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在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相信许多人会被其深刻的哲思所触动。读后感的关键点在于分析材料并提炼感悟。从“文化苦旅读后感”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启示。我建议与身边的人分享这个有趣又有用的内容!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知道该以怎样的的心情来述说。开篇便是《道士塔》与《莫高窟》,那个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我却是没有一个游者对她的解读深刻。只记得,乐僔和尚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王道士“打开了”莫高窟通往世界的大门,丝路花雨滋润了这方土地……

“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箫的人是谁?任岁月剥去红装,无奈伤痕累累。荒凉的古堡中,谁在反弹着琵琶,只等我来去匆匆,今生的相会……”一曲《飞天》奏响在耳际,只觉心中涌起莫名的情愫。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敦煌,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那个闻名世界的石窟,那段辉煌灿烂的文化。

眼望茫茫戈壁,四处荒芜。那片翠绿已被烈日化为干黄,那曾经的碧蓝只留下洁白的晶盐,只有苍穹依旧是不变的蔚蓝。那高架的铁塔撑起了多少人的现代梦,那纵横的缆线又牵来了多少人的小康梦。然而,当所有的中国梦都实现的时候。有谁还记得,敦煌,这座古城的梦想,千年如一的梦想。曾经的她,年轻气盛,任由祖国有志青年在她身上开采探挖;曾经的她,壮志凌云,任由原子弹绽开的蘑菇云在她脚边开花;曾经的她,豪气冲天,任由一批批的探索者带走她的经书卷藏。而如今,她的千疮百孔谁看得见,她的满怀心酸谁味的出,她的一腔苦水又向谁倾吐!寻梦的路,为何这般艰苦?

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谁的心,党河水的断流伤了谁的神,漫天风沙迷了谁的眼,遍地干涸断了谁的梦……风沙肆虐,细雨无踪,有谁明白敦煌的梦已面临着枯竭,又有谁明白飞天的故乡即将成为传说。曾几何时,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个名字——楼兰,可谁曾想到,千年之后,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后尘,多么可笑,多么荒谬!难道敦煌的梦想就要如此被碾碎?

不!不可以!美丽的飞天不能没有家乡,轰鸣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灿烂的莫高不能被黄沙掩住!

“我好恨!”恨王道士为何将如此珍贵的经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国竟是留不住一个小小敦煌;恨作为一个飞天儿女,我却是在风沙肆虐之时什么也不能为她做。余先生说“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着她的莫高,直到我们足够强大,能够保护她。

这个世界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华富贵;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护一生的梦想。我们是敦煌的子民,飞天的儿女,共同守护千古的敦煌梦就是我的梦想。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打开书的扉页,看到的是这么一句话:“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这句话迫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迫切的好奇,恨不得可以一股脑的把它全部塞进脑袋里。但是我做不到也不能这么做,一本好书是值得我去细细的啃读,而不是一个劲的囫囵吞枣。

我是一个没有旅行过的人,什么名胜风景、文化古迹、生态花园等等我都没有很真的见过,熟悉这些美丽风景也只是影视屏幕上的一刹那,模糊、虚幻、没有方向感,这些华丽的美丽都显得那么的没有真实感。从《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扉页到尾页就像是在作者的带领下旅游了一番,西湖、天一阁、道士塔里的莫高窟等等景象一幕一幕在我的脑海中滑过,是那么的清晰、真实、质感。就像作者初游西湖时的感受,如临故地,我也像是曾经去过这些地方看过、玩过、感受过。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所受的波折也跟其历史长度成正比,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改进、创新、变革。文化遗产的几经磨难后有的还屹立于世,有的销声匿迹,有的破烂不堪,有的失去原来的本色,没有了以前的原貌,有的保存稍好。文化,不只是只有物质文化这一种,还有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各国、各民族、各地的风俗人情,传统习俗都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

除了在作者的带领下游历一番外,还有是认识到了作者的思想、看物看事的方式。反观现代社会中又有几个人能完全理性的看待事和物呢?我想应该不会有很多吧!但是作者做到了,当我们大伙向往上海,羡慕上海人的时候。作者却是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分析,讲述上海人的无奈,考证上海的由来,叙述上海的波折、灾难、变化,对上海和上海人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让我一头热的心趋于平静。不再盲目、冲动,面对像上海这样大都市的诱惑时也可以心平气和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先由于写期末论文的需要,写了读后感;又因为读文科的姐姐刚好购有《文化苦旅》,于是大致看了后,写了点该书读后感。

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至今都使我记忆忧心。

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运。范钦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阁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式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而这种毅力有是什么呢?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但他豪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一个古代藏书家,一个真正称职的藏书家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强健的职业道德品质。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这些学生,有哪一个能像范钦那样监守正义,监守自己的岗位。或许有但也是极少数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来讽刺现代人,但是我还是要批判我们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内,同学们,所有读书的人们,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一下了。对我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连他的二分之一都没有。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现在,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要惹得一身的麻烦。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子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像范氏父子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而保存到现在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书是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文章中有一篇是写宁古塔的,文中写到“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却绝不肯定**。

”我们的先人也许有的真的做错了什么,但是根据史料大多数的文人都是毁于朝廷上的斗争,诸多伟大的人物就这样被葬送。“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造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在身份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甚至终身监禁,但他们内心的高贵并没有被完全侵蚀。

这就好比有些人,不管怎样赶潮流,占居高位,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卑微。”

文明的体现在于人的内心,而不是人的身份。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或许只有经历了苦难才能体会到人心是什么样的吧?

不知日久见人心在平乏的日子中能否真的见到,见到了也许并不能真正的反应出人心吧。但是读到这里,可以体现出患难见真情吧,余秋雨写到“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其他那些著名的友谊佳话,外部雕饰太多了。

”记得一篇文章中写到“沈括,这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也因嫉妒而伤害过苏东坡,批评苏东坡的诗中有讥讽**的倾向。如果他和苏东坡是政敌,没关系。问题是他们以前是好朋友。他提到的这首诗,是苏东坡与他分开时为他留作纪念的那首诗。”即便是著名科学家也有道貌岸然的时候,对自己的朋友落井下石,身在古代的苏东坡尚且没有发达的通信技术,不知苏东坡当时若是知道此事是否会心凉。

认清自己周围的人吧。也读到过“今日东北人的豪放、好客、重情义,一定是与流放者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的吧。”可见任何一事对文化的影响。

有许多个人或团体在中国的各个领域留下来或为祖国作出贡献!我读多过许多这样的个人或是群体,他们都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甚至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佐临遗言》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我听从他的遗言,从来不对别人的说三道四稍作辩驳。然而,近两年来,几乎所有纪念中国戏剧百年的文章都没有提到黄佐临的名字。

”是啊,这样一位世界级的话剧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在中国被日本侵略时毅然回国,在其他战线上的抗日英雄,“但是,这可是纪念百年的风云史诗啊,怎么可以这样!”余秋雨这样愤慨的写道。我想,他应该既为这位忘年交的话剧大师可悲,更为中华文化而悲吧!

书中写到“山西商人曾经创造过中国最庞大的财富,居然,在中国文人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记述。一种庞大的文化如此轻慢一种与自己有关的庞大财富,以及它的庞大的创造群体,实在不可思议。为此,就要抱着惭愧的心情,在山西的土地上多站一会儿。

”在山西的这几天,我去了存留下来的票号,不得不说在中国跨入近现代的历程上,山西人的创业精神勇往直前,给予了我们很多。

“漂移中的家最能展示家的本质,危难中漂移最能让这种本质刻骨铭心。”这句话里提出有关家的本质,流动的家是最能体现的,平时我们常说回家,回的真的是家吗?不存在家的本质的家,可以称为家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外地工作和留学。家里没有你吗?因为怕误解了书中“家的本质”,便上网查了一下,网上说“有爱的地方就有家”。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想表达这个意思,也许不完全,但我想,至少家里有爱。

后文中还提到一句“家的哲学意义,是对它的寻常意义的突破。因此,这次居然走得那么远。是的,越远,越要来。

”或许这句话更能加深我们对家的理解吧!

读完《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触到了历史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5

书籍是我们生活的导航,它教会我们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然而读《文化苦旅》,当茶余饭后咀嚼着其中优美的文字,欣赏古代历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让人有所感、有所动。

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馨香。在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我们可以随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蓝天,一望无际;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静美丽;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读小说,我们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们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轻松诙谐的书,我们可以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

然而读《文化苦旅》,让人变得深沉达观。

任何物体都有承载它的器皿,唯有知识无垠无度。文化的承载,不只是书籍,就像余秋雨所言,历史文化的沧桑,散布于历史的古迹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尔斯泰曾坦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恰恰罗素·罗兰又说:“智慧,友谊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没有钥匙,如何打开智慧之门,又何谈放射光芒?文化苦旅这本书,昭示古代历史,人类告别愚昧混沌,从事文化探寻的历程与辛酸。文化,看似平凡,实际上是人们心灵与古今中外一切民族优秀文化,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沉溺纸醉金迷的世界,让我们远离了文化的正面熏陶。读《文化苦旅》,不但能改变人的气质,还能使人树立更为健康人生观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辜负苍天赋予的生命,成为沧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这对于人生的回答,对于国家的培养,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对人类的历史,无疑是最好的回答。

读《文化苦旅》,是一种陶冶,是一种享受。

在茫茫人海生芸芸众生中,不以荣辱待己,不论成败待人。不热衷追名逐利,使自己超凡脱俗,你会仰头看天,蓝天澄清,白云悠悠,释怀心里的郁结,面对现实,笑对人生。在物欲横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谈的“知足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教诲,会注入一股清醒剂,快乐地生活着。当我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书会告诉我要笑对生活,这时我会浑身充满工作的激情;当我遇到困难,想打退鼓堂时,我想起了嵇康,他是如何退出浑浊的官场,如何独善其身,激励我,鼓起勇气继续努力;当我志得意满时,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兴衰荣辱告诉我盛极则衰……

《文化苦旅》让我体会”怦然心跳“的共鸣,有一种“莫名感动”;《文化苦旅》让我进行自我审视,也曾感叹人生百态。我只愿心情伴书平和而宁静,灵魂伴书纯洁而超然。有时候读书不是一种消遣,而是提高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己的眼界,聆受文化的熏陶,畅想无暇的梦想。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6

读《文化苦旅》有感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过余先生的文章。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一个温暖祥和的周末下午。看着《文化苦旅》的书名,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戴着渔夫帽与厚厚眼镜的中年学者,穿着磨损得有些旧的登山鞋,穿行于一个个人迹罕至却熠熠生辉的文明遗迹中,用沧桑的手熟练地写下一行行的笔记,讲述一个个尘封之下依旧摄人心魄的故事。

但读完第一个故事,我便合上了书。

并非是我对先生的文笔不敬,只是以十来岁的我幼稚的心,也足以判断这不长的故事背后的重量,在我心头沉甸甸的分量。在她的作品中,莫高窟是一座辉煌的艺术殿堂,有着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然而,她的守门人是弯着腰的小丑王道人。彼时的我,面对书中的人物,不足以产生诸如“痛恨”等等极端的情感,却无法抵挡心头涌动的无奈与不甘。

王道士不幸吗?是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几经周折才逃荒至敦煌的他或许是不幸的。

他不争吗?是的。但就像先生在文中写到的,“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在一个民族的文化财富面前,一个矮小瘦弱,目光呆滞的农民,以自己有限的眼界为指导,做出的举动,令人竟难以开口责怪。留下的只有漫漫难以言说的悲愤。

王道士是个农民。她是偶然来到莫高窟,成为她的主人的。王道士是道士。在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和柔韧的雕塑上,优美的腰身和美丽的笑容让他难以欣赏,甚至是对不道德的不敬。

而那些无价的**,器物,在他看来也只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寻常物什,若是能让那些高鼻梁深眼窝的洋人拿去,换点实在的金银,再合适不过了。他意识不到他身上所背负的责任,自然也无需在如何履行义务上费心。就这样,莫高窟的宝藏,在冒险家马车的蹄子里,永远地远去了

我尤记得那个下午,本希望在古老文明中徜徉的我,合起了书,满脑子都是王道士佝偻着的背与漠然的神情。

但现在,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我意识到了一些我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

这时候,那些身份显贵的文官们呢?他们见过古代民族文明的红色伤口吗?那些有话语权的学者们呢?

当地的百姓们呢?他们为何没有对倒卖文物的行为加以丝毫制止?这一点,令我更加不寒而栗。

是愚昧,是视而不见,造成了这一场悲剧的发生。即便没有王道士,也会有其他的李道士,张道士,“挺身而出”,为这古老文明的陷落加上最后一根稻草。谁的手不重要。在那个时代,在那个社会背景下,莫高窟的悲剧是一种必然,一种痛窟的必然。

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如今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在互联网上随意敲击几个关键字,就能搜索到不计其数的“古建筑被拆毁”,“文物损坏”的新闻时事。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恐怕每个人都会在黑暗中成为一个又一个道王,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牺牲品。

当我们有机会参观和了解文物古迹时,是否应该冷静下来,放下手机,认真体验其中蕴含的魅力?当有机会阻止文物和古建筑的消逝时,我们是否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思考的问题,相比也是余秋雨先生写作《文化苦旅》一书中的《莫高窟》一文以及其余文章的初衷。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逝去的已无法弥补,我们需紧紧抓住的是当下。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7

柳州的名声,有一半是因为柳宗元。

余先生客寓柳侯祠旁,在梦中竟觉得“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于是第二天一早,先生便去了年代久远的祠。

柳侯祠是古朴、宁静的,正如柳宗元本人,静听脚步,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回漫漶,渐行渐远。

而后便介绍柳宗元的点滴。跃然纸上的,是一位不羁的中国文人。从永州返回长安时,喜气笼罩着他——毕竟从前,价值对他来说还是未知数;而世俗则让他选择了功名。当皇上阴惨一笑,一笔将他拨到柳州。

凄楚烦懑,令他自嘲:“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他不知,这儿会成为他的祭祀,被后人敬仰千年——只因他留下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官贬柳州,也无所谓,亦是无所畏——有什么要怕?不是官场上的提线木偶,而是有血有肉的文化人格,创造出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挥洒笔墨,泼出一份宁静、淡泊……

“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

这就是让我们冥想的文化,我仿佛看见了陶渊明弃了京都的嘈杂,在乡间吟诵“采菊东篱下”的闲情;我仿佛看见了林和靖隐居山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吟咏这“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释然。这就是喧嚣后的宁静,才气涌入心灵,蔚成方圆。

时代的扭曲与不公未能改变他们——这些才学之士的品格,与他们构筑成的灿烂的文化。

这便是冥想后,得到的放松吧。

结末·苍老与新生

读罢《文化苦旅》一书从古到今的文化从脑中飞快地闪过。有知名大家的文化,也有小老百姓带来的市井文化。交织在一起后,一幅苍老却年轻的画卷便铺开来。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辉煌。苍老的画卷已经被先人描绘,这本书只是其中小小一部分的剪影;然而新生的文化,却是由我们编织出来的。

我们的文化,能让后人再撰一部《文化苦旅》吗?

不得而知。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8

本书值得我们为之赞叹的不仅有丰富的书写内容,更有如诗般的语言,读起来婉转动人,像细水长流般敲进我心门。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

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

曾有位西方的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好像是在和余面对面对话一般,他用他那渊博的学识,为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沾有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的故事。看到书上一行行的文字,在脑中想象着,揣测着,倒是真的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一不小心,就踏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阅读时,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作者的语气时而平和,时而轻快,时而忧伤,时而愁眉苦脸,时而叹息。

四壁的文字间,可以让我感知到怎样咆哮的狂风在我指间游走,怎样绵长的细雨带给旅人无尽的乡愁,怎样回旋的流水唱着抑扬有致的曲调。的确,余秋雨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听花鸟虫鱼之歌休息一下,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也许我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压力,我不禁想起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沉思片段和作者自己的感受。每当我读到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的思想就会在不经意间游走,整个人都瘫痪了。大脑中有一片空白,无法再阅读。

总是从头到尾重复,然后继续让一句话引起的联想徘徊在我的神经里。慢慢迷恋上这种感觉,这是悠久历史文化的魅力熏陶着我,感染着我。仿佛是旅程中的“苦”,实则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山重水复,无言的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走走止止,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回忆渗入了笔墨之中。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9

回望过往的时光,总会发现如此多的极好的诗文都是在文人墨客的足迹中诞生的。他们将永远用自己独特的情感书写壮丽的山川,同时,他们也会让一个不为人知的美丽跃入人们的眼帘。虽说如今有无数大学,图书馆讲授着人文或古代文化,但那种就只是“纸上谈兵”而已,真正的文化却是这天地间的山山水水。

初读《文化苦旅》,只觉作者的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入了那些各异的景色之中:敦煌莫高窟,三峡,洞庭湖,天柱山,西湖……但他又不只是单单记录景色这么简单而已,内里有着许多对过往人们故事的描写,使得旅程中似乎又融入了一丝丝的沉重与思索。

也许是人生的经历让作者深感苍老,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人生沧桑感。”坐着的心思或许正是古时文人的心思,都会在如画的景色面前大发感慨。

当一个人的记忆和经历与某个地方的自然、文化和人情融为一体时,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如今的我们早失了那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了。每天,我都为生计而努力工作。我不欣赏和谐江山的闲暇,也不注重文化生活。我们都惧怕于闯荡那些人烟罕至的地方,即使那里有着非尘的美景,却还是宁愿身居嘈杂的都市,假惺惺地与别人相处,却不愿远行,感受真性情。

这是进步,亦是倒退?

而同时,国庆长假的各个景点令人望而兴叹的拥挤,一片片山林因旅游开发而失了自己本真模样,尽管有许多的人前去游玩,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我们游历的似乎并不是自然的潇洒,而是人潮的壮观了。真正的欣赏不是这样的。

古代文人的游历,总是伴随着诗歌和文化的欣赏。他们只是稍微站着,有着几千年的连接能力。这种力量只由几个方块字组成,但它能穿透时间,将人类的力量注入地球。这种微妙的力量只有在远离人群的和平局势中才能感受到。

山水千万年间不曾改变过,如今的我们也应只用与古人同样的眼光打量世界,而非改变它们的面貌。

听自然之声,感受古风古韵。

赏美景如画,回味人文悠长。

《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余秋雨的笔法和略带伤感的豪迈哲学语言,给我们留下了一种读后回味——历史的感悟、文化的理解、人生的思考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0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带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

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笼罩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知道,只有书籍才能使如此悠久的历史成为一条电缆,才能使如此庞大的民族产生凝聚力,才能使如此辽阔的土地长存。

”我兴奋地在书间穿梭留连,仿佛看到了一个瘦削的身影在古迹前黯然深思,纯粹的感动就那样满满的溢满心间,有一种静谧的感觉在心底流淌,犹如文化的积淀

中国文化正处在重山重水的恢复过程中。历史的感伤,造就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杀。

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迸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五千年的灿烂史诗,绵延不绝的旖旎风光,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有着最真切的描绘和最深沉的体味

三峡,中国最惊心动魄的风光.还记得白帝城这首诗,及白帝城所熔铸的两种声音、两番神情: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的咏叹与对山河的追逐。

诗人的悲怆,风情万种,两岸猿声啼不住,一路上风声飕飕,江流溅溅,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留下了美丽的忧伤,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

而一看见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只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

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

天一阁的藏书曾一度让他困惑,终于有一天显示出藏书的社会意义。然而,西湖是文人心中的梦乡,只能用文字来解读。

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地叙述,却有着难以言说的魅力,我想,这正是余秋雨先生本人吧,不张扬的冷静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经历的每一件事,充满智慧的见解,饱蘸激情的笔触,将大千世界、人间万象尽收于一段文字,一个章节,浓缩成精华无数,放飞于永恒。一串串文字突然活跃起来,诉说着历史的过客,流浪生活的失意文人,把古老的遗产保留在空中的后人,淳朴善良的人或无知落后的人,

余秋雨曾说:“我认为任何一个真正的文明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年龄重叠的生活。没有这样的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容易干燥和脆弱。」或许是因为如此,余秋雨先生在埋首於砖块般的典籍中后,那不同的年龄悄悄作怪,耳边不时响起大诗人大学者放达的脚步声,“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是向苍天大地、释放自己内心深处不停呐喊著的渴望,一股热潮、令人无法抗拒的**,不停地冲击著心灵,澎湃的思想犹如一阵巨浪,要求超脱现实的束缚,寻求最终的寄托,没有人知道旅程的终点,无情的岁月不断地雕刻,即便生命的终点将在不远的哨站,但生命的价值却是不朽的承诺。

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在辉煌的华夏文化的背后,有一位位故事人物心血的凝聚,读《文化苦旅》,一幕幕历史、一,更打从心底崇拜那一件件扣人心弦的历史史迹,心之向往也彷佛身历其境中,种种的意象和画面都浮现在眼前,穿越时空的钟又再度响起,正呼唤著我们去探访另一个灿烂的华夏文化。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

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川之间,难以寻觅。

因此,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永远找不到这些无价之宝。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

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的成功多么辉煌,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作者游山玩水,是为了记录历史的足迹和文化的灵魂;我们的人生之旅,是为了记录生命的真谛。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便沉醉在了泱泱历史的方则中,眼前浮现出了种种黑白相间的画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异彩纷呈。

书很厚,拿到之后颇有充实感。我与文字一齐去阅天地、览神州。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颇深,它讲述了一个大清的罪人,他的无知促使他用中国文物换来了几头牛,无价之宝只值几头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从前。无知是多么可怕啊!它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再说,若他有爱国之情,哪怕仅有一点点,也会拒绝的。

《文化苦旅》让我畅游了一遍中国,明白了一个国家的伟大,感受了一个国家的风情,也懂得了从不一样角度去看待一切。这样,即使废墟也能放射光彩,我们要永远坚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时,我总是无味的过日子,自从读了《文化苦旅》,我学会了用自我的眼睛仔细地观看世界,发现每一天都与众不一样,生活也所以欢乐起来。

《文化苦旅》让我收益匪浅,我期望大家都读一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6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硕大一个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我异常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所以,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2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携一缕茶香,沉醉于书卷。

初闻余秋雨是因为那篇《信客》,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打开《文化苦旅》,跟随者余秋雨的脚步,徜徉山水间,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余秋雨在他的中年时光里,怀揣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静静地品味这一杯历史的佳酿??

未看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莫高窟的石洞守护了千年的壮丽,而王道士手中的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黄沙之上马啼声声,唯留下千年的遗憾。眼前不禁浮现王道士送外国学者远去时虔诚的微笑,想恨他,却觉得无力,他根本没有足够的伟大承载起一个民族的巨大悲哀。这只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罢了。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江南小镇给予我们一种宁静与安适。面对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厌倦了官场浮沉,找个地方隐居,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柳宗元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于是“永州八记”成为永恒。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阳关坍弛了,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沙坟座座,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前,验证过的人生的壮美。羌笛声声,音色极美,可惜,后来都成了一个民族的哀音,然后消失在朔风之中了。

天一阁风雨飘摇,一个家族艰守着一座藏书楼。范钦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怀,留下了这座巨大的宝藏,直到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也许正是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

更多的更多,一切尽在不言中?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录求着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录求着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

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余秋雨先生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实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一次文化文化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

合上书卷,沿着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走下去??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3

久远的历史之路,鲜花耀眼,可那鲜花一旁的古树,却衰老沧桑,不知经历了多少的风吹雨打。漫漫的历史长河,实则就是一次苦涩的旅行,看似梦幻缥缈,宛如仙境,可那湖水之下的礁石,却伤痕累累,不知承受了多少次波涛的冲击。

看完了《文化苦旅》,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想象,在荒凉的大漠中,远处,一队人牵着骆驼缓缓走过,驼峰上挂着的是一卷卷的珍宝,骆驼的源头便是那著名的莫高窟石洞......《道士塔》这篇文章让我知道原来莫高窟竟经历了这样一次耻辱的短暂历史。耻辱不仅是盲目愚蠢的王道士,也不仅是当地的县长及其他官僚,更是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这便是我们文化落后的下场。就像作者所说:“诺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一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不过,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让我们国人愤慨的历史,才有了我们的反省和进步。

尽管莫高窟受了那么多的委屈,可他依然宏伟,伫立在沙漠中诉说着从十六国的前秦时代到元代的艺术生命。那些富有张力的色流,是生命的舞动。“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

整本书,带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还赋予着余秋雨的深练文笔,很多话语都令我深有感悟。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我们仔细研读三遍,才能体会出作者对文化的坦诚和赤子之心。虽然是游记,却也是散文。优美而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虽没多少华丽的辞藻,但却充分的让我们感悟自己心中的文化,去追溯那过往的风景。

这本文化散集,通过一些地方,一些事物,一些对故乡的回忆,一些对文化的走向,聚集而成。作者认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场苦旅,它的真实步履是落在这大地上的,它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带来了我们对前尘的回忆,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我相信《文化苦旅》不仅仅只有我领悟的这么多,我愿意追随余秋雨先生的足迹,发现更深层的真谛。

  • 文化苦旅读后感

    我们已经帮您搜集了一些和“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的实用资料,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心中顿时会有许多新的想法。 对于每本读过的书,都应该写下自己的感想或者是读后感,怎样去借鉴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模板呢?如果这篇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启示请收藏起来!...

  • 文化苦旅读后感8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也许下面的“文化苦旅读后感8篇”正合你意!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腊梅飘香,花开几度。一副真善美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同时也给这本波澜壮阔的散文集添上了温馨的一笔,让人回味无穷。我曾经肤浅地认为...

  • 文化苦旅读后感4篇

    根据您的要求励志的句子帮您找到了以下相关信息:“文化苦旅读后感”,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的内心也会备受感动。书中人物的特点,我们能写读后感记录心中所想,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有什么秘诀呢?你绝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指南!...

  • 文化苦旅读后感经典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文化苦旅读后感经典,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些感人的震撼和深邃的诗歌似乎注定伴随着困难。——余秋雨《文化苦旅》我像往常一样轻快地走着,突然被一块小石头绊倒了。...

  • 文化苦旅读后感分享

    有很多优秀的读物都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其中,埃尔热所写的这部作品,让我们感动不已,深思不已。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将文章中的观点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而本文的核心思想则是与“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的探讨,希望我们都能够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七篇

    古人传承至今的智慧被记载到图书中,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内心感到深深的震撼。 记录下读书时的主要观点,可以更好地展现读后感的深度,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编辑特别推荐您去读一读“《文化苦旅》读后感”,感谢光临愿您收获满满的收获!...

  •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选八篇

    编辑小队挑选出的这篇“文化苦旅读后感”的文章,绝对值得你细心品读。优质的读物能让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升,层次逐渐提升。读完它们后,就如同找到了珍宝一般,感受尤其深刻。然而,只有感受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把它们记录下来。为了更方便您的查询,请在浏览器中收藏本页面的网址!...

  •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5篇

    我们为您搜集整理了这篇“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的内容,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书籍是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智慧的工具,作者写的作品能带给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当我们读完作品后,光思索还不行,我们需要认认真真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