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现代汉语课件范本

栏目: 现代汉语课件

2023-09-29 16:01

通常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都会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这就需要教师投入一些时间来编写。提升教案的优质度有助于增强教学的效果,那么在编写教案课件前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呢?这篇极具深度的“现代汉语课件”,励志的句子小编认为它绝不仅仅是一篇平淡无奇的文章,强烈建议您立即收藏此页面,以方便将来再次阅读!

现代汉语课件【篇1】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一、世界的语言

1、世界语言种类繁多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语言。

根据目前所调查到的数据,有确切记录的语言在2000种以上。

其中有些已成为历史的遗迹,例如拉丁语、我国境内的西夏语、鲜卑语等。

汉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次是英语、俄语等。

使用人数最少的语言,只有几千甚至数百人在使用,例如我国东北的鄂伦春语、赫哲语。

2、语言的结构类形

从语言的内部结构特征上看,一般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以下四种:

词根语;

粘着语;

屈折语;

多式综合语

3、语言的谱系分类

根据不同语言中语音、基本词汇和语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度,确定各种语言间“亲属”关系的语言分类的方法。

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九大语系,每系下分语族、语支,最后到具体的语言。

我国境内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属其中的五大语系。分别是:

汉藏语系:有30个民族(包括回族,不包括汉族),人口共约4860万,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约6643万)的73%。我国的民族大多数属于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有17个民族,人口共约1539万,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3%。

南岛、南亚、印欧三语系(以及语系末定的):有8个民族,人口共约244万,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

二、汉藏语系和汉语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从语言的谱系分类上看,汉语属于:

汉藏语系——汉语语族——汉语语支——汉语。

2、在汉藏语系中共有四个语族,其余三个分别是:

侗泰语族;

苗瑶语族;

藏缅语族。

3、汉藏语系中各语言的主要特点:

1)有声调;

2)单音节词根占多数;

3)有量词;

4)使用虚词和语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三、现代汉语的定义

现代汉语: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

现代汉语的定义中包括三层意义:

1、语音标准: 主要是音位系统,即音节的声韵系统。

例如不分尖团、没有入声、有四呼、区分N——L,前后鼻音、有四个声调等。

选择北京语音为标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自元朝建都以来,数百年来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是因为使用人数多,在全国流布范围广、影响大;

三是因为北京语音系统结构简明,规律严整,音节悦耳动听

2、词汇基础: 北方方言是我国最大的方言,使用人数最多,词汇最丰富。

这一点是其他任何方言也无法与之相比。

将北方方言确定为现代汉语的基础语言,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是北方广大地区历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

北方民族多为强势民族。

历代都城,多分布在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例如陕西、河南、河北等地。

北方地区的语言随“政府行为”的力量得以扩大和传播。

二是历代文献和文学作品,几乎都是使用北方方言词汇写成的。

例如:孔孟之学、儒家经典甚至诸子百家。

北方话与“官方语言”在词汇系统上形成水乳交融的关系。

三是因为北方方言使用的地域最广:

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

长江流域的重庆、南京;

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都使用北方方言。

3、语法规范: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

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1)白话文是与文言文相对应的概念。

白话就是口头说的民族共同语。

古代白话是指古代口语化作品;例如唐代的传奇、宋代的市井文学、清代的笔记小说等。

现代白话就是普通话。

白话文是用白话写成的文章和文学作品。

(2)“著作”就是文章和文学作品。

著作多是经过字斟句酌,反复修改的作品。

著作的作者一般应具有较好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

(3)“典范”的含义指经典和规范。

“现代白话文著作”数不胜数,可作为语法规范的作品应是经典性的著作。

即使是“名人名作”,如果不是经典或规范的,也不在此例。

这就排除了“以人划线”和简单化,例如,即使像鲁迅、郭沫若这样的语言大师,也有非典范的作品。

另一方面,“典范”的著作必然经得住推敲,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凡是经过多人反复推敲,社会权威机构发布的文章文件,都具有语法规范的价值。

例如:政府公文、教材、报刊重要文章、影视传媒中的严肃作品等等。

返回

四、“现代汉语”名称的理解与使用

“现代汉语”这一术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

1、狭义的用法指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定义,是狭义的用法。

在我们说“学习现代汉语”的时候,是狭义的用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使用狭义的用法。

1973年12月8日,联合国第28次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把汉语作为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其他五种语言分别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这里所说的“汉语”也现代汉语的狭义用法,即指“普通话”。

2、广义的用法统指普通话和方言。

在当我们说“研究现代汉语”或“现代汉语研究”时,则是广义的用法。

在与外语相对比时,有时也用广义的用法。

因为一般外国人分不清方言还是普通话,所以就用统称,即使是方言,也算汉语。

3、“现代汉语”有不同的称呼

在台湾称“国语”;mandarin

东南亚、新、马、泰称“华语”;

英美也有称现代汉语为“官话”或“满大人”的(英语译音词)。

五、现代汉语的特点

特点是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来的。比较的对象包括:

历时的比较,即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相比;

共时的比较,即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比较。

1、语音特点: 1)每一音节都有声调

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的标志。

外语的音节通常以元音为标志,两个元音就是两个音节。

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

2)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l、r,•没有复辅音。

英语等外语有浊辅音和复辅音;

古代汉语也曾存在过复辅音;

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

3)元音是汉语音节结构的核心

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

元音属于乐音,辅音属于噪音。

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

4)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

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都有入声。

古代入声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并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声声调。

2、词汇特点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语素以单音节为主)

现代汉语中的音节一般都有意义。

这些记录意义的音节就构成了现代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和词。

2)双音节词占优势

双音节词具有音节对称和谐的美感,具有偶数的节奏韵律。“人大”,“华工”“华师”。“语聊”

3)大量采用词根复合构词法创造新词

词缀少,单音节语素大多能做词根,因此大量采用词根复合法。microphone话筒(麦克风),cement水泥(西门汀)

3、语法特点

1)词形没有形态变化、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使用相同的词却因语序不同而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

“大抓工业”和“抓大工业”;

“我要学”和“要我学”;

“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和“查无实据、事出有因”;

“说不好”、“不好说”、“不说好”;

使用不同的介词,意思完全不同。

例如:

“把他打了”和“被他打了”。

2)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3)句法与词法结构具有一致性

词和短语以及句子结构方面具有一致性。例如:

“地震”(主谓结构的词)与“经济改革”(主谓结构的短语)

“提高”(述补结构的词)与“看清楚”(述补结构的短语)

优点:为汉语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了方便的基础;

缺点:存在词与短语划界不清的现象,特别是在双音结构中,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看清”

4)量词丰富,有语气词。

许多名词要求与特定的量词搭配。

量词是对名词的外部特征的一种分类标志。

大量使用临时量词。

4、语用特点

1)现代汉语具有意会性。

现代汉语的意义表达经常采用意会的方式。

表达求简、求明,求达意而已,并不一定求句子结构的完整。

因此,句子有许多省略的形式。

2)一些歧义短语需依靠语境消歧。

有些句子如果离开上下文语境会影响意义的理解,甚至出现歧义。

这些歧义只有依靠句子的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才能消除。

5、修辞特点

1)现代汉语采用汉字作为书写符号。

汉字特殊的构形方式,形成了字形离合,炼字等修辞特点。

例如讽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导致民不聊生的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谐音表示“缺衣少食”。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有人写出对联,上联是“琴瑟琵琶 八大王 王王在上”,下联是“魑魅魍魉 四小鬼 鬼鬼犯边”。

讽刺统治者只知道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鬼子”侵略作乱,国家危机四伏。

这副对联寓意深刻,用字巧妙,也是利用了汉字构性的特点。

2)汉语音节具有整齐的声韵结构,所以汉语的语音修辞特点十分明显。

双声、叠韵及双声叠韵及押韵、对偶等修辞格式。

许多顺口溜、民谣、小品、幽默也都有合辙押韵的修辞特点。

3)含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具有极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歇后语、成语典故、委婉语、禁忌语等。

6、信息处理特点

1)汉字属于“大字符集”。

汉字字种数量大、字形结构复杂、字体变化多样。

在字形技术和标准化方面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字。

汉字出入计算机和被称为“瓶颈”问题。

2)存在词语切分问题。

书面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因此中文信息智能化处理中需突破“词语切分”等关键问题。

3)存在“词性标注”问题。

汉语词典一般不标词类。

兼类和活用的词,离开具体的上下文语境难以确定词性。

中文信息处理自动标注词性成为关键课题。

4)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和规范。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和台湾在简繁汉字的使用和汉语词汇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大陆使用简化字,台湾使用繁体字。

常用词语存在许多差异。

外语借词方面存在的同源异形词。

同源异形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成为信息处理标准化与国际化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 现代汉语的方言

一、现代汉语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近代汉语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书面汉语的文体形式经历了从方言——近代白话——现代白话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历史发展脉络因为有了汉字的记录,有浩如烟海的文献提供线索和依据。

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中国版图上存在着以黄河流域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华夏文明。

华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

现在说“炎黄子孙”中的炎黄,是传说中“开天辟地”时的“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比夏朝和商朝还早。

陕西现存“黄帝陵”,就是传说中黄帝的陵墓,是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源头的象征。

2、秦始皇“书同文字”政策意义深远。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实行的重大国策之一就是“书同文字”政策。

秦朝统治的时间不长,直到汉王朝的建立,终于形成了强大而稳定的大一统局面。

“汉族”、“汉字”、“汉语”构成的汉文化,取代了“华夏文化”。

汉字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是非常完善的文字体系了。但是中间经历了2000多年诸多朝代的变迁,最后冠以“汉”名,至今仍称之为“汉字”,足以说明汉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中原文明与周边其他并存的文明之间,互相接触和渗透,配合和冲突,归化与流散。

其结果逐渐形成了汉藏语系不同语族、语支和语言的格局。

历史上对周边文化的称谓: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百越等。

中原文明包括汉语汉字文化对周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秦汉时代的书面语是“文言”。

距造字时代已经2000多年的秦汉,口语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

秦汉时代言文脱离的现象已经存在,这可以从《史记》、《汉书》中所记录的“口语”中看出一些端倪。

文言作品在言文脱离的情况下,对语言的统一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言作品存在不同的倾向:

一是面向古人,保留古代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是面向现实,接近当时人们的口语实践。

汉魏以后,逐渐出现一些接近当时口语的书面语。

例如唐传奇、语录、宋平话、元曲、明清小说等。

面向口语现实的书面作品,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4、“五四”运动以后现代汉语逐渐形成。

汉语史分期:

先秦称为古代汉语;

汉唐称为中古汉语;

宋元明清为近代汉语;

清末“五四”运动以后称为现代汉语。二、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1、有史以来就存在共同语与方言的不同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所以实行“书同文字”政策。

汉代扬雄《方言》记录了当时方言分歧的情况。

有方言,必有共同语,因为操不同方言的人之间要进行交流和交际。

秦汉时的共同语叫“雅言”,即“夏言”,或叫“通语”。

2、共同语是在某一强势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谓强势方言,多与政治、人口、经济、文化等实力有关。

政治的原因:

夏、商、周时代,我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陕西、甘肃、黄河流域。

秦汉至唐建都西安,所以当时的“雅言”、“通语”都是北方话。

宋代曾南迁金陵(今南京),所以也将“官方语言”带到南京。

汉语的共同语与方言在近代汉语中,就是官话与非官话的区别。

明代有了“官话”的名称。现在的南京话就属北方官话区。

辛亥革命后,共同语改称“国语”,至今港台仍用“国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普通话”。

2001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为普及推广民族共同语提供了法律保障。

经济的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形成,知识分子和市民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这种“白话文学”作品的传播的同时,促进了“官话”、“共同语”的普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提高了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不断扩大了应用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普通话的应用领域和普及程度。

中国加入WTO以后,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走向中国。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与日俱增就是明证。

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文化的原因

“五四”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在语文生活上提出了两个口号:

“白话文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文在书面汉语中的统治地位;

“国语运动”,在口语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北京语言的标准地位。

“国语运动”有两大宗旨:

一是“国语统一”;

二是“国语普及”。

“国语统一”的口号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推行注音字母,传习“国语话和国语文”;

二是添设闰名字母,调查方言,改良方言文学。

——《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1926.1.1黎锦熙)

“国语普及”的口号,也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提倡“国语字”,增加义务教育和平民教育的效率,即提高民智;

二是给汉字和古文以相当的地位,解除普通教育和人才教育的困难,即以保存古文化。

三、汉语方言概况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

社会发展过程中,常常发生社会的隔离和分化。

社会的隔离和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

山川阻隔、交通不便、饥荒战乱、人口迁移,自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社会的分化,促使了方言的产生。

现代汉语有七大主要方言:

每个方言区还可分出次方言区,次方言区下还有不同的方言点。

下面分别介绍各主要方言的概况。

北方方言

吴方言

湘方言

赣方言

粤方言

闽方言

客家方言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以北京话为代表。

北方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地域分布最广,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语音差异,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六省。

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湖南、广西北部边缘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

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7.5%左右,以上海话为代表。

吴方言主要通行于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分、上海及浙江大部分地区,可分五个次方言:

(1)太湖次方言,通行于常州、杭州、宁波等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方言;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瓯方言;

(4)以金华话为代表的婺州方言和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方言。

3、湘方言

湘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3%左右,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又称湖南话。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语总人口的3.3%,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赣语或江西话,通行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

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加之地理上与江淮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它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的淡化。

5、粤方言

粤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3%,以广州话为代表,通行于珠江三角洲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习惯上又称“粤语”或“广东话”,当地人称之为“广府话”或“白话”。

东南亚、南北美洲等海外华侨和华裔中近90%的人都来自粤方言区,所以国外“唐人街”中老年华人流行的汉语,多为粤方言。

6、闽方言

闽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语总人口的5%。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于福建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海南部分地区及台湾省汉人居住区,是内部分歧最大、最复杂的一大方言。闽南闽北之间不能通话。因此,也有人主张将闽南、闽北划分为两个大方言区。

闽方言分为5个次方言区: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

(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南洋群岛中的华侨和华裔中多数来自闽方言区。

7、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语总人口的4%。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通行于广东,福建、广西、台湾、江西、湖南、四川等客家人居住区。

历史上自东晋开始为避战乱。中原汉人经过5次大规模的南迁。

“客居异乡”,虽然在其他方言的包围之中。仍保留内部语言的一致性。

在东南亚、新马泰、越南、菲律宾等客家华侨华裔中,仍使用客家方言作交际用语。

第三节 语言文字立法和现代汉语规范化

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

1916年成立“国语研究会”。

把“言文一致”“统一国语”作为“政令”颁发全国,以政府行为推进了“国语运动”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代领导人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1949年10月10日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出研究汉字改革、汉语统一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任务。

1955年10月,先后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以决议形式确定了以“普通话”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法定名称,并通过了普通话语音标准、词汇及语法规范等原则问题。

1958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1982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组织通过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

为适应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需要,国家技术监督局先后制定颁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等国家标准。

1992年4月25日,统一的中日韩汉字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以25比4的绝对多数通过,从此开始了中文信息国际标准化的新阶段。

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

1、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

建立统一、明确、共同遵守的标准,以利于正确表达的和理解。

2、必要性

(1)语言的本质在于应用,生命力在于交际行为中沟通信息。语言的社会性。

(2)语言的发展是约定俗成的过程,规范化就是不断的约定俗成。

(3)我国人口众多、需要规范的现代汉语。

(4)多民族国家的官方语言和联合国工作语言,国际交往和外国人学汉语,需要一个标准和规范的汉语。

(5)信息处理、人机对话、信息档案、语音识别与合成等,都需要有一个规范的处理对象、形式,便于计算系统的识别与处理。

(6)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也亟需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3、可能性

汉语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是一个不断规范化的过程。

语言的性质和功能在于交际应用,使用者双方的最大要求是正确表达和正确理解。

交际的过程就是“约定俗成”的过程。

语言系统本身也能够主适应交际双方而做出调整或改变。

调整或改变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交际使用者认同和使用,一些用法的规范就在交际实践中渐渐形成了。

历史上政府行为干预语言文字应用的先例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汉语的规范化。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规范化。

“约定俗成”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任何语言现象,包括语音、词汇、表达方式等,都存在使用都多少的情况。

人们学习语言时常选择多数人使用的,因为学会了以后会有广泛的使用空间。

学习和使用的这种共同心理也使语言规范化成为现实。

4、现代汉语规范的标准

1)语音规范的标准:

1924年国语统一会确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系统为标准音。

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音节结构系统。

至于个别的轻声、儿化、异读等北京话特有的语音现象,不能作为规范的依据。

20年代曾经有人主张在北京音基础上加上其它一些方言特有的语音成分,•如“入声”或区分“尖团”等,形成一种“人为”合成的音位系统,并且称之为“国音”。

但是其结果因为“国音”没有一种现实的方言音系为基础而没有成功。

《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在北京语音系统的基础上设计的。

当前的字典和词典一般都是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汉字和词语注音的。

因此,学习和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是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语音标准的有效工具。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门设立普通话评审委员会,负责正音工作。

审音所依据的标准就是北京语音系统,或者叫“北京音系”。

有些方言的读音不符合北京语音系统的,就要加以规范。2)词汇规范的标准:

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适当吸收汉语方言和外来词语中具有特殊表现力的词汇。

主要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化的实际参考标准。

异体词(或叫异形词)也应当加以规范。

规范的标准主要根据实际应用的功能进行判断:

从必要性大小;

表现力强弱;

区别性多少。

词汇规范化的成果一般都吸收到《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本中。

因此,通常可以把《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词汇的规范,作为学习和使用的词汇标准。

3)语法规范的标准: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一规定十分明确,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4)文字规范的标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

文字规范不仅包括汉字,还包括书面汉语中的一切非汉字符号。

关于汉字规范的标准主要是:

以简化字为规范字;

整理和淘汰异体字;

纠正错别字;

反对乱造滥用不规范简化字。

关于非汉字符号的规范主要有:

字母数字使用法;

标点符号使用法等。

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1、语言文字立法的意义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

全国56个民族共使用73种语言; 30个有文字的民族目前正在使用的文字有26种。

2)我国目前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例如:

●有些地区方言盛行,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没形成风气;

●社会上存在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的现象;

●有些企业热衷于取洋名、洋字号,乱造音译词;

●信息技术产品中存在语言文字混乱情况;

●不少出版物、广告、商店招牌、商品包装和说明中滥用外文;

3)语言文字立法有利于:

●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

●增强对社会成员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思考:学习《现代汉语》和学英语有何区别?会说普通话为什么还要学习《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课件【篇2】

1、什么是存现句?

存现句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 存现句的主语常由处所词语充当,宾语表示存在的主体。 墙上贴着一幅国画。 窗户上挂着一个红气球。

2、存现句的类型 根椐表意作用的'不同,存现句可以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

①存在句 存在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着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存在句的主语必须是表示处所的词语,动词后面一般加上助词“着”或“了”,宾语常是由数量短语构成 的定中短语。例如: 大街上静静地停放着几辆汽车。 根据存在句中谓语动词的性质,可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 静态存在句表示存在的方式,不表示实在的动作。 桌上放着一台电脑。 学校东面是片农田。 动态存在句表示动作持续进行。 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香。

静态存在句与动态存在句的区别 区分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时,应注意两点:

第一,谓语动词本身有没有动作性。静态存在句中的动词没有动作性。例如: 桌子上放着一台电脑。 动态存在句中的动词具有动作性。例如: 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

第二,静态存在句中的“着”能够被“了”替换,动态存在句则不能替换。 桌子上放着一 台电脑。→桌子上放了一台电脑。 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屋顶上飘扬了一面国旗。 但是动态存在句可以变换为一般的陈述句。例如: 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 一面国旗正在屋顶上飘扬。 一面国旗飘扬在屋顶上。

②隐现句 隐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例如: 他的脸上露出狡黠的微笑。 隐现句句首一般是处所词语,但也可以不出现。 表示出现的隐现句,谓语动词后面一般带上趋向补语。例如: 外面走〈进来〉一个扎辫子的小姑娘。(出现处所词) 表示消失的隐现句,谓语动词后面一般加上动态助词“了”,宾语一般表示施事。例如: 树上飞走了一只小鸟。

现代汉语课件【篇3】

兼语句 1、什么是兼语句?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老师鼓励大家学好外语和计算机。 领导要求他们立即赶往现场。 兼语句的种类 根据兼语句中第一个谓语动词的性质,可以将兼语句分为四类: ①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 这种谓语动词具有使令意义,能够引发后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常见的有: 使 叫 让 派 请 我们请赵教授给我们做报告。 他托你从北京捎回本书来。 ②表示赞许或责怪的动词 表示喜欢、感激、厌恶、怨恨等感情的心理动词,也没有“使令义”。但是,这类动词可以关涉到后面 的“宾语”所发生的动作行为。因此,也属于兼语句。常见的这类动词有: 爱 笑 恨 嫌 我爱他知书达理、孝敬父母。 大家佩服他办事一丝不苟。 ③表示承认意义的动词 常见的有:认 称 称呼 追认 小王认他作师傅。 有人称他是“万金油”。 注意:“有人称他是‘万金油’”句如果不用判断动词“是”,则成为“双宾句”。 ④表示存在、领有的动词 这是兼语句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因为,第二个动词的'主语兼作第一个动词的宾语,所以,尽管第一个动 词没有“使令义”,也属于兼语句。常见的动词谓语是: 有 无 没有 剩 留 我有个朋友是经商的。 非主谓句中的兼语式 非主谓句也可以使用兼语句式,常用的动词包括: 有 没有 轮到 有人喊你。 没有人能够预知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轮到我上场了。

现代汉语课件【篇4】

知识讲解:

考纲剖析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全国通用语言,掌握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是高中生应具备的能力。考虑到我国各方言区语言差异较大,为照顾不同地区的考生,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语音而不要求拼写。要正确识记语音,就要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如声母、单纯、声调,拼写规则和收发室规则等。汉语的音、形、义是相连的,要正确识记语音,还要同时把握字的形音义,在具体语境中决定它的读音。高考要求正确识记的多是常用字的语音。

高考对语音的考查在中断了两年之后,20xx年又恢复了对语音的考查。该考点涉及的能力,即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音,试题特点是给出四组词语让考生辨识其中一些字的读音的正误,1996年以前读音经常与字形、字义结合起来考查,涉及汉字的范围比较广,试题难度大;1996、1997、1998、20xx四年的试题,语音开始单独考查,且试题涉及的汉字基本限定在2500个常用字范围内,极个别出自1000个次常用字之内,难度显然降低了。普通话是民族的共同语,共同语需要有语音标准,随着国家对推广普通话的重视,字音势必受到更大的重视。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一、高考预测

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看,主要是辨识并确认汉字在具体词语中的正确读音,尤其是多音字、形似字、声旁不表音的字的读音。

语音题的考查考虑到各地考生识别能力有所不同,考查的难度有所降低,表现在题型上由选正确项改为选错项,减少辨音的干扰;在语言材料选择上不涉及因方言不同而造成的声调问题。仍会包括常用常错的字和多音字。预计20xx年高考仍会考查这个考点。

二、复习建议

正确识记汉字读音,虽然只是考查记忆能力,但也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的问题,正确识记汉字读音,也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方法得当,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在这里提供以下几点复习建议,以供参考。

1、注意复习范围

汉字数量虽然众多,但常用字仅有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两者相加起来仅3500个,考题中涉及到的不会超出这3500个字的最大范围,绝大部分出自2500个常用字,其中那些易读错的字往往是命题人命题时的首选,因此,复习时要以《容易读错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我们复印了这两个表)和高中语文课本(1---6册)后面的《现代汉语词语表》为线索,对里边的字、词要会读,读准。对那些容易弄错的字更要注意。

2、卡片记忆法:在复习上述两个表格(《容易读错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内容时,准备一张不透明的硬纸片、铅笔、红笔、卡片等。具体做法是第一次用硬纸片盖住表格中约10个字词右边的注音,然后默读这10个字词,在读错的字词的下面用铅笔划线;第二次也用硬纸片盖住读错的字词的注音,再默读这些字词,在第二次仍读错的字词的下面用红笔做记号;第三次用硬纸片盖住用红笔做记号的字词的注音,并默读,将第三次仍读错的字词抄在卡片上或笔记本上建立自己容易误读的字词库。这样复习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3、注意下面几种易读错的情况

①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②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③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如“发卡”、“关卡”中的“卡”读qiǎ不读kǎ。“角色”中“角"读”jué不读jiǎo。

④成语中某些带有通

现代汉语课件【篇5】

第八章 现代汉语修辞概说

一.导入

平时,听别人说话,感觉有人说得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仅能够让人懂,而且让人非常想听;可是有人说话呢,虽然没有错,但是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就像一杯白开水;当然还有一些人讲话,则是错误百出,让人不忍卒听。其实,这都属于讲话水平的问题。这里的学问很深,很多,有很强的所谓的讲话的艺术性。谈讲话的艺术性,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修辞其实正是研究如何运用语言艺术的。二.修辞的含义

(一)“修辞”溯源

在中国最早把“修辞”这两个字连起来用的是孔子。据《易·乾·文言》所述:“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的“修辞”是个动宾结构的词组。据《说文》解释:“修,饰也。”段玉裁作注:“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说文》解释“辞”为“讼”之意。两个字合起来是“修饰文辞”的意思。这是第一次从言语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修辞”这一说法,而且把它和“立诚”连在一起,看作君子进德修业的必需之事,提出修辞要有真情实感,足见孔子对修辞的重视。

自古以来,人们对“修辞”的意义已作出过许多阐述:有的解释为“修饰文辞或语辞”,有的理解成“美化语言”,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解释为“调整语辞”等等,都把“修辞”当作动宾词组来理解或使用,指的是修辞活动,与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修辞”不完全相同。

(二)“修辞”的一般含义

“修辞”这个词在今天一般有三种含义。

1.指修辞活动。

当表达这个意思时作动词用,如“修辞要适应题旨和情境”(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又如明代顾炎武说:“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于修辞。”鲁迅也曾说:“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不能达意。”

2.指修辞这一事物本身。

即客观存在着的那些规律,客观存在物,是一个名词,如“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它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这个“修辞”是指从人们的修辞活动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有效运用语言的规律。

3、指修辞科学。

用作该义时,也是一个名词,如“刘教授是搞修辞的”。修辞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修辞规律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和学说。因为不同人的认识水平、研究角度不同,这个意义上的“修辞”也必然会带上主观色彩。

(三)“修辞”的定义

本书将“修辞”定义为: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以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规律。具体分析,它包括如下三个特点:

1.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

“题旨”是人们言语表达的意图或围绕的主题目的,“情境”则是指言语表达时由情景、氛围、场合等构成的环境。这种环境又称“言语环境”或“语境”。广义的语境包括说写活动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上下文等;狭义的语境仅指上下文。修辞活动离不开题旨情境,修辞现象是特定题旨情境的产物。

2.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

语言是达意传情的工具,修辞活动就是运用这一工具以求更好地达意传情的过程。可供选用的语言材料是非常丰富的,从语音来说,声韵调的搭配、音节的长短、节奏的慢快、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是可利用的手段;从词语看,可根据语境准确选用各类词语,又可随达意传情需要,使词与词超常搭配;从句法看,有不同的句类、句型、句式可供选用;就连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也可成为修辞活动的材料。

修辞的一切方式,都要依靠语言材料来构成,修辞的一切效果,都要通过语言材料的恰当运用来体现。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义形式的选择,即在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中,选择最有效的言语表达手段;二是某种手段的变异使用,将某一表达方式加以变化,变为异乎寻常的表达手段来提高表达效果。

3.追求理想表达效果

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理想表达效果。所谓表达效果是指修辞内容通过修辞手段表达出来后,在接受对象中所产 2 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晓畅、均匀缜密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

以上三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言语手段的运用要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而理想表达效果必须通过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来达到。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难以达到修辞的目的,而言语表达手段的运用,是修辞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三)、修辞学

(一)什么是修辞学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怎样运用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语音、词语、句子等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规律的科学。

修辞学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及文字学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和同一层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分别研究语言要素自身的结构系统和规律;文字学则处于另一平面,专门研究语言书写符号系统的性质、结构和演变;修辞学又处于第三平面,从提高“达意传情”的效果方面来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正如《修辞学发凡》在谈到修辞和语言文字的关系时所指出的:“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正因如此,学习现代汉语的修辞知识,要在学习掌握教材前面各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修辞现象是人们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言语现象,而且是一种力求达到理想表达效果的积极的言语现象。因此,修辞学作为研究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应当视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修辞现象是具体复杂的,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修辞学的任务就是对修辞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系统的说明,并用来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

(二)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的关系

修辞要综合运用语言的各种材料,同时又涉及到其他有关的学科,特别是语法学和逻辑学,应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语法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我们说话或写文章,用词造句是否符合语言的结构规律,这些是语法学的研究范围。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即从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 3 的内容上把握思维是否符合逻辑规则和规律,也就是说,研究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反映、认识客观现实的方法是否正确。

修辞学研究的是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规律。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词语用得是否准确、是否有表现力、语音上是否和谐、句子表达得是否晓畅而生动、整段的话或整篇的文章是否条理清楚,等等,这属于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人们通常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语法学、逻辑学和修辞学是三门性质不同的学科,它们相互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语言运用中的许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要同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不能机械地用逻辑和语法的规则去衡量人们的言语表达;另一方面又不能只求言语表达的语法规范、句子通顺、合乎逻辑而不考虑修辞效果。例如:

①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②绕到L君的寓所前,便打门,打出一个小吏来,说L君出去了,须得午饭时候才回家。

这两个例子如果机械地进行逻辑分析,似乎都不合事理:“失败”是抽象概念,无形无体,按常理本不能像断绳一样接起来,也不能像钢铁一样进行焊接。例②中的小吏明明是听见打门声音应声来开门的,不用“走”却用了一个“打”字,于事理也不吻合。但从言语表达的效果上看,却是好的:例①中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抽象之物拟作具体实物来描写,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例②中动词“打”的两次使用,把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第二次的使用把“小吏出来开门”与“打门”两事之间的因果、时间发生上的先后都显示出来了,言简意赅,十分传神。

③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④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这两例如果机械地用语法规则来分析,似乎也有错误:例③中“国”是个名词,怎么能和趋向动词“下去”搭配在一块使用?例④中“筷子”是吃饭用的 4 工具,无知觉无感情,怎能用表示人的情感的词“懒洋洋”来修饰?但从修辞的角度看,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例③中“国”字临时改变了词性,言辞简洁,意蕴深刻,又有讽刺意味;例④中把持筷人的心情、神态移用到筷子上,是这一特定语境中的临时移用,形象而生动。这是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段而达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修辞与语法、逻辑之间虽然有区别,但不是各不相关、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修辞活动一般要以逻辑规律为前提,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修辞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首先就要使表达与事理相合。违反事理,不合逻辑,这不是靠使用修辞手段可掩饰的。正确的言语表达必须以合乎语法规则为前提。如果说出或写出的句子不通顺,那无论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也难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

2.对言语表达进行分析,应同时着眼语法、修辞和逻辑三方面。因为人们的言语表达过程是对这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一语句,从它的结构规律着眼,是语法分析;从它所表达的思维方法着眼,是逻辑分析;从表达效果着眼,就是修辞分析了。如:

⑤月光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伴着月光,发出沙沙的响声。

例⑤从修辞上分析属于病句,病因在于词语的配合上有问题,“月光”可以“照着校园”,也可以“像银纱似地罩着校园”,但不能说成“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从语法和逻辑上看,也同样是不恰当的,“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自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又夹着一句“伴着月光”就是多余的了,应该删去。又如,复句的几个分句之间,有时用关联词连接,有时也可不用,这是语法要讨论的事;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关系,这是逻辑分析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有时用上关联词,有时又不用,这就要从修辞方面来作出解释了。我们在学习修辞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修辞同语法、逻辑之间的关系有机联系起来,掌握修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增强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言语修辞现象的能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修辞≠辞格≠修饰文辞

辞格仅仅是修辞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修饰文辞:书面的知识

陈望道:“修饰调整语辞”修饰文辞给人的感觉就是只承认文辞也就是书面语的文章,而口语中不存在修辞。同时,着眼于华丽精巧的文辞。

陈望道主张: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三、修辞的含义

平时,我们听到的修辞至少有三种: 我们要学习修辞。(学问)

这篇文章经过一番修辞后,好多了。(行为,活动)这种比喻修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修辞格)

我们要讲的修辞指的是讲话或者写作时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也就是说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活动。

比如,作文时,要尽量使用华丽的辞藻,使自己的文章读起来悦耳动听,这是修辞行为,其实,有时候,不用华丽词语,为了使自己表意更明白也是一种修辞行为。

例如:从此,就看到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新鲜的讲义

陌生的先生)

这种对用词进行修改,以求明确的表达的过程就是修辞活动。当然,这和为使语言华美精巧的修辞不一样。关于它们之间的区别,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首次对修辞进行了分类:(浓妆淡抹总相宜)积极修辞——使用一些辞格,显得更为形象生动 消极修辞——不追求华丽奇特,以明白精确为主。比如,(1)木兰诗(陈望道举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具体体验)

当两种修辞不可以两全时,必须牺牲一方面。那就要判断本意偏在何方,方才可以决定。如果要概念明白,只说水流、马嘶。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央电视台实况直播,当时白岩松在结束 6 时讲:

江泽民等参加了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用的名称是“中国政府代表团”,因为有另一方——葡萄牙政府代表团参加;结束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所用的名称“中央政府代表团”,因为是国内事务。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在政治性活动中,名称、术语的准确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3)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孤单英雄传奇色彩“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天)换人间。”(春色能给人万象更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感觉,且春色既可以指季节,也可以指人类社会,语义双关,大大丰富了词语的韵味。)

修辞:是讲究运用语言艺术,对语言的修饰、调整以期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一项活动。

四、谭学纯、朱玲老师的《接受修辞学》《广义修辞学》

五、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八宝山:要严格控制人口

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汪精卫)《雅谑》公公媳妇之间的对话 欢迎再来

红领巾

朱元璋当皇帝后

陈望道:修辞要适应题旨情境

像女人脸上的瘸子

隐性语境:比如交际目的,交际双方对某个问题达成的共识等。学习要点:

简要介绍修辞的几个相关概念、修辞的对象和任务,以及修辞学与相关学科语法学、逻辑学之间的关系。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组成要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前面几章分析了这几个要素自身的结构系统和规律。本章讲述人们运用语言各要素的具体规律,即修辞规律。

现代汉语课件【篇6】

现代汉语—修辞

思考和练习一(172页)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字,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第一种说话欠妥。它的弊病是把修辞看作单纯的文字技巧,贬低、缩小了修辞的功用。不可否认,修辞是要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咬文嚼字的,可这只不过是它的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究句式的调整、修辞格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的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是不够的。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的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选用同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的雕琢,然而修辞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的。在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雕琢问题,思想内容的锤炼更为重要,不要把修辞看作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问题,更不是“卖弄”。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的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像适应表达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是修辞的重要原则。

“超常”是修辞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表达而取得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但这要紧紧依靠语境的配合和制约。

双关就是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不管是利用词语意义,还是借助语音条件,总是以语境为前提的。这不必举例。

“种”是个动词。它可以用“花草、树木、药材”等做宾语,这是正常的语法结构,如果以“希望、理想、精神、意志”做它的宾语,是搭配不拢的,但是,在甲乙两件事连说的语境里,后一种用法却可“起死回生”,产生别开生面、含义深厚的表达效果。如说:“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在这句话里,把“种„„树秧”的“种”同“希望”拈用到一起,不仅不是病句,而且顿生文采,含蓄、隽永、别具一格。

修辞的情境意义、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

修辞用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非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

修辞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韵、叠音、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特定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靠句子传达修辞感受的。一般地说,修辞要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但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修辞往往是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和文章的力量、气势、情采、义理、跌宕等方面的效果是离不开句式的选择和调整的。

总之,语言三要素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为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语言三要素的功用。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也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辨证地分析修辞现象。

思考和练习二(181页)

一、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

词语的锤炼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入手。在意义方面,应力求用最准确妥帖的词语集中地突出地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联想,用动态的词语去烘托、渲染静态的事物,使之栩栩如生;用含义比较具体、色彩比较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还须注意词类活用,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些都应以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基础。在声音方面应力求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韵脚和谐以及叠音、双声 叠韵的运用恰当,使词语声音协调。因为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所以,要想以声传情达意,只有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锤炼词语,才能收到完满的表达效果。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① 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者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⑻照耀着五洲四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途。

叠韵词“照耀”(zhaoyao四声)多次重现形成了声音的反复美。各分句谓语结构大体一致。又“广场”(仄仄)和“河山”(平平)、“四海”(仄仄)和“征途”(平平),平仄相间,声音错落有致,悦耳动听。

② 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树的风格。

“铮铮铁骨”(平平仄仄)和“凛凛情操”(仄仄平平),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有节奏感。又“铮铮”和“凛凛”叠音相对,音调铿锵,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③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无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这段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比较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A ① 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② 山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例① 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的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悠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例② 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人的有限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B ①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 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四、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① 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她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太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有不同的雅名。春天万紫千红,叫金刚山;夏天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又名蓬莱山;秋天谩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绚丽多姿”一语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对金刚山美好景色的总印象。“绚丽”言其美,“多姿”言其变化,只此一语包括了下文的许多描写。“万紫千红,飞泉腾空,浓荫蔽日,谩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四字格词语描绘了金刚山四季景物的变化,音节整齐匀称,声调仰扬起伏,富于音乐美。又“飞、腾、蔽、染、装、裹”等动词使静止的景物鲜明而生动,随季节的变化更替的山名,更使人感到金刚山的四时之美。

②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永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首句用了“多、清、静、柔”4个单音节形容词,简洁干脆,描写贴切,有容量。作为总写部分,很有概括力和形象感。次句对偶十分自然,“深潭”、“小渠”点出到处是深水浅流。第三句的“有河”、“有井”、“有溪”除了同前一句尽写这里水多之外,还暗含无水不成景之意。接下来的对偶句又含蓄地写出了这里的水给人的感官之美:清亮、平静、柔和。水之源肉就是难老泉。这段文字用词准确形象,朴素自然,透出一股清新之气。单音节词用得平时稳妥,全文有整句的效果。

思考和练习三(190页)

一、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句式表达而不用那种句式表达?

这说明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对句式是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调整和选择句式的总的原则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目的,选择那种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尽可能连贯得体的。

二、从《白杨礼赞》中选出适当的例子谈谈句式选择的作用。

《白杨礼赞》中有短句、有长句;有整句,有散句;有陈述句,有反问句;有的句子有比较长的插入语。各种句式都有它的表达作用。

以反问句为例,文中第七自然段连用4个反问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他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向着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4个用“难道”的排比句,语气激昂,极有气势和力量,启人深思,激人奋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几句结构基本上相同,只是宾语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丰富,热情地赞颂白杨树,赞颂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赞颂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写得有变化,有层次。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面句子是那种类型?他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① 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主义的统一论,乃是亡国的同意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一论.这个句子是个整句,有结构相同的两个谓语,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有力地揭露了??顽固派所宣扬的“统一论”的阴谋实质。

② 抑不住的颂歌啊,尽情地歌唱吧,止不住的喜泪呀,甜甜地流吧,金子般的光辉题词啊,把各族人民团结的金桥飞架!

这也是个整句,三个分句都是结构想色的主谓句,而且主语、谓语的末了都是押韵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流畅地书法了赞颂党的真挚感情。

③ 他生得身材高大,面貌敦厚,眉目间透出股英武的俊气。

这是个散句,两个分句结构不同,但语意贯通,散而不乱,描述了一个英俊人物的特征。

④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这是书面语句式。句中用了“„„而„„,„„而„„”的结构,揭示了真、善、美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严密的逻辑性。

四、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讲到的五组,还有哪些?举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从修辞角度去分,常见的句式爱有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现将松句和紧句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

①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②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例① 是单句组成的紧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三个定语集中在一起说,没有语音停顿,结构较紧。语意的重点是“人民”。

例② 是复句组成的松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分开来说,作三个分句的“人民”的定语,分句间有语音停顿,结构较松,突出表明这三个定语是语意的重点。

五、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A、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改句:苏轼有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原句的第一分句是宾语有同位短语的句式,因同位语列举全诗成了动词“云”的宾语,虽然形式上仍是两个分句,但诗的内容较原句明显突出,读起来更觉顺畅。

B、原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他: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赶紧,要不走到家就会打泡的!还告诉他: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改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的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到家会打泡的;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水脚。

原句是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它由带双宾语的三个单句构成。

三个单句的谓语都有“告诉”,句群的中心意思比较明确:通过一再告诉,强调了要提醒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人们对将军的关照和热爱。如此表达,既可突出提醒的内容,又显得有条理。

改句把有三个单句的句群改成一个有双宾语的长单句,远宾语成了复杂的复句形式,把“告诉”的三个内容都集中在远宾语成分上,表达效果不如单句清楚。字数少了,句式化简了,但结构上拖沓,表意不如原句突出。

思考和练习四(201页)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1.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喻词“像”的前后有本性和喻体。本句是想把“人需要真理”(本体)这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些,具体些,形象些,使人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2.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似”是喻词。用“珍珠”比喻“水花”,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3.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暗喻。首先从总体上来比,用喻词“是”把“生命”(本体)比作树(喻体);接着根据“树”的特点,又从四个方面比作:用四个本体和四个喻体。全句通过“树”的各部分的特点,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表达效果非常突出。

4.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根,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这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两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引喻。

5.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是明喻,“瀑布”是本体,“好像”是喻词。“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二,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A1.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

2.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着大雨走过去了。

B1.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2.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了口袋”。“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 银泻地一般”也是明喻。

A,B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代表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也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

1.满天的阳光下,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2.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例1.有两处比喻,例2是比拟(拟物)。比喻是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并不涉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1.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晶莹的外形,以“斗”喻瓜的大。比拟是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家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作拟体来描述。例2.把敌人当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这就是比拟。

四.试就比拟的运用分析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修辞效果。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作者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情态的词语,如“送,迎,俏,争,报,笑”等来描绘大自然和梅花,把大自然的现象和梅花写得栩栩如生。通过比拟,赞美刻傲霜斗雪的梅花,也就赞美了不为名利,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韧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换名的方式主要有那些?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换名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

(一)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二)专名代泛称。(如用“诸葛亮”代替有智谋的人)

(三)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四)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六.举例说明粘连和比拟的区别。

1.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2.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例1.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事物都出现。

例2,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词格加强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一)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1.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2.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

(二)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天简直热的发了狂。

(三)借助借代来夸张。例如: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蜒水。

八.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辞格,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

思考和练习五(210页)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栓关的例子,分析一下他们的修辞效果

双关有两类。一类是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闻讯吴刚和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

第二句中的“杨柳”字面上写的是轻轻飘飏直上重霄的氧化柳絮,实际上是指杨开慧和柳直荀烈士,歌颂他们忠魂升天,永垂不朽。谐音双关,寓意伸长。一类是语意双关。例如:可是匪徒们走上着几十里的大山脊,他们没有想到马蹄的麻袋片全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露出了马脚”的另一种意义是匪徒露出了破绽。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很有表现力。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采用下列办法刻是反语明显,不含混。

(一)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也有解散鞭子,盘的平的,初夏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上小姑娘似的发髻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实在是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二)用引号表明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同上)

“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1.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到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巴金《忆鲁迅先生》)

2.流氓欺乡下佬,洋人大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1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意的。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

例2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例3是双关。它有意用语音和语意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意思却在于他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御用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四、下面的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诗中末句用的是谐音双关。“羊”与“杨”谐音,指的是敌军师长杨池生、杨如轩。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这一工作。(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促退”仿“促进”而造,是仿词。

③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都是反语。

④要不是咱们今天搞到这口袋小米,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杜鹏程《保卫延安》)

“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是婉曲。

⑤我妈呀,心里总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老是说:咱是党员,是人民代表,只能奉献,不能索取。别人家里都现代化了,我们还是一贯制。

例⑤中末句用的是婉曲和映衬辞格,不直说自己家还没现代化,不比别人富裕。

6.他勇敢地承认了错误-是别人的;他坦率地说出了对顶头上司的全部看法-都是优点。

思考和练习六(217页)

一、下边两句,一个是用对偶方法,一个不用。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向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2)向科学进军不畏征途坎坷,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

第(1)句是一般陈述句,是散句形式,有口语风格,语言简单好懂,常用于一般语境。第(2)句是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书面语风格,语言凝练,便于记诵,常用于特殊语境。

二、排比的修辞效果是什么?了解排比的结构形式对写作有什么好处?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份排列起来的一种辞格,它可以增强语势,突出语义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构成排比的各项往往有共同的提示语,因而节奏感强,和谐流产。在写作中遇有内容不便于做总括叙述时,可以采用排比列举叙述;有的虽然能作总括叙述,但为了加强语势,突出重点词语,也可采用排比句。排比多用于说理、抒情。用于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就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首都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

②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

例①是排比,例②是层递。

两者的相同点:(一)都有三个以上事物较整齐地排列着;例①是四个偏正短语并列,例②是三个动宾短语并列。(二)都有提示语,例①是“自己”,例②是“关心”。

两者的不同点:(一)从形式上看,排比要求相同或相似,要求有共同的提示语,层递没有这样的要求。(二)从内容上看,层递要求有层递性(递升或递降),排比没有这样的要求。

四、就下列两列说明顶针和回环的区别

举例说明顶真和回环的区别。

①有翼的屋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边有几只箱,箱上边有几只筐。

②生产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

例①是顶真,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

它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到丁等,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是上萱下接的关系。

例②是回环。它只由两个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颠倒语序的手段,巧妙地调遣它们,从甲到乙,又从乙回到甲,是回环往复关系。

五、试给下面的①、②、③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应的对句(下联)。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对),无粮要粮无钱要钱(反对),捕鸟得鸟捕鱼得鱼(串对)

②乐观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开拓者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正对),悲观者从幸运中看到失望(反对),革命者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串对)

③江山添秀色,天地沐春晖(正对),风雨送阳春(反对),人民庆长春(串对)

六、下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三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唱”一词又三次出现,这是反复。

②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

句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

③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 三部分句子字数、结构都相同,构成排比格式

④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的亲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出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 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

七、自拟文题,在对偶、层递、回环、排比、双关、拈连、仿词、反语中选用四种不同辞格写一段300至400字的短文。思考和练习七(224页)

一 对比和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 映衬的表达作用。

A 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B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1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 “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例2中的

二、就下列例句说明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三、什么是设问?设问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试从形式和效果上加以比较说明。

设问有时是自问自答,如“是谁把天安门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劳动人民巧手一双。”设问有时是明知故问。设问可以使语言有波澜,引导人们注意和思考问题,或激发人们的感情。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回答的,如“你知道明天有雨吗?”对方回答:“我不知道。”它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明白自己的疑问而作出回答。

四、下列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对比。

②杨嗣信艰难地翻了个身,转脸眺望着窗外。夜空阴云 密布,看不见一颗星星。可他那颗跳跃的心却是明亮的。映衬。

③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夜雾洒过,阵雨洗过,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淌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间隔反复。

④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常见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还是翻译同志眼尖,脱口而叫着:“骆驼!骆驼!”

设问 思考和练习八(227页)

一.辞格的综合运用形式有哪些?它们的修辞效果是什么?试举出几个综合运用的例子,分析它们的类型和表达效果.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套用等形式.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的 交错使用,前后搭配,互补互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可使思想内容表达的更加丰富多彩,鲜明有力.例如:杜鹃花开遍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来的那三十万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下山去了.这是比拟辞格的两次连用.”欢送””毛竹”是把毛竹比作被欢送的人.这是第一次比拟.日让毛竹”一路欢唱着飞下山了”‟是把毛竹比作又欢唱又能飞的动物,这又是一次比拟.文字写得极其生动活泼,使读者对毛竹有深刻的印象.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它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彩多姿,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有文采和力量.例如:

真是天大的好事!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这是拟人与夸张两种修辞兼用.扫帚在欢笑,是拟人,也是夸张,它描绘了喜事临门,皆大欢喜的景色.二、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文的辞格。

①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

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

分号前是明喻与拟人连用,分号后是明喻,破折号后是拟人。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偶、警策兼用,其中套用暗喻。

③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 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首先设问,其次是暗喻。

④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首先是明喻,其次是夸张、对偶兼用。

⑤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对岸是一片森林,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名叫米拉朵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论力气,米拉朵黑能和野熊摔跤。论人才,米拉朵黑像天神一般英俊。论性情,米拉朵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森林--森林„„”这是顶真,其次,三个“论„. 其中套用夸张、明喻。

⑥东方白,月儿落,第二行是拟人兼夸张,第三行晕拟物,第四行是拈连。

⑦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第一行是拟人,第二行是排比,后两行是夸张,其中第三行兼对偶,第四行是排比。

三、四.有人把连用,套用,兼用的综合形式叫做”混用”,你有什么看法?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复杂的修辞现象中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连用,套用,兼用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各有其特点和表达效果,应该各立门户,但有时候它们会有交叉现象,或在连用中有兼用,或在套用中有连用等.这种错综运用,有人又叫”汇用‟,不管是哪种形式,统称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有道理的。“分析”与“综合”相对应说,也很明确。“混用”的说法,笼统模糊,不必用此概念。思考和练习九(236页)

一、下列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不和谐的地方,请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①动人的事数说不尽,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改为:动人的事迹说不完,丰收的喜讯到处传。把“事”改为“事迹”,把“数说”改为“说”;改“尽”为音节相称,配合得当,声音和谐。

②我是一名清洁工,为人民服务记心怀,挥舞革命铁扫帚,扫除一切旧传统。

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一般要讲究押韵,要将第二句末尾的“怀”改为“中”,韵脚才和谐,读起来才上口、好听,也比较好记。

二、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音节方面谈谈为什么改。

①原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改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中的“筛下时”,是三个书面色彩的单音节词,读时音短促,语气急速,不很适应上下文的要求。改文为“筛子底下的时候”,是三个口语色彩的双音节词,读时音节和谐匀称,自然顺口,语气舒缓,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②.原诗:他要和你算账,不要你的银洋;要交的朋友,也不是朱桂棠。

改诗: 他来和你算账,不是要你银洋;他要交的朋友,不是你这条狼。

这首诗改了几个地方,就音节而言,改诗比原诗整齐匀称,第三句增加了一个音节,使每句都是六个音节。

三、比较下面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词语的意义上说说为什么修改。

①原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改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杨朔《荔枝蜜》)

原文中的“蜜蜂”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工蜂、蜂王(母蜂)和雄蜂,用“花精”供养蜂王的只是工蜂。改“蜜蜂”为“工蜂”,表意准确贴切,符合实际。

②原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爬,爬,爬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改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原文中的“爬”,是比喻陈景润攻关所做出的努力。“爬”是手脚同时着地向前移动的意思,它的方向可以是向上,向下,向水平方向,表意不很确切,人物形象也不够高大。改“爬”为“攀登”,是特指抓住东西向上爬,用手“攀”,用脚“登”,生动形象,既从正面写出陈景润攻关时坚忍不拔的神情,又从侧面烘托了科研山路之险阻,高峰之巍峨。

四、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选择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①原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改文:正说着,门被谁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彭荆风《驿略梨花》)

原文第二句是一个定语过多、结构过于复杂的单句,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因句子显得冗长,不便阅读。改文是结构较松的复句。它由三个短分句组成,内容突出,能更好地表达语意。语气比缓,便于阅读和理解。

②原文:碧梧园里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

改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衣裙在炎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叶圣陶《两样》)

原文中的“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是“人的视神经”,其中的“视神经”是专用语,不通俗;从上下看,语体色彩也不很协调。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是句,用语简练明确,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五、比较下列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辞格运用上谈谈为什文好。

①原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改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刘白羽《长江三日》)

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叫帆,也叫篷,把“帆”和“篷”合成一个词有点生硬,不好念,改用“帆”,念起来就顺畅得多。“篷”是口语,如改用“篷”,就和下面的词语格调不一致了。②原文:四周的人挤得紧紧,皇帝要避没法避;想要蹲下来,缩做刺猬似的一团,也办不到。

改文:人围得风雨不透,皇帝东撞西窜,都被挡回来,他又想蹲下,学刺猬,缩成一个球,可是办不到。(叶圣陶《皇帝的新衣》)

原文用“四周的人挤得紧紧”,比较抽象;改文用“人围得风雨不透”,是夸张说法,更好地描绘出入多的情态。原文用“缩做刺猬似的一团”,是比喻,也具体,但“一团”比较笼统;改文用“学刺猬,缩成一个球”,仍是比喻,但形象生动得多。

③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原文中的“鬼哭狼嚎”,纯为贬义,不能用来比喻描绘朝鲜老百姓从烟火里逃出来的情景。改用中性词语“连哭带叫”,就比较贴切,符合实际。

六、改取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歌声似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这是用的比喻(明喻)手法,把“歌声”比作可见的“明灯”,二者毫无相似之处。可改为:“这歌声将变成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②登山远望,对岸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这里用的是比喻(明喻),把“稻田”比作“繁星”,也不恰当,二者无相似点。可改为:“登山远望,对岸——方块一方块的稻田,好像绿色的方格锦缎一样。”

③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子吓得浑身发抖,低头求饶,好像在说,别割我,别割我!啊,我痛死了!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割稻的景况。镰刀割稻,稻子发抖、求饶、痛死,这与丰收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可改为:“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好像在欢迎我们,齐唱:“来吧!来吧!快收获!快收获!”

④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着人们微笑。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泥土”,但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泥土”怎么能“从地下伸出头来”?可改为:“人群欢跃,土块也微笑。

⑤晨踏白霜,晚披红绸。

这是对偶,句中的“红绸”,语意不明。联系上文看,好像指的是晚霞。可改为:“晨踏白霜,晚披红霞。”

⑥一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架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一个洲。

这首诗歌是通过比喻来夸张的,但夸张得不合情理,没有实际基础。既然南瓜如地球那么大,又如何“结在”地球上的“五岳山上头”,又怎样把它“架到大西洋”,怎么好说“世界(指地球)又多一个洲”?思维混乱,矛盾百出。这是假话、大话、空话,故意虚张声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创作。

⑦大家决心学习雷锋人,走雷锋路,接雷锋枪,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这里用的是排比手法。“雷锋人”是生造词语。可改为“大家决心做雷锋式的人物,走雷锋的道路,接雷锋的枪支,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思考和练习十(246页)一。什么是语体?

语体使为了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二 公文语体和政论语体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公文语体的特点是明确性 简要性和规格性。

明确性是指公文语体所要求的时间 地点 数量 范围等方面必须写得明确,避免发生歧义和误解。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 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简要性是指公文语体的内容必须扼要 清楚 通顺,指出问题和争论之所在;不能废话连篇,离题万里。例如《征兵工作条例》规定:“部队应该派思想好 政治观念强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干部和医务人员,组成精干的临时接兵机构,做好接兵工作。”

规格性是指公文语体有固定的格式,不能有随意性。例如命令 通报 决议之类的标题 编号 发文日期有一定的规格。(关于政治语体的特点,可参考课本自答)

三 文艺语体有几种类型?

文艺语体可分为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三类。散文体指小说 散文和特写等。韵文体指诗歌 词曲和快板等。戏剧体指话剧 歌剧和地方戏等。

四 比较下面两个例子,说明文艺语体 科技语体的主要特点。

A三株名松都在这里。“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丫,如张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略。(朱自清《谭栝寺戒坛寺》)

B细菌有三种主要形态:球形(球菌)杆形(杆菌)及螺旋形(螺旋菌)。但在这三类之间,还有许多不显著的过渡形态。细菌的形体虽然如此之小,但各类细菌间,其体积的差别很大。最小的杆菌,长约0.5微米,宽约0.2微米;一般杆菌的体积为2乘以0.5微米。(李杨汉《植物学 细菌》)

例1是文艺语体。它的特征是语言的描绘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努力追求艺术化。例2是科技语体。它的特征是语言表达具有精确的性和严密性,不追求艺术化。

现代汉语课件【篇7】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掌握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方法。

2、加强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的练习,力求又快又准的做好这些类型题。

[考点概述]

1、考点的能力级别为A,但难度并不小,要予以重视。该考点一般出现在第一卷第一题,分值3分。

2、考点的复习范围应以现代汉语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为主,特别要掌握好教材三、四册附录里面的生字词。

3、考点的考查类型主要有下面几种:同音字、形似字、生活习惯造成的误读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备考时要注意类型特点,掌握解题技巧。

4、本考点设置的错误点主要有下面三种类型:音误、调误、音调全误,解题时要多留意。

[命题预测]

1、纵观近几年高考识记字音试题,我们可以推测本考点命题的基本趋势。

2、可能单独命题,也可能与字形兼顾命题。

3、名题重点依然是多音多义字、形似字、同音字、形声字和生活中易误读的字;每一入选的字音多为生活中常见常用但出错率较高的字。

4、特点倾向于混合型,像多音字与形声字的混合编排,同音字与形似字的综合设题等。

[复习重点]

1、现代汉语常用的2500个汉字、次常用字1000个为主,以《容易读错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高中语文课本(1---6册)后面的《现代汉语词语表》为线索,对里边的字、词要会读,读准。特别要掌握好教材三、四册附录里面的生字词。

2、住常用词语,即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主要精力应放在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常用词语上。

3、重点集中在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方言字四种类型上,我们应该多做这些类型的练习。

[复习方法]

1、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先将精选出来的重点字音,按照类型和音序切割成小的条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20—30个,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2、精选近年高考字音题,揣摩一些典型试题,归纳总结,有针对性的练习。

3、以练为主,在练习中发现薄弱环节,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

[复习课时]

四课时

下面是复习的具体操作过程:

一、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例明确试题的特点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在全国推广普通话,高考语文试题第1题往往是考普通话的字音。不过考法不断有变化,通常是给四组加的字注出读音,要求辨别正误,如20xx年全国卷第1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璀璨(càn)憧(chōng)憬饮鸩(zhèn)止渴

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

C.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

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óu)

有时给出一个字的读音,要求辨一组字的读音的异同。如1998年第1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差chā差错误差差强人意差可告慰

B.解jiě解决押解浑身解数不求甚解

C.塞sè堵塞边塞闭目塞听敷衍塞责

D.提tí提炼提防提纲挈领耳提而命

近两年则干脆不给注音,要求辨别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或“完全相同”的一组。

综观近几年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试题,可以看出试题的下列特点:

1.考常用字甚至是最常用的字的读音

这从上列两道题可以看出这一特点。举例说,近几年考过的“绮丽”的“绮”、“擂台”的“擂”、“拘泥”的“泥”、“匹配”的“匹”、“倾轧”的“轧”、“参与”的“与”、“结束”的“束”等等都是常用字。考常用字的读音,而不考生冷的字的读音。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重在应用。生冷的字使用的频率低,自然不能成为考试的选例。

2.注重形声字和多音字读音的辨别

常用字的数量比较大,究竟选择哪些常用字来考查,这是很有讲究的。高考注重选择常用字中的形声字、多音字来给考生辨别。

形声字,按照一般规律应该读声旁。但是,许多形声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声母变了,有的韵母变了,有的声调变了,更有声韵调一起变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知这一变化,仍然“读半边”,因而误读。如“绮丽”的“绮”应读qǐ,而不能读qí;“旖旎”应读yǐnǐ,而不能读qíní,“分泌”的“泌”只能读mì,不能读bì等。

多音字是汉语特有的现象,而且在现代汉语中数量较大。人们不注意它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读音,因而常常读错。如“差”有4个读音,在“差别、差错、差额、差价”和“差强人意、差可告慰”这些词语中读chā

现代汉语课件【篇8】

【复习指导】

1.识记汉字语音重点是什么?

答:高考对语音的考查在中断了两年之后,20xx年又恢复了。该考点涉及的能力,即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音。试题特点是给出四组词语辨识其中一些字的读音的正误,1996年以前读音经常与字形、字义结合起来考查,涉及汉字的范围比较广,试题难度大;1996、1997、1998、20xx、20xx五年的试题,语音开始单独考查,且试题涉及的汉字基本限定在2500个常用字范围内,极个别出自1000个次常用字之内,难度明显降低了。

从最近几年的考题看,应该识记的重点是:

①多音字

这五年的考题,共考了七十二个汉字的注音。其中多音字有臭、擂、塞、载、泥、识、与、度、轧、差、解、塞、提、省、相、藏等共十五个,占近五分之一。多音字大多有一个是常读音,其他的为次常读音。如果在试题中,标作次常读音,这个读音一般是正确的,如臭、擂、塞、载、泥、识、度、轧、省、相、藏等,而标作常读音的一般是错误的,如与。

②形声字

已考的如绮、箴、皎、帙、璞、殄、谑、旖、劾、杞、璨、憧、鸩、凝、泌、孜、蹊、缪、碱、减、箴、喊、感、弹、惮、阐、禅、殚、膊、博、缚、薄、簿、滇、嗔、缜、填、慎共三十八个,占已考字音的二分之一强。形声字的声旁在语言的变化过程中很多都失去了表音功能,或者该形声字的读音与该声旁的读音只是音相近而已。如果在试题中,标作与声旁读音不相同的读音,一般是正确的,如绮、皎、帙、殄、谑、劾、杞、璨、憧、鸩、凝、孜、蹊、缪。标作与声旁读音相同的读音,一般是错误的,如箴、璞、旖、泌。在声旁相同的情况下,就只有靠平时读准确,在考试时可以先辨析能读准的,再对把握不准的,通过排除选择的方法来推求答案。

③常见字和生僻字、少量方言词

常见字标音一般是错误的,如迹(该字一般字典标第一声)、姊、束。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如戕、倪。少量方言词如姊妹jiě、结束sù等。

【典型示例】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0xx年)

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

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

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

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

【答案分析】正确项为D。A项中的"碱"和"减"读音相同,都读jiǎn,其他的"箴"读zhēn,"喊"读hǎn,"感"读gǎn。B项中的"弹"和"惮"读音相同,都读dàn,其他的"阐"读chǎn,"禅"读shàn,"殚"读dān。C项中的"膊"和"博"读音相同,都读bó,其他的"缚"读fù,"薄"读bò,"簿"读bù。D项中的"滇"读diān,"嗔"读chēn,"缜"读zhěn,"填"读tián,"慎"读shèn。

2.如何消除常用字的误读?

答:①明确识记重点

根据历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复习范围主要是现代汉语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

考题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方言字四种类型上,据此,我们可以对复习范围内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进行一次梳理,整理出容易读错的字音,然后加以辨别记忆。

②讲究识记方法

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以示区别,因此要根据这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读音。如1997年高考第1题中"参与"的"与",意为"参加",它就不读"yǔ"而读"yù";又如1998年高考第1题"押解"的"解",意为"押送",它就不读"jiě"而读"jiè"。

形声字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等原因,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所以形声字并不都能根据声旁来推断读音。识记过程中一定要谨防声旁误导。如1995年高考第1题中"畸形"的"畸",它就不读声旁"奇(qí)"而读"jī";又如1997年高考第1题中"旖旎"的"旖",它就不读声旁"奇(qí)"而读"yǐ"。

少量方言字,要矫正地区缺陷。一定要有针对性地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所在方言区的读音缺陷。如1996年高考第1题中"姊妹"的"姊",北方考生就容易读成方言"jiě";又如1997年高考第1题中"结束"的"束",南方考生就容易读成方言"sù"。

③提高识记效果

先将精选出来的重点字音,按照类型和音序切割成小的条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20-30个,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典型示例】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海淀区5月题)

A.埋mái埋葬埋怨埋头苦干隐姓埋名

B.处chǔ处方处置

  • 汉语文课件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学生反应是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汉语文课件”相关内容,读完之后您或许会有些新的感受!...

    语文课件 08-14
  • 关雎课件范本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关雎课件范本,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

    关雎课件 07-05
  • 财务课件范本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财务课件范本”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中级会计师培训班  考试简介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

    财务课件 06-02
  • 小班英语课件范本

    所有老师都必须在上课前准备好课案和课件,而课件需要老师自己设计和改进。好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创造出好的教案呢?我很荣幸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小班英语课件”的文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 羽毛球课件范本

    励志的句子小编不辞辛劳将创意融入制作中打造了这份“羽毛球课件”。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 详细的教学教案有助于对授课内容进行完整系统的规划。相信本页的内容会对你有所帮助!...

  • 识字5课件范本

    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找到涉及“识字5课件”相关的资料。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老师在上课时要依据教案课件来实施。这篇文章仅作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识字课件 08-03
  • 定积分课件范本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定积分课件范本”,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主题:定积分的定义、性质、求解方法及其应用一、定积分的定义定积分是微积分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在一定区间...

    积分课件 07-20
  • 大班鸟课件范本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大班鸟课件范本,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教材 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形成的。大班幼儿正处于...

    大班课件 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