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作文#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八篇#】问题来了,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撰写作品观后感呢?每次作品观看完毕,都想将内心所想表达出来。编写观后感有助于整理思绪,长期写作观后感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篇关于“明月几时有观后感”的优秀文章,如果您在阅读本文时能获得一些启发,那是我最愿意见到的!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篇1】

《明月几时有》的点点滴滴

当开始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想记下影片的点滴,而是观后的所思,当然这些也是缘于影片的内容,或者说由它指引了思索。------题记

拿什么回忆

当郑佳彬回忆往事时,电影开始了。当然,这是以人物记忆为线索来展示影片内容的常用方式。其实,该片里郑只是个小小角色,确切说只是故事里的一个小孩子而已,或许正因为彼时他的年少才有此时他的回忆。一个少年能有多大的分量呢?

微不足道吧,激发不了矛盾,解决不了疑难,至多是个润色吧。但于他则不同,可能彼时的战争年代生活的体验会是他一生最宝贵的人生历练,这样的谈资是了不起的。当我们抱怨生活的无奈、惆怅之际,想想他年少的时代有什么呢,衣食之忧不用想,没得想,简单地说活着就是最美好的,最真实的莫过于为了活着而生活。

没有欲望可言,活得最真实,佛教说欲望造成痛苦,所以想想吧!选择太多是头痛的,没得选择才是好的选择,生活的苦楚不是拿不起,而是拿的太多——放不下。

不得不说,年轻人的内心依然是纯洁的感情,无论是在墓碑上谈论自己的安息,还是幻想着对黑狗的惩罚,最后被风吓得暴露了内心的自尊和软弱。当然,他还是成长的年龄,战争生活迫使他慢慢成长,另一边老师的思想也伴随着他的成长。

黑仔的勇敢

刘黑仔是个线索人物,刚开始以为是个小混混,一副混不伶仃的样子,给帮会大哥传话带有浓厚的年轻气盛、蔑视不在乎的样子,但也有智慧于脑,先礼后兵是体现。如果说影片里有什么暗在的对比,他会是之一,相比那些文人弱不禁风,整日与书与文相伴,他则“轻松”多了,四处“游荡”。年轻是资本,二十左右的年龄,身强力壮,反应敏捷,处事果断,尤其是面对冒牌接头人,看穿后稍作周旋一击致命,这点是那些文人无法相比的。

有句话他说的很让人深思,当和方老师告别时反而说自己的命好,这是感激之词吗,感谢上天让自己经历这么多危险还活着,是活着,当我们感觉更多的是该去感激自己吧,执着于自己的当下,从没想过自己在短枪队能活着,活着就成为了感激之源。其实,正是这种“无思”让自己更好地完成当下的任务保有性命。当然有感激的心是好的,知足的心也不能被遗忘,只身一人没烦杂,甚至是爱情都没有,告别时那深深地一拥很快就放下,向着新的任务基地行去。

期望的是胜利后再见,可谁会想那么多呢,明天是怎样都不得而知,有此念也只是留在心里而已,活就在当下,于感情认识就停止在再见还是认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篇2】

聊聊李锦荣

【关于** 】

今晚的**,我改编了电影《明月几时有》的主题曲《曾经守候》。在这部电影中,华哥饰演的“李锦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他有天赋、品位、追求、浪漫和对生活的理解。

他在残酷的战争中长大,他有自己的选择和坚持。轻柔的钢琴**,献给了李锦荣,也献给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千千万万普通人,还有,在这一刻,你听到了这首**。

祝福大家好梦。

————

【正文】

我很少看这种题材的电影,所以散场时,与其说有多么大的感慨,不如说我其实有点懵——千言万语在心中,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

几天后,当我演奏这首曲子时,我不知为什么哭了——看来**有很大的耐力,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脏。

我是为华哥创作的李锦荣去看的,但我的收获不仅仅是这个角色。这部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方姑、方姑的母亲、刘黑仔、千金地下党、叫不出名的各位情报人员、游击队长、逃难的文人们、甚至是方姑的表姐、媒婆、饭店的老板这些可能就几句台词的人,在战争面前,每个人的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不喜欢那种假大空祭,因为这不是人性。

以李锦荣为例。他的天性是浪漫、有才华、有品位的。你看他登场的时候背景多好看:明媚的绿色,蜗牛吐着泡泡,肥大的兔子安逸的嚼着草——好生动好可爱,完全联想不到残酷的、压抑的战争。

我不禁想,这样的人,如果换成在和平时代,他会拥有怎样的人生呢?在我看来,李锦荣的魅力正是他的天性。在与现实发生冲突后,他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在观影中,李锦荣离开大佐房间后枪声响起,我的左前方传来一个很稚嫩的童声:“他是***了吗?”

只有孩子需要用眼睛来确认。对于成年人来说,很多事情不需要那么直截了当。我当时有点伤感,但又不是那么的伤感,因为在那种局势下,这就是李锦荣必然的人生之路——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的。

我想,李锦荣自己也是很清醒的,在战争面前,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在顺势而为。所以,这部影片让我最感慨的,是人的“命”、“运”和“势”。

他热爱才艺,所以李锦荣能够在日本人手下工作,出入自如;他很谨慎,所以李锦荣很小心。李锦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平衡,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是他的成长-毕竟,他的地方很危险。

在外人看来,他的行为就是“汉奸”,甚至他自己也表现出沉迷酒色、轻浮风流的模样,可是,眼神是不会骗人的。大佐是心思细腻的人,我不认为他当真察觉不到,因此,烤肉时的“七步诗”,只是他们俩日常相处中很正常的一次正面交锋——暗流涌动,如履薄冰。李锦荣没有在战场上经历过炮火,但他每天都以自己的方式战斗。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命运时,他对待生死是理性的。这并不是说他会变得麻木和冷漠,相反,他会更加了解大局,更加了解大爱,更加懂得珍惜每一刻。在看电影时,你可能会被日本士兵或情报人员的突然出现吓坏。事实上,李锦荣一直处在最危险的地方,随时可能被当场杀死——他知道眼前的和平气氛,这只是一种幻觉。

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时事成就英雄。英雄也是及时的。

这部电影不是关于谁的传奇,而是关于普通人,是关于你和我。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篇3】

春天的江南多雨,天气时好时坏的,更别提晚上那变幻多测的脸色。太阳高声喧嚣自己的存在,空气中弥漫着些许夏天的气息。即便到了晚上,春夜的晚风仍是带着和煦。夜色降临,只剩下远处的云端还做着垂死挣扎。“砰——”谁家的喜宴燃尽烟花,一片一片盛放,一丝一丝消亡,艳丽整个夜空。天上,夜幕,繁星,烟火,却独独少了明月。缥缈的云层间亦是没有它的身影,是寂静的夜。

楼下的路灯还在亮,妈妈拿着手机拨号,是外婆的号码。“喂,妈,还没睡吗……”妈妈的声音有些嘶哑,是太累的原因。我没有打扰她们,我知道她们要打好一会。恍惚想起去年的暑假,记得很清楚,74岁的外婆她自己到机场来接我们,花白的头发,瘦弱的身躯,像个八九十的耄耋老人。迎面就刮着风,吹起地面的灰尘,外婆小声咳了咳,尽可能地忍住这坏天气,穿着短袖的我颤了颤身子。妈妈为此还抱怨了会儿,说,外婆这门大的年纪还不知道好好休息,这么多灰尘一定要小心生病。语气中带着责怪的意思,外婆却是一话而过,话语间带着孩童般的喜悦。妈妈在家排第六,是外婆的小女儿,最宠爱的也是最少见到的。外公说,外婆知道我们来了,就兴奋地像个小姑娘,高兴地不得了。的确,那一个月里她很迁就我这个外孙女。带着我去找蘑菇,牵着我去爬山,领着我去摘松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读起手中的诗词,只可惜今晚连月亮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没有苏轼的酒兴作伴。手臂感到丝丝凉意,还是春夜,不是夏晚。

噩耗是在去年十月传来的,外婆在电话那一头哽咽地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外公查出病来,是老年痴呆。妈妈震了下,立马定了机票,同爸爸一起飞去了云南。我的心也跟着一起着急。据说,外婆哭了很久,妈妈也安慰了很久。寒假里,我跟着妈妈一起去看望了外婆。同样的白发,佝偻的身躯,满布皱纹的面颊,却呈现出同那个暑假不一样的年华。她就只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头转过来微微看了我们,带着稍稍喜悦地说:“你们来了,快过来坐下吧,陪我这老婆子聊聊天。”语气中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沧桑,手脚也不复往常的利索。那天晚上,她和妈妈聊了很久,自己的苦,自己的念,一句一句讲给妈妈听。将近天明,而那满天的繁星照亮了外婆的心。

妈妈还在和外婆通话,默默读完手中的《水调歌头》,早就耳熟能详的“高处不胜寒”,被世人传诵。我却独爱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没有前者的大志,却是诗人的思念和祝愿。那天的晚上,花桥月圆,他独自一人举杯望向明月,苦想着这月圆下的相别之时。

人有着悲欢离合,月有着阴晴圆缺,在这相思之晚,却没有这婵娟相伴,不知道外婆那边能否看见那皎月?我知道,妈妈繁忙的工作牵连着回家的时间,云南距离杭州又那么遥远,她能够时常打个电话去问候,对外婆来说也是足够了。

抬头望夜,嵌着几颗残留的星星,“外婆怎么样?”妈妈说,还算硬朗,也不用那么担心她身体。说着,她摸了我的头。那一瞬间,我觉得只是这样简单的生活也不错。一首《水调歌头》寄托了苏轼对胞弟的思念,不知那月下阿弟是否一样?我想:于事,对人都一样。亲人的思念还在,联系也还在,不论身处何地,至少不会孤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又读了一遍。外婆,愿千里之外的你也能如此想。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篇4】

一曲《水调歌头》,原是苏东坡对胞兄弟苏辙的怀念。在这部电影中,它设定了悲伤的基调。天上一轮明月,家人都远在天边,这并不是当时环境背景的真实写照。

之前看过许鞍华导演的另一部电影《**时代》,这两部电影都是描写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抗争,《**时代》笔锋是波澜壮阔的,而《明月几时有》的笔锋是平淡克制。

明月几时有故事主线是单纯善良的小学教师方兰,因为喜欢茅盾诗集崇拜茅盾,机缘巧合帮助短枪队解救茅盾等文化名人逃离香港而认识短枪队刘黑仔,在他邀请劝说下加入抗日队伍,后成为一位独当一面的传奇女英雄的女性成长史诗大片。

这不是一首含泪的抒情诗,但在此过程中我已经多次流泪。第一次是文化名人被成功解救,在跟游击队会合的路上不约而同的唱起赞歌,我跟着莫名的激动。终于革命人士的辛苦没有白费。

为了可以成功解救,他们费尽心思,周密安排;为了让文化名人大饱口福,他们没有抱怨减少晚餐的钱。那些赞美诗是为他们和无数个命先烈唱的。第二次是方姑决定参加地下工作,和母亲道别。

方姑走出家门一段距离,方母又追了出来递给她一把伞,叮嘱的话又重复了一次。方姑表现的满不在乎,在那一刻我有点厌恶方姑,好想让她也抱抱母亲,好好的安慰安慰母亲。毕竟,这次告别是不寻常的。也许不会再有了。

但也许她的表演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情愿。第三次是方兰决定放弃营救时,方兰的母亲帮助小女孩传递信息。方兰在心里挣扎。她不能因为想救母亲而牺牲组织。营救可能不会成功,但组织会受伤。

她默默的转身,无能为力在那一刻表现的淋淋尽致。我特别能理解方兰此刻的心情。那一刻的同情心如潮水般涌起,压抑的情感变成了无声的哭泣。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刘黑仔也在方兰身边,然而现实就摆在眼前,又能如何呢。

方母被杀应该算是电影的高潮吧,那三声枪响,淹没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之中,那个时代就是这样,不管你是谁,你是什么身份,在历史的车轮之下,终究成为了无法忘却的纪念,彷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挽歌,道尽了人生的沧桑,时代之下形形色色的人物——追逐、不停步地渴求,不断企图拥有,最终一切尽归尘土,这难道不是一场梦吗?看完电影,那句“胜利再见”依然在脑海里回荡。无论是茅盾告别方姑,还是方姑告别母亲。

可是胜利之后真的会再见吗?答案显而易见。胜利后我们不一定会见面,但胜利会来的。这句“胜利再见”只是茅盾和方姑的希望,是革命人士的信念。

看电影的时候夹杂着太多的个人情感,希望结局是美好的,希望能够在电影里看到点什么,或许就是胜利的希望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乱世浮生,胜利再见。

撰稿人:正定热电撰稿人:李卓专栏:文艺

wel***e to

download !!!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篇5】

电影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最近上映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一改抗战神剧手撕鬼子的奇葩风格,从人性角度刻画了香港抗日的惊心动魄故事。我们欣喜的看到好演员在好导演的镜头下,呈现了多么棒的表演。谁的粉丝都不吃亏,不认识演员光看电影的观众也同样享受。

周迅影片中去参加婚礼穿的一套旗袍真的好看,与之相配的剧情也同样精彩。霍建华神采飞扬与忧郁隐忍并行,无可挑剔的样貌与演绎。彭于晏戏份最精彩,1940年香港街头的游击队,自行车踩出激动人心的风范。

人物最饱满的却是叶德娴饰演的方妈妈,市侩精明,大是大非却不含糊,爱女如命,自愿抢着要帮女儿做最危险的工作,直至最后牺牲。叶德娴简直不得了,演的入木三分。方妈妈和方姑之间很多应该都能让人想起自己和妈妈,有时候争吵,有时候说笑,没有太肉麻的语言,爱却无比深刻的浸染在每一刻的生活中。

周迅饰演的方姑、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叶德娴饰演的方妈妈……都是活跃在1940年代香港抗日战争前线的人物。故事却是从现在的香港,梁家辉饰演的一位老出租司机的讲述开始。他当年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如今老态龙钟,在导演的引导下,慢慢回忆讲述当年的情形。

有人说梁家辉在影片中的演技突出,有人说梁家辉在影片中作用尴尬。

其实这正是许鞍华的特点。上一次《黄金时代》,也是这么来的。中间总要有几个人絮絮叨叨,像接受采访一样说主角的生平。

《黄金时代》比《明月几时有》更繁杂,更漫长,所伴随的也是更沉闷。而《明月几时有》则虽保留了这特点,却变得更精炼,更精彩,更紧凑。

当你沉下心来,就会发现这种手法的妙处。时紧时松,让你有时间去回味刚才的触动,让你自然的过度到影片的下一段落。这是比正常的过场戏要有趣的,当然还是许鞍华用的好,举重若轻,回味无穷。

许鞍华适合一些看电影精彩情节太激动,需要按暂停缓一缓的观众;适合看一幕精彩的戏,就脑洞万千思前想后补了十八出戏想跟人聊聊的自我创作型观众。但不适合习惯了看电视剧逻辑,再简单的事情不说白就觉得跳的莫名其妙的观众。

许鞍华在质感上绝对不会让人失望,但是对于习惯看快节奏爆米花电影的观众来说会闷。就像《桃姐》,像《黄金时代》一样,你知道是好片子,但又怕在电影院打呵欠。

而青山绿水、砖石街道,方妈妈踩在地板上笃笃响的木屐,拿出去待客一口没吃又收回来的糕饼,方姑和刘黑仔在黑漆漆的天台上分吃的茶粿,马口铁罐头的量米杯……看电影最爽的就是看细节,彷佛真的置身当时。

一部讲抗日故事的电影,用了最平实的表现手法,显得无比真实。没有刻意渲染苦大仇深,没有刻意宣扬沉重历史,却更能引起共鸣与获得接纳。越是生活的,越是真实的残酷。

导演说她“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拍摄的这部电影,希望大家也带着开放的心态来看。”

我想,这才是好的文化教育。而很多嚎叫着主旨却空无内容且无美感更没艺术性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丢人显眼了。

电影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周迅、彭于晏、霍建华、春夏……一票颜值上乘、演技实力和票房号召力都不差的演员出演,似为影片7月1日公映的《明月几时有》增添了不少商业色彩。但在导演一栏,“许鞍华”这三个字——— 这位曾经拍出《桃姐》、《黄金时代》的文艺片导演,又稳稳当当地把这份略俗气的商业气息妥帖地中和掉,甚至文艺质感还更胜一筹,最后倒和片子《明月几时有》的名字一般,引人惆怅忧伤起来。

不久前,《明月几时有》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做了公映。影片没有爆,这很自然;同时,它也没有收获一面倒的专业好评,争议主要集中在太过搞笑、不够严肃;故事过于零散、人物不够深刻。截至昨日下午4点,豆瓣有650人给该片评了分,平均成绩为6 。8,排除掉明显的水军账号,其实超过三分之二的影迷,给了《明月几时有》三星及四星的评价。再仔细看,不难发现,认定影片平庸或惊艳的差别,就取决于你是否接受甚至爱上故事的这种“散”。如果你能接受故事的“散”,你会被许鞍华的处理迷得神魂颠倒——— 从故事到演员表演,从配乐美术到运镜,都那么相得益彰;故事看似散、淡,但随着人物渐次出场,你不知道何时就陷进了情节和影片营造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氛围里。它不知不觉地,让你完全浸没在了那个风声鹤唳的凄冷时代。但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心里有股感动的暖流,这个电影是有温度的。于是已经有不少影评人把它归为“近年看过的最好的华语电影”。

电影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最近上映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一改抗战神剧手撕鬼子的奇葩风格,从人性角度刻画了香港抗日的惊心动魄故事。我们欣喜的看到好演员在好导演的镜头下,呈现了多么棒的表演。谁的粉丝都不吃亏,不认识演员光看电影的观众也同样享受。

周迅影片中去参加婚礼穿的一套旗袍真的好看,与之相配的剧情也同样精彩。霍建华神采飞扬与忧郁隐忍并行,无可挑剔的样貌与演绎。彭于晏戏份最精彩,1940年香港街头的游击队,自行车踩出激动人心的风范。

人物最饱满的却是叶德娴饰演的方妈妈,市侩精明,大是大非却不含糊,爱女如命,自愿抢着要帮女儿做最危险的工作,直至最后牺牲。叶德娴简直不得了,演的入木三分。方妈妈和方姑之间很多应该都能让人想起自己和妈妈,有时候争吵,有时候说笑,没有太肉麻的语言,爱却无比深刻的浸染在每一刻的生活中。

周迅饰演的方姑、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叶德娴饰演的方妈妈……都是活跃在1940年代香港抗日战争前线的人物。故事却是从现在的香港,梁家辉饰演的一位老出租司机的讲述开始。他当年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如今老态龙钟,在导演的引导下,慢慢回忆讲述当年的情形。

有人说梁家辉在影片中的演技突出,有人说梁家辉在影片中作用尴尬。

其实这正是许鞍华的特点。上一次《黄金时代》,也是这么来的。中间总要有几个人絮絮叨叨,像接受采访一样说主角的生平。

《黄金时代》比《明月几时有》更繁杂,更漫长,所伴随的也是更沉闷。而《明月几时有》则虽保留了这特点,却变得更精炼,更精彩,更紧凑。

当你沉下心来,就会发现这种手法的妙处。时紧时松,让你有时间去回味刚才的触动,让你自然的过度到影片的下一段落。这是比正常的过场戏要有趣的,当然还是许鞍华用的好,举重若轻,回味无穷。

许鞍华适合一些看电影精彩情节太激动,需要按暂停缓一缓的观众;适合看一幕精彩的戏,就脑洞万千思前想后补了十八出戏想跟人聊聊的自我创作型观众。但不适合习惯了看电视剧逻辑,再简单的事情不说白就觉得跳的莫名其妙的观众。

许鞍华在质感上绝对不会让人失望,但是对于习惯看快节奏爆米花电影的观众来说会闷。就像《桃姐》,像《黄金时代》一样,你知道是好片子,但又怕在电影院打呵欠。

而青山绿水、砖石街道,方妈妈踩在地板上笃笃响的木屐,拿出去待客一口没吃又收回来的糕饼,方姑和刘黑仔在黑漆漆的天台上分吃的茶粿,马口铁罐头的量米杯……看电影最爽的就是看细节,彷佛真的置身当时。

一部讲抗日故事的电影,用了最平实的表现手法,显得无比真实。没有刻意渲染苦大仇深,没有刻意宣扬沉重历史,却更能引起共鸣与获得接纳。越是生活的,越是真实的残酷。

导演说她“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拍摄的这部电影,希望大家也带着开放的心态来看。”

我想,这才是好的文化教育。而很多嚎叫着主旨却空无内容且无美感更没艺术性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丢人显眼了。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篇6】

颜如玉

上周四的“红色光影”学堂我们看了《明月几时有》这部电影。这是我们第三次在老师的带领下看的红色影片,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觉得每次看的影片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带给我的触动很大。在排队等候观影的时候,我们玩笑似的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这次的电影好看吗?而老师的回答也让我们很开心,她说这部剧应该是很对我们的胃口,因为里面有大家非常喜欢的演员,而且这部影片非常感人。听到这里,我默默的嘀咕了一句,得带好纸巾呀。有好的期望总是不错过的,当然,这部影片也确实没让我失望,感受到了老师当时所说的感动。

为什么老师说这是一部很对我们胃口的剧,因为这是一部实力派演员云集的电影,由周迅、霍建华、彭于晏等实力主演。当然,不能全因为演员来决定一部戏的好坏。当时看到这么诗情画意的电影名称时,我完全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一部实打实的平民英雄顽强抗日的热血故事。后来看了这部剧的导演,才知道这是许鞍华导演的一贯风格。《明月几时有》剧情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的是一位小学老师方兰和她青梅竹马的男友李锦荣、游击队队员刘黑仔等人在被日军占领的香港顽强抗争的热血故事,展现了香港沦陷下的平凡人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带给我更多的则是温情和感动。我来列举一些让我特别感动的场景。当方母得知自己的女儿即将参加地下工作的时候,她并没有表现出普通人的那种愚昧,也没有阻止方兰,只是表现出了寻常母亲对女儿的不舍与担心。她还特别强调说,自己受伤可以,千万不要拖累队友。这句玩笑似的话,也为后面方母牺牲埋下了伏笔。当母女俩分别时,电影中并没与太过刻画那种特别伤感的离别情绪,反而是特别果断的。当方母追下楼送给女儿雨伞时,这个画面触动了我的心弦。什么时候可以再见,胜利再见!这句台词在剧中也是反复的出现,简洁而铿锵有力,会让我们觉得胜利就在前方。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当方母被捕后,刘黑仔明知凭他们自己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救出人的,但他还是带着方姑去了关押方母的地方。最后的结局是,方姑为了大局着想,毅然放弃了救自己的母亲。我觉得作为女儿来讲,她没有尽孝,但作为一个革命者,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当方姑决定放弃救母后,往前走了几步,突然蹲下崩溃大哭。这个镜头也让我黯然泪下。当然,最后方母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到死都始终铭记不要拖累队友,她做到了。

我觉得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上到革命成员,下到普通老百姓,每一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的台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怕有人跟踪我,我就不过去抱你了。”这是李锦荣再次见到方姑说的;“什么时候可以相见,胜利再见!”这是每一次人物分别时所说的;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方姑”的饰演者周迅用她独有的感性声线吟诵的茅盾散文《黄昏》中的名句:“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渲染出一种战争来临前的宁静与山雨欲来,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至于这部剧的结局,也是各有说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一个道理。当然这部影片结局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男女主没有在一起,而李锦荣也牺牲了。这部剧中,并没有讲述过多的爱情故事,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正好应了那句话:“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影片最后,镜头一转,沦陷的香港终于回归。这部抗战电影,打破了以往我对这种主旋律电影的看法,电影中没有过多地出现炮火纷飞和枪林弹雨的战斗场面,各种催泪场面也是很克制的表现出来,一分不多,很牵动人心。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篇7】

江南的春天下雨。天气时好时坏,更不用说晚上变化无常的脸了。太阳对它的存在大声喧哗,空气中弥漫着夏日的气息。即便到了晚上,春夜的晚风仍是带着和煦。

夜色降临,只剩下远处的云端还做着垂死挣扎。“砰——”谁家的喜宴燃尽烟花,一片一片盛放,一丝一丝消亡,艳丽整个夜空。 天上,夜幕,繁星,烟火,却独独少了明月。

缥缈的云层间亦是没有它的身影,是寂静的夜。

楼下的路灯还亮着。妈妈用手机拨号。这是奶奶的**号码。“喂,妈,还没睡吗……”妈妈的声音有些嘶哑,是太累的原因。我没有打扰她们。我知道她们会打得很好的。

恍惚想起去年的暑假,记得很清楚,岁的外婆她自己到机场来接我们,花白的头发,瘦弱的身躯,像个**十的耄耋老人。迎面就刮着风,吹起地面的灰尘,外婆小声咳了咳,尽可能地忍住这坏天气,穿着短袖的我颤了颤身子。妈妈也为此抱怨了一阵,说奶奶是个老太婆,不知道怎么好好休息,这么多灰尘一定要小心生病。

语气带有责备的意思,但奶奶是一个字,字带着孩子般的喜悦。我妈妈在家里排行第六。她是我祖母的小女儿。她爱的最多,看得最少。外公说,外婆知道我们来了,就兴奋地像个小姑娘,高兴地不得了。

的确,那个月她对我的孙女很好。带我去找蘑菇,带我去爬山,带我去摘松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读起手中的诗词,只可惜今晚连月亮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没有苏轼的酒兴作伴。手臂感觉很凉。现在还是春晚,不是夏夜。

噩耗是在去年十月传来的,外婆在**那一头哽咽地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外公查出病来,是老年痴呆。妈妈很震惊。她马上定了机票,和爸爸一起飞往云南。我的心也跟着一起着急。

据说奶奶哭了很久,妈妈安慰了她很久。寒假期间,我和妈妈去看望奶奶。同样的白发,摇摇晃晃的身躯,皱纹满面的脸颊,却显示出与那个暑假不同的时光。

她就只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头转过来微微看了我们,带着稍稍喜悦地说:“你们来了,快过来坐下吧,陪我这老婆子聊聊天。”语气中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沧桑,手脚也不复往常的利索。

当晚,她和妈妈聊了很久,自己受苦,自己看书,一个接一个地找妈妈。将近天明,而那满天的繁星照亮了外婆的心。

妈妈还在和外婆通话,默默读完手中的《水调歌头》,早就耳熟能详的“高处不胜寒”,被世人传诵。我却独爱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没有前者的大志,却是诗人的思念和祝愿。

当晚,花桥满月,他独自举杯向明月望去,想着满月下的不同时光。

人有着悲欢离合,月有着阴晴圆缺,在这相思之晚,却没有这婵娟相伴,不知道外婆那边能否看见那皎月?我知道,妈妈繁忙的工作牵连着回家的时间,云南距离杭州又那么遥远,她能够时常打个**去问候,对外婆来说也是足够了。

抬头望夜,嵌着几颗残留的星星,“外婆怎么样?”妈妈说,还算硬朗,也不用那么担心她身体。说着,她摸了我的头。

在那一刻,我觉得过这么简单的生活很好。一首《水调歌头》寄托了苏轼对胞弟的思念,不知那月下阿弟是否一样?我想:

于事,对人都一样。亲人的思念还在,联系也还在,不论身处何地,至少不会孤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又读了一遍。外婆,愿千里之外的你也能如此想。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篇8】

1942年冬,香港沦陷,众多文人雅士被困香港,一场“胜利大营救”在香港东江游击队的秘密行动下顺利实施,救出被困于香港的茅盾、邹韬奋等八百多位文化人士。

面对日军的侵占,疯狂抢掠,以年轻小学教师方兰,短枪队长刘黑仔,文艺青年李锦荣,。为了与日军对抗,他们不怕分离,不怕牺牲,一心只为着使更多人参与到抗战运动中来,只想着日军能被驱出香港,让香港人民不再过着忍饥挨饿,妻离子散,整日人心惶惶的日子。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伴随战争产生的永远是硝烟、鲜血还有牺牲,永远是分离、无奈还有心酸。在电影中,方兰与方母分别,聚少离多,母女相聚最多一顿短暂的粗茶淡饭;方兰与青梅竹马的恋人李锦荣告别,相爱但不能相拥,爱情被战争阻隔,哪怕一个小小的拥抱都是奢侈;方兰与一同经历生死的友人刘黑仔告别,同在一片蓝天下,一经分别就可能一世离别。

尽管离别的心酸不减,但依旧要对抗战抱有希望。对于每一次分别,方兰总会告知对方“等胜利后再见”,对这一份抗战工作不仅坚持着还对此满怀希望,这种信念感染着每一个参加抗日的热血男女。

影片中方伯母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她吝啬自私,但是在面对人面兽心的日本人时,她不仅没有反对女儿方兰的工作,反倒做起了女儿的左膀右臂,多次为地下工作传送信件。最终也因为传信**,**后的她害怕得发抖,尽管如此,她还是对一同传信的彬仔姐姐说“一定要说你不认识我”,遭受棒打的时候还是一口咬定不认识同行之人。她说,自己落难了一定不要连累别人,并且她还让彬仔姐姐将这话传达给女儿方兰。

这样的转变让人觉得她这一角色倍加伟大,愿舍其小我保家卫国。方母对于自己**枪决的结局并不惧怕,生前最后一句话仍是对被自己连累的年轻女子的“对不起”,但是从影片可以看出,女子并不埋怨方母,同为抗日工作者,他们始终一条心。

该部影片名为《明月几时有》既是表达香港市民对于光明的渴望,也是表达人们对团圆的期盼,更是表达了人们携手同心,为家国命运而付出的共同努力。尽管力量有限,但这样一群抗日民族的热情感染了无数人,他们渴望的胜利一定会实现。今天的和平世界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我们珍惜和怀念那些勇敢无畏的抗日战士。我们向他们致敬!

  • 明月几时有全诗

    明月几时有全诗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 明月几时有,自己抬头瞅

    1、我是个瘦子,伤心时我可以数数排骨! 2、本想华丽的转身,不料低调的撞墙。 3、请勿骚扰,本人正在骚扰别人。 4、这个年头找到真爱的机率和被雷劈的机率差不多。 5、世态炎凉鸡最懂,人情冷暖鸭先知。 6、母牛撞上高压线,真是牛逼带闪电。 7、有人说我懒得抽筋,其实我连抽筋都懒得抽。 8、只要锄头舞的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诗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 李时珍观后感(推荐八篇)

    本文是关于“李时珍观后感”的一篇文章,励志的句子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你是否正在为如何写出一个好的作品标题而苦恼呢?不妨将我们对作品的新发现记录在观后感中吧!其实,撰写观后感的过程也是一种教育自己思考的过程。如果我所分享的内容能够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和困惑,那就太棒了!...

  • 八月一日观后感合集9篇

    看完《八月一日》这部历史战歌故事片后,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也使我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历史故事片主要讲述了南昌起义的过程,当时国共两党在路线上的不同,为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就采取了起义的方式来武装自己,强大自己的力量。最终通过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从影片中可...

  • 八月一日观后感(优选9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八月一日观后感,欢迎你的品鉴!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八月一日》。电影中有许多动人心弦的场面,但有一个场景最令我惊心动魄:一个战士,推着弹药车,冲进枪林弹雨中,弹药...

  • 八月一日观后感集锦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八月一日观后感集锦,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八月一日,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上映了。这部电影名叫《八月一日》,讲述了一位医护人员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时英勇无畏的事迹。 影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