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范文大全# #新文化运动教案合集15篇#】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新文化运动教案”这个话题。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整。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为您带来愉悦的体验!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1)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宣传西方思想的文化运动,它宣传的就是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这一次运动改变了众多的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就是陈独秀、李大钊。而李大钊也是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重要改革,它们都在必须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那么,这两次运动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它们都是由同一个领导人所发起的。能够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基础,就是在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下,才会有如此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民主和科学,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心国家的命运,才会有人参与到五四运动当中去。因此能够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民主之路,而五四运动则将这种民主思想化为行动。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五四运动是一次流血的革命,而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改革运动,它们都发生在国家存亡之际,它们的目的都是救国。

新文化运动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前奏,而五四运动则升华了新文化运动,将新文化运动所宣传的民主思想带入了中国,这两次运动都是中国近代的民主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2)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

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师]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生甲]太阳、电灯、蜡烛.

[生乙]手电筒、火把、油灯.

[生丙]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

[师]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学生答]它们都能发光.

[师]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

[生甲]太阳是有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

师生共同活动后教师板书

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师]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

[生甲]我猜测,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检验一下.

[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演示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师]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生甲]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生乙]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

说明:①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看.

②演示实验可用激光器演示.也可用长手电筒演示(玻璃上用带有1~2毫米宽缝隙的厚牛皮纸或硬纸片挡住).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烟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水中滴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光的直线传播,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随后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实验.

学生实验: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

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光线(板书)

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指导学生看教材图2.1—3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

[生甲]激光准直.

[生乙]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生丙]打靶瞄准.

[师]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很多,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 课程.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演示3]

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

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

师生共同活动得:

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演示4]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师生共同活动得: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说明:演示时,若无三球仪可用挂图或投影片,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四)光速

[师]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师]大家回忆一下,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学生答]340m/s.

[师]大家已知道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那么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

教师随即给出光速.

[板书]

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 m/s.

1.为了帮助学生想象出这个速度有多大,形成具体的认识,可让同学们看课本图 2.1—4.

2.简单介绍伽利略测定光速失败的原因.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加深对光速很大的进一步认识.

3.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

④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学生阅读课文后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

①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为

s=3×108 m/s×3600 s/天×365天/年×

=6.3072×1015m=6.3072×1012 km

③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

④因为天文数字很大,因此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时,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后.教师随即讲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我们应该:

①宏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联系神话故事,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神话,是破除迷信的重要方面.

②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如宇宙之大,恒星发光,银河系以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投影片显示例题]

[例1]左下图是一居室的示意图,AB是窗口,C是一个点光源,用作图法画出在室内的观察者能看到点光源C的空间范围.

解析:室内的观察者能见到点光源C的空间,就是C点所发出的光照射到的空间,即光线CA与CB所夹光束照到的空间(斜线区)如右上图所示.

[例2]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月亮

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所以D正确.

第二节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

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

[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OB)

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紧接着对光的反射规律进入探究阶段.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我们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光的反射,其中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

(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将一张16 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OA、OA1、OA2.

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OA、OA1、OA2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

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

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反射角(r)和入射角(i)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⑤使光线分别沿OB、OB1、OB2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

3.分析和论证

(1)上述步骤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个平面内时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

(2)按步骤3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学生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3)从步骤4的①-④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从步骤4的⑤可看出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说明:(1)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反射定律的第三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3)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上述过程中,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分析,有利于引发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出示投影片]

[例1]画出下列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解:①过入射点画出与反射面的垂直线ON即法线.如图乙所示.

②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如图丙所示)

[例2]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90°夹角,请画出镜面的位置.

[分析]反射线的法线,既是反射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掌握法线的这种双重作用,作图就容易了.

(1)根据已知条件作图甲.

(2)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如乙所示).

(3)根据法线与反射面成垂直,画出镜面,如图丙所示.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演示实验3]让氦氖激光的平行光射入平面镜.

[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

[师]这种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如图甲所示.

[演示实验4]让氖氦激光的平行光射入毛玻璃片上.

[现象]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经毛玻璃反射后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向.[师]我们把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如图乙所示.漫反射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说明: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讲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解答:(1)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黑板上“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2)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是: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反光材料.

[想想做做]

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想想看,并解释为什么.

说明:这个小实验让学生回家认真做一下,以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

本题的答案为:因为镜面很光滑,垂直入射到镜面的光被垂直反射回去,射到其他方向的光极少,从侧面看去,基本没有光线射入眼中,所以平面镜看起来比较暗.而白纸表面粗糙.入射到白纸上的光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到各个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白纸比较亮.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本.

2.P41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平面镜成像”一节.

五、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解释现象:

黑板“发光”时看不清字.

教学反思: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生]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解答](1)像高1.6 m,像离镜0.5 m.

(2)人后退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2.3—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师]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生]①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师生共同分析得: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

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4.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2.3—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紧接着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来作镜子来梳妆打扮.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时代,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多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

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

(三)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

[师]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

[生甲]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生乙]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

[生丙]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1)讲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

(2)教师画一个潜望镜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图乙 潜水艇上的潜望镜

图甲 潜望镜

如图甲那样在筒子的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块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

[演示实验1]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

[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师]我们知道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上,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射出呢?

[生]我们猜想光应平行射出.

[师]我们不能靠猜测来下结论,我们还是用实验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2]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

[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

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

[师]十一届亚运会的火种,是藏族初二学生达娃央宗,在青藏高原上,利用射入凹面镜的太阳平行光,反射后会聚在焦点的性质,把火炬点燃而取得的.

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

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演示实验3]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

[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b.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

[师]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生]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相同口径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哪个视野大?

[演示实验4]

1.如图所示,用两张黑纸各剪去一个等大的圆孔,分别粘在凸镜和平面镜上.

2.把凸面镜和平面镜放在离学生距离相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向两个镜中观察,比较从两个镜中看到的范围的哪个大,哪个小?

[生]口径相同的凸面镜视野比平面镜的大.

D.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3.球面镜的分类.

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P45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第四节“光的折射”.

五、板书设计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

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三、球面镜

1.定义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

2.分类

凹面镜、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①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

②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

应用

①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

②探照灯、手电筒、汽车头灯等.

4.凸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应用

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教学反思:

第四节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

[生乙]向法线偏折.

[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1]

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2]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

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

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演示3]把白色屏F分别向前、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

[师]大家能否看到水中的光线.

[生]看不见.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演示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师]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

[生]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师]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

[生]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

[师]利用图提出问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呢?

[演示5]

①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

②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1.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与水面的距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

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

[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人看到的只是小石头的虚像.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P4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第五节“看不见的光”.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解释现象

①池水变浅.

②硬币升高.

第五节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2.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3.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红外线的作用.

2.紫外线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教学方法

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

●教学用具

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

●课时安排

0.5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光的色散

[师]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5]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光的色散

[演示6]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5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6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想想做做]

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学生分组实验

按课本图2.1—7,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

二、色光的三原色

[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

[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师]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2.1—8、2.1—9.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活动和探究]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内容]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过程]问题提出后,许多同学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要解决此问题,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以下问题:

(1)如何得到红、蓝两种单色光?如何实现色光的混合?

(2)如何得到红、蓝两种颜料?如何实现颜料的混合?

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思考了一会儿,设计出如下方案:

(1)得到单色光和实现单色光混合的方案:①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的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红光和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②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板上的颜色.

(2)得到单色颜料和实现颜料的混合方案.

拿红、蓝两种水彩作单色颜料,拿毛笔将二者在白纸上混合以实现颜料的混合.

同学们设计出实验方案,接着进行实验:

(1)色光的混合

①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纸板上的颜色.

②改变两种颜色的深浅程度,当陀螺快速旋转的时候,观察纸板上颜色的变化.

③照①②的方法可实现绿蓝、红绿两种色光的混合.

④填写下表

色光的混合

(2)颜料的混合

①用两支毛笔分别蘸上红色水彩,蓝色水彩在白纸上混合时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②二者的比例不同时混合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③用同样的方法实现绿蓝、红绿两种水彩在不同比例时混合的情况.

④填写下表

颜料的混合

[结果]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明确了以下两点: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

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而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三、看不见的光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

[生]白光是复色光.

[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 靛、紫.

[师]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2、教学

(一)红外线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师]红外线有哪些特性?

[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师]红外线有哪些应用?

[生甲]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

[生乙]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

[生丙]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生丁]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等.

[生戊]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如市场上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

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为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教师也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12 Hz~5×1014 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

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补充后教师板书]

一、红外线

1.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

②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2.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红外线遥感.

③红外线遥控.

(二)紫外线

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师]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ultraviolet ray).那么紫外线有何特性呢?

[生甲]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生乙]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

[生丙]紫外线能杀菌.

[师]紫外线有哪些应用呢?

[生甲]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儿童常晒太阳能预防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但是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

[生乙]紫外线有荧光作用,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日光灯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防伪措施.

[生丙]紫外线能杀死多种细菌,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

[生丁]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讲解.

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Hz~5×1016 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

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讲解完后板书]

二、紫外线

1.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

③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

2.应用

①医用消毒.

②防伪措施.

③生理作用.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2.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P53①②③.

3.复习本章内容.

五、板书设计

1.红外线

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②红外线的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感、遥控.

2.紫外线

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应用

①紫外线可使照相底片感光.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医用消毒、防伪.

四、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

3.光在真空中的光速是3×108m/s,大于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5.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二者的混合原理不同.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课本P3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3.预习下一节 “光的反射”.

六、板书设计

1.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原理不同.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有什么区别?

一.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第一学期所学的新编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章:力,第二章:直线运动,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章:物体的平衡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第一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第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第四章则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平衡的规律。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比定性的

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

高中物理还强调:

(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

(2)注意运用图象: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

(3)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台阶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这种在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被称之为台阶。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台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是第一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第二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度。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从通常是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包括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分析演绎等)的过度是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进入高一以后普遍不会解题,要么就乱套公式,瞎做一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4、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上,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是第四个原因。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要手段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和运算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建立这个概念,掌握其运算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再考虑到个别数学工具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数学知识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事实。那么,这个台阶就更为突出了。

5、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是第五个原因。

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3)

初中生学习能力有差异,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感兴趣,对一些概念性知识理解困难。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1)呈现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认识。

(2)通过情境体验,使学生在过程中形成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师: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大事件?这一事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提供史料,学生从中分析。

师: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做出客观评价。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片迅速回答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学生介绍陈、李、胡、鲁四位人物。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讨论:反对旧道德为什么要打倒孔子?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

讨论: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时期学到了什么?主要是谁的贡献?有什么作用?

师: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做出客观评价。

教师小结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学生完成表格。

师:你所理解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有哪些?结合中国人的思想现状,你有何感受?

学生讨论。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4)

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桔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是全然不成模样。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思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近代百年的继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

2、新课学习:逐步设疑导学:

背景:

(回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历程;(西方启蒙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斗争的实质是什么?(阶级斗争。)

(兴起:

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内容:

(发展:

(意义:

(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正: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反:前期结合政治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资本主义范畴。)

(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3、课堂小结:

知识总结: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巨大的浪潮。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它对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但它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的运动,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它以民主、科学相号召,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立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作为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来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终于在中国化之后,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由和富强之路。

教材总结:

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任何形式设计本节知识结构

4、反馈实践:作业:任选以下1题,课后完成小论文:

①结合以往所学评述中国近代思想的新陈代谢。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5)

众所周知,在我国近代史,经历了一系列黑暗的历史事件。而这一系列的屈辱和压迫,也促使了人们的反抗和斗争。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展开的。说起新文化运动,肯定都不会陌生。那么,对于新文化运动时间又了解多少呢?

据悉,新文化运动持续时间是比较长的,所以新文化运动时间也分了两个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时间是从19到1919年。当时的中国,人们遭受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同时还遭受了外来侵略的压迫。另外很重要的一点,随着外国侵略者的进一步入侵,也带来了许多国外的思想文化,人们越来越期望能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新文化运动前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后期时间是从1919年到1923年。新文化运动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进行了抨击,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口号。在新文化运动之前,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称帝,同时大肆宣传孔子的封建学说,从而期望透过这种文化,巩固自我的统治。受此影响,新文化运动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反对孔子。

当时很多人模糊了封建和传统文化的概念,认为旧的通通都是不好的,所以将很多传统文化的物质的东西全部销毁,十分遗憾。所以新文化运动时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6)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主题:中华文化瑰宝——书法艺术

一、目标:

1. 让幼儿了解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幼儿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和耐心;

5.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书法作品图片、书法书籍;

2. 书法练习簿、画笔、墨汁;

3. 导入活动所需的故事书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10分钟)

教师讲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艺术。在古代,人们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书法艺术就是一种书写的艺术。在中国,有很多种不同的书法字体,比如楷书、隶书、行书等等,每一种字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书法艺术的世界吧!

教师展示书法作品图片和书法书籍,让幼儿观察、感受。

2. 认识基本笔画(15分钟)

教师示范: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些基本的书法笔画。请大家拿起画笔,我来示范一下。首先是横,从左到右一笔直画,重点在笔的起始与结束的平稳过渡。接下来是竖,从上到下一笔直画。再接下来是撇,从上向右下方斜着一笔。最后是捺,从左向右下方斜着一笔。我们一起来练习这些基本笔画,注意笔画的方向和力度。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练习,逐渐掌握基本笔画的技巧。

3. 仿写汉字(20分钟)

教师示范: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写汉字。汉字是中国独特的文字,也是书法艺术的基础。首先,我们从最简单的汉字开始学习,比如“日”、“月”、“山”等等。请大家仔细观察我写的字,然后大家一起来完成。

教师给每个幼儿发放书法练习簿和画笔,指导幼儿仿写简单的汉字。

4. 书法作品展示(10分钟)

教师让幼儿展示他们的书法作品,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赞赏。

5. 幼儿自由练习(15分钟)

教师提供墨汁和毛笔,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练习书写汉字或画一些简单的书法作品。

6. 结束活动(5分钟)

教师鼓励幼儿展示他们的作品,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并鼓励幼儿继续发展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四、延伸活动:

1. 组织观看中国书法大师的作品,让幼儿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2. 组织书法比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 制作简易的千字文书法展板,展示给幼儿和家长们观赏;

4. 邀请书法专家或父母进行书法展示和讲解,让幼儿更深入了解书法艺术。

五、教学效果评价:

1. 观察幼儿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观察幼儿在练习书法时的表现和进步;

3. 通过幼儿的作品,评价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7)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主题范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背景。

2.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改革。

4.了解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5.能够使用简单言语表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背景。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改革。

三、教学难点

1.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简单言语表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物法。

3.游戏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板书:“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新文化运动”。那么,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什么?

学生: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主义运动。

教师:非常好,那你们知道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什么吗?

学生:是因为北京的政府签署了一个不公平的条约。

教师:非常好,那么这个不公平的条约又是什么呢?

学生:是因为北洋政府把德国的权益交给了日本。

教师:非常好,那么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五四运动的结果是爱国主义情绪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

2.新课内容讲解

教师: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学生:是从1915年开始的。

教师:非常好,那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呢?

学生:是因为中国经过了一系列的失败,比如八国联军侵略、甲午战争等等。

教师:非常好,那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

学生:主要思想是改革传统文化,推崇现代文化。

教师:非常好,那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对文艺、教育、妇女解放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非常好,那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学生:代表人物有鲁迅、陈独秀等。

教师:非常好,那么鲁迅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学生: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对教育、文艺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师:非常好,那么你们知道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吗?

学生: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中国人民开始强调自己的独立自主,反对一切外来的压迫和侵略。

教师:非常好,那么你们现在对新文化运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吗?

学生:有了。

3.活动拓展

教师:那么我们现在来进行一些活动拓展,分组让同学们分别扮演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用简短的言语表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学生:以表演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

教师: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教学效果评价

1.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思想。

2.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3.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文化改革的影响。

4.能够使用简单言语表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8)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进程。

3. 加深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进程。

三、教学难点:

1. 加深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

2. 学会从思想史视角分析新文化运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进程。

2.讨论法:让幼儿们一起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实物展示法:通过一些实物展示,让幼儿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

五、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2.主要内容和历史进程。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幼儿们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第二步:讲授新课

1. 背景和基本概念

新文化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一场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起源于清朝晚期,经过了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现代化和民主化,让中国强大起来。新文化运动最大的贡献是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国家意识,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 主要内容和历史进程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解放思想、推崇科学、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程较为复杂,但它的一个重要事件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这份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思想的载体,也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催生了很多伟大的文化人物,如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让人们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提高了人们的思想素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新文化运动也着重强调了民主和个人的权利,为中国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三步:讨论新课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幼儿们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讨论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

第四步:展示实物

通过展示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实物,如《新青年》杂志、胡适的论文等,让幼儿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

第五步:布置作业

要求幼儿们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的小文章。

七、教学评价

通过幼儿们的小文章,可以了解到幼儿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看到他们在思想上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评等形式,促进幼儿们的合作和竞争互动,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9)

外向式发展向来是“强大”之后的必然选择,或者可以说是用以证明“强大”的重要选择;因此,新世纪以来,“走出去”便成为众多国内领先企业的一个关键性命题,在很多标杆企业心目中,走向国际舞台便是从优秀到卓越的必由之路。

跨国并购是“走出去”实现国际化战略的主要选择,率先以这种方式求解世纪新命题的先锋企业大多成了先驱,出师未捷、“刚开了头就煞了尾”是常见的戏路,TCL与阿尔卡特的苦涩闪婚便是典型代表;而豪气干云地并购比自身强大许多的IBM PC业务的联想虽然最出人意料,却是走得最远、最精彩也最具悬念色彩的一家。

联想的这次世纪大并购从一开始就充满悬念。2004年12月8日宣布并购当日,就在记者会开始前10分钟,柳传志等联想核心人物突然秘密商讨,甚至要求会议主持人准备好可能宣布记者会取消的发言;当主持人默念着取消发布会的台词步向主席台时,杨元庆从会议室冲出来召回主持人,记者会照原计划实施,联想“蛇吞象”的消息由此传遍全世界。

亲历联想并购整合事件的李国刚、许明华在他们合著的《联想并购之后》中开篇便讲述了不为人知的10分钟“内幕”。外人看到的只是帷幕拉开后的精彩传奇,当局者体验到的却是难为人知的幕后艰辛与艰险。在《联想并购之后》一书中,从这神秘的10分钟开始,联想与IBM PC业务整合这部大戏便悬念迭出。新联想业绩持续上升,金融危机期间落入谷底,柳传志重出江湖,扭亏为盈。整个过程如坐过山车一样悬念不断,可见蛇吞象之后消化难度之大。

并购往往会予人以强强联手、双剑合璧之类的联想,听起来很美,实际上真要实现1+1>2的效应并没那么简单。诺基亚执行副总裁安西•瓦诺基曾对另一世纪并购案――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作出意味深长的评价DD“两只火鸡加起来不会成为一只鹰”,诚如所言:不仅鹰没出现,两只火鸡都已元气大伤。合作一年零一个季度,明基亏损八亿欧元,一天几乎亏掉新台币一亿元。为免累及原有业务,明基最终不得不壮士断臂迅速结束这段跨国姻缘。而事后检讨这次失败的婚姻,二者之间的文化排异是最关键的因素。

实际上,联想此前在国内发起过多个引人注目的并购项目,但其整合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其中原因都在于收购完成后联想强势输出自己原有的文化与管理导致严重文化冲突。

联想并购IBM PC之后的消化障碍同样来自文化排异,

在新联想内部有三种文化力量交织冲突:第一种是老联想的中国人,求实、进取、有激情、讲准确,但是国际化管理经验严重欠缺;第二种是原IBM人员,专业、职业,有丰富的经验和国际化的视野;第三种是后来引入的一系列戴尔系人员,狼性十足,讲究实效,为达目标不惜代价。三种文化都非常强势,一方取代另一方基本不可能,在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文化于联想而言是必然的选择。

决策者们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并购重组后的庞大机构“不仅只是联想的继承者,不是IBM的PC事业部,不是戴尔,而是新联想”。为此,联想内部开始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新文化运动”,以兼容并蓄的思维启动企业文化的嬗变。在杨元庆提出的“坦诚、尊重、妥协”的基础上,联想通过整合酿出了一杯中西融合的文化鸡尾酒。

这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一般情况下,兼并方习惯于充当主导方,拿自己的文化去覆盖另一方的文化,结果遭遇到被兼并方绝大多数人的反感和抵制,导致整合计划难以继续推行。而联想注重融合的鸡尾酒文化,则是充满智慧的思维和处理方式。这种智慧立足于面向未来的思考:合并后的机构是一个新兴的机构,而不是原来兼并方母体的延伸。

必须注意到的是,联想与IBM之间的文化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二者之间的一致之处却是解决文化排异、实现最终融合的先决条件。双方都处于PC领域,对产业、市场的判断和看法上惊人的一致;在企业文化、价值观上也高度一致,比如成就客户、创新,都是联想与IBM共同奉行的最高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使得整合的各种决策变得非常容易和简单。这也提醒后来者在实施并购之前要做一个关键的工作:通过系统的扫描来检讨并购双方文化上的匹配问题。

联想的整合尝试,迄今尚未能划上一个完整句号;市场成败最终都是要用利润来说话的,但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似乎不能过于苛求并以此单一标准来考量。无论联想的这次跨国并购最终成效如何,其新文化整合运动的经验对后来者而言无异于巨大的福祉。

关于作者:

张兵武:张兵武,广州天勤品牌整合传播机构总经理,知名品牌营销专家,商业思想与文化创新的民间研究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中心,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先后在《21世纪商业评论》、《营销界》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已出版《坏营销,好营销》、《品牌营销大未来》、《营销中国美》等多部具影响力的原创专著。 : /pku5,电子邮件:zhangbingwu@查看张兵武详细介绍 浏览张兵武所有文章 进入张兵武的博客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10)

1.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德育目标:

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结合对本节内容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历史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辨证关系。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4、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二、教材处理

1、将教材内容分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三部分。

2、补充一些历史原文资料如:《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等。

三、教学方法

启发——发现式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课前准备

1、教师设题:

(1)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可能性和必然性。

(2)结合材料,深入了解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和李大钊及其著作,将发现所得与教材观点相印证或对教材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认识。

(3)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全面、恰当的评价;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

2、学生准备:学生按兴趣选择题目,分组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认识。

第二环节: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导言式导入: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桔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是全然不成模样。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思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近代百年的继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

2、新课学习:逐步设疑导学:

背景:

(1)结合以往所学,以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历次革命运动的失败。)回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历程;(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一战期间。)西方启蒙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斗争的实质是什么?(阶级斗争。)

(2)从哲学角度,解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兴起:

概况: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4)对比辛亥革命前和新文化运动中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利用。(政治、思想方面和系统性。)

(5)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本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内容:

(6)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以及反对的旧道德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7)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8)概括新文化运动三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理性分析。(见小结。);发展:

(9)如何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意义:

(10)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正: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反:前期结合政治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资本主义范畴。)(11)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3、课堂小结:知识总结: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巨大的浪潮。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它对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但它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的运动,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它以民主、科学相号召,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立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作为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来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终于在中国化之后,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由和富强之路。

教材总结: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任何形式设计本节知识结构

4、反馈实践:作业:

任选以下1题,课后完成小论文:

①结合以往所学评述中国近代思想的新陈代谢。

②仿效历史经验,从任意角度就中国当今发展献策。

板书设计:

略、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12)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主题范文:

一、活动主题:传承新文化运动,培养综合发展的幼儿

二、活动目标:

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包括背景、目标和影响等;

2. 培养幼儿综合发展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想象力、动手能力等;

3. 提升幼儿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通过图书、故事、歌曲等形式,向幼儿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目标;

2. 制作手工艺品,如国旗、光盘、小报纸等,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新文化运动的精神;

4. 组织走访社区,了解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状况,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5. 进行小型比赛,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步骤:

第一天:认识新文化运动

1. 通过图书、图片等形式向幼儿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目标;

2. 与幼儿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初步认识和看法;

3. 制作国旗手工艺品,帮助幼儿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第二天:体验新文化运动

1. 制作光盘手工艺品,帮助幼儿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印象;

2. 进行小型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新文化运动的精神;

3.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第三天:感知社会生活

1. 组织幼儿走访社区,了解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状况;

2. 引导幼儿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制作小报纸,记录社区走访的所见所闻。

第四天:展示和比赛活动

1. 幼儿自由发挥,展示他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和小报纸;

2. 进行小型比赛,分团队进行,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 举行庆功活动,鼓励幼儿取得的成果,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教学评估:

1. 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幼儿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

3. 对幼儿制作的手工艺品和小报纸进行评估;

4. 通过角色扮演和比赛活动,评估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这样的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综合发展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魅力,传承并发扬其精神,为建设美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13)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的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也对幼儿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下面是一则关于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的相关主题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主题】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范文】

尊重个体,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新文化运动,对于幼儿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为指引,设计出适合幼儿园的教学方案,旨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发展并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案一: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目标:通过设计任务,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老师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个未完成的拼图,鼓励幼儿尝试合理安排拼图,聚集全班共同完成任务。

2. 探究:分小组,让幼儿们自主组队开展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例如“如何制作一份营养均衡的早餐?”

3. 实践: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进行实际操作。老师提供一些基本的食材和制作工具,鼓励幼儿们自己思考和尝试。

4. 总结: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后,整理并展示他们的成果。全班一起讨论每个小组的解决方案的优缺点。

5. 反思:引导幼儿们思考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的解决办法。

教案二:尊重个体,鼓励表达的教学方案

目标: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组织一个“我最喜欢的事物”的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幼儿们表达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描述。

2. 观察:老师用摄像机或者录音机记录下每个幼儿的回答,以便后续的评价和反思。

3. 组织展示:将每个幼儿的回答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者对答案进行评价。

4. 反思:让幼儿们思考自己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和感受,以及其他同学的评价。

5. 关怀:老师在班级公示栏上发布每个幼儿的回答,并鼓励家长们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认可和关注。

通过以上两个教案的设计,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以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为指导,希望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真正关注和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特点,让他们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14)

主题: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文章: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幼儿园作为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已经成为了逐渐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的教育机构。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其中,新文化运动对幼儿园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和启示。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在20世纪初期兴起的思想文化革命,其目的是要倡导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生活。在这场运动中,以胡适等知名文化人士为代表的文化思想,宣扬学习与解放、进步与创新等理念,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些理念,在幼儿园教育中同样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与解放”,这对于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来说,意味着幼儿要学会自主、自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能力。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游戏活动、绘本阅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自我认知、自我表达,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其次,新文化运动提倡“进步与创新”,这在幼儿园教育中,则意味着教育要站在前沿、探索未来、不断创新。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多媒体教室、启用智能教具、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引入国际化课程等方式,不断推进幼儿教育的现代化、科技化和国际化,使幼儿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最后,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生活”,这则意味着幼儿教育应当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幼儿的成长需求,打造更加优质、多元、创新的教育环境和体验。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专业课程、推广亲子教育、建立家园共育机制等方式,让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学会表达、享受生活,从而实现全面教育、全面成长、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新文化运动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和启示,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还是教育手段,都可以从中寻找突破口和创新点。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借鉴先进的经验、探索新的路径,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让幼儿园教育更具创新性、科技性和适应性,为幼儿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15)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内容,学会欣赏上海新文化运动的成就与影响,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题内容。

2. 学习欣赏上海新文化运动的成就与影响。

3. 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上海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题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和学习的欲望。

2. 导入新课: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幼儿介绍上海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题内容,让幼儿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与文化相关的重要事件。

3. 学习欣赏: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幻灯片,介绍上海新文化运动的成就与影响,比如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的推动作用,以及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

4. 互动问答:教师和幼儿展开互动问答,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比如“上海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贡献?”,“你觉得新文化运动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

5. 小组讨论:幼儿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展示他们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6. 艺术创作: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相关的艺术创作,例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表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复习:教师带领幼儿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总结,让幼儿再次强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讲授法:教师针对幼儿的认知水平,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幼儿介绍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3. 欣赏法:通过展示相关的视频和幻灯片等形式,让幼儿观看、欣赏和体验上海新文化运动的成就与影响。

4. 互动问答法:通过提问、回答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幼儿思考和参与,促进幼儿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记忆。

5. 艺术创作法:通过引导和指导幼儿进行相关的艺术创作,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表达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手段和学习资源:

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2. 图片和视频资源:上海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源。

3. 幻灯片制作软件:用于制作展示幻灯片。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1. 教师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来评价幼儿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情况。

2. 作品评价法:教师评价幼儿的艺术创作作品,包括绘画、手工制作等,对幼儿的创作能力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进行评价。

3. 听课评价法:教师可以请其他老师来进行听课评价,并提供专业的反馈和建议。

七、教学延伸:

1. 可以组织幼儿到博物馆或展览馆等参观和学习相关的展览,并对展览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学习。

2. 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书籍和资料,进一步加深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以坦然的心态看待得失,必争之事必将实现。虽然口号简短,却能激发我们追求和平发展的热情,建立美好人生。你收集了多少优秀口号?励志的句子特地为你写了一篇详细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介绍,请阅读并收藏!...

  • 202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的传统礼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你愿意和你的朋友分享吗?我们的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202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 胡同文化教案合集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胡同文化教案合集》,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二、...

  •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优选

    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的思想开辟了道路,同时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它起到了三个作用:~~还有哪些类似于此的句子?请你阅读励志的句子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优选》,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175句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隋寸功,口号是集体理念的体现,可以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口号必须展现主办方的强大气场和魅力,口号可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对于口号的撰写你是否会烦恼呢?出于您的需要,编辑为您提供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本文句子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 最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一个恰当的口号可以让人们深刻地记住宣传的核心信息。利用押韵的手法将口号制作得更为生动形象,成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懂得更多知识就意味着拥有更大的力量。如果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感兴趣,欢迎继续阅读本文章的内容!...

  •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精品

    如今的互联网飞速发展,口号已成为人们常见的用语。口号是传递信念的智慧让我们坚定信念,有没有哪些励志口号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呢?经过综合考虑栏目小编为你推荐了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在阅读本文句子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120句

    用青春燃烧希望,用豪情点亮理想,不同的口号,具有不同的讽刺、批判或者鼓励作用。 口号是一种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口号能够帮助团队更好地宣传自己和推广自己,万事开头难?励志的句子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让你更加顺畅地使用,热烈欢迎大家来到本文相信你们会从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