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考古观后感

栏目: 考古观后感

2023-12-07 19:27

对于“考古观后感”这个话题,笔者认为它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一番。怎样才能写出一个真情实感的观后感,给作品起一个有心思的标题呢?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观看作品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内心却会产生许多感悟。写下观后感可以很好地表达我们在第一时间受到作品震撼的情感。希望您能够在本网页中找到对您有帮助的信息!

考古观后感(篇1)

《两周考古》阅读心得

学号:***方向:2014文物博物馆名称:蔡治东

《两周考古》是《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之一,作者是赵丛苍,郭妍利。该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两周考古学的发展简史,分阶段对每一时期的主要考古收获及进展做了简述;第二部分重在展现一些重要考古发现及资料;第三部分对两周考古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阐述。书中有41幅**,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现场实景图。

对于这本书,我认为我的知识有限,但我还是想用有限的知识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阅读经验。

一般来说,为期两周的考古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的两周考古工作处于初创阶段。主要是:

(1) 青铜器研究经历了从金石学考释到新中国成立前的阶段和划分的综合研究,并逐渐融入中国考古学范畴。(2)田野考古工作基本限于一些零散的调查和较小规模的发掘,且集中于一定范围内的遗址和墓葬。这一阶段商周金文集大成之作,当为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

此外,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和《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创立了标准器断代法,建立了西周铜器的科学体系。

2、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一阶段的两周考古主要特点:(1)建立了两周墓葬的分期编年;(2)两周城址的勘察与发掘取得了不少成果;(3)一些文字资料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反映了当时的重要史实和经济发展水平;(4)不少学者运用考古资料与文献结合的方法**当时的等级制度与礼仪制度。

但现阶段仍处于数据积累阶段,研究内容仅限于对个别城市遗址和公墓的分析。这一阶段重要的著作,为1959年《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报告出版,该报告是两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创举,第一,运用了分型定式法,为东周墓葬分期断代建立了重要标尺;第二,通过比较各项考古遗存间的变化,得出春秋战国之际考古学文化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结论;第三,通过排比发现了以鼎为中心的礼器随时间推移在各类墓葬中变化消长的现象。

3、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一阶段主要特点:(1)中原地区的考古学谱系基本建立,以沣西和中州路的年代序列为断代标尺;(2)对城址和墓葬进行了综合研究;(3)将周文化和封国、列国文化研究相结合,从宏观角度对各个地区的文化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了**;(4)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5)缺乏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

4、20世纪90年代至今。(1)这一阶段的重要事件无疑是1996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正式启动,参加工程的学者来自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天文学、侧年学等学科领域170多人,共设9个课题44个专题。这一工程所涉及的人力和物力,不敢说后无来者,但应该是前无古人。

虽然该项目已于2000年宣布竣工,但争议很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质疑。但该工程也的确解决了两周考古学的一些问题。(2) 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考古研究已成为现阶段考古工作的一种趋势。

碳14测年、树木年轮、遥感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考古修复的准确性。总之,这一阶段的两周考古学注重以学科理论带动考古研究,有明确的课题研究目的与方法,重大课题、专题研究项目增多,考古工作减少来偶然性、盲目性,并注重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大大推动了我国考古学的发展。

其次,如果这本书被视为考古调查报告的结论性综结,那么这本书的严谨性毋庸置疑。考古记录是一个严密而复杂的系统,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该书做到了非常细致的程度。

第二章节通过城址、墓葬、文字遗存、矿冶遗存四个方面来论证两周考古的发掘过程,第三章通过对两周陶器分期研究、两周城邑研究、两周墓葬研究、两周青铜器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西周年代学的研究、先周文化研究、封国遗存与周边文化,六个方面来进行两周考古的资料整理。可以说,第二章是现场开挖记录,第三章是资料整理记录。书中所用的考古学理论有文化历史决定论、地层学、类型学、文献学、年代学和碳14年代测定。

第二章几乎都是关于文物的发掘,从出土文物来论证两周来考古的基本情况。**结合各地点出土的墓葬、文献和矿冶文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虽然没有提到具体的挖掘方法,但似乎作为一种普适性的阅读材料,也无可厚非。不过,笔者依然存有几点疑问:

一。考古发掘前,应有考古调查记录。当然,考古调查不是考古发掘的必要阶段,但这一章根本没有提到考古调查,有没有疏忽?2。考古堆积与其说是一个缓慢的形成,不如说是一个短暂的事件。该章节所描述的地层难道在发掘的时候就不会怀疑,该堆积真的是缓慢形成的?

两周离我们的年代毕竟太过久远,难道就不排除会有稍近的年代堆积形成;3、该章节在墓葬这一节中,几乎全部都是从出土用器、礼器、冥器来分析墓主人,是否带有片面性。因为随葬用具可能与墓主人无关,而只与殡葬主人有关;4。书中几乎所有的配图都集中在这一章,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实物图。然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遥感和航空摄影在考古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项大型工程,为期两周的考古也应将这些科技手段运用到考古中。是否应该也把这些**加上去?当然,笔者并没有弄清楚这些科技手段是否真的应用到了这个项目中。如果不使用这些手段,也证明作者的困惑是多余的。

第三章运用类型学和年代学的方法,从资料整理的角度判断两周考古的相对年龄。对陶器分期研究、青铜器研究用了类型学方法。对城邑研究则用了环境复原方法。

墓葬研究采用文献记录与现场发掘、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西周年代学研究主要用了文献记载、类型学、碳十四测年法、地层学方法。对先周文化研究用了文献记载、类型学的方法。

对封国遗存与周边文化研究用了类型学方法。

笔者认为本章的研究重点是夏商周时期的断代工程。与两周考古有关的是西周纪年和武帝时期的研究。西周年代学的研究过程是: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古文化的阶段性和边年性,建立了年代学的基本框架。同时,建立了金历,并计算了天文资料,以安排西周国王的年龄。武王克商年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关键性考古遗址的碳十四测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缩小武王克商的天文学推算,寻找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后加以整合而选定最佳年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甲骨文日食推算的商年范围是否准确。在“东亚历史”期刊(east asian history)上,douglas j. keenan发表文章质疑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是西元前899年。

本文对工程研究方法中的错误提出质疑。文中提到:

……一些最近的研究计划,包括被中国国务院接受的研究计划(指夏商周断代工程),依据的是一个在西元前一千纪早期的“天再旦”的记载。这些研究将这一奇怪的记录解释为日出时的日偏食。这种解读看似合理(黎明要开始之际,天色因为日食而暗下来,然后再日出),但却是不确定的。

日出时把太阳表面遮住的部份大到可让天色大幅变暗的日食是很少的。在西元前899年4月21日的确是有一次日出时日食,而这些研究计划把这个日食对应到该奇特的记载(指周懿王元年天再旦)。

计算显示,西元前899年的那次日食把主观亮度(人类观察者所感受到的亮度)减低的程度小于25%。为了证明这样的亮度减少可以给观察者有“确定的天再旦”的感觉,一些研究者对观察了1997年日出时日偏食的观察者进行了调查。然而,所有的观察者所在的位置要不就是位于亮度减低不到10%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观察者没有“天再旦”的感觉),要不就是位于亮度减低超过80%的地方(这些地方有(指天再旦的感觉))。

从这些数据,研究者作出结论,“主观亮度减少超过10%会造成“确定的天再旦”的感觉”。这个结论根本毫无根据。事实上,经过的云通常会降低25%的主观亮度

另外,该文也质疑了对于该次日食的计算的正确性。

三 考古学可以分为三层理论:第一层次是高级理论,即整体世界观;第二层次是中层理论,即演绎法和归纳法的过渡,学科理论主要就是贡献在这一层;第三层次是实证性经验层次,即可观察性现象直接归纳。

按照这三层理论来分析,《两周考古》在第二层和第三层都做到了非常严谨细致的程度,第一层则基本没有涉及。笔者主要想谈论下这本书的第二层描述。该书在这一层遵循的依然是传统的文化历史主义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目标是进行史前时期事件的编年并研究文化变迁与延续的一般趋势。

《两周考古》无论是采用类型学、文献记载、甚至是碳十四测年法,实际上都可以看成是对该方法的技术手段演绎。文化历史主义,其实也可以称为规范文化的概念。该文化概念是描述性而非阐释性的,用规范性文化概念来对两周时期的生活模式化描述,它的好处是考古学家可以从挖掘出的文化遗存推测过去的文化规范,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变异和变迁。

按照规范性文化概念,陶器可以看成是调节技术行为的规范性反映。因此,两周考古对于陶器的分析也是非常详尽的。但是,文化历史主义虽能建构史前时代的时空框架,甚至确定遗存的功能,但它不太适合解释文化的过程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原因。

所以,从《两周考古》中,我们能知道西周的墓葬有等级之别,有殉人现象,出土了很多陶器、冥器,能结合文献记载分析出与哪件历史事件有关,能确定朝代的具体年份。但是,我们不知道,除了这些历史事件,该地区发生过怎样的天灾?为什么有些地方的陶器与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不一样?

该地区的人是怎样适应他们的生存环境的?他们的生活器具如何随着朝代的不同而进化?。。。这些问题,在《两周考古》中我们没有找到答案。

中国是一个有金石学传统和文献记载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金石学就是中国的古器物学。但是,古器物学绝非考古学,仅仅只是与考古学共享了部分材料的归属;文献史学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发展的更为成熟。

相比之下,考古学在中国的历史并不算长,所以常常会出现文献史学研究考古的做法,这是错误的。文献史学与考古学存在对应关系。但是,考古学材料有三个特征:

(1)历时与共时;(2)社会阶层覆盖更广;(3)群体性特征。这三个特点是文献史学所不具备的。这也就是为何夏商周断代工程会引起一些海内外学者质疑的地方,因为它肢解了考古材料,使之符合文献记载的概念先行。

当代中国考古学非常强调类型学和地层学。《两周考古》非常典型地运用了类型学和地层学的研究方法。类型学从陶器、礼器、冥器的型式风格分析入手,地层学从墓葬、城墙、灰坑、窖藏这些特殊埋藏分析。

以陶器为例,1、西周陶器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期。(1)早期陶器包括从西周初年到康昭时期的陶器,陶器有灰陶、红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少见横纹与绳纹结合;(2)中期陶器指周穆王到夷王时期的陶器,陶质中泥质陶不断增加,纹饰以绳纹、旋纹和弦纹为主;(3)西周晚期指厉、宣、幽时期,这时期泥质陶多于夹砂陶,灰陶多于红陶,多见素面陶,绳纹少见且以中粗绳纹为主。旋纹、弦纹具有一定数量。

2、东周陶器可分区域性特征,分为三晋中原地区、以关中为中心的秦国地区、南方楚国地区。

(1)三晋中原地区:春秋时期的陶器盛行轮制,陶质细腻,以灰陶为主,春秋早中期夹砂粗陶较普遍存在。陶器以素面或磨光者居多,纹饰有绳纹、弦纹、暗纹,鬲、釜等器物上多施绳纹、弦纹,暗纹多施于豆、盆类;战国陶器陶质细腻,大多数为灰陶。

陶器上暗纹盛行,多见山字形、锯齿状、兽角状,弦纹次之,绳纹少见,彩绘陶逐渐增多。

(2)以关中地区为代表的秦国陶器:秦国陶器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陶日用器为代表,另一个以仿铜陶礼器为代表,多见于中型以上贵族墓,战国时期无论大、中、小型墓皆见。陶日用器的组合在春秋时期的早、中、晚三期和战国早期基本相同,以鬲、豆、盆、罐为常见组合。

战国中期以后,秦墓中出土的陶器风格巨变,陶日用品和陶礼器在大、中小型墓中均出现了。这时期的日用器以鬲、盂、罐为组合,新出现了小口圆肩罐,有些墓还出现釜。

(3)楚国陶器:楚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火侯较高,以夹砂或泥质灰陶为主,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以楚式鬲为代表的典型器物组合为鬲、盆、罐、长颈壶、豆、瓮等。

鬲最具特点,春秋时期楚式鬲普遍取代了当地的陶鼎,其形制为中口、圆肩、三高足大而稳当;战国时期,鬲口变大,其宽度基本与最大径的肩部相当,三高足逐渐内收变小,战国中期偏晚的楚式鬲呈现头重脚轻之感。

由蒙特留斯开创的类型学,经过滨田耕作在中国的影响,可以说器物类型学分析在中国考古学已经非常成熟。类型学不仅可以解决相对年代问题,还可以提供其他信息解决其他问题,但这是一个非常慎重的推理过程。中国的考古学类型学,类表示器类,型表示传统,式表示绝对年代关系。

但是,型式分析并不是越细越好,一个型有可能包含多个式,式与式之间年代间隔不确定,年代缺环允许存在。型与型之间不一定是平行关系,借助组合确定型与型之间关系。任意组合重复六次,即可确定为固定组合。

《两周考古》中对陶器的分期研究即是完全符合这一方法与过程。

关于《两周考古》中的地层学方法,可以借助墓葬举例。墓葬作为地层学中的特殊埋藏,不纳入文化层,要么在下面,要么打破地层。以春秋时期的族墓制为例子。

族墓制分为“公墓”和“邦墓”。“公墓”以长治分水岭墓地为代表,“邦墓”以侯马上马墓地为代表。

1、长治分水岭共发掘32座东周墓葬和2座马坑,分布密集,排列整齐,相互间未发现叠压与打破关系,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墓,年代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

2、上马墓地共发掘1383座墓,其年代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之际,根据墓葬间的空白地带,可划分为若干大的群块,各大群块又可分成若干小墓群,有的小墓群中,又存在若干个年代相当、性别相同或相异的并列墓。上马墓地这些不同的群块、群组,反映出死者生前分属不同的群体。大的群块是属于不同族群的划分,每一个群块内的人们关系密切,每一大群块下的小墓群反映出同一族体中的亲疏关系,他们显然比大群块人之间的关系密切。

而且在这些小墓群中多见晚期墓葬插入早期墓葬内埋葬,但极少有打破的现象。上马墓地有三种埋葬顺序:早期墓居于一端,晚期墓依次向另一端埋葬;早期墓居中,晚期墓依次向四周埋葬;早期墓居于四周,晚期墓居于中心。

这两座春秋时期的墓,都未见打破地层关系,证明这两个墓葬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与稳固性,对两周考古的工作减少了很多麻烦。从上文也可得知,该地区埋葬的时候早期墓与晚期墓的埋葬地址是分开的,有一定规律的。这是否可以从侧面证明“周礼”对人们的约束性?

地层学理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相似——都认为进化有一个缓慢形成的过程。地层学认为缓慢堆积。但是,堆积与其说是缓慢形成,不如说是短暂事件。

文化层是一个理想状态,这个理想状态其实很难实现,虽然它是理解考古学的基础。所以,笔者也对上文《两周考古》中长治分水岭和上马墓地未打破地层的描述持一定保留态度。

时代在发展,考古学也方兴未艾。今天的考古学,中层理论已经提出了后过程考古学、女权考古学、实验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等等新的理论流派,考古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朝着精确、迅速的方向进展,例如像钾氩测年法、热释光测年法、铀系测年法这些技术,把考古学的技术手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我国考古学也应该吸收这些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考古学的发展。

当然,无论是外国还是我国,考古学都要面临非常大的挑战:第一是文物盗掘者的故意破坏,第二是考古遗址正被世界上日渐庞大的日常活动所损害,第三是殖民征服或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盗掠。如何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对于任何国家的考古学家来说,都任重道远。

以上就是本人阅读《两周考古》的阅读心得。由于本人知识有限,所以不免有错误遗漏的地方,还请老师指正。

考古观后感(篇2)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非常有趣,复杂和神秘的世界。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处处充满神秘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领略千千万万个世界无穷奥秘的机会,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不止境的空间……让我们探索无穷的奥秘,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和感受。

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观察。我们应该多读课外书。课外书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更加丰富全面的上知识掌握开启未知世界的智慧之门,历史总是给我们太多的惊异,残留的残垣,似展示着昔日的繁荣,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创造出了许多奇迹。

在神秘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丰富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去探索无限的神秘,大胆地尝试。这本书:延续历史的神秘考古之谜,让我们在不断地思索和解释未知伯现象中得到启发;让我们在不断向自然界和宇宙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进步;这本书让我真实感受到了,在与自然界和宇宙和谐相片共同发展中走向未来,探索无穷奥秘的道理!

考古观后感(篇3)

只听题目就知道是关于古代文物的,不过这千古文化是全世界的,不光是中国的。读完这本《文物考古之旅》之后,你会感觉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呀!当你翻开这本书时,就会发现你翻开的是大自然的一页页,是人类征服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段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你可以在这里尽情的遨游,得到知识的营养和生活的力量。1981年4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宣布,在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所发现的楼兰少女古尸,死亡时距今2000年左右。

你们会问,发现古尸有什么稀奇的,但是这跟其他的古尸不一样。众所周知虱子是一种“趋温性”的寄生虫,它在人体保持着一定的温度时才能寄生于人体。而楼兰少女古尸的金发内藏着干的虱子,而且在身上还遗有瘪的臭虫。听到这有何感想,至于我,一身不舒服,浑身起鸡皮疙瘩。下面再看另一个“神奇的水晶人头”。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稀世珍宝~~一颗透明的水晶人头。它由大块水晶制成,重5公斤,完全仿人制作。令人吃惊的是,每当夜暮降临,人头则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龇牙咧嘴的“恶魔”。

水晶人头是1929年英国人米希尔海德吉兹在英属洪都拉斯考察卢巴安吐姆古城废墟时,在断墙碎砖下发现的。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这里就包括了人类征服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许多现象。在自然漫长的生命中,人类文明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不断地改变。让我们为了这个认识而壮大吧!人类加油!

考古观后感(篇4)

从现在延续到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去寻找人类的踪迹,考古学家们费尽心思,先后找到了各个独立王朝中十大谜一般的历史痕迹。《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最鲜为人知的史前文明,并且配发了许多全彩图片,针对这十个谜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每个古迹由许多小标题组成,每个小标题娓娓地诉说了一个个离奇的故事,一段段神秘的历史……

人们只习惯了解有哪些古迹,并不大去详细地了解有关他们的细节问题。所以这本书对此作了详尽的描述。比如,有突然毁灭却又鼎盛一时的玛雅文明、曾是“人间天堂”的摩亨佐、达罗却不知何故消逝变成了群葬数千人的墓地、藏有食人怪物却一夜之间被地震和洪水推毁的克诺索斯迷宫、埃及的图坦卡蒙陵墓、因绝世美女海伦而沦为废墟的特洛群城、曾有数百尊臣石像的复活节岛、被火山灰掩埋的庞贝古城、密林中的吴高窟、失落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血腥斩首之王的陵墓西潘王陵。以上十大古迹充满迷人的吸引力,把你带进远古的呼唤,具有神奇的魅力,不信,你随我走进玛雅文明看看……

古玛雅从发现至今,有许多遗迹充满疑团。公元前2500年,玛雅人竟能建造宏伟的金字塔、先进的天文台和神庙宫殿。他们不仅在手工业、农业上有很大的成就,在科学领域也有很高的地位。他们的数学观念和计算方法比欧洲人早800多年,其中有一个金字塔的台阶基数恰好是365级。还有,在一棵大橡树下挖掘出来的一个水晶头骨无任何加工痕迹,而且当光线照在头骨的任何部位上,都能从眼窝处发射出去。他们的太阳历算作18个月,每月20天,再加上5天禁日,全年正好是365天。他们将一年的金星历定位584天,而现在定位583、92天。更令人奇怪的是玛雅这座古老的城市中的居民却似乎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无人知晓其中奥秘。

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此类震惊世人的谜团,阅读它,你可以踏上考古的征程,感受远古的呼唤。

这些文明古迹,是历史长河中的绝唱,即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的残酷洗礼,即使被遗忘了上千年,当再度被发现时,他们仍然是那么璀璨,仍然令人们为之惊叹称奇。

考古观后感(篇5)

读后感,一言以蔽之:我很喜欢这本书。

《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中包含了太浩瀚、深邃的知识体系,又具体而微,让我手难释卷。虽然时间总是有限的,但我一直不愿意加快速度,愿意细细品味和揣摩这本厚重的书。总的说,这本书明显有外国书的特色:

一个理论往往伴随着实例,帮助读者理解、合作、解释清楚,少说教、少评论。书名曰“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而我则可以说是透过此书发现了考古的前世、今生。我感触良多,一时不知道如何确定读后感的主题···

此书加深了我对考古的“追求”和“科学精神”的把握自不待言,这一感触上一篇文章已多谈及,故不赘述。而这一次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睹考古学的博大精深!从考古工作者应具有的多种品质技能,到考古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变迁到研究的四个步骤及其每个步骤中不胜枚举的各种方法···着实使我一惊!

似是作者与译者已经尽力将其简单化,可是搁不住考古就是这样一门“枝繁叶茂”、经过漫长的理论变迁后发展成熟的科目。这次,考古就以其庞大的内容体系与知识架构(很大程度上的得益于其包容性),简而言之也就是“浩瀚深邃”,触动了我。考古学的博大精深,体现在考古学工作的全面性(外延)和专业性(内涵)上。

首先,谈谈考古工作的广度(在各种可能的地点游荡,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和深度(可能出现在地面或地下**)。现在,还有什么其他的学科专家可以保持他们的大脑灵活和身体健康强壮呢?答:

考古。因为考古学家同时“必须是理论科学家、方**者、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还“要求具备教学技能”,他们还得“上穷碧落下黄泉”,必然就不自觉地锻炼了大脑、身体。这一点也有如下反映:

考古学需要广泛的专业技能。除了理论,它还非常重视考古学。这和学科性质有关,考古不是一个只用翘着二郎腿做书斋或是在实验室里乱窜的学问,考古的足迹要有序又遍布大地。这也使得考古有了区别于其他很多科目的特点,也就因此有了“出得野外,入得书斋”的广度。

就像书中几乎每一章都会给出考古工作的例子一样,其中考古研究所用来介绍洪都拉斯第五章科潘遗址的墨水最多。此外,这一论点也反映在第6章(考古调查与勘探)、第7章(发掘)、第8章(室内布置与分类)中。

其次,说说考古在其综合性上的浩瀚深邃。先说说考古在学科方面的广博浩瀚。书中较为详细的叙述了考古学的缘起,从起源的那一天,考古就与许多学科诸如历史学、人类学建立了联系,可是考古并没有就此成为他们的“附庸”,而是融合多种学科特质,合理地参照、吸收了人类学、历史学、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学科精神、方法、成果(如:

它吸收了生物进化、博阿斯学派、地质年代学、动植物物种鉴定、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等理论,伪考古学研究服务,成功地抛弃了伪考古学,走上了专业学科之路。另外,考古学“的特征是运用解释性的理论框架(现在一般称为用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模型)来处理过去的资料”又使其具有很强的科学色彩。与此相适应的是,“考古学家通常必须广泛召集各学科的专家来共同开展研究,这就需要一种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而考古学对其他学科的吸收借鉴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运用“直接历史法”将考古问题与民族学、民族志研究相关联。“民族志比其他资料与考古研究联系更密切、更有成效”,以至于出现了“民族考古学”。我沉浸在这难以名状的奇思妙想中:

通过研究原始部落可以恢复史前文明,这难道不令人惊奇吗?不过文中也说了,这种类比方法不能加以滥用,类比要有条件。

最后,我将谈谈考古学在其专业理论体系中的深刻性和深刻性,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从考古的环节上来讲,我了解了遗存的多样性和分析的多样性,知道了资料和分析适用的解释范围,而我最感兴趣的是考古的“解释”(meaning)环节,尤其是对“社会系统”和“意识形态”的解释。而考古的四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又有数不胜数的方**。

使我从一个只知道“考古学”这三个名词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明白什么是文化历史主义、文化过程主义、后过程主义等等诸多专业名词的人。如果把时空框架比作大厦,那么文化历史主义把对考古资料的时空分析与编年序列作为钢筋混凝土构建了考古中“文化”的大厦,(文化历史主义“得到的时空框架经过验证、修改并为后续研究所扩充,为其他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而文化过程主义则强调大厦中每一层中每一个房间里的家具位置与装修布局的样式是如何随楼层改变的。(文化过程主义致力于解决“在某个时间点上文化如何运转以及文化如何随时间变异”或保持稳定)后过程主义和其他一些理论则提供了更加细腻的方法。

其实,考古学的绝大多数方法、理论、原则都是大有裨益的,对此“把各种可能的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为考古学家在面对复杂的历史时提供最全面的研究方法。”而我则非常喜欢这种需要选择各种方法理论而不是囿于单一套路的学科。

私以为,应该将此书作为必读的教材,此说倒不是我的“标准答案”式的僵化思维作祟,而是因为这本书展示了考古学的浩瀚深邃,有太多应该让历史学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这也很容易让大家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作为教材是有利无弊的。

最后,读完后的普遍感觉是: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考古观后感(篇6)

《中外考古之谜》读后感

“谁打扰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就会降临到他头上。”那镌刻着的警告,是人毛骨悚然。

世界之谜,难以穷尽,深奥无比,全新的视角对诸多世界之谜进行全面剖析,深入开掘掩藏于神秘表象背后的历史于文化的玄机。

正入现代文明,即使是拥有发达的新科技,也不及远古时代那精密的外科手术,精确地建筑物。“胡夫金字塔”就是一个对比:鲍比佛西安“金字塔能”,于是携带一起进内调查,结果什么仪器都失灵,而科学家也不能解释这种复杂的物理现象,限于人类目前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测试手段,还不能完美地解释这一其一的“能量”;4000年前一具女性古尸,曾被经过精密的外科手术安进一人造心脏,死时约35~40岁,即使是今天,做这种手术也不太容易实施,人类第一例心脏移植在1962年,病人在手术后18天死于肺炎,正式把人工心脏移入人体是1983年12月,这人也只活了111天17小时58分,莫非是聪明的埃及人,在5000年前就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连现在的科技都不能媲美32世纪左右的古埃及人?所以现代的科学家正研发新仪器,探究远古时代的踪迹,而致祖国一步又一步迈向美好的明天,而致缘故的物件又得以保留……

好奇心与探索性是一种推动力。

考古观后感(篇7)

袁靖[作者简介]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夏鼐先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是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关键词】中国科技考古夏鼐

夏鼐先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是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今年是夏鼐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纪念这位伟人开展了多项活动。关于夏鼐先生在中国考古学上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多位前辈学者已经撰文做过阐述和评价。

我每读一遍,就增添一份对这位中国考古学领军人物的崇敬之感。

在科技考古这个名称尚未出现以前,这方面的研究一般称之为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结合开展研究或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有时还称之为实验室考古。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科技考古这个词,20多年来科技考古这个词已经基本上被学术界所接受[1]。今天,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考古学包含了自然科学与考古学结合研究的全部内容。

但是,这个研究必须以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为指导,必须带着考古学的问题开展研究,对研究结果的认识必须结合考古出土背景进行分析,即考古学研究的意识必须贯穿于整个科技考古研究的过程之中。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科技考古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科技考古研究历程的角度回顾夏鼐先生当年凭借大科学家的学术敏锐和渊博的知识,努力推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结合开展研究的历历往事,同样由衷地感受到这位学术泰斗的伟大之处。

本文试图依据重读《夏鼐文集》里收录的有关涉及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结合开展研究的经典文章及其他资料,首先介绍夏鼐先生对中国科技考古研究的倡导作用及亲身实践,认识他发挥的无与伦比的作用。其次阐述自己对于如何沿着夏鼐先生规划的宏图,加倍努力,建设好中国科技考古学科的思考。

夏鼐先生在中国科技考古学建设中的伟大成就

夏鼐先生建设中国科技考古学科的丰功伟绩大致可以分为作为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规划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结合开展研究的学科布局;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领军人物,从理论上论述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结合开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把握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一名大学提问者,他个人从事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和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1) 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研究的学科布局规划

夏鼐先生多年来一直以中国考古学领军人物的地位及能力,倡导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结合开展研究,推动多个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领域的建设。

例如,他领导中科院所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立了碳测年实验室。早在1955年,夏鼐先生就在《考古通讯》上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由美国科学家w. f.

利比(libby)发明的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的方法,指出它的重要性,并建议在国内建立实验室进行测定工作[2]。本文距离利比发明这种方法只有五年时间,距离介绍这种方法的书出版也只有三年时间。除了及时撰文介绍国际考古学研究中应用碳十四断代这个最新成果以外,20世纪50年代末,夏鼐先生经杨承宗先生介绍,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引进仇士华和蔡莲珍两位先生到考古研究所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在考古研究所筹建碳十四断代实验室。

1965年5月,碳14测年实验室开始测定第一批样品的年龄数据。到1972年《考古》复刊后的第1期,公布了第一批测定年代数据[3]。

除了建立碳十四测定年代实验室以外,夏鼐先生对于在考古研究所建设其他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领域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不断吸引多个领域的专门人才到考古研究所工作。在夏鼐先生的直接领导下,考古研究所于1959年开始筹建常量化学分析实验室,1961年开始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工作,后来建立了体质人类学研究组。1963年开始了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工作,随后成立了动物考古学研究小组。

1975年,建立了热释光定年实验室。1978年成立实验化验室。1978年,发射光谱分析开始在实验室进行。

1980年,实验室开始金行金相分析。1984年,他准备在实验室建立穆斯鲍尔谱分析工作。

在夏鼐先生的大力推动下,当时考古研究所的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碳十四年代测定、热释光测定年代等年代学的研究,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动物考古学的研究,陶器、青铜器等器物的物质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等等,初步构建起一支具有多个领域的研究团队,在当时全国考古学界起到了很好的领军作用,发挥了重要的研究作用。

夏鼐先生除了在考古研究所内大力推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外,还努力加强与所外多个科研和教学机构的专家们的合作,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如石兴邦先生曾经提到夏鼐先生很重视考古发掘中古动物与古植物的研究,并鼓励大家尽量以最好的方法,采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各种标本,以便更确切地鉴定人类生存的年代及古地理、古气候状况,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对古人类文化的影响[4]。

何天相先生曾经提到夏鼐先生采集了甘肃敦煌西汉时期的简牍残片、棺木接榫、甘肃武威唐朝时期的马鞍,并把这些珍贵的木质材料送给他进行树种鉴定研究[5]。这属于植物考古研究的范围。

夏鼐与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柯俊院士关系密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向柯俊院士领导的“中国冶金史编写组”提供过不少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标本和铁器标本,请他们进行金相和成分方面的鉴定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及时发表在《考古学报》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柯俊院士合作,对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商代铜柄铁钺进行研究,证明这件铁器是用陨铁制成,这项研究成果在当时的国内外学术界都引起极大的反响[6]。

夏鼐先生还十分关注古陶瓷方面的研究,他专门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周仁所长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陶片和瓷片进行科学分析,提供科学性的技术鉴定。并在《考古学报》上发表周仁先生的研究文章[7]。当周仁先生等撰写的《景德镇瓷器的研究》一书出版后,夏鼐先生专门为此写了书评,详细介绍此书涉及的清初瓷器胎、釉的研究;景德镇制瓷原料胎、釉的研究;景德镇瓷器质量的提高与中试生产;钴土矿石的收集提炼和青白颜料的制备等

强调此书对于考古人员研究古代陶瓷的启发作用[8]。

(2) 本文论述了自然科学与考古学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核心问题

夏鼐先生在与王仲殊先生合作撰写的“考古学”里,专门强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都与考古学相关,比如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和体质人类学,主要是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和人类的骨骸,并判定它们的年代。物理和化学应用于遗址的勘探、遗迹的组成和性质的分析以及遗迹的年代测定。

在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应用于对遗址的发掘、测量、制图,对发掘出来的遗迹进行复原或在现场加以保存等。采矿冶金学、陶瓷学和染织学应用于对工场址、矿址、窑址等遗迹的考察,对铜器、铁器、陶瓷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遗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学则专门应用于对发掘出来的造船工场遗址和船舶的遗物进行考察和研究。他们还以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和体质人类学为例,用较大的篇幅详细讨论这些学科的原理、在考古学中应用的具体方面及其学术价值。

他们还介绍了一些方法,例如可以用来确定考古数据绝对年龄的多种自然科学方法;在判别各种器物原料的成分及其产地,并究明器物的制造方法和用途时,除普通化学分析之外,还有多种利用自然科学仪器设备进行测试的方法等[9]。

考古观后感(篇8)

“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自1995年供职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至今不曾跳槽,更无缘改行”,这是《考古者说》作者郑嘉励的原话。“参观的人,摇头叹气,纷纷散去。有人愤愤不平,说这个清朝的穷光蛋,也不埋点东西,这么热的天,既浪费我们的时间,也辜负了博物馆的工作。”这是《考古者说》一书作者郑嘉励20xx年7月在浙江金华挖掘一个清代女性墓葬时遇到的一幕。如果你可以从这里读出一种深深的苍凉和自豪,那么,随着我一起读一读这本书吧,学者的真实和奉献,比你看的盗墓小说要丰厚得多,他们的生命是一条深邃的河流,只是水流清浅,然而细腻绵长。

关于考古,我想很多人会把他跟“盗墓”联系在一起,我想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名词,二者之间除了都是与“坟墓”打交道,几乎没有任何的交集。考古,是学者的研究,他们不是从墓碑里挖掘出财富,而是从坟墓里开发出宝藏,以供世人永久瞻仰,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又要归往何处。这是一种值得人崇敬的职业。而“盗墓”,那是“勇者”和“愚者”的游戏,他们追逐的是现世的财富,或许有大师出现,懂得留存上让后人得以观望的遗址,但是粗鄙和浅陋还是让许多遗存的故址遭受到了无法挽回的毁灭。我想,为考古正名,这本《考古者书》值得阅读。

从考古者的素养来说,他必须通晓历史,而且必须是“通晓”,而不是“知晓”或者“理解”,以历史而言,史前历史是在探索人类文字诞生前的人类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那些久远得已经让人难以肯定是否真切存在的历史,都在确切的考究中展现。从后来的历史时期考古经验来看,那些几乎我们让我们了解的历史,比如夏、商、周几乎与神话完全联结的时代,就是依靠考古者代代的研究,才解开了谜题。从后世的记载和内容来说,年代越是晚近,史料记载就越是丰富,考古工作对于历史的重建作用就越发重要。但也正是如此,因为文献的丰富和历史记载的高度发达,只会发掘,以挖土来答题研究,很明显,考古者是不可能如此的。

说起来,考古工作以“包罗万象”来形容一点都不会过分,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这些文献资料的留存还是显眼的记载,但是那些没有记录的人生历史轨迹、生活活动痕迹、真实历史心理轨迹,这些都是无处可寻的,甚至从挖掘的内容来说,古墓葬也是必须涉及的内容,比如地理建筑、机关、八卦玄机、阴阳爻象……这些东西,考古者都必须知晓,所以,不妨随我看看目录哦。

考古者说》不是冒险小说,也不是学术性的专业著作,本质是严谨的工作手记,基本上分成四大类,古代墓葬,手工业遗存,古代遗址,作文古代建筑,所以全书的结构也分得很明确,第一编是“寻墓”,记录的是古代墓葬题材的写作,是作者对墓葬真实考究的新的,对于古墓,其实这个地方除了各种诡异传说之外,更多的是一个连接,比如生死,时空,有无,现代的观念世界就在过去的消逝世界里逐步联系,真正给的是一部历史的的大书。如果你对那些盗墓小说有兴趣的话,我建议你真的不妨读读这个章节,我们从这里看到的不是那些神奇或者传说或者诡异的,但是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多少年前揭开内幕之后我们应该要展现的东西究竟是怎样的。真正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那些让你曾经觉得可以随着冒险的墓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后面几章分别记录了摩岩石刻,古代建筑,还是从城市的考古,逐步把历史的各种原来的画面以个人的真实感受来表述,比较真切。最后一章是格物致知,是将生活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进行分析,然后写作所闻所感的汇聚,属于作者真是感受。

从文字写作上看吧,有些内容其实很难说真的如此,但是在故事情节上还是很值得看看,尤其是随着时间推移,作者的学识进展和观念变化也随着改变,与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有关的考古工作的经历也逐渐丰富,那些文字都是有一个集中的主题,与我们的感情和生活乐趣相关,追究文物的来源,也就是追寻我们人类的起源,这大概是最大的感悟了吧。

  • 古城观后感精选

    如果您需要“古城观后感”相关的推荐请查看下面的建议,你准备从什么角度来写作品名观后感呢?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每次观看我们都能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影片观后感应该真实反映观影者的感受和评价,欢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让更多人受益!...

  • 古都观后感分享

    以下是励志的句子为您准备的有关《古都观后感》的内容,怎样避免自己的观后感变成流水账呢?与此同时,看电影时我们都会有许多个人的观点。观后感是我们与世界的交互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改变,观后感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高考1977观后感

    打开电脑,我们能观看全世界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观后感是我们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1977观后感”的实用知识,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兰考观后感集锦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兰考观后感集锦,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2018年6月29日,中心全体成园参观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学习鲁国精神,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推动...

  • 考察观后感9篇

    很多电影中的情节都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当我们观赏完影片后,内心肯定都被触动得深深的,仿佛有说不完的感慨。这些思维的火花应该被写进我们的观后感中,多写观后感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增强我们的共情能力。您是不是对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感到头疼呢?通过探索“考察观后感”的精髓和文化内涵,我...

  • 古建筑观后感模板

    编辑认为“古建筑观后感”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我们将提供更加详细和系统的参考和建议。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每次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我们的思绪都会涌现出一些独到的见解。通过撰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学会更加深入地思考,更理性地分析作品,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进一步了解剧情的...

  •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如何创作出颇具新意的作品名观感呢?在观感的尾声,最好能把情感提升至一个新的层次。励志的句子编辑为你提供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方面的精心挑选内容以供参考,只为让这篇文章阅读对你有所助益!...

  • 观后感参考:新闻周刊观后感简短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观后感参考:新闻周刊观后感简短! 刚才看了《新闻周刊》,是讲贵族罗甸的孩子们,用上了食堂,住进了宿舍。这些孩子们,此前需要自带柴火和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