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特意整理出了精美的“生物的变异课件”。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希望您能多留意我们网站的更新以确保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收集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能够说出引起两种变异(遗传变异与不遗传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
观察法、测量比较法、统计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大小两个品种的大量花生;有关生物变异的多媒体或投影片。
学生准备: 收集生物的变异的资料或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生男与生女”的问题,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内容。 (注:打开投影片,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投影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3.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观点。
1.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2.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本节的难点。
教师: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查阅课本P41-42“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填写在教科书上。
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设疑、提问、引入新课。
巡视,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表格。
大多数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1.1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并与同学交流。举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18的旁边,再举出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20的旁边。
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书。
当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交流,评价。
看课本P23中的插图,互相交流,各小组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到各个小组中进行个性化指导。
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计划。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咱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小组间进行交流。
对误差人进行反思。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
根据角色扮演情况,将相关知识填人课本P25表l及P26表2。
自行完成练习,也可小组讨论。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2、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2、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1、识记细胞呼吸的概念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
2、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3、能运用有氧呼吸各阶段的物质、能量的转变特点及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解决问题。
前学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知道生物体在进行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时,有一共同点:都能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细胞呼吸(也叫生物氧 化)。
前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实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在绿色植物的细胞中,还存在一个与光合作用相反的生理过程——细胞呼吸。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细胞呼吸(也叫生物氧 化)。
(1)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3)反应式:C6H12O6 + 6H2O + 6O2 6CO2 + 12H2O + 能量
1mol葡萄糖在动物体内和体外完全氧化分解时都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储存在ATP中的约1161kJ,其余的能量1709KJ都以热能形式散失. (在体内的氧化分解,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5)过程:
第一阶段 C6H12O6 2C3H4O3(丙酮酸)+[H](少量)+ 能量(少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C3H4O3(丙酮酸)+ H2O CO2 +[H]+ 能量(少量)(线粒体)
第三阶段 [H] + O2 H2O + 能量(大量) (线粒体)
(1) 概念: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3)反应式:C6H12O6 2C2H5OH(酒精)+ 2CO2 + 能量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此时只释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转移到了ATP中)。
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只释放出225.94KJ的能量,(其中61。08KJ能量转移到了ATP中)还有部分能量储存在其不完全的氧化产物乳酸或酒精中
(5)过程:
第一阶段 C6H12O6 2C3H4O3(丙酮酸)+[H](少量)+ 能量(少量)(细胞质基质)
不同点 场 所 主要在线粒体(第一步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步在线粒体) 全部在细胞质基质
能量变化 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是能量的储存过程 把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并转移到ATP中,是能量的释放过程
联系 光合作用为细胞呼吸提供有机物,细胞呼吸为光合作用提供无机物
其中温度通过影响有关细胞呼吸酶的活性而影响细胞呼吸,一般地说O2的浓度能促进有氧呼吸而抑制无氧呼吸。
白天增加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合成。夜晚降温减弱有机物分解。
3、水生植物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较长时间是因为它们(1)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如水稻茎是中空的,水生的莲的茎中有发达的气腔)(2) 它们忍受无氧呼吸的能力较强。
原理:抑制酶的活性; 抑制经;细胞呼吸,减弱有机物分解速度等。
塑料袋包装水果蔬菜有保鲜的功能,但时间过长会使蔬菜和水果腐烂变质。因为塑料袋包装,隔绝空气,降低了水果和蔬菜的细胞呼吸强度,延长保鲜时间,但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蔬菜和水果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细胞的有毒害作用而导致的。
5、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的,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3.植物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同样数量ATP,所消耗的摩尔数是 ( D )
4.据测定,豌豆种子发芽早期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比氧气的吸收量多3~4倍,这是因为种子此时( A )
B.种子萌发时,光合作用比细胞呼吸强 C.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比光合作用强
5.在生产实践中,储藏蔬菜和水果的最佳储藏条件的组合是( B )
6.水稻种子催芽时,谷堆太大,水又过多时,结果会发生烂种烂芽,其主要原因是( D )
7.下列关于细胞呼吸产物的叙述中,只适用于有氧呼吸的是( C )
10.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能保持在0.03左右的水平,是由于在什么之间建立了动态平衡的结果 ( B )
11. 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浊液中分别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加入A 后,
氧气不能被消耗;加入B后细胞质中丙酮酸增多;加入C 后,线粒体中的ADP增多; 加入D后,丙酮酸减少。这四种抑制剂的作用分别是: D 抑制葡萄糖的分解; B 抑制丙酮酸的分解; A 抑制[H]与氧结合成水; C 抑制ATP生成。
12、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分离后,得到上清夜(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把等量上清夜、沉淀物和未离心处理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分别进行以下四项独立的实验:
(1) 实验一:向三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葡萄糖溶液,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甲___C2H5OH + CO2__、乙 无反应,还是C6H12O6 、丙__CO2和H2O____。
(2) 实验二:向三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丙酮酸,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甲____________、乙__ CO2和H2O_____、丙__ CO2和H2O____。
(3) 实验三: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重复实验一,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
甲__ C2H5OH + CO2__、乙__________、丙__ C2H5OH + CO2_____。
(4) 实验四:向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荧光素(萤火虫尾部提取的可以发光的物质)。重复上述实验,从理论上讲,发荧光最强的是实验__ 一____中的____丙_____试管,原因是
葡萄糖经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 。
酵母菌细胞在无氧时无氧呼吸较强 。
②为什么由A到B,CO2产生越来越少。
O2逐渐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 。
③为什么由B到C,CO2出现新的高峰。
O2逐渐增加后,有氧呼吸逐渐增强 。
④为了利于果蔬的贮藏,贮藏室中的O2浓度应调到那一点? B 理由? 细胞呼吸(有氧和无氧)最弱,有机物被分解得最少 。
14. 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气体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请根据图回答:
(1)外界氧浓度在3以下时,该器官的细胞呼吸方式主要 无氧呼吸 ,你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 无O2吸收,但有CO2的产生 。
(2)外界氧浓度在5~15时,该器官的细胞呼吸方式是 有氧和无氧呼吸都有 ,你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 有O2的`吸收和CO2的释放,但吸收的O2量小于CO2的释放量 。
(3)该器官二氧化碳的释放与氧气的吸收两条曲线在B点相交后重合为一条曲线,这表明该器官的细胞呼吸方式主要是 有氧呼吸 ,你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 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 。
(4)当外界氧浓度为10%时,该器官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6,而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的CO2释放量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 2/4=1/2 ;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 0.1/0.4x6=1.5 倍;形成ATP的数量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 3/38 。(据C6H12O6 → 2CO2 + 61.08 和 C6H12O6 → 6CO2 + 1161)
15、图示为测定细胞呼吸的装置图,据图回答:
1)A瓶内NaOH的作用是 吸收CO2 。B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 检测CO2的有无 。
2)为何要用不透光的玻璃罩罩住植物 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
3)D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 测定呼吸作用产物中有无CO2 。
4)如果将植物换成正在萌发的正常的种子,实验结果是否一样 一样 。
16.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以下的条件下,哪一种生理过程可以在四个条件下持续进行 ( D ) 晴天 阴天 雨天 夜晚
17.将一棵重约0.2kg的柳树,栽培于肥育的土壤中,两年后连根挖出,称其干重达11kg,增加的这10余千克,主要来源于( D )
C.前者还原氧气,后者还原CO2 D. 后者还原氧气,前者还原CO2
19、下图表示棉花在白天时间内吸收或放出二氧化碳的速度关系,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时CO2的量处于相对的零位,这说明此时 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和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相等 (2)单位时间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一段时间是( B )
(3)植物经;细胞呼吸强度超过光合作用强度的一段时间是 ( A )
吸量越大,成正比 。
2)干物质量的曲线说明 在一定的叶面积指数范围内,光合作用产物积累量与叶面积指数成正比,但叶面积指数大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产物积累量不再随叶面积指数增 大而增 大,反而有所下降 。干物质总量总是低于光合作用的实际量的原因是 干物质总量=光合作用实际量—细胞呼吸分解量 。
3)叶面积指数达到某值以后,光合作用实际时不会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其原因是 部分叶片得不到充足的光进行光合作用,但细胞呼吸正常分解有机物 。为保持最大干物质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合理密植,控制叶面积指数 。
21、将农田一昼夜的温度变化Ⅰ,光照变化Ⅱ和植物吸收CO2的变化Ⅲ数据绘成曲线(见下图)。请回答:
⑴植物在 b-_f 段内制造有机物。⑵植物在 c-_e 段内积累有机物。
⑶d处凹陷,原因是温度过高,叶片上气孔关闭, CO2 吸收量减少,影响了光合作用中 暗 反应的效率。
⑷a处凸起,原因是下半夜 温度 偏低,使呼吸作用 减弱 。
⑸CO2的曲线(即曲线Ⅲ)与时间直线围成一块正面积和一块负面积。植物在一昼夜中对有机物的有效积累的多少,取绝于这两块面积的 代数和 。
22、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强度以及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经;细胞呼吸,结果如图所示。
(1)该叶片的呼吸速率在10 0C下是20 0C下的__1/3___倍。
(2)该叶片在20 0C,5000lux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__4___mg。
(3)该叶片在10 0C,0lux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__5.5__mg。
(4) 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该叶片在20 0C。20000lux 光照下,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为___7.5___mg。
一、教材简析:
《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新课。
知识点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
1)小游戏:
①猜一猜:这分别是谁的眼睛?
(引出名词——形态特征)
②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
(引出名词——生理特性)
由以上两个小游戏引出:性状
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2)思考: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相同吗?
3)根据性状的概念说出葡萄的性状。
展示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不同的图片,从而引出:相对性状
2、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展示4组图片,判断图片中的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
2)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讨论:
①在活动最后,有没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说明了个体间性状表现是否完全相同?
②根据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3)你能行:辨别下列哪些是相对性状。(对性状和相对性状进行巩固)
知识点二:遗传和变异
1、遗传
1)小游戏:寻找亲人
2)活动: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脱落的碎片》。
讨论:
①《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②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以上两项活动的体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状有相似性,说明性状可以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从而引出: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展示4组与遗传有关的图片。
4)思考: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性状一定相似吗?展示3组有亲缘关系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从而引出:变异——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存在。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
(2).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3).说明变异的意义。
(4).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校”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人类的影响。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变异的类型及其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难点:遗传的变异。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
(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2.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生物的变异。
3.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
2.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探究的实验”,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尤为侧重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2.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
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变异的现象很熟悉,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可能浓厚。
2、学生很爱进行探究实验,但部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不够。
3、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可能会根据课本上的结论直接得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探究中的讨论题。
4、对变异的原因地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探究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弄清楚。
三、对重难点的讲解和自学、探究指导
1.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探究之后,再经过交流讨论和教师指导均能解决。
2.难点的解决:a.学生在探究之后得出的实验结论大多数是课本上的变异的原因,与实验数据的解读相关性不大。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大、小花生的平均值得出所以结论。
b.接着,利用探究实验中的讨论题地回答得出变异产生的原因。
3.在小组探究中,有些小组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做曲线图有困难,教师应该加强指导。
4.对于探究实验中的讨论题,主要依靠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些常见的实例帮助理解。
四、教学资源
1、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课本。
2、大、小花生果实若干,坐标纸。
五、教学方法
自学,学生探究,师生讨论,教师讲解。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问题:花生果实的大小是由于品种不同吗?
假设:不同品种的花生果实大小(平均值)是由品种的特性决定的。
结论:大花生的平均值大,小花生的平均值小,这是由于品种的不同(基因有差异)决定的,但同一品种的花生果实大小还受环境的影响。
1、变异的类型及原因:
a.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b.不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
2、生物性状与基因和环境间的关系:
表现型(性状)==基因型(基因组成)+环境
七、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概述
本节内容有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引起变异的因素是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而探究活动“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设计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放在可前进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起创造能力。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对变异原因的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学方法设计
1.为了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自然界中的现象再现到学生的眼前,特利用课本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2.为了实现能力目标,便于让老师捕捉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真实想法。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课堂组织设计1.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把学生分成 6-7人一组展开活动。
2.在“对某一性状变异的深入探究”的学生活动中,每小组的 6 -7 人自由选择分工。
基础知识解决措施设计
生物变异的概念通过学生活动“找特征、找差异”,让学生观察P40四幅图片,归纳: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1.对先天性和后天性近视进行分析或对先天性卷发和人工卷发进行分析。
2.完成课本P45练习1和配套练习册P19-20的第2、3、7、
11题。
生物变异的类型让学生活动找出列举特征中的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能力培养解决措施设计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在制定实验探究方案时,对于大、小花生的短轴长度的测量方法,可让学生展开广泛的探讨。
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各小组收集数据制成曲线图并进行图形分析和讨论。
情感培养解决措施设计
对生物学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利用配套练习册P21第15题,培养学生的自然审美观。
2.学生列举常见的变异实例。
3.一句结束语:大自然是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是因为生物的变异。
回顾和利用俗语引入课题:在本章开始我们学过: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俗话说:“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变异是怎么回事。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课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40页第一段内容和四幅图片,引出“一、生物的变异现象”的教学。
提出问题,引出探究:同学们对上述变异及前面研究过的各种相对性状(由变异产生的),你对某一性状的变异做过深入的探究吗?引出“二、探究:花生果实的大小的变异”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小组交流,并利用讨论题1~3引导学生达成共同的结论。
之后,再利用讨论题4~5以及教师举例,师生分析总结出变异的类型及原因,强调生物的性状与基因组成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当堂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45页练习1和配套练习册(甘肃省配发)19~21页的2、3、7、11和15小题,学生不会的,教师帮助解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生物的变异过程
二、知识回顾:
1.人的性别遗传,科学家们最早将注意力集中在什么的观察上?
3.为什么说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三、导读提纲:
(一)阅读课本P87页《变异的类型及意义》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变异?2、影响生物变现型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4、小组交流:图4.4—13中的变异各属于哪一种变异类型?
5、变异有什么意义,在生产实践上有什么应用?
6、看了图片之后,试着分析高产奶量牛是如何培育出来的?注意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巩固练习
7、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7、看了图片之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析杂交育种的原理。
四、巩固练习:
1、下列不属于生物的变异的是()A.玉米果穗的颜色上的差异B.安康羊的后代比其父母矮许多C.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头部D.未成熟的小苹果与成熟的大苹果
2、在测定某种数量性状时,所选择的对象至少为()
A.2个B.4个C.30个D.15个
3、在生物变异的遗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环境引起的性状的变异B.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的变异C.环境因素的影响
4、用X射线处理过的西红柿幼苗,能够使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加倍。这样番茄的体积增大一倍,维生素C的含量也增加了一倍。这种变异能否遗传()A.能B.不能
5、经过下列处理的种子,哪一种变异不会遗传给后代()
A.经过极高,极低温度处理过的西瓜种子B.小粒玉米在肥地结出的大玉米种子
C.经过γ射线处理过的芹菜种子D.经过秋水仙素处理过的甜瓜种子
6、下列哪种培育新品种所用的时间最短()
A.人工选择繁育培育新品种B.杂交育种培育新品种
C.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D.自然选择
希望这份"微生物课件"能够解决您所遇到的困境,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案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
栏目小编为您推荐一篇题目为“物理的课件”的优秀文章值得一读,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只要我们老师在撰写时认真负责就足够了。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案课件是课堂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老师要认真制作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作为一种规范化管理形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网络世界里,编辑精选了一篇文章名为“植物学课件”,如您喜欢本篇文章,请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们。...
每位老师都需要经过提前的规划,准备好教学每节课所需使用的课件,还需要精心撰写高质量的教案课件,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只有在重视教案和课件的质量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效教学。我们很荣幸地为您准备了这份“植物的生殖课件”,愿望您能收获这份参考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们今天要分享的是一篇关于“生物入侵者课件”的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我们需要认真撰写教案课件。制作精美的教案对于推动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之一。欢迎阅读本篇文章,希望你能够欣喜并愿意分享!...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速写人物课件,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人物速写课件人物速写是绘画中一种快速、简洁地捕捉人物形象、神态的技法,是艺术家们在日常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
针对“中学物理课件”这个话题,笔者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详细的解析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案和课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写好教案和课件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
我们已经为您搜索到了以下相关资料可以供您参考:“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建议您再看一下这篇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是上好课的基础条件。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编写教案课件,确保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