,我如书中的青年一样觉得无法想象。真的按书中的思路去想的话,感觉有点可怕。比如:我心中对工作中存有的怒气发到了孩子身上。我因为预期没有达到(如:到时间洗漱了,孩子却迟迟不来。该睡觉了,孩子还磨磨蹭蹭)而对孩子发脾气。这实在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通过怒气来发泄自己的无力感和失控感。这个妈妈实在是面目可憎。

被讨厌的勇气,让人有爱又恨的勇气。虽然目前我还没有改变,但我不会给自己找那么多理由了,也不会去盲目的羡慕一些人了。而且我也提醒自己,为改变做好准备。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7】

我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糟糕,当我下定决心要修复和父亲的关系时,父亲如何看待我对他的靠近,这是父亲的课题,与我毫无关系,我也无法左右。发生改变的只是我自己,不应该抱着“我改变了,你就必须有所改变”的期待,不把“改变自己”当做操纵他人的手段。

必须有人先开始,由我来开始,即使对方不合作,那也是对方的课题。

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当做伙伴,并能从中感觉到“有自己的位置”的状态,就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转移到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是对伙伴持有无条件的信任。不去想“别人可以给我带来什么”,而是专注于“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

启示1不评价他人,不表扬也不批评,而是去鼓励。

“你画得很好。”“你做菜的手艺很好”。

“表扬”也是一种评判行为。这个行为透露了位高者对位低者的俯视视角,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我比对方高一等”的视角。表扬和批评这种赏罚教育,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很容易让对方形成“我为了得到表扬,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去做某事”。

如果把反馈换成:

“我很喜欢吃你做的菜,偏甜的口味让我想到我妈妈的手艺。”

不去评判他人,而是说出更加真诚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激、尊敬和喜悦。

对方也会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感到自己的价值。

这里也就回到了最开始的“共同体感觉”提到的:关注自己能给对方带来什么。

不是想听到对方对自己的表扬,不是为了赢得对方的认可,所以才去做这些事情。

而是为了给对方带去幸福感、带去帮助,为了让对方感到开心,所以才去做这些事情。

启示2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无条件地相信就是信赖。虽然有可能会遭遇背叛,但还是选择相信,这就是信赖。

如果把人际关系都建立在“怀疑”之上,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这样必定建立不起积极的的人际关系。

只有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拥有更加深厚的关系。

信赖是自己的课题,至于对方要不要去背叛,则是对方的课题。我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8】

从8月17日拆此书,到今日看完,已经过去13天了。在这13天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心理学。打破我以往的认知,仿佛被洗脑了一样。就像之前听到的一句话: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被洗脑,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而且,洗脑这个词在我这已经不是贬义词了。

如果一个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思考问题,解决疑惑,度过人生的坎,我们大可以将它作为一个工具,让自己好过一点。

这本书第一夜,否定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转为阿德勒的目的论,让我对与家人的关系有一个重新的思考。我是因为以往的经历而刻意冷淡关系,还是为了冷淡关系而选择不断以过往为借口,拒绝联系呢?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就像很多恋爱过后无法走出来的一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感情经历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其实,也不过是在心中对这段感情加了太多的滤镜罢了。

在其第二夜中提到,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比如说书中的哲人讲到自己的身高只有155厘米,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也曾被这个问题困扰,后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他有一种让人感觉轻松的本事。让他对自己的身高有了价值的转换。最终让他感悟出,155厘米的身高,在于他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这也启示了我,在一些我自身自卑的点上,重新而又解释一下它们存在的意义。

第三夜中主要讲我们每个人不应该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而如何践行到这点,便需要学会课题分离。什么是课题分离呢?就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至于如何分离呢?就要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作文俗话说的好,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这也就表明,父母应该放下孩子的课题,可以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对于我个人的帮助就在于,以往很多时候,无论是发给别人消息,还是自我展示,这都是我自己的课题,但对于别人的回复或者评论这类别人的课题,总会显得有点着急、焦虑。但自从课题分离以后,我懂得了不去干涉他人的课题,以更为自由的心态往下走。

第四夜中的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也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即共同体感觉!相反,那种“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当我们在小环境中无法获得共同体感觉,不如跳出小圈,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比如说公司与之地球,学校与之宇宙。

最后一夜,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也让我想起了那天与捉小鱼讨论的父母对子女的爱中是否附加了条件。起源于我的一位朋友发的一个微博,她的弟弟今年高考,由于考的不错,所以她爸妈给弟弟买了很多比较好的衣物以及用品。而她当年高考,由于考的不好,基础的手机也没有换。由此可见,现实中的父母总是基于各种理由和借口,厚此薄彼。回到书中的内容,启示我们: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在这一夜中,哲人提到,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也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的思想不谋而合。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9】

首先你得明白你是因为“别人的想法”而想改变,还是自己真想改变。阿德勒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状态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人是群居动物,是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员就很难不被社会风气所影响。

比如对比、攀比。在聚会的时候,当某个同学混得红红火火的时候,而你还在为房为车奋斗的时候,此刻你的内心难道不会略过一丝自卑?当这位同学在高谈阔论的时候,或许你只能默默夹菜。

如果是因为对比,就没必要“改变”。即使你做出些成绩,还是会对自己不满意,因为还有人比你更好。因为别人的想法而改变,即使你成功了,你也感觉不到快乐。因为你只是别人想法的一个工具,那不是你自己的想法。如果是自己想改变,你要做好改变后带来“风险”的心理准备。读后感·阿德勒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10岁以下另当别论),不管是好的坏的,幸运的不幸的,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说明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自己千万次选择的结果,然后你现在又要打破它?然后,还要看你做怎么样的改变?如果是180度大转弯的改变,比如由内向变外向,由严重自卑变成非常自信……这种转变像伤筋动骨的手术,必定是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改变从心出发

张萌萌姐曾说过,跟随她的人都是一群想要改变的人。想改变的初衷都是美好的,都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是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不管敢不敢改变,都无可厚非。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活得快乐就好。想要活得自由,有时“需要被别人讨厌”。

世界可以极其简单,只要你愿意。对于未来的困惑,人生不都是在兜兜转转,起起落落中前行。有句歌词是这么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宁可轰轰烈烈,也不做一个悲观者;宁可跌倒一千次一万次,也要向着我的目标而去。这就是我,一个想要改变的人。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10】

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1000字:

如何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如何在社会关系网中协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同时能够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最近读了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对幸福有了一些思考。

岸见一郎认为,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获得幸福人生具体路径就是从“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觉”。首先,“课题分离”就人际关系的入口,人际关系的矛盾就是起源于别人干预自己的课题或者是自己干预别人的课题。比如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为学习不好最后找不到好工作等后果是由孩子自己承担的,因此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家长不应对其过分的干预。只有孩子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才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

对于自身来说,我一度对自己的脸非常不满意,导致自己无法用敞开的心胸去接纳和别人的关系。但是认识到课题分离,我感受到似乎只有自己才是最在乎自己脸的人,因为别人如何评价我的脸那是别人的想法,别人的课题,我无从左右,因此不要为自我不能控制的事情耿耿于怀。我能做的只有选择做自己认为的最好的自己,展现自己认为最美好的一面。

此外,我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很融洽,我总是觉得他们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但是想到课题分离,认识到我和父母拥有融洽关系最重要的是我又没有下决心去修复和他们的关系。因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我下决心去修复和父母的关系的时候,父母如何看待我的生活,是否支持我的想法都是他们的课题,这些都与我无关,即使他们不理解我也无所谓,问题是我又没有下决心去修复关系。

课题分离并不是教人们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它只是人际关系的入口,人要获得幸福必须到达人际关系的终点即“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把他人看做伙伴,并且能从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人只有在“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感觉不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而是自己内心的主观感觉。但是人都是利己的,如何才能把对自己的执着转变为对他人的关心,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自我接纳,我们要真诚的面对自我,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不执著于不能改变的事情,拿出勇气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可以改变的。第二,他者信赖,我们要对他人寄于无条件的信赖,根据课题分离的原理,决定是否信赖他人是你的课题,决定是否背叛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为了避免背叛就不去信赖别人,那么与任何人都不可能建立亲密关系。第三,他者贡献,对建立深厚关系的他人给与影响作出贡献,因为幸福即贡献感。

了解了阿德勒关于人生活获得幸福的路径,我感受到了思维前所未有的通透,内心缓缓升起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勇气和改变生活态度的决心。它像一颗引导之星,指引着我获得幸福的路径,我知道我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的生活,也有获得幸福的权利。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11】

要获得幸福,首先就是要放下对自我的执着,自我意识过剩的背后,就是不能真正的接纳自我,害怕在别人面前暴露出来的自己不够好,不能让人喜欢或认可。自我接纳,不是简单的自我鼓励和肯定,不恰当的自我肯定造就了优越情结,实质是对自己的一个谎言。自我接纳就是如实地接受自己目前的状况,诚实的承认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并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也就是积极地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能够改变的,不要过多关注那些无法改变的。

要想获得共同体感觉,当然少不了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信赖他人是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应该在视他人为伙伴的基础上,无条件的信赖。阿德勒认为,是否信任他人,这是你自己的课题,而他人如何对待你的信任,是他人的课题,你不该干涉也无法左右。其实也就是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信任还是怀疑之上?浅层的人际关系破裂的时候痛苦会小,但幸福感也小,只有深厚的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深深的幸福感。视他人为伙伴,共同成长,这样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获得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天生就会产生的,要在自己的投入中去寻找。

他者贡献就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这种贡献并不是简单的自我牺牲,舍弃“我”为他人效劳,如果这样那就只能感到痛苦。相反在为他人做贡献的过程中体会到“我”的价值,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来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就找到了幸福感。

要问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坚信可以从自己改变,有勇气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通过学习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知晓到实践也还有很长的距离。但不念过去,无惧未来,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接受自己的平凡,认真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关注现在这一刹那的人生就是活在此时此刻。相关: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 最新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集锦

    请你阅读栏目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阅读如同夏日的清风,给予人们心灵的安慰,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我们的思考写下来。像这样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就应当记录进自己的读后感里。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 最新良师读后感(集合11篇)

    在众多阅读资料中小编挑选出了一篇极有用的“良师读后感”。通过阅读,许多人超越平庸的自我,拥有了向上的光,作品总算被我读完了!虽然花了很长时间看完,但我也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写好一篇读后感常常能帮助我们理清阅读思路,更好的理解作品。请记得将这篇文章收藏下来以便日后查看!...

  • 最新爱和勇气读后感(实用3篇)

    这是本站编辑为您搜集的“爱和勇气读后感”相关资讯。阅读书籍可以带领我们进入最美好的社会,领略不同时代的伟大智慧。读完后,我们犹如收获到宝藏一样,倍感收获,深受触动。写读后感时要先确定自己最深刻的感受,然后有针对性地写出。这些资讯供大家参考与使用,也欢迎大家分享!...

  • 最新观后感(合集11篇)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观后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陈力导演说:“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是为了和当代的青年人保持同样的语境,给他们有更多的带入感,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 最新被管虫读后感五篇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中内容的回顾,更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和抒发,你有没有从作品读后感范文里得到灵感呢?小编为您提供了以下可能有用的“被管虫读后感”,请需要的人现在就来查看!...

  • 教学勇气读后感4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无尽。如果想真正领略作者的作品,就必须深入其内心,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因此,记录自己的阅读过程可以让自己更专业地阅读,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接下来,励志的句子编辑为你精心准备的“教学勇气读后感”的文章,希望你会喜欢并收藏。...

  • 教学的勇气读后感10篇

    针对这个主题,我们已经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份“教学的勇气读后感”,以下的观点只是一个参考,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书籍是进入我们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阅读完之后,能够带来很大的收获,进一步了解作者。撰写读后感就是用来表达你对书籍的理解和思考的一种方式。...

  • 最新飞鸟集读后感合集五篇

    读飞鸟集有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那只美丽的飞鸟。它充满正义,有着无限智慧,能启迪你心灵之门,使你豁然开朗,恰似一直被乌云所遮蔽的天空,突然射出一道阳光,灿烂又耀眼,驱散了你内心深处的阴霾,重展笑颜。它教会了我很多人生的真meaning,并很好地解释了人生,这使我受益匪浅。从此,它便永久栖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