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教案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为您精选的文章“人教版桂花雨课件”将让您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读完之后愿您有所收获!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最新法院旁听心得(汇编7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朗读、想像等方法体会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词的精妙,解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初解课题
1、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一解课题《桂花雨》: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动笔划一划,写一写。)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二、分享“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课题
1、点题,定格摇花乐,指读语段(第五段):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谈感受,定位句子: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指名尝试情感朗读。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同学们,让我们置身在桂花树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对“满头满身”“这下”等词作一个回文。)
完成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
4、扣题,再解课题: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迷人的雨 快乐的雨 香气四溢的雨……)
5、配乐齐摇花乐。
三、解读“浸”“全年”的妙处,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1、由摇花乐引至香味,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⑴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⑵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⑶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⑷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学生自读,从文字处去再感受花香。
3、扣字“浸”,着力点:
由“浸”带动解读“全年”:
⑴ 对本意的解读,引向句子,解读浸的力度感受花香,感受浸字的妙处,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 解读“全年”:抛出疑问,作示范:“的确,金秋时节,桂花盛开,满树生香,弥漫四方,让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但为何春天、夏天、冬天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联系课文的第六段来说一说。
4、回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板书:桂子花开香十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乡情,三解课题
1、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文字上对杭州小山上的桂花与家乡的作比较,哪句写得更香。
2、补充满觉陇资料(媒体配乐播放满觉陇图片)。
3、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你能读懂母亲的心声吗?你看,母亲闻着,欣赏着满觉陇香飘十里的桂花,令母亲想起了什么事?
4、学生交流,老师点拨,学生读文:
⑴ 学生提到摇花乐,让学生再读一读:回文:所以身居杭州的母亲回想起与孩子们一起摇花的情景,不禁这样说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读 。)
⑵ 学生谈到第三段,点击词句:“担心”、“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体会家乡的桂花树倾注着妈妈的辛劳和爱护。(这里的桂花能与之相比吗?)“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母亲想到了谁?想到了曾经在故乡邻里之间的其乐融融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感觉。可是身居杭州的母亲看到这里的桂花有这种感觉吗?她看到桂花有的只是一份(孤独、忧伤、思念……)那是什么?那是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啊!
5、回读母亲的话,带读最后一段,于朗读中再次体悟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6、三解课题:课文读到这里,你说这阵阵桂花雨,那还是一场怎样的雨?(回忆的雨,更是思乡的雨。)
7、总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怎能不让作者魂牵梦萦呢?(板书:魂牵梦萦)想起这些,想起这点点滴滴,让我(完成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 。)
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解读一段人生
1、补充作者简介,与作者的一段话,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她一生飘泊,(课件师配乐朗读:琦君生于浙江温州,后随父亲来到杭州,接着又迁至台湾、旅居美国,阔别故乡57年后终于回到故乡温州,2004年回到台湾。)然而,她总是忘不了故乡的这一切,她说……于是,在她44岁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桂花雨,令作者恍如重返故里游(板书)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最后让我们用这四句话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我们记忆的最深处!
今天我要说的是《桂花雨》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在本文中,就是从缤纷、芳香的桂花雨中读出浓浓的思乡情来。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得始终是“桂花”, “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主线。这“香”贯穿文本,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若是一个场景,一个片断的教学,则教学过程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因此本课我便由“香”字入手,引导学生寻“香”悟“情”,开展自读自悟。
在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几个关键处引导学生体会情感,一是文中的两处“浸”字,第一处,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可以给人以无限遐思的感觉。第二处的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很平常的字眼上,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渐渐地就能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鉴赏,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二是第三自然段体验“摇花乐”部分,“摇花乐”的体验是可以传染给正在学习着的孩子的,因为这种快乐的方式在孩子们的身上都有过体验,学生预习时很容易找到这种“快乐”。教学中,让学生懂得阅读散文可以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到在阵阵芳香扑鼻的桂花雨中作者的快乐,体会到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学习表达生活的真实与亲切,为课后仿照“摇花乐”片段,以“ⅹⅹ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的童年生活作了指引。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在于理解第五自然段母亲的那句话“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 对于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这么多年何以还能记得母亲的这句话……”对这些问题学生都是不会有深思的,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深切地思念了。于是,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再加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出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更深层的意蕴来。最后补充作者资料由母亲之情引申到作者之情。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思路以及此次执教的一些想法,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推敲、改进,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一、教材分析:《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以“桂花”为线索,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故乡的桂花和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二、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赏析文本的能力,再加上本组课文前两篇文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所以,在这篇独立阅读课文中,学生对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能感受,也能领悟
三、设计思想:文章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课设计与研究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文本中的桂花香、摇花乐
3、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赏——悟”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加以辅助,使教学更直观。
(1)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尤其是抓住描写桂花香味的句子中的“浸”字,以及摇桂花时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来品析。
(3)悟:抓住母亲的话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七、课前准备:自制幻灯片
八、教学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了很多女作家,也欣赏了她们优美的篇章,比如林海音的《窃读记》、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名女作家——琦君。(课件展示)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听录音,注意纠正文中没读对的字词。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自由朗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在阅读中,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出作者对桂花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喜欢
6、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桂花香、摇花乐)
三、品读课文
(一)、在文中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抓住“浸”分析
(二)、享受摇花乐
1、在文中找出摇桂花的句子读一读。
2、画出句中一系列动作的词,感受摇花的乐。
3、看到这纷纷下落的桂花,作者情不自禁的喊了起来,(课件展示)你想喊吗?你想怎么喊?喊给大家听听。
四、悟情
因为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所以作者喜欢,因为摇桂花太使人感到快乐了,所以作者喜欢。正是因为对桂花的喜爱,才使得作者上了中学,全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还忘不了要去欣赏桂花,并且还要给母亲带回一大袋,满以为母亲会赞美桂花的香味,可是母亲却说(课件展示)难道真的是这里(杭州)的桂花不香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呀,不是因为这里的桂花不香,而是因为家乡的桂花充盈了母亲的生活,倾注了母亲的情感,母亲不是用鼻子闻桂花,而是用情感看桂花。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情感让母亲觉得家乡的桂花香些呢?(思念家乡)
母亲的这句话也让作者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童年的桂花香,想起童年的摇花乐。(课件展示)
同学们,作者母亲的这句话,也让老师想起了一句古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呀,对于一个远离故土,在外漂泊的人来说,家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哪怕是那一片飘浮的云彩,都可以勾起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请欣赏《故乡的云》
其他人在看
以下是编辑为您汇总的桂花雨课件最新发展动态,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的桂花,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的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桂乐和桂花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高、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计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四、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由于对桂花的了解人们很陌生,带领学生亲自找到桂花树让学生对桂花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直观了解和感受,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帮助理解重、难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学生自读、指定读、听读、演读帮助体会桂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有效的语感培养。
3、启发诱导法:通过激发语、教学媒体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
7、桂花雨)
上课一开始激发学生,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二)出示插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看《桂花雨》的插图,放录音朗读,让学生感知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三)朗读体会重点句段:
1、自由朗读(2—6)自然段,说说你理解了什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给同桌交流。
2、提问: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生回答:“第五自然段”接着出示大屏幕。
①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②在师的引导下说出作者从迫不及待到高兴,妈妈从沉着到赶紧这一情感的变化,从而进入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③让学生演读“摇桂花”这部分,感受作者的快乐。
3、抓住重点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从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为多,更是香气浓郁,这是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妈妈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其实妈妈是太喜欢院子里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来分辨的。同时引出:
①东西是自己的好;
②月是故乡明。更进一步体会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她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多背)
(五)展示学生成果。(背诵)
(六)总结全文: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六、板书:略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老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题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议一议,读了这一段对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自由发言,说说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师: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箩、杭”;熟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这种感情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中句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方法:
结合课件解读课文,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梅花魂》中,我们透过傲雪而立的梅花看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爱与眷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一种花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我们来学习第7课——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理顺文意
让学生带问阅读,“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桂花雨’有什么寓意?”
请学生回答第一个问和第二个问。
桂花雨:文中是指摇桂花时落花纷纷,若雨一般。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家乡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三、词句解析,细品思乡情
1.“我”一开始就明说“我喜欢的是桂花”,为什么喜欢?——“桂花香气迷人”。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桂花香的句子: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第1、2句:两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第1句和第3句都说了“香飘十里”,但是,事实上,这个程度一样吗?
不一样。
2.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也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四、总结
现在,同学们知道“桂花雨”的寓意了吗?
寓意:童年时期摇落的桂花雨,像是一笔笔珍贵的宝藏,让“我”久久难忘。那是童年回忆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我”和母亲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也正是因为难以回到那时,所以“桂花雨”才更加深刻地留在“我”的心中。
学完这一篇文章,有没有什么感触?同学们有什么难忘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回忆自己童年经历的一些小故事,谈谈为什么难忘。)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揭题释题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谁能说说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2.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花雨》这篇文章又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3.齐读课题并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样的?(结合预习指名回答)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谁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情况(开火车、小组、齐读)
指名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师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根据板书,找出文章的相应段落并分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深入学文,品析感悟
爱桂花──香
A、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香)
B、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C、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D、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摇桂花──乐
A、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B、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C、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D、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来。
E、仿写句子: , 纷纷落下来, 都是。我高兴地喊着:“ !”
体会桂花雨的多、美、香
思桂花──情
1.作者到杭州赏桂花时,总忘不了给母亲带上一大袋,可是母亲却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母亲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张的桂花香呢?
3.比较: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体会桂花已成为了母亲生命的一部分以及母亲的思乡之情
5.是啊,触景生情的何止母亲一人呢?作者每每看到桂花也想起了故乡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回味“摇花乐”,体验“思乡情”
摇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呢?
课外拓展
故乡的一景一物我们是如此的熟悉,试想故乡哪个景物或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或者是家乡的特产等。
板书设计
桂花雨
爱桂花──香 点点桂花雨
摇桂花──乐 片片思乡情
思桂花──情
读题设疑,整体感知
①导入新课:同学们,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题、读题)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地提出来。
②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a、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b、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c、“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①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疑难。
②指名逐段读文,正音。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的是作者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④“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桂花雨”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引导学生引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自读课文,读出精彩
①找出描写“我”小时侯摇桂花的部分,并开展学习。(第2—6自然段)
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2—6自然段,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进行朗读指导。指名学生读一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你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让学生充分参与)
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同时也写了桂花树的特点:样子笨、花形小、味道香。这一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可引导学生说出一、两种花名来补充。
第三自然段写了桂花开时,正好是台风季节,母亲总是担心台风来破坏桂花。同时,还交代了桂花收回来是为了送给邻居做糕点;
第四自然段写了桂花的香以及应当“摇”的原因。学习时让学生闭眼想象桂花的香。
第五自然段写出作者对“摇桂花”的热爱。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这一点的词句:是件大事、总是问、乐了、使劲。朗读时注意读出下面两句话的语气。
a、“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迫不及待
b、“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赞美
感悟形象: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再闭眼想象“桂花雨”,和作者分享童年的快乐。
第六自然段写了桂花的收、藏及作用。(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桂花的认识)
②全班有感情地朗读2—6自然段,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摇花乐”的怀念。
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①找出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体会。
a、“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
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
b、“于是,我也想到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摇花乐”指的是在作者眼里,摇桂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模仿写句,启发学生回忆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
回归整体,交流感受
①师:课文以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郁的乡情,读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美丽的桂花雨。(配乐朗读全文)
②交流阅读感受,联系古诗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并以文本的内涵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会表达方法。本教案的具体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抓住课文重点句段,体会“摇花乐”,并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品读,突出“乐”,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课题有深入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桂花香,体悟思乡情,进而体会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桂花的资料,并作详细的了解。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对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等作全面的了解。
2.搜集关于桂花的资料,制作相关资料卡。
3.阅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幸福美好。
2.过渡:是啊!童年是五彩缤纷的,那一幕幕往事会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里。现在,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捕捉童年生活中最精彩的瞬间,谈一谈童年趣事,好吗?学生自由表达。
3.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著名女作家琦君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和作者分享童年的快乐。
4.板书课题:桂花雨。
设计意图:先用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学生轻松、自然地带入那醉人的童年情境中,接着引导学生畅谈童年趣事,最后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入新课,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引发孩子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提出要求,检测学生自学字词的效果。
(1)会读、会认生字。
(2)理解字义、词义,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画出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问同学或查字典、词典。
3.师生交流,检测学习情况。
(1)掌握易错的字音、字形。
箩:是二声,不是四声。
婆:读pó,不读pé。
浸:读jìn,不读qìn。
缠: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2)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①指导学生解释词语时,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②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欣赏、纷纷、浸”等字词的
意思。图片 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浸”的意思哟!
4.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设计意图: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教师适时点拨学习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课文主要写作者回忆童年喜欢桂花和帮妈妈摇落桂花的事。
2.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简要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简要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预设: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中秋忆桂花,思故乡。
第二部分(3~6自然段):写童年摇桂花,乐无穷。
第三部分(7、8自然段):写“我”到杭州后赏桂花,思故乡。
3.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
4.鼓励简单的问题自己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同伴互相解疑。教师梳理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准备在精读环节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是初读环节中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动漫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强调易错点。图片 巡视指导时要关注学生的书写速度。
箩:最下面是“夕”,不是“歹”。
糕:左右结构,是米字旁,不是木字旁。
浸:右下是“又”,不是“友”。
3.教师范写“婆、浸”,学生重点练写这两个字。
4.学生自由练写其他生字,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生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写字后的评价尤为重要,学生要在评价中汲取写字经验,将字写得更加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教学
1.听写会写字:懂 兰 箩 婆 糕 饼 浸 缠 茶 捡
2.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围绕桂花讲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桂花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课文重点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精读品析,感悟思乡情怀
1.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插图内容的段落,画出有关的语句,大声朗读,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体会“摇花乐”。图片 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琦君,体会摇花的快乐。
(1)自由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想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欢摇桂花,以及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摇花乐”的句子。对于那些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
(2)结合学生谈话,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精读品析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出示品读提示,合作探究:
①读句子,并说一说自己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童谣《摇花乐》)
②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作者只是摇落了桂花吗?她还摇出了什么?
③如果你的童年有这样快乐的事,你长大后想起来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④你现在知道题目为什么叫“桂花雨”了吗?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学生汇报。
(5)指导朗读,读出快乐、兴奋的感觉。
3.感受桂花香。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思考:
①“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哪些词语写出了桂花的香?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从桂花很香和桂花的用途两方面来感悟。抓住“浸”“全年”“整个村子”来品读。
②品读“浸”字的好处: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
4.体悟思乡情。
(1)过渡:其实,不光是作者,就连作者的母亲也很留恋家乡的桂花。她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合作探究。
①同样是桂花,为什么母亲说外地的桂花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呢?(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吃着用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体验着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此时,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桂花。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最香的。这表达了母亲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②作为老人,母亲除了思念家乡的桂花香,还在思念什么?(思念乡亲和家乡的山、水……)
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她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指导朗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导学生注意,这句话要读出母亲的什么感情?
图片 要引导学生再次质疑:为什么桂花的香气有这样的差别?
预设:要读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引出故乡的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她心中的分量。
②引读: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第8自然段。“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指导朗读该段)通过“又”读出作者不止一次想起童年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这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
(4)小结:是呀!都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的一切都牵动着这对母女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1)想一想: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叙事和抒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本环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探究,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情感
1.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我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摇花乐”,以及她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我要像作者琦君那样,用仁爱的胸怀爱家乡,爱亲人,爱大自然。同时,我还学会习作时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做到“句句有情”。
2.总结:同学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香甜、快乐、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达成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同学们,老师还读过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其他作品,她特别爱写亲人、朋友、花草树。现在,我向大家推荐她的另几部作品,如《烟愁》《家乡味》《留予他年说梦痕》等。
(1) 《留予他年说梦痕》中有这样一段话: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
(2)《家乡味》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2.请大家联系《桂花雨》,说说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景观,每一株花草都让她难以忘怀。她是热爱故乡、热爱父母的人;她关注亲情、友情,是个有爱心的人。
3.摘录并背诵文中的优美词句。
设计意图:强化“语文本体”,不仅探究文章写什么,探究其人文价值,而且拓展延伸,追根溯源,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通过自主阅读、批注感悟和对重点字、词、句的剖析,以及文本情境再现等多种灵活的方法,牢牢拴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读在其中,感在心中,情蕴其中,最大限度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使教学效果倍增。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文中重点字、词语、句子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
3、揣摩文本语言,并学会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2、精心设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展开回忆,丰富理解
1、回忆一下,刚刚学过的《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和事情?(指名回答)写了那么多景物和事情,那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又写了什么景,什么物?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并齐读。
二、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看谁能最快找到答案,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景,什么物?
2、提问:谁愿意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景物,什么事情?
3、请同学们看看文章无论写景还是写事,它都表达了一份浓浓的什么?(情)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借景和事表达怎样的一份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三、读——精读品味浸染桂香
1、本文共八个自然段,有一个字在全文共出现八次,而这个字刚好点明了桂花这一景物特点?(香)
2、请同学们拿起笔画出带有”香“字的句子。
3、提问;你们找到哪些带有”香“字的句子?
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句子。
①齐读句子
②请同学们注意了,虽然句句带香,但写法一样吗?
③作者用了这么丰富的表达方法,我们该怎么品味?课件出示伟人的读书方法(圈、划、写旁注)。
④让学生圈划出自己认为很美妙的词,再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两三句即可)
⑤交流汇报,发现写法有什么不同?
⑥小组读、齐读。
4、小结:学生们通过朗读感受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
四、品——抓重点句,品悟乡愁
1、写摇花这件事重点写了哪个字?(乐)
2、你们想看桂花雨吗?怎样才能让花落下来?怎么摇?
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①老师范读。
②全班齐读。
③想一想,作者写桂花香,出现八次,作者写乐只有一个字,作者怎样表现他的”乐“?(自己读文,自己发现)。
3、配乐讲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桂花纷纷落下,此刻的你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这缤纷的桂花雨飘落在你的头上、你的脖子上、你的身上、就像沐浴着细细的春雨,你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什么?会有怎样的动作?
4、让学生上讲台边说边配动作表演。
5、指导朗读。
五、疑——读中生疑,读中解疑
1、读第七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①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②听了母亲的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③你觉得哪里的桂花香?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2、正因为这份热爱,是母亲对家乡的一切情有独钟。那么我相信同学们也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那就请你来说说。
出示:外地的()再(),还是比不上家乡的()。
3、指导深情朗读。
六、悟——感悟情感,运用练笔
1、多种形式读文段,悟情感。
2、学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习作。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香)
摇花(乐)
思乡情(浓浓)
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去年,学校的语文公开课我选择了这篇课文,上完后感觉良好。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拘谨的教学设计,总是想面面俱到,到最后总是达不到自己所预设的效果。这节课,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自由阅读,同桌,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尽快找到老师抛出去的问题,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我认为这节课最出彩的环节就是让学生们找到带有“香”字的句子,本文共出现八次,通过学生们自己找、合作学习、交流汇报、不同方式读,很自然悟出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效果。这样反而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这是我最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桂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琦君用柔美的笔触,动人的语言回忆了飘满桂花香味的故乡以及童年时期充满童真童趣的“摇花乐”,儿时生活的乐趣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故乡、对童年的深深怀念。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初步接触散文这一文体,对于这样形散神聚,情感表达较为含蓄的文章,更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也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会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悟作者感情的方法。
3.通过自读自悟和交流,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思恋之情。【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初识桂花
1.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放松放松,跟我一起深呼吸。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文就和这味道有关。(齐读课题)
2.猜题:这“桂花”和“雨”的组合有些奇妙,看到课题,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画面?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丝丝缕缕的香萦绕着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
3.你们见过桂花吗?(桂花简介)课文里又是怎么描写的呢?(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既然它并不出众,作者为什么偏偏对它情有独钟?
(香。仅仅是香吗?还有摇花的快乐)
学完这篇文章,我们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桂花在作者的脑海中这么久久挥之不去了。
二、导读提示,疏通脉络
1.阅读“导读提示”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的导读提示里就隐藏着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读“导读提示”,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提示里要求我们做哪几件事?
2.梳理问题
①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②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③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
3.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问题随着作者琦君一起共赏这场纷飞的桂花雨吧。
三、词句引领,细品花香
1.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中秋节前后,桂子飘香。课文里有哪些文字也能让你感受到桂花的“香”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看来这香味也特别吸引大家的注意,那么老师想请大家再次仔细地品读这几个句子,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哪些字眼让你特别感受到桂花的芬芳,把它们圈划下来,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4.小组合作探究
5.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全年--桂花花期长、晒干的时候香、制成糕点的时候香,香味持久。
至少、前后十几户人家--范围广、村子里邻居友爱
6.聚焦“关键字眼”
(1)刚刚这两句话大家都深有感触,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浸”用了两次)
(2)是的同学们,这种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品味。我们来琢磨下这个“浸”里包含着什么。
a.浸:(出示字典里的字义)意思是泡、沉浸。弥漫,充满。你能读一读吗?
如果换成“飘”字可以吗?对比下好不好?
b.看来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呀。
孩子们想象下,假如此刻你漫步在村头村尾,你感受到什么?此刻你正坐在绿意盎然的小山丘上,你--
此刻你踏上村里那条铺鹅卵石的路,你--
是呀,无论你村子的哪个角落,那阵浓郁的花香总会萦绕在你的身旁。
而当春天来临,在翠绿的草地上端一杯桂花泡的茶,你会感觉--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夏天,在绿树阴下,咬一口桂花糕,你会感觉--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秋天,忙完农活,赏着芬芳的桂花,你会感觉--
冬天,白雪皑皑,还可以品着桂花酒暖身,你会感觉--
c.看来,家乡的桂花香真的是与众不同,久久都飘散不去,并随着岁月的累积而日益浓郁,日夜累积,这香味还仅仅是桂花的香吗?那更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四、想象画面,享“摇花乐”
1.过渡:其实,深刻我心的不仅只有桂花的香味,还有--摇花的快乐。
2.寻找“摇花乐”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文章,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份快乐?
3.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
①缠“--缠是什么意思?怎么缠?假如你就是小琦君,老师来当你的母亲,请你来表演下。为什么会这么”缠“着母亲?
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也感受到了这摇曳的花朵带来了满怀的欢喜。老师这还有几张图片?视频?读了,看了画面,此刻的你们一定有别样的感受吧。
5.想象画面,随机采访:此时此刻,假如你正和作者琦君一起,沉浸在这漫天的桂花香里,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轻轻地落在你的头发上,你此刻有什么感受?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悄悄地钻进你的领子里,你--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悠悠地栖在你的小手上,你--
摇着那桂花树,
你摇出了--
你摇出了--
更摇出了--
6.是呀,所以这份快乐是特属于家乡,属于童年的欢乐。连在一旁看着的琦君的父亲也忍不住吟诗道:
细细香雨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小结:花语缤纷入梦甜。这做的是什么梦?童年的梦,思乡的梦。
五、资料补充,感悟乡情
1.过渡:一树桂花开,心头难忘怀。只是,童年终会远去,而”我“也离开了故乡。
2.作者生平简介
琦君,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女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城。而后举家迁往浙江杭州,她在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完成了学业。1949年,琦君离开祖国大陆到了台湾,后来定居美国。直到20xx年,84岁高龄的琦君首次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故乡。远离故土的漫长岁月中,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以及她在故乡所度过的童年美好时光,都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琦君对家乡的一切都难以忘怀。她忘不了故乡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乡人,忘不了亲爱的父母,尊敬的老师、姐妹……她把自己的满腔思念,一片挚情,熔铸到每一篇作品里。《烟愁》、《桂花雨》、《春酒》《水是故乡甜》等文章里就流淌着她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份浓浓的爱将与她的文字一起永远萦绕在我们的心间。她曾深情地写道:“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孩子们,画面定格在这里,看着琦君的这些经历,你会想到什么词语(漂泊、无依无靠、浮萍)
2.理解母亲的话。
难怪,我们搬离了家乡,我也常到杭州的那处满是桂花树的小山上赏花当我把桂花带回给母亲时,母亲却说: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杭州这满山遍野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那一棵桂花吗?
3.学生交流
4.小结:是的,对于琦君来说,那阵阵摇落的桂花雨分明就是她梦里故乡的甜美记忆,是浓浓的思乡情愁,是童年欢乐生活的深情怀恋;而对于母亲来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独一无二的,早已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母亲心中对家乡的思念!
六、拓展延伸,直抒真情
1.所以,在母亲的眼里这杭州的桂花再美、香味再迷人也永远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出示:花还是故乡的香。
2.除了这花,故乡的一草一木,在母亲和“我”的心中都是最为珍贵的。孩子们,你们能不能也仿造这样的句式说说心中所感呢?
3.生仿写句子()还是故乡的()。
4.指名上台将答案填写到白板内。
5.看,将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不就构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老师想给它取个题目,就叫--《乡情》。
【板书设计】
桂花雨
品花香
摇花乐
思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语言文字和感情表达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我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谈话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昨天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么喜欢桂花,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那么到底作者的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那阵阵的桂花雨纷纷落下时又是一番什么样儿的呢?好,这一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缤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精读感悟课文3——6自然段
上课伊始,我便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3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表示摇花乐的有关句子。
然后集体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一个问题,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交流的要点:
首先指名读有关的句子与学生一起评议。
接着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学生看图想象边表演边说摇桂花的动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
然后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树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桂花雨吗?桂花雨美吗?美在哪里?此时落在你头发上、脖颈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细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换成是你,你将会怎样的喊?
最后学生兴奋而激动地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组读,评议,
再让学生美美地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快乐,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全段以“乐”字为线索,“摇桂花”不仅乐了“我”的一家,也乐了乡亲们。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们能读懂母亲的心思吗?重点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小伙伴讨论、交流。接着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 )。外地的生活好,还是( )。然后抽生读5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对“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的热爱之情。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回到课文,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顾。
3、拓展了练习。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说一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五、谈板书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11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课文的内容,还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让学生能根据板书,理解文章的中心,复习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它能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特点,把文章的重难点展现出来了。
【教学目标】
解乐悟情( 尝花乐 赠花乐 摇花乐)
1、故乡的桂花到底给母亲和童年的我带来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画面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在旁边做个记号。
我们记忆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是哪一幕??
(一)版块A:——【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下那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老汉笑了,老奶奶笑了,伙伴们笑了;不停地摇呀摇,我们还摇出了什么呢?
2、小结: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记忆中难忘的还有哪一幕?
(二)版块B:——【赠花乐】
从母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
(2)小结: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版块C:——【尝花乐】
过渡:摇花也乐,赠花也乐。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理解“浸”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从浸中读到了什么?
——(沉浸、沉醉、陶醉)
指导读出“浸”的味道来——指读。
2、理解全年(琢磨“全年”)
全年是什么?(365天)(春夏秋冬)(4个季度)(12个月)
全年是一年四季呀,刚才我们说摇花、赠花都是在桂花盛开的——秋季,怎么会“浸全年”呢(指板书)?
生答后,过年了,村民们吃着带着桂花香的糕饼,浸在了桂花的香气中;新茶上市了我们喝着满溢着桂花香的茶水;浸在了桂花香气当中。
3、想象移情:
假如,你也生活在琦君的家乡,假如你也生活在这样浓香阵阵的桂花树下,你还会做哪些快乐的事情呢?
练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乐)
4、回归重点句情感朗读。
(1)我们深深地沉醉其中——谁又能说不是全年浸在其中呢?
(2)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出“浸”的味道来——齐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小结:第三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主题拓展一
在原文中琦君曾这样写到:——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学到这里,你觉得让琦君魂牵梦萦的还仅仅是桂花吗?
难怪她在课文中写到: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于是,她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你觉得在琦君心里的这“桂花雨”该是一场怎样的雨?
(五)主题拓展二
许多年过去了,在琦君她88岁高龄时,她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五.结课谈话
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对她临终前的那句话——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闻花
桂 赠花 思
花 摇花 } 乐 乡
雨 尝花 情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脉络,了解桂花的朴实、谦虚、香味迷人。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桂花图片。
2、这是什么花?(相机板书:桂花)你对桂花有什么了解?
3、从古至今,描写桂花的诗句也不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桂子花开,香飘十里;金秋十月,桂子飘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唐)韩愈
4、从这些古诗中我们体会到桂花的最大特点是——香
4、是呀,桂花很香,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台湾有位女作家叫琦君(板书),她一生漂泊,11岁离开家乡,32岁去了台湾,60岁又移居美国,84岁重回故乡。可是,无论她身在何处,让她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板书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那一场——桂花雨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首先让我们翻开课本,用心地读一读课文,细细地感受这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注意要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到喜欢的语句划出来并多读两遍。
2、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会认“箩”杭“两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2、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ppt
四、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1、师: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哪种雨?(生:倾盆大雨、瓢泼大雨、暴风骤雨、牛毛细雨、绵绵细雨……)
2、师:有一种雨,你们肯定没有见过,那就是——(板书:7、桂花雨)
3、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读什么?(阅读提示)同学们,请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谁来说一说。
出示:(学习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了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
二、识香气。
1、师:同学们,现在学习要求弄明白了,这节课让我们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去读课文,开始吧。
2、师:你们读懂了什么?(生:桂花成熟的时候就要摇。桂花可以泡茶,做糕饼。作者特别喜欢家乡的桂花。……)(板书:喜欢桂花)
3、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作者喜欢桂花的?出示:(生: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吧。
5、师:这里的桂花指哪里?(指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
出示: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6、师:那是怎样的桂花呢?(香飘十里的桂花。)
7、杭州最有名的桂花在哪里?(花园)
8、师:对,桂花的花园,名叫“满觉陇”清朝诗人张云敖曾经写过一首诗,请大家来读一读。(出示:品桂,张云敖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栗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9、师: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家乡的桂花到底有多香?请大家再读课文把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用﹏﹏画出来。
出示: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三、品香韵。
1、师:请同学们把这4句话,反复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个句子最能让你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香?
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师: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3、我们再慢些、再轻点,来读一读。(生齐读)
4、师:当你读这句话时,哪个词突然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浸)
5、那我们就来品品这个”浸“字吧,开始自由读吧。
6、师:这个”浸“字可以换成哪些字?(泡、醉、迷、飘、笼罩……)
7、那你们觉得哪个字最好?(浸)
8、师:为什么?(因为”浸“字最能体现出桂花香的时间长。)
9、师:桂花香的时间多少长?(全年)
10、假如去掉”全年“能换上那个词?(今天)
师:除了”今天“还有什么呢?(半年、十二年、每年、几年、每天……)
11、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全年啊﹗(师生接读)
师:十二个月,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年四季,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个月,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一天,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2、师: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生:桂花的美丽。桂花的香气。
对桂花的感情。)
13、师:是啊,桂花之香持久,无时不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出这种长长久久的感觉吧。(生齐读)
14、师:同学们,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整个村子)这仅仅只有桂花的香气吗?还有什么?(野花、菊花、村子里的每一位人、每一物。)
15:师:他们的回忆也香,他们的话也香了,怪不得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摇花乐。
1、桂花是芳香的,桂花是美丽迷人的,而令小琦君难以忘怀的还有一件什么才是件大事?(板书:摇桂花)
2、师:现在我们一起去摇一摇桂花吧。请同学们自由地去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吧,找出自己在摇桂花时,特别快乐的句子。(指名说)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师: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赛读)
4、师:同学们,这些句子,你觉得哪些词应该读重音。(变色:“乐”“纷纷”“满头满身”)
5、师:请同学们一起去摇一摇桂花树的乐趣吧,读。(生齐读)
6、师:读着读着,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像()。
7、师:(引导:摇啊摇,桂花落下来,(老师走下去,走到学生身边)落到你的脚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脖子里,鼻尖上,头上身上、心上、地上……)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淋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用上这样的句式,说几句话,好吗?
(预设: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像穿了一件黄大衣。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头上,像戴了一顶金黄的帽子。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心上,像一场滋润心里的雨。……)
8、师:你们的想象能力真丰富,让老师仿佛你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想象再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
9、最能体现作者心情地哪一句(变色:“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0同学们,桂花在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让我一起尽情地喊一喊吧(生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1、师:你快乐地喊一声——生接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你开心地喊一声——生接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2、师:同学们,除了快乐,还摇出了什么?(演示图片讲)
(预设:摇出了一个个甜甜的糕饼;摇出了一碗碗桂花汤圆;摇出了满头满身的桂花;摇出了好香好香的桂花。)
五、悟乡情。
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念情)
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作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四、拓展延伸:(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
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
11岁来到杭州,
32岁移居台湾,
60岁移居美国,
84岁回故乡探亲,
86岁定居台湾。
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老师这里有一段话想展示给大家看,这是作者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的一段后记。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每回,写到父母家人与师友,
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如果让我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
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琦君
五、作业。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爱桂花
摇花乐
思乡情
一、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桂花寄托个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课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的语段会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师怎样表达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质疑问难,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三、说教学重难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快读、浏览、默读、有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2、启发诱导法。
我努力做到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质疑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个性的体验。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我努力实践着以学定教,鼓励自主探究,适时点拨,并通过课外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学法: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学生最初接触最初质疑开始层层推进,理解课文。
2、读、思、记、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五、 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因为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已经烂熟于胸,因此我就通过复习旧知,把学习的切入点定在了什么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思念家乡的什么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文章的中心。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坚持一个原则,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在学生没有把课文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时绝不将课文。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会自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熟读的情况,况且五年级的学生读书也该有一定的速度了,有助于培养学生快读的好习惯,扩大阅读量。然后在默读浏览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三)品读课文
1 读题质疑
每个学生接触一篇文章都是从课题开始的,况且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那样美,充满了遐想的空间,而且也很有创意。让学生从课题感知课文质疑问难,并带着问题去品读课文有的放矢,也有助于给学生以课题设置的熏陶。
2 品读摇花乐
学生从读题质疑解惑开始很自然地就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再通过一边读一边想,有感情朗读,想象读等方式领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而且在读得过程中会自然地产生问题,引领自读自悟的方向。
3 探究桂花的品质
通过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母亲为什么这样爱惜桂花?”很自然地去探究桂花的特点以及和乡亲生活的密切关系而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领:“如果赋予桂花人的品质你会弄什么词语形容它?”来深入的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并搜集学生日常积累的好词,准确应用。唤起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意识和愿望。
4 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
由母亲这般珍爱桂花,很自然地体会到母亲对桂花对故乡的那份深情。一句从那看出来的?引领学生浏览、默读、思考,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在教师的引领下启发学生练习前后文对比阅读,体会母亲话里的深情厚谊。
(四)积累语言,模仿运用
文章不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还有着优美的语言,学是为了用,此环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学会鉴赏,学会积累,并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仿写运用。
(四)总结收获,扩展阅读
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此环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总结整篇文章,整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整理新知内化吸收。并趁热打铁,将这种阅读的热情和方法扩展到课外同类文章的阅读理解上去。以阅读扩大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和情感沉淀。
(五)布置综合实践性的作业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雪深的创新思维。因此我布置了这个作业要求,有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总之我本着自主学,简单教的原则,设计这节课的教学,但因为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考虑的不够全面科学,其中还有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怎样处理好内容多与时间的关系,怎样处理读的教学,怎样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怎样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都没有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教学设计。或者自己的教学理念上、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请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
设计理念:
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自选学习方法、内容,并重视情感的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重视课堂语言的设计,尽展语文魅力。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了解江南沿海地区有关风情,收集资料。
2.了解有关桂花这种植物的特点,收集资料。
一、学前导入:前面我们学了老舍先生的《养花》,知道老舍是爱花之人,但爱花人并非老舍一人,今天,我们再结识一位单单爱家乡桂花的人——琦君,我们来看她的文章——《桂花雨》。
二、预习检测:
1.展示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仪)学生自主阅读。
2.检测读文效果。
(1).同桌互读、互评。
(2).思考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3).你问我答擂台赛。
(4).听写词语:中秋时节、桂花盛开、香气迷人、香飘十里、摇花之乐、花落如雨、杭州花香、难比故乡、回忆童年。
三、体会文章中心。过渡:每读一篇文章,我们都要揣摩作者的心思,以求得与作者心灵相通,也就是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1.回顾学过的古诗,看老师提问的诗句,哪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似。“春风又吹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学生交流。
四、指导感情朗读。语言激励: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就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把自己当成作者,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这种情感吧。咱们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仔细揣摩、朗读、用你的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把听者带到江南沿海一个飘着桂花香的美丽小村庄。学生自选段朗读,老师相机评价或范读。
五、利用前面听写的词语把本文改写成一首小诗:中秋桂花开,香飘十里外,摇之落如雨,故乡忆中来。
六、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的童年或联想二十年后自己远离家乡会怎样思念家乡,那么你如何表达这种感情,让学生或诗、或文、或画、或歌。尽情发挥,表达思乡之情。激励语言:回忆往事是十分有趣的,我们从《桂花雨》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现在你有没有想到自己,你热爱家乡吗?你怀念你的童年吗?······假设,现在已是二十年后,你也许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也许是某大学的博士生,也许你在异国他乡留学,又一年的中秋节到了,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你孤身一人远在他乡,望着窗外的明月,你会怎样?······。(叙述以上语言时伴以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同时有提示词:童年、小伙伴、玩具、幼儿园、家乡、马颊河、小院······。)
七、小结、作业:
1.“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等你真正长大离开了家乡自然能体会到这一点。
2.把本文你喜欢的词、句或段抄在笔记本上。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职责中,教案课件的编写占据了一部分,编制教案课件时,教师不能马虎应付。制作出优质的教学课件,对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很有帮助。如果你对“人民教育出版社课件”有所疑惑,不妨看看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你整理的相关资料,下述内容仅供您参考,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案(第一节)
课时:课时2 新课题目:
第一单元
我是小学生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开开心心上学。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知道小学应该做什么样子的? 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觉到学校里什么样,你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怎么样开开心心上学去.重点突破方法:体会成为小学生的变化。感受成长带来的喜悦。教学难点:了解“人不学,不知道”的意思。
难点突破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开开心心上学去。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现在已经一年级了,感觉怎么样?早晨你自己能来学校吗?(学生自由发言)自然导入新课。授课过程:
一、上学了,真高兴
1)来到学校以后你有什么感觉?学校里你看到谁?学校里什么样?你喜欢学校的哪方面?(PPT展示)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举手发言。(结合学生的体验总结活动一的内容)
小结:来到学校门口,有老师同学欢迎我们,我们和爸爸妈妈说再见。
2)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自我介绍。(几个学生自我介绍)3)王晓认识了许多新同学,他很高兴。我们要互相团结。小结:我们是小学生了,老师给我们发了新书,要爱护自己的书,保护好它。我们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我们要互相团结。板书设计:
1、开开心心上学去-------上学了,真高兴
“人不学,不知道”
我们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我们要互相团结。
爱护书
爱护书包
布置作业: 给爸爸妈妈介绍自己。
作业目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会介绍自己。批改方式:老师抽查。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案(第二节)
课时:课时2 新课题目:
第一单元
我是小学生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开开心心上学去-----爱新书,爱书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意识到爱护书,爱护书包的重要性。2.熟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儿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会整理书包。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怎么样爱护书,爱护书包的方法。重点突破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怎么样整理书包。教学难点:学习儿歌.难点突破方法:教师教学生读,学生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表扬读的好小组等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儿歌内容。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小学生了,我们要怎么做一个小学生?
二,授课过程
请看屏幕学习儿歌(熟读儿歌)
教师领读:
小书包,别着急,用品文具想仔细。
大大小小排个队,样样不少都爱惜。
我们都是好样的,天天一起上学去。
我们装书的时候,要把大的书放到下面,小的书放到上面,要爱惜书.1.教师教学生读 2.学生分组读 3.男女生比赛读 4.表扬读的好小组 三,学生活动
1.根据儿歌的内容,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书包按儿歌 要求整理一下,看谁的整理又快又好.2.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3.老师检查,学生评比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是小学生了,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这首儿歌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更让我们懂得要爱惜自己的书包和教学文具。
(给学生进行爱护学习工具有关的思想教育,体会学习不离开书和书包,所以一定要爱护书和书包。)
板书设计
1.开开心心上学去
小书包,别着急,用品文具想仔细。大大小小排个队,样样不少都爱惜。我们都是好样的,天天一起上学去
作业:熟读儿歌 目的:会整理书包 批改方法:老师检查或抽查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案(第三节)
新课题目:
第一单元
我是小学生啦
教学内容:拉拉手,交朋友-------我的好伙伴,“网”到一个新朋友
课时: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交新的朋友,学会互相理解对方。过程与方法: 各种活动中交新朋友,认识新伙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朋友。
重点突破方法:交朋友感受到喜悦的心情。教学难点:认识学校的新朋友,新伙伴。
难点突破方法:认识朋友感受到喜悦的心情。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请看频幕,我的老师。
同学们,你么么猜猜这是哪位老师?短头发、戴眼镜。大眼睛,瓜子脸,皮肤雪白,扎个马尾松,上课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同学们猜的很好。
同学们来到学校,还认识了门卫、有音乐老师、数学老师、美术老师、品德与社会老师、语文老师。认识老师真高兴。
二、认识老师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教我们课的老师。认识老师很高兴。在学校有好多老师,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还可以认识教其他年级的老师。板书设计:
3、我认识您了
我的老师
布置作业:认识我的老师。作业目的:认识我的老师。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老师 过程与方法:上课时认识老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老师很高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学校的老师。
重点突破方法:认识老师感受到喜悦的心情。教学难点:认识学校的老师。
难点突破方法:认识老师感受到喜悦的心情。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该请谁来帮助我
1、上体育课,小强的羽毛球掉在了树上,请谁来帮忙呢?请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来帮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2、小丽摘花,大哥哥叫她不要摘,她还不听,她这样做不对。别人帮助我了,我要谢谢他。
二、小结:我们有困难了,可以请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帮忙。我们要爱护公物。做个好孩子。板书设计:
3、我认识您了
该请谁来帮助我?
布置作业:这样做对吗? 作业目的:知道怎样做。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课时:课时2
第一单元
我是小学生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学路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不同的上学路。过程与方法:体会不同的上学路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的上学路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的上学路
重点突破方法:感受不同的上学路上。教学难点:不同的上学路
难点突破方法:感受不同的上学路上。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不同的上学路。
1、我和妈妈走路来学校的;我是爷爷送我来学校的;我们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河,老是被我过桥。我们来学校,路上经过……。上学的路不一样,平平安安进教室。
2、过马路,不要跑。下雨和同学一起打伞回家。在路上有人帮助,真温暖。
二、小结:在路上我们都有人帮助,很温暖。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们也要帮助别人。
板书设计:
4、上学路上
不同的上学路。布置作业:说一说自己上学的路。作业目的:知道自己上学的路。
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不同的上学路。过程与方法:体会不同的上学路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的上学路上。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的上学路
重点突破方法:感受不同的上学路上。教学难点:不同的上学路
难点突破方法:感受不同的上学路上。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不同的上学路。
二、看频幕学习儿歌
小学生,上学校,交通“信号”要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
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老师教,学生学。
1、分组读
2、男女赛读
三、小结:我们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板书设计:
4、上学路上
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 布置作业:说一说这样安全吗? 作业目的:知道自己上学的路。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课时:课时2
第二单元
5、我们的校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校园探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以前没有见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以前没有见过的科室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校园探秘
重点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以前没有见过的科室
教学难点:校园探秘
难点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以前没有见过的科室 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校园探秘。
我发现学校有电脑室、还有图书室、有唱歌的地方。还有食堂。老师不上课,在办公室备课。
二、小结
我们学校有很多的科室,你们仔细观察就知道了。板书设计:
5、我们的校园
校园探秘 布置作业:说一说我们的校园。作业目的:知道自己的校园。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校园探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以前没有见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以前没有见过的科室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校园探秘
重点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以前没有见过的科室 教学难点:校园探秘
难点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以前没有见过的科室 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我最喜欢的地方。
1、图上的小朋友,有的在操场上玩;有的在观察昆虫;有的在图书室看书。学校有卫生角、生物角、板报区。
2、我们学校有操场、舞蹈室、图书室、美术室等。校园里有很多我喜欢的地方。
二、小结:校园里有很多我喜欢的地方。板书设计:
5、我们的校园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舞蹈室
布置作业:说一说你喜欢校园的哪些地方? 作业目的:知道自己的校园。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6、校园里的号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秘密的指挥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指挥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指挥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秘密的指挥
重点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指挥家”。教学难点:秘密的指挥
难点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指挥家”。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神秘的指挥。
1、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他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
2、我猜到了,有铃声,上体育课老师的哨子声。我们都要听他的指挥。知道做什么。
二、小结:我们都要听校园里的号令,他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板书设计:
6、校园里的号令
我们都要听校园里的号令
布置作业:说一说校园的铃声
作业目的:知道校园的铃声,要听指挥。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秘密的指挥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指挥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指挥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秘密的指挥
重点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指挥家”。教学难点:秘密的指挥
难点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校园里“指挥家”。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升国旗了。
1、升国旗时,听到国歌声响起,我们停止走动,不说话,向国旗行注目礼。我们一起唱国歌。
2、保健节拍,课间我们要做眼保健操,保护眼睛。大课间我们要做操,要听老师的指挥,排好队,听广播做操。
二、小结:我们要听校园里的铃声,跟着铃声做。板书设计:
6、校园里的号令
我们都要听校园里的号令
布置作业:说一说升国旗应该注意什么?
作业目的:升国旗时,听到国歌声响起,我们停止走动,不说话,向国旗行注目礼。我们一起唱国歌。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7、课间十分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我喜欢的课间游戏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体会做游戏的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体会做游戏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喜欢的课间游戏
重点突破方法:通过做游戏,体会做游戏的快乐。教学难点:我喜欢的课间游戏
难点突破方法:通过做游戏,体会做游戏的快乐。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我喜欢的课间游戏。
1、我喜欢的课间游戏是跳绳、扳手劲、打沙包、跳高、打乒乓球、踢足球。
2、课间还要做什么?
下课先上厕所、收拾课本、喝水、踢球、踢毽子、二、小结:我喜欢的课间游戏是跳绳、扳手劲、打沙包、跳高、打乒乓球、踢足球。
板书设计:
7、课间十分钟
我喜欢的课间游戏是跳绳、布置作业:说一说我喜欢的课间游戏? 作业目的:知道自己喜欢的游戏。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我喜欢的课间游戏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体会做游戏的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体会做游戏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喜欢的课间游戏
重点突破方法:通过做游戏,体会做游戏的快乐。
教学难点:我喜欢的课间游戏
难点突破方法:通过做游戏,体会做游戏的快乐。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这样做好吗?
1、下课了,小明在教室看书,这样做好吗?生回答
2、下课了,李莉和许伟在教室里打闹,这样做好吗?
3、上下楼梯韩畅和李婷互不让,这样做好吗?
4、下课了,陈强在爬窗户,这样做好吗?
5、张强去抢小弟弟的球玩,这样做好吗? 学生回答。
二、学儿歌
下课铃,丁零零。眼睛望望远,大脑放放松。开心做游戏,安全记心中。
老师教,学生学,男、女分组读。
板书设计:
7、课间十分钟
这样做好吗?
布置作业:记住儿歌。作业目的:说一说儿歌内容。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8、上课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课前准备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体会上课的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准备,体会上课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
重点突破方法:通过课前准备,体会上课的快乐。教学难点:回答问题要举手。难点突破方法:上课发言要举手。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课前准备好
1、看课程表
是什么课就拿什么书。美术课上,林立忘了带水彩笔,下次一定要记住,不能忘了。
2、多提问题勤举手
积极举手非常好,别人讲时先听。认真听别人发言,要好好想,提问题时说清楚。
二、小结:是什么课就拿什么书。认真听别人发言,要好好想,提问题时说清楚。
板书设计:
8、上课了
课前准备好 书本、文具盒放好
布置作业:说一说下一节是什么课? 作业目的:知道下一节是什么课。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大家一起学
过程与方法:上课发言举手,体会上课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家一起学,体会上课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课堂作业认真做。重点突破方法:我们学习真快乐。教学难点:作业要认真做。难点突破方法:上学真快乐。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大家一起学
1、小组讨论,一个一个的说,一人做记录这样才能更好的一起学习。
2、写作业时要认真,我们看看别人写的作业,写得真好。还有合唱也是作业。体育课上的活动也是作业。我们都要认真做。
二、小结:写作业时要认真,我们看看别人写的作业,写得真好。板书设计:
8、上课了
大家一起学
学写字、学读书、学讲故事 布置作业:说一说怎样做作业? 作业目的:学生知道做作业要认真。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9、玩得真开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放学回家玩什么
过程与方法:通过放学回家玩的玩具,体会玩玩具的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在家做手工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放学回家玩积木
重点突破方法:通过放学回家自己拼房子,体会玩玩具的快乐。教学难点:放学回家怎样搭积木房子
难点突破方法:让学生说出自己怎样搭房子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放学回家玩什么
1、做迷藏、跳绳、做手工、看电视、搭积木、帮妈妈捡菜
有的学生,放学回家,自己搭积木,搭了一间房子。有的跳绳,有的看电视,还有的帮妈妈捡菜。这样做好。
2、这样做好玩吗
(1)放学了,在家玩火对不对?学生说一说。
(2)在楼道里大声说话,影响邻居这样做好不好?让学生说一说。(3)一直看电视、玩电脑。这样做好吗?学生说一说。这样做都不好,我们不能这样做。
二、小结:
1、做迷藏、跳绳、做手工、看电视、帮妈妈捡菜都是好孩子。
板书设计:
9、玩得真开心
放学回家玩什么 做迷藏、跳绳、做手工、看电视、搭积木、帮妈妈捡菜
布置作业:说一说放学回家玩什么? 作业目的:学生知道回家玩什么。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你会跟他们玩吗
过程与方法:通过和朋友一起玩,体会合作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会和同伴一起玩,学到了新的知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朋友玩,怎样合作。
重点突破方法:通过和朋友玩,学到了新的知识。教学难点: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难点突破方法:玩的时候,同伴遇到困难,帮助同伴。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你会跟他们玩吗
1、自己做手工,用纸壳子做了一只小鸭子。(1)拼图用树叶拼了一个脸谱。(2)用植物的叶子做标本。(3)用纸箱子当圆筒,爬过去。
你们在家自己做过这样的手工吗?学生自己说一说。
2、开个玩具交流会
我有一架小飞机,他有一辆小汽车,小亮有一个布娃娃,我们大家一起玩。这样我们有很多玩具,换着玩,有很多收获,学到很多知识。
二、小结自己在家做手工,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朋友一起玩收获很大。
板书设计:
9、玩得真开心
你会跟他们玩吗 一架小飞机,一辆小汽车 一个布娃娃,布置作业:说一说放学回家玩什么? 作业目的:学生知道回家玩什么。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10.吃饭有讲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干干净净吃饭好
过程与方法:通过放学回家洗手吃饭,体会吃饭的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学回家吃饭要洗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吃饭时还要注意哪些卫生习惯呢? 重点突破方法:吃饭时,不能乱挑菜。
教学难点:吃饭时要洗手 难点突破方法:饭和菜都要吃。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怎样洗手才干净?
1、五步洗手方法,才能把手洗干净。
先洗手,在打香皂,上下、左右、前后搓,让后冲掉洗干净。
2、学儿歌
小手是个宝,做事不能少。饭前要洗手,千万别忘掉。(1)老师教,学生学。(2)分组读,男女读。
3、我在餐桌上
餐桌上,长辈到了才能吃饭,不能对着餐桌打喷嚏。妈妈给自己加才要说谢谢。要有礼貌。
二、小结:餐桌上,长辈到了才能吃饭,不能对着餐桌打喷嚏。妈妈给自己加才要说谢谢。要有礼貌。
板书设计:
10.吃饭有讲究
干干净净吃饭 洗手、吃饭要做好、只能加自己跟前的菜,别人给夹菜要说:“谢谢”
布置作业:说一说放学回家吃饭怎样洗手?作业目的:学生知道回家吃饭把手洗干净。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食物的诉说 过程与方法:饭菜营养均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白菜是蔬菜之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吃饭时米、菜都要吃 重点突破方法:学生怎样吃饭。教学难点:吃饭时大人来了才能吃 难点突破方法:全家人一起吃饭,很开心。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食物的诉说
1、白菜说:“我是白菜之王”。米饭说:“人是铁,饭是钢”。鱼、蔬菜、瓜果说:“我们也很重要”。吃饭要均匀,不能只吃自己喜欢吃的食品。
2、学儿歌 吃饭要注意,健康和礼仪。挑食暴食不可取,浪费粮食更不宜。(1)老师教,学生学。(2)分组读,男女读。
二、小结:餐桌上,长辈到了才能吃饭,不能对着餐桌打喷嚏。妈妈给自己加才要说谢谢。要有礼貌。板书设计:
10.吃饭有讲究
食物的诉说 我是白菜之王、米饭说:“人是铁,饭是钢”。鱼、蔬菜、瓜果说:“我们也很重要”。吃饭要均匀,不能只吃自己喜欢吃的食品。布置作业:吃饭不能挑食 作业目的:说一说自己怎样吃饭。
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11、别伤着自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家会有危险吗
过程与方法:知道放学回家,家里也会有危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在家里也会有危险,要避免不安全因素。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家里有哪些危险
重点突破方法:放学回家,自己在家做了哪些不安全的事。教学难点:在家做手工,有危险吗 难点突破方法:说一说家里的危险。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在家会有危险吗
1、不能随便吃药,有的药象糖,不能吃,吃了要中毒。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家是怎样做的。
2、水彩笔不能当口红,放到口中会中毒。自己在家是不是也罢说彩笔当口红涂在嘴唇上。
3、走迷宫时,不能藏在门里。
捉迷藏时,不能藏在危险的地方。门里很危险。
4、书柜高
书柜很高,拿不到自己要看的书,叫大人帮着拿。
5、玻璃杯打碎了,不能拿着碎玻璃玩,不然会把手弄破。不要玩碎玻璃。
二、小结:在家里也会有危险,要避免不安全因素。不玩危险的游戏,学会保护自己。
板书设计:
11、别伤着自己
1、不能随便吃药,有的药象糖,不能吃,吃了要中毒。
2、水彩笔不能当口红,放到口中会中毒。
3、走迷宫时,不能藏在门里。布置作业:说一说怎样保护自己 作业目的: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危险是怎样发生的 过程与方法:去逗小动物,发生危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要逗小动物会有危险。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看到小动物,不要去逗它。重点突破方法:小动物睡觉,不要逗它。教学难点:看到动物不要去拉它的尾巴 难点突破方法:说一说哪些做法会伤着自己。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危险是怎么发生的
1、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一只狗在门口睡觉,你是怎样做的? 去逗它?拉它的尾巴?这样做不对,会发生危险。
2、受伤了怎么办
找大人,让大人带着包扎。暖水瓶倒了,不要去用手去弄回烫着。杯子打碎了,不要用手去拿,会扎着手。
2、洗手时,要站稳,不要玩,洗完手要及时管水龙头。
二、小结:我们看到小动物,不要去逗她它,以免发生危险,要学
会保护自己。
板书设计:
11、别伤着自己
不逗小动物、受伤了找大人帮忙 学会保护自己
布置作业:说一说怎样保护自己 作业目的: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12、早睡早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几点睡,才合适 过程与方法:知道要晚上要按时睡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不按时睡觉,早晨不能按时起床。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晚上几点钟睡觉
重点突破方法:说一说你每天晚上几点钟睡觉。教学难点:按时睡觉,你做到了吗 难点突破方法:你是怎样做到的按时睡觉。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几点睡,才合适
1、我一般()点睡觉,()点起床,一天睡()几小时。让学生说一说。
2、为什么那么晚才睡呢?家里人还没睡呢…… 师小结:小学生应该每天睡足十小时。
3、没早睡,真糟糕
早晨妈妈叫小明起床,小明不起来要再睡一会,来不及吃饭上学去了。上课时肚子咕噜噜咕噜噜的叫。
让学生说一说,你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没早睡,还会怎么样呢?
二、小结
小学生应该每天睡足十小时。板书设计:
12、早睡早起
我11点睡觉,8:30 点起床,一天睡9小时。不按时睡觉,上课要迟到。小学生应该每天睡足十小时。布置作业:说一说自己按时睡觉了没有。作业目的:知道要按时睡觉。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早点睡,按时起 过程与方法:请闹钟来帮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活学习有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闹钟叫我早早起
重点突破方法:说一说你每天早晨几点起床。教学难点:按时起床,你做到了吗 难点突破方法:你是怎样做到按时起床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早点睡,按时起
1、我请妈妈来叫我我起床,我请闹钟来帮忙…… 让学生说一说
2、学儿歌
妈妈催我早点睡,闹钟叫我按时起。生活学习有规律,健健康康真神气!老师教,学生学。分组说
3、我能一个人睡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个人敢不敢睡觉?
自己睡觉要勇敢!刚开始我也做不到……
先让妈妈陪我一会儿。先让小灯陪我一会儿。先让“好朋友” 陪我一会儿 我能一个人睡。
二、小结:我自己能睡觉。板书设计:
12、早睡早起
妈妈催我早点睡,闹钟叫我按时起。一个人睡
先让妈妈陪我一会儿。先让小灯陪我一会儿。先让“好朋友” 陪我一会儿
布置作业:说一说自己按时起床了没有。作业目的:知道要按时起床。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13、美丽的冬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冬天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说一说冬天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冬天。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冬天 重点突破方法:说一说雪花。教学难点:冬天你怎样玩打雪仗 难点突破方法:怎样推雪人。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冬天在哪里
1、让学生说一说,冬天的特征。
2、学儿歌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河流,河流不回答,停下不再走;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青蛙,青蛙不见影,睡在洞里头;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妈妈,妈妈不说话,指指我衣袖;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 师教生学,分组读。
二、小结 :冬天树叶落了,动物冬眠,地上一片白茫茫的。板书设计:
13、美丽的冬天
动物冬眠
青蛙、蛇
树叶落了
下雪啦,地上一片片茫茫的 布置作业:背诵儿歌。作业目的:知道冬天的特征。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不一样的冬天
过程与方法:说一说你居住的地方冬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冬天的差别。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南方的冬天 重点突破方法:观察雪花。教学难点:冬天你会做什么 难点突破方法:怎样滑冰。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不一样的冬天
1、让学生说一说,冬天的特征。
2、学儿歌 冬天各地差别大,北方,有时是月飘雪花,南方,冬天还会开鲜花。东南西北中的娃娃,有得玩雪,有的跑步,有的赤脚追浪花…… 师教生学,分组读。
3、冬天真好玩,打陀螺。溜冰。推雪人,打雪仗。
二、小结 :冬天玩时要注意安全。板书设计:
13、美丽的冬天
冬天各地差别大,北方,有时是月飘雪花,南方,冬天还会开鲜花。打陀螺、溜冰、推雪人、打雪仗。
布置作业:背诵儿歌。
作业目的:知道冬天的特征。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14、健康过冬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冬天不怕冷 过程与方法:感觉冬天的寒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在冬天打雪仗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背儿歌。
重点突破方法:我是快乐的冬宝宝。教学难点:冬天不睡懒觉。难点突破方法:我是勇敢的冬宝宝。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冬天不怕冷
1、让学生说一说,冬天的特征。
2、学儿歌
3、老师朗读儿歌 冬天到,起得早,蹦一蹦,跳一跳,我是快乐的冬宝宝; 风里闹,雪里跑,我是勇敢的冬宝宝; 冰上淘,操场笑,我是健康的冬宝宝。师教生学,分组读。
3、冬天真好玩,打陀螺。溜冰。推雪人,打雪仗。我是健康的冬宝宝。
二、冬天的保健
1、先让学生说一说冬天应该注意什么?
2、冬天要经常开窗户,让空气流通。
3、冬天要穿羽绒服,戴帽子、手套,还要擦护肤品,皮肤不裂口。
三、小结:风里闹,雪里跑,我是勇敢的冬宝宝;冬天玩时要注意安全。
板书设计:
14、健康过冬天
冬天到,起得早,蹦一蹦,跳一跳,41
我是快乐的冬宝宝; 风里闹,雪里跑,我是勇敢的冬宝宝; 冰上淘,操场笑,我是健康的冬宝宝。
布置作业:背诵儿歌。
作业目的:知道冬天的特征,知道冬天的保健。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快快好起来 过程与方法:冬天寒风刺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在冬天里玩要保暖。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冻疮好的慢。重点突破方法:病了要好好休息。教学难点:冬天有温暖。难点突破方法:学会保暖。
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快快好起来
1、让学生说一说,冬天有没有冻疮。
2、冬天感冒了,你是怎样做的?
3、有冻疮,要抹药。冻疮好的慢。要保护好自己的手、耳朵。
4、冬天感冒了,要多喝水,要好好休息。
二、冬天有温暖
1、雪下得很大,学校停课了。
2、我给奶奶打电话告诉她,出门记得戴围巾,路滑慢点走。奶奶说我们也要注意保暖。
3、天很冷,政府还给我们捐赠图书,我们真高兴。我们也要帮助他人。
板书设计:
14、健康过冬天
有冻疮,要抹药。冻疮好的慢。要保护好自己的手、耳朵。
布置作业:背诵儿歌。
作业目的:知道冬天要注意保暖。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15、快乐过新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欢度元旦
过程与方法:元旦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元旦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不同的方式庆新年。重点突破方法:我们表演个小节目。教学难点:自己做拉花。难点突破方法:了解巴西庆元旦。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欢度元旦
1、让学生说一说,你以前是怎样庆祝元旦的?
2、在很多国家,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在中国人们敲响钟声迎接新年。德国在街上吹号迎接新年。巴西以自己国家的方式迎接新年。
3、元旦这天真热闹,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二、开个元旦联欢会
1、我要表演节目,为大家唱之歌,还可以跳舞。
2、我请妈妈帮忙,剪拉花。
3、我们贴横幅,庆祝元旦。我们为联欢会做准备。板书设计:
15、快乐过新年
剪拉花。
表演节目
长大一岁
布置作业:说一说你是怎样庆元旦的。作业目的:知道庆祝新年。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大家一起过春节
过程与方法: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全世界的华人用各种方式来庆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春节的快乐,是团圆的节日。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春节贴春联。重点突破方法:春联要从右边读。教学难点:多样的传统新年。难点突破方法:了解春节的礼仪。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大家一起过春节
1、请学生说一说,你以前是怎样过春节的?
2、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全世界的华人用各种方式来庆祝。
3、过年穿新衣服。
4、过春节有很多礼仪和讲究。是团圆的日子。
二、多样的传统新年
1、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新年,大家的过法也不一样呢!
2、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
3、跳锅庄舞,庆祝藏族新年。
4、新疆维吾尔族一家人共享传统小吃。
5、内蒙古的姑娘给长者献上哈达。
6、贵州苗族姑娘们挑着稻花鱼回家看望父母,欢度苗族新年。板书设计:
15、快乐过新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全世界的华人用各种方式来庆祝。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
跳锅庄舞,庆祝藏族新年。
布置作业:说一说你是怎样庆祝春节的。作业目的:知道庆祝新年。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16、新年的礼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新年的的收获 过程与方法:我又长高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能读书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自己很努力。重点突破方法:我学会跳绳了。教学难点:同桌帮助我
难点突破方法:看到别人有困难,要学会帮忙。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新年的收获
1、先让学生说一说你今年的收获。
2、我学会了洗衣服。
3、我又长高了。
4、我能读很多说了
5、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
二、收获哪里来
1、我自己很努力,会跳绳了。
2、我会擦桌子了。
3、有很多人帮助过我。
4、遇到难题的时候,老师帮助我。
5、我生病的时候,同学帮我补课。板书设计:
16、新年的礼物
新年的的收获 我学会了洗衣服。我又长高了。我能读很多说了
布置作业:说一说你的收获。
作业目的:知道自己长大了,学到了很多知识。批改方式: 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新年心愿 过程与方法:制作贺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制作贺卡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儿歌内容。重点突破方法:学会写心愿 教学难点:写个心愿。难点突破方法:心愿能实现。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师点拨 学法: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请看频幕? 新年心愿
1、让学生说一说,新年的心愿。
2、我自己做张贺卡,写上几句心里话。
3、做个贺卡送给爷爷奶奶,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4、写个心愿存起来,明年再打开!
二、学习儿歌
1、老师领读: 小树说,新年是绿的嫩芽。小鸟说,新年是更强的翅膀。小朋友说,……
(第一板块是设计理念。)
(第二板块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五个前鼻韵母并读好它们的四声。
2、能够正确认读yin和yun两个整体认读音节及其四声。
(目标的表述要体现三维,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目标。教学总目标也一样。)
二、教学重难点:前鼻韵母的发音、拼读
三、教学准备:课件、拼音卡片、声调帽子等。
四、教学过程:
(一)借助图片,初步认读
[出示天安门等五幅提示读音的图以及五个前鼻韵母]
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说说看到的拼音、图片内容
2、如果学生读出韵母:请大家跟老师读一读(如果学生读得准:请你带大家读一读)
(依据本地地方音的特点,前鼻韵母是拼音教学中的难点。可让学生尝试读,教师再重点正音。但一开始的环节不太适合把所有的前鼻韵母都拿出来让学生来读。)
(二)发现特点,读好前鼻韵母
1、这几个拼音宝宝有哪里长得像?(最后都有n)
2、这个n读[n],这几个都有n的拼音宝宝叫前鼻韵母。
3、感受前鼻韵母中[n]的发音
(1)感觉一下[n]的音:跟老师读一读,自己读一读。
(2)跟老师读,大家一起感受一下--重点指导en、in
(3)正音:开火车读一读
(前鼻韵母有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教师重点指导其中的一个韵母,其他的可让学生自己尝试读准韵母。)
4、巩固读音
(1)读给同桌听一听,比比谁读得准
(2)哪个拼音你读得最棒的,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3)淘气的拼音宝宝跟我们玩起了游戏,它们只露出了半张脸[盖住五个前鼻韵母前一个字母的半边],猜猜看它是谁--开火车,读对了全班对了对了,它是*,再出示完整的韵母齐读一遍)
5、你能读好它们的四声吗?请你选一个和你的同桌一起试着读一读[出示五个韵母的四声]
(1)学生自己合作学习认读
(2)指名:学生展示并带读--我会读,读得准确的--请大家跟这位小朋友读
(3)大家一起把五个前鼻韵母的四声读一读
(4)巩固四声: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挑选好韵母宝宝和声调帽子,让其他的小朋友认一认。
6、学习两个整体认读音节
(1)有两位音节朋友找不到它们的孪生兄弟了,他们的孪生兄弟跟它们长得有点像,小朋友你能在我们五位新朋友中帮他们找一找吗?
[出示yin和yun]
(2)根据学生找到的结果随机教学:
学习yin:找到孪生兄弟是in
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习yun:找到孪生兄弟n--可能误找un
为什么找到un?(和yun长得像)
找到n的小朋友说说为什么?(遇y去两点)
(3)除了长得比较像,这两对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象的地方?(读音一模一样)
他们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yin和yun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是音节;in和n必须和其他声母组成音节后才能给汉字注音)
(4)认读yin和yun的四声
(三)小结巩固--看图找拼音
[出示五个韵母的四声和两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根据出示的图,指出相应的拼音。
天安门(an)、摁门铃(en)、树阴(yin或in:哪个更准确?yin,因为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给汉字注音)、白云(yun或un:同树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带前鼻韵母的音节,读儿歌《登山》
2、能正确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uan及其四声,读韵文。
二、教学重难点:前鼻韵母的拼读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五个前鼻韵母和两个整体认读音节
2、认读带声调韵母和音节
(二)学习拼读
1、[出示鸡蛋(dan)、打针(zhen)、金(jin)子、棍(gun)子、裙(qun)子等五个音节]小朋友,你能拼出这些词语是什么吗?
(1)自己试着拼一拼
(2)你能拼给大家听吗?(拼对了点击音节出现相应的图片:拼音宝宝带来了它的朋友)
以下步骤以拼读jīdn为例
(3)全班小朋友一起跟老师拼一遍
(4)开火车
(5)你还会拼这些带an的音节吗?摘音节苹果[出示标有tan、nan、fan的苹果]
注:学生说到打针、金子中任何一个词语教学步骤都
同jīdn例;读到棍子、裙子则先进行2的比较
摘音节苹果:
en:你还会读shen、chen、gen、men吗?
in:你还会读qin、xin、min、lin吗?
2、un、n拼读比较:[出示kun和jun]谁能拼一拼?
为什么jun的韵母是n(指名回答)--是呀,小看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和jqx在一起的不会是u,而是擦掉眼泪的小
摘音节苹果:
un:你还会读kun、hun、dun吗?
n:你还会读qun、xun吗?
3、音节宝宝送礼物:这些都是什么,请小朋友读一读[读一个出示一张响应的图片]
ynzitǎnkzhgānrnshēnxigēnqncishln
hntunjūnjinxūny
4、读儿歌《登山》[出示儿歌]
(1)自己读儿歌,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熟悉的音节,多读几遍(引导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2)指名读儿歌
(3)找一找儿歌里有哪些带前鼻韵母的音节,拼一拼,读一读。
哪个拼读起来比较难?(jiān)这是一个?(三拼音)
看到*ian这样形式的三拼音,把介母和韵母连起来拼读,读烟音。
试着再拼几个:dian、tian、lian、mian、qian等
(4)学习生字半、云、她:有几个音节宝宝想找到它们的汉字朋友呢!哪位能干的小朋友能拼一拼,帮助它们找一找?[课件出示拼音bn、yn、tā]
拼对啦!看,汉字朋友来了![在音节下出示拼对的音节对应的汉字]
(5)连起来齐读一遍
(6)全班起立,边读《登山》边做动作(课中操)
(三)读韵文,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1、[出示韵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出示shān、tin、shln、guǒyun,说一个拼一个,拼出一个出示一个生字:山和田]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字形和意思差不多)?(象形字)
2、yun拼得出来吗?(不能拼)(能拼,但不需要拼。没有必要知道为什么。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就行。)
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是整体认读音节)
学习yuan:正音--开火车--齐读--一起复习前两个整体认读音节
3、学读四声
自己读一读--四个大组一组一个声调,比一比哪个组读得最准
4、[出示韵文]读完整的韵文,未学生字左、片、右标红。
(1)山、田、树林和果园分别在图上哪里?谁能告诉大家。
(2)认识左、右:玩左右游戏(看老师手里的卡片指挥,举手、摸耳朵)等
(3)连起来完整地读一遍。
第三课时:(新授+巩固,以巩固为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带u的三拼音的拼法
2、巩固音节拼读。
二、教学重难点:三拼音拼读
三、教学准备:课件、拼音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五个前鼻韵母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2、[课件出示转笔刀、字典、铅笔等文具实物以及可移动的拼音标签]
(1)请小朋友们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2)把你拼出来的标签贴到对应的东西上,并要拼给大家听
(3)齐读一遍
(二)学习带u、的三拼音
1、音节转(卷)笔刀的zhuan变红,哪位小朋友能再拼一遍
2、[出示guan、kuan、huan和juan、quan、xuan
形式如:
gguan
k-(u)-an-kuan
hhuan]
自己读一读,你能拼出哪几个?
3、[出示jjuan
q-()-an-quan
xxuan]
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吗?--j(q、x)-u-an拼不出(这里不存在拼不出的问题。进一步巩固jqx与相拼的规则。让学生明白看到jqx就想到朋友是。)
动动脑筋,这是为什么?(这里的u是去两点,括号中出现)
4、自己再拼一拼这六个音节
5、开火车检查三拼音拼读
(三)练读带前鼻韵母音节和本课生字的句子
lnlndetiān上白云piāo。
田地里有大片大片的min花。
山上guā起一zhn风。
她有一kējīnzibān的xīn。
她chuān一tiǎo花qnzi。
(四)学习写这五个前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等部分音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师寄语: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种生物,其中植物()种,动物()种,其他生物()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拓展创新:
下图是某同学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五幅照片。
(1)根据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是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中开展调查的(如海洋、淡水水域、陆地等)?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桂花雨的课件精选十四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阅读提示:
1、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用直线把有关句子划出来。
2、对于那些你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画画,简要写写你的感受。12摇桂花3诗?“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花嘛!”?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帮着抱桂花花树下铺竹席,树使劲地摇。?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桂花落在我的羊角辫上,给我的头发点缀了金色的小花,成了香香的小辫儿了。桂花落在,。桂花落在,。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填表示心情的词语)??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填表示神态的词语)兴奋不已开心心花怒放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眉开眼笑欣喜若狂喜笑颜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填表示动作的词语)又蹦又跳拍着手手舞足蹈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花雨缤纷入梦甜儿童解得摇花乐竞收桂子庆丰年细细香风淡淡烟,桂花茶桂花沙冰花雨缤纷入梦甜儿童解得摇花乐竞收桂子庆丰年细细香风淡淡烟桂花酒冻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桂花糕,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盒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桂花摇落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的金桂。”许多年过去了,作者到了外国,对母亲如果我说:“外地的水真甜啊!”如果我说:“外地的橘子真红啊!”说:“外国的生活真好啊!”母亲会说:“。”母亲会说:“外地的人真亲啊!。”如果我说:“”母亲会说:。”母亲会说:“。”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的桂花雨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亲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推荐书目: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这一学习目标融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如认识生字、读记词语是知识维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学习课文的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又和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一样,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感情渗透的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的困难,但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现状决定了他们很难对语言文字形成丰富的想象。因此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朗读、想像等方法体会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词的精妙,解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初解课题
1、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一解课题《桂花雨》: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动笔划一划,写一写。)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二、分享“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课题
1、点题,定格摇花乐,指读语段(第五段):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谈感受,定位句子: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指名尝试情感朗读。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同学们,让我们置身在桂花树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对“满头满身”“这下”等词作一个回文。)
完成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
4、扣题,再解课题: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迷人的雨 快乐的雨 香气四溢的雨……)
5、配乐齐摇花乐。
三、解读“浸”“全年”的妙处,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1、由摇花乐引至香味,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⑴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⑵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⑶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⑷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学生自读,从文字处去再感受花香。
3、扣字“浸”,着力点:
由“浸”带动解读“全年”:
⑴ 对本意的解读,引向句子,解读浸的力度感受花香,感受浸字的妙处,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 解读“全年”:抛出疑问,作示范:“的确,金秋时节,桂花盛开,满树生香,弥漫四方,让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但为何春天、夏天、冬天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联系课文的第六段来说一说。
4、回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板书:桂子花开香十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乡情,三解课题
1、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文字上对杭州小山上的桂花与家乡的作比较,哪句写得更香。
2、补充满觉陇资料(媒体配乐播放满觉陇图片)。
3、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你能读懂母亲的心声吗?你看,母亲闻着,欣赏着满觉陇香飘十里的桂花,令母亲想起了什么事?
4、学生交流,老师点拨,学生读文:
⑴ 学生提到摇花乐,让学生再读一读:回文:所以身居杭州的母亲回想起与孩子们一起摇花的情景,不禁这样说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读 。)
⑵ 学生谈到第三段,点击词句:“担心”、“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体会家乡的桂花树倾注着妈妈的辛劳和爱护。(这里的桂花能与之相比吗?)“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母亲想到了谁?想到了曾经在故乡邻里之间的其乐融融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感觉。可是身居杭州的母亲看到这里的桂花有这种感觉吗?她看到桂花有的只是一份(孤独、忧伤、思念……)那是什么?那是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啊!
5、回读母亲的话,带读最后一段,于朗读中再次体悟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6、三解课题:课文读到这里,你说这阵阵桂花雨,那还是一场怎样的雨?(回忆的雨,更是思乡的雨。)
7、总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怎能不让作者魂牵梦萦呢?(板书:魂牵梦萦)想起这些,想起这点点滴滴,让我(完成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 。)
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解读一段人生
1、补充作者简介,与作者的一段话,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她一生飘泊,(课件师配乐朗读:琦君生于浙江温州,后随父亲来到杭州,接着又迁至台湾、旅居美国,阔别故乡57年后终于回到故乡温州,2004年回到台湾。)然而,她总是忘不了故乡的这一切,她说……于是,在她44岁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桂花雨,令作者恍如重返故里游(板书)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最后让我们用这四句话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我们记忆的最深处!
12桂花雨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化乐”;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自主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注重自主探究式学习,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2课《桂花雨》。
2、课文开头第一句说: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通过上节课对第一小节的学习,谁能用原文说一说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什么?
二、感受桂花香
1、指名回答(出示)指名朗读。齐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闻到了桂花那令人的沉醉的芳香。桂花香(板书)
2、课文中还有哪两句也具体描写了桂花之香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出示句子:
a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b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浸”是物体泡在液体里的意思,(出示图片)你觉得用在这里是否合适?(写出了桂花香味的无处不在、浓郁持久。)可见,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3、朗读时,如果谁能把两个浸字读好,就能让我们陶醉在浓浓的花香之中。指名读。齐读。
三、享受摇花乐
1、课文除了写桂花的香味迷人,最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情?(板书:摇桂花)。
2、对于“摇桂花”这件事情,你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吗?记在纸上。(如:为什么要摇桂花?作者是怎样摇桂花的?摇桂花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桂花摇落以后,能做什么?)这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与摇桂花有关的事情呢?(
2、
3、4)
3、同学们,仔细得读一读这3个自然段,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用直线划出来,在下面写上相对应的序号。同时在有所感悟的词语或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 (1)为什么要摇桂花?
(出示)指名回答,请用原文回答。(出示原文)齐读。
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很乐意摇桂花?指名回答(出示)。板书:我 (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①从这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急切)
②哪两个字词尤其让你感受了到作者的急切?(老是、缠)你能读出这种急切的心情吗? a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
b这里带有疑问的语气,作者却用了感叹号,是不是用错了?(说明作者自己非常急切、恨不得马上就摇桂花。)
c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1——2人)指名读。齐读。 (2)作者是怎样摇桂花的?(出示)指名回答。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摇桂花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板书:乐)哪几个词语尤其让你感受到作者的乐。(帮着、使劲)
你们觉得摇桂花时的情景美吗?那它美在哪儿呢?此时你仿佛看到桂花如何呢?(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 了下来。)
平淡简单的几个词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在庭院中帮着——铺竹席,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落得她头上、颈上、身上都是桂花
指导朗读(重音:乐,使劲)。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这种快乐的情境。谁来读,齐读。
4、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出示) (1)这句话中哪个字尤其让你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快乐?
是啊!后面连续有三个感叹号,说明作者兴奋之极,快乐之极。你能把作者的这种快乐喊出来吗?(1—2人喊)
(2)你还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桂花的香、桂花雨的美。)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谁能通过朗读把桂花雨的香和美读出来。
(3)这么香,这么美的桂花雨是作者期盼已久的,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读——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也感受到了沐浴在桂花雨中的无比快乐。
5、沐浴着这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香,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乐在其中吗?还有谁?(妈妈、爸爸)对呀!摇花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板书:全家)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快乐?
母亲:洗净(说明母亲非常珍惜桂花,怕弄脏了它。)为什么是“撮一点”,而不是“抓一把”呢?(一说明桂花香味特别浓,一点就够了;二说明母亲特别喜欢和珍爱它。) 母亲忙活了一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闻一闻迷人的桂花香,心里一定乐滋滋的。
父亲: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是什么意思?(父亲产生了写诗的兴致,随口便可吟诗一首,真可谓自得其乐啊。)
谁能把父亲的这首诗来读一读(出示)。指名读。
如果能加了题目,就更像一首诗了,谁来加一下?(桂花雨)出示。
父亲不但自得其乐地写了这首诗,诗中也句句同样洋溢着浓浓的欢乐之情。比如第一句“乐在香风”(出示),第二句呢?(乐在丰年)第三句呢?(乐在摇花)第二句呢?(乐在梦甜)
6、多么其乐融融的和谐场面,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诗意情景啊。这一切,全是拜“桂花雨”所赐。让我们一起来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吧!
7、那么桂花摇落以后,能做什么?(找出原文答案。)
是的,可以做桂花茶、桂花卤和桂花糕。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可以用父亲的一句诗来形容吗?(竞收桂子庆丰年。)令全村人感受到了(丰收之乐)板书:全村 质疑:桂花开在金秋,为什么作者却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出示)(因为做成了桂花茶、桂花卤和桂花糕,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口齿留香,弥久不散。所以全村人其乐无穷。)所以作者说,读——
四、体悟思乡情
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给我带来了童年快乐,给一家人带来了天伦之乐,给全村人带来了丰收之乐。当作者到外地回来时,总不忘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可是母亲却常常说(出示)读— 母亲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那母亲为什么这么说,难道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指名回答。
好!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背井离乡。是外地的同学站起来?你觉得家乡好,还是苏州好?觉得家乡好的学生继续站着。我们苏州人杰地灵、生活富裕。不好,你们父母为什么带你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肯定比你们家乡好啊。现在同意我的观点,觉得苏州好的同学坐下去。
你们还是监守阵地。谁来说说你的理由。
你的回答让我茅塞顿开,理由令人信服。是啊,家乡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一份感情。好!我们再来看作者母亲的这句话,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啊,母亲对家乡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所以母亲常常说,读—— 桂花还是故乡的香(出示)。这个香实际上就是对家乡感情的深,感情的浓。 仿照这样的句式(出示):_____________还是故乡的______________。根据自己的能力,可以写一句,或几句。交流。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台湾,期间她的父母相继去世。但她始终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没能如愿回来看一看自己的母亲。大家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思乡情)
大家闻桂花时,香气浓浓;摇桂花时,全家其乐融融;送桂花时,作者思乡切切。所以作者说,读(出示)。
五、拓展阅读
这种思乡情在作者琦君心中愈积愈多,越荡越浓,就凝结成了一种乡愁。在作品《烟愁》的后记中,作者这样写道: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其实,这种思乡的情愫在作者许多作品中俯拾皆是。课后,就让我们走进琦君的童年,走进她的思乡系列。
六、课后作业:
阅读琦君的思乡系列作品之一二。如《烟愁》、《月光饼》、《乡思》、《水是故乡甜》等。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事例及景物,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品析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2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自主学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默读阅读提示,思考: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带着要求读课文边读边想
3、我能给课文中的形近字组词
茁()捧()吩( )栋()
拙()棒()纷( )拣()
4、我能快速地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家乡( )观赏( )认真( )
担忧( )赶忙( )时期( )
5、我能将课文中的句子写完整
桂花树的样子,不像不开花时,;开花时,
6、我知道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比喻拟人
⑴.一山的桂花树开花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
⑵.我一摇,桂花纷纷落下,真像下了一阵桂花雨( )
⑶.笨笨地桂花树可惹人喜爱了( )
【合作探究】
问题一: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快乐?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边读边想象语句中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问题二: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②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在哪里?找出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评议为什么要这样读
【练练测测】
1、归类写词语(至少5个)
花类:梅花、桂花、
鸟类:大雁、麻雀、
树木类:松树、榆树、
2、句段推敲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在句中“浸”的意思是:,你觉得“浸”在这里用得好吗?为什么?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 )的场景
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表现这个场景?把动词写在下面
【拓展延伸】
①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②读了课文,我也想起了一些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我总会想起,还有
看到,我总会想起,还有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摇花乐
思故乡
教学反思:上完《桂花雨》一课,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赏出喜爱。我根据课文内容,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大连的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 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
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
尽管如此,仍有遗憾:其一、个别环节处理不到位,如:母亲的“助人乐”一处,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可是,没有让学生放开去谈,就草草收尾。其二、母亲的话是点睛之处,由于时间把握不好,也草草结束,使得升华之处觉得缺了点什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揭题释题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谁能说说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2、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花雨》这篇文章又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3、齐读课题并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样的?(结合预习指名回答)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谁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情况(开火车、小组、齐读)
指名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师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根据板书,找出文章的相应段落并分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深入学文,品析感悟
爱桂花——香
A、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香)
B、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C、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D、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摇桂花——乐
A、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B、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C、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D、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来。
思桂花——情
1、作者到杭州赏桂花时,总忘不了给母亲带上一大袋。
2、母亲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张的桂花香呢?
3、比较: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体会桂花已成为了母亲生命的一部分以及母亲的思乡之情
5、是啊,触景生情的何止母亲一人呢?作者每每看到桂花也想起了故乡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回味“摇花乐”,体验“思乡情”
摇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呢?
课外拓展
故乡的一景一物我们是如此的熟悉,试想故乡哪个景物或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或者是家乡的特产等。
研究专题:实施煽情、愉悦的评价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全椒县江海小学 王昌兆
一、学情分析:
本课字里行间都带有作者自身特有的创作背景和强烈的个体情感,那份如丝雨般的思乡情怀对于没有远离故土的十岁孩子来说自然有难度,因此,设计将努力遵循语文教学的本质,贴近文本语言文字,并高度尊重儿童自身体验,依据其身心特点、学习能力而设计教学。教学前,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本能,提供助学题,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序列的“先学”。 及时有效的鼓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则要围绕重难点放手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品读中去想象,去感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勾连生活体验与课外阅读,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感悟文字背后所蕴含着的美好画面与丰富情感时,给予及时评价,让学生在步步深入中由“乐”而生“情”。同时揣摩作者写作手法,在以文本语言锤炼表达中达到发展儿童语言和心灵文化。
二、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实施煽情、愉悦的评价,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师的角色作用是组织与引导,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潜隐支撑和基础。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语实践活动,重视析文品句,入境悟情,融合课内外知识,在小组合作交流与互助中引导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阅读表现方式展示阅读成效,从而整体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并加以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对比读思中品味母亲分享桂花带给全村人的香甜生活,从而自然悟得母亲说的话的含义,体会母亲和“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桂花的朴实,香味迷人。
二、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浓郁思乡之情。
3.理解“我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关于桂花树的样子和摇桂花时的情景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
2.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桂花雨是天上落下来的雨吗?(不是)那是什么雨呢?桂花落下如雨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答。(美的感受)
师评价: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那就请你美美的读一读课题。(生读)
师读后评价:太棒了!你读得真美!
2.说到桂花,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香)那么桂花雨就更香了。当我们沐浴在这香喷喷的桂花雨中心里有感到怎么样呢?
3.让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课题。
4.那你们见过桂花树吗?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用来形容这些桂花树呢?
生答。
师评价:老师发现你不仅从文中找到了答案,还读得很美!
5.是呀,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
时,也只是很小很小,得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见到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的小花,可作者喜欢的就是桂花,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答。
教师出示句子“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在黑板上,并指名一学生读。 生: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读后教师评价:你读得真棒,但是要能把儿化音读出来就更好了,你愿意再试一试吗?
师:(点“迷人”二字)迷人是什么意思呀? 生答。
6.同学还记得前一段时间我们校园里桂花开的时候的感受吗?回忆一下当时什么感觉?(陶醉其中)(读桂花不与?..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评价:你们真棒!可以看出平时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7.这儿有个词用得特别妙——“真是”——你还可以换成哪个词?(十分,特别,格外,很)再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香气迷人.1.师:同学们读的真好,我好像也闻到了那醉人的香味。那香气味儿令人陶醉。怎么使人陶醉呢?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认真自由朗读第二节。)
2.“没有不”在这里指什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呢? 生答。
师评价:×××回答得真好,我们要向他学习。 3.“不说香飘十里”,有没有“香飘十里”?(没) 4.文中哪一个字能说明它真的“香”? 【板书:浸】
5.我们写“香”一般用“飘”的,为什么用这个“浸”字啊?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一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
生讨论后回答。
6.小结: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这里是指沉浸。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7.指导朗读。 生:(朗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评价:你的表现真出色,老师特别欣赏你!
师:是呀!村上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沉浸在桂花香里。这时,请你们再次来读一读这段话?(学生自由读)
生:有感情地读
师:都要陶醉了。还有谁来读?(一生再读,更有感情) 师:是呀!此刻人们都浸在桂花香里了!(板书:“香“)现在谁再来读一读指板书:“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设计意图: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对话,这里的设计以学生讨论展示为主,在学生发言后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敢于开口,愿意开口,给了学生开放的展示空间,更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学习
三、
四、五段,享受“摇花乐”, 品味生活香浓。
师:前后左右的邻居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琦君一家呢?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
师:谁来说一说?
生:最让作者难忘的是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师:那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体现哪里呢?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
三、
四、五自然段。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我听出来你把“大”字读得特别的高。那什么是大事?你们有哪些大事呢?
生答。
师评价:你们的大事可真多呀!
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大事,所以我怎么做的?(老是缠着妈问?..) 师:好,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我就当“妈妈”,谁来缠缠我? 生:(娇声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我知道你很想摇桂花,可是还不到时候,你开始有些急了,你会怎么做?
生:(撒娇般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还不到时候,你迫不及待了。 生:(皱眉着急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生:(欲哭似的)“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哟!看你无奈地都快要哭了。你们这么缠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 生:我想?? 生:我想??
师:摇桂花是件大事。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大家快来摇吧!(学生做动作摇)
师: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答。
师:好,让我们一起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也用了感情去读,如果将这几句话用喊的口气去读,那会有更好的效果,谁来喊一喊?
生读。 师:(深情地)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
生:?? 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呀!
师:对呀!桂花如雪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桂花雨在你的眼中又变成了桂花雪。真的使小琦君陶醉了。这时,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最后一句读得那样轻,看来你真的陶醉了。谁再读? 生:读
师:同学们通过想象,读得真如陶醉一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
师:沐浴着这纷纷扬扬的桂花雨,呼吸着这阵阵的桂子花香,小琦君是无比的快乐,然而,快乐的仅仅是她一个吗?
生答:不是,还有?.师:那她的父母亲都做了些什么呢?(引生齐读: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从哪可以看出母亲的喜悦?从哪些词?说明母亲是如此的珍爱桂花。
师:哪些语名是描写父亲的?写出的父亲什么心情?从哪里可看出来?
生答:??口占一绝指:随口吟诵出一首绝妙的诗。 师:你真能干,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在摇桂花的这一天,白天,花雨缤纷。作者是多么的快乐,晚上,夜深人静,小琦君睡得多甜啊!
师:通过这首诗,还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这一年是一个丰收年。
师:哪一句可以看出来呢?(竞收?..)
师:请同学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大人们是怎样“竞收桂子庆丰
年”呢?
师:谁来说一说 生答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答。
(设计意图:本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作者写摇桂花这件事,从摇花前的迫切心态,到听到母亲说提前摇桂花的兴奋之态,到摇桂花时又喊又叫的狂喜之态,到母亲敬拜桂花的恭敬之态,到父亲即兴吟诗的快乐之态,一幅阖家摇桂花的欢乐图画跃然纸上。本环节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给了孩子们充分读、说、辩、演的舞台。唤起学生真切体验,放飞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灵动的思维,让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在思辨和朗读中共同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缤纷美妙。)
师: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凉凉的桂花茶,顿时心旷神怡;寒冷的冬天,喝上一口冒着热气的桂花茶,——
生:我们用桂花泡茶,一年四季都喝,我们可以做做桂花糕,在烧菜时洒点桂花,做糕点时放点桂花。
师:除了泡桂花茶,做桂花糕,还可以干什么?一年四季都可以享有,怪不得琦君说——你来读
师: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有桂花,那整个村子又作何理解呢?找到依据——只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吗?只送给他们两个吗?还会送给谁?说得真好,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所以说,全年——。
人人都可以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这香真是沁人心脾,男同学读——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可以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一起读——。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
师:在桂子开花的时节,我们能闻到桂花的香味。在没有桂花的季节里,我们还可以吃桂花卤,喝桂花茶,吃桂花糕。这样我们全年都能感受到桂花的香味。所以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从父亲的这首诗中,我们不但读出了摇花乐,也读出的竞出桂子庆丰年。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这场缤纷的花雨不仅给我带来了摇花乐,还给父母亲,乡亲们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快乐。真是花雨缤纷入甜呀!此时此刻,他们会做些什么梦呢?
生:她会梦见?? 生:她梦见??
师:是啊!摇桂花非常的快乐!梦多甜呀!
师:你们说这难道不是一甜蜜的梦,不是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梦吗?
师:是呀,正因为如此,大多年以后作者在离开故乡,到了外地后。仍然对家乡的桂花,为家乡的那一场桂花雨念念不忘。而母亲每年都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她品尝着桂花的香甜,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的桂花,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作者每次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每当这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的金桂。”
师: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答
师评价: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
师:如果有一天我从外地回来对母亲说:外地的水真甜。那母亲会说:?.师:如果有一天我从外地回来对母亲说:外地的桔子真红:那母亲会说?.师:如果有一天我从外地回来对母亲说:外地的人真好呀,那母亲会说??.所以我每次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每当这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的金桂。”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
(设计意图:理解母亲话中的思乡情无疑是本文难点,然而,由前文对摇花的快乐,父亲的诗歌以及全村人的甜蜜一一体悟,并由此让学生对母亲和“我”感怀家乡,对美好幸福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便有了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四、总结全文
我童年时的桂花雨不仅为我带来了欢乐,也给我全家人带来了欢乐,给全村人带来的幸福。是的,现在琦君.已经80多岁了,为了寻根,她又回到故乡,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泪水涟涟。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五、作业: 练习仿写:
学习了课文,一定也勾起了我们对童年趣事的快乐回忆,请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按一定顺序写一件小小的童年趣事,记得用上一些准确的动词。
(设计意图:课文的学习不是教学的全部与终结,它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拓展,让学生通过课文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它应唤醒和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当前思考,它是学生语言实践、锤炼思维、锤炼表达的载体和凭借。)
六、板书设计
12 桂花雨
桂花香 摇花乐 思乡情
七、教学反思
《桂花雨》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童年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的迷人的香气,接着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而本课教学的重、难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所以,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悟和理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三是给予正确的评价。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的话,那么精彩的鼓励性评价就成了这件珍品上一颗颗闪烁光彩的珍珠。毋庸置疑,及时有效的鼓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论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
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童年的游戏。这也是全文的重点、教学的重点。只有把这种欢乐充分理解之后,“思乡情”这个难点才可以水到渠成,不讲自悟。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时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让学生从体会关键词句着手,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大事?理解什么是“大事”,正因为这对“我”来说是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里,我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的表情达意,如“大事”,与“乐事”进行比较感悟。由此来感受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通过反复朗读,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特别是让学生扮演
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我”的乐逐渐提升到“母亲”的乐、“父亲”的乐,而父亲的诗其实对“桂花香”和“摇花乐”是一个很好的总结。这场缤纷的花雨不仅给我带来了摇花乐,还给父亲、母亲、乡亲们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快乐。正因为如此,摇花带给作者无比快乐、无穷的回味。许多年以后作者在离开故乡,到了外地后。仍然对家乡的桂花,为家乡的那一场桂花雨念念不忘。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在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快乐后,细读课文,体会母亲的那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必须把学生“学”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给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留有足够的空间,学生自然就会碰出智慧的火花。
设计理念
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阅读中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的思想产生共鸣,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浓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磁场。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两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建议
1.可以从学生童年生活中不能忘怀的人或事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多读一点琦君写的文章,以便对她有较多的了解。
2.课文中的许多情景都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如,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摇落桂花时那飘洒的阵阵桂花雨。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还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3.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如联系古诗或者联系课外阅读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学生搜集关于描写桂花的诗句。
2.如果有条件,可以观察桂花。
教学流程
一 欣赏桂花,揭示“桂花雨”。
(板书)桂花 同学们,见过桂花吗?说说你印象中的桂花?
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欣赏桂花。(课件出示桂花的图片或录像)感觉如何?
历来的文人墨客对桂花非常喜爱,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你能说一说关于桂花的诗句吗?(学生交流)
(教学预测:学生可能会说到以下诗句)
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唐。宋之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宋之问)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唐。张九龄)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宋。杨万里)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宋。朱熹)
清香不与群芳并。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古代的人喜欢桂花,现代的人也同样喜欢桂花。著名女作家琦君就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桂花雨,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板书:雨)
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识桂花雨,品味桂花香。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指名分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相机纠正错误。
注意多音字:浸
4.“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测:桂花香 摇花乐)
6.文章多处说到了桂花的“香”,请你默读课文2-6自然段,划出来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教学预测:学生可能会找出这些句子,根据学生说的顺序教师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理解: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这就是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这里的花香太迷人了,闻久了,让人---(沉醉),让人---
本文主要写的都是桂花,这里为什么要写树呢?
(既起到衬托的作用,又赞美了桂花树的谦虚,不张扬)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浸”就是---(泡),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浸在哪里?
② 从“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香味浓 屋里、屋外,走到哪里都是桂花的香味)
③ 感情朗读。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 桂花的花期不算太长,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读读第6自然段,谈体会。(交流)
② 平日里喝着桂花泡的茶,沁人心脾。过年时品尝着桂花做的糕饼,唇齿留香。花是有季节的,但花的香气一年四季都弥久不散,令人陶醉。齐读第6自然段。
三 走进桂花雨,体验摇花乐。
桂花的香味令人难忘,但留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摇花乐了。
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哪些句感受到作者摇桂花是很快乐的?
(教学预测:学生可能会从下面几处交流)
1. 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⑴ 从哪些词体会到乐的?
(总是缠着:天天缠,催)
你缠妈妈是怎么缠的?(指名做动作)
(撒娇;拉着妈妈的衣袖左右晃)
⑵ 你会怎样缠着妈妈问?
出示句式: 我总是( 地 )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着急 不耐烦 …… )
⑶ 感情朗读。
引读:“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自由读想一想: 你从哪些词体会出了作者的快乐?
3.摇啊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句写出了桂花什么特点?(多、密、香)
从哪感受到多、密?(纷纷、满头满身)
(出示句子)
桂花落在头上,像 。
(戴了一条花头巾 妈妈抚摸我的头 插上了金黄的头花……)
桂花落在脖子里,像 。
(给我挠痒痒 戴了一条金黄的项链……)
桂花落满全身,我就像 。
(穿了一件花衣服 一个美丽的花仙子……)
我的快乐还表现在哪儿?
(喊 两个感叹号)
这是在怎样的喊?(高兴、激动、兴高采烈、拍着手、蹦着跳着----)
请你这样喊一喊?(感情朗读)
四 对比桂花香, 感悟思乡情。
1.(过渡)家乡的桂花给作者带来了童年的快乐, 给全村人带来香甜的生活。桂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我念中学时到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爱桂花的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可是母亲却说---
(指名说、出示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讨论,这里的桂花香还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句子: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交流体会)
3. 既然,杭州的桂花香,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母亲爱自己的家乡,也就喜欢自己家乡的桂花。)
有了这份浓浓的情,(出示课件)
这里的水再甜,也比不上 。
这里的 再 ,也比不上 。
同学们都说到母亲的心坎里去了。 正如歌里所唱的——(播放歌曲《故乡情》)
4.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母亲难忘家乡的桂花,我更难忘-------(引读第8自然段)
5.课堂小结
同学们,桂花雨是美的,是香的,小时侯,它带给我的是无穷的快乐,而如今我远离故乡,它带给我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再读课题。
五 走出桂花雨, 走近摇花人。
1.作者为什么深爱她的家乡,这和她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多媒体出示琦君资料:
琦君 191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现当代女作家。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她1949年离开家乡去了中国台湾,后又定居美国。
不管她身在何处,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便是故乡那些人和事。这是在作者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的一段后记(课件出示 教师朗读):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在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在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听完这段话,再联系这篇课文你觉得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2.如果大家想深入地了解琦君,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
《桂花雨》是琦君的一篇散文,在原著上略有改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有些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这大概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吧,为了更了解教材,我认真阅读了原著《故乡的桂花雨》,及琦君的相关作品资料,了解到她1949年离开家乡去了台湾,后又定居美国。她日夜思念自己的家乡,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抒发了她思念家乡的情感。这篇散文也不例外,借用了母亲的话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回忆摇花乐也是为了突出作者怀念童年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文章的重点及难点。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美好生活的眷恋。如何抓住散文的神韵,如何把这看似很散的文章串联起来呢,本文情与彩的结合点在哪里呢?我想了很久,起先我是直接定在乐上,可是备好以后总感觉一上来就直接讲乐,没有任何的铺垫,学生对桂花虽然有些印象,但是不够深刻,也从来没有过摇花经历,感觉十分的空洞,所以最终放弃了,后来就先定位在桂花的香上。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爱桂花的情感源头。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桂花的感情,才能为下文的摇桂花做好情感铺垫。教学中果然发现后者的效果。通过课件播放摇花动画及配乐,再加上师范读,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在作者的情感中去,自然而然转到下文摇花乐的教学,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以读悟情,读中见悟。其中也穿插了对学生想象力和词语积累的训练,但是感觉下来能讲的学生不多,可能是我引导的不够,或者是平时的训练不多,以后一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这一环节,我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是,师生对话那个环节,学生不仅读得很不错,而且我从他们的表情中也感觉到了他们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了。而且这样一遍一遍的读学生也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十分有意思。在理解父亲的乐时,就抓住了他的一首诗,设计了让学生自己读悟意思的环节,感觉有些生硬,或许在无形之中破坏了美感。理解全村人的乐,主要是抓住了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到人寿年丰的情景。下面环节的教学,作者的情感流露出来了,先是借母亲的话语,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这句话,还是比较的顺利的。然后直接用话语表达作者的感受,让学生静静的读体会情感,我还出示了《烟愁》后记中的一段话,相信可以通过这段话语,学生更可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最后在《思乡曲》的音乐声和动画中再次体会作者和母亲的情感。结束全文。总体感觉,或许是内容安排了多了些,还是在某些环节耽搁了,以至于最后有些匆匆忙忙的结尾,还是值得思考改进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把握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通过把握语言描写,体会人们思乡的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桂花雨》这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篇课文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出示目标
三、听写生字词
桂花 木兰花 台风 糕饼 至少 完整 茶叶 箩筐 婆婆 浸入 尤其 缠着
四、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并画出有关的词句。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
3.重点品味摇桂花的乐趣。(出示课件13)
思考:(1)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2)理解“总是”。
生答,师总结:“总是”一词体现出“我”对摇桂花的喜爱之情。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生答,师总结:“乐”字体现出“我”对摇桂花的喜爱之情;“使劲”写出了“我”摇桂花的状态。这句话是“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的具体化。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边自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指名说说想象的情景。
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随机指导)
齐读。
引导学生理解:摇桂花带给“我”的乐趣,以及长大后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五、对比阅读,反复体会
1.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答,师总结:这是母亲内心的感受,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母亲朝夕相处,母亲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母亲是用感情体味两地桂花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2.浏览全文,找理由说说: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品读,体会家乡桂花的香。
生答: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总结:这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故乡桂花的香。觉得故乡桂花香,是因为“我”的母亲对故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所以觉得它更香一些。
(1)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3.杭州的桂花香,找出相关的句子。
4.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因为桂树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而母亲为什么还要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答,师总结: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了她全部的生活。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这里运用对比的写法,体现出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5.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作者。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生答,师总结:
作者通过回忆“摇花乐”,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点点桂花雨片片思乡情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把握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令我们感动。
七、当堂检测(见习题资源)
八、布置作业。
1、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背一背,并抄下来。
2、写一写,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录下难以忘怀的人或事。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1、 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前日教完了《桂花雨》一文,准确地说是在邓强亮主任上完一人一课研讨课之后。坐在教室后面,一边听邓主任讲课,一边思考如果换了我会怎么上这个问题。
这篇课文是台湾的作家琦君写的,她早年在杭州读书,家在江浙。1949年赴台湾,那个年代过去的人,老了大多思乡,落叶归根,人老思乡,是常理。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一样,又如酿造的高粱酒,愈是有年头愈是香醇。作家写此文追忆童年于摇花乐,寄思乡于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前者在文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后者在文中并没有点明,只说每次作家长大后从外地回来,总要带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以及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要、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母亲思乡,我是母亲的女儿,当然也会有遗传。甚至于乡情更浓于母亲。这也就是作家用笔的含蓄所在。基于此,我教此文时,就把寄思乡于文这种情感的熏陶放在首位。当然作者的这种情感是通过喜爱桂花摇桂花收桂花的童年摇花乐来展现的。所以要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先得读出摇花之乐。
有了这一想法,我先引导学生把桂花的香读得香香的,浓浓的。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两句集中体现了桂花的香。特别是浸,沉浸仿佛把村庄和人都浸泡于桂花香气形成的海洋之中。读到此处,我引导学生回想起三年级学过的《槐乡五月》,槐花香,整个村庄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两处的用法如出一辙。前后联系起来读,更亲切,仿佛有香到看得见摸得着之感。因此我认为读书一定要善于联系,迁移。又如读到父亲闻到桂花香,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中最后两句是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儿童,解,我请学生一读,二读,三读,再读,读着读着,学生似乎有所领悟,我再挤一下:想到了什么?马上有学生说想到:人间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儿童未解共耕织,也伴桑阴学种瓜。接着又有学生说: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不过我马上纠正说《风》中的解不是理解,明白之意。但我还是表扬了同学们会读书,会迁移,把书读活了。[
在读出花香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直奔摇花乐。首先当然是要明白为什么这是件大事。读懂三个字老是缠,明白我摇花的迫不及待。读懂了,就能感悟到这什么是一个大事。也能读好我和母亲的对话。这又一个进行对话朗读训练的好机会。正因为我迫不及待,等到终于有机会摇了,一定兴奋不已。于是又有一个机会训练学生的朗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如何读出我的兴奋,虽然忙碌而快乐。摇花之后母亲对桂花的虔诚,父亲由引激起的诗兴。更加反衬出我摇桂花的乐趣。这就是摇花之乐。
在体悟到摇花之乐之后,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即使家乡的宅院旧更可能是破旧,残旧,但因为是自家的,所以总是恋恋不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我也受到了感染。于是和学生一起背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忆江南》《静夜思》等,在此基础上,我用下面的几句话作为总结:山是故乡美,水是故乡甜,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日是故乡暖,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浓浓的故乡情,尽在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之中。
莫道情有千万种,人间最是乡情浓。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人教版课件七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验算的习惯,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出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一个:3×2=6,56÷4=14请学生分别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有关的除法算式,根据除法算式写出相关的乘法算式。
6÷3=2;14×4=56。
师:请你说说从上面的两组算式中,你想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要根据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出示情景:如果请你用100元钱买一种书,你准备买什么?
学生选择,教师板书记录。
我们先来看看便宜的(《乌龙院》每本5元),最多能买多少本?怎么用算式表示?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1)你能保证计算结果一定正确吗?可能出现的情况:
(2)请你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生:太简单了,因为20×5=100嘛!)
教师将学生的验算可能性板书于黑板(乘法验(生: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
算、除法再算一遍等)。
(4)提出下列问题在班内交流。
你能根据题目的信息,说说20×5=100表示什么意思吗?
提问:这里的20、5、100在原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你能说说除法验算的一般方法吗?
引导学生归纳: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出示第二个问题:100元可以买多少本《阿衰》(每本8元),都用完了吗?
(1)这个问题你还能解决吗?请你列式计算。
(2)能用刚才的方法进行验算吗?为什么?应该怎样进行验算?
(3)汇报验算方法,教师板书于黑板。
12有没有这样验算的?12说说这样错在哪里?
(4)组织讨论:根据题意说说1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12×8+4表示什么?(每本8元,12本是96元,加上剩下的4元,正好是100元。)
问:你认为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呢?(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提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和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小结: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解决问题:水果店运来210千克苹果,装在同样的箱子里,每箱8千克,能装几箱?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习除法验算有什么作用?
怎样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怎样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2.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
难点: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师:同学们平时都有到商店买东西吗?生活中处处皆数学,那其实在大家购物的过程中也隐藏着许多的数学学问,今天我们一起去把它们找出来。河马大叔新开了家动物商店,里面的商品可多了,小朋友们想去看一看吗?
师:哇,商店里的东西可真不少,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什么?
小熊贝贝今天饿坏了,它买了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它该付多少钱?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列的算式,你能告诉我们你列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4×3可以求出4个面包的价钱,12+6表示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的价钱。
师小结:(指着算式说)像这样的算式叫做分步算式,(指着另一个算式说)像这样又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综合算式。
师:我们的新朋友综合算式该怎么计算呢?(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计算过程)其计算过程可以归纳为5个步骤:一看:有加法又有乘法,二想: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三画:把先算的用尺子画出来,四算:计算得数,五检:检查计算顺序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师:(让学生结合题目的实际意义说说为什么错。)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帮老师改一改。
师小结(比较两个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小结: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大家都是解决问题的小超人,乐乐在买东西时也遇到难题,大家愿意帮他解决吗? 乐乐有20元,买了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我们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综合算式,你能用综合算式帮乐乐解决问题吗?
归纳计算顺序:结合问题,想一想,有乘法又有减法,要先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有乘法,有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1、认识了“综合算式”这个新朋友,知道了在计算时要遵循5个步骤:一看二想三画四算五检。
2、在混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巩固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 。
2、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复习,使学生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计算能力。
4、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使学生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析归纳、有序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5、使学生经历笔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作用,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6、通过问题的解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情感。
创设情境,把第5题改成四个简单生活问题,让学生列出以下四个算式:
①136÷17 ②584÷26 ③370÷396 ④762÷63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提出学习目标:
1、巩固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 。
2、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不用计算,直接判断商是几位数并说明理由。指名学生回答、交流。
(2)、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指名在板上展示计算情况,学生评价。
2、 P90第3题,先让学生填完统计表后,纠正错误后,再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独立完成后,同桌或小组交流。
总结练习,小组内交流课前小研究、汇报、完善表格。
1、师:下面这道题是李明、赵亮、林红三位同学同时计算的,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叫你来批改,你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谁对谁错呢?
&
nbsp; 师生讨论、交流、反馈。重点讨论再算一遍、验算、排除法等方法。
根据赵亮的计算结果,你能直接口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2、请你也来当包公:
师:我国宋朝有一位著名的大清官,而且办案非常厉害。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包公)今天,老师也让同学们当一回包公。
⑸被除数的末尾和中间有几个零,商的末尾和中间就一定有几个零。( )
教学要求: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看图,图上都画了什么?你们喜欢这些荷叶吗?
1、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2、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3、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荷叶绿绿的,就像歌台上铺着绿绿的地毯。小青蛙在荷叶上兴高采烈地跳来跳去,它会怎么歌唱呢?(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回答)
4、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师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
1、小小的水珠睁着亮晶晶的眼睛望着荷叶上的小蜻蜓笑了。
2、小蜻蜓立在它的停机坪上,展开了透明的翅膀。
1、引导学生看图,教师描述逐段引读。
2、这四个角色喜欢哪一个,就练习读读。
六、想想说说:
我在讲《荷叶圆圆》这一课时,我注重给学生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少批评,多表扬,鼓励学生敢说、愿说、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在识字教学中,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主,设计了编顺口溜、做动作、摘星星等活动。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
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本节课中我充分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组再分角色互读,再以表演剧的形式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在扩展活动中,我设计了“荷叶是你的什么呢?”、“青蛙站在舞台上会怎么唱”和“有了翅膀你最想做什么呢?”等问题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做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多温馨啊!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
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啊。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先生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课文中有些字词的读音有点特殊,大家能读吗?谁来读一读?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c.散步的地点是哪儿?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1.说说这一家四口人中,谁的权利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点拨学生明了: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分歧因爱而统一,所以一家人在小路上散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一下?
课文有一个自然段对散步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哪个自然段,谁知道?
(几乎所有同学都应该会很快找到该自然段,所以鼓励同学们一块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读完这段话,不知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4.点拨句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意。
5.文中一家四口散步,那一个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1.圈出、划出最使你感动,你认为最美的词或句子,一会儿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本文语言美主要体现在美在写景、美在传情和美在句式,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哦,我发现这样的句子很有趣,还有哪些?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的感受。
阅读课后短文《三代》,与课文相比,哪个更感人?说说你的理由。
(鼓励引导学生明确两篇文章主旨与情节的异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
两篇短文都很感人。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今天回去之后,同学们是不是应该为家长做点什么呢?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都好--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行动的,而且不止今天!
(CAI课件展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学生解释、鼓励其朗读理解 )
亲情是动人的诗歌,给人以发自内心的震撼。
亲情是 , 。
2.课后作业:
母亲 ----- “我” 妻子 ----- 儿子
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1)请同学们用温和、亲切又含着庄重的语气,平稳的语调将课文自由地朗读一遍(6分钟完成)
(2)轮读课文(一人读一节,共八人读),比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老师叫停,引导学生更正,并板书正确的字音)(6分钟完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去散步的一家人有哪几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是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4.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通过散步这件事,你对这个家庭的四个成员都不陌生了,请你给这个家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上一个修饰语。并说出这样加的理由。
2.我们常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个家里的哪个成员呢?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花的理由呢?(5分钟完成)
速读课文,采用画波浪线的方法将文章中那些两两相对称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品味语言的精美,3分钟后比谁找的最多。示例: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你喜欢这个家吗?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要使每个家庭都变得和睦、温馨、幸福,你觉得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独立思考2分钟后,比谁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吗?请用你的笔来记下发生在你家的亲情故事吧!(200字左右)
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写写你对亲情的感受。
莫怀戚的《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学习的广泛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增强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1)有时简单的诵读,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2)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并进行仿写训练,达到读写结合。
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文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主题较深,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对于文章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对称的句式,学生需要反复的朗读,思考,才容易体会。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主要贯穿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诵,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应让选择让我们感动的段落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前回顾--揭示(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
同学们,语文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你能说说朗读时该注意哪些方面吗?
明确:
1、停顿,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2、重音,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
3、语调,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
4、语速,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5、情感,依文章内容而定,或欢愉,或沉郁,或悲伤。
导入:
有一种爱,迟了就无法再来;有一种情,走了就无法追溯。它,就是亲情!从最初的出生,到懂事,到成年,它,一直陪伴着我们。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它就是这样,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默默地关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篇凝聚浓浓亲情的文章--莫怀戚的《散步》。
设计意图:通过精彩的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嫩芽( ) 霎时( ) 拆散( ) 委屈( )
问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
问题3: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句子?
问题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此句写得好,为什么?
问题5:你认为谁做得最好?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谁的?
师生活动:通过朗读渲染气氛,让学生融入课文。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讨论,选代表回答问题,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1、嫩芽(nèn ) 霎时(shà ) 拆散(chāi ) 委屈(qū )
2、《散步》一文比较温情,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
和谐的家庭、互敬互爱的家庭、相互理解的家庭……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春天来了,祖孙三代人在田野里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①南方初春田野;②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
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同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是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③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④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⑤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
5、请同学畅所欲言,有条理地阐述自己观点。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① “我”做得好,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 “妻子”,做得好,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母亲做得好,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孩子做得好,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2)①“我”听母亲的;
②母亲“听”孙子的;
③儿子听“我”的;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④母亲听“我”的;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⑤妻子听“我”的。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家里每一个成员说话的分量都重。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文章歌颂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问题3的分析,教师可让学生勾画文中句子,让他们找到真正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问题5的讨论有一定难度,这是对主题的把握。
文章歌颂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几个“听”,是对家人的一种尊敬、信任、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听”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爱”。 “爱”是相互的付出,奶奶疼爱孙子,父母关爱子女,长辈们给我们的爱已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做呢?“孝”应该是最好的方法。
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包蕴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请你回想与家人相处时温馨的一幕幕场景,用心去描绘一个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穿插一句对称的句子,50字左右。
明确:学生写好后,可分组讨论交流,推选2-3名代表起来发言。
文章的学习,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帮助?思想上,又有怎样的感悟?
如:①景物描写,可使文章蕴含美妙的意境,为下文做铺垫;②写作时采用对称的句式,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如: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如果具体一点,同学的想法可能是以下这些:
①父母已经老了,始终抱着感恩父母的心;
②中学生应“自己的事自己干”,长期分担家庭的劳动;
③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
④中学生尚未成年,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许多事情需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
⑤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不让家长操心;
⑥父母累了时要热心照顾,父母生病时要主动端水送药,耐心照料,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心与回报。
……
此刻,文章的意境如同橄榄的回甘在心中漫涌。在朴素的文字里,充满着关爱、和谐,饱含着孝敬、责任;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五、课外作业:
1、请把你写的片段与家人交流,大胆地倾诉自己对他们的爱;
2、把爱付诸行动,注重生活小细节,真正做到“尊老爱幼”。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个教师都需要精心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以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教案课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这一话题,仅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得到更多的反馈和讨论。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闯关卡、评价卡、星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去数学城堡中玩闯关游戏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出发!
师:(播放幻灯片)咦?想进数学城堡可没那么容易,打开城门是需要密码的。密码提示(1):“密码是1、2和3组成的两位数。”大家猜一猜密码是多少?
预设:
生1:12、13。
生2:21、23、31、32。
师:密码到底是多少呢?密码提示(2):“密码是组成两位数中的最小两位数。”
生:12!
师:你的反应可真快,答对了。送给你一颗乐思星!
(播放幻灯片)欢迎进入数学城堡来闯关!
二、探究新知:
第一关:用1、3、7、9 这四张卡片能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1、出示闯关指南(一):
(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一关的题。
(2)、保证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3)、每小组选出一名组员板演汇报。(要求:说出是怎样摆的。)
闯关成功的小组可得一颗星!
2、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记录员负责在闯关卡上进行记录。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3、利用展板展示汇报:
预设:
小组一:边演示边汇报:我们小组用1、3、7、9这四张卡片能组成13、31、17、71、19、91、37、73、79、97、39、93这十二个数字。
小组二:我们小组也能排出十二个数字:31、79、71、37、19、73、13、39、97、17、91、93。
小组三:我们小组和那两个小组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是这样做的: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是1,然后十位上是1的数字有13、17、19,完成后十位上再换成3,能组成31、37、39,十位上是3的数字摆完后再把十位换成7,组成71、73、79,最后再把9放在十位上,可以组成91、93、97。一共组成了12个不同的数字。
师: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三个小组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对比一下,大家觉得哪个小组的方法更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第三组的方法更好,因为他们这样做就不容易遗漏,也不会重复,更节省了排列的时间。
生2:我也觉得第三组的方法好,因为他们是按顺序排列的,这样不仅没有落掉数字,也没有重复。
师:嗯,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那我们奖励一、二组各一颗星,奖励第三组两颗星,并且请为第三组同学的精彩表现鼓掌!
4、教师小结方法:
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向第三组的同学那样进行演示,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完成后十位上再换一个数,从小到大,按顺序依次排列,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关:用0、1、3、5可以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1、出示闯关指南(二):
(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二关的题。
(2)、要按一定顺序,保证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3)、每小组选出一名组员板演汇报。
闯关成功的小组可再得一颗星!
2、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二关的题,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派组员汇报。
预设:
小组一: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但十位上不能是0。然后把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写完,它们分别是:10、13、15。十位上再换一个数字3,组成的两位数有30、31、35。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有50、51、53。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9个两位数。
……
师:这几个小组的同学可真棒,他们都按顺序完成了排列,并且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顺利的闯过了第二关,为他们每个小组都加一颗星。
4、比较总结:
师:第一关和第二关都是用4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第一关能组成12个不同的两位数,而第二关却组成了9个,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生:因为十位上不能是0。
师:你的眼睛真亮,为你加一颗发现星!
三、知识运用:
1、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快速思考:用0、2、4、6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呢?
生:20、24、26、40、42、46、60、62、64。
师:大家还不快送上掌声!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按顺序完成排列,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太厉害了,送你一颗智慧星!
2、第三关:唐僧师徒四人坐在椅子上。如果唐僧的位置不变,其他人可以任意换位置,一共有多少种坐法?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可以将唐僧师徒四人编上序号,分别为① ② ③ ④,其中③的位置不变,然后按顺序排列为:① ② ③ ④;① ④ ③ ②;② ① ③ ④; ② ④ ③ ①;④ ① ③ ②;④ ② ③ ①。一共有六种坐法。
四、小结,教师寄语:
师:祝贺大家,闯关成功!
今天我们一起在数学城堡中顺利地完成了闯关游戏,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充分的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智慧和力量,老师为你们每个人的精彩表现都点个赞,你们是最棒的!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只要你仔细观察,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用我们的知识一定会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谈话: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了一个大型的活动,还记得是什么活动吗?
课件播放学校春季运动会的现场情境图,请学生观察并说发现。
1、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并请学生列式。48×37=
2、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盒吧。(预设:把48估成50,把37,估成40,大约是盒)
3、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得验证。你们能用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写好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指名到前面结合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怎么算的。
6、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现了进位,计算时要加上进位的数。
7、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隆重的运动会结束了,秘书处的李老师说:运动员们表现真不错,今天共发放奖品56包日记本,每包12本售价24元。这些奖品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1/4×1/2=1/8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5/6×1/3
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试一试:
1/4×2/33/52/97/8×5/14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
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x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x页“练一练”第3、4、5、6、7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x页数学故事“唐僧分瓜”。
板书设计:
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6课《桥》。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人们在山洪来临时都惊慌地涌向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桥,沉稳地指挥,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这篇课文故事引人入胜,感人肺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为此,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的精神。
4、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1、教材简析:《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及感悟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虽然学生的基础较差,但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而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课题桥的深刻含义也许更不容易理解。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急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为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意思。
二、说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但对于本班学生来讲,大都基础较差,尤其阅读能力也较差。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学会圈点勾划编写文段序号,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析精彩语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三、说课前准备:制作ppt、图片、MP3音画欣赏视频、哀乐等多媒体课件。在准备这节课时,我通过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适合本课内容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来制作课件,可以说是准备比较充分,但临到上课时却又显得丢三落四。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中的1、2、3项学习目标,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抓住重点词句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简述教学程序,明确学习任务。
(三)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四)师生走进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五)深情总结课文,深化人物情感。
(六)课后拓展练笔,延续人物情感。
一、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ppt出示“98抗洪”图片,学生说说图片内容。
(1)武警官兵心系灾区人民--架起“连心桥”。
(2)党员干部心系百姓,“雪中送炭”--架起“爱心桥”。
(3)总书记深切关怀,领导与人民心连心--架起“幸福桥”。
(4)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与人民共同架起“生命桥”。
2、过渡:是呀,洪水无情人有情,党与人民心连心。在98抗洪抢险当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聆听另外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位极普通的老村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简述教学程序,明确学习任务。
1、ppt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有两项目标:
(1)、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课后第二题: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2、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如下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三、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明确任务,自主解决。我们先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一目标,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时候,给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好后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3、学生练读。开火车或者每小组读几小节(几个自然段)。
4、教师检查。看大家是不是能做到老师刚才提到的要求呢?老师先想检查一下简单的,看看课文的生字词语,你们能不能读准。
⑴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Ppt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
⑵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指名回答,老师进行方法提示,并温馨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黎明时分,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张逃命的情况下,沉着地指挥村民渡过木桥,自己和儿子被洪水淹没的事情。)
四、师生走进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1、感受洪水的凶猛和形式的危急。
(1)用--和~~~~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
(2)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为什么这样写?
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走进这位可敬的老汉,老汉是个舍已为人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ppt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品质,同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
五、深情总结课文,深化人物情感。
1、祭奠英灵,渲染情感:请同学们带着对老汉的崇敬之情,用慷慨悲壮低沉的语气朗读课文结尾24-27自然段。然后,全体师生起立,播放哀乐,向这位可敬的老汉默哀1分钟。)
2、课文总结,升华情感: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在党员和群众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让党员站在最后,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在亲人和乡亲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了乡亲。在自己和儿子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木桥,在最后的关头,他想把最后活着希望留给自己的亲儿子。他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唯一没有想到自己的人。
3、播放歌曲,结束课文: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像老支书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道他(她)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他(她)们是为了谁……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祖海演唱的音画视频--为了谁(MP3)来结束本课。
六、课后拓展练笔,延续人物情感。
1、指导书写: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书后有14个要求会写生字,大家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得工整、美观。
⑴书写课后的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⑶预习课后练习第三题,想一想,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在第二课时学习)
3、拓展练习:木桥轰地一声塌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能喊出来,他会喊什么呢?(你不愧是我的儿子。好样的,儿子,我为你骄傲。儿子,我对不起你,请你原谅父亲吧!)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大家!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教学反思: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难点: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通分》。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习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口答、多媒体课件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的预设:
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分数的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让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
1、教学例3时,我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的,让学生观察、判断。然后给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尝试完成课本第93页的两行填空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两行分数的共同点,并自己总结出怎样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在教学例4时,我先通过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分数既不同分母也不同分子那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来说出思路,这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我首先肯定这两种思路都是可以的。然后借助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 和 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5和4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3、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用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4、在教学例4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做一做”,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巩固练习我把它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我安排了练习十八第1题,教学时,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二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习十八第2题,因为通分的关键是找准分数的公分母,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题的安排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公分母的确定,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掌握解题的技能,夯实学生的基础。
第三层次:我安排了练习十八的第3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第四层次:我安排了竞赛题。把下面分数通分。三组题,男女生竞赛,每个小组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出正确答案,推举一个成员到前面抢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
板书要求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理解。
这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粗浅的理解和预设,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的耐心倾听!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意义.
2.掌握读法法则,会读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一、铺垫孕伏.
2.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指导学生数绘图纸小方格的数目(或投影出示).(参照教科书上例5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
(2)总结学过的计数单位.
(1)指导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教师提示学生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时注意什么?
(2)从一午九百九十五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千零五.
①启发学生观察万位在右起第几位?
②数到整十、整百、整千和一万时怎样拨珠?
(3)从九千九百九十一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万.
(4)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① 从三千九百九十,一个一个地数到四千零八.
② 从四千九百五十,一十一十地数到五千零五十.
③ 从八千五百,一百一百地数到九千五百.
(1)在计数器上出示 745、280、609,启发学生试读,并说一说怎样读的?
(2)在计数器上出示 3745、20xx、6009.
①出示数位顺序表.
②拨上3745,读出它的组成.
③拨上20xx,读出它的组成.
④拨上6009,读出它的组成.
(3)读数注意什么?
中间有一个或两上0都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5)出示万以内数的读法,引导学生阅读.
(6)做一做.
读下面的数,再说说各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1.(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
(2)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2.读下面各数.
2469 5023 6007 10000 9030 7006 3507 2800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8及相关练习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
(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习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过了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所以这节课针对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中间带两个零和中间末位各有一个零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得主动发展。
(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数据,学生会因离他的生活较远,感到乏味,缺乏学习的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结合练习的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2、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先让学生试读、观察,然后将收集来的数分成两类:没有0的数和有0的数,使读数过程也分为两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识读数,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总结规律。这节课的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起到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连一连、摆一摆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巩固知识的理解,整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兴趣盎然。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练习的材料,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读数,在读数中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并运用同桌交流、集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总结,读中感悟,所有读数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主体参与,尝试探索来获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复习数位顺序表。
2、看计数器上的数,复习数的组成。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看计数器复习百位数301和310的读法和写法,注意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以及那当上没有计数单位就用0占位。
1、学习千位数的读法。
(1)出示计数器表示的3745,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
(2)根据计数器分别写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学习千位数的写法。
(3)学习千位数的读法,提示学生要从高位读起,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其中的“千、百、十”是什么意思?(计数单位)
(1)引导学生从千位起,说出数的组成。
(2)两组计数器,分别是哪个档没有计数单位,没有计数单位的档应该写什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图片下面写上各个数位上相应的数字,书写时要与计数器数位对齐。
(3)两个计数器表示的数字20xx和6009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复习百位数带零的读法,中间有零要读零,末位有零不读,所以20xx读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间的零下面写上“零”,在末尾的零写上“不读”)。
(5)学生判断,6009中间应该读一个零还是读两个零?举起一或二根手指头表示。
教师给予答案,万以内的数,中间有两个“0”的只读一个“零”。
(6)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歌谣。 从高位读起,中间不管有几个“0”, 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 一个都不读。
3、通过介绍旅游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同时,扩大学生们对单位名称的了解与掌握。
1、让学生们独自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珠,再根据拨珠的结果写数。
3、课件上出示答案,让学生找出只读一个零的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4、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歌谣。
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就用“0”占位。
2、学生动手连线,集体订正。
3、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 □3、□8、□0、□0四张数分别摆出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并将摆好的数写在练习纸上。集体订正。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歌谣。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并掌握了比较大小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班里的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一部分学生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万以内数的读写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学习新知。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是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研究了教材,进行了预设,估计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在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时候,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例如:三千零三,写作:303,三千五百,写作:350,三千三百,写作:330等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对数位的理解不够透彻。重点指导在读数写数时,先分析这是一个几位数,然后再读数写数,读写后数一数数位。比如:在出示了计数器后,先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回答:这个数是由几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写出的数应该是几位数?这样就知道没有数的数位要用0来占位,就不会出现缺少数位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5.做一做。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 ,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完成的较好。让学生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之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新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人教版四年级英语课件实用5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PEP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4 My Home》教学设计
武桥镇界沟小学陈美菊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小学英语PEP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第一课时学习Let’s learn和Let’s do的内容,在语言的学习和活动中听、说、认读生词,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大都是十岁左右,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游戏、竞赛等特别感兴趣。大多数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简单的日常会话,对学习英语有了一定的兴趣,个别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在课堂上不积极参与,有的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所以课堂上主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说,积极做。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this is my home.”并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房间。
(2)能听、说、认、读study,living room,bedroom,bath—room,kitchen等单词。(3)能听懂Let'sdo部分中的指示语,并能按指令作出相应的动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在语言的复习巩固活动中听、说、认读单词。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歌曲和点读机。
2、教师准备study,bathroom,bedroom,living room,kitchen等单词的图卡。
4、教师准备Let’s do中短语的词卡。教学步骤:
一、Warm-up(1)教师播放歌曲“In the classroom”,师生齐唱。
(2)教师与学生进行日常对话,如:Hello!How are you?„
二、Preview 教师拿出一些文具用品,帮助学生复习句型“What’s this?It’s a „”
三、Presentation Let’s learn
(1)教师先出示画有书籍的study图片,手指图片上书房里的书问:What are they?学生回答books。教师问:Where are the books?告诉学生:They’re in the study.(2)教师重复生词study。学生学说。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他生词。
(3)让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然后打乱顺序,要求学生边听边指,力求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4)游戏:
A.High and low voice 教师通过高低声的游戏帮助学生练习生词发音。当教师发出大声时,学生发出低声。反之,当教师发出低声是,学生发出高声。
B.Guess.教师每次从黑板上取下两张图片,在文件夹里只放进一个房间的图片。让学生才文件夹里的图片是哪个房间,比赛看谁反应快。Let’s do(1)教师表现出饥饿的样子,并问学生“Are you hungry?”学生回答Yes.由此引出.短语。再次询问学生要是想吃东西,应该去哪个房间。由此呈现:Go to the kitchen.Have a snack.用同样方法呈现watch TV,red a book,take a shower和have a sleep等指令的含义。
(2)学生听录音,边听边做Let’s do部分的动作。教师鼓励学生自编动作。(3)小组展示各自设计的语言动作。(4)游戏:配对游戏
教师把Let’s do与kitchen,living room等图片分别呈现在黑板上,选出一个学生A做教师,将其他学生分成两大组,然后每组选派出两个学生B、B。当学生A说一个口令时,学生B和B根据口令将Let’s do与相应的图片配对,最先正确配好的学生为胜者。
四、巩固与扩展
(1)做本单元A Let’s learn部分导学案练习。(2)游戏:小设计师
让学生用自己设计事先设计的一套房子,用英语介绍自己设计的房子,比一比谁是最棒的设计师。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使用下列的语言:Look at my„It’s pink.It’s very big.It has „ 板书设计:
Unit 4
My Home study Read a book.bathroom Take a shower.bedroom Have a sleep.living room Watch TV.kitchen Have a snack.,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学生最熟悉的环境myhome的有关介绍以及拟人化的动物在家中的行为动作的生动画面,展示家的一般结构、设置用途,及其用英语如何说明、描述,然后依次经过letslearnletsdoletstalkletssayletswritewriteandsay等环节,为师生提供了交错循环出现并呈螺旋上升的教学载体,内容图文结合,生动有趣,结构性知识点的出现都不是机械的,而是通过不同的场景,大大满足了学生喜欢新奇的心理。编者意图是使学生初步认识介绍家庭环境设置、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识记、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参差不齐,教学设计必须照顾到那部分词汇积累较少、听说技能有困难的学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单词:study(书房),bathroom,livingroom,bedroom,kitchen.
2会用句型:whereis(are)?,is(are)?.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理解语句内容,培养学生善于借助情境理解语义的能力。
2通过doalkplaywritewriteandsay等活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大胆说英语的自信及激发他们用英语交流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本课生词,掌握whereis(are)?,is(are)?句型,会朗读句子,理解语义。
难点:能用上本课所学的家里设施和用品的单词介绍自己的家,知道takehave在本课中的运用。
Unit 4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studybathroombedroomliving roomkitchenphonebedsofashelf
fridgetable
it’s=it isaren’t=are notthey’re=they are
heytheyopen the dooron the tablenear the phonein the door3、帮助学生在掌握单词的基础上造出句子,编出对话,学以致用。
4、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1、能听懂、会说,会用每一课会话。
2、掌握本单元出现的生词,词组和字母。
3、会唱本单元的歌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于较长的单词如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的掌握以及对于第一次
出现的介词短语如open the dooron the tablenear the phonein the door的掌握。
2、对于礼貌用语“Thank you , Excuse me, After you”的掌握与应用。
3、描述卧室中所有物件,并能据此编出对话。
四、教学时间
本单元共6课时,每周3课时,2周完成。
Lesson19
1.Teaching aims
To act quickly after listening to the T.Master the sentences: This is my home.You can see a bedroom...New words: 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kitchen
Practice: This is my home.You can see a bedroom, a living room…
2.Teaching aids
A tape-recorderA picture
Several word cards
3.Important points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new words
4.Teaching steps
1)Greetings
Do some oral work and sing a song.2)New contents
At first, the teacher shows Amy’s house using the computer.“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I can see a study.”
“I can see a bedroom.”
…….5.Homework Work
To say the sentences smoothly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cite the new words.1.Teaching notes
Lesson20
1.Teaching content
1)Learn the dialogue and act it out.2)Let them master the sentences
1.Teaching aims
Master the phrases: in the living room, in the study, in your desk, in your hand…
Use the dialogue smoothly.3.Important points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new words
4.Teaching aids
A tape-recorderA picture
Several word cards
5.Teaching steps
1.Greeting
Sing an English song.Ask the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ir homes.2.Revision
Learn the drills and practice the drills.T: What’s this?Ss: An eraser.T: yes, what does it like?S: It looks like a fish.T: Where is my eraser? Is she in the…?
Ss: Yes, she is.(No, she isn’t.)
Show them several pictures.T: Oh, how beautiful!Where is it?
S: This is my bedroom.(This is my
Living-room.This is my bathroom.)
T: Is this your..?S: Yes, it is.(No, isn’t.)
Game.-Where is my pen?-Is it in the …?
-No, isn’t.-Is it in the …?
-Yes, it is.Tell the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s it…?” and “Is sh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imitate.Practice in groups and act it out.6.Homework
To say the sentences smoothly
Recite the dialogue and listen to tape.2.Teaching notes
Lesson 21
1.Teaching Aims
Let them master the words :
homeroomschoolclassroom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and writing)
And the sentences
Welcome to my ……home ……
This is my ……room ……
When they see the pictures, they can recognize and say their English names..2.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cardspictures
3.Important points
4-skill words:
homeroomschoolclassroom
4.Teaching steps
1).Greeting and organization
Sing an English song and do oral work.2).Revision
A:Act the dialogue of lesson 21
B: Review these words:
Homeroomschoolclassroom
3).Presentation
Read the words and spell them.Ask a student come to the front to read all the words, and the others after him or her.4).Practice
Listen to the tape, imitate and practice the sentences.Read and spell the words.5.Homework
Spell the words , then write them:
Homeroomschoolclassroom
1.Teaching notes
Lesson22
1.Teaching Aims
Let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words and phrase :
phonebedshelffridgetablesofa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and read these drill:
Sit on …Make …
Watch TV.Answer…Open…Set…
2.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cardspictures
3.Important points
Learn to say the words: phoneshelffridgetablesofa
When they see the subject, they can recognize and say their English names..4.Teaching steps
1).Greeting and organization
Sing a song and do a oral work.2).Revision
Review these words:
Homeroomschoolclassroom
3).Presentation
The teacher shows the phone of the room and points at somethingone by one, and the students say it in English.In this way, learn to say the new words:
phoneshelffridgetablebedsofa
Ask a student come to the front to read all the words, and the others read after him.4).Play a game:
Passing the eight words between eight groups, and then checking which group did quickly and right.5).Practice
Listen to the tape, imitate and practice the words:phone…
Read and spell the words.6).Let’s do
Sit on the sofa.Make the bed.Watch TV.Answer the phone.Open the fridge.Set the table.5.Homework
1.Listen and read the new words and drill.2.Recite “Let’s do”.2.Teaching Notes
Lesson23
1.Teaching content
1)Drills
A: Are they on the …?A: Are they near…?
B: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
2)Learn the dialogue and act it out.3).Let’s chant.2.Teaching aims
Let them master the short sentences:
Open the dooron the tablenear the phone
Learn the new drills.Use the dialogue smoothly.3.important points
1).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new words
2).A: Are they on the …? B: Yes, they are.(No, the are
aren’t)
4.Teaching aids
A tape-recorderA picture
Several word cards
5.Teaching steps
1).Greeting and organization
Sing an English song and do oral work.Ask the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ir home.2).At first, the teacher talk to the students.T: Where are the key(book…)?
S: It’s on the table(in the desk, near the phone…)
T: Where are the keys(books…)?
S: They are on the table(in the desk, near the phone…)
T: Are they on the table?S: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
Then learn to say the drills.And practise the drill with the Ss.From “the T asks, the
S answers” to “the S asks, the S answers.”
3)Then practise these drills smoothly.Play a game.S1:Where are the keys? S2:Are they in he …?
S3: No, they aren’t.S2: Are they in the …?
S3: Yes, they are.Tell them the different of “Is it…?” or
“Are they…?”
Listen to the recorder and in groups and act it out.6.Homework
Recite the dialogue.To say the sentences smoothly
3.Teaching notes
Lesson 24.Teaching Aims
1)Let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four-skill words :
Windowdeskdoorchairbed
2)Let the students read these sentences:
What can you see in my room? I can see…
When they see the objects, they can recognize and read them and do the action about them.2.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3.Difficult words and emphasis:
4-skill letters and words:
Windowdeskdoorchairbed
4.Teaching steps
1)Organization
Chant together and do a oral work.2).Revision
Spell the word: Windowdeskdoorchairbed
Phrase: w_nd_wd_ _rd_skch___
b_d
3).Presentation
When the teacher point at the subject, the students say the word and spell it.Then write these
words.Read the drills smoothly:What can you see in my room?
I can see…
Read and choose: Listen to the T and choose A,B,C or
4).Listen to the tape, imitate and read..5).Game
The teacher asks a student come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 and tell him/her a word, then asks other students guess the word.5.Homework
Spell and write the four-skill words :
Unit4 My home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Let’s talk Let’s play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Is it/she …?询问物品所在。
2.能准确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并能作出准确地回答。过程与方法
1.能熟练朗读并模仿本节课对话。
2、能表演本节课对话。
3、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本节课对话,能听懂会说Is she in the bed room?Yes, she is.No, she isn’t.Is it … ?Yes,it is/No,it isn't.I have ….Where's…?
4、了解知识点: Is she in the study? No, she isn’t.(一般疑问句 am, is, are提前,肯定、否定回答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己的家,积极参与劳动,做家务。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句型Is she in/on/under/…? Yes, she is./ No, she isn’t.词汇:isn’t 教学难点:发音it is 连读,isn’t 教学准备
图片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教学录音。教学光盘。教学过程
一、热身(Warm-up)(用时5分钟)说唱玩赛,激情引趣
1.Let's do播放上一课时的Let 't do,让学生边听边做动作.2.单词风暴 大屏幕快速闪现上节课单词,让学生快速说,达到巩固单词的目的。PPT出示 我的家
T:Hello,everyone.This is my home.Welcome to my home.Oh, Where are my rooms? Let’s go and have a look.(火眼金睛:bedroom , living room , kitchen , bathroom , study)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快的英语氛围,通过交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引出话题,为后面新句型的新授做好铺垫。3.Free talk T: My home is nice.I have a living room, a bath room , a study and two bedrooms.What about you? Can you tell me about your home?
二、Make groups: Make the student in two groups: sheep home and Woof home(把学生分为 喜羊羊之家和灰太狼之家,如果做的好,你可以为本组获得房间一个,比一比说的home 又大又好。)
二、呈现(Presentation)(用时10分钟)
(一)话题交流,导入新课 学习cute 1.T: I have a nice home ,You have a nice home.I think School is our home too, right? Look ,Who is coming? Ss: He is Liu Qian.T: Yes , He is a magician。He take our a magic show.(monkey, mouse , duck , cat)2.魔术停留在出现的“cat”上,T: I have a cat.She’s cute.What about you?(板书:I have _______.She’s cute.)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宠物,I have a....She’s cute.(二)情景创设,理解语意
教学 Is she in....? Yes, she is./ No, she isn’t.1.在魔术中,最后出现的 dog,最后变没了。T: Oh,Where’s my dog? Let’s guess: Where is she?
T: Use this : Is she in the bedroom/study/living room/kitchen/bathroom?(做上声音)(PPT 播放,一组猜,一组答,集体操练)2.学习Yes, she is.No, she isn’t.找学生猜的时候,点击图片,学习这两个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事物及实物学习和巩固句型.(三)交际练习,板式呈现 教师把宠物猫拿出来放到门外(播放敲门声),询问:Where is she ? Is she in the classroom ? 引导学生回答:No,she isn't.并解释。然后询问Is she in the school?引导回答 Yes,she is.把猫拿进来,询问Is she in the classroom ? Yes,she is.答对有奖励。
板书 Where is...? Is she in.....? Yes, she is.No, She isn’t.(四)问题视听,整体感知
T:I find my cat.But Amy’s cat missing.Let’s go and find.Where is Amy’s cat ?
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听录音之前先猜测 Is she in the„?)Is she in the bedroom? Is she in the.....? Is she in the.....?
三、练习(Practice)(此环节用时10分钟)
(一)跟读模仿,歌谣强化 模仿中正音——塑语速成语感 播放对话录音,学生模仿朗读。分角色模仿朗读。
分组练习模仿,个别模仿朗读。
(二)歌谣巩固,表演生成 1.Let’s chant x k b 1.c o m I have a cat.It is cute.Where is she? Where is she? Is she in the bedroom? No, No, she isn’t.Is she in the study? No.No, she isn’t.Look ,Look , She’s in the kitchen.3.对话表演
让学生练习对话,分组表演对话,并给予鼓励。
四、运用(Extension)(此环节用时10分钟)
(一)活动运用,任务落实 1.Game1: 拯救美羊羊
谁先猜到美羊羊被灰太狼关在哪里,谁就赢了。Is she in.....? 拯救懒羊羊 Is he in......? 设计意图:运用拯救羊羊的游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练习语言,并培养了孩子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2.练习任务中落实——随堂检测
(二)总结赏析,情感升华 奖励优胜小组,模仿优胜组。
(三)作业分层,自主拓展 板书设计:
Unit4 My home I have a cat..She’s cute.Is she in the living room? Yes, she is.No, she isn't.Is it in the bedroom/ bathroom?
Yes, it is.No, it isn't.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Let’s Learn Let’s do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听懂、会说:This is my home.并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房间。
2.能听、说、认读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等单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过程与方法
1.能听懂Let’s do部分中的指示语,并能按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2.学唱歌曲“My bedroom”。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新单词,进行语言训练,激发他们对家的热爱,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自己未来的家。教学重点、难点
1.听、说、认读单词:study, bathroom, living room, bedroom, kitchen。2.学习表示指令的词组。课前准备
本课时所需的单词卡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1.教师拿出一些文具用品,引导学生复习句型“What’s this? It’s a„” “Where is the„?It’s in/on/under„”
2.Let’s sing the song “In the classroom ”together.二、Presentation(说明:以下环节用到的挂图、图片,也可以换成教师的简笔画)A.单词导呈
1.教师利用挂图呈现一栋房子,并对学生说:Look!This is Amy’s home.It’s very big.Wow!There are so many rooms.然后,教师指着某个房间中摆设的物品问学生: 教读、板书、练读单词study。
2.教师出示bedroom的图片,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当学生回答出bed时,教师说:Yes, it’s a bed.We can have a sleep in the bedroom.(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This is a bedroom.教读bedroom, 并板书,让学生认读。
3.教师出示bathroom的图片,问学生:Is this a study? Is this a bedroom? 学生会回答:No.教师告诉学生:This is a bathroom.We can take a shower in the bathroom.(用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教读单词bathroom,并板书,让学生认读。4.教师出示living room的图片,问学生: Is it a bathroom? 学生回答:No.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Good.It’s not a bathroom.It’s a living room.随后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in the living room?学生可能说出:I can see a TV.教师接着说:We can watch TV in the living room.教读单词living room, 并板书,让学生认读。5.教师做出切菜的动作,教师可让学生用中文说出这是老师平时在哪儿做的事情。然后教师说:I’m in the kitchen now.教读单词kitchen, 并板书,学生认读单词。教师出示图片(可以问生:What’s this?)让学生说句子:This is a kitchen.教师补充:If you are hungry(做饥饿状),you can go to the kitchen, have a snack(做吃饭状).6.教师指着挂图提问:Can you see a bedroom, a living room, a study, a bathroom and a kitchen? 学生回答:Yes./Yes, I can see„教师:Oh, you can see a bedroom, a living room„并让学生重复这段话。B.听读正音 1.Listen and point.2.Listen and repeat
三、Practice 1.看口型猜单词
教师不出声地做一个单词的口型,如“living room”,让学生猜是哪个单词,谁先猜出来谁大声说出来。然后,请一名学生代替老师继续做口型,其他同学抢答。2.看谁反应快
教师一一出示本课的单词卡,让学生抢读。可以把全班分成两大组,听听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准,哪一组获胜。4.Let’s do
(1)听单词、做动作、说指令
教师每说一个单词,学生听到后做出在相应的某个房间里做事情的动作,如:教师说出study,go to the study.学生听到后可以做出在读书的样子。教师根据学生们做的动作,继续引导:Read a book.让学生边跟着说边做动作。(注意示范强调snack, shower的发音)(2)看词卡、说指令、做动作
教师出示单词卡,让一组学生(面向单词卡)根据词卡说指令,另一组学生(背向单词卡)做出相应的动作,两组轮流进行。(3)心有灵犀
两大组各选一个代表上台,教师给其中一个学生看一张房间的图片或单词卡,然后让这个学生做出一些与该房间有关的动作,让另一个学生猜看到的是什么房间的图片或单词卡(最起码要说出房间单词,最好说出Let’s do 部分的相应指令;如果该生只说出了房间单词,那么他或她所在的组要说出指令),看看是否心有灵犀。
(4)Listen to the tape, do the action.四、Production 1.让学生看着55页的歌曲“My Bedroom”部分的背景图,鼓励学生用新学的语言进行简单描述。然后,让学生读歌词理解词意。接着,静听歌曲,试着学唱。最后,演唱歌曲,并配上动作。2.谁是最佳设计师?
让学生小组合作——Make a nice home,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上台介绍自己的家(如: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we have 6 rooms,2 bedrooms, a bathroom„„),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得好、介绍得好?
四、Homework 学生自己设计一套房子并布置各个房间,在各房间里画上一些学过的物品,涂上颜色。并用学过的英语介绍自己设计的房子给家长或朋友听,准备下一节课展示并介绍自己设计的房子。
五、板书设计
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
This is my home.You can see a bedroom, a living room…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Let’s spell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拆音、拼音和分类等语音意识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归纳字母u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
2.能认读单词并选出所听到的单词。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描红单词duck, cute, up, use初步掌握单词书写的要求并辨认词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发现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归纳u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单词duck, cute, up, use的正确书写。教学难点:字母u在单词中短元音/ʌ/的发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热身(Warm-up)(用时5分钟)说唱做演,激情引趣
(一)“我行我秀”口语展示
1.Ask and answer.同位一分钟互问互答并计数。2.Self expression.“Hello.I am ….....” 同位数出说了几句话,并进行计录。
(二)歌曲歌谣中情绪热身 Let’s do.(三)复习旧知中知识热身
(四)评价分组中注意力热身
设计意图:用歌曲、游戏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呈现(Presentation)(用时10分钟)
(一)话题交流,导入新课 T: 呈现图片,导入study这个单词,让学生感知字母u的发音。并举出字母u有同样发音的单词。
(二)情景创设,理解词意
教师呈现use/cute/excuse三个单词,让学生读出这四个单词,引导学生拼读,并找一找这四个单词的构词特点和发音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其共同字母u-e,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出字母u在这三个单词中的的发音是其本身的音/ju:/。
(三)句中学习,领读词卡
对单词use, cute, excuse 进行拆音训练。
(四)版式呈现,视听正音 1.通过板书呈现单词。2.听录音,让学生跟录音模仿。
三、练习(Practice)(用时10分钟)
(一)跟读模仿,听做强化 1.跟读录音,强化模仿。
2.Let’s chant.利用动画呈现语音歌谣,学生在理解歌谣的基础上跟着动画吟唱。
(二)游戏巩固,任务落实
1.听音摘气球:听录音,选择听到的单词所对应的气球。2.Listen and circle.圈出所听到的单词。
3.Shooting投篮游戏,选择篮球对应单词中u或u-e的发音。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做游戏和任务过程中感知字母u的发音。
四、拓展(Extension)(用时10分钟)
(一)活动运用,任务落实。1.Listen and circle.2.Let’s write.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描红单词。教师指导学生书写。3.Let’s do some exercise.在练习中落实本节课所学内容。
(二)总结赏析,情感升华
Animas are cute.They’re our friends.We should love animals.(三)作业分层,自主发展
1.听Let’s spell部分录音五遍,家长签字。2.仿写本部分四个单词。板书设计
Unit 4 My home Use / cute /ju:/ /excuse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Let’s talk Ask answer and write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听懂、会说:Where are„? Are they„?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Let’s chant,使学生复习巩固Let’s talk中学过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Story time的故事内容。教学重点、难点
听说认读句型Where are „? Are they„?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并在实际中运用。教学准备
本课时所需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1.做B Let’s do部分的练习:教师发出指令,学生表演。请学生当小老师发指令,学生表演。小组中进行游戏。
2.作业展示:请几个学生描述自己理想的house的样子,评选出最佳设计师。各小组展示设计的招租广告,评选出最佳设计组。
3.Guessing game: 教师让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将pen藏在一个学生的课桌里。说:Where is it? 假装问:Is it in your pencil-box? 学生回答:No, it isn’t.直到找到,学生回答:Yes, it is.教师将pencil藏起来,让学生用Is it„?来提问,被问到的学生回答:No, it isn’t./ Yes, it is.(为寻找范围过大,教师可以划定范围。第一组或第一排。)
二、Presentation A.情境导入
教师拿出一个书包,说There are many books in this schoolbag.What are they? Are they notebooks? 引导学生用Are they„? 来猜一猜, 让学生用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猜出正确答案:They are story books.B.机械训练
1.教师指着板书领读问答句(肯定、否定回答)。2.学生两人一组练读问答句(用手中的学习用品)。3.检查一两组学生。C.意义操练
教师出示Let’s chant部分的挂图。告诉学生这是Sarah的一家人。让学生就挂图部分提问,Where is Sarah’s mother/father/brother/sister? Mother is in the living room„.三、Practice A.听音答题
先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思考:Where are the keys? B.听音正音
1.听录音,跟读课文对话。2.让学生自己尝试读对话。C.合作共建
两人一组分角色读对话。(交代学生,不要忘了轮流换角色。)D.表演展示
让学生做对话表演,评出一组“最佳搭档”。
四、Production 1.游戏 :帮妈妈找钥匙 2.Let’s chant:
(1)听Let’s chant部分的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打节奏、边指句子。(对mom’s或brother’s学生可能不太理解,教师告诉学生„’s= „ is,不必过多的讲解。)(2)放录音,跟读。(3)说唱。3.Story time(1)让学生尝试读会读的句子。(2)让学生听录音,了解故事内容。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难释疑:dizzy;They are not my glasses.等(3)扮演故事。Homework 从以下作业中自选一个:(1)听录音,仿读对话;(2)听录音,仿读并表演对话;(3)让学生根据本课及前面所学内容自编对话,然后让学生到教室前表演他们自己所编的对话,选出最佳剧本奖和最佳演员奖。【板书设计】
Where are…? Are they…?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 ’t.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Let’s learn
Let’s play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听、说、认读单词:phone, bed, sofa,fridge, table.2.能灵活运用句型:Where are the keys? They are on the „.来描述本节课单词。3.了解知识点:They are on the fridge.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Look!Look!This is my room.I have a bed.I have a...The...is on(near, in, under, behind)the...I like my room.等知道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使学生愿意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听说认读B部分Let’s learn 中的生词。单词fridge的发音;phone不要丢掉尾音;bed,注意/e/的发音。
教学准备
1.本课生词的单词卡片2.课文的配套挂图3.配套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热身(Warm-up)(用时5分钟)说唱玩赛,激情引趣
(一)歌曲、歌谣中情绪热身
播放歌谣《Happy!Happy!Home》,孩子们边听边唱,让同学们找到听到的有关家的英语单词。
(二)复习旧知中知识热身 Free talk 日常口语练习
表现优秀的同学便可以得到有关钥匙的小奖章。
(三)评价分组
将学生分成二组:Group1,Group2.二、呈现(Presentation)(用时10分钟)
(一)话题交流,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家里房间的卡片并问。T: What’s this? S: It’s a „.(二)情景创设,理解词意 CAI出示家里房间的四幅图片。T: What’s missing?
S :(大屏幕通过马赛克图片呈现本节课要学的家具单词,老师引导学生回答。)【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图片猜测展示,慢慢呈现出新单词。老师由用什么开门,引出钥匙Keys。
(三)句中练习,领读词卡
(1)通过设置找钥匙环节,充分练习句型:Where are the keys? They are on the „.(2)其他关于位置的词语的练习题。Where are the keys? They’re _ the _.(四)版式呈现,视听正音 听音模仿 Listen and repeat.边听,边指着单词,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三、练习(Practice)(此环节用时10分钟)
(一)跟读模仿,听做强化(1)Let’s learn
放录音,学生跟读,男女声分角色朗读,强化模仿。(2)Let’s chant
学生跟着伴奏,拍着手,跟读chant。
(二)游戏巩固,任务落实 Bomb game(炸弹游戏)
你能平安过关么?你可以任选一个单词,单词下面出现炸弹的不能读,否则老师会喊“one,two,three”,其他同学一起喊“bomb”(炸)!
四、拓展(Extension)(此环节用时10分钟)
(一)活动运用,语篇提升
(二)总结赏析,情感升华
(三)作业分层,自主发展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the four words.板书设计
Unit 4 My Home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Read and write
Let’s check
Let’s sing
Story time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听、说、读、写单词window, desk, chair, door, bed并能根据图意填空。过程与方法
能用What can you see in my room? It’s a nice room, I like it.等句子描述自己的房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Let’s check部分的听力练习,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重点、难点
单词window, desk, chair, door, bed在四线格中的拼写。教学准备
1.本课生词的单词卡片2.课文的配套挂图3.配套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1.Sing the《ABC》song: 学生和老师一起唱字母歌。
2.指一指,说一说:教师出示26个字母表,教师指字母,学生抢答比赛。教师根据学生朗读字母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字母读音问题进行指导。3.小组练习,学生拿出自己的字母卡,一名学生指字母,其他学生抢答。4.教师书空字母,学生迅速说出。然后小组内进行。5.Sing the song: My Bedroom
二、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一张自己卧室的图片(也可以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教师针对学生说的情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说对的生词,教师要给予鼓励,并有意识地重复几遍,让学生跟着说说。(bed desk chair door 等词学生都有可能自己说出来)
2.出示每个单词的图卡,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学生会根据第一步练习回忆读音)教师针对发音易错词进行辅导。注意door 的读音。window的尾音要发准。
3.教师快速出示图卡,学生抢答。教师说单词,学生指着图片或教室里相应的地方。随后小组内做这个游戏。
4.你能拼出这个单词吗?比一比,谁拼得又对又快。让学生快速看一眼单词卡片然后自己试拼单词,小组内拼一拼,最后进行单词的拼读比赛。5.听“Read and write”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6.教师逐个出示单词,让学生分别说说,哪个字母容易写错。然后板书示范,让学生跟着书空。接着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写单词。教师巡视,找出问题,把单词写在黑板上,教师进行纠正。7.Write and say:
(1)学生看自己书上的图片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使用What can you see in my room? It’s a nice room.I like it 等句子进行描述。
(2)学生同桌两人一组,一个学生将同桌的“Read and write”部分用纸盖住,让同桌做下面“Write and say”部分的读文填空练习。两人都做完后互相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要求。)
三、Practice 1.听一听,猜一猜
教师说出单词的拼写,学生抢答单词。(可以在小组中进行)2.组装单词
每小组准备一套字母卡,让每一组摆一摆本课学过的单词。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比赛。比比哪组摆得最快。
四、Production “Bingo” game
学生听音圈词,当圈出的词连成一条直线,即为获胜。Homework 用“It’s a nice room.I like it.” 描述一幅画,先想一想写下来,读熟练,下节课展示。板书设计
door window desk chair bed
It's warm today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民新小学王世应
教学目标.1、会四会单词:cold、cool、warm、hot、weather等有关天气的单词.2、会用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in...句型来说句子。教学重点
1、能听说读写有关天气的单词.2、能熟练运用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in...这两个句型。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本课时单词的卡片;
3、开心转盘;
4、录音机和本课时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Greeting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 Good morning ,Miss Wang.T: My name is Wang shiying.What’s your name?
S1:My name is...T:I am from Ma ti.Where are you from?
S1:I am from...二、Warm up
一起唱三年级上期一首歌曲“A B C song ”。
T: Let’s sing a song “A B C song”.三、Presentation1、展示一些地图给学生,给出标志性建筑,做“Guess” 游戏。T: Look!This is Mati.S:…
T:出示地点Beijing,同时出示这一城市的标志问这是哪个城市)Guess!This is …
分四组进行比赛,哪组得分最多,哪组获胜,并能得到礼物。
2、点出香港很热的图。
T:Look!What’s the weather like?教师出示单词并读出来,让学生跟读hot.再点出单词的发音让生跟读。
T:Follow it.Ss: Hot ,hot.T: h-o-t ,hot.生生进行操练,教师检查并纠正。
T:Hot , hot ,it’s hot.3、出示“cold”的图片
T: Look at this picture.师做冷得打抖的动作,出示单词cold并教读。
点击课件,让学生跟读。
生跟读录音,并请读得好的当老师教其它学生。
S:C-o-l-d , cold.师抽组读单词。
T:Harbin...S: Cold ,cold.师边拍手边做动作,抽生进行操练。
T: Cold ,cold ,it’s cold.4、拿出风扇,用表情及动作表现出很舒服的样子,出示cool单词卡片,教师教读。T: Cool ,cool!让学生跟读。
点击课件,让学生跟读。
师边拍手边做动作,男女生交替进行操练。
T: Cool , cool ,it’s cool.Boys read it.Girls read it.5、拼读cool, cold, hot ,再读cool , cold.然后师交叉出示cool, cold ,请学生进行区分认读cool与cold.6、出示warm的图片,再出示warm的单词。
师出示warm单词卡,用“高低声”进行操练。各组进行操练。
7、“拍手”游戏,复习四个单词。
8、点课件出示马蹄很热的图,再出示It’s hot in Mati.T: Look at the pictur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Mati?
Ss: It’s hot in Mati.同样的方式出示另外三个句子。
It’s cold in Zunyi.It’s cool in Jinsha.It’s warm in Panshui.全班齐读后,请各组齐读各个句子。
9、出示转盘,指针指一个城市和一个天气,问学生:
T:Look.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s: It’s...in....再抽学生回答,给答得好的组加分。
10、出示天气预报片花,讲解weather report.T: Let’s watch the weather report.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Follow me:weather report
Weather 与 report的发音都比较难,分别教读。
请一组用快速“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拼读。
11、将weather与report快速交替出示给学生,学生跟着出示的单词快速读。师指weather report 图片说:“ 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
出示这句话,师教读,再男女生分别操练后,抽小组及个别生读。
12、跟读视频有关天气预报的句子
T:Read and follow.Ss: Good morning.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cool in Lhasa.13、让学生自己练习有关天气预报的句子
四、Drill
师拿出小棒扮演天气预报员,再让生上台模仿老师扮演天气预报员
T:I’m a weather reporter.Good morning.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cool in Lhasa.It's hot in Hong Kong.It's warm in Beijing.It's cold in Harbin.五、跟读录音 A Let’s learn.录音:Cool, hot, warm, cold.Good morning.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cool in Lhasa.六、拓展练习
T: Let’s practice.Listen , match ,and write.
以下是编辑为您汇总的桂花雨课件最新发展动态,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职责中,教案课件的编写占据了一部分,编制教案课件时,教师不能马虎应付。制作出优质的教学课件,对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很有帮助。如果你对“人民教育出版社课件”有所疑惑,不妨看看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你整理的相关资料,下述内容仅供您参考,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桂花雨的课件精选十四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人教版课件七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教学目标: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2、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验算的习惯,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出示...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个教师都需要精心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以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教案课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这一话题,仅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得到更多的反馈和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人教版四年级英语课件实用5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PEP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4 My Home》教学设计 武桥镇界沟小学陈美菊 教学内容分析:本...
您有兴趣阅读一篇优秀的文字吗?或许可以看看“桂花雨教案”这篇文章。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但并非可以随意编写。制定一个良好的教案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基础。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请务必收藏起来哦!...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浪花课件,带给大家。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