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写读后感。而作品《无言之美读后感》无疑是一本非常推荐给大家阅读的好书。读后感,实质上是一种对内心的反思和思考,它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我们的思路和情感。那么,对于写好作品读后感,有什么技巧呢?这篇网络文章《无言之美读后感》给出了一些非常不错的建议值得一读,希望这些内容能够给您带来更好的读书成果和提供更多的帮助方案!

无言之美读后感 篇1

读《无言之美》有感

悦读阅笃

对于一个审美阅读会议,通过作者的名字,阅读这本书。之前看过朱光潜的《谈美》,毕竟读书的时候太过于年轻,总觉得很理论派的文字,看完后之对潜意识有点作用,对本我意识影响不大;而现在看同是朱光潜的《无言之美》,可能年岁增加了,也多多少少多感受了一些艺术作品,反而觉得说的挺有道理的。美学,的确是应该主动接触的学科,如果能抛却艺术作品中本身所代表的含义,就通过最基本的感知,从作品中感受到生命之美,感受到对自我心灵的触碰,的确是一件很美好的体验。

首先,无言之美是指语言作为一种有限的媒介,不能传达无限的意境和美。一个作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作品和观点,而读者或者受众都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再理解,这两者之间无法相同,必然有区别,这与马东曾说过的“表达就是用来被误解的”是同一个概念。

同样的,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断臂的维纳斯就应该断臂,不应该去苦苦追问手臂到底是什么状态一样,只有当它是断臂的,它才有无限想象的空间,才能激发观者最多的遐想和共鸣。

因此,不同的艺术手段,如绘画、雕塑、诗歌等,都更有野心。表达的方式越是含蓄耐人寻味,引而不发的东西越是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越能激发**者最多的美感联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经常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去寻求心灵理想生活,越是现实生活中诸多限制,我们越希望心灵自由理想生活不受抑制,而无言的美感,才能充分的释放心灵驰骋在广阔的理想境界中,成为更加丰饶的自我。

第二: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同一件艺术品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如何判断美,使人们能够区分美与非美?这本书是认真的。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很难甚至基本不可能在人类史上达成一个美的共识判断,书中也无法举出这样的例子。但大部分人对于美是有共同认知的,一个艺术作品在大概率上能触动大部分人,它便是美的,这说明了美是客观的,是可以有判断的。同时,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作品在个人心目中的评价。即使是一些艺术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基本认识,也很难产生美感,这说明美是主观的。

因此,正确对待艺术与美是十分必要的。毕竟,没有一件艺术品是人民币,这是全国人民无法喜爱的。而且,即使是人民币,在一些物质欲望不强或基本上不差钱的人眼里,也没有多大吸引力。所以,欣赏美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认同一件事物或者艺术品的美感,可以将之推荐给朋友以便推广开来,至于朋友们是否能如你一般感受到同样的美,不要太过于强求。

在你感受美的那一刻,美已经在你的脑海中植入了最友好的影响。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体验和感受它仔细。

第三:对真善美的分析。真理是从应用的角度判断一个对象,善是从社会的角度判断一个对象,美不是从任何角度看一个对象。

一个最简单的比方,用失明二十年后突然能看到世界的人的角度去看待物品,就是从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其实类似于从婴儿的角度看待物品,便能看到物品的美。如今,许多艺术家都在寻求回归自然。许多儿童画,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画,都有攻击人心的力量,因为他们的作品都是从美的角度来创作的。

另外,快感并非美感,因为快感是从人类欲望即实用角度出发而得到的一种情感。其实现在很多美学都追求吸睛、快感,尤其是美女**,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快感,而不是美感。而很多艺术家,都将目光放在身边最普通的劳动人民身上、放在充满了肉感的躯体身上,其实就是尝试剥脱快感后,从人体本身的曲线中寻找美感的过程,从中寻找最难以捉摸但又最能感染人心的生命力,进而形成作品,才能让更多的人产生美的共鸣。

这本书其实是朱光潜的一点文字集,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对美产生兴趣,进而主动接触和学习美,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我们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美术课其实变成了自习课,不仅我们画不出来,甚至我们也缺少对优秀作品的学***知,美育的缺乏或者也是引起现代人过于焦虑总是快节奏的恐慌的一个原因。因为感受美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心灵逐渐得到滋养甚至放慢的过程。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感知美来找到一个更平静的自己。

无言之美读后感 篇2

无言之美,是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文艺创造必须遵守的一个美学原则。

他在《无言之美》一文中指出: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接着,他从美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戏剧、雕刻塑像诸方面举例,论述了这个观点。他以美术为例说: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刻越真切。

他告诉我们: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尽之意。在谈到诗词和散文的区别时,他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他强调: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须提高文学欣赏力,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

他还以男女爱情为例,说道:爱情摆在肚子里比摆在口头上来得恳切。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和更无言语空相觑,比较细语温存、怜我怜卿的滋味还要更加甜蜜。为此,他引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爱情之秘》诗作为证据:

一。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爱情是永远不能告诉的,

因为她像微风一样,

不做声不做气的吹着。

二。我曾经把我的爱情告诉而又告诉,

我把一切都披肝沥胆地告诉爱人了,

打着寒战,耸头发地告诉,

然而她终于离我而去了。

三。她离我去了,

不多时一个过客来了,

不做声不做气的,只微叹一声,

便把她带去了。

读完此文,我的理解是,朱先生所说的无言之美,似乎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含蓄之美。

无言之美读后感 篇3

当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中的话出现的时候,我倍加感激。他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在这之前,他还说了一句: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于是,我用这样的话语来开导自己。有一些生气而且想不通的问题,就有点儿通了。工作是不可能完美的。学生身上有各种的不完美,正如我们做老师的也一样,我们才要去追求更好的境况,不是吗?生气,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生得太久。要是生气生得太久,会影响身体健康,会直接影响生活的美好。很多学生,现在并不明白自己的现状,竞争的压力,或者明白了而不去追求,他还不懂得人生的悲剧在于有缺陷,人生的喜剧在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缺陷。

我想,如果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或者影响一个学生的生活与追求,我就应该感到快慰了,我就有了我的职业价值。何况,从教至今,我至少影响过一批学生了吧这样一想,得到了一些安慰和动力。我毕竟不能影响我的所有学生,似乎也没有谁可以做到。那天上课和学生谈论庄子的处世哲学,有些学生不能理解也不赞同。我倒是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以前,我又何尝不是。到了现在,才终于真心地觉得应该学一点庄子。

曾经有一句警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的职业生涯注定会有很多的云翳,等它们足够多的时候,我也就有了美丽的黄昏。

无言之美读后感 篇4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

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再想一想,朱光潜先生讲的不仅仅是写文章、练书法。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一规律。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常常欣赏举重的风格,尽量轻巧、随意、得心应手。他们有能力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这样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也属于勤勉持之以恒的人。虽然大多数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只有心中埋下一颗“成为大师”的美丽种子,我们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剖析了教师成长的“四境”,也许你会觉得无比失落这辈子,我是根本成不了名师的了。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悲观,名师(优秀教师)成长的“四境”,可以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名师成长没有捷径。

名师也经历过“疵境”阶段:教学之初,他们也会经历和我们一样的挫折,承受和我们一样的失败。他们也经历过由“稳境”向“醇境”乃至于“化境”突破的艰难与痛苦。

他们之所以如此优秀,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很快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和迷茫,名师们都经历过。这些困惑和迷茫,也许是一道坎,跨过了,我们就成了名师。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名师,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放飞自己的理想,享受无比美妙的“高峰体验”这是大多老师都可以达到的境界。因此,在遇到困顿和迷茫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勉励自己:也许我们正处于“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只要我们愿意“衣带渐宽”,那么总有一天会收获“蓦然回首”的那份成功的喜悦。

二是可以更加理性地向名师学习。

批评家陈四益先生有一奇文《跪着读还是站着读》,虽然讲的是读书的心态,但借用到我们现今对待名师的态度上也是很贴切的。正如教育**一位网友说的:我们看名师的“姿态”,大体上来说有三种:

一是“站着”,二是“跪着”,三为“骑着”。站着,气度从容,胸怀坦荡;对名师之长处或击节、或拍案,对名师之盲区或质疑、或建议;人格上平等,心态上平和。跪着,奉承连连,五体投地;对名师之言论或叫好、或鼓掌,对名师之行动或膜拜、或跟风;人格上卑微,心理上盲从。

骑着,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对名师之观点,不论青红皂白一律踩在脚下,咬上一口“失望”的唾沫;对名师之课堂,不论精彩失误全部打翻在地,扣上一顶“失败”的帽子;人格上扭曲,心态上膨胀。因此,我们学习名师,最紧要的是摆正心态。我们需要一种“站着”的心态。

有了站起来的心态,我们就可以走近名师,解读名师,模仿名师,追上名师,超越名师,这样我们就不会镜花水月了。对于名师在各个不同阶段的课例,我们不能一味叫好,也不能横加指责。毕竟,他们的课堂上也有时代的烙印,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我们更不能以名师“化境”时的课堂艺术水准去衡量他尚处于在“醇境”时的教学水平。

对于名师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他们。名师课堂之所以难以模仿,是因为他们的个人修养和气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支玉恒的大气,于永正的幽默,靳家彦的厚实,孙双金的洒脱,王崧舟的诗意,窦桂梅的激情,薛法根的平实,都有其独特的标识,任何人是学不会,也是学不好的。

面对名师,我们不能迷失自我。我们可以学习名师解读教材的视角,可以学习名师处理问题的艺术,可以学习名师臻于“化境”的点拨之功,但不要轻易克隆名师。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说:

在舞台上,我一直沉浸在自我之中,我一直觉得我就在“舞”自己。诚哉斯言!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

我是我,我的语文课是我的人格与灵魂与学生的人格与灵魂共舞。青年教师可以虔诚地学习名师,但绝不能成为名师的附庸。为自己标上“小xx”的称号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名家顶礼膜拜,这是极为媚俗的做派。

第三,名师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成为名师的可能性。

考察名师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技能、人格与学识的支撑,从“稳境”进入“醇境”或“化境”,人格和学识更胜于技术。如果我们光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而没有高尚的人格与渊博的学识,那么我们只能达到“醇境”而难臻“化境”。学习名师,要从细节做起,还要从个性和修养做起。

只有当我们具有了名师的人格、学养,那么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即便我们在天赋上不及名师,终其一生的努力只能达到“醇境”,但是我们照样可以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有了这一认识,我们就不会为自己感到羞愧,而会努力成为一生中最好的自己。

第四、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大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一个真正的名师,并不是单单上几节引起叫好的公开课,而是把根深深地扎在课堂上,他们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把爱化为教育的具体细节,让爱常驻孩子心头,让爱化作幸福,让爱温润心灵,名师们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尊敬、欣赏、唤醒、鼓励、鼓励是名师诠释中最熟悉的概念,它们是那么温暖、那么美丽、那么真实、那么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当然,这里的“大爱”还可以指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一个对生活缺乏兴趣、没有人何艺术修养的教师,很难想象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于永正的“京戏”,靳家彦的“相声”,王崧舟的“书法”,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

这种对教育事业,对生活,对艺术的“大爱”,正是一个老师从“稳境”向“醇境”、“化境”跨越,进而成为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五,学习名师的先进教育思想。

名师是有先进教育思想的老师。他们的思想是在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他们一般都具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与本学科有关的交叉知识、学科历史、学科内涵、学科教育理念演变轨迹等均有涉猎;名师还具有一般教师所忽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著名的老师对人类文化有着广阔的是野,即对文学,历史,经济学,哲学,法律,经济学,自然科学等的理解。

这样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名师的视野,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度,名师自身的阅读、积淀、实践、底蕴、反思、求索等最终使名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成熟了,就如放在口袋的锥子一样,一旦有了机会就会破袋而出,所谓“水到渠成”。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才有可能达到“醇境”乃至“化境”,才有可能成为名师(优秀教师)。

教育**的“看云”(薛瑞萍)老师,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六要向名师学习,向名师学习教育智慧。

名师是具有丰富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育智慧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那么智慧会源源不断地生成。

课堂上,思维受阻的时候,意见分歧的时候,陷入僵局的时候,都是我们锻炼并生成智慧的最好时机。用智慧管理智慧事业,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也会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量。

此时,我们已经不觉间走向了“醇境”乃至“化境”,我们就已经成为了优秀的教师。

第七、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将整个人生献给教育事业的胸襟。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尽管人与人之间有种种差别,我们仍可以将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由最低的说起,这四等是:

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要想成为优秀教师乃至于名师,必须要树立将所有的智慧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信念。只有超越世俗的功利色彩,将教书育人作为实现自我,享受幸福的事业,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自觉地奉献全部的心力与才情。

这种理解和意识使我们进入了更高的生活境界。这样的教育境界,我们可以称之为在精神上超越了人世间的“天地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一名教师,只有他的人生达到“天地境界”,其教学艺术才会达到“化境”,他才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

无言之美读后感 篇5

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中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在这之前,他还说了一句: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于是,我用这样的话语来开导自己。工作是不可能完美的。学生身上有各种的不完美,正如我们做老师的也一样,我们才要去追求更好的境况。生气,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生得太久。要是生气生得太久,会影响身体健康,会直接影响生活的美好。很多学生,现在并不明白自己的现状,竞争的压力,或者明白了而不去追求,他还不懂得人生的悲剧在于有缺陷,人生的喜剧在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缺陷。

我想,如果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或者影响一个学生的生活与追求,我就应该感到快慰了,我就有了我的职业价值。何况,从教至今,我至少影响过一批学生了吧这样一想,得到了一些安慰和动力。我毕竟不能影响我的所有学生,似乎也没有谁可以做到。

  • 阅读观后感(优选十五篇)

    希望这份"阅读观后感"能够激发您的思考。观看电视和电影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的一种放松途径,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些想法我们可以写进观后感,方便自己查看或者和别人分享,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究竟怎样才能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我们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建议您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专业人士!...

  •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选五篇

    不过如何写作品读后感才能做到有感染力呢?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想法。 写读后感要基于事实,根据相应的依据评价文章,根据您的需求编辑为您收集整理了一篇“儒林外史读后感”,愿本文对您有所助益敬请收藏保存!...

  • 孔乙己读后感优选十五篇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作品,读后让人受益匪浅。作者通过对贾府众多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读后我对封建礼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自由和幸福的真正含义。在小说中,贾宝玉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他才华出众,却身陷封建家族的宿命之中,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他对美的追求,对纯真感情的...

  • 癌症真相读后感(优选五篇)

    欢迎来到本篇文章励志的句子为您精心整理的“癌症真相读后感”,希望我的分享能够让您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繁忙工作中,翻阅一本好书是慢下来的美好,作品这本好书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 阅读是一种经历,而读后感是对这种经历的凝结。...

  • 法老王之心读后感(优选十一篇)

    您想了解有关“法老王之心读后感”的内容吗接下来请看。书籍能让人找到人生的意义,阅读作品后,犹如收获至宝,感触颇多。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读后感了。请先收藏本页面下次查找时不用再费力了!...

  • 铁杵磨成针读后感(优选五篇)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铁杵磨成针读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今天,我读了《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收获很多。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不爱学习,有一天,他来到小河边玩,看见一...

  • 积雪的舞蹈读后感优选五篇

    阅读作品后,不仅涨了知识,还怡情修身。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整理成读后感,有关“积雪的舞蹈读后感”的信息已经为您准备好了一定要看看,您会发现仔细阅读本文会有不少收获!...

  • 暮光之城读后感(汇总五篇)

    我相信这份“暮光之城读后感”会成为您的最佳选择,读后感书名是一部让人非常感动的作品,他的作者{作者人名}令人尊敬。 读后感是对阅读的深度领悟和心得体会的总结,经过我的探索和实践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有用的经验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