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帮助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途径。栏目特意为你整理“包身工课件”,感谢您来到这里希望我们的网页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保管合同热门14篇

包身工课件 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包身工》。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包身工》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一单元都是新闻文体。本文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来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同时插叙介绍包身工的来历,说明包身工的制度的产生、发展,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罪恶,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像《包身工》这样的报告文学,由于时代的不同,生活境遇的不同,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有些障碍。要让学生从今天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学会分析一篇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新闻现实中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诵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探究性的解读。

2、分析本报告文学的中心主题,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

难点:理解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征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记叙手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2、交流讨论法; 3、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长课短教,两个课时,四个环节)

①借助情境,导入新课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将结合当代社会反应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生活,从而引出夏衍所写的《包身工》。

②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整体感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来感知包身工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对包身工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带工老板无比愤怒的感情,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1— 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背景材料)

9— 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背景材料)

18—23上工的情景 24—25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背景材料)

26—33 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③重点阅读,探究写法

引导学生把握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文中既有对包身工群体的“面”上的描写,又有典型人物的描写。特别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三次提到“芦柴棒”。第一次的肖像,第二次的病倒,第三次写瘦得像骷髅一样也不放过,表现她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同时明白文章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相结合的手法。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④答疑解惑,总结文体

学生质疑,相互讨论,教师答疑。

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报告”,意味着选材的真实, “文学”,意味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的典型性。总之,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文学性、典型性的特征。

七、说作业:查询一些新闻的写法,认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一篇通讯。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包 身 工

夏衍

四点一刻:起床情景

四点半钟:早饭情景

五点钟:劳动情景和收工情况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包身工课件 篇2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

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

大的趋势

26—33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

写人的活动(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窄,空气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1)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2)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3)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1)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2)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3)“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

(4)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5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点”写的是谁?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

B)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请同学朗读13—15段、21—23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全班朗读26—33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26段,并回答: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提问:27、28段,29、30段各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提问: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第二课时

一、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段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

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x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四、作业

包身工课件 篇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检查生字新词

(一)注音

抹( )桌子 抹( )眼泪 抹( )石灰

猜着( )了 着( )力 我没着( )了

(二)解释(带点的字要单独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施与 着力

(三)听写。

殴打 怜悯 气烘烘 惩戒

二、解题

(一)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写《包身工》的时间、意图和调查搜集材料经过。)

《包身工》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抵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具体时代背景从略。

(二)题目的意思。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成为阅读障碍的问题,作扼要回答。多数问题可随分析课文逐步解决。

四、分析文章的构思

(一)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线索。掌握中心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掌握线索可以了解如何选材、组材。

(二)已经讲过,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写进去,需要加以选择。

看课文,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议论)

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议论)

明确: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不过前后两部分写法大不一样。前者写得详,后者写得略: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议论) 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议论)

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五、划分段落(运用上面“板书”)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

第三部分: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

包身工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

2.阅读时注意分析和体会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

3.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

教学内容:

一、写作背景、文学体裁

1.请同学们设计出一个“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

示例:夜晚的对话,他们互相诉苦,并展望未来。希望能出去,不再苦难。要建孤儿院。

小福子因受了打骂,受不了,要自杀。与芦柴棒的对话。

2.PPT展示

“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的特性文学。”——茅盾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集文学和报告于一身,介入现实,关怀社会,具有批判现实、启蒙思想等职能。自这一文体出现以来,其文体品格就被赋予“战斗”、“批判"等特性,曾被捷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基希命名为“一个危险的文学体裁”,而要做到“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而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更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近百年来,社会生活风云变幻,报告文学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发展正逢其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报告文学在中国崛起,正如茅盾所说:“每一个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读者大众急不可待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者迫切地要讲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而这是差不多天天有的)解剖给读者大众看,刊物要有敏锐的时代感一这都是‘报告’所由产生而且风靡的根因。”

3.茅盾的“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其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日益暴露出它贪婪的本性,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恣意扩张侵略。本文写作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买办政权合作推行殖民政策下,”在这中间的压迫还有一层是什么?

明确:“带工老板”

4.思考:“包身工”这种压迫的现象现在还有没有?能消除吗?

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

听说苏南的“金三角”(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的概称)民营企业特别火爆,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机械声24小时不息,富得流油的小老板碰头碰脸。早就想去那里实地看看,终如宿愿,日前朋友把我领进他一位远亲的织布厂。厂子规模不大,总共24台箭杆织布机,6个挡车女工,每人看4台。车间门窗全部关闭,酷似一个大囚笼。机器轰响,噪音崩脑,热气灸人,让人一会儿都难以待得住。这里的挡车女工都是外来妹,她们每天却要在这种囚笼似的车间里工作12个小时!据介绍,当地民营小纺织厂实行的都是12小时工作制。

车间的告示牌上写着一行歪歪斜斜的粉笔字:“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老板气休休地擦掉了告示牌上的字,骂一句“妈的,想的美”,然后跟我解释说,肯定是那个安徽丫头写的,我立马让她滚蛋。卖力气的还挑剔,早晨吃馒头怎么成?一个馒头要5毛钱,够喝两顿稀饭的。咱们这地方厂子多得很,家家早上都是喝稀饭,没有给馒头吃的'。

过去因工作关系,我跟苏北老家的打工仔打工妹常有接触,他们都说到江南生活不习惯,顶怕天天早餐喝稀饭,两碗稀饭一泡尿一撒就没了,不到中午心里就饿得发慌。我原以为早餐吃稀饭是江南人的生活习惯所致,不想竟完全是为着算计抠钱。

“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说得多么令人酸心伤感啊!我由此陷入深重的哀叹和义愤之中:

一为打工者。八小时工作制已经实行几十年了,想不到,到了21世纪的今天,工人一天却要被迫上12个小时班;早饭争取不到一个馒头吃,非得喝稀饭不可,需要束紧腰带看机器,连不挨饿的权利都没有;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忍屈受辱,稍有不满的表示,就得滚蛋……如此的工人还能叫工人吗?他们还有何权利可言?是可忍孰不可忍!

二为老板。不少人曾经给我说过,老板的心都是黑的。显然此言偏激,以少概全,不乏黑心老板,但绝不是“都”,也有老板的心是不黑的。远离故土的打工妹打工仔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超负荷地工作,你们却让他们饿肚子,于心何忍?除非心真的黑透了!坏了良心的老板,是决不会有好报的。新的时代正在呼唤人性化管理,不能唯利是图,光顾挣钱图利,不管工人死活,做个文明守法的好心老板吧!

三为有关部门。经贸、劳动、等部门是管理监督企业依法生产经营的,工会组织更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替职工说话的,企业如此严重违反《劳动法》、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这些有关部门都干什么去了?我认为,之所以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存在着工作严重超时(又无加班报酬)、工作条件恶劣、工资待遇不公甚至拖欠工资等不法现象,与有关部门不作为或作为不力有直接关系。他们的眼睛往往只关注城市里的大中企业,极少问津郊区的民营小企业(偏远乡镇的更无人问津)。我走访5家私营织布厂,都开业2年以上了,有关部门竟然没有来检查过一次。难怪这些小老板自诩“老大”,敢拿打工者不当人,想怎么盘剥就怎么盘剥,想怎么虐待就怎么虐待。

一些现代民工与上个世纪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相似。许多私企老板资本积累确实不容易。而且,就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剥削具有暂时的历史正当性。在书本中包身工被比作“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5.思考: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廉价,更重要的是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

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斥,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6.我们来看看新时期的打工文学。他们与包身工有些类似。都是从土地中走来。来到了别人的城市。“一个个少女从农村低矮的房屋中,从枝桠交错的森林中,从小镇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来了。她们或提一个包袱,或夹一卷行李,饮泪告别家园,回首辞却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陈秉安《来自女儿国的报告》)

在深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层面——"打工一族"。他们将自己绚灿的青春交付给灰色的流水线的同时,也在深圳特区广袤的舞台上上演着一出壮怀激烈的正剧。他们有很多的理想与憧憬需要倾诉,他们有很多的困惑与苦闷需要发泄。而数以百万计的"打工仔"、"打工妹"的介入,必然牵动社会的神经,引起不甘寂寞的文学的关注。衰微的晨光中,特区的地平线上出现一种崭新的文学景观——"打工文学"。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找不到栖身的树叶/我们就再也禁不住地流泪了/可抹干泪水依然满面晴朗……

最后的一抹夕阳,涂在路边的梧桐树的冠顶上,远远看去又红又绿,微弱地闪着一片碎光。马路上,有许多和我一样年轻的男女,骑着车一条龙地向前游动。人们和我一样疲惫一样没有笑容。我看着他们的身影,眼睛便涌满泪水,突然感到茫茫然走投无路人生恍当一声到了尽头……

二、截取时间三片断

《包身工》是一篇复杂的,牵涉到的人和事较多,材料也相当丰富,但作者把所选的材料集中在一天之中,而且截取一天中包身工活动的三个时间片断(四点一刻、四点半后、五点钟)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包身工悲惨生活全貌

本文通过包身工清晨起床(住)、早餐(吃)、上工(劳动)等方面,具体描述了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

住——工房:小、脏、乱。

小: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为“猪锣”的人。

脏: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乱:包身工起床时,“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8943;8943;

吃——早餐:稀、粗、少。

稀:浆糊一般的薄粥。

粗:粥是用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

少:轮着擦地板或倒马桶的,常常连一碗也盛不到。

上工——恶劣的劳动条件;三大威胁、三大危险、三大处罚。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三大处罚——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四、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日本厂家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的来源、发展趋势。

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可靠、安全、价廉。

可靠——他们被“包身”,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安全——他们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不会发生罢工的危险。

价廉——包身工的工资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

包身工的来源:天灾人祸,无力养活的农村女孩。

发展趋势:吸收廉价劳动力,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

五、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

记叙:本文通过对“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恶劣的劳动条件的具体记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记叙的方式又分顺叙、补叙和插叙。

顺叙——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起床、吃饭、上工、收工等生活场景。

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插叙——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和日本纱厂迅速膨大的事实。

说明:本文在记叙的同时,采用了说明的方法,更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在叙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时,有准确的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在插叙雇佣包身工的原因时也有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性发展,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促成的。文中还用了大量确凿的数字说明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是靠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议论:如果的记叙是文章的脉络,说明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议论则是文章的灵魂。

本文议论,有的穿插在记叙、描写之中,使记叙、描写富有哲理性;有的以议论作为记叙、描写的总结,点明要旨。记叙包身工起床,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记叙包身工的早餐,兼议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记叙包身工上工,兼议外国资本家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压迫剥削。最后三段的议论重点,控诉吃人的包身工制度,警告中外吃人者。通过事理的议沦,使文章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战斗力。

包身工课件 篇5

一、分析课文

1、 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三课时

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 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包身工课件 篇6

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认识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常识。

过程和方法::学习运用搜索引擎,利用网络获得知识,仔细研读文本,体察文章主题与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对包身工的同情心,学习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

难点: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层次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背景分析——文章结构线索分析——针对报告文学三大特性分析

第二课时:文章写作手法分析——主题分析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二、知人论世 (10分钟)PPT

包身工:

是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指向带工老板立了包身契,靠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取的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听天由命,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的无偿劳动者。

时代背景: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30分钟)

1、小组合作,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PPT

明确: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工作环境: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2、包身工的一天?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床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

居住坏境:挤、差、脏、乱。

工人状态:精神麻木。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3、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待一些背景材料。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找出来并分析作用。

明确:课文中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的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通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度,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落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三大特性的,请做具体分析

明确:新闻性:背景、意义

真实性:大量精确的数字

文学性:生动的语言

5、探讨本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体会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作者是如何安排本文大量的材料,表达主观感受的?

明确:本文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在包身工这个群体中有没有人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设计二

[教材分析]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

1.? 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 过程和方法

a)? 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

1.? 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

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设计思想]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切取包身工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一点,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唐代魏征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另外,《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

1.? 让学生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放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2.? 教师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 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

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首先是作者夏衍,假设你就是夏衍,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这里适当变换一下认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强化记忆。事后,教师可以适当归纳。)

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师: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

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品种。

三、分析课文(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

1、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具体地,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

“吃”——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设计三

课程分析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我们现在学习这篇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学情分析

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设计理念

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并与前一课形成对比,引出课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 时代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 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2. 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副板书):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3. 作者介绍

这些女孩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是怎么被揭露的,咱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位作家了不起,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

(板书):夏衍

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

4. 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副板书):报告文学:新闻性 文学性

小 说: 虚构 夸张

5. 疏通字词(早自习)

1)生字注音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è) 怔住(zhèng) 锭子(dìng)

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 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学常识等,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意。

三、合作探究

包身工的一天

: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床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板书):起床 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 恶劣的工作环境

【设计意图】分层探讨文意,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包身工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几个实例。

二、合作探究

1. 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

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

“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

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包身工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

探究多种手法穿插使用的写作特色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和张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包身工(板书)。

包身工是什么人?她们的身体被承包给了谁?她们是一群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的农村女孩子,父母无力饲养她们,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正如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我们给资本家作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人命竟然可以贱如蝼蚁一般,是谁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板书)

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赛金花》、《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夏衍除了戏剧家翻译家这些标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记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夏衍对于调查包身工时的回忆。

包身工们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班下班的生活,非得清早和晚间不可。当时我住在麦特赫斯德路(现泰兴路),离开杨树浦很远。这样,为了要在早上五点钟以前赶到杨树浦,就得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才能看到她们上班的情景。这样我从三月初到五月,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一些她们的日常生活。

是什么驱使作者这么辛苦的调查包身工呢?

文体介绍

作者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评和评论写出了《包身工》,《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什么是报告文学呢?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基础字音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è) 怔住(zhèng) 锭子(dìng)

学生齐读一遍

整体感知

如果大家是一名记者,要你们去调查包身工,大家会调查一些什么事情呢?

大家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找出几个时间点,一起认识一下包身工的一天。

包身工的一天

1—6. (四点一刻)起身

12—14. (四点半后)早餐

23—32. (五点)上工

35-47. (十七点)下工

研读赏析

(一)、齐读1-6段(重点)

1.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七尺阔、十二尺深,一尺等于三十三厘米,到达有多大呢?

等于从教室这到那,说明环境之小。

汗臭、粪臭和湿气”,还夹杂着“打呵欠,叹气”的声音,说明环境之脏乱。

2.包身工的状态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3、包身工的称呼

从她们的称呼上看,她们没有地位,没有权利(“生物”“猪秽”“懒虫”“芦柴棒”)。

4.生动的语言

生动的语言描写:“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

生动的动作描写:“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5.点面结合

大家在写日记的时候,有同学写了上两周发生的校运会,很多同学都是先概写全班同学,然后特写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这种写法就是“点面结合”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二)、12-14段

1、从所吃的食物来看,她们饭食条件粗劣(一洋铅桶、浆糊一般、薄粥,较少的粕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锅焦、残粥冲一些清水)。

2、从食物的量上和包身工的状态来看,她们没有饮食的基本保障,受剥削受压迫(几十只碗,轮不上吃一碗,一窝蜂抢,用舌舔,被称为“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

3、褒词贬用

“慈祥”的老板,难得的“佳肴”

(三)、23—32段

1、与外头工人的对比,有什么区别?

包身工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2)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

四、提问: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安全、价廉。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

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分析:

(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2)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目的: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c、“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d、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三、提问:27、28段主要写什么?

四、提问:29、30段主要写什么?

五、老师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 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七、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

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

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包身工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①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1)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2)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参考“思考和练习”五的要求)四、提问: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可用投影机逐部分显示出来)

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分析:(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2)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目的: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_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d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_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_?

(“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_“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_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三、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放录音)

同学议论、回答问题后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四、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_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三、提问:27、28段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问:29、30段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五、老师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_,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包身工课件 篇10

《包身工》教学拟围绕文章的材料性质与组合方式,采用分合比较的方法组织教学,相机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引导自读,整体感知。让学生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材料拟小标题。《包身工》的材料主要包括记叙性材料包身工一天的悲惨遭遇,说明议论性材料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趋向。可据此讨论归纳小标题并用算式板书点拨,总括文章内容。《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或《芦柴棒们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其次,分题精读,讨论点破。先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精读课文:

①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②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③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上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并结合板书图示进行小结:

4:15起身住宿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4:30早餐饮食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

5:00上工劳动小福子

面点

接着讨论《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精读课文:

①说的顺序是什么?(事物的发展)

②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

①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

在精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板书图示小结:

议的内容议的形式

产生(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叙中议、直接议

发展(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直接议、议中叙

结果(资本家膨胀、包身工榨干)引用议、借抒情议

趋势(黎明的到来无法抗拒)用喻意、抒情中议

最后整合总结作文训练

从内容上看,《包身工》就是《包身工的一天》与《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相加;但从组材和结构方式看,文章又不是叙和议的简单相加,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叙议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可能:

①集中安排(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

②包中安排:(叙包议中或议包叙中);

③分割组合、交错穿插(以叙为主穿插议论或以议为主穿插叙述)。

集中安排,叙议脱节,结构臃肿,行文呆板;包中安排,主线不清,过程不清,联系不紧。只有分割穿插、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表现力。为提高学生兴趣,可用乘法来点拨。从形式上看,《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并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可设计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围绕有关包身工的三个比喻性说法,以《猪猡机器墨鸭》为题,弄清其联系,说一段话。这三个说法分别形象地概括了包身工的生活、劳动和受剥削的悲惨遭遇,可激起学生的同情和义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 江凡课件(分享10篇)

    建议您一定要阅读一篇优秀的作品“江凡课件”,希望您能把这篇文章收起来以便您随时阅读。老师在上课之前准备教案课件,无疑是对教学工作尽职尽责的体现,现在正好又是编写课件的时机。教师应在教案课件上做好充分的说明,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江凡课件 10-10
  • 2023夏课件分享10篇

    期望这篇"夏课件"能让您更加深入了解相关议题,阅读完此文后,想必您会有所收获。制作教案和课件是老师需要认真准备的,必须精心撰写每一份。学生反馈可以帮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

  • 小学信息课件(分享10篇)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指导,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经过我们的认真筛选和归类这篇“小学信息课件”呈现出更好的质量,希望本文能够让您受益终生!...

  • 包装设计课件10篇

    一般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就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需要老师自己花些时间去编写。学生的反应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动态反馈的一部分。在众多的阅读资料中,励志的句子小编挑选出一篇非常有用的“包装设计课件”,希望这些资料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在你的参考和使用中有所启发!...

  • 最新秋天的课件分享10篇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最新秋天的课件分享10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

  • 高二家长会课件分享10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你不妨看看高二家长会课件分享10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尊敬的家长们:大家好!感谢各位家长莅临参加我们的高二家长会。在这里,我作为学校的教育专家,将和大家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业规...

  • 最新记叙文课件(分享10篇)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这是必要的。而且,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撰写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撰写教案和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编辑特意为您查找整理了相关的资料,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建议您将其保存收藏!...

  • 课件(分享6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准备好教案的标题。又到了编写教案的时候了。教案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规范化教学手段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能够快速地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为您整理了与教案标题相关的信息:“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够给您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