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哲学与人观后感

栏目: 哲学与人观后感

2023-09-09 13:11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哲学与人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哲学与人观后感(篇1)

不必问别人你能做什么,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知道。也不必问别人你到底该做什么,除了行动,没有任何解答。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

老师推荐我看的

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

本书被列为“高校哲学教学指导专家推荐书”

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

17以来座无虚席

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

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

通俗易懂

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

有人或许会问

"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

"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

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

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

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

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

也无法去处理

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

更没有感知力

不久以后就忘了

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

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

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

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

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

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

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

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

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

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

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观念层次

"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

现代人都讲究快乐

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

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

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

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

人的欲望用无止境

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

而颜回的"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

回不堪其优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即使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社会

人也是可以快乐的

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

器物不能代表文化

制度也是一样

生活在资本主义制下的人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之下的人幸福

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

我看不一定

"至于教育

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在于程度

"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让我想起不久前在电视上曝光的硕士研究生,他从事教育事业,闯红灯不听劝阻,妨碍警察执法

还故意推桑民警

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

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

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

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

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

博士生的学历最高

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

人品一等

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

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

其一就是"传不习乎?"意思就是

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显然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

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

中国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

哲学与人观后感(篇2)

在读了《哲学与人生》之前,老师就说这是大师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读了《哲学与人生》之时,就常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一直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点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

傅佩荣,中国文化大师,中西哲学大师。

在读了《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找出这本书中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精神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了解这个理科生,把思维方式和内心的感受写下来,让你可以简单地体会,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哲学。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哲学,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哲学,他生活的世界的哲学。为什么人们活着?哲学给出了许多答案。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一直在用行动证明一些事情。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顿悟,但那时,他们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哲学与人观后感(篇3)

影片《宇宙与人》观后感

当观看完《宇宙与人》这部影片之后,我对这个浩大而又茫茫的宇宙越来越感兴趣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深深的吸引了我。

高中的时候,政治老师就说过“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哲学观点。我真的不明白天上飞扬的尘埃和我们人类之间的观系。根据我的观点,如果我们坚持人类与尘埃的观系,那就是尘埃对我们的健康有影响。无机界又怎么和丰富多彩的有机界拉上关系呢,实在令人费解。

浩茫宇宙,包容了一切事物,包括可能的,不可能的;现在的,未来的;而人,一个小小的生物,落足于一个宇宙中的小小的尘埃――地球上,二者根本没有可以比较的余地。然而,人的思想却比宇宙还大,比宇宙还广,于是便比起来了:宇宙,人,孰为主宰?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大约200万年,200万年前,甚至更长时间,所以我们无法理解地球形成之初的情况,更不用说年龄的宇宙了。据说存在宇宙大爆炸的历史,但宇宙为什么爆炸,爆炸之后的物质何去何从,如何形成宇宙的各个部分,至今仍无确切说法。宇宙的空间之大,其物质之多,也许真和人类的思想有得比。

在太阳系之外,存在着银河系,而银河系之外还存在着河外星系,而河外星系之外呢?也许,一个没有概念的空间。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自从人类发现了这种叫基因的机构之后,就可以相信,哪怕是尘埃,只要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就能缔造出生命这样高级物质形态,并且,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它就能演化出质能。”一句多么蕴含科学哲理的话啊。看这部电影,我们知道宇宙的开始并不是那么丰富,而是极其单调,只有氢和非常少量的氦。

我们都知道,没有重元素的参与,我们的生物世界肯定不会如此丰富多彩!这些重元素一定是由氢和氦演化而来的。所以,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说的俗一点,他们就像有同样的祖先。

当然,事物的普遍性不能只追溯到氢和氦的进化。但这恰好能说明“哪怕是尘埃,只要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就能缔造出生命这样高级物质形态,并且,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它就能演化出质能。”所以,我们人类和尘埃的联系并不只是限制于“尘埃对我们的健康有害”。

同样,无机界和有机界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我们清楚,万物由氢、氦演化而来,无机发展到有机,过程是那样的漫长。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孤立的存在,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宇宙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来自于我们的知识,或者我们做不到的,或者看起来不可能的。如《宇宙与人》影片中所介绍的太阳与木柴燃烧的原理:在本质上,木头的燃烧只是原子们互换位置放出一些化学能,燃烧后,原子核的质量一点没有减少。

但是太阳的燃烧和篝火的原理完全不同,它让原子核燃烧。爱因斯坦用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计算出核能可以达到普通化学能的2000万倍。宇宙中最高效的核能是氢聚变成氦,也就是4个氢原子聚变成一个氦原子,这个过程可以有千分之七的物质转换成能量,虽然只有千分之七,但物质的能量太大,如果把1000克氢原子中千分之七的物质转换成能量,就相当于4000吨石油和6000吨煤。

一次只能燃烧几分钟的分支所包含的核能足以点亮100瓦灯泡100万年。

我们一直以为太阳会一直“照顾”我们,永远没有消亡,然而这错了,大错特错。影片中提到,太阳终究不是永恒的能源。太阳只有两次核聚变,90亿年的氢聚变和大约10亿年的氦聚变。

当氦燃烧完的时候,太阳的引力会继续塌缩而且将没有抵抗,此时,它的力结构将会出现一些不稳定而喷出一些外围的物质,然后这些物质会形成艳丽的光环。宇宙中有许多这样的气体环,它们是像太阳这样的恒星的死亡迹象。如果它们之中有被孕育过的生命,不知它们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化到智能,并且在它死亡之前寻找到新的居住地,幸运的是,人类有至少40亿年的时间来做准备。

星系不是宇宙中最大的物质群。它们有更大的组织。我们的星系与20多个星系结合形成了一个大星系团。在这个星系团中,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其中的最大的两个星系,它们各有几千亿颗恒星,相距3000万光年,就是说每秒30万公里的光,在它们之间旅行一趟都要3000万年。

在星系之外,似乎有无限的星系。目前,最远的星系距离我们超过130亿光年。

我们看到的宇宙是有限的。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即使我们看不到整个宇宙,我们也可以判断宇宙有多大,它在做什么。而在这个如此大的空间里,人类及地球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角色,甚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而宇宙是一个群体,一个物质的群体,在银河的彼岸,是否还有另一种“人类”呢?

答案是肯定的。宇宙中千千万万个尘埃,千千万万个星系,遥遥之外,也有千千万万种生物在它们的“地球”上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一定有不同的生物形式。也许它没有四肢或五官,但在其他形式。

但是,也许在它们之中,有比我们生存年代更久远的,有比我们具有更高的文明的,也有可能和传言中的一样,能够驾驶着高速宇宙飞船,自由来往于宇宙各个星球之间的,甚至有能够在它们的星球之间用某种感应电波来自由交流的,等等。我们并不是宇宙中的唯一存在者,但却好像被冷落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里,闭关发展,在浩浩宇宙空间中寻找一些填补自己的失落感的安慰。

人的失落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加剧的。在21世纪的文明里,人类已经能够摆脱这种失落感的尝试了,比如无人宇宙飞船远航太空探访,人类登上航天飞机到太空与地球周边的“邻居”打交道,等等。在地球上,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先后成功地将人类送入外层空间进行科学研究并成功回国。

最近中国已成功发**“神舟六号”宇宙飞船,把两名宇宙员送上了外太空,宇宙又多了两位地球的访客。随着物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的视也在宇宙中也越来越广阔。这些对于人类来说,意义是非凡的,宇宙就是这以一步一步地,坦露在各种生物眼中,完成宇宙群体沟通这一最终大任。

正如影片最后慷慨的:“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用了几万年。今天,人类更加强大,这种强大的大连人正是受到了它的启发。

的确,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我们相信,一个还拥有40亿年太阳光辉的智能生命,将不会辜负如此厚爱我们的宇宙”。

宇宙,一个伟大物质演化的史诗,它一个没有知觉的物质系统,创造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生物。

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有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是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就尘埃与基因的联系而言,我们可以去尝试演化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相信,联系必定有可取的一面,我们得好好利用那种本质联系,为我们这个生物世界,为我们的宇宙发展提供加速剂。

哲学与人观后感(篇4)

我以前在当当网上买过书。通常需要3-4天才能送到。这次,我去了卓越。我6日中午下了订单,但我不想。有人在7日一早敲门送书。卓越比当当快?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我在高中学了一点理论。恐怕我对不起老师。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

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学科我没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

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自亿库网请*****。)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

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既然我是一名教师,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理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

&“生活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今天读了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收获颇丰。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作风的培养:教育的三个阶段:1。浪漫时期;初级阶段;2。精确期限:初中六年;3。大学毕业后的展望期。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回味的语录现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在孩子们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之前,这篇文章是由收集的。)他必须先把这些浪漫主题提供的情节作为他所信仰的世界,然后慢慢长大,接受真正的挑战。若是忽略此一阶段的需求,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伤害。

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

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利了。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人到了中学,人生的意义就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人生的意义就是顺利毕业或继续学习。

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种意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人不能在外面探索,只能在里面寻找,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要求自己达到一种最高完美的境界。”

当你和别人相处时,如果你发现他们的意见和我们的不同,你不应该生气,而应该借此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

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自亿库网请*****。)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

只有当人们问这样的问题时,他们才能有这样的终极思维。动物不会。这就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常用利益来衡量一切,并学习各种求生的本领来适应社会,以致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然而人们会忽视一些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的那些精神价值,信仰、真诚、尊严、正直、忠诚、率真、爱情……这些东西本来人人都有,可是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把他们丢失了、遗忘了,遗忘和丢失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追逐什么,但总抓不到,就像狗总喜欢咬尾巴,但总咬不到一样。我们只看到那条狗拼命地转过身来,但跳不出那个圆圈。

傻瓜想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而智者却想了解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怎么能指望别人认识他呢?

“一个人如果刻意追求快乐,往往得不到快乐,就算得到也很容易失去。相反的,当一个人化解自我的执着之后,就不再刻意追求快乐了,结果当他不去追求快乐,快乐反而自己降临,换言之,真正的快乐是

在无意之中来到的。快乐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受,不是向外探求所能获得的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就职于一家建筑单位,在这家公司里有很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同事,大家都很谈得来,既是同事又成了朋友。那段日子过得很快乐。

后来由于企业不景气而裁员,我也不得不离开那了。本来每**夕相处在身边的同事一下子就没有了,心里非常的失落,总希望他们有空时来看看我,大家聚聚,回忆以前开心的日子,我也非常期待每次的聚会。可是很奇怪,每次聚会结束后,心里失落得感受比没聚会时还要厉害,有点举足无错的样子,后来对于聚会,我既是期待又是担忧,矛盾极了。

后来,我渐渐地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散文、诗词、到孔孟之道、经典著作等等,虽然看的书不多,却能在阅读中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愉悦,每看完一本书就像经历一次旅程,在旅程中感怀历史、感悟人生、感知生命,感激这些文字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晓风残月,青灯黄卷,丝丝秋雨,手捧香茗,此情此景,岂不快哉!朋友,向外探求;读书,由内而发,两者兼顾,相得益彰。

活在当下,珍惜巅峰体验,是一种能让人在一瞬间感觉到什么都不缺,一切都是美好和完整的感觉。

哲学与人观后感(篇5)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二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三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四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五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我以前在当当网上买过书。通常需要3-4天才能送到。这次,我去了卓越。我6日中午下了订单,但我不想。有人在7日一早敲门送书。卓越比当当快?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我在高中学了一点理论。恐怕我对不起老师。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

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科我没有什么特点,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

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后来,我一直在假设,如果当是老师想和我们多谈谈,也许我在学生时代就渴望老师的鼓励。

既然我是一名教师,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理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今天读了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收获颇丰。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作风的培养:教育的三个阶段:1。浪漫时期-初级阶段。精确的时期-初中六年;3。展望期-大学毕业后。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生命的四个领域:群体、自我、自然与超越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回味的语录现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在孩子准备接受现实世界之前,他必须先把这些浪漫主题提供的情节作为他所信仰的世界,然后慢慢长大,接受真正的挑战。如果忽视这个阶段的需要,年轻人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利了。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人到了中学,人生的意义就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人生的意义就是顺利毕业或继续学习。

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种意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人不能在外面探索,只能在里面寻找,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要求自己达到一种最高完美的境界。”

当你和别人相处时,如果你发现他们的意见和我们的不同,你不应该生气,而应该借此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

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有人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只有当人们问这样的问题时,他们才能有这样的终极思维。动物不会。这是动物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常用利益来衡量一切,并学***求生的本领来适应社会,以致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然而人们会忽视一些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的那些精神价值,信仰、真诚、尊严、正直、忠诚、率真、爱情这些东西本来人人都有,可是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把他们丢失了、遗忘了,遗忘和丢失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追逐什么,但总抓不到,就像狗总喜欢咬尾巴,但总咬不到一样。我们只看到那条狗拼命地转过身来,但不能一直跳出那个圈子。

哲学与人观后感(篇6)

“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在于程度。”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曝光的那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硬闯红灯,不听劝阻并阻挠民警执法,还故意推桑民警,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以及最近出现的大学生开车撞人却还不知悔意的事件。这些事情不禁让人们对当前的教育产生怀疑和失望。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博士生的学历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

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传不习乎?”意思就是,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显然,这位硕士生当然没有从现是中学习,更不用说她是如何教别人的了。如果中国的教育落在这些人身上,那将是中国的悲哀。

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未断绝。然而,他们今天慢慢地迷失了。这种流失与亡族一样可怕。

看完作者入木三分的哲言,那就做一个简单的最直观的感觉

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种只是,只是一种人生态度。保持好奇的天性,探索万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

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

哲学与人观后感(篇7)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进步和科学的飞速发展能否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答案是否定的。有了一就会想两,有了两想三,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无法拥有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

显然,人们是否快乐与物质无关。经济和科学都属于器物的范畴。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不能代表文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一定会比在社会主义下生活的人快乐,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一定比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不这样认为。

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它充满了许多谜团,永远无法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像是在画画一般,我们每个人都在描绘属于自己的图卷,没想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竟然包含着如此之多的哲学。哲学与生活分离是空的。 没有哲学的生活将是混乱的。哲学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并且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当一个人在中学的时候,生活的意义是进入大学;在大学学习时,人生的意义是顺利毕业或继续学习。

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了多少钱、当了什么官。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 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现别人的意见和我们不同,不但不要生气,反而要借这个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当然不是了。

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很多人都会这样问。那我明确告诉你,生命有意义,只是很少有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实现的吗!

只有当人们问这样的问题时,他们才能有这样的终极思维。动物不会。这是动物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此次阅读《哲学与人生》,我想到了很多。正是因为我们会思考,我们人类才会不断进步,不断进化。人生无处不是哲学,哲学无处不是生活。哲学是对生命的概括,生命是哲学的现实回应。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常用利益来衡量一切,并学习各种求生的本领来适应社会,以致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然而人们会忽视一些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的那些精神价值,信仰、真诚、尊严、正直、忠诚、率真、爱情……这些东西本来人人都有,可是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把他们丢失了、遗忘了,遗忘和丢失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

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一样东西却始终追不到,就像狗总喜欢咬自己的尾巴,却总是咬不到,我们只看到那只狗拼命地在转圈,却始终跳不出那个圈子。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观后感(篇8)

哲学和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这本书会吸引那些讨厌哲学的人。每个人读这本书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哲学的深刻意义。哲学作为一种只是,只是一种人生态度。保持好奇的天性,探索万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能看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鄙视生活中的许多哲学课程。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精髓,更是人生的精髓、名利和挫折。“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

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

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有了1000万到2000万,有了2000万到5000万,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追求永远不会在无尽的痛苦中回来。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都属于器物层面,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人比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人幸福。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幸福。我不这么认为。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高中时学了一点点理论,到底是该如何定义,恐怕要对不起老师了。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

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科我没有什么特点,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

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

既然我是一名教师,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理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哲学与人观后感(篇9)

不管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向前走去。有时候受伤和失败不一定是坏事,它会让你更好,孤独和失落也是如此。一切都会成为一件好事,只要你能走到最后。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

老师推荐我看的

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

本书被列为“高校哲学教学指导专家推荐书”

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生活”课程

17以来座无虚席

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

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

通俗易懂

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

有人或许会问

"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

"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

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

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

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

也无法去处理

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

更没有感知力

不久以后就忘了

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

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

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

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

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

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

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

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

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

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

首先,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观念层次?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

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

物质的进步和科学的飞速发展能否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

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

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

人的欲望用无止境

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

而颜回的"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

回不堪其优

这也证明,即使在物质匮乏的社会里,人们也能幸福

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

器物不能代表文化

制度也是一样

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人比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人幸福。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幸福

我看不一定

至于教育

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在于程度

"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闯红灯,不听劝阻,阻挠警察执法

还故意推桑民警

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

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还是博士

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

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

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

博士生的学历最高

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

人品一等

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

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

其一就是"传不习乎?"意思就是

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显然

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

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

中国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

哲学与人观后感(篇10)

孙正聿教授的演讲《哲学与人生》无疑是令人难忘又发人深省的,他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对哲学、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哲学是什么?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接触的并不多,意识里觉得它是一门学科、一种思想,或者是一种智慧。中国历来将从古至今的智者成为“哲人”,可哲学到底是什么呢?

孙正聿教授讲到,哲学乃是“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学科学,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而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就足够了。其实,从真正的人的意义上讲,如果他们缺乏一种哲学修养,他们就不是冯先生所认定的真正的人。学科学,能使我们成为某种特殊的人,也就是“专门人才”;而学哲学,能使我们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这就是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即哲学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接下来孙教授从哲学与人生出发,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生有一个大体的解说,谈了一下自己的体会。具体来说,它分为三个问题:人的存在;人的人性化;人的世界。

人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那么人生也是自然。

人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然而,从自然当中生成的人,它恰好超越了这个自然,孙教授对“人的五个无法忍受”的阐述中表明了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同时,它将生存与生命相比较。生存是一种无意义的生命活动,生命是一种寻求意义的生命活动。

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只有我们年轻人热爱生活,积极创造,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人的人化,人使自己成为人。人是个性化的产物,是个性化的结果,是历史的存在。这是人和动物的不同。

动物一代又一代地复制自己,而人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这是人和动物的不同。人是一种教养,而教养源于教育。

这就是受教育的意义。所以我们最应该重视的是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这是我们成为现代人的最基本前提。

人的世界,有限世界的超越。神话的世界是自然世界的超越。宗教的世界是世俗世界的超越。

艺术的世界是无情世界的超越。伦理世界是小我世界的超越。科学的世界是经验世界的超越。

而哲学的世界是有限世界的超越。每个人拥有的世界都离不开每个人拥有的知识、理论和成就。因此,一个年轻人必须有两种素养,一种是文学素养,一种是哲学素养。

一个没有文学和哲学修养的大学生,肯定不会有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人生,因为只有有文学和哲学修养,有一个真整的审美境界,才能有如此强大的理性美。有了这两个成就,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丰富多彩的。

哲学作为一种终极存在,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标准和尺度。只有用哲学的角度有系统的反思我们的人生,才能真正的做到“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才能拥有真正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哲学与人观后感(篇11)

西方哲学和生活读后,人生是什么?以下是小编西方哲学与生活读后,欢迎阅读!

西方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

以前买书在当当网,一般要3-4天送到,这次上了卓越,6号中午下的订单,不想,7号一早就有人敲开了送书的门。

卓越比当当快?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

“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我在高中学了一点理论。如何界定?恐怕我对不起老师。

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

一个在课堂上很健忘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可惜我的智商不高,听不懂老师的很多话。

在我的记忆中,当我高二的时候,我也做了一年的政治代表。

我在这门课上没有任何特点,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明白班主任的目的。

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

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

既然我是一名教师,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精神上需要什么。

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

“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今天读了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收获颇丰。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教育的三阶段 1、浪漫期——小学阶段;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3、展望期——上了大学以后。

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生命的四个领域:群体、自我、自然和超越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深思的引文供大家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小孩子在尚未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之前,必须先以这些浪漫题材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作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长,接受真实的挑战。

如果忽视这个阶段的需要,年轻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你在中学不努力学习,恐怕你必须放弃许多知识领域的权利。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

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

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

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现别人的意见和我们不同,不但不要生气,反而要借这个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

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

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别。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

  • 哲学与人观后感分享5篇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哲学与人观后感分享5篇欢迎你的品鉴!下面是提供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我很惭愧,我从高中起就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读一本好书。在毛老师的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导后,他决...

  • 哲学与人生观后感十五篇

    欢迎大家来看我写的一篇关于“哲学与人生观后感”的文章,写篇观后感应该包括引言、剧情介绍、个人感受和总结等基本部分。每次观看都给我不同的感动,有时候我们需要将这些感动写下来,以便回顾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尤其在写论文时更能展现出来,请大家认真了解本文中所提及的重要概念!...

  • 宇宙与人观后感

    最近你是不是有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想法呢?观影一是陶冶情操,二是可以激发内心的想法和感悟。对于这些感悟,我们最好把它们写进观后感里,写自己的观后感,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内心所想,根据您的要求,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了宇宙与人观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 2023宇宙与人观后感

    如何能写出受他人欢迎的作品名观后感呢?观影一是陶冶情操,二是可以激发内心的想法和感悟。观后感是对多元文化和文学经典的欣赏和传承,怎么写出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观后感呢,小编为您整理了“宇宙与人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希望以下资料可为您的工作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仅供参考!...

  • 人与自然观后感12篇

    写作品名观后感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角度:首先是作品中的情节,情节的引人入胜会让人产生许多感慨。其次是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思考作品,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解读作品。观后感还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头脑中的思绪,使得我们更清晰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经过励志的句子小编推荐,“人与自然观后感”这篇文章绝对值得一读,...

  • 父与子观后感

    大家是不是对于观后感无从下笔、没有头绪呢?一定有不少感悟吧。 我们应当从观看中汲取精华,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希望推荐的这本书“父与子观后感”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关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与您的兴趣相契合!...

  • 2023老人与海观后感合集

    如今我们能很方便地观看各类优秀影视作品,电视剧的观后感是我们评价电视剧的重要方式之一,写观后感可以适当引用影片内容,但不需要将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如何能写出受他人欢迎的作品名观后感呢?推荐一篇关于“老人与海观后感”的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 2023宇宙与人观后感推荐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宇宙与人观后感推荐”,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很长一段时间,宇宙这个巨大的时空组合,像其他人一样,充满了一种贪得无厌的好奇心。而且随着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