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金融观后感推荐十篇

栏目: 金融观后感

2023-09-04 19:42

简短精悍地介绍和阐述“金融观后感”请看下文,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剧中的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观后感,就是我们的感想和感悟化成的文字。作品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思考加以探索,下列方案仅供参考最终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金融观后感 篇1

经他人介绍推荐,我阅读了陈志武教授的大作——《金融的逻辑》,本人获益匪浅。《金融的逻辑》这本书用最简单、最生活化的语言将金融的历史、金融的理论以及金融的功能等等,为读者一一的进行解读,并且运用丰富的、详细的例子加以佐证说明,非常的浅显易懂。

第一、什么是金融?

金融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分配价值或收入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一些不动产,“死”的资产,如房产,汽车这些都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将其进行转换,这极大程度上活跃了资本市场。一国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

以股票为例,因为股票价格的本质是未来股利收益的资本化。也就是说,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了上市公司预期未来收益流的折现值总和。它反映的不是当前的市场价值,而是未来几年的市场价值,是一种价值的提前是现。也就是说,微软的市场价值并不高。阿里巴巴、百度等都是这样。没有股市,恐怕就没有马云、李宏彦这样的商业传奇

第二、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多么的重要?为什么美国的债务经济能够持续强势这么多年呢?

通过对各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有钱人不发展,借钱人发展得好。例如,英国和美国从几百年前就开始了债务发展模式,而中国几乎不缺钱。陈教授认为,国库钱越多的政府越会走向专制,而负债累累的政府一方面要面对债券市场,一方面要面对纳税人,它时刻都由证券市场和纳税人监督着,促使它必然发展民主,优化制度,进而使得负债累累的政府不断地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不断地强大。

金融不仅可以帮助一个国家分担一段时间的支付压力,而且可以促进制度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陈志武教授一向是“国退民进”思想的倡导者,认为民富才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只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政府的权利才可能受到有效制约。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就必须富民、富民,增加中产阶级的比重,而不是两极分化。首先,政府应该减税,提高国民福利水平,把财富留给人民。

政府需要资金发行国债,就像上市公司一样。如果它有一个好的未来,每个人都会买它的股票。如果每个人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那么每个人都会购买这个国家的国债。其次,要打破特殊利益集团的垄断,特别是在电力、电信、交通、能源等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公平贸易。

有些部门涉及国家安

如果不适合引入市场机制,就应该采取限制性政策,制定严格的法律。

第三、金融市场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主要在哪里?

儒家“孝道”文化实质上是包含了一层隐性金融交易的,它不是纯粹的“孝”,不是纯粹的“爱”。在传统的儒家“孝道”文化下,子女不是单纯的子女,他们还是养老保险、是投资品;而父母不是单纯的父母,还是债主、是vc(风险投资)。这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情。

在经济欠发达、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地区,许多人依赖熟人经济,熟人经济是熟人社会。但是经济发展了,金融市场也健全了,金融市场就可以替代原来的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可以替代“人情债”了。这就将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解放了,让“孝道”变成纯粹的“孝”、纯粹的“爱”。

因此,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金融市场,通过市场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实现人身自由,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陈教授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金融,了解其功能及重要性。也让我对金融有了很多思考,加深了我对金融的热爱和兴趣。

金融观后感 篇2

最近刚读完陈教授的《金融的逻辑》,受到了很多启发。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生动有趣,简单易懂,而且由浅入深,见解独到。这也是我在老师推荐书目时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当然,在这么长的篇幅里,只有几个问题被反复强调,这让读者觉得有点乏味,但对于我门的金融新生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

此书分为五个部分,共二十二章。在前言中,陈教授通过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金融的问题,然后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出发,用简单的方式告诉读者:什么是金融?

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

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以下是我对本书几大部分的摘要和思考:

一、金融与文化

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其中一个想法引起了我的思考。陈教授从金融学的角度对古代民族、宗族、家庭和儒家文化进行分析,强调长辈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一种隐藏的金融关系。金融,顾名思义,关键就在于融字一字上,金融的作用强调的就是资本的融通、资本的跨空间跨时间的重新配置。

在市场规则和信用交易保障体系不发达的社会,人们主要依靠血缘建立的家庭作为跨时空利益交易的场所,或者说家庭是隐性的内部金融市场。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血缘是这些族内、亲情内部利益交换的信用基础,而儒家“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便是信用交易的具体文化制度保障。“孝”道文化是这种个人未来生活安全保障体系的另称,所以古代讲究的是通过“三纲”来维护信用关系。

比如说儒家文化中“孝'文化的提出,在陈教授看来就是为了加强对子女心理的约束,来使他们未来履行养老义务,也即是来保证他们对父母前期投资进行未来的偿还。所以陈教授指出,古代的孝道不是单纯的亲情,而是掺杂了利益关系。只有建立现代金融,才能帮助老年人不依赖子女安排养老,使家庭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不感兴趣的基础上变得更加情感化。

我对陈教授的观点持保留意见。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淡了,但他提供的视角新颖,值得思考。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这种冷淡的利益交换。文化和感情是这种利益交换的润滑剂和面纱,有时我们可能忘记了它的本质。

有人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回报的,但这种不回报的爱是否也造成了对孩子的道德绑架,也是一种投资和约束。只有把感情从利益交换的基础上分离出来,才有可能更加纯洁和真诚。

二、未来收入资本化

在后面的章节中,陈教授说,让美国更富的关键在于,美国有一个制度结构和一个金融中介体系,让人们可以放心地进行**和票据的交易。也就是说,美国经济的繁荣在于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使他们未来的收入资本化。把未来的收入今天就资本化变现,其好处在**呢?

陈教授举了创业家沈南鹏的例子:

沈南鹏1999年创办携程,200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立马成为亿万富翁。通过上市实现的是携程未来多年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他的钱于中国传统的钱不同。当然,有了这些通过**化变现的“未来财富”之后,沈南鹏继而于2004年投资分众传媒、创建如家快捷连锁酒店等企业,其中,分众于2005年成功上市,如家快捷正在上市申请过程中。

去年,他辞去携程总裁兼首席财务官的职务,创办了美国私募股权公司红杉中国分公司,并开始了更多的风险投资项目。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沈南鹏能够把它创办的携程的部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让他今天的“钱”就多了亿万,他在过去几年里能通过利用这些钱做新的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使他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相反,如果他不能通过**和票据交易实现携程等企业的收入流权利,他的创业空间就会小得多。

能否把未来的收入流作**票据化,对企业的意义也是如此。谁能以更低的成本将更多的未来收入转化为今天的钱,谁就有更多的未来发展机会。因此,**融资不仅仅是提前花掉未来的收入,而是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决定着谁将在竞争中胜出。

因此,一个国家有没有“钱”取决于它能不能将各种未来收入流和“死”财富作**化、票据化,不取决于它有多少金银。能否进行广泛的**和票据交易取决于其制度。所以,制度的优劣决定一个国家“钱”的多寡。

三、借贷消费模式

陈教授介绍了一个美国人借钱买房的故事,并介绍了美国典型的借钱消费模式。他还告诉我们,不能借钱的公民不是好公民,不能借钱的**也不是好**。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陈教授认为,债台高筑的**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因为负债之后,一方面**必须面对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必须面对税收,另一方面**必须面对纳税人。或许,债务、债券市场、税收和纳税人都是民主宪政的砖头。

金融不仅可以帮助一个国家分担一段时间的支付压力,而且可以促进制度的健康发展。书中举了美国和中国的例子。今天的美国虽然负债全球第一却是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立国之初就是靠负债幸存下来,这应该跟中国各朝代的经历正好相反,中国历朝之初国库满满,但之后每况愈下,到最后财政危机终结朝代;而美国立国之初就负债累累,之后不断利用债券市场透支未来,而且还透支越来越多,可是其国力却越来越强。

再来说个人。陈教授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借钱总是一件非常消极的事情。透支、债务、债务等都是一些贬义词。或许正因为此,**类金融市场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机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学更是不能走上正堂。

因此,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警示我们打倒“孔家店”,不要被落后的文化束缚。

陈教授的话很有道理,但在我看来,在中国很难落实。对于**这一方面,我知识储备不够,不好妄下意见,但就个人而言,抛开儒家的传统文化不谈,中国人也很难大胆地消费,尤其是借贷消费。一个是没钱,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了,但基本上国***,个人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gdp的增长速度,没钱何谈消费?

另一个是缺乏保障,在房价飞涨、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跟不上的情况下,谁都想多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或者说中国人倾向于多储蓄而不消费其实是无奈之举。

四、民富才能国强

本书还提到了国家要强大必须“藏富于民”,这也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观点。陈教授从一个简单的思路解释了**和民间关于社会财富分配的思路。社会总财富为gdp,由**和民间个体进行划分,划分的工具主要为税收。

但美国却较少采用税收工具,由于美国国债利率较低,**采取多发债而少征税的方式,让社会财富留在民间,民间可以更有效率的使用这笔财富,其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能够补贴**的国债利率并有盈余,最终实现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此思想实质是自由市场:即资源向更高收益的部门流动。

读到这里,虽然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但还是不得不感慨美国**的远见和能力,不仅从道义上明白藏富于民,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经济学上的理性依据。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策充分体现了这一思路,奥巴马**为个人和企业继续减税。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绝非偶然,也必然能够从金融危机中再次复苏。

反观国内,在物价高涨、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却年年刷新历史记录,**选择依赖税收并将社会总财富的大头留给了自己,个人因为实际工资收入下降,不得不节衣缩食,造成了国内需求的进一步萎缩,并进而打击国内实体经济。整个社会财富形成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冰冻三尺,实非一日之寒。

陈志武教授这本《金融的逻辑》,本来是报刊上文章的合集,难免有一些段落的重复和拖沓,但其中的道理确实让人茅塞顿开。他的某些思想不仅是对读者金融学上的点拨,更难能可贵的是对很多社会现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的解析。从金融的视角分析儒家文化,没有尖利的语言,有的是透过“孝”的外衣看到的强制、束缚人性的本质,有的是逻辑清晰、语言通俗的解说。

并且这本书也使我深刻地意识到金融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能够对社会方方面面起到决定性作用,读后方知金融之重要。

金融观后感 篇3

陈志武先生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中提到:股市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政策加以规范才能避免沦为赌博的命运。可以说政策决定着股市的命运。

在中国,股市最大的特点是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时承诺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场中按照股价进行交易,然而指数却是依照总股本加权计算,从而形成操盘上的“以少控多”的特点。面对这一特点,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如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但收效甚微。2011年,中国股市进入全球最看跌的大熊市,一路下跌至2228点,这是10年前的起点。

为什么改革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

在我看来,这与我国的经济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仍以公有制为基础,因此国家对股市资金的引导势必有利于国有企业。这就导致了企业融资的偏颇,国有企业在国家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力发展,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受到了呵护。所以相比私营企业既缺少了一定的激情和创造力。

然而,资本的流向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的融资,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所以民营企业在实力上就与国营企业差了一大截,造成民营企业普遍羸弱的现象。

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经济大潮中,只有创新才能为当今竞争激烈的企业市场注入新鲜血液。然而,创新是民营企业的专长。所以,一味的依靠国营企业显然是不现实的。

那么如何解决股市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呢?

首先要从体制上改变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尚不能一视同仁。其次,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另外,还要加强担保管理,减少担保风险。

此外,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保证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在良性竞争中获得共赢。

金融观后感 篇4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

《金融的逻辑》一书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这一主题的发展过程中,笔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推动金融技术上升到与科技相当的地位。玩钱、圈钱、套利的传统观念已经成为创新的金融技术。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接受了西方式的金融教育,但他跳出了西方学术界对金融问题的建模、计量、复杂化和小型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讨论了为什么中国现在有钱,为什么很多人不觉得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

他还通过**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的走势,以及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讨论了自己的观点。

金融观后感 篇5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这两个问题,通过美国的次贷危机和自己与金融结缘的经历十分自然的引出了“什么是金融?

”这一问题,向我们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对金融的理解,又举了明清时期的以“票号”进行跨时间跨地域的交易的例子,和现代社会的借贷交易进行比较。通过这些例子,对金融的一般定义作了简单的说明。在此之后,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人类社会的金融交易规模和范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主要是关于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作者从理论到事实对西方金融的发展正本清源,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廓清阴谋迷雾。作者创造性地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儒家文化进行金融学反思,直言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笔者主要谈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而不安?为什么说大国崛起靠的是制度而非掠夺?

为什么**有钱不如民间富有?为什么说养儿防老“不道德”?为什么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资本化的逻辑。首先,从中国出发,提出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钱?按广义的货币与gdp之比来衡量,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的“钱”化程度直线上升,但是单纯的从货币**占gdp之比还不能判断钱太多还是太少,关键还要看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作者又讲解了钱,资本和财富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其中,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向读者说明,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的钱更多了。接着通过美国史解释了为什么美国自独立起就必须靠借债,后文表明自己的观点,美国经济是典型的借贷消费模式。早期的美国并不认可这种模式,**教反对借贷消费,19世纪中,借贷消费被认为自我约束力差,道德意识缺乏——如此贪图享乐,当下的钱用完了还不算,还要透支未来。

纳税是提醒公民权利、感受公民权利的最具体方式。通过**债券,它立即反映了市场对国家未来的定价。选举不可能每天举行,投票也不可能一直受到监督,但**市场对国家的评估、定价和监督一直都在进行。

本书第二部分为金融的逻辑,作者审视传统的中国治国的金融之道,展望未来,给出近二十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启示:**敢于“借钱花”,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对比得出这一启示。至于治理国家的财政方式,如果国家真的强大,就必须富民致富,而不是两极分化。

就我国而言,**应该少征税,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把财富留在人家,不仅对中国人的理财前景以及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进行展望,也对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做出详细的解释。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金融危机的逻辑。介绍了中国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的教训,并介绍了消费驱动模式。在这本书的第四部分,作者分析了中国股市,。

最后作者又将金融的发展和儒家文化结合起来,表明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同时对中国文化的出路亮明自己的观点。也**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对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作者认为儒家思想本质上是有悖于市场经济中对金融的推崇的,会阻碍金融的发展,对我们来说特别新颖的是,作者从金融角度来思考传统封建时期的社会关系,批判儒家文化的孝道、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文化,认为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子女是父母的养老金、保险金,也进一步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的传统观念使得国家的经济错过了许多发展机会。然而陈志武在讨论金融能将个人从家庭利益中解放出来时,将儒家思想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且过于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孝”之于个人的意义,毕竟,如今倡导的儒家文化的回归不仅仅是家庭伦常与社会道德的回归,还有许多源自个人内心层面的深刻认识。

笔者认为笔者在本书中的观点是,金融的核心是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不同时空价值或收益分配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作者的解释很精辟让我很受启发。读完《金融的逻辑》后,我在想金融最本质的性质是不是可以用一个“借”字来说明呢,我所说的“借”不仅包括了以上的两种也包括自己向自己的未来、向企业的未来借钱。

在我们的金融市场上,债券的发行显然是债券发行人向债券购买人借入资金的**发行。我认为它还向投资者借款。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的本质是未来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也就是说,**市场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未来预期收益流的折现值总和。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发行**进行融资实际上是上市公司向自己企业的未来“借钱”将企业未来很多年的收入流提前兑现。当然,这必须基于一个成熟的**市场。我觉得对于目前还处于孩提时代的中国**市场来说这个能力还是不完全具备的。

除此之外,我也重新审视了一下儒家“孝道”文化让我对“孝道”有了新的认识儒家“孝道”文化实质上是包含了一层隐性金融交易的它不是纯粹的“孝”不是纯粹的“爱”。在传统儒家“孝道”文化下子女不是单纯的子女他们还是养老保险、是投资品而父母不是单纯的父母还是债主、是风险投资。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金融。

金融观后感 篇6

提起万达,在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域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商业地产的领航者、带头人,更是很多涉足商业地产精英们梦想的地方,在这里有学习不完的专业知识,也是塑造人生发展的良好平台,不得不说,万达,是很多人的一个梦。

如今我也幸运的加入了万达的集体,从进入万达的第一天,就深刻感觉身边同事们的工作认真和尽职尽责,这种感觉让自己急迫的成长,促使自己一天比一天变的更优秀。在同事的推荐下,我拿到了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先生的著作《万达哲学》,首先引入眼帘的一个提问瞬间吸引了我:“26年,从0到资产5000亿元的企业帝国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国到海外,(w w w . f w s i r . c o m)为何他的企业能无往不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这是一个…?所有的疑问让我变成嗷嗷待哺的幼鸟,急切想要了解这个企业,了解这个世界,相信这也将会是我走向成功的第一个台阶。

现在很多的电视节目和成功学,不断刺激的社会每个人,他们讲述自己成功的秘诀和方法,到处收徒弟和学生,但你会发现,没过多久这一群人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那时我就会想,难道每一个人认识的成功都是那样的相同?不一定!成功就是把一件事坚持着做下去!也许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是能够一直做下去的人很少。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的很多工作,看起来有能解决的,有不能解决的,可是工作的职责就是来解决问题的,每个人如果能肩负起自身的职责,在每一个环节上兢兢业业,那么企业的发展速度自然是一个质的飞跃。现今社会,人才比比皆是,可是真正能承担起责任的人才可能需要时间的锤炼,而创新的思维也体现了人才的智慧,有人说:创新,就是把睡了一年的被子,换个面儿来睡!我们既要在传统的行业里将本职工作做好,也要不断发现新的渠道和想法,这样我想前进的道路只能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执行力对每个万达人来说都是考验的标准,这是在万达圈子里出了名的名言。每个事情都会用结果导向,那么执行力必然成为重要的手段,不管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拿出100%的执行能力,让每个工作都有序的推动进行,不怕一步一步稳稳的走,就怕没学会走就想跑!很多时候我们自身就在逼迫我们要执行、执行、再执行,这样成长起来才会更快,更稳。

在中国,提起万达就能想到城市的中心,它将每个城市的商业氛围提升到一个质的飞跃,让时尚潮流引领着每个城市的标杆标准,这也是万达独有的商业模式,从第一代商业到第三代商业综合体,万达经历很多困难和艰辛,改革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政府、对于地方、对于客户、对于消费者、对于万达每一个员工,都要全方面的思考发展的方式方法,经过26年来,才成就了万达独有的商业经营模式,这是一个丰碑也是一个标杆,让商业地产在中国的大地上独树一帜。

企业要追求品牌,更要有社会担当!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从小教育我们的道理深刻的展现在万达慈善上,通过品牌的建立,来更好的回馈社会,用诚信和善心,让慈善来感化每一个普通人,万达义工就是这样一群为了公益慈善,默默努力的人,回馈社会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却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的美德,也在每个万达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成为万达的目标。

读完《万达哲学》受益匪浅,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公司的发展历程里看到了董事长和所有万达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万达精神,这种精神感染者每个万达人,让我们不得不继续努力,继续提升自我,成为万达的骄傲,为了万达的梦想而拼搏。

国际万达,百年企业!

万达人寄语:

大王:在万达学习了很多,是一个汲取地产知识的优质平台…同事的帮助和领导的关怀,让我更加奋进的为万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万达越来越好…

小庄:万达,一个梦的开始,让我能够自我成长,和同事们在一起的日子,就像家一样,万达这个大家庭给与我们最真挚的关心,让我们能够携起手来,共创美好未来…

金融观后感 篇7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就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思想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

金融观后感 篇8

金融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和历史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一、《金融的逻辑》作者简介

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

1990 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世界上金融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创造性和活跃性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

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从金融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了中国历代**的财政政策和金融制度的得失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并对儒家的“孝文化”和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观点新颖、独到,发人深思。

二、金融的基本概念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而金融学“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 ”。这是作者对金融本质的总结,也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在此基础上,作

。 代就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滥发不足值货币,获取铸造货币成本和货币购买力之间的价差来补贴**财政,向全体社会成员征收“铸币税”,这是封建王朝缓解财政危机的惯用手法。

采取征收“铸币税”的方式更为隐蔽,但是后果同样严重。过度使用被低估的货币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和人民生活困难。而且,它还会影响正常的金融和经济秩序,降低国家信用,甚至导致国家信用破产。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科技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发达的社会经济促使宋帝国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但由于外部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压力,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宋帝国**一度滥发纸币,使“交子”的信用破产,阻碍了帝国内部经济的发展。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元帝国,元帝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疆域最大的一个王朝,但是同样由于滥发纸币,造成国内通货膨胀严重,金融经济秩序混乱,激化了国内矛盾,元曲《醉太平》中“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形象的描述了滥发纸币造成的后果,在不断的农民起义下,元帝国风雨飘摇乃至崩溃。更何况,元朝这种滥发纸币的行为,引起了人们对纸币的恐慌,使纸币的信用彻底破产,也使明清时期无法再发行纸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那么,健全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有什么好处呢?陈志武先生举了美国**通过借债打败英**队完成国家独立的例子。**发行债券有如下好处:

一是缓解支付压力,债券偿还时间可以由**根据需要制定,只要回报合理被市场接受,就能将一次性支付或一个较短时间内的大额支出转化为在未来一定年限内分期偿还,缓解巨额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并且债券可以循环发行,以新债还旧债,**财政支出压力小。二是发行债券需要给资金所有者支付利息,补偿其让渡资金使用价值和贷出资金而担负的风险,因此**利用通过债券筹集到的资金进行“投资”时,就必须考虑到该笔 “投资”的收益率必须要高出债券的实际利率,否则投资者不会将钱借给**,从而迫使**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投资效率。

在当今收藏市场上,明代陶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追捧。这些陶瓷中的珍品都是当时皇室专门制作的,它们的生产和制造成本都不重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三是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想通过债券顺利融资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就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执政能力和**运作效率,保持国内政治和经济秩序保持稳定,人民持有**债券后就成为**的债主,就有积极性去监督**行为,从而降低**腐败和浪费性支出。第四,债券可以激发社会成员投资创造财富的意识,从而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力。

四、金融思维下的儒家文化反思

传统儒家文化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中国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中产生的。

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根据邓云特先生在 1937 年《中国灾荒史》一书中的统计,16 世纪中国共发生过 504 起大水灾、旱灾、蝗灾、雹灾、风灾、瘟疫、**和雪灾,平均每年 5 次以上;17 世纪共有各类大灾 507 次,18 世纪共 411 次,19 世纪 407 次,20 世纪的头 35 年有 101 次大灾。这些记入史册的不包括小灾,也不包括时常发生的战争和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兵荒马乱时期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当然会受到冲击,这些都是人们想规避的系统风险。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低下,没有建立外部法治,与陌生人的交易成本过高,企业特别是金融保险、贷款和**行业不发达,没有市场提供的相互保险和互助交易。所以必须找到一种保证经济交易、精神交易能顺利进行的安排。

于是由“三纲”、“五伦”建立并延伸出来的家秩序、社会秩序对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发展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臣子必须服从于君王,子女必须服从于父母,媳妇必须服从于丈夫,弟弟必须服从于兄长。这些服从关系是无条件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这种制度安排使家庭和宗族成为主要的经济互助制度和社会共同体,亲情和血缘关系成为保障互助交易顺利进行的自然基础。这个家庭就像一个不正常得家庭

式的内部金融市场。以家庭为基础性存在单元当然没把个人充分解放出来,但“家”可能是那种时代里让个人达到规避未来物质风险、精神风险的最可靠安排。

现代社会,我们有更好的制度安排。

金融观后感 篇9

哲学片断读后感

《哲学片断》是克尔凯郭尔以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为笔名,自己为出版人的书。《哲学片断》一书出版后,始终无人问津,就连克尔凯郭尔本人都自嘲,“本来我写这些东西似乎应该使顽石哭泣,但它们却只是使我的同时代人发笑”。直到克尔凯郭尔去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思想才被人们所发现。我抱着认识克尔凯郭尔的念头去读这本书。

翻开书页,首先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句话,“永恒意识能否拥有一个历史的出发点?这样的出发点如何能够超出历史的关切之外?一个人能否将永恒福祉建立在历史知识之上?”刚开始看觉得有点难以理解,假如永恒意识拥有一个历史的出发点,那么为什么这个出发点怎能够超出历史的关切之外呢?时代是不断的变迁的,永恒福祉又怎么会存在呢?即便它是存在的又为什么会建立在历史知识之上?抱着这样诸多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

作者由“真理是否可教?”这个问题开始论述。说实在的,就单单这一个章节我就看了两遍,第一遍直接的就被作者给绕晕了,看了第二遍才有一点点的理解,没错就是一点点。在我的观点看来,文章以真理、教师、弟子、瞬间和自身这五个词来展开。真理是否存在在自身之内?真理如果存在于自身之内,那么真理似乎便是不可教的,因为真理便存在你自身之中了,又怎么谈得上“教”呢?教师的存在便是一个偶因,是一个提醒你,真理便在你自身之中,让你回忆起你曾知道的。()“在我发现我自己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从来都拥有真理的那一瞬,那个瞬间已经被隐藏在永恒之中、被永恒吸收掉”真理在被发现的那一瞬,又消失了,你无法找到它,但它又无所不在。

假如真理并不存在于自身之中,那么反过来说,自身中存在的就是谬误,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偶因,就得提醒学生转身去发现自身的谬误,并带给学生条件,让其自己决定是否从谬误中超越出来,因此在你决定的那一瞬,便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个瞬间又有别于别的其它瞬间,这个瞬间被永恒所充满,作者把这个瞬间叫做“时候满足”。在这个瞬间发生之前,人们所处的状态称之为“非存在”,知道这个瞬间发生了,人们才能称之为“存在”,而这个瞬间又指的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让你理解到你身处于谬误之中,你要超越出来。

那么回到刚开始时我的疑问,“永恒意识”是否能理解为真理呢?真理的`本身便带有永恒的性质。所谓的“历史的出发点”则理解为自身呢,真理存在于自身之中,只是我们并不知道罢了,既然早已存在,那么理解为历史的出发点似乎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吧。永恒的福祉,理解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识到自身存在意义的人活着。而真理就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才能称之为人。

因此,在我认为,学习便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教师所能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提醒的作用,在意识到了自己本身所存在意义的那一瞬,人才能称之为人。

金融观后感 篇10

《金融的本质》完整记录了伯南克所作全部四讲讲座,第一讲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第二讲二战后的美联储,第三讲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四讲危机的后遗症。媒体讨论较多是第三讲和第四讲,因为这两讲重点介绍了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期间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和决策程序,在某种程度也被视为是伯南克对其危机处理措施批评意见的辩解和回应,具有“揭秘”效应,自然也十分吸引眼球。剖析和反省次贷危机的作品早已汗牛充栋,伯主席的评点虽然精道但新意不多,通读《金融的本质》全书,反倒是前两讲关于央行职能和美联储历史这些看似ABC的内容,通过伯南克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解读,更引发我的兴趣。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发行权、市场规则制定权和监管权,因而成为金融市场的“首脑机关”。一般认为,央行应当具有独立性,最好不受政府的微观干预,目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也确实具有很大的政策自主权。长期以来,一种批评声音认为我国央行缺少与主要经济体央行一样的独立性,货币政策掣肘过多,金融部门成为政府意志的附庸。也有很多研究认为,政府干预央行决策并不能提高经济政策的效率,相反还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两者搭配关系大致根据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水平决定。这种“两手抓”的经济治理模式似乎是十分奏效的,最好的证据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深入,市场化程度提升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异化,缺少可预测性和独立性的货币政策在效果上越来越表现出难以驾驭的复杂性,如同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中多了叛逆的成分。

货币政策的影响需要通过特定的渠道层层传导,大家最熟悉的传导渠道是利率渠道,也就是央行通过调整市场关键利率(在我国主要是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影响资金价格,进而影响市场长短期流动性水平。除了利率,信贷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货币政策导向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融资供给量的变动体现。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要明显强于利率渠道。近年来有学者还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渠道理论,即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改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风险偏好,经验证,货币政策的风险渠道在我国也显著存在。考虑到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实际影响力,可以认为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货币政策实施工具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根据央行货币政策节奏而逆周期“翩翩起舞”也就不难解释了。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属于经济生活中的“顶层设计”,对每个企业乃至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无论是市场化的还是行政化的,都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和透明易懂的实施原则,盯紧主要矛盾,为核心目标服务。回归和坚守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两大本职,告别过多包揽经济社会发展使命的“父爱主义”,是对央行保持战略定力的考验。好的央行不会同时追逐两只奔跑的兔子,这也是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道出的“金融的本质”。

金融观后感 篇11

敬爱的党组织:

2012年6月,支部全体党员对《金融的逻辑》一书进行为期2天的阅读学习。通过本次研究,我了解了金融学的原理,对整个金融市场有了金一步的了解,受益匪浅。

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我深感陈教授在其著作中认为,资本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他的研究加深了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资本化是指通过证券化将未来的资金转换为今天的资金,并用于当前的生产和生活费用。

证券融资只是为了提高未来收益,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也将决定谁将在竞争中获胜。陈教授特别认为,从美国等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不是外国掠夺,而是金融创新才是它们崛起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与国内很多人的认识有出入的观点。

历史上,西班牙和葡萄牙主要参与中美洲的黄金掠夺,但都被英国超越。作者还认为,从中国发展实践看,市场化改革只是缩短了“财富”跟“钱”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钱”越来越多的更重要原因。

他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这一主题的发展过程中,笔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推动金融技术上升到与科技相当的地位。玩钱、圈钱、套利的传统观念已经成为创新的金融技术。

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如土地资产的资本化,使农民的土地除了作为生产资料外,还可以以资本的形式出租、入股、出售等等,一使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二使农民获得财产性的收益;还比如,一些商标、技术等等,可以作为资产入股、出让,使其资本化,有销售和技术优势的持有者与制造商结合,使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市场化。在资本深化改革方面,国有企业的资本也需要社会化,才能成为上市公司。一是改变治理结构,成为公众监督下的企业。二是以公开分红的形式分享经营成果。

陈教授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读他的书可以帮助我们从学习的角度全面地看待这场危机。美国过度的信贷消费和金融衍生品监管的真空被认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这次危机的真正原因是,美国一长条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包括多个委托―代理关系,在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的距离太远之后,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进而引发危机。

从本质上讲,这场危机的成因与我国国有企业的失败完全相同,即委托代理关系的松散导致了委托代理关系的高成本和失败。解决之道是,使在最前面直接与借款方打交道的中介商必须要分担一定的坏账风险,证券评级公司、审计公司也必须承担后果,而不能像现在这样,他们做好做坏照样收取固定的服务费。目前,各国都在修订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努力将各类金融衍生品纳入监管范围,并覆盖风险投资的方方面面。

作者上述完善委托―代理关系、减少代理成本的思路,是试图利用市场力量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值得金融监管改革加以借鉴。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接受了西方式的金融教育,但他跳出了西方学术界对金融问题的建模、计量、复杂化和小型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讨论了为什么中国现在有钱,为什么很多人不觉得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

他还讨论了自己的观点,讨论了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将发生什么,并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参照。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过市场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实现人身自由。这也是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所倡导的。

中国人通常认为西方文明倾向于物质文明,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忽视精神文明。然而,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长期交易往往是由家庭关系所联结的信任关系所形成的隐性契约,而外部市场框架尚未形成,即所谓的个性化交易。其结果是,家庭内部的关系也是一种利益关系,不能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在西方国家,外部市场交易框架是有序的。在家庭中,人们通常能够以正常的方式相互交流,家庭内部的关系更容易和谐。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现代金融体系是我国一项紧迫的任务。在市场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金融现代化是在必行。

当然,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也有利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

金融观后感 篇12

关于金融危机的逻辑、股市的逻辑、文化的金融学逻辑作者也给了详细的阐述,读后也感触很大,但感触最多的要属教授说的“发展证劵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金融证券的发展最终不仅会影响gdp的增长,还会影响到我们娶了什么样的媳妇,娶了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大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

发展金融证券的好处是帮助我们平一一辈子的消费水平,使我们不会饿死或花太多的钱。金融证券可以提高我们一生的整体幸福水平,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总的来说,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集中在金融资本领域,对于非金融行业的读者来说有点晦涩难懂。后半部分主要探讨社会现象,提出深刻的见解,使人不得不佩服陈志武教授的眼光。全书有不少观点颇具见地,令人豁然开朗。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并非纯理论性的金融学专著,而是一本兼具金融与社会乃至人文等多方面的跨界杂文集。全书从金融的视觉出发,对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变迁、儒家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中美思维模式、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批判了当前社会流行的一些陈腐旧习,比如宗族血缘观念、儒家思想等,给读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我认为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 金融文案推荐

    最专业的网络信贷理财平台之一。爱定投以“为爱定投”为理念,鼓励大家为自己所爱的人进行投资,包括亲子定投、孝心定投、幸福定投以及自我定投,通过合理的投资理财,让自己与所爱的人过上更美~~想分享给朋友吗?考虑到你的需求,栏目小编特意整理了“金融文案推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演出观后感(推荐十篇)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演出观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书有云:“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以史为镜”一直贯穿着古今,成为后人感念前人之经验,继而奋...

  • 金融实习周记(推荐7篇)

    经过励志的句子的编辑反复的打磨和修改,我们呈现了最新的“金融实习周记”。当写范文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撰写各种类型的文档,以展现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借鉴别人的同类文章是非常必要的。...

  • 心曲观后感推荐十五篇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宝山文化馆**了教育电影——《心曲》。电影结束时,我们个个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一开始,钱老师刚来到大拇指小学,主动提出要教最难教的四班,他刚开始教这个班时,就发现了张光和付小军之间有矛盾,张光老是仗着自己有钱欺负付小军和其他同学,而钱老师没有和其他老师一样,一味的...

  • 大师观后感(推荐十四篇)

    许多人对于电影的记忆远远超过书籍,因为在故事中我们总能找到一些让我们感慨的情节。观后感是我们看完电影后产生的决心和理想,撰写观后感不仅可以锻炼写作水平,还可以真实记录自己的感受。你是否为写观后感的标题而苦恼呢?经过励志的句子反复校验和调整,这篇“大师观后感”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希望您能够收藏并与朋友...

  • 车展观后感(推荐十二篇)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车展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通过参观遗址我想到匆匆的岁月随风逝去,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我们是在重温历史,记住历史,在追寻着那永远不被磨灭的历史,也是让...

  • 十月围城观后感(推荐14篇)

    观后感不应追求过于繁华的文辞与过度夸张的评价。它应该是因为观影而激发出的决心与理想。若想写出易读易懂的观后感,励志的句子小编建议阅读一篇有关“十月围城观后感”的文章。在以下网页中,您或许能够获得帮助和灵感!...

  • 刘胡兰观后感推荐十五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胡兰观后感推荐十五篇",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打开书柜,《刘胡兰的故事》这本书映入我的眼帘。我听说刘胡兰是我们国家的女英雄。她有什么光荣的事迹?出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