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一篇优秀作品的读后感是如何写成的呢?我觉得这篇作品让我充满了感慨。写读后感时,可以展现那些令人震撼和感悟的观点和情节,经过一番调查,我整理了一些有用的资讯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篇1】

《邹忌讽齐王纳谏》阐述的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邹公高大美貌的身材与徐公比,得出三种相同的答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在周遭的赞美声中,邹公没有陶醉,迷失自我,而是善于反思,认识自我,坚持内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一个人能在别人一再表扬之下,躬身自省,真令人刮目相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邹忌在问美、比美、思美的过程中,能够敢于反思,认识自我,在阿谀奉承重重表象面前具备了清醒的头脑,保持了高度的自知之明,与曾子的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齐威王从邹忌的故事中悟到的结果仍然是自知之明。今天,面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面对下属的进谏能够虚心接纳,指陈弊病,广开言路,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等气度和胸怀,实在令人感奋不已。

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明己之长短,知己之斤两。不因过去有些许小成就而沾沾自喜,实事求是地估计比较与同行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唯我独能,盲目地小瞧他人。也不会在奉承话面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迷失本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篇2】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篇很好的文章,其中运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也给了我们一个很深的生活道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解析这篇文章的经典,事实就是如此。

比如文中有,邹忌问妻子说:“吾熟与城北徐公美”?而妻子回答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又去问小妾:“吾熟与徐公美”?小妾回答说:“徐公何能及君也?与客座谈曰:“吾与徐公熟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当邹忌问妻子时,语气缺乏底气。而妻子的回答很肯定。毕竟,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问道小妾时,语气有了些底气,但还是将信将疑。而小妾的回答是因为她怕失宠、惧怕邹忌才像这样回答的。而问到客人时语气就比较强硬了。客人的`回答是因为有事情想请邹忌帮忙,才这样说的。邹忌固然是很帅的,但是徐公是美男子,自然邹忌比不过徐公的,见到徐公后,邹忌也承认了比不过徐公,后来明白了原因去向齐王提建议,对齐王说:“侍卫齐王的人,家里的人偏私于齐王。广大朝廷,没有一个不怕齐王的,因为哪怕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过不好日子。而四海国境之内,没有一个人不怕齐王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哪里能听到所谓的真话呢?自己会被自己蒙在鼓里,刚愎自用。真是要解除这种限制才能够进步,这也是生活、处事的道理。

其中还有一个细节,为什么邹忌去进谏,为什么齐王会那么听话呢?而历史上别的皇帝有些却听不进去呢?因为邹忌用的是生活中的事实,身边的道理来打动人。忠言逆耳虽然好,但是却会让人听不舒服,从而可能会出现反效果,忠言顺耳利于听。只有听了进去,才能行动,有所广益。

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你能够看得透吗?忠言逆耳与忠言顺耳你愿听那种呢?真话,你听得到多少呢?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篇3】

古文很多名篇,以前读书的时候接触过,但是说真的,应试教育阶段的读书,都是水过鸭背的,因为不是为自己真正的需要所读的。譬如这篇《邹忌齐王纳谏》,只记得这是以前读过的,但是讲什么,其中给人启迪的是什么,却毫无印象。今天中午午睡前翻开床上的《古文观止》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惊为天文”之感,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这么好的文章,为何之前毫无所感?!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先以生活小事“比美”问答开篇,引人入胜。继而写邹忌因小悟大,体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越是居高位者所受蒙蔽越深,并以此讽谏齐威王。齐威王接受邹忌的意见,悬赏纳谏,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邹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的察。《弟子规》里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闻誉恐,闻过欣”呢,谁不是“闻过怒,闻誉乐”呢,谁都喜欢听好话呀!文中,当邹忌把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抛给他的妻子、小妾和远方来的客人时,这三者都说徐公不如邹忌(“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按道理,一般的人听了三者的评价之后,应该对自己的相貌有信心了吧。可是,当邹忌真正见到徐公后,发现自己其实不如徐公,他思考后得出一个结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我,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能有这样一份自察,有这样一份清醒已经很不容易了,能难得可贵的是邹忌把自己体察出来的道理进谏给威王。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唯有忠心耿耿为国家着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行动力。

最让我佩服的还有威王的这份从谏如流的心胸和英明。当邹忌由己及国推理出“宫妇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求于王”,判断出“王之蔽甚矣”(受到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威王听从了邹忌之言,下令奖励进谏者,结果一开始进谏者门庭若市,但是一年之后,有人即使想规劝都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想想看,这样的国家,还不强大吗?所以,齐国“战胜于朝廷”,不需要用武力去征服,别的诸侯国都来朝拜齐国。

这个故事,其实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的。一间学校也好,一个市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上级领导如果没有像威王这样的纳谏心态,肯定是治理不好的。同样,身为子民,如果发现问题,而不敢于去说,去提意见,也是不称职的。教育,就要多培养这样的人,这才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篇4】

古人早就有爱美之心,不仅女人,男人也有爱美之心,邹忌就其中一个,而且很有有趣,所以背下来,经常玩味。

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妻子: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妻子说:当然是你更美,徐公哪有你美!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他有点不自信,又问小老婆,小老婆也说他比徐公美,他又问客人,客人也说他比徐公美。一天徐公来了,他自己仔细看看,又对照镜子看了,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就想通了:老婆说我美于徐公是爱我,有私心;小老婆说我美是怕我,客人说我美有求于我。第二天他就去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威王,并且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唉!

齐王是个十分开明的人,不仅称赞他说得对,而且马上向全国的官员、百姓下令: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过了一年,想提意见,也没有话说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都来拜见齐王。

如果我们的各级官员,都能像邹忌那样,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敢于对上头说真话;都能像齐王那样,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我们的社会主义早就建成了。如果做不到,就说明我们的官员,还没有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开明、有觉悟。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集合

    励志的句子费尽心思制作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肯定会让您感到满意。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准备好的课件,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认真地规划教案课件。教案课件的工作是帮助新老师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的基础。希望您能够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一起学习进步!...

  • 最新《李尔王》读后感(集合10篇)

    励志的句子小编依照您的要求,特别为你撰写了一篇内容丰富的“《李尔王》读后感”,如果你觉得有所启发,别忘了收藏这篇文章以便日后复习。读书可以带给人们生活的深刻理解,通过阅读作家的著作,获得独特的感悟。以理解和概括的方式,记录下阅读的感受。...

  • 最新江城读后感(合集4篇)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在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感悟。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以下是励志的句子编辑为您整理的一系列与江城读后感有关的内容。...

  • 王国历险记读后感(集合4篇)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符合您需求的“王国历险记读后感”列表。读的书越多,个人的魅力也会越大,你也读过{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吧,他的文笔简直令人惊叹。 读后感是对我们自身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

  • 最新萤王读后感9篇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萤王读后感9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望不到边的芦苇荡挡住了男孩回家的路,五只小小的萤火虫闪烁着,飞舞着,为他点亮了希望的灯。曹文轩的作品《萤王》主要...

  • 最新卡罗纳读后感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读后感质量更高呢?阅读了作品,我们的思绪如滔滔江海。 以防止信息流失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笔记,阅读“卡罗纳读后感”或许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 最新田忌赛马读后感(分享9篇)

    非常感谢您阅读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的“田忌赛马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关键信息,并建议您将其收藏起来。书籍具有启发人生、引导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当我们对作者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时,写读后感时应该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点来写。...

  • 最新姑苏渔姑情读后感(集合4篇)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最新姑苏渔姑情读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作为外地人的我对于本土的风土人情自是不熟的,但听得多了,加上自己亲身看到的,多多少少也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