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情况。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您提供了“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相关的详细内容,如果您要重复访问此网页请将它加入收藏夹!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大学生自我鉴定书(精选8篇)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1)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圆的一般方程教案 高一数学 圆的标准方程教案 数学必修二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D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案 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两点间距离 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教案.doc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教案.doc 高一数学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doc 高一数学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教案.doc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教案 高一数学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教案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案 数学必修二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二平面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2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教案 人教 高中数学必修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2)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

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

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边所对的角ABC,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CAB。

解:在ABC中,ABC=180-75+ 32=137,根据余弦定理,AC=AB2BC22ABBCcosABC =67.5254.02267.554.0cos137 ≈113.15 54.0sin137根据正弦定理,BC = AC sinCAB = BCsinABC = ≈0.3255,113.15ACsinCABsinABC

所以 CAB =19.0, 75-CAB =56.0

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 mile 例

2、在某点B处测得建筑物AE的顶端A的仰角为,沿BE方向前进30m,至点C处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2,再继续前进103m至D点,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4,求的大小和建筑物AE的高。

解法一:(用正弦定理求解)由已知可得在ACD中,AC=BC=30,AD=DC=103,ADC =180-4,103=sin230。因为 sin4=2sin2cos2 sin(1804)cos2= 3,得 2=30  =15,在RtADE中,AE=ADsin60=15 2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二:(设方程来求解)设DE= x,AE=h 在 RtACE中,(103+ x)2 + h2=302 在 RtADE中,x2+h2=(103)

2两式相减,得x=53,h=15 在 RtACE中,tan2=

h103x=32=30,=15

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三:(用倍角公式求解)设建筑物高为AE=8,由题意,得

BAC=,CAD=2,AC = BC =30m , AD = CD =103m 在RtACE中,sin2=

x4------① 在RtADE中,sin4=,----② 301033,2=30,=15,AE=ADsin60=15 2 ②① 得 cos2=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例

3、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师:你能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教师启发学生做图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计算出三角形的各边,即需要引入时间这个参变量。

解:如图,设该巡逻艇沿AB方向经过x小时后在B处追上走私船,则CB=10x, AB=14x,AC=9, ACB=75+45=120

(14x)2= 92+(10x)2-2910xcos120 39化简得32x2-30x-27=0,即x=,或x=-(舍去)

216所以BC = 10x =15,AB =14x =21, BCsin12015353又因为sinBAC === AB21421,BAC =3813,或BAC =14147(钝角不合题意,舍去)3813+45=8313

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13方向去追,经过1.4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评注: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6页练习 Ⅳ.课时小结

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Ⅴ.课后作业

《习案》作业六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3)

《诗经》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垣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隰则有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  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  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  (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女之耽兮   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    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男子                             女子     婚前       虚伪              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    凶暴、蛮横           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4)

一、概述

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1)

2)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三、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习需要分析: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复习

1)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习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5)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2)熟练掌握由 的图象得到函数 的图象的方法;(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 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 习题1-7第4,5,6题.

板书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备课教案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2)领会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3)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4)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5)角的集合与实数集 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6) 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学习,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领会定义的合理性.根据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以具体的实例学习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确使用计算器.

三、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 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为下一节学习三角函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弧度制定义;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地互化换算;弧度制的运用.

难点: 理解弧度制定义,弧度制的运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人问:海口到三亚有多远时,有人回答约250公里,但也有人回答约160英里,请问那一种回答是正确的?(已知1英里=1.6公里)

显然,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数值呢?那是因为所采用的度量制不同,一个是公里制,一个是英里制.他们的长度单位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可以换算:1英里=1.6公里.

在角度的度量里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是角度制,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角的另外一种度量制---弧度制.

二、讲解新课

1.角度制规定:将一个圆周分成360份,每一份叫做1度,故一周等于360度,平角等于180度,直角等于90度等等.

弧度制是什么呢?1弧度是什么意思?一周是多少弧度?半周呢?直角等于多少弧度?弧度制与角度制之间如何换算?请看课本,自行解决上述问题.

2.弧度制的定义

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角,记作1,或1弧度,或1(单位可以省略不写).

(师生共同活动)探究:如图,半径为的圆的圆心与原点重合,角的终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交圆于点,终边与圆交于点.请完成表格.

我们知道,角有正负零角之分,它的弧度数也应该有正负零之分,如-π,-2π等等,一般地, 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角的正负主要由角的旋转方向来决定.

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

四、课堂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 如:3表示3rad 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作业:习题1.1 A组第7,8,9题.

课后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 如:3表示3rad 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1 A组第7,8,9题.

板书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7)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近,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应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2. 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

3. 能利用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问题3: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

……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是

新知1:从以上事例可一发现:

叫做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数学中常用的合情推理。

新知2: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

推测其中一类事物具有与另一类事物 的性质的推理。

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 的推理。

新知3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些事物的 ,推出该类事物的

的推理。 归纳是 的过程

例子:哥德巴赫猜想:

观察 6=3+3, 8=5+3, 10=5+5, 12=5+7, 14=7+7,

16=13+3, 18=11+7, 20=13+7, ……,

50=13+37, ……, 100=3+97,

猜想: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1 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2 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 典型例题

例1用推理的形式表示等差数列1,3,5,7……2n-1,……的前n项和Sn的归纳过程。

变式1 观察下列等式:1+3=4= ,

1+3+5=9= ,

1+3+5+7=16= ,

1+3+5+7+9=25= ,

……

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变式2观察下列等式:1=1

1+8=9,

1+8+27=36,

1+8+27+64=100,

……

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例2设 计算 的值,同时作出归纳推理,并用n=40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变式:(1)已知数列 的第一项 ,且 ,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3:找出圆与球的相似之处,并用圆的性质类比球的有关性质。

圆的概念和性质 球的类似概念和性质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

与圆心距离相等的弦长相等,

※ 动手试试

1. 观察圆周上n个点之间所连的弦,发现两个点可以连一条弦,3个点可以连3条弦,4个点可以连6条弦,5个点可以连10条弦,由此可以归纳出什么规律?

2 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必和另一条相交。

3 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归纳推理的定义。

2.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①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②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3. 合情推理仅是“合乎情理”的推理,它得到的结论不一定真,但合情推理常常帮我们猜测和发现新的规律,为我们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篇9)

课题

1.2.1投影与三视图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

2.能够判断简单的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能够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简单组合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注

一、

自主学习

1.照相、绘画之所以有空间视觉效果,主要处决于线条、明暗和色彩,其中对线条画法的基本原理是一个几何问题,我们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在建筑、机械等工程中,需要用平面图形反映空间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在作图技术上这也是一个几何问题,你想知道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吗?

二、

质疑提问

下图中的手影游戏,你玩过吗?

光是直线传播的,一个不透明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在物体后面的屏幕上会留下这个物体的影子,这种现象叫做投影。其中的光线叫做投影线,留下物体影子的屏幕叫做投影面。

思考1: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是有差异的,其中灯泡发出的光线与手电筒发出的光线有什么不同?

一、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思考2:用灯泡照射物体和用手电筒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分别是哪种投影?

思考3:用灯泡照射一个与投影面平行的不透明物体,在投影面上形成的影子与原物体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当物体与灯泡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影子的大小会有什么不同?

思考4:用手电筒照射一个与投影面平行的不透明物体,在投影面上形成的影子与原物体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当物体与手电筒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影子的大小会有变化吗?

思考5: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时叫做正投影,否则叫做斜投影。一个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在正投影和斜投影下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思考6:一个与投影面不平行的平面图形,在正投影和斜投影下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投影的分类:

把一个空间几何体投影到一个平面上,可以获得一个平面图形。从多个角度进行投影就能较好地把握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通常选择三种正投影,即正面、侧面和上面,并给出下列概念: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思考1: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哪三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还是空间图形?

三、

问题探究

思考2:如图,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那么其三视图分别是什么?

思考3:圆柱、圆锥、圆台的三视图分别是什么?

思考5:球的三视图是什么?下列三视图表示一个什么几何体?

例1:如图是一个倒置的四棱柱的两种摆放,试分别画出其三视图,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四、

课堂检测

五、

小结评价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2.三视图的特点:一个几何体的侧视图和正视图高度一样,俯视图和正视图长度一样,侧视图和俯视图宽度一样;

3.三视图的应用及与原实物图的相互转化。

  •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通用1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忘重要内容,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今天我们给您分享“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相关主题内容,请将这个信息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受益!...

  •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优选

    教师会将课本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和课件中,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必须认真对待。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课件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请仔细阅读本文并将其牢记于心!...

  •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精品14篇)

    以下是本站为您收集整理的“高中数学必修一课件”相关资料,仅供参考。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准备好教案课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教案课件的制作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轻重缓急进行设计。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到需要的朋友们!...

  •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汇编九篇)

    励志的句子编辑极力推荐一篇非常有价值的“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给大家,分享是一种美德将这篇文章与您的朋友们分享吧。每个教师都离不开一份教案课件,因此大家可以开始编写自己的课堂教案课件了。注重创造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

  •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汇编15篇)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教学目标:1.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

  •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13篇

    敬爱的老师,在上课之前,请确保准备好了教案和课件。只要在课前认真编写好教案课件,就可以顺利进行教学。在设计教案时,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小编特地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的研究报告,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帮助。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请不要犹豫,与您的好友...

  • 高一数学课件

    编辑为您整理了这篇“高一数学课件”相关的资料,想要让朋友们也获得同样的知识吗?分享这篇文章就可以实现。教案和课件是老师提前准备的教学工具,因此不可马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案和课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