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作文# #终结者观后感(实用8篇)#】你是否对写观后感方面有一些困惑?如果你想要写好观后感,就需要联系实际情况,深入思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将其写得深入细致。针对这个话题,励志的句子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完整的"终结者观后感",如果你正在寻求解决方案,不妨参考以下措施!

终结者观后感 篇1

在我看来,阿诺德就像约翰的父亲。不管情况多么危险,他总是站在约翰的一边,总是保护他。莎拉看到阿诺和约翰玩耍的时候内心也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想为约翰找个继父,这个机器确实是唯一符合条件的,它永远不会伤害他,永远不会对他大吼大叫,永远不会打他,或者是太忙而没有时间陪他,它会永远在他身边,至死都会保护他……”

在我看来,阿诺德和莎拉也是一对完美的夫妻。莎拉需要一个坚如铁,冷如冰,刀枪不入,身手矫健的伴侣,而阿诺也正巧需要一个意志坚定,视死如归,还不会拖他后腿的搭档,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是却有一种超越爱情的感情在里面,何况一般的情侣都不一定有他们那么默契。

2. 终结者的精神

影片中天网派出的终结者,一开始就被设定好杀人的目标,它们没有情感,没有知觉,更不知何为恐惧,在达到目的之前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在第一部中,t-800对凯尔和莎拉穷追不舍,即使自己在油罐车**后的烈火中被烧光了皮肉只剩下一个骨架,它依然从废墟里站起来继续向目标追杀,甚至在工厂里被凯尔炸掉了下半身后,它仍然挣扎着上半身爬向莎拉要取她的性命,直到最后被莎拉用液压机压成一堆废铁。在第二部分中,未来世界的约翰把保护年轻约翰和母亲莎拉的角色的人物交给了改编的t-800。

t-800不辱使命,面对t-1000的一次次追杀,它毫无畏惧地与t-1000展开大战,保护着母子二人逃脱险境。尽管它在与t-1000打斗中从未占到过半点便宜,到了影片的最后更是被t-1000打得支离破碎,但只要它不死,它一刻也不会停止和敌人的战斗。虽然它最终仅用一点多余的电能就成功地将t-1000送入了钢水中,但也可以说它以顽强的意志结束了t-1000,完成了它的使命。

在终结者的身上,我看到了它不屈不挠地面对困难,为了实现目标不懈努力,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 影片中的科技

1. 液态金属机器人

t-1000机器人绝对是《终结者2》中的一大亮点。相对于其他终结者,t-1000的先进和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身体是由可还原记忆的液态金属构成,受伤或中弹后会自动闭合伤口,自我复原。同时,t-1000还是一个能在固、液之间随意转换的机器人,全身能变成液态流淌,比如他在穿越铁栏杆时能够将部分身体变成液态,穿越完毕后能恢复固态;它的手可以变成刀、针一样的尖锐物体作为**;它的身体可以变成一切它所接触过的人,而被它模仿的对象则必然被杀死;它长着天使般的面孔却有一颗**之心,除了执行杀约翰这一个命令之外,其它的一切事情在它看来全都是障碍,完全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予以毁灭;它说话不多,面无表情,但传神的肢体语言却令人望而生畏;它杀人如踩蚂蚁,经常都是一击致命,从不浪费无用的动作。

这个如橡皮泥一样能随意变形和模仿的机器人,实在给人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那么,液态金属机器人真的能成为现实吗?近日,中科院理化所与清华大学医院联合研究组在液态金属领域取得突破,在这条漫长的研究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小步。科学家们在两年前就发现通过“电驱动”可以控制液态金属的变形和运动。

最新的研究则发现,液态金属机器可以通过“吞食”铝片之后,以铝片作为“燃料”,在电解液中自行运动而不依靠外部力量。除了发现这种 “自驱动”,科学家还发现了“可变性”,那就是液态金属机器在运动中遇到拐弯会稍作停顿,好似略作思索后继续行进,在遇到比身体还小的缝隙时会“挤过去”,仿佛具有了自主意识。现在它 “吞食”铝片进行快速运动,未来可以尝试与其他材料结合,通过用电等其他方式,让它具备新的技能。

看来液态金属机器人很可能成为现实。当然,现在的技术只是属于“初级阶段”。在此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血管机器人、流体泵送系统、柔性执行机构,甚至更复杂的液态金属机器人。

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液态金属的巨大潜力,结合相关技术,将带来许多超越传统的机械变革。

2. 人工智能

天网是20世纪末人类创造的以种基于计算机的人工智能防御系统。它最初用于军事发展,后来自我意识觉醒,把全人类视为威胁。1997年8月29日,天网控制了美军的所有装备。它向美军发**一枚核弹,然后反击。一场核战争爆发,当天造成30亿人死亡。幸存者们称之为审判日。核大战后,天网生产出大量的机器人对剩余的人类进行**,影片的一开始就是在未来2029年大批的机器人拿着激光**四处扫射,人类在废墟上与机器人艰苦战斗的画面。

还好,这只是电影里想象的事情,如今离1997年已经过去将近20年,我们目前研制的机器人还没有电影中的先进。但我们仍然担心人类是否会被他们创造的机器人所毁灭?事实上,机器人杀死人类的事件早已出现了,1978年,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当作钢板操作,这是世界上第一宗机器人杀人事件;1989年,前苏联国际象棋冠军尼古拉·古德科夫和机器人对弈,古德科夫连胜3局,恼羞成怒的机器人突然向金属棋盘释放强大的电流,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这名国际大师击毙;就在去年2015年,德国的一家工厂发生一起机器人杀人的悲剧,一名技术人员正与同事一起安装机器人,但机器人却突然抓住他的胸部,然后使劲压在一块铁板上,导致他伤重不治身亡。

虽然这些情况不是由机器人的自我意识引起的,但机器人能杀人却是一个铁的事实。

如今,人类已经能够开发出具有简单意识的机器人。最近谢菲尔德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制出一种目前最为先进的类人机器人 icub,他拥有触觉和手眼配合能力,能够表现六种情绪并对触摸和语音指令做出回应,可以做出多种动作,比如抓起物品,玩游戏,甚至能够随着**跳舞。icub 的系统基于人脑的认知结构。

他能够思考,从周边的世界中学习。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人员不仅构建了它识别物品的技巧,让他感知自己的身体,而且给予他自传式记忆,让他开始有了一种“自我”的感觉。尽管这些都离真正的机器人自我意识还很远,但包括史蒂芬·霍金在内的许多专家都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希望人们远离人工智能的巨大威胁。

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命题,像一朵云一样笼罩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总是让人三思而后行。

也许机器人永远不会产生自我意识,但像天网这样的病毒会不会传播到全球计算机系统,控制全球**设备,发动核战争?仔细想想真的是让人不寒而栗。影片中有一处画面让我十分难忘:

在公园里,一群孩子正在快乐地玩耍。突然间,一颗核弹、建筑物和树木瞬间被冲击波摧毁。人们在高温中痛哭,很快烟就熄灭了。这一幕真令人震惊。这部电影通过逼真的核场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人们不停止核**的研发和生产,不停止机器人在军队中的研发,那么总有一天,人们会把自己包裹起来,成为自己产品的牺牲品。

四、 结束语

《终结者2》结尾的画面,是一辆车,行驶在公路上,结合着莎拉的旁白“不可知的未来在我们面前展开,我头一次充满希望的面对它,因为如果一个终结者,一台机器,都能学会生命的价值,也许我们也能办得到……”是啊,未来的情况我们不可预知,如果我们人类合理研究和利用科技,让科技永远为人们服务,为百姓造福,那么《终结者》所展现的那种末日般的景象必定不会出现,未来将会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终结者观后感 篇2

虽然说《终结者》前面已经更新了五部,但是真正被人们称之为经典的,却只是第一部跟第二部。据说即将全线上映的《终结者黑暗命运》,将会是《终结者》前两部的延续,这确实让影迷观众们非常的期待。

加布里埃尔鲁纳将会出演全新的终结者REV-9,带着可骨肉自由分离的特殊技能残暴加入。就像是《环太平洋》中的怪兽一样,越是后面出场的越不会叫人失望,REV-9绝对是一个不简单的存在。根据预告片中的台词能够看到最直观的一句评价就是:他是有史以来最强大最残暴的终结者!

终结者虽然很厉害,但州长的存在也不是虚有其名。虽然说从1984年开始,经历这三十五年的时间,州长斯瓦辛格已经头顶白发,但眼中依旧散发着坚毅而又刚强的目光。人们始终难以忘却那一句“I will be back”,总说州长已老,尚能一战?事实上这部《终结者黑暗命运》就是答案。

不得不说,《终结者黑暗命运》的上映将会是年底最大的硬核狂欢,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很多被人们称之为经典的影片以及角色,纷纷走向了“完结”。大家其实也知道,《终结者》也总会有终结的那一天,真的很难想象,当州长将那句“I will be back”换成“I won't be back”时,忠实的影迷粉丝们会是什么感觉?真的很戳泪点。

据说这部《终结者黑暗命运》一改以往纯武斗的画面,加入了很多的感情内心戏,述说了很多T-800潜意识中的话题,会让影迷们感受到其实T-800内心也有十分细腻的一面,着实用心良苦。毕竟对于不少人来说,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情怀,一个标志,一份经典。

那看着网友们的评论,总结下来有很多人说,这有可能就是州长的最后一部荧幕秀了,期待之余也多了一分落寞。因为前面三部过分的划水,所以很多影迷认为《终结者》再难回归第二部的巅峰,《终结者黑暗命运》被倾注了太多的关注,相信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终结者观后感 篇3

小学三年级暑假的一个晚上,我滚在凉席上看地方台放的外国片。电视屏幕上,一辆卡车从桥上坠下,撞墙起火爆炸,接着从火焰中走出一个液体组成的人形轮廓,慢慢变成一个警察的模样。

《终结者2》的特效在今天已经不算什么了,但当时的我被这个画面震惊到喘不过气,甚至反复擦了好几次眼睛以为自己看花了眼。电影还可以做到这样?好不可思议!

这个水银泻地的机器人后来多次出现在我的噩梦里,包括他刺穿牛奶杀人和从地板浮现的瞬间。大学里看书得知,卡梅隆最早创造终结者的灵感,是来自梦里被一个骷髅追杀,于是我自觉荣幸地算是分享过天才的体验。

从1984年诞生至今,35年出过6部终结者电影,期间经历了软重启和硬重启,于是不同的主创,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时间线,让逻辑支离破碎。所有的观影指南都会告诉你应该怎么把它们分隔开,但我还是固执地把它们视作同一个宇宙中的故事。

它们的因果也许咬合不上,它们的调性也许参差不齐,但它们合在一起,或许可以更清楚地告诉我们,有终结者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些电影的规律之一是,好的终结者几乎原地踏步,坏的终结者总在更新换代,坏人当然要比好人强大才够看,但我们也会问,这样的尽头是什么?

这部《终结者:黑暗命运》开头不久发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桥段:工作效率低下的小哥被机械自动化抢走了工作。

所以,机器统治人类,真是要以核弹爆炸、网络夺权的方式进行吗?在人类的默许甚至是促成下,它们不是正在一步步取代人类吗?

这个疑问在T-800出现后得到了更多的回答,那也是全片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设定。我们看到他发展出了自我意识和人性,无微不至、毫无破绽地履行着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职责。

初看也许会觉得温暖或好笑,但细想之下一定还会不寒而栗。一个仅仅被设计来杀人的机器人,一个外形体重很容易露馅的人工智能,却做得比大多数家庭男人更出色。

从前我们只觉得,机器在战斗力和计算力上胜过人类,但如今他们在情感领域让我们溃不成军。还有什么是我们擅长的吗?以至于这个大块头说人类文明有72%的概率崩溃,我都怀疑他是在安抚我们。

所以一代代从天而降的坏终结者,是天网还是军团派来的?没有区别。他们都一样是时间的代言人。不可理论,不可感化,不可阻挡,象征的不过是未来末日的殊途同归。

你当然可以一次次压碎他们,炸烂他们,融化他们,审判日也会随之一次次推迟。比如要不是1984年的凯尔·里斯和萨拉·康纳,的我们早已活在机器末日中了。

但他们会越来越先进和强大,他们所代表的势力只不过换了名字就卷土重来。没有完结,没有例外,审判日就在时间长河的不远处等候,这是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至少在那个宇宙里是的。

而出现在每一部电影里的阿诺·施瓦辛格(是的,别跟我说哪部没有),是被困在这个拉锯游戏里的一张悲情脸孔。我们看着他从年富力强,到须发灰白,从真人出镜,到CG辅助,在刺客和保护者的身份之间不断跳跃,逆着时间和宿命一次次back。

而这一次,他终于放下了那副标志身份的墨镜,也说出了那句我们不曾听过但知道他终有一天会说出的“我不会回来了”。是伤感,是不舍,还是解脱?

这么多年,我们看着他不断死去,在液压机,在炼钢炉,在防空洞,在天网基地,在磁力场中,在大坝之底。而这一次,年迈的西西弗斯终于不用再去推那颗没有终点的石头,他卸走了宿命压下的沉重砝码,可以起身离去。

电影的结尾,幸存者奔向没有假期的远方,新的终结者也会源源登场,危机不会停止到来,世界仿佛没有变过,还需要更多次的拯救,如果不是无数次的话。但无论再有多少天崩地裂的战役,终于可以放过那个魁梧而疲惫的老人。

就像这个系列的每一部,这个续集再度挖出无数的新坑,但它难能可贵地画了一个动人的句号。那个钢筋铁骨的老人,他眼中的红光最后一次黯淡,他安然退场。

现如今,国内外各类打着“大女主”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一旦成功必将吸粉无数,一时间成为了每个女演员都争相参演的爆款类型片。其实,早在1984年就有这样一部不是大女主胜似大女主的科幻动作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由琳达·汉密尔顿饰演莎拉·康纳的《终结者》,影片中她从只会尖叫着奔跑的服务生成长为人类反抗天网计划的女性领袖。从此之后,在演员方面,汉密尔顿和男主角施瓦辛格共同铸就了《终结者》系列电影的灵魂。在她参演了《终结者2:审判日》后告别这一系列,制作方不得不强行把莎拉·康纳下线,这样的操作令全世界粉丝都大为不满。毕竟粉丝是世界上最容易讨好,也最难取悦的人群。好在,月1日即将在中国公映的《终结者:黑暗命运》结束了这场跨越28年的等待,迎回了63岁的汉密尔顿和72岁的施瓦辛格,两个人将一如既往地冲锋陷阵,向敌人开炮。

《终结者》系列电影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原创IP,凝聚了当时他全部的智慧结晶。生活中卡梅隆和施瓦辛格也是酷爱哈雷机车的骑友,在一次骑行中卡梅隆向施瓦辛格透露他对于《终结者》系列难以割舍的情怀,并聊出很多天马行空的新想法,其中一点,就是邀请琳达·汉密尔顿再度回归。

作为初代硬核女武神,莎拉·康纳就是《终结者》的大女主,他像战无不胜的T-800和总能给主角制造巨大危机的历任反派终结一样必不可少。汉密尔顿曾在采访时说“是卡梅隆前后四通电话最后说服了我,在这个年纪重新工作并且是这种类似女战士的角色,我付出了比之前多十倍的努力,好在完成的还不错。”谈到再与阿诺·施瓦辛格的合作令重感情的她也难掩激动:“我真不敢相信我有多想拥抱他,我们上次一起合作,至今已经过去几乎是半辈子了吧,很高兴又能和他在一起”。

从电影发布的“决战”版预告片来看,两位战士在全新的《终结者:黑暗命运》中,依旧承但着至关重要的戏份。“来自未来的机器”终结者REV-9有着可以骨肉分身的恐怖战斗能力,他从未来穿越回现实,对神秘女孩达妮展开猎杀。而莎拉自愿成为她的守护者,毕竟她是地球上对抗终结者最有经验的人。预告中还有一段施瓦辛格缓缓戴上墨镜的镜头,这熟悉的画面不禁让追随《终结者》系列的老影迷为之一振。

没有什么可以比看到T-800的硬核战斗更能激发铁粉荷尔蒙的了,影片中重工业金属风格的动作戏码、让人过目难忘的强悍女性、以及永不停歇的“末日男神”施瓦辛格,以卡梅隆、施瓦辛格、汉密尔顿“黄金三角”托底核心要素,新导演和新角色带来的新变化。既有传承又有改变的《终结者:黑暗命运》,也许会让这场“人机大战”成为终结者历史上最让人血脉贲张的一次。

科幻动作电影《终结者:黑暗命运》由腾讯影业、Skydance Media、派拉蒙影业、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詹姆斯·卡梅隆担任制片人及编剧,蒂姆·米勒执导。琳达·汉密尔顿、阿诺·施瓦辛格经典回归,麦肯兹·戴维斯、娜塔利娅·雷耶斯、加布里埃尔·鲁纳主演,影片将于2019年11月1日全国公映。

35年前,当《终结者》发出“我还会回来”的警告时,没人能预见到这句话的真实性。即便如此,《终结者:黑暗命运》仍是对其起源的可喜回归,阿诺德·施瓦辛格和琳达·汉密尔顿继续饰演各自的角色,增加了怀旧情绪和神话色彩,将其与《审判日》之后的一切事物区分开来。

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说,《终结者》系列电影的一个好处就是,它也是一种诅咒——也就是说,一旦你确定了你可以随意打乱时间线并可能“拯救”未来,那么就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冲洗和重复这个公式。

虽然“黑暗的命运”一些新的特性模型,基本模板仍然非常相同,在电影中,原始编剧兼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不仅生产者,在六作家认为故事和剧本,导演——没有太多不必要的肉挂在金属壳——蒂姆•米勒(“十佳”)。

当然,这部电影确实加入了受欢迎的新血,另一位年轻女子达尼(Dani,娜塔莉亚·雷耶斯饰)现在成了终结者(加布里埃尔·卢纳饰)的目标。

其目的是将《黑暗命运》定位为前两部电影的续集,而忽略了在这两部电影之间推出的另外三部续集(实际上是相当不错的福克斯电视连续剧)。

与此同时,被派去保护丹尼的是格蕾丝(麦肯齐·戴维斯饰),一个“增强”的人类,她证明了杀人机器并不是唯一可以升级的。

因此,丹尼发现自己陷入了《汉密尔顿》中莎拉·康纳所面临的困境,如果可能的话,她甚至比《末日审判》中的莎拉更久经沙场,脾气更暴躁。在最近记忆中一个重要的入口之后,莎拉加入了丹尼的辩护,编剧们找到了一个相当巧妙的方法,把一个与年龄相称的施瓦辛格带进了这个组合,并通过电影中资深演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些受欢迎的幽默。

当然,终结者们坚不可摧的本性——这一次更是如此——以及不可避免的想要在电影中继续增加赌注的欲望,导致了几个动作场面太过出格,将合理性和纯粹的严肃性拉到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当拍摄结束时,更多的东西会变得更少。

然而,《终结者》电影的乐趣并不来自于对细节的纠结,坦白地说,自从一个来自未来的家伙养育了一个日后将成为拯救人类关键的孩子之后,这些细节就一直让人头晕目眩。

如前所述,从那以后,随着终结者改变了外貌、性别和能力,他们已经走了很多路,但基本的编程——一个几乎不可阻挡的杀手,在完成任务之前不会偏离其一心一意的目标——永远不会过时。

《黑暗命运》巧妙而有效地增加了这一遗产,从而赢得了良好的评价。唯一的缺点是,成就只是使它更有可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或早或晚,是的,他们会回来。

科幻动作片《终结者:黑暗命运》(终结者6)将在11月1日正式上映,今日IGN公布了对本片的评价,他们给出了8.0分。评测者表示,这部电影算得上是一部成功的电影续集,因为到目前为止《终结者》之前的三部续集都没能很好延续《终结者2》之后的故事,而《终结者:黑暗命运》则大体符合人们的期待。

《终结者:黑暗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因为《终结者》之前的三部续集都没能令这一电影系列大火。

总评:

尽管莎拉·康纳(电影女主)做过一些尝试和牺牲,但在《终结者:黑暗命运》当中人类的未来命运又再次蒙上阴影,《终结者》这个IP在这之前也是前途未卜。提姆·米勒执导的这部电影巧妙建立在卡梅隆《终结者1、2》的“巨人肩膀上”,同时又通过一系列的新角色和环境带来新挑战。尽管某些角色的进化程度(可能是指新终结者的形态或州长的人设)显得非常疯狂,但《终结者:黑暗命运》最终仍是一部成功的续集,为原版两部电影带来了合适的后传故事,以及通往新篇章的道路。

此外,《终结者:黑暗命运》在烂番茄的口碑也正式解禁,电影开局新鲜度为59%(17新鲜12烂),并不是非常喜人。

给予正面评价的影评人认为本片确实能算得上《终结者》电影系列前三优秀,不是那种强行营销情怀的作品。而给予差评的影评人,大多非常讨厌《终结者》不断出续集讲述“不断轮回改变命运”的故事,虽然本片是比起前几部续集要好一些。《暂停》周刊影评人Philip De Semlyen直白表示,本片就像是《终结者2》的“翻拍”版,毫无新意。

阿诺与琳达的回归,在《终结者:黑暗命运》中让人感受到的不单只是情怀,紧承《终结者2:审判日》剧情的《黑暗命运》虽然并没能超越昔日经典,但敢于大刀阔斧砍去混乱而又多余剧情的做法,使其不再是一部狗尾续貂的作品,那酣畅淋漓的动作下,电影让人重温到的是真正属于《终结者》的经典。

无可非议《终结者》系列最为经典的只有前两部,而随后的剧情编排虽然不能算是胡编乱造,但失去了卡梅隆的《终结者》,再没有一部电影能续写《审判日》所创下的辉煌,现如今面对难如人愿的票房成绩,“遗忘”是好莱坞电影屡试不爽的套路,所以我们看到卡梅隆再度担当监制的《黑暗命运》,它并不是《终结者》六部曲,而是《审判日》的续集,电影也借此完全颠覆了原来自《审判日》后的所有故事,开创了一个更为人性,更具女权意识的新篇章。

《黑暗命运》一个颇为巧妙的点,便在于它既知道如何去平衡经典角色与新角色间的戏份,也懂得如何去将经典角色的功能最大化,在电影中两鬓斑白的阿诺再度饰演了T-800,但彼时的他不再是一个只懂杀戮的机器人,而是逐渐融入人类生活,度过漫漫岁月后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老人,人类生活除了使他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更拥有了“人性”,电影也借此赋予了这一经典形象以新的精神意义,而另一边电影故事发展的关键已然不再是人类反抗军首领约翰康纳,三位女性角色扛起了电影的大旗。

这三位女主人公除了被世人所熟知,琳达饰演的康纳母亲莎拉,还有来自未来的新守护者改造人格蕾丝,以及新救世主丹妮,莎拉与格蕾丝,一个老当益壮,一个冷酷耐打,而丹妮的这一形象,也成为了如《审判日》中约翰般的关键人物,也正是在这一人物的身上,其给人带来最为直观的感受便是莎拉与约翰的合体,她的成长与觉醒并不逊色《审判日》中约翰的表现,女权主义与对宿命的抗争,也成就了电影贯穿始终的内核。

《黑暗命运》在构建一个紧承《审判日》故事的同时,卡梅隆监制身份的回归,以及在《死侍》中已然崭露出不俗天赋的导演蒂姆·米勒,则确保了电影在另一个维度上没有让人失望。《终结者》前两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电影拥有一个一气呵成的快节奏,接踵而至的追杀与反追杀使电影将热度维系到了最后一刻。这一经典的叙事手法,也在《黑暗命运》中得到了继承,不逊前作的动作设计和更为出众的特效场面,使其再度让人得见什么才是真正的“终结者”电影。

至今为止,没有人能超越阿诺饰演的T-800,他更早已与终结者画上了等号,但《黑暗命运》在兼顾情怀的同时所赋予电影的新机,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止于情怀,不忘于未来的新篇章,即便有一天《终结者》中没有了阿诺·施瓦辛格,这一系列仍旧未来可期。

终结者观后感 篇4

最近又回想起T整体、细节、技术等方面与之一较天才的乔治卢卡斯(此人不用说了,他的星战正是当年老卡指引者,关于电影技法上的水准在其少年时代的“美国风情画”里就已一览无遗,控制能力绝不输给巅峰时的老卡)却早已高高在上坐享宗师之名,对目前商业电影粗制滥造,炒完冷饭抄锅巴的状况完全无视。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大片”的概念其实就来自两部电影,碰巧的是这两部也是卡梅隆最新的两部片子“真实的谎言”和“泰坦尼克号”(98年的--!),不想多说了,如果说这两部片子是商业片的标准和终极体现的话,那我觉得就完美性而言,老卡最伟大的作品还是T2。

个人觉得卡梅隆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细节、逻辑、节奏都无可挑剔,简单的说就是做命题作文的能力。T2就不说了,真实谎言和泰坦尼克都是证明。

忧虑、爱情、英雄主义等,并加以适度放大和宣泄,脚踏实地言之有物的同时适度升华。

3、思维创新和技术能力,这是他最明显的特点,就不多说了。

演员情绪和镜头运用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准确。

黑衣人中虫虫的另类幽默、印第安纳琼斯的刀枪对决、虎胆龙威的“我有机关枪了,ho……ho……ho”、乃至现在看来颇为经典的“空中监狱”“石破天惊”等,都有些细节的神来之笔,这一点,正是目前的商业电影最缺乏的,稍微有点想法,就巴不得别人看到,搞得背景苍白无比,而老卡电影里细节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可谓段段有戏,目不暇给,唯巅峰期的徐老怪可与之媲美,但徐克受制于条件稍显粗糙与戏谑。

至于T2,我的评价是“你可以在这里面找到一个电影工作者所有的需要的东西,从匠人到大师”,中国的商业片导演如果钻透的半部T2,那就离我们自己的经典大片不远了。

终结者观后感 篇5

我本来就是的超级Fans,昨天看了,加上今天早上收到当当寄到的,忽然间觉得很多事情看似遥远,其实暗地里已经悄悄接近,只是我们浑然不觉.

智能机器人和人类的故事这种题材早已经不是新东西了,光电影就拍了N部. 这些故事都围绕着一个差不多的争论展开--该不该发展这种具有自我意识的超级电脑. 我第一次看应该是在1991年左右吧.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它是一部不错的动作片,但也仅此而已. 我总共看了可能有30遍. 连的剧本我也收集了. 当然它是一部罕见的好的动作片,有着当时一流的特效和大场面. 但它在我心目中是如此的成功, 是因为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其实在我一直看来,比人类智力高千万倍的智能机器是迟早会出现的,而且并不需要在太远的将来. 也在阐述同样的观点,作者是人工智能领域方面倡导硬件进化理论的先行者. 在他看来, 未来的人类将被智能机器毁灭. 不是由于争夺生存资源或者意识形态差异, 而是因为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其巨大. 与里的故事不同, 双方在能力水平在将来是没有可比性的. 你不会歧视苔藓, 因为你们的层次差别实在太大. 你打死一只蚊子的时候也不觉得需要多加思考, 尽管蚊子是经过亿万年进化而来, 比人类历史悠久的多的复杂生物体. 认为, 将来智能机器也会同样的毁灭人类,因为人类相比之下实在太蠢, 太缺乏存在的必要.

感谢占士金马仑为注入的灵魂. 生命的自由往往就象空气一样, 很容易因为随手可得而被忽视. 但当你需要倾尽全力去争取, 去战斗的时候, 你才会发觉, 以前生命中经历的每一次日升日落, 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有时候很庆幸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人类激烈进化的年代. 几百年前的人活80年所能经历的变革, 今天可能几年就可以远远超越. 可能在google上搜索一小时获得的解决方案,以前需要在国家图书馆查书阅卷历时数月. 太多的新技术就象进入了粒子加速器一样以远超过想象的速度在发展. 今天我们在讨论用FPGA实现可进化的人工智能硬件实现, 多久之后我们会谈论可逆的三维电路, 或者量子计算?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预言往往都要冒被后来人笑话的风险. “640k内存对任何人都够用了”, “全世界只需要5台计算机” 这些今天看来可笑的断言可都是出自精英之口. 过去几十年来计算机的.发展取得了让人吃惊的成就. 但在以指数速度发展的计算机科学领域, 未来几十年只会让人更加惊讶.

但身处激烈技术变革时期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我想偶尔也会思考同一个问题: 到底这些技术进步将把我们带到什么境地?

里面有一段描述的感觉很能引起我的共鸣. 遥望星空的时候, 那种觉得自我无限渺小感觉. 人类大多数科学成就是在近100年里取得的. 100年对于宇宙来说是怎样一个概念? 一瞬间都谈不上. 而我们才刚刚处于这种文明爆发的奇点. 假如存在另一个文明, 以这种指数增加的发展速度发展了1万年,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无法想象. 单细胞的蓝藻在我们看来如此的原始, 其他文明看我们,又有何区别?

有时候想想,生物体的进化实在是太慢了. 一个人类的生命一旦产生, 即使不是一个值得在此基础上进化的个体,也需要将近3/4个世纪才能被淘汰掉. 而下一代需要20多年后才能产生并接受自然的优胜劣汰.而现阶段的硬件进化已经可以在刹那间完成千万次组合与选拔, 虽然规模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在量子计算以及其他技术的配合下,计算能力再提高10个数量级,进化的速度已经无法用人的思维去想象. 会产生什么样的组合? who knows.

由于军事需求和商业利益的推动,这样的事情迟早都会发生: 机器以自己都无法彻底了解的速度和方法在内部对各个零件做进化和测试优选, 给自己升级,或者从其他个体那里通讯得到最优方案应用在自己的电路中. 看上去这种随机进化获得结构的方法好象很愚蠢, 但别忘了人类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发展过来的. 加上机器永远不死和难以形容的高速运算能力,而最恐怖的是这种发展不是线性的,是在原来基础上叠加滚动的.

去到那种极端情况,我倒觉得人类反而安全了. 人类说一个词的时间里, 智能机器已经了解完人类发展历史并且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虫洞进行时空旅行. 好比岩石需要千万年风化才能告诉人类: “我在变化”. 而岩石面前的人类观察岩石10分钟后已经很不耐烦. 同样的, 当人类试图与超级智能机器沟通的时候, 智能机器只是给该任务分配了一个纳秒级的时间片,然后因为超时而取消了该任务. 人类在机器看来就象岩石,在机器感兴趣的时间内,它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所以人类基本是静止的死亡物体.

也许到时候智能机器对自己的产生渊源也会觉得是一个迷. 人类没有确切弄清楚自己是怎样产生的,人不相信那些比我们低等得多的东西构造了我们.而一旦我们建造出一个自我进化的机器,他在数小时里完成了生物体需要千万年才能达成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历程, 该机器同样也无法得知自己的起源. 因为进化工程学本来就不能确切地预知进化和发展的方向,经过无数个分支的选拔之后, 后面的组合体已经丢失了当初的信息. 机器也不会试图与智力低于自己几十个数量级的人类沟通, 就如人类不曾寄望蓝藻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史. 差异跨越几个数量级的智能体之间应该已经不能产生什么交流. 想象一下, 人和狗还可以互相打下招呼, 人与蚯蚓就很难做朋友了. 蚯蚓不理解我们在做什么, 甚至觉察不到我们这样高级的生物体存在. 与此类推, 我们到时候也不能跨越这种多数量的智力差异, 去意识到高级智能机器的存在形态. 更没有交流的意向和冲动.

人类将来会扮演什么角色? 也许人类就象将结束时Sarah Connor所说的: 未来尚未注定,一切在乎我们自己.

终结者观后感 篇6

命定的回圈,是《终结者》系列不变的故事轴心,是沙拉康纳/约翰康纳拼死摧毁天网的宿命,也是天网进化反扑人类的宿命,更是这个系列无法摆脱第二集包袱,停滞不前的宿命,《终结者:黑暗命运》再度陷入这个令人惋惜的轮回,剩下动作场面、经典角色回归还有情怀支撑住全片。

这次《终结者:黑暗命运》标榜是第二集的正宗续集,系列大导詹姆士卡麦隆担任监制,还兼故事主创之一,《死侍》导演提姆米勒指导,而且不只阿诺,连饰演沙拉康纳的琳达汉弥顿也回归本片。

故事叙述沙拉康纳在第二集成功阻止审判日发生,促成未来的天网被摧毁,可是仍然无法避免人类开发人工智慧的必然性,所以再次上演人类遭到人工智慧反嗜的情节,新一代的天网──「军团」诞生,原来审判日只是被拖延而已。剧情大致上跟前三集大同小异,都是终结者穿越回来要杀害某个重要人物,用来改变未来发展,同时又有别人也回来保护该人物,因此剧情没有意外的转折。

虽然第五集《创世纪》的故事也重演前三集的内容,但它试图开发平行时空的剧情线,目的是呈现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故事其实很有潜力,但它败在剧情很糟糕(预告还直接爆雷),而《黑暗命运》也有同样的剧情问题,只是没那么严重。问题在于故事中具有太多理所当然的巧合,「我刚好认识一个人」、「我知道什么方法」、「要用什么道具来解决」,剧情之间的衔接很粗暴,缺乏足够且合理的解释来帮助观众理解,当剧情走向越是根据巧合在发展时,既没有帮助到人物关系发展,也会变成编剧自说自话,缺乏说服力,更没有逻辑。

※以下有剧透

第一集有沙拉康纳与凯尔瑞斯慢慢升华为爱情的情愫,第二集有奠定人机之间情感交流的典范,第四集有马可仕违抗天网命令并与约翰成为朋友的羁绊,《黑暗命运》中有两对人物组合,却不如前述关系能够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强化人葛瑞丝与丹尼的互动都只有单向的输出──葛瑞丝对丹尼,缺少双向的交流,丹尼大部分时候都是被动接受事件在发生,我们看不到为什么丹尼会开始在乎葛瑞丝?丹尼受到葛瑞丝什么观念或举动的影响,才让她担起拯救世界的责任?两人的情感没有足够的铺成,所以后来揭露两人在未来其实有很深厚的情谊时,很难感受到这份情感是真的意义重大。

反观沙拉康纳与阿诺的关系,因为这次有导入新情节,导致观众熟知他们旧有的关系有了变化,比以前更紧绷,阿诺对沙拉做出惨忍行为,阿诺成为「人类」的体悟、沙拉如何面对阿诺、两人如何和解等情节其实都值得继续描写,但通通都被简单带过了。

而如果文戏不够有趣,武戏就需要弥补文戏的缺失,多亏导演提姆米勒在动作场面的安排,使本片的战斗精彩爽快,特别是开场与结尾两张近战,铁链条、铁锤、手刀、散弹枪,不少冷热兵器都有参战,其中盖布瑞卢纳饰演的Rev—9型终结者把残暴可怕、死就是要追杀到底的压迫感诠释得很成功,唯一的`缺点是Rev—9在型态变化上的运用很保守,不如第二集的T—1000或是第五集的T—3000来的亮眼。

时间旅行的题材已经被好莱坞挖掘到没梗,是《终结者:黑暗命运》的原罪,即便提姆米勒带着三位系列大佬回归站台,制作他最擅长的动作片(动作戏好看但文戏还有很多进步空间),也无法避免此系列有可能继续一蹶不振的宿命。该如何突破卡麦隆时期的高门槛、开创系列新局、刷新系列形象,俨然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或许这个系列就像阿诺说的「我不会回来了」,魔鬼终结者的巅峰很难再到来了。

终结者观后感 篇7

我之前是没有看过《终结者》系列的,只有在《生活大爆炸》里偶尔听过。如今一看,真的是我喜欢的类型!!

实名表白格利斯,实在太a了。她站在丹妮身后的时候,那种保护感要溢出大屏幕了。这种选角,演员的表现能力,表演能力我都要吹一波。人果然还是很喜欢长得好看的事物啊

基本上每次观影我印象比较深的都是人物形象的设定。对剧情印象不深是因为这种穿越时间改变过去的设定以我的脑子我真的想不明白,索性放弃。影片讲述了四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纯人类,未来的改造人,纯机械人,有感情的机器人。在我感知中,形象丰富的还是施瓦辛格,因为在整部影片中,他的个人思想的转变是比较明显的,从冷血无情到为人类奉献,从不知爱到懂爱,我觉得这是最感人的一种过程,因为编剧让一个没有感情的机械产生了与我们人类一样的感情,这一情节的设置也很流畅,没有目标了,所以想学着人类生活,这样的设定是人类所希望看到的,所以我们会很喜欢这个角色。而纯机械,没有感情,为人所讨厌。

所以人还是喜欢有温度的人和物体,因为我们心里会爱。

终结者观后感 篇8

对于《终结者:黑暗命运》来说,影片面临的压力是不小的,一方面要满足多年来《终结者》粉丝们的期待,另一方面又要注入新的血液,吸引年轻的观众,如何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是创作者遇到的难题。

还好制片人卡梅隆和导演蒂姆·米勒头脑很活络,他们一方面请到了代表着《终结者》精神的两位标志性人物——施瓦辛格和汉密尔顿回归,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让他们担任唯一的主角,而是引入了一些新的战斗力量,这使得影片既算是正统的续作,又具备一种“重启”的精神。

我本人看过最经典的前两部《终结者》,后面由于口碑平平没有关注,这恰好为我看《黑暗命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可以顺着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思路来看待这个故事,所以并不会有不顺畅的感觉。再加上对于《终结者》的情结,看的时候自然也会更加投入。

所以当生出白须的施瓦辛格出现,以及容貌虽老但气场犹在的汉密尔顿走向战场时,唤起的不仅是对之前《终结者》作品的记忆,更会产生对逝去时光的眷恋,《黑暗命运》可以说在情怀这一部分展现的恰到好处。它没有刻意煽情追忆,而是将最直观的情怀点呈现在观众眼前。

前面几部《终结者》之所以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太在意世界观这些事情了,我觉得到了这一部创作者才真正明白观众想要的是什么:观众就是希望看到施瓦辛格拿起机枪对着镜头扫射、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机器人反派,以及故事传达出的执着与勇敢的信念。

商业属性强其实并不是坏事,恰好在《黑暗命运》国内上映的这段时间,同档期没有好莱坞动作大片竞争,可能这就是今年国内上映的最后一部压轴的科幻动作电影了,这无疑给《黑暗命运》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供其施展。

《黑暗命运》保持了前两部《终结者》的原汁原味,本质上回归到了“追逐”的模式,在“追逐”的过程中,团队不断磨合、共同成长。尤其这次团队中基本都是女英雄,正好应和了当下女权主义的潮流,赋予了故事一些新的时代意义。

这种情怀杀和原汁原味,其实从电影一开始就能看到。当莎拉和约翰在银幕上出现时,我一度陷入了恍惚的状态中,不知道这是怎么拍出来的?如果是以前的影像资料也不可能这么新啊,在看了几个动作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是用了《阿丽塔》的CGI技术,复刻出了康纳母子和施瓦辛格年轻时的样子,很有诚意。

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黑暗命运》可谓是从地上打到天上,再从天上打到水里,贡献了一场很全面的海陆空大战,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空中飞机上打斗的那一场戏,称得上是今年看到的动作片里打的最酣畅的一场。

这里要特别向琳达·汉密尔顿致敬,今年63岁的她几乎参与了每一场动作戏,仍然保持了很“飒”的气质,麦肯兹·戴维斯站在她身边,很像年轻时的她,二人气场相近。导演这样安排,可能也是在体现一种精神的传承。

现如今,国内外各类打着“大女主”旗号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但如果寻找早期引领这一潮流的经典作品,《终结者》绝对榜上有名,汉密尔顿饰演的莎拉从只会尖叫着奔跑的服务生成长为人类反抗天网计划的女性领袖,再到《黑暗命运》中“宝刀不老”的女战士,这个角色可以解读的空间很大。

不过请到她出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汉密尔顿曾在采访时说“是卡梅隆前后四通电话最后说服了我,在这个年纪重新工作并且是这种类似女战士的角色,我付出了比之前多十倍的努力,好在完成的还不错。”尤其是在中国首映礼上,汉密尔顿和施瓦辛格一齐重新出现在舞台上,更是令不少粉丝泪目。

当然电影中最触动我的情节点,还是与施瓦辛格有关。电影中的设定颇具人情味,他在杀掉约翰后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渐渐地有了人类的情感与喜怒哀乐,我们看着熟悉的“终结者”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内心也会生出很多感慨。

施瓦辛格台词不多,但都很有梗,比如州长拿“德州”开玩笑,而且肯定少不了经典台词:“I will be back.”不过这次他说的是“I won`t be back.”这似乎也在预示着这将是他最后一部《终结者》作品。作为这一系列的标志,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但他的经典形象会一直留在我们心中。

我看到一些评论说这一部的反派有点弱,但我觉得是前作尤其是第二部的反派太过于经典了,其实没必要分个高下,液态机器人这种设定本身就很恐怖,这一部的反派人狠话不多,而且有一种有趣的“绅士感”,使得这个反派每次出场的时候都会令人产生一种别样的恐惧。

在最后的大战中,施瓦辛格和反派同归于尽,牺牲得很悲壮,也将影片的情绪推向了制高点。在之前的《终结者》中,我们的英雄总是战无不胜的,但是这一次却选择用自己的死亡换来和平,从创作理念上来说,《终结者》也在将英雄主义不断丰富。

《终结者:黑暗命运》是一部兼具古典气质和创新气质的影片,这种感觉在当下浮躁的好莱坞流水线工业中显得颇为难得,它也为一些IP向的续集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兼顾新老观众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贩卖情怀?如何在成功前作的基础上进行更有价值的尝试?

可以预见的是,《终结者》系列之后可能还会有新版,比如外传、姊妹篇之类的作品出现,但能够像《黑暗命运》这样最正统的续作,只怕很难再会见到。希望影片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终结者》系列。

  • 抉择观后感实用8篇

    本篇抉择观后感经过我们的积极搜集和整理呈现在大家面前,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呢?这些情节会激发我们的深思,也许会让我们产生全新的想法。观后感是针对作品内涵和表现的理解和评价,它能够帮助我们整合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相关知识,相信您们在阅读本页后也能有所长进!...

  • 复仇者联盟观后感(实用6篇)

    当我们观赏优秀的电影或电视剧时,我们的感受往往是非常个人化的,会根据我们的情感和态度来表现。观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而要真诚地传达我们对作品中的感悟,就是一个挑战。这篇文章将要探讨的是与“复仇者联盟观后感”相关的话题,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也请收藏以备后用!...

  • 禁毒电影观后感(实用8篇)

    撰写作品评论时还有哪些事项我们需要留意呢?实际上,每个人对电影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笔记下观赏后的心得,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而且,写影评也能助我们排除杂念,提高写作效率。如果你对"禁毒电影观后感"的最新动态感兴趣,编辑已经为你整理好了,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您的工作与生活更加愉快!...

  • 2023怎样写观后感(实用8篇)

    作品名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有些优秀的电影对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我们在观看时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回忆作品情节,保留当下感受,想要写好观后感,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来写,探讨与“怎样写观后感”相关的话题是本文的主题,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协助!...

  • 信仰者观后感(范文8篇)

    笔者保证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撰写一篇合适的“信仰者观后感”,并希望您在阅读完毕后能有所收获。世界上有许多影视作品,触动着人们的内心,观影之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强烈的兴趣。通过观影,我对电影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写下观后感的时候可以将作品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见解。...

  • 林海雪原观后感实用8篇

    在撰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时,最好从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开始写起。观看一部作品,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思考和启示。观后感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交流方式,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你是否在寻找作品名观后感的范文?经过我们的精心打磨和不断优化,这篇“林海雪原观后感”已经非常完美,供大家参考阅读!...

  • 革命者观后感分享8篇

    平时的生活中,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也许下面的“革命者观后感分享8篇”正合你意!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

  • 升旗仪式观后感(实用8篇)

    我们对资料进行了深入解析和阐述,为大家带来了这篇名为“升旗仪式观后感”的文章。如果您还在为如何写出优秀的作品观后感而苦恼,不妨细读一下本文。优秀的影视节目有着让人充满力量的魅力,而观后感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的深度上,还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更多素材。希望您能从本文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参考!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