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渔歌子课件五篇

栏目: 渔歌子课件

2024-01-23 10:12

【#范文大全# #渔歌子课件五篇#】笔者强烈推荐这篇富含深度的“渔歌子课件”,以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请注意,本文仅为参考之用,若有需要做出决策时,请自行进行判断。在新授课的时候,一般而言老师会准备教案课件,然而,在教案课件中,知识点的设计至关重要。只有优秀的教案才能为教师的授课注入新的灵感和力量。

渔歌子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 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 (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他??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 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 生②像牛毛,像绣花 ; 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 微风吹拂 凉风习习 清风徐徐 毛毛雨 毛毛细雨 细雨如丝 牛毛细雨 蒙蒙细雨 细雨绵绵 绵绵小雨 细雨如烟 烟雨蒙蒙 细雨飘零阴雨绵绵 淅淅沥沥 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 (西塞山:郁郁葱葱 青翠 ;桃花:粉红; 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 板书) 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1)色彩丰富而协调。(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3)以动衬静。(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 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 ! 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唐 张志和《渔父乐》

春景美

鳜鱼肥 不须归

自由自在

渔歌子课件【篇2】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

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

5、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背诵、默写整首词。

板书: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鸥鹭爱自然

渔歌子课件【篇3】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

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 指名读,划节奏。

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

5、齐读,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情景交融明诗意

1、理解意思。

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习,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难懂词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4、想象,品出词中画。

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

(1)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

(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

l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甚至是闻到些什么。

l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

l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词人张志和,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样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

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孩子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练背

(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7、齐诵。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等景物来感受词中画面的美,并通过联系画面、融情想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作铺垫。】

四、巧对词作悟诗情

1、走近词人。

通过课前预习,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2、师生和诗,悟情。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我们一起来和诗。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

(2)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为何不归? 练习:哥哥,因为 ,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也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张志和,教学中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由此引出本课拓展的词《渔父》,巧妙地升华学生对“不须归”的理解,品出钓中情。】

五、当堂检测求完善

1、有感情地诵读词作《渔歌子》。

2、根据词作内容填空:

1、《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 代 。这首词描写了 、 、 等景物,抒发了词人 的情感。

2、边读边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色,把你头脑中那幅优美的画用文字描写下来。 六、拓展延伸亲经典

1、歌曲欣赏《渔歌子》

雨中青天,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惬意!让我们一起醉在《渔歌子》中——歌曲欣赏。

2、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孩子们课后登陆相关网站,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进一步亲近经典。

【设计意图:以歌曲欣赏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以网站的推荐激起学生后续阅读的欲望。】

渔歌子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回忆并背诵《忆江南》。

2.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渔歌子”。

4、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5、指导学生把题目读正确。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2、这“渔歌子”又名“渔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翻开语文书110页,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3、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4、(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生1读

5、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6、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

7、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8、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9、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10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11、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生:(齐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2: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13、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14、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15、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17、想不想看看现代版的渔歌子(课件出示) 作者是谁? 你们想不想也把这美丽的画面写下来啊?生:(写话)

18、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19、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词中写了词人吗?从哪儿看出来?师: “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面对此情此景,他心情如何?

20、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

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师:怎样记载得呢?读!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渔歌子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颜色 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 渔夫课件(锦集11篇)

    充分准备教案课件是保证老师授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位教师都应严谨备课。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通过经过编辑反复筛选和优化,我们的“渔夫课件”已经更加精简易懂,热烈欢迎您的观看和收藏!...

    渔夫课件 06-02
  • 对子歌课件(汇总十五篇)

    每一位教师在授课开始之前,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课件。因此,如果随便草率地编写教案和课件,教师们就需要引起注意。教案和课件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工具,编写良好的教案和课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案和课件应该具有循序渐进的逻辑结构,内容要清晰明了。其次,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能...

  • 2024渔父的课件(实用十篇)

    我们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渔父的课件”,感谢您阅读本网页希望您会成为我们的忠实读者。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对教案的编写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渔父课件 01-03
  • 国歌课件9篇

    根据您的要求,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特意为您查找了一些优质资讯“国歌课件”。为了上好课,每位老师都需要精心设计教案课件,其中的知识点尤其重要。教案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的关键保障。希望本文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国歌课件 06-04
  • 儿歌课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儿歌课件,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一、课前导入环节小小模仿秀可爱的小动物们,让我们唱着儿歌走进动物乐园吧!二、“一主”教材自主识字环节1、识字攀登...

    儿歌课件 12-21
  • 歌声课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歌声课件,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1 、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2 、 检查自学情况,全班交流。三...

    歌声课件 11-04
  • 礼仪课课件五篇

    励志的句子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关于“礼仪课课件”的内容,我们为您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敬请参考。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的编写要按照教学内容贯穿教学整个过程。...

    礼仪课件 09-26
  • 短歌行课件8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一份精心制作的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正确方法的反映。您可以考虑阅读一下“短歌行课件”或许会有所启发,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