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心得体会

励志的句子心得体会怎样才能写出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呢?当我们突然有了一些感悟时,我们应该记录这些优秀的想法,写进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就是我们在工作、学习之后才有的感悟,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您特意收集整理了“道德经的心得体会”,我们会随时更新相关信息敬请关注!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1)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2)

在这个暑假中,我在学院的安排下开始了为期一学期的道德经教育。

暑假期间,我在我院的教务室里,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道德经的知识。我觉得这次暑假,不仅丰富了我的暑假的教育经验,还让我对道德经的知识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更感受到了要努力学习,为将来走好社会做好准备。

一,我是从小学开始的道德经的教育,在大学中,我们也都经常看到,在道德经的学习中,学员在课堂上,教师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而这次暑假,我在我院的教务室里进行了道德经的教育,让我明白了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要有一颗道德的心。

二,我们是道德经的学员,道德是我们在大学学习的内容,而不是我们自身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说一说,我们应该要学会一个道德的人。

三,暑假期间,我们还开展了一次道德讲座,让我们学生在暑假的期间,知道了什么是道德,怎样做人,怎样做一名道德有用的道德人。

四,我们还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同学明白了,道德不单单是道德问题,也是道德的问题。

五,我们还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在道德经的学习中,一定要保持一颗道德的心态。这次暑假,我们的道德经的学习,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我会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让我的道德经的学习越做越好。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3)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处在强大的状态,还要保留柔弱的样子,做天下的溪谷。为天下溪,就与永恒的德行不分离了,又归复到婴儿的状态。

处在荣耀的时候,保留被辱的姿态,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正因为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他的德行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又归复到朴素悟道的状态。

处在光亮的时候,要让自己保持昏暗的状态,做为天下楷模。为天下楷模,他的德行就不会有差错,就又能归于道。

道的原则散开之后存在于万物之中,圣人用它就会成为领导中的领导者,办了大事但没有任何割的痕迹。

前面三句为对仗句式,表达的意思相同。最后一句为小结性句子。

古代认为,雄性动物主动的,居于上的,强大的;雌性动物被动,居下,安静,柔弱的。知,有知道意思,也作主管,如知县。“守”字的意思也相近,把握、主持、主管的意思,如太守。溪,溪谷。在自己强大的状态,仍然谨小慎微。溪,低谷,老子再三强调的处事之道,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婴儿的状态,指纯真的,没有形名之分的。雄、雌都不是那么重要,心中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了无尘埃,这样真正高人的状态。

曾国藩先期主要用儒学,晚年时悟道。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极具荣耀,权倾天下。但是朝廷并没有如以前所声称那样的给他封王,只给侯爵,弟弟曾国荃只是伯爵。但是曾国藩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把自己放得低,所以他也不觉得这是侮辱。因此他主动申请裁撤湘军,弟弟曾国荃回家,恢复江南贡院。为什么他不觉得辱?因为他重视德行,留下很多教育子女的话,他的后人中成为文人学者的很多。

白,代表光明、光亮。黑,昏暗。这里仍然告诉我们要保持低的姿态,给自己留有进步的空间。这是老子校正我们的人性,我们遇到顺利的时候、享受荣耀的时候、在聚光灯下的时候,自信心容易鼓胀,作为普通人得瑟一下还可以谅解,但如果你是掌握很多、很重要资源的领导者,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刚愎自用,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正确处理这些荣誉。外部的危机始终存在,关键危机在于内心。

,同贷,但读作te,意为差错。无极,指道。器,器皿,指万物。道存在于万物中,意思为道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获得任何光环,都不要张扬。官长,百官之长,就是领导中的领导者,就是指君王。最后一句话“大制无割”是这一章的核心,就是作为领导者要没有形名之分,就为大家做好事,才能建立大的功勋。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4)

说起"道",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紫气东来",也偶尔试着去理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里所透露出的哲学。《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都彰显出经典。我不是个好学生,虽然老师为我们进行了很深的讲解,但是这其中的"玄之又玄",让我望"道"兴叹。此书中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养生之道等等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我最喜欢的文豪鲁迅先生说的:"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南怀瑾南老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体现出了道法自然为风骨的重要性。这是一本很有魅力的经典,能给疲惫的心灵带去力量,他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地对待人世间的种种,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鼓励我们以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天下万物。

"致虚极,守静笃"一个"虚"字告诉我们时常要放空自己,当心无一物时,向内观,自己的`心感受到内在的光明,才能探寻事物的本质。

"上善若水",也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个人的浅薄理解:水的运动规律最接近道了,一个人甘于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放下自己、包容别人、返璞归真、像水一样至阴至柔、圆润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走的更平坦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道"。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5)

道①可道,非常②道,名③可名,非常名。无④,名天地之始。有⑤,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①“道”:“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指导思想,“道”是在宇宙中存在的、可以控制一切的无形的力量。从小的方面来说,如同牛顿的万有引力那样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深深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译文: “道”是什么?如果说“道”是我们日常所知的“道”,那“道”原来是无名的,“道”从无名到有名,是人们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不可道到可“道”,的规律,也就是可“道”的“道”。如果“道”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不是我们所要表述的那个“道”了。名,如果能够用日常的词汇来表述“道”的理论,那就不是“道”所要说的宇宙万物了。“无”,来自于天地的起源,“有”表示万物的产生。所以,要根据永久存在的“无”,来观察它的奥妙,根据普遍存在的“有”,来观察它的界限区别。无、有,这二者来自相同的源头“道”,只是在不同的场合称呼不同而已。它们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奥莫测,玄妙无比。玄妙而且在不断变化,是各种发展、宇宙万物的源头。

感悟:第一章首先让我们了解“道”的虚实观念,分清文章中的各种称呼,以及文章中心主题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道”,不是道路的“道”,不可以简单去理解、看待日常存在的我们已经认识的“道”,也不可以把人世间可以看见的“道”与天地万物混为一谈。前者告诉我们的是主观原意,后者告诉我们的是客观原意。这里有一个思维与实际存在的区别,以及告诉我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决定意识,意识的结果在于行动。这里老子所说的“道”,是源于思维之前的“道”,是支配一切的,是决定万物客观规律的发展过程“道”。

老子认为,天地起源于“道”之后,有了天地再有万物,万物再起源于天地

之后。老子在第四十章对“有”和“无”补充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于无”。

“无”,也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观点。“无”是“道”的体现,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概念。这话看上去抽象,实际是很具体的,是对具体的综合概括。

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按照现代科学的解释,宇宙、太阳系是从无到有逐渐演变形成的,地球上的生命是从细胞裂变逐渐进化过来的,人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过来的。地球原来是一个大火球,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逐渐有了细胞、生物、植物、动物、最后才有了人类,这些,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

资料

世界上原来没有电脑,现在却风行全球,而且成了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人类发明了电脑,通过电脑可以进行各种创造,写作、创作文学作品、观看影视动画、产品设计,可以使人类的生活更美好、技术更先进。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通过人的思维,通过学习积累,是可以生产制造出来的,这些,是从无到有的体现。

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也是“无”到“有”这个过程。世间上本来没有人类,自从物种进化诞生了人类,通过人类之间的繁衍,爷生父,父生子,子生孙,他们来到了人间。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后,通过学习积累,还会做出他们的前辈从来没做有过的事情。他们之中有的可能成为英雄,有的可能创造历史奇迹,这些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道德经第一章提出的“道”,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老子从不同的方面对“道”进行了分析、界定和描述,表述了“道”具有创造性、是天地万物本源的观点。

“道”,是古今中外哲学史上最早产生的关于宇宙万物或世界本源的重要理论之一,到现代为止,“道”的理论价值可以与西方的“圣经”相提并论,是当今世界哲学界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遗产,是哲学领域理论研究的宝贵财富。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说的“道”或“常道”,指的是万物之母、具有产生一切的创造性和能力。具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道”先天地而生、永恒存在,无时不在,具有永恒性。

“道在蝼蚁、在瓦甓、在稗、在屎溺”,“道”无处不在,“道”具有永恒的普遍性。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最响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唯有“道”能够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复始循环。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为“器”。“道”具有虚无飘渺、神秘莫测的奥秘性。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道”具有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是人类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

不过我认为,虽然老子这样解释“道”,但是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里谈到的具体内容时,可能受当时历史条件影响的原因,导致他在主观上一些与现代思维存在不同的意识,例如:复古思想和 策。

小结:六千年的文化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在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世界叹为观止。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不仅被道家学派奉为神明,而且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到现在都在学习和研究的经典。

我们感谢老子,为我们留下经天纬地、察人观物的深奥理论,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完全参详透道德经的全部奥秘!

我们感谢老子,为我们创造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瑰宝,让我们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中有一条可依可据的“道”。

对道德经第一章学习的人不可计数,而写出学习感悟的人则以万来计算,他们的观点、他们的感悟,启发、激励着无数的后人。

以上是本人对道德经第一章学习过程的肤浅认识,还请各位学长多多指教。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6)

每当有老师提起后进生的转化,我都有一种莫名冲动。是缘于自己曾经在后进生转化的困扰,还是缘于自己的情绪?我曾经以为自己永远无法说清这一切。可当我《读道经》读明白这句时“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圣人”,我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因为作为道学的经典,这里的圣人不是像我这样一位数学老师可以轻易讲明白的事。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以事物发展规律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人呢?

其次在教学中,我曾经深受后进生的困扰,以学生学习数学来说,仅除法竖式,自己讲了又讲,学生却始终以乘法竖式的形式来计算,这不得不让我头痛——学生是怎么了?反复讲就是不明白?可当时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你让学生计算7除以2试一下。在教学中使用了,才发现:7除以2用乘法竖式无法表示了,余数的1放在什么地方?在学生产生了知识冲突后,自然要接受新知识——除法竖式的学习水到渠成。此时,我有一种模糊的认识——善于救人,是不是也可以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呢?

时至今日,期中测试时有一学生成绩为16分,而我一直没有过多处理这学生,甚至没有任何为这学生而设立的补课活动。而就是在昨天,有老师听课,我提问了这名学生,他居然可以顺利回答。自然他的回答得到了我的表扬——而这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特色。通过种种方法来设立学生可以稍加思考就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来练习,如果成功了,就加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就适当提醒。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课堂中的成功感——我也可以正确回答问题哟!

也许在老师的眼中,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比较困难的,我曾经在反思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经常逃学的学生(反应给家长,家长表示孩子不到学校,自己也没有办法。),是典型的学困生,连二年级的数学题也不会做。就是在教学中,发现这学生居然在抢答。原来是买文具的练习,说二十元一个书包,问八十元能买几个?(通过情景图得到的信息),这学生张口就来。我改成100元,120等,这学生依然张口就来,我让他列式子,他低下了头,说不会。

从这个例子中,我意识到就算是他这样的后进生,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他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生活经验,如购物的情景等。如果稍加引导,他应该能学会一定的数学知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意识到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只不过具体的说法有些不同。)

正是这个例子的启发下,我读懂了课程标准,也树立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是班级中多数的后进生有明显改变,从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到主动回答问题,学生慢慢对数学产生的兴趣;慢慢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了,从二、三十分到六、七十分,然后到八、九十分,当我再次看学生的成绩时,居然发现学生多数可以达到优秀生的行列了!

其实,回过头来,思考自己的教学过程,表面上我“救”了学生,帮助了班级中的不少人找回了自信,提高了成绩,但事实上是我改变了自己,从认为学困生是班级中的负担,到主动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表扬后进生的成功之处,确实是“救”了学生。但反观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在处理后进生的问题中,从情绪困扰到轻松解决,难道我也不是受益者?那到底是谁“救”了我?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也许我们不必追求谁是圣人,只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7)

用智不及无知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8)

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

最后,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只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9)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能够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所以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能够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所以,宏观地能够认为道德经能够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那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能够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上方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一样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道德经》的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他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这也是《道德经》的伟大之所在!

  • 道德教育心得体会

    环境对思维产生影响,需要写心得体会来总结思考。经验需要积累,写心得体会时是否会感到困扰?本文为您提供关于“道德教育心得体会”的相关信息,感谢您的关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道德的心得体会5篇

    当事情结束之后我们就会有新的看法,把这些体会记下来,写进心得体会里。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回忆起这一路前进的印记,哪些心得体会范文值得一看?...

  • 道德的心得体会五篇

    “道德的心得体会”这篇文章是小编亲自挑选并整理的,专为读者而制作。每个人的想法和格局都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内心最渴望表达的想法。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我们可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但请大家注意,以下的信息仅供参考,希望大家阅读时能细心思考。...

  • 2023道德经心得体会(分享14篇)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2023道德经心得体会,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我国是文明国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新中国的成立,归根到底是一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品行。作为一名学生,有义务帮助祖...

  • 思想与道德的心得体会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或许"思想与道德的心得体会"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关于学习思想道德之有感 我一直喜欢学思想道德和政治这门课,因为我在生活中每每遇到不顺心或生活学习有压力时...

  • 道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道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医护工作历来是受人尊敬的重要职业,它的崇高使命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自觉地加强医德修养,应...

  • 学道德模范心得体会12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学道德模范心得体会12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学习道德模范心得体会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同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却...

  • 师德体会心得体会

    这样我们可以培养良好的总结方法的习惯,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通过阅读“师德体会心得体会”您或许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请您将此网页添加到收藏夹以便以后查看!...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