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论语观后感通用13篇

栏目: 论语观后感

2023-11-10 10:46

我们需迅速写一篇观后感,而撰写之需真心欣赏与理解作品,不可空谈。欲撰写出可供借鉴的优秀观后感,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经持续筛选与修改,终呈现了最新的“论语观后感”,欢迎您浏览我们的网站并阅读其内容!

论语观后感 篇1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就是这样,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满足我们心灵的快乐。

这就是《论语》。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记录了下来。这些语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就形成了《论语》这部著作。

《论语》没有往日古书中的长篇大论,它有的只是一则则简洁精炼,含义深刻的语录。

其实,有时一句话正是最好的理解,最好的教育。

而我们现在,正是最需要《论语》来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的时刻。

子贡曾经问过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贵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盛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就是,一个人不仅要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凉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么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所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与快乐。

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每天要多观察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里拥有一片永久的乐土。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可以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的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在不停地去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怎能原谅它呢?然后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再一次的受伤害。

于丹说过,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让这《论语》的力量与我们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建立起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的终极的意义。

论语观后感 篇2

读了《论语》,让我以后会以更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让我更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友情。读《论语》,知生活智慧《论语》道:圣人千虑,心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再伟大的人物考虑问题,都会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问题,也可能会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见,就如契诃夫所说: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弃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们没有别人聪明,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每一个问题,不怕愚昧,只要勇气。像贝多芬一样,即使双耳失聪,也用心灵谱写奇迹;像爱迪生一样,即使失败多次,也用智慧带来光明;像海伦?凯特一样,即使身体残疾,也用毅力战胜病魔,永远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

读《论语》,解学习人生学习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学习的心脏,《论语》就告诉了我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思考才会得以升华,才能从中提取珍宝,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才是学习最高的境界,学习不只是学习,而是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大舞台,展现的大世界,所以,结学与思两者融为一体,是《论语》给予我的,也是告诉天下每一位学者的。小小《论语》,给予我人生大大的智慧,收录着的不只是经典,更是精神与灵魂的结合体,读《论语》,感世间百态,悟人生真谛。

论语观后感 篇3

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孔子,以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论语传播的精神。

但是,里面也有很多文言文。我觉得,读完论语以后再读这本书,可能看得更明白、理解得更透彻。

像我这种对论语一窍不通的人,把整本书看透彻了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我只好囫囵吞枣似的把整本书大致看了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至今为止对这本书的内容还是一知半解的原因。

虽然,我看不大懂这本书,但它还是改变了我对一个人的看法——那就是孔子。我原本以为孔子是一位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很有趣、经常和弟子开玩笑的人。这本书使我对孔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原来,一本书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及印象!

除了孔子,书中还讲到了孔子比较著名的几位学生,比如:子路、子贡、颜回……我最敬佩的是子路,他的学问虽不及子贡和颜回,但他对孔子忠心耿耿,一片赤诚 。就算有人用再高的官职再多的钱也不能使子路离开孔子。而且他敢于在孔子说的'不对的情况下大声反驳孔子。他这种不为财色所动、敢于坚持真相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孔子,原来,读论语也可以读的很轻松、很平静、很幽默。

论语观后感 篇4

论语,千百年前的经典。流传至今,有多少人曾今因论语而恍然顿悟。历经岁月淘洗,它汇聚了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创造和知识。每一句话都含着无穷韵味,等待我们去发现。

学而篇有这样一句话: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这句话在书上的译文是“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话就能兑现”。用比较专业的方面来理解“义”,“义”便是一种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可“礼”又是什么?这样疑问是延伸出了更多的问题。我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所谓儒家口中的“义”。

我认为,这句话中的“义”是自己的能力范围,是自己承担的事。摘星揽月,时光倒流,有那么多事是我们无能为力的,有那么多事情是我们只能幻想的。太过不现实的诺言最后也只能是化成虚无的泡沫。不管那个当年许下诺言的旧人是为这个诺言多么努力过或者是只当做一场一笑而过的游戏都只能无力地看着现实把曾经的海誓山盟慢慢吞噬。现实不是童话,诺言更不是一场游戏,“义”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许下这样的约言才能做到“言可复也”吧!在绿野仙踪里,多萝西向奥茨大王请求送她回家,奥茨大王同意了,但最后却发现,奥茨大王仅是一个普通的魔术师,根本没有能力送她回家。这不就是能力之外的事吗?奥茨大王最后的下场是原形毕露,没有人再相信他。没有做到“信近于义”的奥茨大王最后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诚信的根本是信近于义,诚信是一种美德,“信近于义”更是如此。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态度容貌庄矜合于礼,就不遭受侮辱。

恭维和恭敬,仅有一字之差,相差却是甚远。一个是古老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另一个却是世俗中的不良行为。对待别人恭恭敬敬,别人也会如此待。反之,费尽心机去恭维别人,换来的只会是别人的鄙视与唾弃。恭敬对待别人是一种情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体现。恭维却是极不自然的,处心积虑的。

因不知其亲,亦不可宗也。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随随便便相信别人,自然是不可取的,自己熟悉的人,已经熟悉他的品质,依靠起来便踏实了。世说新语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朝的时候,一个叫许允的吏部郎,管人事的,他用人多喜欢用自己乡里的人。有人就为此向皇6f56帝告状,说他任人唯亲。于是魏明帝把他抓了起来。他怎么办呢?他对魏明帝说,我所推荐的人,都是自己素日熟知的人,皇帝可以考核一下他们是否称职,如果不称职,自己甘愿领罪。皇帝一考核,这些人个个官声都非常好,十分称职,于是把许允释放了。

同样故事还有一个:晋朝的时候,朝廷积贫积弱,谢安想组建一支新式军队捍卫国家,在选将上一直颇费踌躇,因为他知道最合适的人选只有他的侄儿谢玄,最后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用了他。淝水之战中,谢安又擅自做主,任命弟弟谢石担任前线大都督,侄儿谢玄任前锋,儿子谢琰任前锋中前锋,后来以少胜多的大胜利充分证明,这一任命是完全正确的。

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某些时候,举荐自己熟知的人反而更能发挥出人才的优势。

“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因不失其亲”这三句话,第一个讲的是对言语的要求,第二个讲的是对行动的要求,第三个讲的是内心的依靠。它们同样是做一个君子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

乱世春秋,因为有了伟大的孔子,这段岁月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孔子面对一个个王朝的兴盛衰败,发出种种睿智的感叹。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仅是如此一句简单又复杂的话语,就可以让我们后人无限感慨,无限领悟。不得不说,孔子,真君子也。

论语观后感 篇5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pān)字的另一音番(fān)有外国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问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语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词典,一边笑着一边查给他看,他的脸色便慢慢的难看起来,我却自顾自的补充道“你们番禺人就都成外国猴子了……”话没说完,他勃然大怒,扭头就走。后来我也觉得是自己没考虑他人的感受,没做到“慎于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于第三则,我每到一个新的班级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有自己的几个独门“绝技”有篮球猛将,堪称乔丹第二,有数学天才,堪称华罗庚再世,有科学爱好者,大有创造超越《相对论》的《绝对论》的雄心壮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渊博,就得学会向身边的人学习一点一滴的精华,如此的好学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样的伟人。

小小的一本语录体书籍,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无不有详细的思想与感悟,宋朝的宰相赵普曾称,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们普通人也能说,我们以一本《论语》治人生。

这篇读后感,作者以原著为依据,清晰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层次分明。缜密的思维与语言,显示了作者良好的辩论能力,但是在一些语段的过度上,语言缺少变化,显得单调,希望引起你的重视。

论语观后感 篇6

于丹教授在阐述处事之道时,讲了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从豪猪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太过亲密和太过疏远都不是最佳距离。

就说夫妻关系吧,过分“亲密”,恨不能把对方绑到自己的腰带上,容不得对方有半点“私密”空间,因为“爱”而整天疑神疑鬼,这种看似很“在乎”的举动其实会适得其反的。能够成为夫妻,本身是一种缘分,夫妻间的信赖、体贴是非常重要的,婚姻是一种责任,是人生旅途中相互搀扶的伴侣,不能因为婚姻而失去了自我,成为彼此的附属品,更不能把婚姻变成幸福快乐生活的羁绊,这种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很难的。

当然,过分疏远冷淡也是不可取的,那样也许就体现不到婚姻存在的价值了,一个冷漠没有温暖的家庭谁人会去珍惜呢?夫妻间保持好一定的距离,既不失温馨甜蜜,又能距离产生美——尊重彼此的兴趣爱好,保留最初的神秘和新鲜,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夫妻间比较完美的相处之道吧。

朋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很多如漆似胶、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因过于“亲密”,而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比如,有的朋友把自己的个人隐私告诉了好朋友,后来无意中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的私密话题,于是,便怀疑是自己的好朋友背叛了自己,好朋友间就出现了隔阂;还比如,有时候好朋友家里闹矛盾,本来出于好意帮自己的“姐妹”出主意,谁知最后人家小两口和好了,作为朋友的自己却被对方的丈夫记恨;再比如,出于义气,借钱给好友,对方却认为既然是那么铁的哥们,这钱什么时间还无所谓的,而当你在家人的催促下向朋友催要借款的时候,却被好友认为不够义气,不够哥们,结果闹得不欢而散。凡此种种,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朋友间交往的距离和分寸,正所谓“过犹不及”。

人生在世,离不开社会交往。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还没有完全走进一个人时,双方都会非常客气,都会尽量把自己最优秀的部分展现给对方,这时候的交往是非常美好而令人憧憬期待的,而随着交往的加深,渐渐的,我们会发现彼此的很多缺点,从而失去了最初的仰视和憧憬。那么,如果我们彼此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呢?也许会魅力永存,永远充满期待和憧憬吧。

论语观后感 篇7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像一面明镜,开启了我尘封的心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通过学习,我对自己的工作和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我认为,对我们来讲,这样的培训太及时了。因为在未学习之前,我的脑海里总认为《论语》一定非常高深莫测,在现代社会中谈论《论语》,未免太过时了。原来我以为那是过去封建社会孔夫子他老人家教书育人的老教条、老方式,可是经过于丹教授的精辟解释后,才知道《论语》的文字如此之“简”,而含义却又如此之“深”。所以,这样简单的道理能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有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于丹教授说道:“天地行为一体,而人为万物之灵。”有了人之后,是要有人的思想与精神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军队,可以没有粮食,没有武器,但却不能没有精神。所以塑造人的思想与精神是何等重要。结合现代社会,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也是“人”的精神塑造。一个企业、组织塑造员工的团队思想、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且不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重要性,一个没有核心的企业是没有凝聚力的,更谈不上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在此,通过这样的培训,让我们普通的员工感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用心良苦,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新纪元是个有凝聚力的企业,因为它的管理者不但在为它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创立和发展它的企业文化,并让这种文化去感染每一位员工。

在学习中,有一节内容为“人生的追求是什么?何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作为现代人,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都市里,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遭遇事业受挫,身缠疾病,恶语中伤等不尽的苦恼。是啊,生活就是这样,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苦恼总是会不期而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都在苦苦追寻着自己的最大目标——幸福与快乐。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呢?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其实,幸福和快乐存在于内心。我们现代人往往把它看作身体之外的房子、票子、面子、位子、车子等等。于是为了这些所谓的东西就有了随之而来的无尽的攀比与苛求,最终可能会得到些东西,而内心却无法真正地幸福与快乐,只有苦。这道理讲得多么真实啊!于丹教授还告诉我们,其实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就是一种体验,它既简单又朴实,关键是保持怎样的心态,只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就不难发现幸福与快乐无处不在。严寒孕育着春的生机,失败总是在成功到来之前,挫折总是会有经验的积累,机遇总是在矛盾与痛苦的选择之后,去体验吧,拼搏之后总会有收获,苦难之后肯定会有甘甜。古人李渔说过,“乐不在身而在心。心以为乐,则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这也像《论语》中所说的“人类苦苦追寻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人们的内心情感中”。看了这样的阐述,我仿佛明白了。知足者常乐。

我是一名来自外地农村的妇女,来到繁华的大都市,曾做过洗碗工、粗加工以及其它外来工都做过的工作,其中有酸有甜,有苦有乐。而现在的工作,比较稳定,收入固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团队里,有着良好的工作氛围,我感到非常的满足,我每天都可以用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工作,尽管在工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的同事都会在这种时候及时给予我帮助与谅解,所以,我非常感激。正如于丹教授讲的那样,“作为一个人,要有感恩的心态,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论语观后感 篇8

《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它的资料很广泛,涉及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许多问题,它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可是有些资料依然值得我们在今日去学习、运用。比如:“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就是要告诉我们学习要和思考联系在一齐,只明白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即使再用功的去学习背诵,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言必信,行必果”就以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教导我们此刻的家长,不能哄骗孩子,不然孩子会所以学会哄骗别人,要重视诚实守信品德的养成。“欲速则不达”就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只图快,否则,反而会失败,也提醒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要“拔苗助长”。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论语》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它的精华思想,更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论语观后感 篇9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必须要诚实守信,不要为一时的利益就撒谎骗人,而自己在后面吃更大的亏。

论语观后感 篇10

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过自己内心需要的幸福生活。

孔子提倡仁,但他不认为所有人的错误都应该用失去原则的仁的心来原谅。《论语》告诉我们,要以平等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要有一点分寸和一点余地。俗话说,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那就难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气质,就像有人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但都是在求真的状态。只要不逾越原则,不能真诚待人,不能真诚说话,不能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男人,是什么原因?

品味生活,培养自己的修养,其目的是做好幸福生活。以淡泊的心,豁达的心,超然的气质,从容的心境去生活,把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融入自然状态,才能做到天地无罪,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就像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生活的秘诀一样。

论语观后感 篇11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为学而、为政、里仁。共20篇。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又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所以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读《论语》时觉的几则特别好,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理解的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自远方来你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懊恼不是君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是说,温习旧知识总中可以发现新知识,那么你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

我从《论语》中体会到怎样做君子,君子就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不懊恼。动口不动手。小人恰恰与君子相反更体现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到《论语》中的句子,比如:有人总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情却做不好,就有人劝他:“欲速则不达”。当有家长带孩子出去看到两种人,一是贤人,一是不贤的人。于是家长对孩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见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到与他看齐,见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以便改正错误。

《论语》是我国的一大名著,我不但要认真体会,而且要行动起来,做一个像孔子一样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人。

论语观后感 篇12

在于丹笔下,孔子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在当今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如何与人相处,于丹在《心得》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个态度,就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缺憾。承认现实中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茫茫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我们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个人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论语观后感 篇13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最让人信服的,就像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而《论语》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它会时刻警示我们,努力去做更好、更优秀的自己。

《论语》十二章是我们这几天学习的一篇课文,它选取了《论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孔子或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创办了私学。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即学习不分贵贱、贤愚,他让平民百姓有了学习知识的机会。

这本书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两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是三个人同行,除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去年国庆假日期间,天气甚好,爸妈单位的同事约我们一起爬山,我结识了一个“学霸”姐姐,听妈妈说她是浙江大学大三学生,她可是当年中考县状元呢。我把姐姐作为我的偶像,我请教了很多学习方面的问题,姐姐一一耐心为我讲解。路遇一丛非常好看的植物,姐姐刚要去摘,我问她: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姐姐说不认识。“哈哈,我认识”,我骄傲地说,这不正是前几天我在《百科全书》上看到的‘荚蒾’吗?它是制造肥皂和润滑油的原料,药用可以祛瘀消肿,治疗过敏性皮炎。同行的长辈们听完我的讲解,纷纷夸我知识面广,姐姐也赞叹自愧不如。其实,我知道我只是喜欢读课外书而已,离学霸姐姐的差距大着呢,我暗暗发誓,将来我也要努力考上浙江大学。

在我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上面四个大字:博学笃行,这是小学四年级时张金江老师送我的。当时我不明白它的含义,跑去问妈妈,妈妈说意思就是一个人一定要博览群书,学有所得,并且努力去践行自己所学的知识。我似懂非懂。直到今天学了《论语》之后,我才深深地理解了它的含义。小学时,我在镇上的学校读书,学生不多,我的成绩倒是一直名列前茅,我就有一种优越感,感觉自己无人能敌。升入初中,学校大了,班上人数多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我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每天的作业,考试的分数,老师都以优中差的形式予以评比,看到同学们都积极向上,激烈竞争,我也给自己布置了任务:每天作业完成后务必读半小时课外书籍,时间允许的话,再读半小时英语。虽然难度有点大,但我选择坚持,因为我知道好习惯的养成只需21天的坚持,如果21天能坚持下来,之后就不是难事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坚持”,我这样鼓励自己,我一定要做最优秀的自己。

《论语》,儒家子智慧之精华,它教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还教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学《论语》,智慧传颂千秋万代!

  • 71观后感通用13篇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71观后感通用13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昨天晚上,写完了作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无疑中看到了中央六电影频道,正播出着抗战时期的电影。听爸爸一说才知道--昨天竟是抗美援朝...

    71观后感 09-07
  • 八佰观后感(通用13篇)

    亲自观赏这部特别的“八佰观后感”,保证能够让您感到满意。优美的电影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感,帮助我们获取新的知识。在一些奇妙的情节中,我们常常能够获得不同的启发。撰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电影作品在不同阶段的创作过程。请务必将本页的网址收藏起来,以防忘记。...

  • 资本论观后感(分享13篇)

    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我们应该如何操作呢?当我们观看作品时会引发各种联想,从而涌现出很多心灵感悟。观后感是对所看事物的形态学分析,开篇应该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不应该拐弯抹角或加悬念。小编通过搜索为您找到了一些有用的内容“资本论观后感”,希望能给您带来许多宝贵的经验!...

  • 论语读后感通用6篇

    这本特别为您准备的“论语读后感”绝对能够让您感到心满意足。诚挚地欢迎大家来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我们不禁对人类所拥有的爆发性能量感到惊叹,同时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这本作品激发了无数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现在,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当时的灵感,毫不犹豫地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 中国医生观后感(通用13篇)

    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篇优秀的“中国医生观后感”文章。在舞台剧或电影结束后,不同的观众对作品的感受也不同,他们的观后感也是千差万别。通过撰写观后感,观众们可以深入分析和评价作品,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更多有关观后感的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浏览。...

  • 惊天动地观后感(通用13篇)

    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励志的句子编辑精心准备了这份实用并且有价值的"惊天动地观后感"。那么,有哪些重要原则是我们需要写进片名的观后感里的呢?我们对电影的喜爱,部分来自于我们在其中找到了自我。每次观影结束,我们都会有自己独到的感受。现在就一起来创作一份真挚的观后感吧,以下信息只供大家参考,敬请细心阅读!...

  •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通用13篇

    接下来深入探讨"黄石的孩子观后感"中所隐藏的神秘元素。一个值得称赞的观后感都有哪些点亮思维的特质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观看电影是常有的事,从而激发出各种各样的思考和想法。其实,写观后感与写读后感的过程其实大有相通之处,当我们真正倾心阅读并记录下内心的感受时,可以使我们的思考达到更深沉的层次。为了更...

  •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通用13篇)

    给大家分享一篇网络上非常优秀的“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文章,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观赏完作品之后,自己总会想到很多引起思绪的故事情节。充分梳理自己的思绪就可以将其写成一篇观后感,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和感受。你是否对写电影观后感感到毫无头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