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根据您的需要我整理了以下信息:“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防止老师忽略重中之重。继续阅读下方的文章以获取更多有关该话题的资讯!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快递辞职报告(热门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篇1)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地震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地震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友爱(《炊烟》《赏花》);乡邻之间的关爱(《古井》),以及学生们深沉博大的父爱(本课以及《新年礼物》)。前两课已经初步学习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

教学目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篇2)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父亲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坚持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设计理念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一起朗诵一首小诗:父爱

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

父爱是良言,让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父爱是阳光,让我们健康的成长。

父爱是音乐,让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

父爱是蜡烛,默默的为我们奉献着自己。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

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

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

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

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

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继续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自主探究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了不起)

三、品读感悟(细研父亲的了不起)

师: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默读课文1—12自然段: 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画一画,可以在句子旁写写自己的感受

师:你们说的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一)重点一: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

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初谈体会。)

师:说说你从第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师: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读读这两句,比较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1、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读出挖掘的时间长----[练习——指导(关注快慢轻重的变化)——

齐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

提示:他带工具了吗?(没)用什么挖?(手)挖的是什么?(瓦砾)柔软的手挖的是坚硬的瓦砾,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项怎样的任务?(任务艰巨)任务艰巨呀,

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

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体会父亲的艰辛。

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

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就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再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你读(配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3、体会父亲的执着。

“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师生分角色读——

师:(引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4、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师: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

生: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责任、信念、爱、决心、不离不弃……)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就是一位——生读:了不起的父亲。

四、品读感悟(研读儿子的了不起)

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默读13自然段到最后,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你又从哪儿读出了儿子了不起?

1、体会儿子的自信。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体会儿子的勇敢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小结: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时刻记着父亲的爱的承诺,鼓励自己和同伴战胜困难去等待生的希望;当获救时,他又让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吗?不能,在危急关头,他鼓励同学、“让”同学先走。儿子阿曼达是多么——了不起!

师: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五、总结延伸“爱”。(

师: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板书:    ),支撑自己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他是多么的坚定、坚韧;儿子因为父亲的爱的诺言,在危难中获得自信、变得勇敢。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

我们深深领略了这(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六、感悟写法、布置小练笔

师: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七、推荐读书

最后我们一起读一首小诗: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

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师:课后请同学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还有《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这几篇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            ↘

父亲     爱         儿子

(信守承诺)           (先人后己)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本组第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教学时,我重点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不起的父与子”,一步步深入思考,以“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主线提领全文,使学生体会父亲的执著,守信和儿子的无私,对父亲的信赖,体会崇高的父子亲情。

本节课我着重贯穿以下理念: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

1、情感脉络流畅

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读父亲的了不起,(父亲挖的时间长,父亲的艰辛,父亲的执着,父亲的坚定),以及研读儿子的了不起,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2、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

如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在老师一步步情感引导下,学生的感情也一步步升华,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3、注重了对课外知识的拓展:

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启迪学生深入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情感。在最后我们读了这几句话: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和课前的小诗 –父爱首尾相应。我向学生推荐了五篇亲情文章──《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让学生在一次次阅读中,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在一次次心灵碰撞中,让学生感受亲情、走进亲情、拥抱亲情!”这一拓展不仅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且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回到办公室,我们组的老师真诚的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也认识到了自己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

1、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

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不像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不够热心过于冷漠。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2、再如后面儿子的表现部分也不够丰满。

我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孩子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伤生,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3、个别朗读的次数少。

教学时,注重于对句子的理解,也想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但由于课堂时间紧张,朗读训练不是很到位。齐读地方比较多,个别朗读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注意取舍。

4、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些地方和学生的情感达不到共鸣,如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搜集的关于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要是这时我能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那么在以后的环节中学生的情感表达会更丰富,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课虽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后的路还很漫长,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老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的体会得到升华。

希望老师们不要忽视我所忽视的问题、现象,让我们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我们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而努力,让我们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而努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篇3)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影音)

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结合回答板书:挖动作外貌细节】

★时间词:文中为什么不厌其烦的把这些时间词写出来?(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板书等】当父亲找到他时,儿子的话让我们由衷地钦佩,你会怎样赞赏他?(出示投影填空)(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你还会怎么表扬他?(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相机板书语言】

过渡:身处险境时的勇气和镇定,安全出口前的无私无畏都来自――来自“――”(出示投影)的坚定信念。(引答,简单解释)

9、引读: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快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他充满力量……(出示投影);当儿子饱受煎熬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出示投影)。

小结: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个人的心。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出示投影)这的确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学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指导写法

我们虽不曾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依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挖掘那份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你会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达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篇4)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地震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地震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友爱(《炊烟》《赏花》);乡邻之间的关爱(《古井》),以及学生们深沉博大的父爱(本课以及《新年礼物》)。前两课已经初步学习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0个生字。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从中引发开去,珍惜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谢父母。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自读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无比博大的爱,所以父母成了我们最信任的人。想一想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关爱,哪次让你感受最深?学生回忆与父母发生的感人的事。

2、地震中的父与子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对父子。

二、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地点、人物。

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经过、结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在1994年美国华盛顿发生了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地震中坚持不懈的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三、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语言、动作、外貌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了感动就与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别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

3、谁愿意把感动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1) 第3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的说。父亲的意志坚定。

(2) 第5段“……他便埋头接着挖——父亲不肯放弃。

(3) 第8段“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父亲坚持不懈,疼爱儿子。

(4) 第9段“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儿子的先人后己,与父亲心心相通。

四、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朗读给同学听。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父亲的坚决,儿子的信任。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父亲和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感受?

2、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展开想像扮演阿曼达写一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 自学练

1、 学习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认读词语。

2、 回顾课文内容。

3、 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 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1)“他挖8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怎么不直接写36小时,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章中三次反复出现这样的话?

7、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篇6)

一、复习导入,奠定情感基调

1、齐读课题。

2、认读词语:

大屏幕出示: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瓦砾、颤抖、拥抱。

3、指名读课文。

4、请学生能从大屏幕上的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两个词来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悟,叩响情感和弦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就记录在文章每一个细节里,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要关注文章的细节,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都包含着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要注意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字或许能让人感慨万千,一个词语或许能打动你的内心,一句话或许能震撼你的心灵,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用自己的心去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感受。

三、细读品味,掀起情感波澜

1、感悟父亲的伟大:

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就是这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1~12自然段,通过对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透示着父亲的内心世界,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⑵读了这部分内容,(手指板书)我们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感受着这人间最伟大的父爱,此时此刻,你也一定会被父亲对儿子的这种挚爱深深地感动,那么是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或是文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打动了你呢?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⑶引读:

(出示:谁愿意帮助我?)

当所有孩子的父母都绝望地离开,当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的时候,他的回答是……

当消防xxxx处于安全地考虑请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回答是……

当警察走过来,劝他回家时,他的回答是……

⑷透过父亲这近乎于精神失常的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此时最需要的是帮助、救子心切。)

⑸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儿子在等着我!)(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师:只有父亲才有可能给儿子以生的希望,这是一位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呀!一位多么信守诺言的父亲,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呀!

2、感悟儿子了不起:

⑴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让我们继续在关注细节和感受语言中去体会。

⑵请两名学生读。

⑶请其他的学生透过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样。

⑷再次指名读。

⑸男女生合作读。

3、最后一段:

⑴齐读(出示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⑵(指屏幕)在读这段话时,哪个词语一下子就跳到了你的眼前呢?

重点理解:了不起、无比幸福。

四、回文引读,引发情感升华

1、教师引读。

出示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

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当年仅7岁的儿子面对黑暗、饥饿、恐惧和危险时,是父亲的话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那就是──

当安全出口向14位孩子敞开的时候,儿子选择最后一个离开,因为父亲的话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

2、教师总结: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用他们深厚的父子之情,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融注了人间真情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等着我们去写,课下,我们将开展一次以爱为主题的语文活动。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篇7)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篇8)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就设计理念、教材、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学情分析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三、课前准备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五、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桥梁”,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篇9)

一、创设情境,单元主题导入

1、老师引语:同学们,父母之爱,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父母之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希望。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入第六组课文,去感受浓浓的父子之爱。

2、播放地震视频。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无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灾难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同样,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也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走进这对父子,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辅导。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悟父亲了不起

1、读完全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读这句话。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在一起。

2、看到这句话,你会产生什么疑问?预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学习提示:

1、画一画,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2、读一读,在句子旁边写上感受。

3、品一品,体会作者采用的描写方法,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生读文,师巡视。交流。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自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为什么不直接说他挖了36小时?动作描写坚强执着

3、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再”字,你明白了什么?曾经有人阻挡他。

哪些人曾经阻挡他?消防队长,好心人,警察,引读

为什么现在没人不来阻挡他呢?

这位父亲失常了吗?

老师:失常和不失常都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带着感动之情在读这段话。生读。

4、这段话中还有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

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读写训练: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废墟里满是,

父亲的手,他满脸,双眼,

他的嘴里不停的念叨着,

他的脑子里不断浮现往日儿子,

他的心中只有,

他真是一位的父亲!

父亲强忍住心中巨大的悲痛,他像疯了一样用手疯狂的挖着……8小时过去了,他的双手,但他不敢用任何工具,他怕下一块砖石下面,他小心翼翼的挖着……12小时过去了,父亲挖的太累了,他多想,他多想,但是他知道,他是多么希望多么希望他的双手24小时过去了,父亲呆滞的双眼,满脸他的嘴里不停的念叨着,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往日儿子36小时过去了,他的心中只有他的挖着……

读出坚强,读出父爱。

四、感悟儿子了不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运用刚才学到的品味父亲了不起的学习方法,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b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自读,体会,读出勇敢。

2、走进阿曼达,补白想象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8小时,12小时,废墟里,阿曼达想到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24小时,36小时,废墟里,阿曼达坚信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你真是一位。

c“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一个“让”子让出了什么?

生:无私,舍己为人。一个7岁的孩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学,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让我们怀着敬意在读这段话。生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现在,让我们分享劫后余生的幸福。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图片,配乐,请你幸福的读一读,读出父子两人劫后余生的喜悦,激动。读出父子之间互相信守诺言的信任,读出父亲为有这样勇敢的儿子的自豪,读出儿子为有这样坚强执着有责任感的父亲的骄傲。让我们共同分享着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

五、写法指导,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课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父亲伟大,但是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出来?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这正是本文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描写。

2、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爱,不仅仅表现在大灾大难之中,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也体现着父爱的深沉。同学们,回想你与爸爸妈妈的一些故事,一定也有一些镜头,湿润着我们的心灵。老师也把自己的一篇文章带来,与大家分享那亲情的温暖。(根据时间,适当删减)

考上大学的喜悦冲淡了我对母亲的依恋和惆怅。离家那天早晨,母亲站在一边看着我收拾东西,什么也没说。等我快要出门时,母亲突然说:“孩子,你过来。”我走过去,母亲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塞到我手里:“孩子,咱家钱不富裕,不能给你太多路费,这还有500块钱,你多拿些,在外头不比在家里。”我想推辞,但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只好默默地接过来。母亲笑了,赶紧帮我打开旅行箱,又从我手里拿过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慢慢地、仔细地塞到了箱子底下,才费力地直起老迈的腰,很满足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走出家门了,回眸间,没看到母亲的身影。我知道,母亲是躲在屋里悄悄地抹眼泪了。尽管难过,可她不想让远行的女儿因为母亲的伤感而伤感,她想让女儿无牵无挂地离开这个尽管穷却十分温暖的家。坐在火车上,忍不住的,拿出了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一层层地打开,一向不爱哭的我,竟禁不住热泪盈眶了:那厚厚的一叠,除了一张50元的,其余的都是10元、5元的,还有两张竟然是5毛的!我竭力控制着自己,不让眼泪流出来。母亲的身影不时地浮现在眼前:寒风中,母亲正在集市上守着一篮子鸡蛋等待着买主,眼里含着期待;烈日下,母亲正在农田里锄草,眼里含着希望;微弱的灯光下,母亲正摩挲着女儿的照片,微笑着,眼里却含着泪花;阴雨连绵的日子,母亲伫依窗前,遥望南方:"孩子,多穿一件衣服啊。出门别忘了带伞啊。"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2、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爸爸妈妈说呢?(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几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推荐阅读:《背影》《秋天的怀念》《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

七、结束语

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一句承诺,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

父母之爱,是一部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要用一生去翻阅,去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篇10)

1、抄写、背诵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5个。

2、以“父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父亲爱你的事。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⑴正音:砾、颤、爆、墟。

⑵难字书写:杉、矶、砸、颤。

⑶用时、地、人、事四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⑷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伟大。

⑴喊、跪、站、走。

(悲伤、绝望中坚信儿子等着……)

⑵“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三次)→不顾危险、劝阻,坚持救儿子。

①“他挖了8小时……36小时……”(时间漫长)

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过程漫长、艰辛)

坚决救儿子,深爱儿子

③抓住“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象儿子坚决救儿子的困难及心理活动,深化父爱的伟大。

④比较:

外貌描写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3、抓住儿子语言、神态的重点句子,体会儿子的了不起,体会儿子的美德。

儿子:坚信父亲救自己先人后己

4、总结写法特点: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特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篇11)

1、抄写、背诵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5个。

2、以“父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父亲爱你的事。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⑴正音:砾、颤、爆、墟。

⑵难字书写:杉、矶、砸、颤。

⑶用时、地、人、事四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⑷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伟大。

⑴喊、跪、站、走。

(悲伤、绝望中坚信儿子等着……)

⑵“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三次)→不顾危险、劝阻,坚持救儿子。

①“他挖了8小时……36小时……”(时间漫长)

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过程漫长、艰辛)

坚决救儿子,深爱儿子

③抓住“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象儿子坚决救儿子的困难及心理活动,深化父爱的伟大。

④比较:

外貌描写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3、抓住儿子语言、神态的重点句子,体会儿子的了不起,体会儿子的美德。

儿子:坚信父亲救自己先人后己

4、总结写法特点:

  • 地震课件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和分析"地震课件"。一般来说,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准备教案和课件,而且通常都会认真地设计好。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教学的思路和难点。请您放心,这篇文章中一定会包含您需要的信息!...

    地震课件 10-28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广为人知,阅读书籍是为了能够有所收获,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本作品我一口气读了下来,许多场景不断回荡在我的脑海中。因此,让我们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将其保存下来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为您提供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一定会符合您的期望,欢迎您在本网页上阅读这篇文章!...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心中仿佛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每每反复浏览这篇课文,总想细细品味一下...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

    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方式,读完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会沉浸其中。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呢?小编整理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 地震课件14篇

    欢迎阅读励志的句子小编为您编辑的"地震课件",希望本文能够给您提供帮助和启发。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教师需要精心编写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的编写和使用。...

    地震课件 02-03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精选9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精选9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自从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后...

  • 父与子课件

    在教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为了保证质量,教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不能马虎行事。教师上课时应该按照教案课件来进行授课。那么,编写一份教案课件需要具备哪些步骤呢?请阅读下面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您精心整理的相关资料,以供参考。首先,教师在编写教案课件前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和了解。了...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集合

    志向要有高格调,学习需下苦功夫,这本作品风格平淡朴实,但故事真实感人。写下读后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这本作品。我们精心挑选整理了最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