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励志的句子的编辑整理了以下有关“内蒙古课件”的资料供您查阅。每位教师都需要在开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学期也到了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希望您能在本文中获取一些实操技巧!

内蒙古课件(篇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从严治党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红色党政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专题课件范文下载,供大家参考。

 

 全面从严治党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课件 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强调“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快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回归健康规矩的轨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遵循。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越发突出的位置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备、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深刻阐明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接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坚持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管党治党,必需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进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长期实践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是纯洁党风的“净化器”。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矩。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表明,什么时候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就弊病丛生、人心涣散,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路线得不到即时纠正,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 应关于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征程上,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效应关于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重点,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党建设得越发坚强有力,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二、全面落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任务 党内政治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如果炉子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却没有足够的温度,那是炼不出钢来的。只有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保证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和规矩化,才能不断克服和清除党内各种错误观念、解决存在问题,提升理论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抓好科学理论武装这个首要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光辉的思想旗帜、也是丰富的理论宝库。巩固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读出“真理的味道”,悟透“活的灵魂”,学到“看家本事”。坚持学思用贯通、

 知信行统一,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砥砺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保持关于党的忠诚心、关于人民的感恩心、关于事业的进取心、关于法纪的敬畏心,真正做到绝关于忠诚、绝关于纯洁、绝关于可靠。

 坚定捍卫“两个确立”这个历史结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体现全党意志、反映人民心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大的政治成果、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最确凿的历史结论,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理想信念越发坚定、党性修养越发过硬、政治忠诚越发纯洁。开展任何工作都要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关于标关于表,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强化纪律和规矩这个根本保证。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铁的纪律和规矩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保证。立规明矩,把纪律和规矩树起来、严起来,导致党员干部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确保做人做事始终走正道、扬正气。坚持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摆在首位,坚

 决铲除“七个有之”的土壤,全面增强“五个必需”的自觉,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上讲看齐、见行动。坚持违纪必究、失责必问,任何违犯纪律和规矩的行为,一经查实都要严肃追究、严肃处理,使纪律和规矩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不可触碰的红线、不可逾越的底线。

 规矩组织生活这个重要载体。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关于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需进一步规矩党的组织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探索主题党日、党员活动日、“微支部”和“微党课”等做法,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依靠自身力量修正错误、改进工作。坚持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既正本清源,继承党内政治生活的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加强关于党员思想动态的综合研判,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形式、途径方法,使各种形式的组织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和实际效果。

 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思想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党内政治空气的“清洁剂”。坚持把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阵地,进一步聚焦问题,无论是批评他人还是自我批评都要直指问题、直戳要害,防止以讲道理代替谈问题、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以工作建议代替批评意见。关于诫勉谈话涉及的

 问题、巡视发现的问题的整改情况以及上级函询的问题,要在民主生活会上作出说明。党内工作会议的报告、讲话以及各类工作总结,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检查指导工作,都要既讲成绩和经验,又讲问题和不足;既注重解决问题,又要从问题中反思自身工作和领导责任。

 三、以良好的政治生态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效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经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中央出台《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则》,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防止和反关于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发挥“关键少数”作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高不高、政治生态好不好,关键看“一把手”有没有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清醒认识自己岗位的特殊重要性,职位越高越要自觉依照我们党提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越要做到党性坚强、党纪严明,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自觉关于照“七个有之”查找自身问题,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日常修为和具体工作中。认真落实各级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书记的第一责任、班子成员的分管责任,关于管党治党

 不力,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严重问题、政治生态恶化的,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发挥警示作用,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

 注重政治文化滋养。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关于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每一位党员干部都义不容辞。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大举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关于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让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越发充盈,让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越发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党内政治生活氛围,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把好选人用人关口。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风向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需把端正选人用人导向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关于党绝关于忠诚作为评判、识别和试验干部的首要标准,政治上有问题的“一票否决”,廉洁上有“硬伤”的坚决排除。坚持五湖四海、公道正派,以严实作风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形成注重实绩、重视基层和崇尚实干的导向。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营造鼓励创新、勇于负责、宽容失误、爱护干部的良好氛围。

 坚决整饬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行为,坚决抵制向党伸手要职务、要名誉、要待遇的行为,坚决反关于向党组织讨价还价、不服从组织决定的行为。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关于于促进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规矩化,解决好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问题,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和完备已有制度,关于党内学习制度、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员权限保证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等,要一以贯之、不折不扣地落实。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执行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关于于违犯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坚决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内蒙古课件(篇2)

内蒙古课件

内蒙古——一个充满神秘和风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内蒙古地广人稀,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草原、蒙古包、草原歌舞、牧民生活等都成为了内蒙古的标志性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内蒙古的魅力。

首先,内蒙古的草原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内蒙古草原绵延万里,是全国最大的牧区之一。这里的草原起伏连绵,奔驰的马群和吃草的牛羊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在春天,草原上绿草如茵,花开似海,各种野花争相绽放,给人一种神奇而美丽的感觉。夏天,草原一片青翠,牛羊在草地上吃草,发出阵阵清脆的叫声。秋天,草原变得金黄,远处的山峦和红色的树叶交相辉映。冬天,雪花纷飞,铺满了整个草地,给人一种纯净而宁静的感觉。

内蒙古的蒙古包也是其特色之一。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传统居住方式,也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蒙古包由一圈圈木条组成,外层覆盖着厚厚的毛毡。蒙古包结构简单而坚固,室内布局合理,采光通风良好。进入蒙古包,你会感受到温暖而舒适的氛围。在蒙古包里,牧民们用传统方式烹饪食物,唱起了悠扬的草原歌谣,让人陶醉其中。在内蒙古的草原上生活一段时间,住在蒙古包里,是一种难忘的体验。

内蒙古的草原歌舞也是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草原歌舞是内蒙古特有的舞蹈形式,融合了传统的蒙古族文化和现代元素,以其激情和活力而闻名。草原歌舞表达了牧民们对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舞蹈中的动作优美而矫健,音乐激动人心,让观众感受到了草原的无限魅力。在内蒙古的各个节日、庆典和婚礼上,草原歌舞是节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内蒙古的牧民生活也是其独特之处。内蒙古的牧民是草原的主人,他们依靠放牧和畜牧业的方式生活。他们每天和羊群、牛群在一起,度过平静而宁静的日子。在他们的生活中,草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认为,草原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是养育他们的摇篮。他们热爱草原,也更加珍惜草原。

总的来说,内蒙古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在这里,你能够领略到壮丽的草原风光,体验到独特的蒙古包生活,感受到激情四溢的草原歌舞,品味到牧民们的淳朴和真诚。内蒙古课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感受,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的课件,感受内蒙古的魅力!

内蒙古课件(篇3)

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内蒙古拥有独特的草原景色、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享有“草原高原、马羊之乡”的美誉。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着众多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自然景观

内蒙古的自然风光非常壮观,是一个户外活动的天堂。这里有六连盆地、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额济纳旗、内蒙古大草原等,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内蒙古的六连盆地是一个被称为“中国最佳景点”的地区。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盆地湖——达布逊湖,湖面面积1365万亩,水深20-30米,透明度高,清澈见底。在湖边还可以看到野生黄羚羊、狍子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草原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这里有着无边无际的草原,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之美。

锡林郭勒草原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是一个由34个旗组成的地区。这里的草原景色美丽壮观,环境干净舒适,还有非常多的原生态草原生态环境。(?

历史文化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敖包、壕门等,每个景点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敖包是内蒙古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信仰场所,是牧民们祭祀天地之神和山水之神的地方。这里的敖包建筑古朴,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壕门是内蒙古特有的古代边防建筑,也是瓦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这里的城墙遗址依山傍水,独具特色,在历史上曾是保卫边疆的重要军事要塞。

民俗风情

内蒙古拥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这里的蒙古人民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如马术、娶亲、唠家话等。

马术在内蒙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运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内蒙古著名的马术表演有“红山开幕马术大会”、“诺木洪马术赛”等。

娶亲是内蒙古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仪式之一。新娘会有许多仪式,如撕衣、缝制婚礼服装、制作婚礼食品等,都十分热闹。

唠家话是内蒙古特有的民族语言之一,也是蒙古族人民最常用的语言。当地人民喜欢用蒙古语讲述故事和传递情感,是了解内蒙古本地文化的重要方式。

内蒙古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这里旅游不仅可以享受美景,还可以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和历史,感受与众不同的畅快和惬意。

延伸阅读

古文课件汇总


以下的内容“古文课件”是励志的句子专门为您准备的,建议将本页面和网站加入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日常必须完成的任务。教案编写是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古文课件 篇1

(一)认读“恭勤”等3个生字,正确书写“囊、萤、恭,勤、博、贫、燕”等七个生字。尤其注意囊、恭、博的书写,正确读写“囊萤夜读、恭勤不倦、博学多通、以夜继日”等词语。

(二)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和趣味,力求熟读成诵。从而产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扩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四)理解重点词句,从人物的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无论在何种困难的境地都能勤奋学习孜孜不倦的品质。

1.介绍《晋书》:(展示课件)《晋书》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房玄龄等21位大臣共同编撰。它记载的是从三国时期司马懿开始一直到晋朝覆灭的史事。其中列传中介绍了相当多的名人如:谢安、王羲之、顾恺之等等。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其中一个刻苦读书的名人故事。《车胤传》(出示课件)车胤,字武子。是东晋的大臣。

这个小故事的名字叫(板书课题:囊萤夜读)师边板书边讲解“囊”的书写笔画,写时要注意写扁一些,共22笔。

3.谁会读?(指名读)萤正音。齐读。

4.在文中找找注释①,囊萤夜读究竟是什么意思?你能试着说说吗?(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萤囊:用袋子装萤火虫。囊萤夜读:用袋子装萤火虫照明晚上用来读书)

5.车胤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请大家朗读课文,读时要做到(1)把课文中的字词读准确。(2)读不流利的地方反复读。(3)没有标点的句子能否读出停顿节奏,能到话就用笔画出停顿标记。(出示课件,提出朗读要求,学生朗读)

1.指名读课文,正音多音字。

2.文言文要读出停顿,这样才能有助于听的人听懂。下面看看你做的记号是不是和老师的一样。听老师读,边听边补充做停顿记号。

3.出示标有停顿符号的课件让学生自由练,重练“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读准断句。

4.循序渐进地师生接力读,出示课件。可用颜色区别,师读用蓝色,生用红色。

a.师:囊萤夜读,生:选自《晋书·车胤传》。师:胤,生:恭勤不倦,师:博学多通。师:家贫,生:不常得油。师:夏月,生:则练囊,师:数十萤火,生:以照书,师:以夜继日焉。

b.第二次加大难度,师生齐读(可用绿色):囊萤夜读,选自《晋书·车胤传》。师:胤,生: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师:家贫,生:不常得油。师:夏月,生:则练囊盛数十萤火。师:已诏书,生:以夜继日焉。

5.出示没有停顿符号的课件,指名学生读,全班齐读。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同伴互相交流,说说你理解的文章意思。

2.检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恭”和“通”借助注释理解。“勤”和“倦”通过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组词理解。在理解“勤”这个字的时候可以用“勤奋”和“勤劳”进行比较,选择什么?为什么?

师指出在理解文言文组词时要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帮助理解。

b.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话的大体意思,其他学生可以补充纠正。教师恰当评价。

d.齐读第一句,感受车胤的这种品格。

3.那他究竟是怎样勤奋刻苦的学习而做到博学多通的呢?请同学来读读第二句,其他同学画出描写车胤动作的字着重理解,并说说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没读懂?

b.用联系上下文组词的方法说说“贫”“夏月”“则”“练囊”“以”“焉”的理解。指名学生交流,师及时更正指出,“则”表示连接顺承,在这里解释为“就”。“夏月”夏季。两个“以”在这里都解释为用。“焉”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

c.请学生看着书上的这幅画,用自己的话讲讲车胤是怎么样读书的情景。指名学生说,师给予恰当的评价。

d.齐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当时车胤勤学苦读的情景。

1.像这样刻苦学习的人有很多。例如同一朝代的孙康,他也是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一天半夜,他看到窗户外面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于是,他顿时穿好衣服,拿出书籍跑到屋外,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所以三字经中有“如囊萤,如映雪”这样的描述,与之相关的.成语是“囊萤映雪”(出示课件)生读。

“(司马光)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这里还有一则短小古文,试着读读,指名读。

说说起大体意思。教师恰当表扬。

5.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囊萤夜读这篇小古文。赞扬了车胤的什么品质呢?我们还另外回顾总结学习了许多有关勤学苦读的成语,收获颇丰。

这么好的一篇励志小古文。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1.使用多种方法练习背诵。学生两两互背,参照二诵读中4的方法师生互背,学生齐背。

2.指名学生背诵,当场奖励红花。

3.课后我们还可以收集《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这两个成语的小古文学着给难以理解的字词恰当组词,或者借助上下文理解,或者借助词典理解,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古文课件 篇2

21古文二则

(编写人:侯爱兰)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字自已理解翻译课文。

3、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言之有序的写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有人劝你偷偷地去做某件事时,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东汉的杨震,有天深夜,别人给他送来了十斤银子。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知》。

二、作者、作品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他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被后人之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在史传文学中《后汉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长于记史和人物性格塑造。

三、串讲课文

四、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课文主要通过写杨震的两件事。一是写杨震拒金的故事,二是写杨震拒办产业,表现了杨震廉洁自律的高尚思想品德。

五、解读探究

1、文中杨震所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

2、为人处事,你怎样理解“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提示: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

做人应光明磊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3、你觉得本文中杨震的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六、课内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私心》 教学过程

一、串讲课文。

二、探讨研究

1、作者在文中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写了哪两件事在表现第五伦的奉公无私?

明确:一是“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二是“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2、“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认为自已哪些地方还有私心?

明确:一是“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二是“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夜不眠。

3、你是怎么看第五伦的这些“私心”的?

明确:第五伦的这些表现在一般人看来都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其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之心,可是第五伦却深深自责,可见他对自己要求是多么的高

三、拓展迁移。

《乐羊子妻》 《何岳拾金不昧》

四、课文总结。

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五、随堂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辄()

叱()悫()

便()宜

(二)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伦奉公尽节。

2、言事无所依违。

3、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4、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5、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三)解释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四)“时人”为什么将第五伦比作“前朝贡禹”?

(五)你认为第五伦最值得你学习的是哪一点?

古文课件 篇3

《古文二则》教案

《古文二则》教案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涉猎 祖逖

即更刮目相待

2.填空题。

司马光

时期

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

》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

体通史。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但当涉猎(4)即更刮目相待(5)蹴琨觉

(6)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7)自相鱼肉(8)人思自奋

4.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遗民既遭残贼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二.强化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5~10题。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祖逛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选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逛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艳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盾进。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6.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

7.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

8.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结合课文,谈谈他如何体现出一代名将的胆识。

9.课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10.读读这二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三.链接课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闻鸡起舞

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

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问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1.给下列各词中的“辟”字注音、解释:

议论精辟

辟举秀才

辟邪

辟邪说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不修仪检 赞世才具 每语世事 蹴琨觉曰

13.据文意,解释词语。荒鸡 恶声

14.翻译句子。

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5.填空题。

闻鸡起

未雨绸

四海沸

而就

《古文二则》 一.知识积累 1.1.略

2.北宋、政治、史学、资治通鉴、编年体

3.(1)执政(2)推辞(3)广泛浏览(4)重新(5)踢(6)怨恨反叛(7)残杀、残害(8)自己奋起反抗

4.(1)士别三日,就得重新看待了,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2)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

您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军队。

二.强化阅读

5.(1)事务(2)广泛阅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3)醒(4)统率、率领

6.不是,是吕蒙,因为主要写他通过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7.因为吕蒙通过学习,从一介武夫转变成为通经书、懂谋略的儒将,才受到鲁肃的敬重,愿与之结交。

8.大胆进言,力主北伐。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倾家资招募兵马。

9.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望风响应 10.略

三.链接课外

11.pì,透彻;bì,征召;bì,驱除(用于迷信语);pì,驳斥 12.整理;帮助;往往;醒过来

13.不到鸡鸣时啼叫的鸡;不吉利的鸣叫声 14.那时我们要是在战场相遇,可以互相避让啊。15.舞、缪、鼎、蹴

古文课件 篇4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

3、背诵课文。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了解菊花的傲霜独放的品格。

2.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让学生了解菊花其他形状,了解菊花的品格。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古文。文章虽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富。板书课题:*

14、古文二则 齐读课题。

2、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古文,《菊》。(1)板书:菊

(2)秋天,花中的佼佼者当属菊花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美。(3)谁能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菊花呢?

3、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菊花的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师领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4、交流朗读。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2)同桌互相读。(3)齐读。

三、研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或借用字典,自己先试着理解一下这则古文的意思。

2、学习第一句。(1)读一读句子。

(2)对照注释,理解关键字“溢”的意思。(3)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4)齐读句子。

3、学习第二、三句。(1)读一读句子。

(2)理解关键字“其、或、赭”的意思。(3)试着连起来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感受一下菊花的花瓣如丝线,如蟹爪,菊花的颜色各种各样。再说一说,菊花还有哪些形状呢?(4)齐读句子。

4、学习第四句。

(1)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呢?(2)同桌互相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大家交流。

(3)人们之所以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还因为什么呢?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吗?(因为它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4)小结:是啊,严霜降临,百花凋零,菊花却傲然盛开,真是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5)齐读句子。

四、齐读全文,小结复习。

1、齐读这则古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菊花的? 板书:香味

形状

颜色

性格

2、师引读全文,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古文的意思。

3、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四个方面来背一背这则古文呢? 学生背诵。

4、师总结:短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菊花的清香四溢、形状各异、色彩丰富、品格高尚,也道出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喜欢菊花的原因。

五、拓展作业。

1、自古以来,有许多诗人,文学家曾写过许多关于菊花的诗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布置作业:

古文课件 篇5

文本分析:

《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一个名叫车胤的人勤奋好学,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这个故事浅显易懂,给人的教育意义却十分深刻:只要我们勤奋苦学,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日后才能有所成就。数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词句的能力,又要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接受古典文化对心灵的熏陶。

学情分析:

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读、理解,教师更多的是起到点拨、帮助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囊、萤”四个生字,会写“囊、萤”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并会背诵。

3.能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请大家在作业单上书写这两个字。

2.朗读问题梳理(预设学生读的的时候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胤恭勤不倦”的断句停顿不同、“盛”字的读音不同)

3.这两处的正确读法究竟是怎样的呢?老师希望学习完课文,你们自己去判断、去确定。

文言文里面都会有一些关键的难懂的字词,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就能理解整篇文言文的内容。你觉得这篇文言文中有哪些难懂的字词?

请学生说。学生说,师在课件上圈出来。

请学生自己解释、学习这些圈出的难懂的词语,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帮助解答。相机分别学习一、二句。

你用什么方法理解的?(预设:看注释,组词。)(相机板书:结合注释扩词组词)

那么,第一句的意思什么呢?指名回答。(预设:车胤恭敬勤勉,学习起来不知道疲倦,他学识渊博,通晓很多门知识。)

所以,第一句话正确的读法应该是?

第二句中难懂的词语谁来讲一讲?请举手的学生回答。

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指名回答。

所在在这里,“盛”这个字应该读什么?(预设:读“盛(chéng)”)

追问: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它的正确读音的?(预设: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车胤是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着读书的,既然是“装”的意思,就应该读“盛(chéng)”)我们把这种学习方法叫做联系上下语境。(板书)

在学习第二句话的时候你还用到了哪些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联系上下语境、结合插图、结合已有生活经验等)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你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吗?(指名朗读、同桌读、小组读。)

现在,你能把全文读正确吗?自己读一读。

学习完这则文言文,你认为车胤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一说)

同学们,车胤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有一句话已经概括出来了。这句话就是?(生: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多请几名学生来回答,练习记忆。

从什么事情可以看出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呢?(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多请几位学生回答,练习朗读和记忆。

2.同样的问题,请你们抬头看着黑板,以填空的形式来回答。(课件出示填空)指名回答,通过填空,练习记忆,加强记忆。

3.以上两个问题连起来,没有填空的提示、也不用看课文,请回答。指名学生回答,练习背诵。

3.出示要求:(1)小组内多读几遍短文(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短文内容(3)学懂之后,通过朗读表现你们的理解。

出示两篇古文(每篇的第一句用不同颜色显示),再读一读这两篇古文,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先说人物特点,再通过具体典型的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用这样的方法说一说你身边一个人的特点。

古文课件 篇6

中药专业医古文知识点整理

考试可能情况:

单选(10个,每题1分,五选一)

多选(5个,每题一分)

有词语和语法,如词类活用

填空(15个,每空1分)

文章提要,或与工具书有关,如我国第一部字典,字的偏旁部首,查虚词,查笔画、工具书编排方法,汉字等

简答(10分,四道题)

主要出现在工具书和汉字部分,各两道,并有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的简答题。解词(15分)

翻译(20分,5或6个)

句读(阅读理解,25分)

解词,回答问题

古文部分

《扁鹊传》

《史记》,汉,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的三千多年的历史,一百三十篇,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1、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翻译: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客馆入住,只有扁鹊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时常恭敬地对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他来来去去有十多年了,于是叫扁鹊和自己坐在一起。

2、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 翻译:扁鹊说:“他的血脉是正常的,你有什么惊怪的?从前秦穆公曾出现这种情形,昏迷了七天才苏醒。现在你们主君的病与他相同,不出三天一定会痊愈。”

3、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翻译:知道疾病外在的表现就能推知内有的原因,知道疾病内在的原因就能推知外在的表现。人体内有病会从体表反应出来,在千里之内,确诊的根据有很多,难以详尽地列举。

4、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翻译:假使明智的人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的病症,能够让好的医生及早诊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性命就能保住。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

《华佗传》

《三国志》,晋,陈寿,纪传体分国史(断代史)。

1、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翻译:(华佗)在徐州一带求学,通晓各种儒家经典著作。沛国的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任用,(他)都不去就任。

2、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系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翻译:就像华佗所说的那样,(病人)立即吐出一条蛇(寄生虫),把虫悬挂在车边,想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自言自语说:“像是遇见我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寄生虫就是证明。”

3、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系,宜含宥之。”

翻译:因此把华佗押解交付许昌的监狱,审讯验实(华佗)服罪。荀彧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应该包涵宽容他。”

4、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翻译: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疲惫罢了。运动则水谷精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如同转动的门轴不会腐朽一样。

《序及方技略》

《汉书》,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刘向、刘歆父子根据《别录》和《七略》编纂,我国现存第一部官修群书目录,收书38种,596家,13200余卷,分类简述其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

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方技略: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

微言大义:多以精当的言辞阐述儒家经典的要义。

1、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翻译:战国合纵连横,真假纷争,诸子百家的言论混乱。到了秦朝担忧这种状况,于是烧毁书籍,使人民愚昧。

2、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

翻译:医经,是推究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的本源,用来阐述百病的根由和生死的界限,进而用来研究针刺、砭石、汤药、艾灸施用的范围,探讨各种药物的恰当配伍及其适宜的病症。

3、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翻译:经方,是根据药物寒温的特性,估量疾病的深浅,凭借药物的作用,依照人对四气感应的适宜情况,来辨别五脏六腑所适用的各种性味的药物,配伍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用以疏通闭塞、解除郁结,使病人恢复健康。

《原序》

王世贞,明,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1、予窥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

翻译:我观察他这个人,润泽的相貌,清瘦的身躯,言谈兴味浓厚,真的是普天之下仅有的一个人。

《大医精诚》

孙思邈,唐,医学家。《备急千金要方》,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精”指医技精湛,“诚”指品德高尚。

1、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

翻译:如果对最为精妙细微的事情,用最为粗浅的思维方法去探求,难道不危险吗。

2、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翻译:如果有生病受苦的人前来求救的话,不得询问他们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关系亲疏、是华夏之人还是四夷之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要完全平等,都像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

3、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翻译:自古以来高明的医生治病,常用活着的动物来救助危重的病人,虽然说动物低贱而人类高贵,至于爱惜生命,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伤害别的生命来使自己得益,万物在感情上共同憎恨,何况人类呢。

4、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翻译:心中怀着救世济民的志愿,所以也琐碎地谈了这些道理,学医的人不可以因我言谈粗俗而以这些道理为耻啊。

《医话四则》

1、又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可否相约同人,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

翻译:又有擅长草书的医生,医案有的人不认识,关系到的问题还不紧要;至于药名,那么药铺中的人,难道能都认识草书吗?鲁莽轻率的人大概地抓药就会造成祸患,小心谨慎的人来回询问会造成拖延。能不能与同行约定,凡是书写药方医案,字字迹一定清爽,药名一定共识。

2、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翻译:(崔默庵)看见生病的人用手掰开眼睛,看着他吃喝,原来是他眼眶全都肿了,没法睁开。

3、细思其故,得毋来诊时日已西沉,行急而咳亦甚,因之气塞脉乱,乃有此象欤?然惟愈不敢自信矣。

翻译:(我)仔细地想其中的缘故,该不会是(患者)来看病时已经接近黄昏,行走急迫而咳嗽也加剧,因此气机闭塞脉象混乱,才有这种证象的吧?然而(我)思考到这里越来越不敢相信自己了。

工具书部分

定义:

工具书是为满足人们质疑求知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编排形式和查检方法,迅速提供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资料线索的专供查检的图书。

作用:

解释疑难、辅助自学、指示门径、提供线索、搜集资料。

分类:

字典、辞书、书目、索引、文摘、类书、丛书、政书、年鉴、手册、年表。

字典: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简明中医字典》

辞书:即词典,解释词的意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辞源》、《中国医学大辞典》

书目:即图书目录,记录图书的名称、作者、卷数、版本,有的还包括学术源流、图书流传、内容评价、收藏单位等。

《中国图书联合目录》、《宋以前医籍考》

索引:又称通检、备检、引得,是把一种或多种书(刊)里的内容编成条目按一定方法编排,并注明出处,专供检索的工具书。

《医学史论文献资料索引》、《本草纲目索引》

文摘:论文摘要,将论文的主要论点简明扼要地摘录出来,以供读者阅读。

《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

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的工具书。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太平圣惠方》

丛书:在一个总名称下,把原来单独印行的若干部书籍原封不动地汇编在一起的工具书。

《珍本医书集成》、《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工具书的编排方法:

部首编排法

普通字词典一般采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

笔画编排法

中医药书籍一般采用。《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

音序编排法

《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主题事类编排法

《尔雅》、《方言》等

查找中医文献:

善用目录、索引、类书、丛书。

常用工具书

字典:

《尔雅》,我国第一部训诂专书,第一部字典。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首创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理论解释文字。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编撰。

新《辞海》和《辞源》的区别

新《辞海》是用现代方法编写的大型百科性辞书,所收词目以解决一般读者在学习、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为主,并兼顾各学科的学术体系,不收古体字和冷僻字,古义的征引也较少。新《辞源》删去旧版中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的词语,增加古汉语词语,修改不正确的注释,抽换并增补较多例证,对出处加注作者、篇名和卷次,从而成为一部阅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

汉字部分

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现代简化字。

特点:

由图形到笔画,从形意结合到形意分离,从表义到形声,从繁复到简化。

六书:

汉字结构的理论体系,《说文解字》首次全面阐释,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字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即用简约的写意方法形象地描绘各别的对象。

日、月、人、女、心、手、止、木、鸟、鱼、龙、羊、牛等。

指事字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即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用符号点明所要表示的局部,所加的符号即指事符号。本、末、朱、刃、叉、寸、亦、身、母、上、下、中等。

会意字

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即将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利用它们的形体或意义会合时产生的新义来表达。步、涉、即、既、得、秉、兼、采、益、陟、降等。

形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即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组合而成,表意者为形符,表音者为声符。

转注字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字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即利用同音字来记写意义上与其并无关系的字。

来、午、我、难等。

通假字:

古籍中,本有其字而未使用,却借写了当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其它字,而这两个字的意义并不相同,此用字方式称通假或假借。

确定条件:本字与通假字共存,读音相同或相近,要有足够的依据。

古今字:

在一个字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或改换形符另造新字,以分担原有字一部分义项的文字现象。

HeavenRain

集邮课件十三篇


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处理的事务之一。编写教案课件是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教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框架,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我将全力以赴制作出一份满足您需求的“集邮课件”,希望我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多选择和指引,助您取得成功和进步!

集邮课件 篇1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本课设计的历史、文化知识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2.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的学习能力: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有独立学习的习惯如:能划下读懂的词句,能简单地写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根据本课的特点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诗歌之美。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进行大胆想像。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与作者情感发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6.课外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查阅课文中描述的历史人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集邮册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邮票

五、教学设计

课前,指导学生阅读《开卷有益》中的《邮票是怎样诞生的》,然后让学生收集邮票。

(邮票,对部分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事物。为了使学生对邮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景物、古迹,课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集邮的经历吗?谁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你的集邮册,介绍一下你最得意的收藏?

请学生介绍课前积累的情况。

(在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运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认清字形。重点指导徽、雕琢的写法。

3.同桌检查读课文,要达到正确、流利。

4.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我搜集的邮票美在哪里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读书,扫清生字障碍;通过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难写生字;学生相互检查读课文,生生互动,相互帮助,关注差异。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了解诗歌内容。)

(三)潜心品文,读美诗歌

第一小节:

1.你喜欢这个集邮册吗?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小节。

2.组织交流。通过听、读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回答问题)

3.指导朗读。(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体验感悟)

第二、三小节:

1.集邮册里还有些什么邮票呢?自读课文第二、三小节。

2.学生自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4.(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插图)你能对照插图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吗?

5.读着这些句子你想到了什么?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体会。学生可以谈集邮册美丽、热爱祖国、景色神奇、历史悠久等)

6.(课件出示:登庐山,看瀑布飞腾;游黄山,看云海扬波。)读一读这个句子,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很美。能从文中再找出这样一一对应的句子吗?

7.指导朗读。

第四小节:

1.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小节。

2.自由朗读二、三、四小节,看一下这三小节的开头,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说我的集邮册美丽?(引导学生回顾全文。)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重点指导第二、三小节,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诗票对照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激发其爱国之情。在学生理解了内容体会其情感后,重点指导朗读。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小作者认为我的集邮册是美丽的,能体会出美丽这个词所能表达出的感情吗?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全文。

2.朗读比赛。你最喜欢哪一小节就有感情地读一读。

3.你的收藏中有与小作者类似的邮票吗?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本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升华情感。二、三小节对于祖国山河、历史长河的描述并未说尽,可以让学生继续收集有关资料。)

六、案例点评

(一)为学生创设个性阅读的空间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在境中学,读中悟,情中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为学习和阅读的主人。本节课,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谈感受时,只要能遵循作者的思路即可。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读书的时间

学生的朗读贯穿始终。开课伊始,首先让学生朗读,学生在初读中感知了诗歌内容。再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最后通过反复吟读,不仅使学生感悟了语言,而且体会了诗歌的优美。

集邮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方法进行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理解画册的内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邮票的热爱。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邮票的知识以及祖国的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展示祖国的壮丽山河和灿烂文化)

三、设计理念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认识邮票

1、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邮票及祖国风景名胜和灿烂文化)

2、小组代表2~3人汇报交流收获。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1)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难读的词语,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学习。

(扫除生字词语障碍,学生感知到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

(2)指名读小诗。重点指导句子读得是否通顺。

(3)自由读小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

(4)读完诗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美丽的集邮册“美”在哪儿?

(三)精读诗歌, 品味体验

(由学生的需要引入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展示课件,在国歌声中出示国旗、国徽的图案,展示开国大典那一庄严的时刻,渐渐地出示国旗、国徽、开国大典的邮票。)

教师追问: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

生:我感受到祖国的雄伟和壮丽。……

师:那我们就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谁能把自己的感情读给大家听?(学生充满激qing地朗读)

2、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把你喜欢的小结读给大家听。

(2)课件展示:祖国壮丽雄伟的美丽景色(伴有轻音乐)

(3)教师追问: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我们的祖国是最美丽的国家,万里长城是祖国的骄傲。

生:我们祖国山清水秀,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

师:这么壮丽的山河,是我们大家的骄傲和自豪。就让我们一起来大声歌颂吧。

学生齐读。

师:(出示第二小节的课件)同桌一起来接读这段话,大家会有新的发现。

小组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发现每两行的结构相似。

师:你能选两句读一读吗?

生:登庐山,看瀑布飞腾;游黄山,看云海扬波。

生:西双版纳有着多么迷人的月色,桂林山水藏着多少动人的传说。

师:这种一对一对的句子,朗读起来更有韵味。我一句,你们一句,比比看谁读得最美。(师生比赛读)

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再来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师:让我们一起自豪地朗诵吧。(大家一起诵读)

3、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把你喜欢的小结读给大家听。

(2)师:你觉得哪些句子最让你惊叹?划一划,多读几遍。

(3)学生汇报交流:

生:“敦煌壁画,留下多少艺术大师光辉的笔墨;石桥古塔,留下多少能工巧匠不朽的杰作!”这句话使我想起了敦煌莫高窟多姿多彩的绘画艺术;使我想起了北京的十七孔桥、南京的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集邮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根据本课的特点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诗歌之美。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进行大胆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与作者情感发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6、课外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诗票对照,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查阅课文中描述的历史人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邮票吗?小小的方寸之间蕴藏着许多秘密,不知在其中你是否也发现了许多美丽的色彩。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喜爱美丽的集邮册吗?赶快打开书来读一读。

2、老师提要求:看准生字,读准音,要读流利。

3、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着重指导能力不强的学生。

4、[出示投影]

神圣庐山琢磨

轩辕敦煌歌颂

不朽硕果

5、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评选出识字能手。

6、老师随机检查生字掌握一般的学生。对每组评选出的识字能手,给予奖励。

7、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学生初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挂图):

看在这些图中,你看到邮票上都有什么图案。

2、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

3、指大面积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其他画面来表达)

4、老师小结,引出下一环节:

是呀!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从这些缤纷的邮票中发现了什么

5、分小节朗读诗歌,你从诗歌中了解到什么?

6、将全班交流的结果在读书笔记中作摘抄。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7、指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师范朗读,大家来点评。

8、小组内互相朗读点评,评选小组内朗读优胜者和朗读进步者。

9、全班进行朗读大比拼,一人读群人评,评选朗读快乐之星。

10、老师小结:同学们在五彩的世界里,快乐的长大。

三、课堂小结:

五彩的邮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用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生字。

二、讲授新课:

(一)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1、出示生字卡片

2、随机抽一组学生读生字卡片。

3、出示词语卡片

(二)认识新生字,记忆新生字。

[出示投影]

你认识这些生字吗?

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老师根据学生记忆生字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

(三)学习生字的书写方法。

出示这三种结构的生字:

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学生说说这几类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蔚乘的写法。

(老师范写)

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老师根据巡视的情况,指学生上黑板范写。

[出示小黑板]

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并且在组内评选书写最棒和书写进步最大的学生。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7个生字,同学们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把这些生字写的十分规范,同学们在不断的进步,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把生字写的更美观。

集邮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并会写其中的12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激发集邮热情,仿写自己的集邮册。

二、教学难点

感悟我的集邮册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教学用具

录音机、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谁喜欢集邮集邮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邮票很美可以欣赏,可以增长知识有收藏价值)

2.谁想向同学们展示一下你的集邮册,介绍一下你最得意的收藏?

(二)自学文章,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遍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并思考:你认为我的集邮册美丽吗?从哪几方面看出它是美丽的?读一读画一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可适当做一些批注。

4.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三)品读文章,体会感情

第二小节:

重点体会:壮丽山河的美

主要采用读、谈体会、评读、介绍并展示资料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万里长城、长江、庐山、黄山、苏州园林、布达拉宫、西双版纳、桂林山水了解中国的壮丽山河的美,从而产生热爱祖国之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点拨:日月潭、半屏山在哪里?为什么说他们在做思乡的梦?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

诗中很多句子是一对一对地出现的,读起来觉得特别美。感悟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评读。

第三小节:

重点感受:历史长河积淀的无穷力量。

主要采用图片展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感悟中读,在想像中读;以在欣赏中读的方式感受集邮册的美,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情歌颂。

用小组喜欢的方式朗读一一对应的句子,进行小组间的赛读。

(四)感受内容、练习背诵

1.指导朗读2~4节的第一句诗,体会出一句比一句强烈,从而感受到作者热情歌颂伟大祖国的那份越来越浓烈的激情。

2.分角色读配乐诗歌。

3.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练习背诵。要注意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提出疑问,升华主题

文章学到这儿,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学生的疑问)

师可提问:美丽的集邮册,仅仅是指它漂亮吗?能体会出美丽这个词所能表达出的感情吗?(内容,知识丰富、抒发着对集邮册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

(六)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小作者认为我的集邮册是美丽的,带着这种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

2.我们很多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集邮册,你能仿照这篇文章用诗歌的形式、用一一对应的句子,把你对集邮册的喜爱展示给同学们吗?试着动笔写一段。

3.指名给大家念一念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完成仿写内容。

集邮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课文简洁明了,没有曲折的情节,但内容感人,促发学生集邮的乐趣。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邮票内容有更多的了解,体验一种新的求知方法,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知识视野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设想与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各环节安排由易到难,前后衔接自然,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会集邮的无限乐趣。以此为依据设计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视野和丰富文化底蕴。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2.指导学生参与集邮活动,鼓励学生畅谈个人的感受,参与名人的观点讨论。

四、教学准备

资料卡、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集邮吗为什么喜欢谈谈你集的邮票好吗?(指生交流)

有一位美国的总统也喜欢集邮,板书课题:罗斯福集邮。齐读课题。想知道罗斯福先生集邮的故事吗那么赶紧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请同学们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3.指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三)品读课文,交流感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画出有关的语句。

2.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3.全班交流:(生谈到哪一方面就相机学习)

(1)任美国总统期间,在一次军事会议上,罗斯福清楚地告诉参谋部军官,他是集邮者,所罗门群岛的地理位置他清楚。

你是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知道的?(第二自然段)迅速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想想:集邮对罗斯福有什么帮助?(板书:积累知识)

还有谁想交流其他方面?

(2)他的八十万张邮票并非高价购买,而是从信封上揭下或低价购买。

(板书:收集整理)

你从罗斯福收集、整理邮票的方式上能体会到什么?(不奢侈消费、节约)

小结:是啊,罗斯福虽然是总统,身份特殊,但是他和普通人一样,并不奢侈,那罗斯福在普及集邮上采取了哪些措施?(随机板书:普及集邮):

(3)为普及集邮做出措施:让邮票印刷机做巡回演出,把重复的邮票捐献给二次世界大战的伤员。

(4)亲自过问两百多套邮票的印制。(板书:关心印制)

曾经有一张邮票图稿上的人物画像与罗斯福很像,罗斯福建议设计者做了修改,从这一处小小的改动中你体会到什么?(罗斯福推广集邮的目的是单纯的,是为了拓展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知识、增长才干,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4.一枚枚五彩斑斓的邮票,令罗斯福受益匪浅,他在集邮中有什么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结合课后老舍的话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七自然段)(指生交流)

谁能读一读罗斯福的话?你从他的话中能体会到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坦诚、谐趣)谁能模仿罗斯福的语言起来读一读他的话?(指生朗读、互评)

小结: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罗斯福集邮的真正内涵以及集邮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四)畅言收获,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2.你还搜集了哪些有关罗斯福与集邮的资料?一起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搜集罗斯福的有关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集邮课件 篇6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邮》备课教案

内容:

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材第1516页)目标:

1.通过回忆旧知,复习前面学的列竖式计算中几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2.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集邮的艺术性;从估算入手,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计算。

813=4022=8124=6256=师:做完后和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二、展示

1.解决问题

师:大家请看下面的情境图。(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已知有285张邮票,每页放5张,问题是求这些邮票能放多少页。师:那大家估计一下,这些邮票大约能放多少页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285300,3005=60,285300,所以2855的商应小于60.生2:20xx85,20xx=40,2855的商应大于40且小于60.

生3:我可以让范围更精确些,285250,2505=50,285250,所以285除以5的商应大于50,即2855的商大于50且小于60.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如何用竖式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

师:怎么验算他们算的对不对呢

生:可以用乘法验算,即看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2.小结

首位上不够商1时,就看前两位。三、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继续看大屏幕(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师:这道题怎么列式,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学生展示

生1:题目告诉我们把285张邮票,每8张放一页,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生2:要求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就是把285张邮票按8张一份分,列式为2858.

生3:因为被除数最高位上的2比除数8小,所以计算时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起来是28个十,除以8商是3个十,在商的十位上写3.然后接着往下算,最后发现除不尽,有余数。

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演示,师生交流。(略)

师:同学们结合上面的情境,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可以怎样验算生;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行验算。小结:我们可以把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四、师生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哪些内容板书设计:集邮

2855=57(页)2858=35(页)5(张)

5735

285

52858

2524

3545354005

答:能放57页。答:可以放满35页,还剩5张。

集邮课件 篇7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祖国的河山、历史的硕果,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2、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的学习能力: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独立学习的习惯,如:能勾画重点词语。能用学到的朗读方法理解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的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二、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感悟集邮册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3、根据本课的特点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诗歌之美。并能仿写成对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今天很高兴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六单元,谁能告诉大家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生:六单元的主题是方寸世界。

师:(板书:方寸世界)这方寸世界就是——(生:邮票)

是呀,在这小小的一寸见方的邮票里,藏着不少的奥妙,我们的世界有多大,邮票里的世界也就有多大,很大的世界放在这很小的方寸里面,除了精致,更奇妙无穷。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方寸世界,感受邮票带给我们的魅力。

咱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这是一本什么样的集邮册?(生再次齐读课题,强调“美丽”)

2、师: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集邮册是美丽的?(师:是呀,为什么是美丽的?板书:为什么美丽?)

生2:集邮册里有哪些邮票?(师:对呀,有哪些邮票,我也想知道。板书:哪些邮票?)

3、师:孩子们能根据课题提出心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准备怎么解决?

生1:读书。

生2:还要想问题。

师:读书、思考是个好办法,孩子们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了不起!如果你能用你的方法把问题解决了,你就更了不起了!想不想做更了不起的人?

生:想!

(二)、初读课文

1、师:请孩子们翻开课本54页,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美丽的集邮册。(生翻书)

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读书,师巡视,板书:轩辕柏、雕琢、朝气蓬勃

2、师:你们认真地读书,我也在认真地听,发现这几个调皮的生词娃娃阻碍了有些孩子顺利地朗读,谁能领着大家读一读。

抽生领读词语。

3、师:我们一起把这些容易读错的词语送回课文。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诗歌一共几个小节?(生:4个小节)我们分4个小组接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小节在具体描邮票?

(生4个小组接读课文)

4、师:你们已经能自己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诗歌哪些小节具体描写邮票呢?

生:2、3小节。

5、师:咱们赶快分工去找找有哪些邮票,女孩子在第2小节中找,男孩子在第3小节中找找,找到就赶快举手。

男生:兵马俑、唐三彩、青铜器。

师:听着你的介绍,我们的眼前仿佛流过祖国的——(生:历史的长河)(师板书:历史长河)女孩子找到了哪些邮票?

女生:万里长城、长江大桥、日月潭、桂林山水。

师:听着她的介绍,我们又仿佛在游览祖国的——(生:壮丽山河)(师板书:壮丽山河)

我们不仅读通了诗歌,还能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就让我们一起畅游在这本美丽的集邮册里吧!

(三)、品读诗歌第1小节

1、师:集邮册的第一页在诗歌的第几小节?

生:1小节。

师:请孩子们齐读诗歌第1小节。

生朗读第1小节。

2、师:读了后你从这小节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集邮册的第1页有国旗、国徽、国歌,还有一张开国大典的邮票。

3、师:咱们看一看(播放课件,依次出示国旗、国徽、国歌,开国大典的邮票)

师描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典礼开始,乐队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一个多么神圣而庄严的时刻!(播放课件,歌曲《歌唱祖国》)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神圣的一刻,饱含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再一次朗读第1小节。

生配乐朗读第1小节。

(四)、精读赏析诗歌第2小节

1、师:我们继续往后翻这本集邮册,将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听王老师读一读吗?(生:想!)拿出小铅笔边听边勾画这小节中有哪些邮票。

师范读,生勾画。

师:谁能按顺序说一说?

生:万里长城、长江大桥、庐山、黄山、苏州园林、布达拉宫、西双版纳、桂林山水、日月潭、半屏山、黄帝陵、轩辕柏。

师:是呀,这些精致的邮票将带我们游览祖国的壮丽山河。

2、师:王老师带来了其中两张邮票和你们分享。(课件播放:展示邮票)我还想读一读描写这两张邮票的诗句,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给!)请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告诉我们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生1:我好像看到了一条长龙在山顶飞舞。

生2:我仿佛看到了长江江面上有一条美丽的彩虹。

师:谢谢你们的肯定,你们看到的画面正是老师刚才边读边想象的画面。你心中的万里长城和长江大桥又是什么样的?用上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练习朗读。

3、师:能自己读给自己听,真棒!谁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你会是最棒的!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群山间飞舞着一条雄伟神奇的中国龙,我想读给大家听。

师:太棒了!我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了雄伟的长城。

生2:我还仿佛看到了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我也想读。

师:同桌你来评一评。

生3:我能听出长江大桥真美,我想和她一起读。

师:谁还想读?

生纷纷举手朗读。

师: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让我陶醉了,王老师奖励你们看一看万里长城和长江大桥。(播放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把这邮票中的美用朗读来表达。

生齐读。

4、师:我从你们的朗读中不仅感受到了邮票之美,更感受到了祖国山河之美。我也想和你们一起朗读感受。

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师:从我们的合作朗读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句诗写法差不多。

师:老师今天悄悄带来的一把金钥匙已经被你们发现了。(播放课件,出示金钥匙)成对的句子读起来很美,想不想试一试?

5、(课件播放,出示同桌合作要求:①勾,勾画出喜欢的一一对应的诗句。

②想,想像诗句描写的画面。

③读,美美地读一读。)

生同桌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师:祖国的壮丽山河已经在我们心中激起了无数朵赞美的浪花,每一张邮票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伟大祖国壮丽山河之美就浓缩在这小小的方寸世界之中。(播放课件,出示邮票)

生看邮票,师引读第2小节。

8、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歌颂我们的祖国吧!

生齐读第2小节。

这堂课参加了成华区第一届青年教师赛课荣获一等奖

五、课后反思:

1、从想象入手,切入朗读,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创设情景,引入一组邮票,老师范读,让学生想象从老师的朗读中能看到的画面,然后告诉学生这正是我边读边想象的画面,所以能得到你们的肯定。这时再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同桌合作,再去找喜欢的成对的诗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学生从想象到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的一个创造升华的过程。学生在这堂课学到了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同类的课文就有了学习方法。

2、给学生提供充分读书的时间。

整堂课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师引读,多种读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老师及时的引导和追问,多角度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欣赏邮票中体会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课文中第一小节的语言很朴实,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神圣”一词,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看邮票,用老师的激情描述把学生引入开国大典的场景,在那首《歌唱祖国》中,学生仿佛回到50多年前那神圣而庄严的一刻,学生情感得以激发,能够饱含对祖国的热爱朗读第一小节。

集邮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课文简洁明了,没有曲折的情节,但内容感人,促发学生集邮的乐趣。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邮票内容有更多的了解,体验一种新的求知方法,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知识视野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设想与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各环节安排由易到难,前后衔接自然,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会集邮的无限乐趣。以此为依据设计本课一、教学目标如下: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扩大视野和丰富文化底蕴。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2.指导学生参与集邮活动,鼓励学生畅谈个人的感受,参与名人的观点讨论。

四、教学准备

资料卡、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2、指名说说有关罗斯福的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罗斯福集邮的故事。

[板书]

罗斯福集邮

二、分层朗读,随文识字

初读感知此处可灵活机动,也可随文识字。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

2、你记住生字了吗?

3、小黑板出示:依次出现课文的几句话,画出生字,

4、强调难读的字:避供

5、复述课文重视复述,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谈6、学生质疑

随机写在黑板上

三、精读品读

略读课文,

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说罗斯福为什么喜欢集邮?

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课文内具体讲了哪两件事?

(2)找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子谈谈

(3)重点理解:

从不买价格昂贵的邮票

把自己的邮票捐给伤员,一直到去世

请不要忘了我是一个集邮者

指导学生读课文

重点理解词语:

“从不”“一直”

结合词语、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三段

1、学习课文第四段

指名读课文

想想人们被罗斯福的什么精神所感动?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集体交流

2、总结课文

罗斯福是坚持爱好、敢于奉献、为人民造福的人。

3、解决质疑

四、布置作业

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罗斯福的故事?课下找找,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自己复习认识的字

2、朗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及时复习巩固。

3、指名复述课文。

二、学习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让学生观察构字部件,及笔划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这几个字,强调容易错的地方。

及时强调易错的地方,防患于未然。

3、在自己本上练写两个,带两遍拼音。教师注意巡视,注意强调书写姿势,表扬写的又快又好的同学。

4、小组合作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其他生字。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学习交流,适当给予指导帮助,

特别注意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各小组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妙方法、巧方法

5、出示比较练习,对比巩固生字

住主拄

三、作业:

1、复习生字。

2、继续查找其他罗斯福的事迹。

板书设计如下:

罗斯福集邮

获取知识

快乐

收集整理

普及集邮

关心印制

集邮课件 篇9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集邮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方寸世界”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主题单元通过邮票这一扇窗口,传达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知识视野,并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美丽的集邮册》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形式,配以美丽的插图,描绘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文化,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课文通过这种形式,既让学生了解了祖国的名胜风光、出土文物、艺术品等,拓宽了学生视野,又让学生在豪迈的情怀中增强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的学习能力: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有独立学习的习惯如:能划下读懂的词句,能简单地写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如今,邮票已渐渐淡出普通人的视野,对于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邮票,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这首诗歌篇幅相对较长,且内容跳跃性比较大,不易记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非常需要借助邮票或教学光盘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祖国的河山、历史的硕果,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选用了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附带的教学光盘,并加入了一些其他光盘中搜集的资料。本文是一首诗歌,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

1、朗读法:理解诗歌的形式就是大声的朗读。这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指名读,男女生交替读,齐读等多样化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受诗歌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演示法:本篇课文的信息量较大,我通过出示课文中提及的各种邮票和其他形式的邮票,创设集邮册的情境,使优美的语言形象直观,使抽象的词语具体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理解诗歌。

3、讨论法:这是一首处处有美的诗歌。在教学中我紧扣“美丽”二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现诗中美的词句,并用诗歌和邮票两相对照,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讨论交流,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我”的集邮册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诗歌、邮票两相对照,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以诗歌中的名胜、文物、艺术品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爱国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讨论交流,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我”的集邮册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难点:诗歌、邮票两相对照,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首先我以小礼物的方式出示集邮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利用教材附带光盘中的“资料”部分的资源介绍丰富的集邮册的内容,让学生对集邮册的美有初步的感知。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再提示大家集邮册里还有好多非常美的邮票,老师还为这本集邮册配上了一首诗歌,自然导入到诗歌的学习。

(二)读通诗歌,初步识美

这部分我首先采用自由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前,先出示要求:

1、力求读正确、读通畅;

2、圈出陌生的字词,多读几遍;

3、遇到自己觉得很美的句子,标记并多读两遍。在学生朗读完诗歌后,我再运用教学光盘中的“字词”部分资源,指名回答,检查认读情况,并指出要注意的字,让学生当堂消化生字新词。然后,请四五个同学说说:“我”的集邮册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感受集邮册的美。

(三)合作探究,细细品美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学生寻美——小组论美——师生品美——共同诵美的几个过程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首先,我抓住学生对集邮册留下的美的印象提出问题:你认为哪最能看出集邮册的美?要求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可适当做一些批注。这里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四人一组,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让小组里的每个同学充分的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由小组长综合意见,进行汇报。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在稍后的'学生汇报中,可有目的性地请学生示范朗读。

在学生汇报时,我首先提醒学生有感情地美美地读,再根据学生朗读的内容出示图片,进行诗票对照,进一步通过美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内容。

在学生汇报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品读的过程中来,达到情感的共鸣。然后再根据内容灵活采用男、女生读、小组读、配乐读和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美,重点体会第二节壮丽山河的美和第三节历史灿烂文明。在充分地朗读了美的诗句,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读一读,说说读完的新发现,由此让学生品读准确的美词和美妙的对句,如“惊叹”、“游览”等。在这里开展师生赛读和男女生赛读,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

(四)以读促思,入情审美

在前面充分的朗读后,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最后一节,是本首诗歌的情感点,其中开头句是前两节第一句的反复。这三句一句比一句强烈,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激情,感染力非常强。为直到读出这种感情,我首先让学生找找这三小结间的相同处,找出三者的相同句式。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三段句式,体会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三者之间的感情升华:由对集邮册的美的感知,转入对祖国壮丽山河和灿烂文明的赞美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五)拓展延伸,识美画美

小小的邮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中可以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一本集邮册就是一个浓缩的世界。在拓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邮票,并仿照诗的二、三小节的句式为邮票配上自己写的诗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变化,体现邮票的艺术美;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能学以致用,能够用一一对应的句子,描写身边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好感情,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

集邮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并会写其中的12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激发集邮热情,仿写自身的集邮册。

二、教学难点

感悟“我”的集邮册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教学用具

录音机、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谁喜欢集邮?集邮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邮票很美可以欣赏,可以增加知识有收藏价值……)

2、谁想向同学们展示一下你的集邮册,介绍一下你最得意的收藏?

(二)自学文章,整体掌握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遍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并考虑:你认为“我”的集邮册美丽吗?从哪几方面看出它是美丽的?读一读画一画并说说自身的'感受。可适当做一些批注。

4、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身的理解和认识。

(三)品读文章,体会感情

第二小节:

重点体会:壮丽山河的美

主要采用“读、谈体会、评读、介绍并展示资料”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万里长城、长江、庐山、黄山、苏州园林、布达拉宫、西双版纳、桂林山水……了解中国的壮丽山河的美,从而发生热爱祖国之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点拨:日月潭、半屏山在哪里?为什么说他们在做思乡的梦?结合实际谈谈自身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

诗中很多句子是一对一对地出现的,读起来觉得特别美。感悟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评读。

第三小节:

重点感受:历史长河积淀的无穷力量。

主要采用图片展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感悟中读,在想像中读;以在欣赏中读的方式感受集邮册的美,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情歌颂。

用小组喜欢的方式朗读一一对应的句子,进行小组间的赛读。

(四)感受内容、练习背诵

1、指导朗读2~4节的第一句诗,体会出一句比一句强烈,从而感受到作者热情歌颂伟大祖国的那份越来越浓烈的激情。

2、分角色读配乐诗歌。

3、选自身喜欢的句子、段落练习背诵。要注意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指名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五)提出疑问,升华主题

文章学到这儿,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学生的疑问)

师可提问:“美丽的”集邮册,仅仅是指它漂亮吗?能体会出“美丽”这个词所能表达出的感情吗?(内容,知识丰富、抒发着对集邮册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

(六)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小作者认为“我”的集邮册是“美丽”的,带着这种自身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

2、我们很多同学都展示了自身的集邮册,你能仿照这篇文章用诗歌的形式、用一一对应的句子,把你对集邮册的喜爱展示给同学们吗?试着动笔写一段。

3、指名给大家念一念自身的创作,互相评价。

(七)安排作业

1、背诵文章。

2、完成仿写内容。

集邮课件 篇11

一、教材简析

《美丽的集邮册》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描述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第二、三小节作者分别从两个角度描述了祖国伟大美丽。第二小节介绍的都是有代表性的祖国名胜,建筑古迹,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第三小节叙述了历史长河积淀了无穷的智慧。这是每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无疑是我们的祖先劳动的硕果,历史的每一个时期,我们的祖先都给我们留下了智慧的结晶,看了这些邮票,读着这些句子,孩子们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不禁会油然而生。

二、设计意图

由于本课安排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们选择直奔主题的方式,走进文本的第二、三、四小节。而在第二、三小节的写作手法上,是一个一一对应的句式;在内容上,通过丰富的邮票,介绍了祖国的壮丽山川和灿烂文化,所以教学和指导二、三小节,就成了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这两个小节,我们采用由扶到帮的方式,让孩子通过勾找品读,这四个步骤来指导学习。这也恰好结合了我们本期本年段的科研主题引导小学生挖掘重点词句的阅读研究。

在设计教学环节中,我们紧紧围绕美丽这一理念:邮票的美、诗句的美、家乡的美、祖国的美。我们还结合了中段学生应具备的句式训练,搜集有关家乡美景图片,激发孩子仿造句式,创编诗句,争当小诗人的兴趣。

诗歌的教学,既要体现诵读之美;又能边读边展开画面进行想象。在本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孩子读出诗句的美,感悟祖国壮丽山河之美,回味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集邮课件 篇12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美丽的集邮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并会写其中的12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激发集邮热情,仿写自己的集邮册。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我的集邮册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具准备:

小黑板重点字词

教法学法:

导读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集邮吗?小小的方寸之间蕴藏着许多秘密。集邮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美丽的集邮册》板书课题:美丽的集邮册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在我们的课文里面,下面我们打开课本,一起去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遍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重点字词指导。

3.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并思考:你认为我的集邮册美丽吗?从哪几方面看出它是美丽的?读一读画一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可适当做一些批注。

三、潜心品读,读美诗歌。

重点体会:壮丽山河的美和祖国悠久的历史

1、你喜欢这个集邮册吗?谁愿意读这首诗歌?

通过听.读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这本美丽的集邮册里有哪些美丽的邮票?

标题是什么?板书:伟大的祖国。

3、哪些是些祖国壮丽山河的?哪些是写祖国悠久历史的?

板书:壮丽山河,悠久历史。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下面请同学们再放声读诗歌,在读的基础上动脑筋想想,这首诗歌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句子成对、首尾呼应把成对的句子找出来。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这是写我们伟大的祖国,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自豪.激动)

让同学们尽情的读,及时鼓励与范读

3、比赛看看谁能读出自豪和激动的感情。

4、同学们再看课文,2.3.4小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每句开头的啊代表什么?应该怎么读?

5、集体再读诗歌

五、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同学们集邮册的美丽不仅仅是邮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描绘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和灿烂文化,面对我们美丽的祖国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仿写诗歌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美丽的集邮册

伟大的祖国

壮丽的山河

悠久的历史

集邮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认识11个生字,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12个生字。

2.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罗斯福先生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3.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4.引导学生模仿罗斯福先生语言风格朗读他的两次语言描写,体会他表达的意思以及罗斯福先生坦诚、诙谐的性格。

5.指导学生参与集邮活动,鼓励学生畅说个人的感受,参与名人的观点讨论。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邮票是时代的一扇窗口,集邮可以培养我们健康的生活情趣,拓展我们的视野。我们班有同学集邮吗?

2、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位总统也和你们一样,有着同样的爱好,(出示课件)他就是罗斯福总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

4、谁查到了有关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5、罗斯福为什么会对集邮产生这样大的兴趣呢?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想法。

6、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研读感悟:

1、指名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找出有关语句,做出标注。

2、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你最想了解哪一个方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体会。

4、四人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语和句子,谈感受)。

5、相机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说罗斯福为什么喜欢集邮?

6、相机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找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子谈谈

(2)重点理解:

从来不买价格昂贵的邮票

把自己的邮票捐给伤员,一直到去世

请不要忘了我是一个集邮者

7、指导学生读课文。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三段

9、还有哪些让你感受深刻的段落?相机学习4、5自然段。

想想人们被罗斯福的什么精神所感动?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0、课件出示罗斯福的话:集邮者得到的益处是这样得多,以至于很难讲清楚这种业余爱好的最大益处是什么。但不论怎么样,集邮所提供的欢乐,证明我们的爱好是可取的,我们得到的足以抵偿我们付出的代价。

集邮给罗斯福先生带来了哪些欢乐?

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

11、模仿罗斯福的语言风格试读一下。(指导朗读)

三、拓展延伸:

讲集邮故事:交流集邮的收获,讲一讲你经历过的或看见的、听见的集邮的故事。

古诗词三首课件十五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古诗词三首课件十五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2)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

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7.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8.指名答。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9.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注意读准“畔”声母是p”帐”的翘舌音zh。

3.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3)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B案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学习诗句

①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看注解理解词义;c.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d.反复朗读,

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②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比较学习

①引导比较异同。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②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③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引导归纳

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背诵,默写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4)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6、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ng;还读hun;风一更的更读gng。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大好的河山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领略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光。出示课题,齐读。

二.教学《独坐敬亭山》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7)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9)

基础题1.辨字组词。2.填空。(1)《木兰诗》选自宋朝________编的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一首民歌。(2)《观刈麦》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3.解释句子中加粗的词语。(1)昨夜见军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为市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雌兔眼迷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观刈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妇姑荷箪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白氏长庆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三、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1)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2)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注意读准畔声母是p帐的翘舌音zh。

3.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⑴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⑵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⑶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⑷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⑴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⑵自由朗读体会。

⑶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六、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

秋思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4)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内蒙古包头市姜杰)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1.词这种体裁在教材第1课已经出现,教师应事先了解一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背诵一些词,对词有哪些了解。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课前,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查阅作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挂图。

2.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应当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教师可重点点拨《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可对词的知识再稍作介绍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

教学第一步,可让学生自读古诗词,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要求学生把诗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有的小组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画好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本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看是否把诗词中的景象描绘了出来。无论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只要可以激发想象,能够加深对词句的理解,教师都应鼓励,并给以必要的指导。

第三步,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有条件的可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3.注意诗的语言的丰富意蕴。如《乡村四月》中的才又二字,《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也、学二字使用都简洁传神。《乡村四月》和《渔歌子》两首诗词色彩明丽,其中写颜色的词语有很多,如绿原、白川、青山、白鹭、桃花、青箬笠、绿蓑衣,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4.课后,可以动员学生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练习朗诵、背诵,为后面的展示台做准备。

5.关于识字写字,蚕、桑、蓑、塞的声母是平舌音,昼、箬的声母要读准翘舌音。识记字形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方法帮助记忆。教师重在引导交流识记方法。要及时表扬识字巧、写字好的同学。

古诗词三首课件热门十三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深入了解“古诗词三首课件”并理解它的背景接下来请阅读,我们为您提供这些资料作为参考和使用希望它们能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词三首课件 篇1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

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

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知意 交流

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

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

(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 交流

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了什么?引导 读书。

7.这是一个怎样的“留连”?这是一个怎样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9.配乐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杜甫的诗歌,背诵其中的几首。

板书设计: 知诗人 解诗题 –抓字眼 明诗意—读诗句 、悟诗情 

古诗词三首课件 篇2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古诗词三首》A、B案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B案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学习诗句

①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看注解理解词义;c.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d.反复朗读,

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②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比较学习

①引导比较异同。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②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③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引导归纳

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背诵,默写

古诗词三首课件 篇3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古诗词三首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古诗词三首课件 篇5

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古诗词三首课件 篇6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古诗词三首课件 篇7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古诗词三首课件 篇8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6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工具,但是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必须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和课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下是励志的句子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相关资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并与大家分享!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 篇1

一、 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全过程并归纳概括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将体现以人为本,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放,不是漫无目的的放,而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规律的材料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扶,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方法和出现的错误,给予恰当指导,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以猜测、验证、结论和应用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一, 猜测。

通过出示一个角形,让学生说知道三角形的知识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让学生自由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引出课题,以疑激思。

第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数学,这要求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以及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

这一环节我设计为以下三步:

1、操作感知。

组织学生通过算一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根据学生特点,为了节约学生上课的时间,作为预习作业,我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自制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写在三角形对应的角上,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时直接让学生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有可能大于180或小于180甚至等于180,只要相对合理(允许一点误差)都给与肯定。这时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强调在排除测量误差的前提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困惑,有疑问,而正是这些困惑激发了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正是这些疑问,使得合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2、小组合作。

针对探究过程中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得出结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思考新的方法,对于无法下手的学生,要启发他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可以把角合起来看是多少?能用什么方法将三个角合起来。在探究学习中,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探究,尽可能用多种合理的方法,验证结论。

3、交流反馈,得出结论。

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之后,在有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我将选择不同方法的代表,在展示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我关注的不是学生最后论证的结果,而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可能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通过观察对比各组所用的三角形,是不同类型的而且大小不同的,发现这一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对于任意三角形都是适用。在学生探究之后,我用课件重新演示了3种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三是灵活应用,拓展延伸。

揭示规律之后,学生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就要通过解答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巩固内化。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我将练习分为以下3个层次。

1、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在三角形内已知两个角,求第三个角。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局限,我将先出示有具体图形的题目,再出示文字叙述题。在这之间指导学生注意一题多解。

2、提高练习。如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的度数,求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3、拓展练习。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我设计的思考题是要求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求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这样安排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本节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互动中去,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体验到探索的甘苦,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板书: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测验证结论应用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内角和》,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一、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该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

三、学生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考、合作探索、组内及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五、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六、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采用对话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运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难点: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三角形若干。

学具:量角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知识,我们来复习一下,看看大屏幕,各是什么三角形?谁能说说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追问:不管是什么三角形它们都有几个角呢?这三个角都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而这三个内角的和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有大有小,形状也各不相同,那么它们的内角和有没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来看一个小片段,仔细听它们都说了什么?

教师放课件。

课件内容说明: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

都听清它们在争论什么吗?(它们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各抒己见,是不评价)果真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1)检查作业,并提出要求:

昨天老师让每位学生都分别剪出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量出了每个角的度数,都完成了吗?拿出来吧,一会我们要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填在下面的表格里。我们来看一下表格以及要求。出示小组活动记录表。

小组活动记录表

小组成员的姓名

三角形的形状

每个内角的度数

三角形内角的和

(要求:填完表后,请小组成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②小组合作。

会使用表格了吗?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把结果填在小组长手中的表格内。

各组长进行汇报。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左右。

师:实际上,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就是180°,只是因为测量有误差,所以我们才得到刚才得到的数据。

2、验证推测。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折拼或剪拼的方法来看一看三角形的三个角和起来是不是180°,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三个角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师生先演示撕下三个角拼在一起是否是平角,同学们在下面操作进行体验,再用课件演示把三个内角折叠在一起(这时要注意平行折,把一个顶点放在边上)学生也动手试一试。

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3、师谈话:三个三角形讨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现在想对这三个三角形说点什么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做系统的整理。)

4、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大家想一想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可以干什么呢?(知道三角形中两个角,可以求出第三个角)

出示书28页,试一试第3题,并讲解。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等于30°,求另一个锐角。

生独立做,再订正格式、以及强调不要忘记写度。

小结:同学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没有我们来做练习。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出示书29页第一题。说明:第一幅图是锐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是75°,另一个锐角是28°,求第三个锐角?第二幅图是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是35°,求另一个锐角?第三幅图是钝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是20°,另一个锐角是45°,求钝角?

完成,并填在书上。讲一讲直角三角形还有什么解法。

2、出示29页第2题。

说明: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

一个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两个锐角之和正好等于90°。让学生判断。

3、画一画:

出示四边形和六边形。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计算出各自的内角和。你能推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吗?

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是科学家帕斯卡12岁时发现的。我们同学还没到12岁,看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去探索和发现。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上的收获!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且对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抽象的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多边形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心理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互动学习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此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加以探究。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4、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是学生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掌握的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学生发展类推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多种途径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以下教具和学具:课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片、量角器、剪刀、胶水。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动手观察,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尽量体现:

①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③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知识,生活中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1、设疑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再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我采取了直接设疑导入。具体步骤如下:

(1)让学生汇报三角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提出问题:当学生答出三角尺的内角和度数之后,我问: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学生讨论之后引出课题。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创新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动手量、剪、拼等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一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做法是:(1)先让学生思考如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几种验证方法。(2)让学生利用量角器量出学具三角形纸片的各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3)让学生利用剪拼的方法感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从而得到结论。

3、巩固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习题。有操作题,计算题,画图题,拼角题等等。其目的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掌握、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并把所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精巧的板书设计有“引”和“导”的功能,“引”是引学生之思,“导”是导学生之路。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等于180°。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动手能力,初步感受数学研究方法。

3、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以及对这一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

三角形,多媒体课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森林王国里住着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家族,一天平面图形的三角形家庭传出一片吵闹声,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在争论:听大三角形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小三角形不服气,可又不知如何反驳,同学们,你们知道到底谁的内角和大吗?

二、探究新知:

(一)、量一量:四人一小组,分别测量本组准备的三角形的内角,并求出和。

你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汇报,提出疑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刚好等于180°

(二)、拼一拼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撕下二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在一起,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三)折一折

引导学生同桌互相帮助完成,发现三个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是平角。

回答大小三角形的争论: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形谁大?并说出理由。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①直角形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度。

②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锐角是()度。

③钝角三角形的两上内角分别是20°,60°;则第三个角是()

2、火眼金晴

①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钝角和大于90°()。

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正好等于90°()。

③淘气画了一个三个角分别是50°,70°,50°的三角形()

④两个锐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⑤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3、猜一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四、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对于新鲜的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对三角形的内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自身动手操作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的过程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观察,猜测,操作,思考,总结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学习和探索活动,体现出开放性思维和多元思维并存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初步学会自主梳理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他们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情境视频: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根据视频中三角形的对话,顺势引出题目——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二)新课探究

接下里是新课探究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同桌互相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通过测量,学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如何进行验证你的结论呢?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予指导,讨论过后,请同学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无论学生回答的全面与否,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做出判断,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角。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此环节通过小组合作,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进入巩固提高环节。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第二题把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组在一起,得到的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以“你问我答”的形式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体现了哪种数学思想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回顾课堂经历的基础上,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方式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通过概括性引导提升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认识

在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本节课的一个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记忆新知。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汇集十三篇)


每位教师在备课前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而现在是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间了。教师们需要严格按照教案的要求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呢?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请相信,只要您耐心阅读,就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您需要的答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了解,我以三个计算题(190×8=37×40=207×9=)在班中进行调查,部分中下生对位时是末尾对齐;部分优秀生已经能把8和9对位进行计算,但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对位,看来这些学生的数感很好;对于中间有0的乘法已能很熟练的掌握。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使学生体会到末尾有0简便对位的好处。

学生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及中间有0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40×72=600×30=530×3=

102×7=608×5=4×908=

竖式复习,并理解竖式中8和9的位,把54×728写成728×54的形式方便计算。

54×728=708×6=790×8=

由此再引出例题学习例2(同时出示课题,继续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在此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把例2中的题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能提出提出什么数学数学问题,然后口答算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各行了30小时,?

在教学160×30时,要求学生用你认为比较方便的竖式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前面准备题的竖式铺垫,在此部分优生可能会用这样的竖式形式进行计算160

×30

4800

简便计算。与其它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突出这种方法的方便。

在教学106×30时,由于学生对刚才对位方法的了解,有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会用简便的对位方法。与

106

×30

3180

其它出现的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体会这种对位方法的简便。

在此后,以书本做一做中已经对好数位形式的竖式让学生试一试,加深竖式的对位形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题有象征性的题(390×13=305×50=180×50=),让学生自己摆竖式进行计算,巩固竖式的简便摆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尝试总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先把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把因数末尾的0添在积的末尾。)

本节课还设计了2题生活中的例子(课本55页第3、4两题),不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数学用于数学。

最后加入一题拓展题,□□×□□=2400,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序思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作铺垫。

课堂小结,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和习惯。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在玩中寻找数学的影子这一系列的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估算的意识与理解。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

教学时,我着重以下这几方面把握:

1、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情境图,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学生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渗透助人为乐的思想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感到帮助人解决困难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课标中指出要放手让学生探究新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教师只从旁引导。主要让学生自主思考,经历估算的过程。真正把知识融合为己用。

3、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为学生创设了这么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估算的印象,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思想。在玩中积累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P16-17例2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1203=4043=11

124341(箱)

(三)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箱)43=1(箱)

124341(箱)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学习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全单元教材共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和一次实践活动。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第二段教学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第三段是实践活动。

1.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内容。

这一段内容涉及许多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积累了一些经验。教材尽量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适当解释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材让学生从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切入,既引起兴趣,又提供了学习用具。设计的学习活动有观察整理、填表分类、涂色记忆、计算交流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同时接受年、月、日的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20xx年的年历从中获得信息。年历卡里的内容十分丰富,要结合观察与交流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学会看年历。如年历里的1、2、312表示一年里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张月历,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几,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历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别是星期几。

接着要求学生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入一张表格。填表活动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个月,各个月的天数并不都相同。填表还能引发学生把12个月按天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

然后指导学生在填各个月天数的那张表格里涂颜色。涂色活动实际上是分类活动,通过再次分类记忆一年里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记住一年里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记忆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利用拳头帮助记忆的办法。

最后突出2月的天数既不是31也不是30,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材还让学生计算20xx年全年的天数,通过计算重温这一年各个月的天数,检查记忆效果,弥补记忆中的缺漏。学生计算全年天数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交流并比较各种算法,体会比较简便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建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想想做做在年历上圈出重大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2.平年和闰年。

平年和闰年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现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闰年。第19页例题让学生同时观察20xx年2月和20xx年2月的月历,比较这两个2月的天数是否相等。让学生发现不同年份的2月天数不同,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

第二步同时观察从1997~20xx连续十二年的2月月历,从中寻找天数的规律。教材特地把这些月历分成三行,每行是连续的四年,方便学生发现每一行的四张月历里只有一张是29天,另三张都是28天。从而明白通常每四年里有1个闰年、3个平年。教材里讲解了判断平年、闰年的一般方法,至于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安排在底注里讲解。

第三步在想想做做里巩固平年、闰年的知识。第1题通过把公历年份除以4进行判断,虽然教材只教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进行四位数除以4的计算。第2题计算平年的全年天数,合几个星期零几天,结合计算再次温习前面学习的年、月、日知识。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闰年全年有多少天以及怎样算的,再次清晰地认识平年与闰年。第4题回答并解释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日现象,巩固连续四年里一般有1个闰年的知识。

第四步是你知道吗,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为什么通常每四年有1个闰年的原因。

3.实践活动《生日快乐》。

这次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日为题材,活动形式新颖有趣,紧扣年、月、日的知识,运用了统计方法。活动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教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间接地讲述,让同伴猜一猜是几月几日。这里会涉及年、月、日的许多概念,学生一定很感兴趣。第二段是用统计的方法调查、整理并用图表呈现班级里学生的生日分布情况,是一次联系实际的活动。最后是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进行孝敬长辈的教育。这次活动要认真组织,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说话,然后请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落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教案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三年级数学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2.会进行相关的除法口算。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关键: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口算

42=62=

82=

93=

2.60里面有()个十。

600里面有()个百。

8000里面有(

)个千。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11页例1,完成下列题目。(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再与同桌或小组内成员交流)

1独立思考:这一题为什么用除法解决从哪儿看出来

2同桌交流:口算603=(

)应怎样想

3.全班交流:有几种算法分别是什么

4、比较这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三、自我挑战

1.比一比,看谁做的对

4002=

6002=

903=

50005=

2.去年阳光小学三年级学生共植树400棵,去年植树的棵树是今年的4倍。今年共植树多少棵

3.今年阳光小学三(1)班学生共植树80棵,今年植树的棵树是去年的2倍。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我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口算乘法》是三年级下册第58页的教学内容,它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创设了邮递员送报纸和信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整百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学会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口算方法

主要以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仅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生活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探究乘法口算的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

一.说教材

《口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8页的教学内容,它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创设了邮递员送报纸和信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整百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学会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口算方法

主要以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仅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生活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探究乘法口算的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开展合作学习和交流,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口算乘法的不同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请下载附件:1、《年月日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46。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有多少天,帮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的观念。

2、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在经历探索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以及探究与收信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理解闰年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年历若干。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情,确定起点

了解学生已知道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确立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引出课题。

请下载附件:1、《年月日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ax教学内容:苏教版第5册第49页-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

教具准备:课件、钟面和两圈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两个6时:同学们会看钟表了,下面这个钟面表示几时?

(6时)。这时你一般在干什么?怎么会有的同学在吃晚饭,而有的同学才刚起床?(因为一个是早上6时,一个是晚上6时),看来一天中有两个6时。

2、两个7时:现在钟面上是几时?同上。

说明一天中有两个7时。

3、发散与设疑

一天中还有2个几时呢?

也就是说一天中钟面上所有的时刻都会出现2次,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来回忆完整的一天。

二、明确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转2圈

1、你们知道1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比如今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们的1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夜里12时既是昨天的结束,又是今天的开始,1天就从这里开始了。

2、时针转第一圈

(课件出示钟,时针指向12时),这就是夜里12时,这时我们正在睡觉,时间慢慢过去,我们要起床上学,上午上完了三节课,要吃午饭了,这时就到了什么时候?(中午12时)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走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时?(12个小时),这时,一天结束了吗?(没有)对呀,太阳正挂在头顶上,才过去了一天中的一半。

3、时针转第二圈

继续看屏幕,时针继续走着,上完了下午三节课同学就放学回家了,回到家吃饭写作业,又要睡觉了,睡呀、睡呀,就到了半夜12时,这时一天才结束了。如果再走(就是明天了)。对呀,这个半夜12时既是今天一天的结束,又是明天一天的开始。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时针又转了几圈?

4、解疑

(1)、完整叙述24小时与2圈

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完整的一天,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再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在这一天里,一共经过了几小时、时针转了几圈呢?

(2)、呼应

刚上课时同学们都认为钟面上所有的时刻会出现2次,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一天共有24个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转2圈,第一圈从数字12-12,第2圈又从数字12-12,就出现了两圈一模一样的时间)。

三、记时法的产生

1、设疑

(教师出示钟面图)如果我说一个6时,你知道是哪个6时吗?对,仅仅说几时,是很难区分的,那怎样表达才能分清它们呢?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1:可以给它们增加一些时间名词,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师:这样行吗?我们以这个6时为例说说看。

生2:也可以把下午1时-12时改成12时-24时。

师:(黑板上出示钟面)下午1时改写成13时,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又一个小时,所以是13时。

师:表扬!对下午1时是时针走了12小时后又走了1小时,所以是13时,那下午2时改成几时呢?

晚上7时呢?你是怎么想的?(依次数数)

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生:只要在一圈12时上再加上7就可以了。

师:这个办法真棒!那晚上10时呢?晚上12时呢?除了这几个,其余的时间你会算吗?都只要怎么算?

生:都只要用12加上几就可以了。

师:改好了第二圈的时间,第一圈的时间要不要改?

半夜12时也可以称作今天的0时。(板书:0时)

师:同学们真厉害,想到了从0时排到24时来表示(出示024时卡片)

4、命名: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几种记录时间的方法?分别怎样记录的?一种是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下午等词语来区分,另一种干脆从0时排到24时,这样也没有重复。

你们可以给这两种记时法起个名字吗?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平时常用的叫普通记时法,把从0到24时表示的记时法叫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记时法)

四、记时法的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看图,分别用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来说说、写写是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

反馈:师黑板上板书两种记时法。

(2)举例,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24时记时法?

(3)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师黑板上板书题2中的两种记时法。

2、区分和互换

(1)区分:这两种记时法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2)互换: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联系?

3、想想做做第3、4题:让学生先独立练习再校对。

五、全课总结

你准备如何向爸爸妈妈汇报今天所学的知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o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42、4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面积的含义,知

道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有大小之分,能选择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1.体会利用数格子来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感知其局限性,体会到在比较面积大小的时候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2.建立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分享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准备的东西(桔子、柚子)带来了吗?你们能猜出我让你们带这些东西做什么吗?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1)动手操作,感知物体的表面。每六个同学围坐一桌,每桌准备一个柚子,每人准备一个桔子。先让学生分别摸一摸桔子和柚子,再剥下桔子和柚子的皮,让学生比较大小。这里的桔子皮和柚子皮是指桔子和柚子的什么?学生回答:表皮。教师小结: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表面。

(2)拿出几组物体,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和想法。①数学书和练习本;②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③一个足球和一个小皮球;④一张大照片和一张小照片。

刚才我们摸到的都是这些物体的表面,有的物体表面是平平的,有的物体的表面是曲面的,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你能用手摸一摸,感觉一下每组中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吗?(学生试着说,并感知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最后一组的两张照片,如果和我们的黑板的面比,和我们操场的地面比,会怎么样?(让学生清楚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

(3)每个同学拿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其它平面图形,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将你手中图形涂上颜色(拿一个最大的没涂完颜色的图形展示)。这个同学没有涂完,有没有什么其他原因?(有,它比较大)什么大?(面大)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比较方法。

(1).刚才我们比较了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那你能比较以下平

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吗?(任意的两个图形进行比较)电脑出示下图:

①②③④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①、②去和哪个图形的面积比都比较容易;但③和④的面积比较接近,不太容易比较大小。

小组活动,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拿出两张和③、④同样大的纸来比较它们的大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告诉同组同学。(交代清楚数学活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自觉、有序地展开活动。)

③④

(学生可能想出画方格的办法、重叠的办法、剪拼的办法,也可用发下的1平方厘米方块等很多种比较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就给以鼓励,让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不相等的。用课件展示数方格的方法。即

8个正方形9个正方形

教师提问:下面两个图形都是16个方格,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等,因为方格的大小不同。

小结: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应该注意方格的大小相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比较标准的重要性。

如果前面的三角形和圆形比较面积大小时,也采用这种分格子、数格子的办法,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让学生议一议,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2).让学生在方格里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

(3).请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丰富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2.下面各图形哪个有面积?它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

3.电脑出示画在特别小的瓶子上的画和我们祖国的地图,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可以交流一下。

(五)课后活动。

从今天我们就正式开始关于面积的知识的学习。希望你们收集一些感兴趣的关于面积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互相帮助。好吗?

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深刻理解面积的含义

这节课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认识图

形面积的含义,我认为这些学习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图形面积的教学,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现象。

(二)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摸一摸比一比估一估折一折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这些活动都变成了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生动过程。在学生对两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行比较的活动中,学生就有多种估测的策略。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探索、交流、比较、评价这些策略的特点,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估测的方法,分享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了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的策略。所以我想,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进行估测活动的过程比估测所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中所有数学活动都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学生经历了再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课堂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我也认为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和对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92~93页的内容。几分之一这局部内容是分数知识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是在同学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数的。分数和整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以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别。认识分数是同学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同学学好这局部内容,可以为后续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作铺垫。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比较笼统的内容,同学开始掌握分数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同学情况分析

小同学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同学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发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

教学目标

《课程规范》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规范的要求和同学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使同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同学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考虑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学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初步了解24时记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的应用。

(二)使学生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初步掌握简单的计算(口答)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三)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含义,及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掌握有关时间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请带了手表的同学举手!请你告诉大家现在的时间是多少?下午2:40

谁还能说说下午2:40还可以怎么说?

刚才大家其实就用了两种不同的表示时间的方法下午2:40这是我们用的普通记时法;14:40用的是24时记时法。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24时记时法。

二、新课

(一)感知24时记时法

1、你都知道哪一些关于24时记时法的知识?

2、那你们知道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吗?

3、你们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从那一个时刻开始算起的吗?

4、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体验新的一天的时光我说到谁的名字,就请那个同学站起来用24时记录时法说出屏幕上的时间。

课件出示

(1)、现在是旧的一天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的时刻,老师看了一下钟表,现在正好是晚上12点,作为新的一天来说,这一时刻就是0时。这个时候,同学们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请大家都在桌子上伏好)看!同学们睡得好香呀!

(2)、外面的天已经渐渐亮起来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露出了半边笑脸,同学睁开眼睛一看时间:(叫了名字的同学站起来看时间),现在是6:30了,同学们该起床准备上学了。(学生都坐好揉揉眼睛)

(3)、现在是什么时刻呢?看同学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同学看看手表告诉大家8:10。对呀!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第一节课。

(4)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现在已经是中午了。同学发现,现在正好是中午12:00,从0点开始,时钟正好转了1圈。这个时候很多同学正在吃中饭呢!

(5)大家请看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是几时?(1时)

如果用24小时记时法来表示是几时呢?你是怎么推算的?

(6)又是下午放学的时间了,同学们准备放学回家罗!同学看了一下钟表现在正好是下午4:20也就是16:20,你是怎么推算的?

(8)晚上8:00同学们都在做作业呢!看同学们做得多认真呀!晚上8:00用24小时记时法也就是几点呢?

(9)时间一晃就到夜间9:00了,24小时记时法也就是几点呢?这个时候,我们又改上床睡觉了。

(10)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时了也就是24时夜深人静地时候了。一天又过去了。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一天的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呢?(0时)

那我们到底管这个时刻叫24时还是0时呢?我们习惯上常常只说0时而不说24时。

这样,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二)巩固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换算

1、组织教学:北京时间xx:xx三甲班这个时候最认真的是:

2、很多同学都喜欢看湖南经视的电视节目。现在我就请各位同学来担当经视的主持人,在各个节目时段为大家报时(出示晚间段节目预告)

6:15经视新闻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

60分=()小时1星期=()天

3分=()秒4星期=()天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

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

接着。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

一年以365天计算比较简便,这样一年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就少算了大约24小时,即一天。因此,每四年就要增加一天,增加这一天的那一年便是闰年。又因为4年中大的少算的24小时实际上并不是24小时,如果长年累月也要造成误差,所以遇到整百年一般不闻,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

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有几个月?一个月中最多的有几天?最少的有几天?还有的月份是多少天?

归纳:习惯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

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1、3、5、7、8、10、12,小月(30天)有:4、6、9、11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5、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简便的算法有:

(1)317=217(7个大月)304=120(4个小月)

平年217+120+28=365(天)闰年217+120+29=366(天)

(2)平年:3012+7-2=365(天)闰年:3012+7-1=366(天)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83页的做一做题目。

第2题做完后让学生看年历验证。(计算方法是:307=42,商是星期个数。)

四、小结。师: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请学生对照板书回答。懂得了一年有12个月,学会了看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还知道判断闰年与平年。

五、作业。做练习十八的第1-5题。

第5题制作日历,提示学生注意了解明年一月一日是星期几,一要从那一天开始写。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3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能为学习面积的计算打好基础,更是为小学阶段几何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形成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四、说教学程序

(一)游戏引入,初步感知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第一个环节,先设计一个填色比赛:将全班分成两组,第一组涂这张大纸,第二组涂这张小纸,在规定时间里,哪组最先完成,就能取得胜利。游戏结束后,第一组的同学一定会怀疑这个游戏的公平性。

师问:为什么?

学生说明原因:因为两组比赛用的纸张大小不一样,谁要涂的纸面越小,谁在游戏中就越容易取得胜利。

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也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具体到抽象,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也初步感知了面的大小,为下面学习面积的概念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第二个环节,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感知,才能加深对“面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书本、课桌等等,让学生指出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让学生说说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时,都有些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表面,并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进一步认识面积。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在教学封闭图形认识面积时,课件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或小组讨论找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然后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最后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课件出示了一个不封闭的图形。师问:如果要给它涂色,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图形的大小我们能确定吗?学生

通过仔细观察课件,便能发现,不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不能确定的,进而明确“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小结:引导学生将面积的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得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学生在比较中产生了分歧,有些同学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大,有些学生认为第二个图形面积大,还有些同学想到把这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但是结果发现都无法很准确地比较出来。师问:那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比较出两者的大小?为什么?

引导学生借助几种测量工具(出示学具袋)。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

学生会发现: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因此,归纳得出: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用正方形测量面积最合适。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对于学生“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1)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展示汇报结果。

(2)拿一拿:让学生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检查学生拿出的是否正确。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4)试一试:这张1平方米的纸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充分得感知到了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课本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后,出示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

师问: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并将总结的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能在他们的理解上加以延伸。

五、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书与讲解同步进行,层次分明。通过板书能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加速概念的形成。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 学生反应在教学改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注意以下建议仅供参考请自行斟酌!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5面——87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掌握简单的数学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发现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一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学具: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嘹亮,老师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感到很高兴,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请看,是什么?

生:三角形!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讲学过的三角形知识。

(学生叙述到部分主要内容即可)

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已经非常熟悉了,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两个特殊的三角形,请看,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点击FLASH出示直角三角形实物图)

师:(师指第一个三角形)谁知道这个直角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吗?

师:答的真准确,(FLASH:生说完后师边说边点出度数)30度、60度、90度都在这个三角形的内部,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有谁知道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FLASH:生说完后师点击出第二个三角形,边说边点出度数)

[U1]试一试,看谁算得快。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U2]角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从结果上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师:观察的真仔细!(点击课件,出示多种多样的三角形后提问)同学们,咱们都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是这个样子的三角形,请看大屏幕,这些任意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是不是都是180度呢?

[回答可能有二]:

(一种全部说是:)

师:请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

师:看来,大家是通过这两个三角形猜想的,是吗?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生:想)好,咱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王国,一起去研究它们内角和的秘密吧!(师在课题“内角和”下面划上横线,打上问号)

(一种有一部分同学说是,有一部分同学说不是:)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生:想)好,咱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王国,一起去研究它们内角和的秘密吧!(师在课题“内角和”下面划上横线,打上问号)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U3]

师:老师看你们有答案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奇思妙想?

生:我准备用量的方法。

师:然后呢?

生:然后把它们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起来,就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师:说的真不错,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生: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师鼓励: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一会儿用你的行动来验证你的猜想吧!)

生:……

(如生一时想不到,师可引导:他是把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在一起,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进行观察,看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呢?)

师:好啦,老师相信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小数学家,一定能找出更多的方法的,请你们在研究之前,也像老师一样,在三个内角上编上序号,角一、角二、角三,现在就请同学们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进行研究,看看它们的内角和各有什么特点。咱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U4]开始吧!(学生研究,师巡回指导)预设时间:5分钟

师:老师看各小组已经研究好了,哪位同学愿意上来交流一下?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研究的,最后发现了什么结果?

(预设:如果第一类同学说的是量的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来研究的?

生:量角器。

师:那请你说一下你度量的结果好吗?

(生汇报度量结果)

师:刚才有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180度,有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179度,有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182度,各不相同,但是这些结果都比较接近于多少?

生:180度。

师:那到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还有哪位同学有其它的方法进行验证吗?

生:我是先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以后粘在一起,然后在量出它们三个角组成的度数。

师:他演示的真好,你们听明白了吗?李老师把他的过程给大家在大屏幕上演示一下。

(师边讲解边点击FLASH:把三角形按照三个内角撕成三块,先把角一放在右边,再把角二放在左边,最后把角三调个头,插在角一角二的中间,这样它们三个内角就形成了一个大角,角一的这条边,角二这条边看起来在一条直线上,那到底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呢,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量一下,师演示后问学生: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那这个大角是个什么角呢?通过刚才拼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师:好极了,刚才这个小组的同学用拼的方法得到XX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还用了折的方法(生介绍方法)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李老师把他的过程给大家在大屏幕上演示一下。

(师边讲解边点击FLASH:先找到两条边的中点,把它连起来,把角一沿着中间的这条线向对边对折,再把角二向里对折,使它的顶点与角一对齐,最后把角三也用同样的方法对折,这样它们三个内角就形成了一个大角,这个大角是个什么角呢?)

生:是个平角。180度。

师:除了用了量、拼、折的方法来研究以外,刚才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还发现了一个同学用了一种方法来进行研究,大家想知道吗?

师:请这位同学来说给大家听听吧!

生:我把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因为长方形里面有四个直角,所以它的内角和是360度,那么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

师:刚才我们用量、拼、折、推理的方法都得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同学们,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刚才测量的不同结果是一个准确数还是一个近似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1:量的不准。

生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如果测量仪器再精密一些,我们的方法再准确一些,那么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将是180度。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三角形研究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了一个相同的发现,这个发现就是?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板书)

师:把你们伟大的发现读一读吧!

(三)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师: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左边这个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80度)右边呢(生:也是180度)

师:现在老师把它们拼在一起,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

(生答后师引导归纳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形状大小无关,组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依然是180度。)

师:刚才我们在讨论学习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两个好朋友却争执了起来,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课件内容:一个大一些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比你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另一个稍小的锐角三角形说:“是这样吗”?)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今天我们就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为它们解决解决吧!

师:真不错,你们当了一回小法官,帮助三角形兄弟解决了问题,它俩很感谢你们,三角形王国中还有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小博士们,你们愿意解答吗?

师:好,请看大屏幕!

(出示基础练习)在一个三角形中角一是140度,角三是25度,求角二的度数。

生答后,师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陈述后,师鼓励:说的真好!

出示自行车、等边三角形的路标牌、告诉顶角求底角的房顶、直角三角形的电线杆架进行练习。

(出示)小红的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师:看来啊,三角形的知识在咱们生活中还有着这么广泛的运用呢!昨天,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事情,小明不小心将镜框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摔破了,(课件呈现情境)他想重新买一块玻璃安上,小明非常聪明,只带了其中的一块到玻璃店去,就配到了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了。你知道他带的是哪一块吗?

(预设: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能求出下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师:太棒了,这位同学把这个四边形分割成了二个三角形求出了它的内角和,你能像他一样棒求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有哪些收获呢?

师:嗯,真不错,你们知道吗?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帕斯卡在1635年他12岁时独自发现的,今天凭着同学们的聪明智慧也研究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老师相信在你们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下,你们就是下一个“帕斯卡”!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6、“做一做”及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量角器、直尺。

导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角?平角是多少度?

2、计算角的度数。

3、回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新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质疑验证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真正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真正验证了“实践出真知” 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读学卡的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做到心里有数。

2、揭题:课件演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3、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4、验证:

(1)初证:用一副三角板说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质疑:三角板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所有三角形。

(3)再证:请按学卡提示,拿出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是180°(师巡视)

(4)汇报结论(清楚明白的给小组加优秀10分)

5、结论:修改板书,把“?”去掉,写“是”。

6、追问:把两块三角板拼在一起,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说明三角形无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课件演示)

7、看微课感知“伟大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做的和帕斯卡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是一样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知识运用(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解答)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它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10 ,第三个内角是( ).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0,则另一个锐角是( )。

(3)等边三角形的3个内角都是( )。

(4)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50,那么它的顶角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这个三角形也是( )三角形。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两个直角。 ( )

(2)锐角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大于90。 ( )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 )

(4)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大于第三个内角。 ( )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 ( )

四、拓展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1、小组讨论。2、汇报结果。3、课件提示帮助理解。

五、自我评价根据学卡要求给自己评出“优”“良好”“合格”。

六、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学生其实通过不同途径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是说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突破了,只要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算是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呢?我想应该好好思考教材背后要传递的东西。

任何规律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个猜测、验证的过程,不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一内容的认识就不深刻,聪明的孩子还会怀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因此这个结论必须由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所以最终我把本课定为一个实践探究课。

如何开篇点题,是我这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由已知顺利转向对未知的探求,怎样直接转向研究三个角的“和”的问题呢?因此我只设计了三个简单的问题然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如何验证内角和是180°,是我一直比较纠结的环节。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限,无法利用证明给予严格的验证。只能通过动手操作、空间想象来让孩子体会,这些都有“实验”的特点,那么就都会有误差,其实都无法严格的证明。但是这节课我们除了要尊重知识的严谨还应该尊重孩子的认知。如果通过剪拼、折叠、想象后,还有的孩子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值得怀疑的话,这无非也是件好事,说明孩子体会到了这些方法的不严谨,同时对知识有一种尊重,对自己的操作结果充满自信,否则拼个差不多也可以简单的认同了内角和是180°。

本节课的练习的设置也是努力做到有梯度、有趣味、有拓展。从开始的抢答内角和体会三角形内角和跟大小无关、跟形状无关,到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这些都是巩固。之后的,求拼接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后,得到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求被剪开的三角形,形成的新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都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一次拓展。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出挑战。

给学生一个平台,她会给你一片精彩。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内角和是否是180°,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把3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个别人可能会想到折的方法。而这节课上有个小姑娘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她的折法很巧妙,将两个锐角折过来,刚好拼成一个直角,这个直角和原来三角形已有的直角就重叠在了一起,两个直角就180°。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方法,但是通过试讲,孩子们没有这样的表现,我就没有奢求什么。但是今天的课堂太丰富多元了。这样的方法都出现了让我觉得特别值得肯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还是因为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当有了空间,孩子才会施展他们的才华。这是我的一大收获。

前边验证时间过多,到练习时间就有些少,特别是求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时,给的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思维。

总而言之,这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教案设计时,该怎么样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怎么样说好每一句话,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在教研中听取各位教师的点评,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此,我衷心感谢数学团队教师对我中肯的评价,感谢他们对我的直言不讳,无私奉献自己的想法,让我在教学中,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现,去学习。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3】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杨 海 慧

【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并且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课堂上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在活动中体验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探索过程,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进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知道“内角”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测量的方法,此时可以顺势引导安排小组活动。让每组同学选取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填在相应的表格中;最后通过比较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左右;也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时我会表示怀疑,并将一个大的三角形纸等分成两个小三角形进行设疑: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吗?在学生感到疑惑时,顺势引导学生系统、深刻地再经历测量、计算的过程,当学生经过计算确认这两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再让学生思考其它的三角形呢?能否不用测量的方法呢?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撕、折的方法验证猜想。【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页。【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4.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和运用。【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大三角形纸若干张(备用); 【学具准备】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分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标在图中 ;一副三角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猜谜语: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生:三角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就猜到了答案。

师:最近我们一直在研究三角形的知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回顾已学过的三角形知识…….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那么多的知识,大家说数学知识是不是很神奇?今天我们还要继续研究三角形的新知识。(设计意图:回忆已经学过的三角形知识为新内容进行铺垫。同时,也为知识的迁移作了伏笔。《课标》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以疑激思,引出课题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就是三角形内的三个角。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三条线段在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闪烁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内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有两个三角形为了一件事正在争论,我们来帮帮他们。(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请你们给评评理:是这样吗? 生1: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大三角形大,它的三个内角的和就大。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的度数都是一样的。

生3:当然是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了。

生4:我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意见,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都是一样的。那么到底谁说得对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师:若这时有学生提出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在表示质疑的同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将其等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吗?当学生也表示怀疑时,顺势引导学生系统、深刻地再经历测量、计算的过程。当学生经过计算确认这两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让学生思考其它的三角形呢?能否不用测量的方法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撕、折的方法验证猜想。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师拿出两个三角尺教具,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生:每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和都是180°。师: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生A: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生B:不一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了矛盾,发现问题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探究更好的验证方法,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撕、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演示、汇报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师:同学们能通过动手操作,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请同学们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最后选用一种方法进行验证。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

(1)小组合作、讨论、验证方法(2)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的?结果怎样?

生A:我们小组是用撕的方法。每人选取一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用手分别把3个角撕下来,然后再拼,结果拼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上来展示给大家瞧一瞧。(投影仪展示)你们看这小组的同学多细心呀,为了不混淆,在撕之前,他们先给3个角分别标上了符号。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在电脑里把刚才撕的过程重播一遍。(课件演示)3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

生B:我们小组是用折的方法,同样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好,请这位同学到前面来折给大家看看。(投影仪展示后课件演示)

生:3个角折成了一个平角。

师:真是个手巧的孩子。他刚才折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你们小组还有折其他三角形的吗?(学生汇报后课件演示)

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折了几次?(3次)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让我们来看看直角三角形折了几次?(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折的过程)

师:折了几次?想想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可以只折两次就能证明。生;因为它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经有了一个直角,另外2个锐角只要能拼成直角,三个角的和就是180°了。师:说得真清楚。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C:我们小组是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但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比180°,有的比180°小,有的正好是180°。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因为测量时会出现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是很准确。师:同学们真的很棒!

师:刚才同学们用撕、折、量等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板书: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 生A:180 °。生B:360°

师:究竟谁对呢?让学生在小组内拼一拼,进行讨论。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生A: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B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你们真聪明。(课件演示)

师: 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设计意图:这里通过教师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四、巩固深化,加深理解

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140°,∠3=25°,求∠2的度数。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80°、75°、24°。()(2)三角形越大,它的内角和就越大。

()(3)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4)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大于90°。

()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师: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最佳方法。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让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设计意图: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紧紧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进行,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计算等腰三角形风筝顶角的度数和等边三角形交通警示牌的度数,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让学生求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不仅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将所学知识进行了内化和升华。)

五、全课小结。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并能根据这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猜想动手实验,互相交流,师生合作等活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逐渐由实验过渡到论证。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验,勇于发现,合作交流。

一.自主预习

二.回顾课本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知道的?

2、那么如何证明此命题是真命题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吗?你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证明过程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3、回忆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

①画图

②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语言。

③分析、探究证明方法。

4、要证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观察图形,三个角间没什么关系,能不能象前面那样,把这三个角拼在一起呢?拼成什么样的角呢?

①平角,②两平行线间的同旁内角。

5、要把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为上述两种角,就要在原图形上添加一些线,这些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常画成虚线,添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如何把三个角转化为平角或两平行线间的同旁内角呢?

① 如图1,延长BC得到一平角BCD,然后以CA为一边,在△ABC的外部画A。

② 如图1,延长BC,过C作CE∥AB

③ 如图2,过A作DE∥AB

④ 如图3,在BC边上任取一点P,作PR∥AB,PQ∥AC。

三、巩固练习

四、学习小结:

(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的,看看你学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

六、布置作业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5】

本课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这为感受、理解、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好本课,对以后学习几何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画、量、猜、剪、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观察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到结论,感悟学习中的快乐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思考策略,在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核心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建构,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荷兰教育家弗来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将课堂还给学生,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使他们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充分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复习引入、猜想验证、巩固内化、拓展延伸。运用课件教学直观明了便于理解。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遵循先易后难、先差生后优生的原则,完成大纲目标的同时,也去挖掘优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学的艺术不至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以旧引新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面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同学们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可能学生都会猜180°。“那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这个度数吗?你敢肯定吗?你能用什么方法去说服别人吗?”估计学生都得把刚才量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进行验证。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一一板书。(板书180°、180°、182°、179°、178°)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一个个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们用量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是180°,有的比180°大,有的比180°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测量时有误差。

“那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吗?请你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验证。”

当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我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动”的过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自己发现并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内化这一活动,使之不仅知其过程而且知其结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了认识上的飞跃,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当学生验证有困难时,我会适时的引导。“既然你们都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上册学过的某个知识点呢?”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角大小比较的经验,会有一些学生想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与平角作比较,从而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让这些孩子到前面展示并鼓励全班同学都动手做一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你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什么结论?”估计会有下面精彩的回答: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我不用撕,直接折也能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老师我在验证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只要把两个锐角折成一个直角与原来的直角相加不也是180°吗;(有创新)老师也用折角的方法验证了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课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又一次证实了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独有的个体,在合作中互补,确实有利于难点的突破。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让孩子们合作验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你现在可以肯定的告诉老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了吗?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出示一个大三角形)把它剪小后问:现在呢?(剪几次)那现在你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还有怀疑吗?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我这样现场操作,让学生能从视觉上又一次证实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不管形状和大小统统都是180°。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和满足。适时的评价更能激起孩子思维的火花。当学生终于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秘密时,我会及时给学生评价:“同学们,你们经过画、量、剪、拼、折、观察等活动,自己发现并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板书完整课题内角和是180°)这一重要规律,多了不起啊,老师由衷的为你们感到高兴。并祝贺你们孩子们。”我想得到老师这样的评价,学生们的高兴劲可想而知,解决问题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拓展延伸。

在数学学习的研究中,常常有一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呈现在孩子面前,有些题目带有明显的开放性,它把一个不确定的问题转化、分解为多个确定性的问题来解答。应该说这样的问题给孩子的思维空间是非常大的。

“下面三角形,剪掉一个40°的角,不改变其他角的度数,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想会有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不假思索就会回答“140”,这时我不做任何评价,微笑着看着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引发了学生的再思考,我想最终一定会有学生发现“老师,剪掉这个40°的角以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四边形,要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两个三角形就是360°。我进而让学生引导“那么五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由于上一题的思路孩子们很快就会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即3个180°,共540°。“那六边形、七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这时孩子会边画、边思考、边讨论,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能分割成三个三角形,那六边形就能分割成四个三角形,最后孩子们终于发现了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边数减2的差乘180°。教学同时也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对遗憾的态度应该约拿,并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改进,为此我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我想经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定会使预设的数学活动过程成为智慧和人格不断生成的过程。最后我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出具有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卓越成就的学生。布置作业。课后练一练1————5题

本课时间安排:检查上一课作业,练习3分钟。导入2分钟。新授25分钟。拓展,作业5分钟。在教学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任务。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量、折、拼、剪、摆等操作学具活动,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究猜想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

理解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教学准备:

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片,剪刀,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示课题

1、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2、长方形有什么特征?(生汇报:长方形对边相等,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3、三角形按角分可分成几类?

4、引出内角的概念,我们把图形里面的角叫做内角。三角形有几个内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很多时候都是对已有数学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本节课,我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知识对新知的铺垫和孕伏作用,设计了三道复习题,把角的度数,长方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这些原本零散的数学知识纳入到一个整体,让旧知的复习、新知的孕伏和引入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1、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如果沿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长方形就变成了两个什么图形?

2、出示三个三角形,说一说分别属于哪一类?(板书: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判断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谁大?为什么?(板书:内角和)

3、你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板书:是180°)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觉,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由于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抓住时机,要求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动手操作,探究验证。

1、小组合作。

同学们能够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充分利用你们的学具进行验证,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多而且又富有新意,开始!

2、汇报交流。

谁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

量一量:

生: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量角器测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它们的和。

师:你们的方法是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那你们测量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生汇报时吩咐学生记录下来并算出内角和)你觉得这个小组的方法怎样?(抽生评价)这种方法可出现误差吗?为什么?(生回答)

师:能不能因此否定我们刚才的猜想呢?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折一折:

生:我们是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得出结论的。(边说边演示)。我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折向直角,三个顶点重合,我发现两个锐角正好组成了一个直角,再加上直角,它的内角和是180°,所以我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生:我拿一个锐角三角形,把上面的角沿虚线横折,使它的点落到底边上,再将剩下的两个角横折过来,使三个角正好拼在一起,这三个角组成了一个平角,所以我得出结论: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生:我拿一个钝角三角形,用同样的方法去折,发现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也正好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所以我得出结论: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生: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折拼成一个平角。

师:真是心灵手巧的孩子,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动脑筋的同学真多,请你说。

拼一拼:

生:我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正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的内角和是 360°。再除以2,就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真棒!

剪一剪,摆一摆:

生:我们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再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这就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你们只验证了三个三角形,为什么从中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呢?

生:因为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我们已经通过各种的方法证明了这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师:说得真好,我们给他鼓掌。

师概括小结。:刚才同学们用量、折、拼、计算、推理、剪等这么多巧妙的方法得出,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师手指课题)你们真不错,我为你们成功的学习表示衷心祝贺,让我们带着自豪的语气大声地读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新课标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把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无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小组合作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节课,我立足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大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量、折、拼、剪、摆等操作学具活动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四、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求出三角形中任意一个角的度数,请完成书85页上“做一做”。

2、请完成书88页第9题

(提示:这一题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另一个角是多少度,从哪看出来的?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3、请完成书88页第10题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按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在感知、理解、掌握知识后,认知水平得已体现的最高层次。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拓展延伸,活用新知

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三角形,我一刀把它剪成两个图形,你猜这两个会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把刚才的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得到一个五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继续剪掉一个角,得到一个六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猜测→动手操作→计算内角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

六、课堂小结,内化知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锐角三角形

因为 直角三角形 内角和是180°

钝角三角形

所以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7】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难点

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学生的情况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下列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与体验,渗透“转化”、“变中找不变”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及对这一知识规律的灵活运用。

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剪刀和准备一个喜欢的三角形(可以画在纸上,也可以剪下来)

★教学环节

下面向大家重点介绍我对这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节课我设计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以猜想→验证→应用→评价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实现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规律的数学理解。同时,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让学生尝试扮演一种角色,激发他们投入课堂活动的兴趣。

一.大胆设疑,提出猜想(猜想家)

在这节课之前,有不少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第一个环节我就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设疑,提出猜想,做一个猜想家。

首先,我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向学生讲解长方形的四个内角,从长方形的角的特征可知它的四个内角都是直角,将这四个内角的度数相加就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接着,我把长方形拆成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设问: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并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猜想。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首先获得对“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一陈述性知识的数学理解。

二、科学验证,探索规律(科学家)

有了大胆的猜想,就要进行科学的验证,第二个角色就是扮演科学家,对刚才的猜想进行科学验证,自主探索规律,这也就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第二个环节的活动步骤如下:

(1)提供实验活动需要操作的工具,如:量角器、三角尺、剪刀等,让学生说说:“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怎样利用好这些工具?”

(2)明确提出操作要求:先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上作好内角的符号,选择合适的工具开展实验,遇到操作困难可以与同伴商量或请老师帮助解决。

(3)学生操作后在小组内交流,出示交流提纲:

A、通过实验操作,你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B、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有关吗?为什么?

(4)集体交流,小结规律:

在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过程与成果时,我会挑选出研究不同形状或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并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调控,最后与学生一起小结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且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一数学规律,从中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方法。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用自己的观点去解读教材的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新的概念。在第二个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用自己适用的方式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规律建构起来,也就是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这些程序性知识的数学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实践家)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有效教学理论指出练习要考虑它的实效性。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扮演实践家,通过三个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实践把探索得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之中。

第一,基本运用。即书本中的“做一做”这个练习,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形成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求出未知角度数的基本技能。我设计让学生先尝试独立完成,在汇报交流时,鼓励学生注意倾听、领会同伴的解法,从而反思自己解法。

第二,综合运用。即书本中练习十四的第9题,这道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求特殊三角形的未知角的度数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与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对知识的运用提高了一个层次。因此做这道题时,我会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找出特殊三角形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混淆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因此在汇报交流时重点放在等腰三角形这个图形的求解,让学生首先明确已知的是顶角的度数,因此从180°中减去顶角的度数,再平分成两份,才能得出一个底角的度数。这时,我再提出一个反例,如果知道的是底角的度数,你能求出顶角是多少度吗?以此引出练习十四的第10题。

第三,拓展延伸。我设计了将一个大三角形拆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用180°除以2得到?然后再出示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用180°乘2得到?以这样的一个变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它的形状、大小没有关系”的知识规律。

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知识规律回到现实问题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解释,这是学生不断完善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数学理解,实现了对数学理解的提升。

四、自我反思,评价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扮演三个角色时,哪一个角色完成得最好,为什么?”“在今后的课堂活动中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对学生的各种自我评价,同伴和老师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发现、总结开展本次课堂活动的经验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学特色

一、渗透数学思想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将三个内角和转化为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实验小结,学生发现无论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怎样变,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变,都是180°,渗透了“变中找不变”的数学思想。

二、利用课程资源

1、挖掘学生资源

有效教学有时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不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大胆的实验激起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作为教师,我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体验知识和规律的产生过程。

2、善用教材资源

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倡导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它把原教材繁、难、杂、偏的内容删去。因此,我在设计练习巩固时,不作无谓的浪费,直接使用教材中习题,作为基础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考虑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在练习的最后一层拓展性练习,我利用三角形的拆分与组合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思考,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均发展的`需要,让人人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8】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由在数学王国里,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小的争论,引出什么是内角与内角和,并开始讨论内角和的大小。引导学生经历对三个内角的度量,剪拼,折叠等方法的探索,引导学生推测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生通过度量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存在误差),为了让结论更具说服力,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等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科学试验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接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整堂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拓展性问题;

2、能力技能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通过教学中的活动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难点: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硬纸片制作的各种三角形、三角尺。学具: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两个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一)课件出示三角形争吵图

在数学王国里住着很多平面图形。一天三角形兄弟忽然吵了起来,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最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最大,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大,只有锐角三角形很没自信的说:难道只有我的内角和最小?

(二)猜想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他们三个在比什么呀?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课件演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猜想内角和的度数

师:同学们来当小裁判,评一评他们三个谁的内角和最大?不过怎样才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生:用量角器进行度量。

师:四人小组合作,用手中的量角器量出三个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小组合作后交流,汇报。

生回答。(回答可能不一样。)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汇报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发现内角和的度数不一样。

师:是啊,什么原因呢?

生:可能是量的时候出现了差错。

师:是的,在度量时由于测量的误差很容易导致最后的结果出现差错,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数据都是在180°左右哦。(引导学生推测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都是180°。)同学们要想当好一个裁判除了要公平公正还要有足够的证据,怎样才能让他们三个心服口服?你有办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吗?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讨论验证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来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样来验证?

小组活动后汇报,老师要提醒学生在撕角之前做好三角形各个角的标记,以防拼错。(可写上1,2,3)

(三)动手验证

生活动,师巡视

(四)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验证方法和验证结论?

组1:我们用的是撕的方法,把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撕下来,然后拼在一起就拼成了一个平角。结论是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这个小组很厉害,运用了平角的知识来验证的。哪个小组也用了这种撕拼的方法?

组2:我们也是用撕拼的方法验证了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组3:我们用这种撕拼的方法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

哪个小组的同学最想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用撕拼的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确实是180度。老师也尝试用你们的方法来验证一下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不过我不像你们那么简单粗暴,我喜欢温柔的——剪拼,同学们想不想看?

(动画演示剪拼验证过程)

边演示边解说。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发现了什么?

师:嗯,很独特的方法,不但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还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是90度。

课件演示独特折法

同学们还有不同的验证方法吗?

组:我们用的是折一折的方法,把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向里折,也拼成了一个平角,结论: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组::我们用的是折一折的方法,把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向里折,也拼成了一个平角,结论: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出示:普通折法

师:还有不同折法吗?

组:我们还可以这样折,把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向里折。把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转化成一个直角。这样验证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刚才有几个小组完成的很快所以老师又送了他们几个长方形。看到长方形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能根据手里的长方形想出其他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吗?

组:我们认为一个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把他沿着对角线撕开就得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360除以2等于180度。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提出一个疑问:是不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课件演示长方形推理法。

师:刚才我们用已知的长方形的内角和验证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看来当我们遇见一个新问题时可以联想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这样新问题就会很快解决,这种转化法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希望同学们以后大胆应用。

小结:通过咱们刚才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等方法的验证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结论,(全班小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现在你对这个结论还有丝毫的质疑吗?好,就让我们用自信而骄傲的语调读出我们的验证结论。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同学们你们能用这个新知识来解决问题吗?那现在我们一同来闯关吧!

1、根据已知角的度数求出未知角的度数

(着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总结出内角和减去已知角的度数就等于未知角的度数)

2、求等边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

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0度求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提示两种方法,90度减去40度等于50度)

4、放风筝:

同学们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想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之前老师需要同学们进行一次挑战敢吗?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一个底角是70度,求顶角的度数?

5、挑战极限:

同学们的挑战精神老师分佩服,老师也进行了一次挑战可是失败了,你能帮助老师吗?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知识求出四、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9】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钝角、锐角、直角、平角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学习的。

1.重视知识的探究与发现。

在教学中,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整节课都是在引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活动探究中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不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主动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能在实践中感知、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量角器 直尺 三角尺

学生准备:量角器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常识导入。(3分钟)

1.介绍帕斯卡:早在300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他在12岁时验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他就是法国科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也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1.倾听教师的介绍,了解帕斯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1)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2)平角=( )°

直角=( )°

周角=( )°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8分钟)

(一)量算法。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1)出示一副三角尺,引导学生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2)引导学生算一算它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引导学生猜一猜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组织学生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①引导学生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三个内角的和。

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把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明确由于测量有误差,实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剪拼法。

1.组织学生用剪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

3.课件演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折拼法。

1.引导学生结合剪拼法尝试折拼法。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课件演示折拼法。

(一)1.(1)说出每个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

①90°;60°;30°。

②90°;45°;45°。

(2)独立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

(3)得出结论:这两个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

2.(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猜测:一种是内角和可能是180°,另一种是内角和一定是180°。

(2)小组合作进行探究,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

三角形种类

每个内角

的度数

三个内

角的和

锐角三角形

65°

46°

68°

179°

钝角三角形

110°

25°

46°

181°

等腰三角形

70°

55°

55°

180°

等边三角形

60°

60°

60°

180°

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3)听老师讲解,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1.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小组内拼合。在拼合过程中要注意:顶点重合,三个角拼合。

2.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也就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明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它的内角和是180°。

(三)1.动手折一折、拼一拼。

2.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再次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算一算。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3.在能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后面画“√”。

(1)90°;20°;70°。 ( )

(2)100°;50°;50°。( )

(3)70°;70°;70°。( )

(4)80°;70°;30°。( )

4.猜一猜。

有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20°,它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5.已知∠1、∠2、∠3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请你计算出每个三角形中∠1的度数。

(1)∠2=58° ∠3=48°

(2)∠2=∠3=70°

(3)∠1=∠2=∠3

三、巩固练习。(16分钟)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两个小三角形合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A.90° B.180° C.360°

2.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则第三个角( )。

A.也是锐角

B.一定是直角

C.一定是钝角

D.无法确定

小组合作,选一选,明确答案。

1.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通过讨论,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所以无法确定。

6.如下图,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2=30°,不计算,你知道∠1的度数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85页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探索型的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以及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它是分成3个部分来呈现的。第一部分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第二部分是通过拼角的实验来探究并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第三部分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这样编排由发现问题,到验证问题,再到运用规律,充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强烈的数学建模思想,既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将本节课的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

认知技能:学生动手操作,在猜想后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数学思考:在操作实验中,让学生感受图形的转化过程及数学建模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

解决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成功感,并在教学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对编者意图的理解。将运用各种实验方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过程并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同时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掌握的探究规律的全过程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每个4人小组准备4个不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纸片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实验报告单一份;

学生每人准备量角器、小剪刀、白纸各一张。

我要说的第二块是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我运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 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新知--全面提升”,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然,一堂课的效果如何,还要看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的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设计了4个环节展开教学。

师:我们在猜三角形的时候,看到一个直角,就能断定它一定是直角三角形;看到一个钝角,就能断定他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看到一个锐角,就判断不出来是哪种三角形。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呢?

三角形的这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创设的不是生活中的情境,而是数学化的情境。有的孩子认为一个三角形中可能会有两个钝角,还有的提出等边三角形中可能会有直角,这两个问题显现出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疑问与猜想中寻找验证的方法。)

师:我们现在研究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它的内角。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只研究黑板上这一个行不行?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学生反对)

请你想个办法吧!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哪几类三角形,就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这个问题,来渗透研究问题要全面,也就是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

(一)测量法:

(1)学生自然想到要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就能够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从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关系都接近180度。

(2)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人用量角器量出一种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计算出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实验目的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实验材料尺子剪刀量角器    锐角三角形纸片    直角三角形纸片    钝角三角形纸片

  • 古文课件汇总

    以下的内容“古文课件”是励志的句子专门为您准备的,建议将本页面和网站加入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日常必须完成的任务。教案编写是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古文课件 11-10
  • 集邮课件十三篇

    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处理的事务之一。编写教案课件是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教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框架,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我将全力以赴制作出一份满足您需求的“集邮课件”,希望我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多选择和指引,助您取得成功和进步!...

    集邮课件 12-20
  • 古诗词三首课件十五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古诗词三首课件十五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

  • 古诗词三首课件热门十三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深入了解“古诗词三首课件”并理解它的背景接下来请阅读,我们为您提供这些资料作为参考和使用希望它们能对你有所帮助!...

  •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6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工具,但是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必须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和课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下是励志的句子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相关资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并与大家分享!...

  •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汇集十三篇)

    每位教师在备课前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而现在是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间了。教师们需要严格按照教案的要求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呢?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请相信,只要您耐心阅读,就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您需要的答案!...

  •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 学生反应在教学改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注意以下建议仅供参考请自行斟酌!...

  • 游内蒙古大草原作文合集8篇

    作文能力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个人的语言素养和思维深度,写作对于提升逻辑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现在,我向大家推荐一篇与“游内蒙古大草原作文”相关的文章,大家可以一起来阅读,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请仔细阅读我们网页的内容,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