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学记观后感

栏目: 学记观后感

2023-11-24 20:07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得体会。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的新想法,写观后感可以不断锻炼我们的记忆力,加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励志的句子编辑将带您探索“学记观后感”的背后故事,请跟随我们的脚步。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学记观后感【篇1】

《学记》阅读分享

整理组:第七组

(一) 内容:《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二) 教学原则:(1)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4)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5)教学相长。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知不足,则能自反也,知知困,则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把教与学扩展到教师教与学生学。

(三)作用:《学记》认定教育的作用包涵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一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人才就像玉一样,不经过深思熟虑就不能成为“宝玉”;

二是“化民为俗”,形成社会道德风尚,即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图和道德规范,形成社会风尚和习惯。这可以称为战国时期儒家教育作用思想的总结。

(四)读后感: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习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我认为思维的过程就是对隐性知识的学习。老师不能为他们思考,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和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

而现在“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个规律,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学习。孔子始终理解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

“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应该去做!

”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然冉求,不得不鼓励他大胆地这样做。

”*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

”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

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虽然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基本理论不会失败。只有牢记经典,结合实际,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起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记观后感【篇2】

读《礼记学记》和《劝学》有感

隆昌地区中学孟昭勇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阅读了《礼记学记》和《劝学》,其中:“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一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可以说感触颇多。

这不禁使我想起平日里学生考试后,当课代表把批好的试卷发下去时,发到试卷的同学脸上却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好象各个都得满分似的,而且都忙着在打听、比较其他同学的成绩。当时,我想:他们为什么不先查查失分的原因。

难道考试的目的是求个分数?试卷分析课是为了让他们相互比较分数的高低?

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试卷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否如同学所理解的呢?

我们知道,考试作为教学的一种方式,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种常用的方式。那么,什么是“教”呢?只有弄清“教”的目的,我们才能明白作为教学方式之一的“考试”的目的以及“分析试卷”的目的。

《礼记学记》中对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教者,长善而救其失也”。中国的古圣先贤早在几千年前就说出了教育最重要的两个主轴——“长善+救失”。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保持学生的良好习惯;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的不良习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那作为教学的其中一种方式“考试”,它的本质和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它决不是为让学子们争个你高我低,比个我强你弱。

但通过考试了解我的学习态度是否正确,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学习方法是否正确?还有什么坏习惯和方法影响你的学习。“分析试卷”的目的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上的查漏补缺,而是清楚:

在这次考试中,我得成绩部分是因为我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便继续保持-长善;失分的地方是由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以便及时纠正——挽回损失。如果我们教师选择错了“分析试卷”和每次考试的目的,那么,可能是事倍功半,——老师辛辛苦苦改出试卷,学生拿到试卷后无所谓;甚至老师忙着在讲台上说答案,台下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因此,我们教师在学生考完试之后学会首先做到:长“对的同学的善”,救“错的同学的失”。

请做对的几位同学展示答案,这样,一方面长养和肯定了他们解题的好的方法,同时也可弥补他们或许因总分不高而产生的自卑,有时甚至会增强他们学这门功课的自信;另一方面对于答错题的学生,他们通过借助对的同学的答案和思路,自己分析出错误的原因,达到了“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的效果,同时也加深了对此类题目解题方法的摸索和归纳。

其次,长“错误同学自己的善”,救“错误同学自己的失”。

在试卷分析中,往往发现相当一部分试题是由学生的不良习惯和解决方法不当造成的。对于此类学生“有心非”而造成的错误,若老师一味的满堂灌的强调解题方法,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和消化。我们不妨让他们自己先“长养自己的善”——我错的答案是依怎样的思路得出来的;后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失”。

因为即使答错了题目,但答错题目的过程中一定也有学生的“善”,不妨利用这一点,老师鼓励他们讲出错误答案的来由,达到“强而弗抑”的效果,让学生们借长养自己的“善”中去发现自己的“失”,以达到不断的完善自己,取长补短。

当然,无论是分析正确的问题还是分析错误的问题,我们都必须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参与讨论。因为这是分析学生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的都是学生自己的答题例子,就会最容易激发他们兴趣,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参与讨论的欲望,也最容易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长“教师自己”的善,救“教师自己”的失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精辟的讲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要以身作则。

因此,分析试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老师自己反省教学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的机会,通过试卷的分析衡量自己教学上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理念的标准,而不是将分析试卷课看作是又一次批评学生的机会和衡量学生好差的尺度。古语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若我们明白了“教”的目的、“教”的本质,那相信每一次的试卷分析课将是一道和谐的教学风景线。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他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当我们对试卷分析课程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相信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学记观后感【篇3】

三、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

因为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主课的手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主课的兴趣,加深对主课的理解。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

因此,善于学习的人在学习时要努力学习,休息时要参加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学记》要求教学要有系统性,教材要有一定的连贯顺序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教学要“不凌节而施”。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目前,一些学校搞突击、竞赛、演习、海战,片面追求招生率,实际上都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认为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即使偶尔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

五、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记》认为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得到长进。

相反的情况,便是“独学而无友”。一个人冥思苦想,有问题无处可商量,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孤陋而寡闻”的井底之蛙。

六、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同也”,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学生的缺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我们不仅要看到不好的方面,还要看到好的因素。好与坏,得与失是辩证的统一的。

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要有“两点论”。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他们“至学”的“难易”,资质的“美恶”,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这就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学记》中的许多教育理论为我们后人所借鉴和采用,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陈静郁

学记观后感【篇4】

寒假期间,读了《学记》,第一次读以失败告终,或许是古文的缘故吧,流畅的阅读真是很困难。查字典,查字料,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可以读下来了。通过阅读和理解它的深刻含义,我深感:

为师者不读《学记》真是一种遗憾!《学记》的精深博大,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晚上静静的品读《学记》,感悟其精辟、敦厚,浓浓的书香在心间四溢,真是一种精神享受。自古至今,关于为师之道的阐述有很多,今日也来阐述为师之道,颇惭愧。

我认为为老师做以下三件事很重要:

1、 教学之路就像一条长河。要保持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必须有许多支流来滋养和丰富它。如果我们懒惰,教育之河就会变得浑浊甚至干涸。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丰富积淀的人。

在阅读中积累、反思、实践阅读可以让我们体验不同的生活,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可以为我们增添一些厚重的肌理,读书可以为我们增添一些文化的雅致;给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聪明和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省,其实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心灵更清晰,思想更先进。作为语文课的老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多读书多学习。

平时有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积累开脱,是的!时间是自己去找,而并非等时间来找你,只有厚积方可薄发!

二.方法引航--《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不学操缦,不能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在此告诉我们课外积累的重要性;“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在此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师者若提前掌握这些规律,再去教学生,相信教育效果会更好!有句俗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而《学记》里有关教育的阐述无疑是精华中的极品。

好的东西相伴一生,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上也要多运用里面的方法。新年伊始,《学记》为新的学期找到了引航坐标。

三、师之道也--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我真正站在三尺讲台上时,我知道这些还不够,尤其是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

评价好老师的标准很多。 我想当老师的那一天是责任在我肩上的一天。〈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作为民校的一名老师,“师”的内涵更为广泛,作为经典学校的老师,“师”的底蕴更为重要。

读了《学经》后,对师道的理解是:学、教、乐、道,无为而治。教学之路可能平凡如水,但水中有龙也有鱼,只有不甘于生命的沉沦,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亦如“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我们继续前行”这是哥伦布每篇航海日记上的最后一句话!“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努力前行吧”这是我新学期开始的一句话……

《学记》读后感

数学组崔霞

《学记》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总结我国古代教育的实践经验,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的地位、作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制度与学校体系建设,教师和学生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等,而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关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虽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学记》认为,教师的任务在于教人成为有用的人才,由于学生思想、个性各不相同,教师必须“知其心”。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否则,教育学的矛盾将不可避免。若不能妥善处理这些矛盾,最终将导致学生“逆其师”,“废其学”,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学记在研究教学成败得基础上,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指导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学记》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这一原理,揭示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它清楚地表明,学习和教学是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教学相长”的提出,在世界教育史上确实是一个突破性的理论贡献。

二、“藏、息”相辅,“修、游”结合。说的是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游乐结合,“即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学习与课外作业和游乐是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的。善于学习的人,上课时能专心研习;下课休息会尽兴游乐。

只有课内与课外、学习与休息协调,学生才能“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师”,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会牢记师友的教诲。

三、“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据,《学记》作者观察,学生学习一般有四种毛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贪得无厌,学得少知识面窄,太容易学得浅就会停止不前,缺乏信心而退却。这四种缺陷反映了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状态。“救失”的办法是“知其心”,有的放矢给予纠正。

“多、寡、易、止”虽各有所失,但“得”和“失”是可以转化的,“长善救失”就是培养积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可以说这也就是“因材施教”。

四、“禁于未发”,重视预见性。为了防止一些影响正常教学的不良现象的发生,教师要有远见。如果我们不能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等到养成坏习惯再去改正,我们就会事半功倍,坏习惯也很难消除。

五、“当其可”,及时施教。《学记》提醒,教育要抓住时机,及时进行。太早或太迟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六、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它要求教学顺应自然,循序渐进。比如,内容编排的难度和教学进都要与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相适应。

“不陵节而施”是客观规律,违反了就可能陷入混乱的境地或造成“揠苗助长”的恶果。

七、“相观而善”,取长补短。师友互鉴是古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但它也警告,如结交一些品行不好的人,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同三朋四友一起一天到晚扯些不正经的事,也会荒废学业。这都是至理名言。

八、诱导启发,学为主体。《学记》强调“君子之教,喻也”这与孔子首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不仅一致,而且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记》对教师如何“喻”提出了三点要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走;它是鼓励,而不是推动;这是激发独立思考,而不是得出结论,而不是学生。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个分寸,便会产生“和、易以思”的效果,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记》可以说是中国人教育中国人的最好的教育方法。今天我们重新来认识它、学习它,了解、认识和掌握过去教育世界的成功经验,从小处说,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与学;从长远来看,这是为了**未来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更好的现实。

教育到底为什么——《学记》读后感

育才中学数学组宋晓真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其中“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是学习然后知道不足,教导然后知道困难⑤的原因。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

”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很好的理由,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缺点,就可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在三尺讲台上经历了十二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有着十分浓厚的“入世”思想,从孔夫子起,儒士对虚无缥缈的怪力乱神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倡导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在《学记》中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九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大成”------达到“大成”与否就看能不能“化民成俗”,让“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因此,中国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世俗功利性。

特别是隋唐以后,学得满腹经纶,售予帝王人家,成了中国士子的人生目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一句是知识分子魂牵梦萦的追求,后一句是穷愁潦倒时的自我安慰。纵使旷达如李白、苏东坡辈,受了深厚的老庄出世思想影响,也是以蹭足金銮殿为人生第一殊荣。

但《学记》把教育看作为是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知识分子把政治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从垂髫发蒙时开始,就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苦熬苦修,上焉者立志“致君尧舜上”,追求“青史留名”还是值得称道的。

知识分子把服务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不管怎样,这一切,有助于统一知识分子的思想,从而有助于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到社会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苟言残喘2000年,中国文明2000年间能薪火不断,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道德传承2000多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没有分崩离析,应该说封建教育制度功不可没。

然而,将教育的作用局限于直接服务于社会政治是片面的。立足于过去是教育的自然特征;面向未来,教育却很难做到。教育总是比较保守的。

特别是儒家,素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统,总喜欢“白发老章句”,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特别是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开始,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日益成为一个烂熟的桃子,把教育的作用局限在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往往就是为当前的社会政治服务,而不是为社会政治的发展服务,其消极意义就愈来愈突出。

教育应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社会政治服务,二是为个人发展服务。其中,在现代社会,后者更为重要,即通过教育培养人格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通过培养社会成员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服务。

战国时期,士子在诸侯争雄的社会格局中,可以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主”,可以念叨着择主而事。知识分子可以独立研究,可以保有自己比较独立的人格,首先考虑的是创造新的学说,而不用考虑迎合某一特定的统治者,------反正统治者或大或小,多着呢------总是能找到买主的。此时,人的发展和政治服务是相对统一的。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而秦汉以后,为政治服务就变味了,变成了为皇帝一人服务,知识分子往往放弃了自身发展的需求片面的去迎合社会政治的需求。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将教育的职能直接界定位服务于社会政治,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中虽然把“格物”定为教育的开始,但是此“格物”绝对不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中所设的学科“格物”。《大学》的“格物”并不研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虫鱼,“格物”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关系,自然和人的“天人感应”,后来有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封建教育的“格物”内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儒家所想格的“物”,无非是研习祖宗传下来的一些典籍,揣摩当今圣上的旨意,把人生的乐趣定格为“金榜题名时”,并不把独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作为人生自我实现的途径。这应该是中国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只有零星技术发明,缺乏纯理性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然科学相对落后的原因。孔夫子不是骂想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吗?

教育过程中只“格”社会关系的“物”,只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把教育视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忽视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政治一发生轰动,教育便是浪潮,教育已成为社会风向标。在任何社会变革中,教育都会受到影响和破坏。

这样,一方面使中国知识分子、中国人民关心政治,关心人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个性普遍受到压抑,因循守旧多,标新立异少,唯上唯书多,这已经深入到国民思想的深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我们现在读《学记》,不仅要肯定其积极意义,更要认识其局限性。吹嘘祖先是中国人的爱好。我们吹嘘它已有2000年了。我们现在要提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

但是,人的个性被压抑,关心政治的人永远不能被提倡。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并不一定就是把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成政治舞台上的“生、末、净、丑、旦”,每一个削尖脑袋往政治上钻,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政治已经有问题了。教育首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到来的21世纪,我们搞素质教育更要倡导教育要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学记观后感【篇5】

《学记》里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孩子本自具足,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度需要不断地探索。《学记》里有一句“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意思是,老师要时常静观默察,不必多说话,使学生在内心自觉地受到启发。当老师过多的干预后,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

比如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起初很开心,一名小朋友碰到对方,被碰到的小朋友不舒服,没有想着如何去解决,而是立马向老师求助:“老师,他碰我。”

这时怎么办?你是想带他们来解决问题,还是告诉求助的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生活是自己的,老师不能代替他们,不能总是帮助他们及时处理问题,老师不能代替他们思考,思考的过程非常重要,他们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想作为一名幼儿老师,适度的放手与沉默是必要的。《学记》中写道,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去引导他们。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里面每一句话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

王盼盼老师

2017年6月4日

学记观后感【篇6】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现在“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起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记观后感【篇7】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很难理解,但仔细阅读,平时教学中的疑虑顿时得到缓解。《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

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

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越进度。

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些层次有必要的顺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满足下层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

学***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掌握不好,后面的知识就掌握不好。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教育学生,不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材施教,学生就不能顺利学习。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

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是建立在对人的研究基础上的。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桑德芬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目前,我没有足够的资料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怎样才能在小学教语文?此刻有很多争议。

我选择了两个与我的教学密切相关,并且有着最深感情的点来**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

”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

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十分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是全面的,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怀疑的定论。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

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能够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3、 学生的教育带来了宝贵的素材,使课堂教育更加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在家长会上,对于家长和学生,我从每周的记录开始:了解自己,家长厌倦了为生活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学习?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明白“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

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桑德芬读《学记》有感

对于《学记》,以前只是了解它是古代一部阐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的一篇文章,但是并没有读过它的原文,更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它、体会它内在的含义。最近学***,认真的把《学记》读了一遍,感悟其精辟、敦厚、浓浓的书香在心间四溢。

学习了《学记》之后,我才发此刻这篇文章里,蕴含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道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更有重要的作用。

《学记》里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自古至今,关于为师之道的阐述有很多,我想为师之人做好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厚积薄发

教学之路就像一条长河。如果我们想保持河流的清澈和活力,我们必须有许多支流来滋养和丰富它。如果我们懒惰,教育之河就会变得浑浊甚至干涸。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丰富积淀的人。

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省,其实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省,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更清晰,思想更先进。作为老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多读书多学习。

平时有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积累开脱,是的,时间是自己去找,而并非等时间来找你,只有厚积方可薄发。

二、方法引航

学记观后感【篇8】

《学记》虽然著于几千年前,但时至现在它依然是教育工作的金科玉律,如能完全把握《学记》中道理,中国教育将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读后感范文,

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有着十分浓厚的“入世”思想,从孔夫此文来源于第1文秘网起,儒士对虚无缥缈的怪力乱神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谓“此文来源于第1文秘网不语怪力乱神”,倡导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在《学记》中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九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大成”------达到“大成”与否就看能不能“化民成俗”,让“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因此,中国的教育活动带有十分强烈的世俗功利。特别是隋唐以后,学得满腹经纶,售予帝王人家,成了中国士人生目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一句是知识分子魂牵梦萦的追求,后一句是穷愁潦倒时的自我安慰。

纵使旷达如李白、苏东坡辈,受了深厚的老庄出世思想影响,也是以蹭足金銮殿为人生第一殊荣。

但《学记》把教育看作为是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知识分子把从政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从垂髫发蒙时开始,就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苦熬苦修,上焉者立志“致君尧舜上”,追求“青史留名”还是值得称道的。

知识分子把服务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无论如何,这一切都有助于统一知识分子的思想,从而有助于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把统治阶级的意志提高到社会的主导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可以生存2000年,中国文明可以在2000年继续繁荣,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道德德传承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没有解体。应该说,封建教育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将教育的作用局限于直接服务于社会政治是片面的。立足于过去,教育是自然的特征;面向未来,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教育总是比较保守的。

特别是儒家,素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统,总喜欢“白发老章句”,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自中唐安史之乱后,中国封建社会日益成为成熟的桃花源。教育的作用仅限于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往往是为当前的社会政治服务,而不是为社会政治的发展服务。它的负面意义越来越突出。

教育应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社会政治服务,二是为个人发展服务。其中,在现代社会,后者更为重要,即通过教育培养人格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通过培养社会成员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服务。

战国时期,在诸侯争雄的社会格局中,可以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主”,可以念叨着择主而事。知识分子可以独立研究,可以保有自己比较独立的人格,首先考虑的是创造新的学说,而不用考虑迎合某一特定的统治者,------反正统治者或大或小,这时,人的发展和为政治服务是比较统一的。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

秦汉以后,为政治服务转变味为为皇帝单独服务。知识分子往往味了满足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单方面放弃自己的发展需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将教育的职能直接界定位服务于社会政治,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中虽然把“格物”定为教育的开始,但是此“格物”绝对不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中所设的学科“格物”。

《大学》的“格物”并不研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虫鱼,“格物”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关系,自然和人的“天人感应”,后来有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封建教育的“格物”内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儒家所想格的“物”,无非是研习祖宗传下来的一些典籍,揣摩当今圣上的旨意,把人生的乐趣定格为“金榜题名时”,并不把独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作为人生自我实现的途径。

这应该是2000年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少数技术发明,缺乏纯粹合理的系统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科学相对落后的原因。孔夫此文来源于第1文秘网不是骂想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吗?

教育过程中只“格”社会关系的“物”,只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把教育视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忽视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政治一发生轰动,教育便是浪潮,教育已成为社会风向标。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可以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力量,教育可以挖掘人的潜能,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个性。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的语言和修辞简洁生动。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教学的体系、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我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时,我知道这些还不够,尤其是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

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依法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多与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 老友记观后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老友记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昨天终于看完了《friends》也就是《老友记》也叫《六人行》,经典就是经典,主要是剧情非常好。真正的友情并不是两个人从来不吵架,而是吵完架...

  • 西游记观后感

    栏目小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创作,给大家呈现出了今天精彩的“西游记观后感”。一个人的生命中总是需要欣赏一些杰出的作品,以此来提高自己,同时欣赏的过程也能够启发我们许多的思考。观后感是表达观众对作品情感、情节和内涵的一种方式,撰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对这些作品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你知道在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时候...

  • 参观小学观后感

    你希望了解如何撰写影片观后感吗?其实,当我们观看电影时,心中常常会有许多感悟。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记录并写下对该影片的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还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影片内涵。对于电影“参观小学观后感”,我们有一些撰写观后感的经验值得分享。希望你能参考本文并喜欢它!...

  • 子宫日记观后感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观后感是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事物的情感反应,观后感,顾名思义是先“观”后“感”的产物,对于观后感的大体框架您了解多少呢?在我看来“子宫日记观后感”是众多文章中的绝美之作,这将是对你有意义的!...

  • 国家记忆观后感

    我们致力于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国家记忆观后感”体验,并确保您完全满意。我们深知许多人在撰写作品观后感时遇到困惑和挣扎。观后感可以是情感上的表达,也可以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在本文中,我们提供了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 读书笔记观后感

    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我们不仅增加了知识,也得到了精神的享受。这时候,读后感就能帮助我们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的重点。下面,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名为“读书笔记观后感”的读后感。...

  • 化学观后感

    编辑推荐几篇关于“化学观后感”的文章供您参考学习。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写好一篇作品名观后感呢?看电影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和娱乐,一般来说观看之后都会有自己的心得和感受。这时候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观后感,通过观后感可以增加我们对影片的印象,以后也可以自由地运用这些印象。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 学习观后感

    优秀的电影或电视作品具有引导人们成长的作用。当我们内心中有许多感受却无处宣泄时,便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自己的体验。但要注意避免肤浅的评价,而应追求深度分析和更加严谨的结论,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同时,写观后感也是对自我修正的一种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您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