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2024牡丹亭读后感

栏目: 牡丹亭读后感

2024-01-13 14:09

牡丹亭读后感 篇1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又名《杜丽娘慕色还魂》,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创作于1598年,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中的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该剧也是昆曲的代表作之一。我读了《牡丹亭》的小说本和戏曲本颇有小感,故撰文一篇,以抒写心中所想。

《冰丝馆重刻还魂记叙》有言:“以为禅,则禅宗之妙悟靡不入也。以为庄列,则庄列之诙诞靡不臻也。以为骚选,则骚选之幽渺靡不探也。以为史,则史家之笔削靡不备也。以为诗,则诗人之温厚靡不蕴也。以为词,则词人之缛丽靡不抒也。以为曲,则度曲家之清浊高下,宫商节族,靡不极其微妙、中其款隙也。噫,观止矣。”

汤显祖曾在《牡丹亭》中题词曰:“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于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牡丹亭》戏曲本共五十五出,这部戏曲名著的特别之处是每一出戏的最后都附有一首小诗,这首诗是由不同著名作家的诗句拼凑而成的。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了很多名著作品和现实中的诗人和作家——林黛玉、杜十娘、三毛、海子、顾城、老舍、杰克·伦敦……他们有的是为情而死,有的.是自尽而亡,但他们都没有杜丽娘这般幸运了,不能死而复生。

牡丹亭读后感 篇2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最美也最悲凉的一句祝福,天下有情人,有多少能此生不渝,相伴白头偕老的?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祝化蝶,都只开了爱情的花,来不及经受现实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考验。他们的爱情,也因之而永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恐怕是古今所有爱情故事最深刻的一条主线。《牡丹亭》中更是如此。爱情,能让生者为之死,死者为之生,何等壮阔的情怀。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呢,当然是有的。但粗糙的现实生活总会使爱情之火渐渐熄灭。虽然爱情是男女两个角色共同分担的,但主角却往往是女性。女人为爱而生,这话不假。也因此,爱情的悲剧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女人在爱情中艰辛成长,最终,实现真正爱情的,也往往是女性。

看过《胭脂扣》的人大概都会被如花的痴情所打动。她与十三少,相约死后重逢。然而,五十年过去了,依然是她一个孤魂野鬼。她的十三少在人间混迹,潦倒不堪,也早把她忘记。对爱情的信仰让如花最终如愿见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昔日情人。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一个邋遢的早已忘却他们之间惊心动魄的爱情的陌生人。当如花心碎地离开,她该知道,爱情,只是她一个人的一场执着梦。里尔克曾谈到爱,“女人对爱无限投入,而从不或是几乎从不要回报。”

爱情给予女人的,女人反过来哺育爱情。她们令爱情荡气回肠,地久天长。

牡丹亭读后感 篇3

故事情感虽然细腻动人,但也取决于歌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

首先,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集歌唱、阅读、表演、演奏于一体。真真如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所感叹“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唱功、**性的念白、表演以及武功在《牡丹亭》的后两本里都有体现。

要说戏曲的特点,最显著的就是他舞台上空空如也,却能够表现出后花园的姹紫嫣红开遍,表现出杨婆持枪打败大军的战争场面,表现出紫禁城皇宫的富丽堂皇!这便是戏曲独一无二的虚拟的表现手法。

但是最多只有一桌一板凳的舞台,怎么来表现出场景的变幻万千,时光的匆匆飞逝呢?这就需要严格的表演程式。杜丽娘着一套白衣,飘然而至,便是到了阴曹地府;船夫打扮的人,持一浆在手,前后的摇摆,左右的颠簸,便表现出了河流上的大风大浪。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不朽之作,它带我们领略到戏曲故事的唯美,感情的细腻,唱念做打的综合演绎,让人不可思议的虚拟表现手法以及严格的表演程式!《牡丹亭》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戏曲的大门。而那惊鸿一瞥让我们爱上中国戏曲!

2.上次看的《西厢记》,据说特邀了一位很出名的演员,王振义加盟,表演固然也不错,可风采大多数集中了在他一人身上,其表演在我看来,稍显过些,夸张幽默有余,值得回味的地方不足。可能这也和西厢记本身的戏剧结构有关。

《西厢记》的戏剧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非常优美。但我认为,与牡丹亭相比,它的余味还是不那么优雅。

牡丹亭的故事很老套,一个思春的女子,梦见了自己的心上人,相思而死,得众花神相助,以及情郎的坚贞,幸得复生。

此次出演,北昆也是派出了众多演员,主打的是魏春荣,也是一个出名的旦角了。可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并不好,曲牌的主调过低,很难发声,坐在后排几乎听不见唱腔的声音,都被乐器的伴奏所压制,可是到了后来,随着剧情的加深,所唱的曲牌也随之高了,演员的情绪好像也上来了,唱腔高亢而不刺耳,一唱三叹,听起来相当悦耳。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前的很多流行歌曲确实听不入耳了,现在反而能静下心来,听这经过了时间磨砺的唱腔,能够感受到其发音的特色,声带的振动,以及整个的头部共鸣,控制其气息、吐字,所综合形成的唱腔的独特魅力。

即使是听剧中旁白的演唱,是很多人的和声,也觉得舒服无比,不是“言之无物”的流行歌手所能比拟的。

再说身段,个人一直都喜欢那份属于江南的清丽身段,配合舞台艺术的特定姿势,也就是固有模式,悠然神往时,似乎回到了古代,看到了以前大户小姐的娇羞,以及想脱开世俗的书生的风流不羁。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戏剧都是女性化的。无论是剧中的小姐还是秀才,都是借助柳树的身体来表达整个中国文化中阳刚之气的缺失。但我倒觉得,所谓艺术品,无非分为伟大和可爱,那么昆曲,乃至中国的整个艺术,都是可爱,凡是可爱的东西,有些阴柔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次做的是三楼,能够看到底下伴奏的人。昆曲是南戏的一种。长笛是主要的伴奏乐器。二胡、琵琶、阮、扬琴也常用。更不用说像板子和锣之类的打击乐器了。古筝有时也被使用。这古筝独奏像一阵春风。罕见的是看到了一架大提琴,混在伴奏的乐队中,看来果然是物为我用,传统戏剧中也多了新面孔。

这次听到的二胡独奏,激起了我再次学习的热情。春节后开始。

总的来说,在我看来,牡丹亭在艺术上超过了西厢。杜丽娘的死而回生,在我看来,代表了一种“复”的思想,联想其汤显祖所设置的众花之神。花开了又谢,等到明年的春天又复开;人死了能够再生,不就代表了这种往复的思想么?

汤显祖想表达他对世界万物的看法。生生不息,其用无穷。

剧中的几句台词记忆深刻,比方说杜丽娘的“可知我一声爱好是天然”,表达了她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何方觅我梦中人”表达了对于真挚感情的向往;“情不断,魂难灭”则为全剧的点睛之笔。

牡丹亭真的很不错,以后有机会还要去看。

牡丹亭读后感 篇4

响应号召,我也来说两句。

南京版牡丹亭,从开始排练到开演,时间紧,任务重,省昆克服种种困难,把这场精彩的大戏奉献给了戏迷,虽然对原剧本作了较大压缩,但基本上还是反映出了原剧本中的"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主题,殊为难得。

年轻演员再次挑起了大梁,通过这次的演出,一方面这些年轻演员的演技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学会了很多原本不会的戏,另一方面,年轻演员靓丽的扮相也吸引到了更多的戏迷来到现场,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机会难得,我特意邀请了一些朋友到现场看戏,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第一次接触昆曲,看过以后印象都非常好,并热切地期望下次再能来兰苑看演出,可见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绝对不应该藏在深闺。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要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昆曲这座"园林",才能让他们知道昆曲的美和雅,才能让他们喜欢昆曲,省昆作为全国仅有的六大昆剧院团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不一定是演戏,还可以考虑其他方面。

接下来,我来谈些自己的想法:

这次演出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离魂之前是一个部分,这部分的改编是成功的,为了突出此次演出的主题,不得不删除了训女、闺塾等原本比较好看的部分,这也事出无奈。

离魂之后的部分,我认为还可以打磨一下,如冥判,演起来很热闹,效果也很好,是交待剧情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完全被删除,有点可惜。

有增必有删,幽媾和冥誓这两出,虽然已经删除了不少内容,可是我认为还是稍显拖沓,希望能够再加工加工,一些剧情可以用字幕带过。

最后再提个细节,演出的最后,杜丽娘和柳梦梅终于还是走到一起,这个剧情很感人,同时也是整个演出的最高潮,现在的这种处理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可以再加强一下,最后的那个造型很美,可以多定格几秒钟,给观众更多回味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在这时合唱"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应该会不错。

至于更多细节,前面的朋友已经说了很多,在此就不再多说了。

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说的可能不是很对,希望能引出更多人发表意见。——————

写牡丹亭的观后感定然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估计可以一二三四的写下去。

不是想写成一个系列,因为牡丹亭太博大,好多东西可以写;因为原著我只读过一遍,这次越剧版本让我有了重读几遍的想法;因为最近工作繁忙,看戏读书只能偷空为之;因为这部戏好看耐看,不想囫囵吞枣的匆忙看完;因为如此多的理由,这部戏我会看一阵子,原著也得读一阵子,边看边读边想边写,便以一二三四冠之。

牡丹亭同昆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很遗憾我不是昆曲迷,这出戏仅仅听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一段,尽管觉得很美,却没有像越剧一般让我痴迷。人说昆曲是阳春白雪,看来是我修为不够,不懂得欣赏。

上个月的《上海戏剧》,有一篇文章是专为中日版牡丹亭写的,坂东玉三郎作为歌舞伎大师,本想将牡丹亭改编成歌舞伎形式,但最终还是让自己站到了昆曲的舞台上,也许他认为,只有昆曲,才是杜丽娘最初最好,也是永远的家。

看到这篇文字便为越剧版暗自担心,这最初最好也是永远的昆曲经典,改成越剧,是否能得到认可,实在令人捏一把冷汗,况且是由以朴实深沉见长的戚派来演绎杜丽娘,更将戚派的铁搭档毕派换成尹派,是否能演出牡丹亭的味道?

昨天下午,牡丹亭大碟终于从君韵小铺快递到京,迫不及待的便拉着相公一起欣赏。碟片有点卡,但是画面声音效果还是不错,非常喜欢画面中时而闪出的原著字句,平添了几分书卷气,只是,最重要的场景——后花园,并没有令人惊艳的感觉,有点小小失望。

必须承认这碟片是冲着君安才买来的,这戏也是冲着君安才这样期盼。但金静的演绎还是紧紧的抓住了我的眼球。不能否认,越剧版在“雅”字上那与昆曲抗衡,有时甚至觉得,实景拍摄反而削弱了写意美,因此期待越剧能够仔细雕琢,打磨一版舞台版本的精品牡丹亭。

至于戚派,我的担心的确是多余了。金静对戚派唱腔做了小小改良,使声音的年龄感不那样苍老,而戚派的醇厚,使得杜丽娘大家闺秀风范十足,这个丽娘我喜欢。

至于君安,她在仙气中出场,儒雅,飘逸,风度翩翩。连波老师在不改动毕派原有旋律的基础上,为她独创了“柳梦梅”的唱腔,依然是尹派的温柔婉转,却和戚派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对唱转换时不觉突兀。这样的梦梅,杜丽娘为他而死,足够有说服力了。

这周末,加班加点看牡丹亭。

牡丹亭读后感 篇5

《牡丹亭》由著名小说家白先勇改编,他对名著进行如此改编的初衷就是要让高雅文化进入校园,创造能够雅俗共赏的经典。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白先勇将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炼得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

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诗词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舞台上的昆曲艺术的确体现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精致细腻、含蓄委婉的特点,无论是听了让人酥倒的江南吴语,还是看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戏曲服装,杜丽娘的美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扇子、水袖在一张一驰间道尽少女心中的无尽情思。

直白的让人春心荡漾,于是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草作垫,花中眠,娇娃俊少,花样年华,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柔怜。这梦境中的情思让所有观众“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只是梦醒来终究是空,女子相思成疾,却至死不渝,最终手拈一枝梅花离了魂。地府里是她痴情的魂,人间是她的青春的画,冥冥中那梦中刘郎拾得此画,杜丽娘起死回生,“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红衣的杜刘在花神的簇拥下相拥于人间地狱之间,才子佳人终成人间佳话。

牡丹亭读后感 篇6

老实说,我对戏曲知之甚少,对昆曲更是了解的不多。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们这样的90后们中间影响力渐渐减弱。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老师播放有关《牡丹亭》的视频时,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都没有认真地观看。一开始,我也没有认真看,但之后我发现我被它吸引了。我想这正是戏曲的魅力吧!《牡丹亭》说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我很喜欢杜丽娘这一形象。她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而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可贵的是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杜宝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

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2]。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逶迤而来。

《牡丹亭》是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而汤显祖则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

牡丹亭读后感 篇7

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读"牡丹亭",那是少有的特别让人喜欢的戏剧。杜丽娘在剧中的人物形象温柔美丽,才情洋溢,最重要还热情奔放的追求着浪漫的爱情,矢志不渝。读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时候,让人对她的爱情观心生向往。纯粹的爱情碰撞出绚丽多姿的花火。戏剧中让人对杜丽娘这个角色有了很完美的想象,一个深闺小姐对爱情心无旁骛的勇敢追求。

当第一折游园惊梦开始的时候,饰演杜丽娘的演员婉转动人的唱腔把深闺少女怀春的情愫低回婉转,声声动人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温婉地让人心生怜爱。让观众觉得她就是杜丽娘,非常惊喜的欣赏到一出精彩绝伦的好戏。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让人能想象着春光乍泄的花园里那个美丽怀春少女娇羞难掩对爱情的向往之情。

这段唱腔和身段完全把观众带到牡丹亭的世界里,让观众都沉浸在戏剧情景里,为杜丽娘的心思而不断起伏情绪。第一次观赏昆剧就能观赏到如此水准的表演,真的说明高超的艺术表演是与观众没有距离的,因为它能直击人心,让人共鸣,无论你是否真的内行。剧里生旦净末丑全齐,一起演绎了一场完美的牡丹亭。在冥判那场戏里,表现出判官对杜丽娘的惊艳和怜爱,而杜丽娘也通过她细腻的演唱和表演身段完美的表达了她的感激之情,真的为之喝彩和动容。

汤显祖的伟大在于塑造了一个人物情感丰满充满人性美的角色。读书的时候,就会去想象杜丽娘的像,既有女孩子的`美丽柔媚娇羞,含情脉脉,然后还有难能可贵的勇敢。牡丹亭为啥得到那么多人喜爱,就应该是戏剧里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吧,纯粹的追求心中向往的爱情。

而把牡丹亭如此完美搬到舞台就是白先勇的才情和用心了。每个词牌曲牌都是精心设计的,非常唯美,只有好的剧本,好的编剧,给予了演员好的土壤,能让他们更好发挥出本身的表演特点而更好贴近角色。好的演员可以和角色融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她就是角色本身。再与好的曲乐组合搭配才能让一部戏剧焕发出如此动人的魅力,得到那么多的赞誉,让观众都深深投入到戏剧里的情景,真正诠释了什么叫"美美与共"。

  • 《牡丹亭》赏析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牡丹亭》小编赏析 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 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牡丹亭》 3、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汤显祖《牡丹亭》 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

  • 牡丹亭名句

    1、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 2、西风扬子津头树,望长淮渺渺愁予。 3、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 4、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待打并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 5、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6、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

  • 牡丹亭名句_ 牡丹亭中的名句_句句经典

    1、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 2、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3、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4、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5、他青梅在手诗细哦,逗春心一点蹉跎。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

  •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集锦九篇

    想要学习“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的相关知识吗让励志的句子小编带您了解一下,此资料仅供你参考工作学习之用。电影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观赏作品时内心的感想总是不断发生改变的。观后感注重的是真实的评价,写观后感也是一种自我修正的过程。...

  • 牡丹亭名句赏析

    牡丹亭名句赏析 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 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牡丹亭》 3、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汤显祖《牡丹亭》 4、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

  •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品四篇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品四篇"这样的内容,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若干年前就被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深深吸引,一为那华美的词句,二为那精巧的构思,世间只有情难诉——白先勇青春...

  • 《牡丹亭》经典语录赏析

    《牡丹亭》经典语录赏析 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 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牡丹亭》 3、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汤显祖《牡丹亭》 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 牡丹亭中的经典名句

    牡丹亭中的经典名句 1、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 2、西风扬子津头树,望长淮渺渺愁予。 3、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 4、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待打并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 5、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6、良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