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高一课件9篇

栏目: 高一课件

2024-05-08 08:57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在这里,你不妨读读高一课件9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意面礼仪常识十篇

高一课件 篇1

《牲畜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结构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了解长篇小主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 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牲畜林》教学设计

一、导入: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生活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如此庞大,不可能都写下来,一个好的结构就是一个合适的容器。那么,今天我们来《牲畜林》结构特点。

二、学生阅读课文,思考。

1、复述故事情节:

《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 .. .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 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 其余的, 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 “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 似乎拥有自净能力, 经过一番小风浪, 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 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2、结构分析

“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 也是小说结构的要点。

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他不是英雄, 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 还是一头牲畜: 母牛“花大姐”, 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 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小说结构的要点是“牲畜林”, 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3、《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 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牲畜林》 , 多次使用“延迟”,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 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写法, 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内。首先, 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 都在于“牲畜林”这一意象。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 牲畜( 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 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 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 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 便不寒而栗, 同样, 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 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小母牛花大姐倔强地不听德国兵的使唤, 反而领着他进入密林深处, 使他( 包括后面悄悄跟着的朱阿) 鼻子被荆棘划破, 双脚陷入小溪。而朱阿则是思前虑后, 本来就双手发抖, 瞄不准, 现在又如此激动……他使劲瞄准, 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从山洞里跑出的一只小羊, 被德国兵抓住之后, 则是声嘶力竭叫唤着。出来恳求朱阿瞄准点的是二位白胡子的老牧羊人。而朱阿被恳求之后, 简直给搞糊涂了, 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 --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 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是比喻( 借喻) , 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 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 ( 他也想瞄准,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 写得更鲜活; 下面的一只火鸡更有趣, 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 逗引着对方一层一层地往树上爬, 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 而它自己却  挺着胸脯, 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 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 使得朱阿羞得满面通红, 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 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 而这种自由联想, 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冕的反抗; 接下来出场的是一只兔子, 它圆鼓鼓的, 比野兔肥实, 听到响声不但不跑, 反而趴在地上不动, 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 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间, 一词之异, 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 , 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 跳来跳去。并且, 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的情, 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然后是第六次, 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小说里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 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 朱阿终于要射击了, 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 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 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 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 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 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 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 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 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勺, 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三、作业:

1、阅读话题:结构

2、阅读《半张纸》

3、完成练习册中的阅读。

高一课件 篇2

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第二单元

单元规划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触景    生  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胜意迭出,辞句美妙。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表达邀约同游的信。信中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流利酣畅、挥洒自如。教授这一课的重点,一是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技巧,二是学习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课时安排:(共计8个课时)

《兰亭集序》 两课时

《赤壁赋》 两课时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一课时

《游褒禅山记》 两课时表达与交流一课时

《兰亭集序》 两课时

5  兰亭集序

从容说课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本课在语言和感情方面的内蕴正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最好的范本。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

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次”等词的多义性。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相信大家都喜欢旅游吧?

生  喜欢!

师  为什么喜欢呢?

生  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  见见世面,老在一个地方,很闷!

生  欣赏美景啊!

师  看来,同学们对自然美景都向往已久了。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一次旅游,一次特殊的旅游。让我国古代的几位文学大家给我们做导游,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充分地释放。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单元。今天我们先跟东晋的文学和书法大师王羲之到兰亭去参加一个盛大而高雅的聚会。

师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兰亭集序》的摹本】

师  怎么样?

师  后人曾对这幅字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并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而王羲之本人则被尊为--

生  (齐声)书圣!

师  看来,已经有同学看过课下注释了。这个习惯很好,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需要大家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这位书圣的情况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

作者简介:王羲之,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师  看来,我们的导游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啊!谁又来说说,我们今天参加的这次盛会召开的原因和与会的嘉宾呢?

生  这天是阴历三月初,他们来兰亭是一起参加祭礼,之后可以一起饮酒赋诗,不亦乐乎。嘉宾嘛,除了王羲之,还有社会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好不热闹。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李丽同学不但看书认真,而且善于从众多注释中摘取有效的信息,回答简练、准确,值得大家学习。下面,我们一起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大家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注意难读的字或生字的读音。

【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师  好的,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听读的准确程度,请一位同学来注音。

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师  很好。看来,同学们除了注意到注释中的注音之外,在听读的时候也准确地抓住了重点字词。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注意感情。

师  同学们朗读得很不错,但还不够流畅。没关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中,我们不仅可以流畅地朗读课文,还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对吗?

师  既然大家那么有信心,我们马上开始共同学习。给大家10分钟时间,完成两项任务:第一,依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如果遇到课下注释没有,而自己又无法理解的词句请标出。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

知识拓展、问题探究

师  10分钟真短啊,大家都完成任务了吗?

师  看来,还有一些同学没完成啊。好吧,既然是合作学习,我们就要共同进退,再给2分钟时间。没完成的同学努力,完成的同学重点看自己标出的疑难点,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

【有的学生读书,有的学生交流】

师  从大家的反应,已经知道大家的收获不小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疑难,总结思路。

师  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啊,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吗?

生  老师,我们组的同学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翻译有些拿不准。

师  哦?课下不是有注释吗?

生  可是不全嘛。

师  哪一组来试试呢?

生  我来试试。抬头观看宇宙的大,低头察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

师  王军同学,你们组对马林同学的翻译还满意吗?

生  好像还是不够通顺。

师  是啊,有时直接照搬课下注释,准确是准确了,通顺优美就可能不足。我来改改: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王军同学,你觉得怎样?

生  真的好多了,老师就是老师。我提议为老师鼓掌。

师  谢谢大家的信任!

师  还有难点吗?

生  老师,“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和“所以兴怀”的“所以”意思一样吗?

师  你认为呢?

生  我觉得不一样,可说不太清。

师  梁丽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两处的“所以”正是它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所以,课下注释把它翻译成“借以”。“所以兴怀”的“所以”表示原因,翻译成“……的原因”,这句话就翻译成“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并加以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  刚才,两组同学都提出了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生  老师,“俯仰一世”的“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还有“其致一也”的“一”,意思一样吗?

师  好,又有一词多义啦。谁来帮助他?

生  我觉得“俯仰一世”的“一”是指我们常用的数字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是指把……看做一样;“其致一也”的“一”指一样。

师  刘力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还有其他疑问吗?

师  看来,文章的大意,大家都弄明白了。那么,我们再朗读一遍课文吧。看看,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师  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  (齐声)好多了!

师  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看来要朗读好一篇古文得先要掌握它的意思。

师  没错,古人说“熟读成诵”还是很有道理的。我想大家也注意到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背诵全文”,我们还要多读啊。为了帮助大家再多读的基础上背诵,我们还得弄清全文的思路。哪个小组来?

生  我们来。我们觉得文章应该分成三部分。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写出了兰亭的美景和聚会的盛况;第三段是第二部分,属于抒发人生感慨的部分;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交代写作的目的。

师  大家觉得张亮小组分析得对吗?

生  (齐声)对!

师  那么,三部分的感情一致吗?

生  不同,第一部分“乐”,文章里有“信可乐也”;第二部分“痛”,原文写道“岂不痛哉”;第三部分则是“悲”,文章里有“悲夫”。

师  黄斯韵同学真是“火眼金睛”啊,重点词抓得很准。没错,这篇文章的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三读课文,这次应该会更好了。

师  流畅多了,感情还稍欠缺一些。下面,女生读一、二段,男生读后两段。比一比,看一看,男生、女生谁更棒!

师  我看,女生把作者的赏景和聚会之乐读得很准确,女生读得好--

师  当然,男生的声音也很适合读痛与悲,男生也很好。

师  下面是自由朗读时间,大家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

师  好的,现在,我给大家播放配乐,大家跟着音乐的节奏,再读课文。

师  经过五读课文,我想大家即便是还背不出全部课文,至少也记住了不少名句了。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你记住的句子。

师  看来,古人说的“熟读成诵”果然是经验所得啊。

课堂小结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和思路;掌握了一些学习和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大家的表现很好。

布置作业

不过,背诵依然是我们的一项重点任务。今天的作业是:完成课后练习二;熟读课文,争取背诵;思考课后练习一、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昨天给大家布置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师  看来,情况不大好啊,我先检查一下背诵,谁来?

师  没关系,试试无妨。

生  我试试吧。

生  老师,我只背到第三段。

师  好的,为你前两段的流利也值得鼓掌。

师  能说说,为什么前两段背得好吗?

生前两段写景优美,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啊,还有,我有自己的方法。

师  是吗?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  好啊。第一段是按照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物的顺序来写的,我就按这个顺序把课文分解,然后再组合。第二段是在此基础上抒情,比较短,所以好背。

师  好的,我们应该感谢李立同学,他教给我们一种很有效的背诵古文的方法,大家可以借鉴的,谢谢李立同学!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我们就跟王羲之一起重温美景吧。写景的句子是--

生  (齐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  非常准确,谁来分析一下?

生  作者用简洁雅净的语言,写出了聚会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真想去看看啊!

师  分析得很好,还有文采!大家又有学习的榜样啦。接下来呢?写了什么?

生  参加聚会的嘉宾。

师  他们的活动呢?

生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师  很好,下面我们欣赏,想象一下那时的盛况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流觞曲水”图片】

师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师  欣赏了美景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生  作者乘着快意,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师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他乐的只是美景吗?

生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更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师  没错,曹操说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能跟知己畅饮美酒,同赏美景,这更是人生难得的乐事。

师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来加强第一、二段的背诵。

师  检验的时间到了,先大家一起背。

师  下面选两位同学来背。

师  看来,在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再加上李立同学的方法,大家还害怕背诵古文吗?

生  (齐声)不怕啦!

知识拓展、提升

师  那么,我们再接再厉吧!

师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心情陡然转变。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

生  (齐声)痛!

师  没错,那么,这是什么“痛”呢?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学生纷纷回答,但答案不一致】

师  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那就先不忙作答,先想想作者是因何而痛。

生  因为快乐不长久。

生  因为作者想到了“死”。

师  难道作者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大家再认真读原文,找答案。

师  怎么样?有结论了吗?为什么作者会在“乐”之后,突然想到“痛”,想到“死”呢?

生  我觉得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的确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生  我也同意她的观点。

师  是啊,越是在最美丽、最快乐的时候,人们就越是觉得“人生苦短”啊。王林同学分析得太好了。回过头来,再看这个“痛”,大家认为应该是什么“痛”,或“痛”什么呢?

生  是痛惜。

师  痛惜什么呢?

生  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师  大家同意吗?

生  (齐声)同意!

师  好的,我这里还要为大家补充一些材料,我想大家看了这些材料,就会更了解作者的心情了。

【多媒体课件显示】

师  好了,有了以上基础,再看最后一段就容易了。我们知道,这段的关键字是“悲”,那么作者又为什么“悲”,“悲”什么呢?

生  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相似的。

生  作者也“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师  那么,这里的“悲”与上一段的“痛”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不同在哪里?

生  这里的“悲”,是对个人之痛的思考,应该是对上一段“痛”的深化。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师  分析得好。那么,作者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了?

生  有点儿,从老师展示的写作背景看。

生  我不同意。

师  为什么?

生  作者应该是批判当时士大夫的做法的。

师  何以见得?

生  文章里不是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后他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师  大家同意吗?

师  我为大家的分析感到欣慰,王羲之也会为我们的理解而感到欣慰。当时的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师  好了,由“乐”而“痛”,再由“痛”而“悲”,作者的感情的跌宕起伏,似乎比美景更具有可观性啊。给大家5分钟时间,加强背诵第三、四段。

师  还是大家一起背一遍吧。

师  很好,全文背诵可以吗?

生  (齐声)可以!

师  那我就洗耳恭听啦!

师  为你们自己喝彩吧!

师  我们来看下一项任务:课后练习二。这个练习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思路之外,还需要--

生  (齐声)积累词语。

师  没错。我请4位同学给大家解释这些词语。

师  4位同学做得不错,请大家做好笔记。

课堂小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简单写200到400字的体会,可以是有关文章本身的,也可以是有关如何学习文言文的,题目自拟。课后练习四,是选做的,可以帮大家更了解王羲之。

板书设计

示范教案(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拓展阅读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  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⑧。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缘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季:弟。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⑦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⑧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

鉴赏提示:本文可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旷达。

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积累运用

一、知识储备

1.有关字词的音、形的识记和辨析

岁在癸丑(guǐ) 修禊事也(xì) 感慨系之矣(xì)

流觞曲水(shāng) 趣舍万殊(qū) 游目骋怀(chěng)

悟言一室之内(wù) 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

2.通假字

趣舍万殊 通“趋”,往,取

3.一词多义

(1)修

(2)期

(3)致

(4)临

(5)次

4.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贤:贤士 少:少年人 长:老年人

(2)一觞一咏 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3)所以游目骋怀  使动用法:使……游,使……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5)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用作动词,看作相等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

(2)省略句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省略代词“之”

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于”

6.重点实词、虚词

信可乐也 信:确实

夫人之相与夫:句首发语词,引出议论,无实义

悟言一室之内 晤言:对面谈话

若合一契 契:符契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趣

二、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课后巩固

检查我的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癸丑(    )          (2)禊事(    )        (3)激湍(   )

(4)流觞(    )          (5)彭殇(    )        (6)趣舍万殊(    )

答案:(1)uǐ (2)xì (3)tuān (4)shān (5)shān (6)qǔ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B.清流激湍         天朗气晴

C.游目骋怀         畅叙幽情                D.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解析:B项,天朗气晴-天朗气清。

答案:B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    )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3)所以游目骋怀(    )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5)足以极视听之娱(    )

(6)或取诸怀抱(    )

答案:(1)指春季最后一月 (2)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 (3)用来 (4)情致,情趣 (5)尽,尽情享受 (6)兼词,相当于“之于”

4.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解析: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均为助词,“的”;B项中的“之”为代词,“它”。

答案:B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兰亭集序》文采斐然,此中不少用语成为成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观赏景物,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被用来比喻文人雅兴。

答案: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流觞曲水

6.依据课文,把下面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答案:(1)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

(2)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从文学和书法上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其文不但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件瑰宝。

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也就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解析:D项,“流觞曲水”“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不确定。

答案:D

8.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答案:“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惠风和畅”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兰亭集序》第一、二段,完成9-13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9.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

B.

C.

D.

解析:注意“以为”“流觞”“曲水”“毕”“咸”等词的意义。

答案:C

10.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游抒怀之作,本段描写兰亭景物抓住特征,用粗线条勾勒,格调淡雅。

B.本段写盛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和流觞情景。

C.本段写天气好,人心乐,盛会难得,段尾突出一个“乐”字。

D.本段叙事写景后落在“乐”字上,是为后文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转出“痛”字,联系古今事,引出了“悲”字作铺垫。

解析:D项不应是“铺垫”。

答案:D

11.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兰亭集会周围环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两个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登高,在亭上集会);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2.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侧重叙述活动的情景。

13.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参考答案:(1)(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举行修禊活动。

(2)这样来纵展视力,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看和听的乐趣。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说,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余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后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高欢父子,无以相报。”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北齐书》)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暹佐琛知后事

知:知晓。

B.凡百后事,一以相属

属:托付。

C.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

征:征召。

D.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

如:到。

解析:A项,知:主持,管理。

答案:A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若属皆且为所虏

D.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

欲以客往赴秦军状

解析:A项,希望、期望。B项,给;亲附,结交。C项,替;表被动。D项,拿、把;率领、带领。

答案:A

16.下列表现崔暹被北齐高欢父子信任倚重的一项是(    )

①辟为开府谘议 ②留暹佐琛知后事 ③觞再行,便辞退 ④高欢父子,无以相报 ⑤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⑥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⑥

解析:①“辟为开府谘议”是赵郡公琛的做法;③“觞再行,便辞退”是崔暹的举动。

答案:C

17.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崔暹受到北齐高欢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高祖在认识崔暹不久就委以重任,让他辅佐弟弟高琛在后方留守。

B.崔暹喜欢推荐人才,被荐的邢邵在高祖面前专说他的短处,他却不计较,认为邢邵说的是事实。

C.崔暹严明执法,处置了一大批高官贵戚,对此,高祖不仅默许而且在给邺下诸贵人的信中也告诫他们要自律谨慎。

D.崔暹以天下为己任,不但对大臣严明执法,对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他常对世宗严肃而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

解析:B项,不是“高祖”而是“世宗”。

答案:B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参考答案: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对他很欣赏,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参考译文: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赵郡公高琛镇守定州,征召他做开府谘议。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对他很欣赏,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崔暹越来越被信任厚待,他喜欢推荐人才。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世宗就征用了邢邵,很亲信器重。可言谈之际,邢邵却说崔暹的不是。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卿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说卿的短处,你真是痴人啊。”崔暹说:“子才说暹的短处,暹说子才的长处,都是事实,没有什么意见。”世宗想提高崔暹的威势,有一次诸公在坐,世宗让崔暹眼向上看慢步走来,两个人替他拽着衣裾。世宗和崔暹分庭抗礼,崔暹不让座就坐了下来,行了两遍酒,崔暹便辞退。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劾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写得极为详尽,他们都被免去官职。此外被处死贬黜的还有很多。高祖给邺下诸贵人写信说:“崔暹当初在家弟为定州刺史任上办事,后来又做了我儿的开府谘议,到迁任左丞、吏部郎,我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如今刚居宪台,就能如此纠劾。咸阳王、司马令都是我作平民时门对门的老朋友,如果讲尊贵亲近,谁也不会超过这二人,可他们却同时获罪,我也不能救,你们众人还是小心为好。”高祖到京城去,群官到紫陌去迎接。高祖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以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没有人肯去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怕豪强,就使远近肃清,诸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要严谨,如今才见到。高欢父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赏赐崔暹好马,让他骑上跟着走,边走边说话。崔暹下马拜谢,马受惊要跑,高祖为他拦住马并亲自把缰绳递给他。

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就任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重任。崔暹操心国事犹如家事,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杀无常,言谈举止,也时有过失,崔暹常常严肃地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

追踪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答案:D

2.归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

答案:A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答案:A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答案:D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答案:C

6.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注意其用法。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

(3)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______________

(5)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

(6)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副词,皆,全,都。(2)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3)“所以”,因此。(4)“致”,情趣。(5)尽,尽情享受。(6)兼词,相当于“之于”。

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 ) 禊事( ) 流觞( ) 会稽( )

答案:略

8.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B.清流急湍天朗气晴

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答案:B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答案:C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完毕)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从前)

答案:D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答案:D

12.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句子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曾不知/老之将至

D.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A

13.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答案:B

14.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A.(我)不能不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却)不能理解这是什么缘故。

B.(我)未尝不面对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C.(我)曾经边写文章边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D.(我)曾经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却)无法表达出来。

答案:B

15.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6.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参考答案:“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17.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2)“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3)“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18.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四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答案:略

雷志宏

高一课件 篇3

滕王阁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读准字音,朗读全文三遍:

翼轸zhěn 瓯ōu越 qǐ戟 懿yì 范 bchān 帷

潦lǎo 水 俨 yán 骖cānWfēi 绣闼tà 雕甍mén

舸括 舰 舳zhú 彭蠡lǐ 遄chuán 飞 睢suī 园

睇dì 眄miǎn 帝阍hūn 多舛chuǎn 赊shē 宗悫què

簪zān 笏hù 袂mèi 凫fú

二、句子节奏划分(讲、练、读)

四字句只有一种读法:豫章/故郡

六字可有五种读法:

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暴/于崇阿。

②临/帝子之长州;穷/岛屿之萦回。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有四种读法: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阅读P.175:骈体文的句式

小结: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先秦诗文中已采用,两汉逐渐习用;经过魏晋,至南北朝时,形成与散文体互相区别的独立文体。又称骈俪文。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但常夹有杂言。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称之为“四六文”。

三、1.讲词的活用

①意动: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衣襟,以……为衣带)

②使动:徐孺下陈蕃之榻(使 ……放下来);腾蛟起风(使……腾空;使……起舞)

屈贾谊于长沙(使……受委屈);窜梁鸿于海曲(使……出走)

③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象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④名作动: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看、望)

⑤副作动:尽东南之美(都是)

⑥形作名:尽东南之美(才俊)

2.在朗读中认证。

四、1.辩析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物华(化为)天宝。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  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所赖君子安(于)贫。②宾语前置:童子何知

③被动句:

纤歌凝而白云遏(止,这里是被动含义,即被歌声所阻止)

怀帝阍而不见(朝见,这里是被动含义,即被朝见)

④介词结构后置:俨骖W[于路上],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2、在朗读全文中辨析各类句式。

五、1.学习多义词(先查阅工具书,再讨论做练习)

控蛮荆而引瓯越(连接,动词)           穷岛屿之萦回(穷尽,动词)

恭疏短引(序,名词)                   穷且益坚(困厄,处境困难,名词)

司马懿引二十万年(带领,动词)         日暮途穷(与“通”相对,阻塞不通,动词)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不忍穷竞其事(穷究,追究到底,动词)

(后退,退却,动词)

识盈虚之有数(定数、名词)

shù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技术,名词)

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落,列举罪状,动词)

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屡次,副词)

他日趋庭(快走,动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入而徐趋(小步快走,表尊敬,动词)                (语气词,相当于“了”)

今背本而趋末(趋向,奔向,动词)           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使者驰传督趋(通“促”,催促,动词)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趋令销中(通“促”,赶快,副词)                     (语气词、表疑问)

其余见课后第二题。

2.朗读全文三遍。

六、1.翻译全文     2.诵读全文三遍。

七、提要(在多次朗读中完成信息提取整理)

A.第一段:述宾主之美。     第二、三段:绘山川美景。

第四、五段: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叹知已难遇,盛宴难再。

B.        历史久远

界域广阔     洪州地势

物产丰富     宴会宾主

人才俊美

山水秋景

宏伟构筑

人烟兴盛

宴会欢娱(喜悦)

人生感叹(悲伤)

壮志不易(乐观)

重言身世

抒发志向    再叙遭际

愿赋诗文    奉命作赋

谦词作结

八、名句记诵(写景状物类,抒情议论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爽簌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九、在诵读中审美:

1.色彩变化之美--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爽   飞阁流丹   层峦耸翠   青雀黄龙之舳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远近变化之美--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 (近)      山原旷其盈祝 (中)         云销雨雾 (远)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5.句式上的“骈倡”和“四六”特征明星。

6.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明用);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暗用);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正用);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反用)。

(小结:用典除了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十、发散、整合--《滕~》表达了王勃怎样的思想感情?

a.少有才名,出入王府,却又扫地出门,转瞬死而遇赦,这样大起大落的遭际,让他有了人生盈虚有数、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慨。

b.怀才不遇、报国无让的悲哀。从“望长安”“怀帝阍”的惘怅和“无路请缨”的慨叹中可以强烈感受到。

c.热爱生活、积极入世,希望投笔从戎,请缨为国的志向。

d.达观知命,穷且益坚,守志不移,不甘沉沦的精神。

十一、1.诵读全文七遍

2.练习背诵第2、3段

3.解释:①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②临别赠言

③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古今异义词)

高一课件 篇4

I. Meeting your new Ss

* Getting to know your Ss & introducing yourself to the Ss

* Setting up necessary rules for classroom learning and for homework

II. Topics

* Friends and friendship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II. Function

* Agreement

I agree.    Yes, I think so.    So do I.    Me too.    Exactly.

No problem.  Sure.Certainly.   Of course.    All right.

You’re right/correct.   Good idea.I think that’s a good idea.

* Disagreement

I don’t think so. Neither do I. That’s not right.Yes, but …

I’m afraid not. No way.I’m sorry, but I don’t agree.

Of course not. I disagree.

IV. Grammar

*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Part I.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1. Reporting statements

“I don’t want to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a diary,” said Anne.

---- Anne said that she didn’t want to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a diary.

2. Reporting yes-no questions

“Does a friend always have to be a person?” the writer asks us.

---- The writer asks us if a friend always has to be a person.

3. Reporting wh- questions

“What do you call your diary?” Anne’s sister asked her.

---- Anne’s sister asked her what she called her diary.

V. Words and expressions

upset  ignore  calm  concern  loose  Netherlands  German  series  outdoors  dusk  thunder  entire  entirely  power  curtain  dusty  partner  settle  suffer  highway  recover  pack  suitcase  overcoat  teenager  exactly  disagree  grateful  dislike  tip  swap  item  (32 words)

add up calm down   have got to   be concerned about

walk the dog   go through set down    a series of

on purpose in order to  at dusk  face to face

no longer suffer fromget/be tired ofpack sth. up

get along with   fall in love   join in(19 phrases)

* survey  vet  Amsterdam  Jewish  Nazi  Kitty  spellbind  loneliness  Margot  gossip  secondly  (11 words)

VI. Time allotment

1st period – Warming up (P1) & Workbook Listening (P41)

2nd period –Pre-reading & Reading & Comprehension (P2-P3)

3rd & 4th period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P4-5)

5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P6 Reading & listening)

6th period–Using Language (P7 Reading & Writing)

7th period–Wb Listening Task & Reading Task (P43-44)

8th period–Writing Task & Project (P46-47)

The 1st period – Warming up & Using language

Goals for the 1st period:

1. Introduce yourself and set up some rules for learning

2. Talk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3.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upset  ignore  calm  concern  loose  add up   calm down  have got to

be concerned about  walk the dog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Beginning

1. Introduce yourself

2. Set up some rules for learning:

Before class: 1) Get into the classroom at the first bell.

2) Get everything and yourself ready for the class.

In class: 1) Follow the teacher closely and work with your mind.

2) Take an active part in classroom learning activities.

3) Take notes and raise questions.

4)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you can.

After class: 1) Finish your homework on time and hand it in as required.

2) Review what you’ve learned in class in time.

3) Preview your lesson as required.

Step 2 Warming up

1. Introduce the topic Friendship. Ask Ss if they have a very good friend and why he or she can be their good friends.

(Collect the adjectives/nouns Ss use to describe their friends on the Bb.)

Supplements:

Poem 1 Friends  Poem 2   Auld Lang Syne

By Jill EgglestonBy Robert Burns

Friends care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Friends share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We need friends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Everywhere!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

For auld lang syne, my dear,

Proverbs: for auld lang syne,

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we’ll take a cup of kindness yes,

a sun.   --- French proverbfor auld lang syne.

You can buy friendship with friendship,

but never with dollars.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 Unknown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A friend is a person with whom I may be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sincere. With him, I may think aloud.   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

--- Ralph Waldo Emerson    And here’s a hand, my trusty friend

Real friendship is shown in times of trouble;  And gie’s (give us) a hand o’thine

Prosperity is full of friends.   We’ll tak’ a cup o’kindness yet

---EuripidesFor auld lang syne.

2. Think: What qualities and behaviors make a good friend?

(a. Let the Ss make a list of 3-5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

b. Have them work in group of four to collect the list of words.

c. Then ask one from each group to write the words on the Bb.)

3. Have the Ss do the survey in the Sb P1.

4. When they have completed it, have Ss look again at the list on the Bb to see whether it should be revised.

Explanation of each item:

Q1: A: 1 point  B. 3 points C. 2 points

This question deals with how thoughtful you are towards others: How much do you value your friend? Would you change the time of the day to go to the cinema to fit in with him/her?

Q2: A: 1 point  B. 2 points C. 3 points

This question is concerned with fairness: Is it fair for your friend to borrow something, break it and return it broken?

Q3: A: 1 point  B. 2 points C. 3 points

This question deals with your concern for others: Should you make the troubles of your friend more important than your own responsibilities?

Q4: A: 3 point  B. 2 points C. 1 points

This question is concerned with responsibilities to a friend. If you are asked to look after something and it is broken or harmed, what should you do?

Q5: A: 0 point  B. 2 points C. 0 points

This question is concerned with honesty.

5. Quickly deal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new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We’ll later practice them in Ex 1, 2, 3 in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on Sb P.4

1) add up: v.  to add sth. together

2) upset: adj.  sad, unhappy

3) ignore: v. pay no attention to

4) calm…down: v. make sb. calm, comfort sb.

5) have got to …: v. have to do sth.

6) be concerned about: v. be worried about, care about

7) walk the dog: v. exercise the dog

8) loose: adj. not tight

重点词汇用法的学习,例如:

1. add: add ... to;add to;  add up;  add up to;

Eg. Will you please add some milk to my coffee?

The little baby adds to our enjoyment at the party.

Add up your score and see how many points you get.

Add up these figures foe me, please.

All the money I have in my pocket adds up to $ 125.

2. upset: adj. worried, annoyed;  v. cause to worry, to be sad/angry

Eg. I was very upset because one of my friends was rude to me.

His cheating in the exam upset his teacher.

3. ignore: v. pay no attention to; to behave as if you had not heard or seen sb./sth.   n. ignorance

Eg. You can’t ignore the fact that many criminals never go to prison.

These are the problems which we can’t afford to ignore.

Sam rudely ignored the inquiry.

He had completely ignored her remark, preferring his own theory.

4. calm: v. calm down

Eg. The mother calmed the baby by giving him some milk.

What the manager said calmed the fears of the works.

We tried to calm him down, but he kept shouting and crying.

Calm down. 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5. concern: v. concern sth.; be concerned about /with/ for sb. / sth.; n.

Eg. This case concerns the group of people greatly.

What I said at the meeting doesn’t concern you, so don’t worry about it.

Our head teacher is concerned about our study and health all the time.

He has never been concerned about/for what others think of him.

He seemed to be concerned with the case.

Your school work, rather than your private life, is my concern.

My greatest concern i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chool.

6. walk the dog: to take a dog for a walk

Eg. He is out walking the dog.

walk sb home/ to a place

It’s late --- let me walk you to the bus stop.

6. If necessary, the T may ask one or two 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 What kind of person are you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b. Do you think you can be a good friend to others? And how?

c.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basic elements we need to keep our friendship?

Step 3 Listening

Workbook Listening on P41

1. Before you listen, discuss these questions with the class.

1) 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to make friends with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to broaden one’s world outlook; to avoid national stereotypes etc.)

2)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this friendship?

(to practice another language with a native speaker; to learn new ideas and new ways of thinking; to find out more about another country etc.)

2. the 1st Listening of Part 1: Write down what Leslie does in China in one sentence.

(Leslie does some business in China and her company sells buses.)

3. the 2nd Listening of Part 1: Tick the things done by Leslie.

(going out for delicious dinners; visiting a mountain; going to people’s homes)

4. the 1st Listening of Part 2: What does Leslie say about the friends she made in China?

(1) Leslie says that she make friends but they are just business friends because she thinks one cannot make friends on a short visit.

(2) Leslie thinks some of the friends in China may have liked her, but others may try to be nice to her so as to gain a business advantage.

Step 4 Homework

1.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8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Prepare and read aloud the rest new words.

The 2nd period – Pre-reading & Reading & Comprehension

Goals for the 2nd period:

1. Have Ss read the text and try their best to understand Anne’s eagerness for friends, friendship, nature and freedom.

2. Get Ss have some knowledge about the Nazi’s cruel deeds towards the Jew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3. Train Ss’ reading ability of scanning and skimming. Learn to appreciate Anne’s Diary , the classic work.

高一课件 篇5

高一英语上册课件

定义:在英语中用来修饰一个名词、代词的句子在语法上称为定语从句,且定语从句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的词代表一个、一些、一类特定的人或物,这种定语从句已和被修饰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思,一般把限制性定语从句译为“``````的”,定语从句不能随便拿掉。

关系代词一般用法一览表:

先行词/关系代词

作 用 主语 宾语 介词+宾语 定语

人 类 Who,

That Whom

That whom Whose

事 物 类 Which

that Which

that Whose Whose

用 法 说 明 不能省略 常可省略 介词的选择根据习惯搭配以及作用与

含义,短语动词中的介词不能拆开

关系副词一般用法一览表:

关系副词 作用 用法 说明

When 状语 跟在表时间的先行词后 相当于表时间的介词

+which的作用

Where 状语 跟在表地点的.先行词后 相当于表地点的介词

+which的作用

why 状语 跟在表原因的先行词后

(以reason为常见) 相当于表原因的介词

+which的作用

I. 关系代词

引导词:which, that, who, whom, whose

具体用法:1、当先行词为物时,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用which, that, whose+n, of+which

eg. (1) They planted the trees ______didn’t need much water.

(2) The meat ______we bought yesterday is not fresh.

(3) He lives in the room _______windows face the south.

(4) He lives in the room the windows ____________face the south.

2. 当先行词为人时,关系代词为that, who, whom, whose。

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用that, who 作宾语时用 whom, who, that

作定语时用whose

eg. (1) The scientist _______visited our class yesterday is from Canada.

(2) The person _______you met yesterday is our Chinese teacher.

(3) The person _______you talked to just now is our Chinese teacher.

(4) Do you know the student ________pronunciation is the best in our class.

3.as引导的定语从句

(1) As引导的定语从句一般和such 连用:

There is no such place as you dream of in all this world.

全世界决没有像你梦想的地方。

I like such a fine city as Beijing.

我爱北京那样美丽的城市。

The waves were such as I never saw before.

这样的波浪我还从未见过。

(2) 有时和the same 连用:

I have the same trouble as you (have).

我和你有同样的困难。

This is the same bag as I lost yesterday.

这个书包和我昨天丢失的相似。

He is of about the same age as you (are of the age).

他和你年龄大约相同。

Is this the same as you showed me before?

这个和你以前给我看过的那个是一样吗?

(3)as引导的定语从句,也可以用在下面这类句子中:

He stopped the idea, as could be expected.

正如可以预料的,他反对这个意见。

As we all know, air is a gas.

在这种从句中,关系代词as 可作主语,宾语或表语。

as从句中修饰全句时有“正有”的含义,而 which 从句中没有此含义。

注意:下列四种常见错误

1. 在定语从句中加了多余的宾语:Some of the boys I invited them didn’t come.

2. 定语从句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弄错

eg. (1) Those who has finished may leave the classroom now.

(2) This is one of the rivers in China which flows northward.

(3) This is the only one of the rivers in China which flows northward.

3. 省略了定语从句中作主语的关系代词

eg. Children eat a lot of sugar often get bad teeth.

The key opens the room is missing.

4. 定语从句中加了多余的关系副词或介词

eg. The house where he lives in needs repairing.

高一课件 篇6

一.题材内容及学习目的

本模块话题是“电影和电视节目”,阅读课文为影评。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能用新学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围绕话题开展厅、硕、读、写活动,能正确看待电影、电视的功能,并通过影视作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

二.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

语音 感叹句的语音

词汇 MODULE FILE , VOCABULARY

语法 Adverbs of frequency and place

Adverbs and adverbial phrases

功能 Talking about how often you do things

话题 从背景、情节、角色、演员和评论等方面讨论电影

2. 语言技能

听 能听懂广播、电视中比较简单的英语节目。

说 能在老师指导下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并能正确使用语音、语调。

读 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写 能够描述简单的人物或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高一课件 篇7

思考的威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课题 思考的威力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思考的威力》是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属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擦拭理性的目光”,学习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理性的思考,使学生懂得用思想和智慧去解决人生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则正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告诉人们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学习方式是根据教师创设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觉地梳理知识、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学习者分析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学习已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以及即将到来的岗位实习,都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一切。表现在语文学习上,还停留在对文章表层的认识。因此,借助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运用典型事例和名人言论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思考的重要性,养成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典型事例和名人言论作为论据进行论证。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是如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主要采用“五步教学法”即自学、质疑、解疑、练习、测试五个步骤。让学生以自学提纲为契机,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归纳问题。再以练习和测试巩固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媒体设计思路 准备自学提纲、练习题、课堂测试题、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

教学方式 备注

导入

一、自学

二、质疑

三、解疑

四、练习

五、测试 问:上课前,我们来个小小的思维热身。哪位同学知道“我思故我在”是谁的名言?

问:对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谁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非常好!能够准确理解“故”字和“在”的含义。让我们来看看笛卡儿先生原汁原味的解说吧。(出示课件1)也就是说,善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发问,才能标志我们的存在。

问:孔子也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导入:可见,思考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思想评论。(板书课题)分析一下认真思考为什么是发明创造的极其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发放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中的思考题自学课文。

问:除了思考题中的问题外,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答:这个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好,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找找有多少记叙和描写的文字,并思考它们对于论证文章观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记叙和描写简洁形象,并没有全面地介绍人物,而是紧紧围绕“思考”这一话题展开,生动地表现出这些科学家深入思考的形象和情景。因此,这些记叙和描写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与课文的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了引人入胜、启人思考、突出中心的作用。

问:下面我们来解答第一个思考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同学回答的非常好。(板书:发明创造 决定性因素 认真思考 )

问:这个中心论点是不是在开头就提出来的呢?

问:那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问:还有呢?

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补充:突出论题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

问:下面我们来解答第二个问题,本文的结构非常简单,同学们之间互相商量一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问:课文分三部分和分四部分,哪一种更好?

问:为什么呢?

总结:很好,我们就分成四部分。(出示课件2)

问:下面我们来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有何作用?

总结:文中列举的人物有14人,引用的具体事例有7个,引用的言论有8段。这些人物、事例、言论大都为青年所熟悉,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更重要的是,这些论据对于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非常恰当典型。(出示课件3并板书)

问: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找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板书)

问: 我们在文中找找具体的例子,看看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论证方法?

教师发放练习题

问:我们一块儿来看看练习的第四大题,你知道哪些与本文论点有关的名人名言?

总结:同学们平常积累的名言真多啊,很好!以后要继续积累,你才能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鼓励学生积累,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增加写作素材会大有裨益。)

问:学习完本文,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教师做评点、补充。

布置作业:写一篇小短文,字数为300字左右(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多角度积极地思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发放测试题

答:是笛卡儿。

答: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答: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和受蒙蔽。

根据自学提纲中的思考题自学课文(时间为15分钟)

问:老师,我感觉这篇文章不像议论文?议论文应该都是议论,但本文却有很多记叙和描写?

归纳:文中有五部分记叙和描写的文字。

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没有发明创造,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能不能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答:不是。

答:开头先写了几个青年人关于发明创造的疑问。

答:又写了卢瑟福与对手的一段对话。”

答:自然铺设,不唐突。

学生讨论后得出不同答案:有的分三部分,有的分四部分。

答:分四部分。

答:分四部分更清楚,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答: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生在文中找了许多例子。

分析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学生在下面做练习

另找三个学生到黑板分别做一至三题。

再找学生到黑板订正答案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做课堂小结。(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学生做测试题

课件1“我怀疑天,我怀疑地,我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在思考,因此,只有思考才能证明我的存在。”

自学提纲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点

三、学习难点

四、走进作者

牛守贤,河南内乡人。发表有议论文《思考的威力》,杂文《学者与卡片》,报告文学《太行不老松》等。

五、思考题

1、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这个中心论点的?

2、思考分析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3、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有何作用?

4、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课件2:

(引论)一提出中心论 点

二阐明思考的重要性

(本论)三论述怎样发挥思考的威力

(结论)四提出希望,深化中心

课件3

按文中的顺序分别

列举所出现的事实论据

和理论论据,并分别说

明各自的作用。

巩固与拓展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帷幕(  )骰子(  )按捺(  )臆想(  )沉吟(  )寻思(  )黏土(  )

二、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

2、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出同类中其他事物。(         )

3、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        )

4、形容远得无影无踪。(        )

5、顾不上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

三、填空

1、文章中列举的人物有

共     人,引用的具体事例有     个,引用的言论有    段。

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①这个创造发明的幼芽伴随着‘思考’的雨露,在他心灵里扎下了根。( )

②那些不肯开动脑筋的思想懒汉,是谈不上有创造性的劳动,更谈不上做出什么发明创造的。有志于献身‘四化’的青年朋友,在劳动、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努力养成思考的习惯,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 )

③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毕升经过长久的`细心钻研,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④周恩来同志在上中学的时候曾经说过:“思之思之,神鬼通之。”( )

四、找找看,你知道哪些与本文论点有关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思考的威力

牛守贤

中心论点:发明创造 决定性因素 认真思考

举例论证

事实论据(7个)             引用论证

论据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理论论据(8段)            正反对比论证

作业(测验)设计

写作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评论。

如果花瓶碎了,怎么办?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只是一扔了事,全然不曾思考与之有关的规律。

那么,这里头有规律吗?有!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之后你会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为1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是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于是发现了这一倍比关系的人便将此规律用于考古或天体研究,即:只要有这个规律在,便可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肢碎片推测它的原状,从而迅速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

课堂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那么,应当怎样思考、怎样发挥思考的威力呢? ……

其四,要有入迷的精神。所谓入迷,就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大脑皮层中引起的极大兴奋性,使自己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而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这就像普希金所说的“我忘记了世界”,柴可夫斯基所说“忘记了一切”。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全部身心都投入了忘我的入迷的劳动之中。有一次他请了一位朋友到家吃饭,菜在桌子上已经摆了好久,可是他忙于在室内计算月球的轨道,把吃饭的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于是客人自己吃掉了桌上的鸡,把骨头留在盘子里就走了。当牛顿计算完毕出来看见盘中的骨头时,“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还没有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他入迷到了这种废寝忘食的地步。

1、上述文段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在证明论点时用到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

2、文中加点的“这”字指的是什么?

3、用“         ”标出文段中记叙和描写的文字,说说他们对证明论点的作用。

4、试另举一例,证明本段论点。

二、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仿写句子。

“思考”是人类向科学进军的先导,是探索大自然秘密的侦察兵,是孕育发明之花的阳光雨露,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

勤奋是                                                        。

教学评价

(反思)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反复强化的过程,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对话的首席,应十分注意信息反馈,适时调整学习策略。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解读去替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作为对话的首席,应努力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去鉴赏、评价,允许答案的多元,允许观点的争鸣。本课通过对论据的阅读分析,带动对中心、结构、论证方法等的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在作文时如何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去理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最后再通过练习和测试进一步检测和巩固所学重点,完成对教学目标的完善。

补充说明

拂尘

高一课件 篇8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许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个人物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

我们在初中第六册的古代诗歌中曾学过他的一首七言律诗,有谁还记得这首诗的篇名和名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简介作者(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66页)。

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堤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1)为什么称《后序》;(2)诗集的命名由来;(3)课文的主要内容(书序的一般格式);(4)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特色。根据要点让学生:

1.初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2.细读(或诵读)课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进行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课本已有注释的除外):

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

虚词(参看课本第296页,虚词用法(三),并要求学生摘抄或画出有关例句):

莫知计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词,充当主语,相当于“没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所字结构,后面有名词“舍”(或名词性结构),则此“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当国者: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

以上字词的释义或正音,不必在“指导预习”一栏中全部列出。为便于归纳,像一词多义的“使”“度”,还有“数”“分”“间”等字词可放在讲读有关句段时详细解释。

1.讲读第1自然段。

教师先列出问题(1)(2)(见下文),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对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释;疑难的字词句可适当插问。例如:“修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莫知计所出”应如何串讲;“众谓一行为可以纾祸”应如何诵读等等。

明确: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2.讲读第2自然段。

(1)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泽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2)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明确:“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绘有图例的小黑板。教师范读,同时以教鞭指示文天祥北行路线得脱险行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范读前,教师应提示学生,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小结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4.讲读第4自然段。

先给学生指出本段在结构上与前面1、2、3段的关系:如“预习提示”所指出,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这具体体现在第1—3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4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第4自然段则有“诋大酋当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间奔真州”,第4自然段则有“去京口……几自刭死。”让学生理解了上述关系之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段的层次结构(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1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2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3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至此,要求学生当堂熟读、背诵本段,使他们受到作者高洁情操的强烈感染。为强化记忆,可先将课文结合北行路线、脱险行程图例来理解记忆,也可将课文化整为零分块识记,如前三个“当死”、三个“几……死”可为一块,后十二“……死”又可分为三块。先个人读,再分组读,后全班读。

以上第1——4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5.讲读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

列出题目(见下文),要求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解说。

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小结第二部分5——6段段意: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交代诗集的命名。

归纳中心思想,并评价文天祥的行动。(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答案参见“教参”170页)。

研究与讨论:

本文是什么文体?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显著特色?举例说明(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举例(略。参见《教参》第168页)。

浙江温州文信国①祠联: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②,忠胆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③,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④。花外子规⑤燕市⑥冷;柳边精卫⑦浙江潮。

北京文天祥祠联:

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⑧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海丰县方饭亭联:

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④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⑤子规:鸟名。又名杜鹃,鸣声悲切,从夜鸣叫到天明,声似“不如归去”。有“杜鹃啼血”之说。李白《蜀道难》:“又见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⑦精卫:神话中的鸟。“精卫填海”,常指按照己定目标,奋斗不止。

高一课件 篇9

修辞立其诚(苏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写真话,抒真情

一、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中“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三、重点难点:如何在文章中表达真情实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现在很多同学写出的文章总感觉不能打动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情实感,在写文章时常常东拼西凑,生编硬造,千篇 一律,给人似曾相识之感。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艺论。”孔子也说:“修辞立其诚。”什么意思呢?“修辞”就是修饰词句,是写作,“立其诚”就是写文章要实在,诚实,写真话,抒真情。由此看来,文章能打动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如何才能写真话、抒真情。(出示教学目标)

2.比较文章片断,了解写作中“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我们下面就先来比较以下三个文章片断,从“修辞立其诚”的角度看,你认为哪个片断写的好?

片断一:(以“待人和善”为话题的开头)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的;对待朋友,我选择最和善的方式。

片断二:

一天,我患了重感冒,发烧至四十度,早饭后独自骑着自行车去医院看病。骑着骑着,正面开来一辆大卡车,眼看就要轧着一位拄着棍蹒跚着正要横穿马路的老大爷。”

就在这紧要关头,我的头脑里思想斗争很激烈。去救吧,要耽误自己看病,不救吧,眼看着悲剧就要发生。正在这时,雷锋、赖宁等英雄形象掠过我的脑海。我想,自己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为人民做好事。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下车,用尽全力一推,老大爷得救了。这时的老大爷激动万分,热泪滚滚,握住我的手说:“娃啊,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每个角落,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你的行为是多么伟大,多么崇高啊,你就是一个光辉的典范。我为我们国家有你这样高尚的学生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代表人民感谢你。”

片断三:(江苏省高考作文《怀想天空》)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一篇,词澡华丽,但内容空洞,只追求形式。

第二篇,凭空编造,情节违情悖理,唱高调。

第三篇,虽语言平谈,但感情真挚,文风质朴。

第三篇作文得了53分,所以说,写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基础。

3.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做到写真话,抒真情。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写真话,抒真情呢?我们教材中的四篇文章《丑娘》《苦糖》《朋友》《伟大的空话》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请我们一块来讨论一下,看用什么方法来写文章就能做到说真话,写真情。在分析时我们可以从选材方面,也可以从表达方式或手段等方面来谈。(板书:选材、表达方式、手段)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1)《丑娘》为什么写得好?

A、没有回避母亲的丑,开头的侧面写,中间的正面写。

B、中间的我的心情很真实。

总结:写真事,不避讳。(板书)

(2)《苦糖》为什么写的好?

A、选材上以小见大,把家庭的穷苦和亲情写了出来(如果现在让你写,如果再这样写就显得不真实了)

B、细节描写很真实,把小孩子禁不住白糖的诱惑的心理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总结:以小见大,细节描写。

(3)《朋友》为什么好?这篇文章能感动你吗?

A、此文和一般的写朋友之间感情的文章不同,不是记叙的具体事情,而是重在倾诉自己的心灵感受,可见直接倾诉心灵感受也是写真话,抒真情的一种方式。

B、用了许多疑问句,直接抒情的文字来表达,增强了感染力。

C、我觉得此文不好,有点唱高调,巴金对朋友的感情并不能与我产生共鸣。(分析原因:学生不了解巴金此文的写作背景,出示背景材料,分析)

背景材料:巴金先生说他是靠友情生活到现在的。青年时的巴金埋头于写作,为了写作,他到四十岁才结婚。没有家,朋友的家就是他的家,写作之余,巴金先生常常旅游到各处去看朋友,并写下了《旅途随笔》。散文《朋友》就是《旅途随笔》中的一篇。

巴金先生在一个明争暗斗的封建大家庭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除了母亲给予的无私的爱,他很难得到更多的。亲情的关怀,但是性格内向的巴金却有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对朋友无话不说,至诚至义。巴金先生的小说《灭亡》发表后,他得到生平的第一笔稿费,他一分不剩地全给了朋友。巴金先生说没有这些朋友,他就没法写出这部小说。

总结:真实倾诉心灵感受、疑问、抒情。(板书)

(4)《伟大的空话》好在哪里?

敢于直接发表负责任的看法,有公民意识,该批判时毫不留情。

比较:写作实践四中,铁路工人、医生、士兵、消防队员四个人的话,你认为哪个人说的好?为什么?

消防队员说的好,因为其他人都是大话空话,是新闻语,是不太负责任的,只有消防队员说出了真实的感受。

总结:说话负责任。(板书)

4.总结:如何才能写真话,抒真情?

选材方面:

(1)写真事,不避讳。

(2)以小见大

(3)真实倾诉心灵感受

表达方式、手段:

(1)细节描写

(2)疑问、抒情

写作态度:说话负责任

5.补充:还有没有你认为写真话,抒真情的方法?阅读《给班主任的一封信》总结。

人物不程式化,脸谱化。

6.写作实践:我们已经总结了这么一些方法,在写文章时,并不一定全部运用,只要能根据需要把握好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就可以了,下面给大家提供两个话题来作一个片断描写,做到写真话,抒真情。

(1)误解

(2)父爱(或母爱)

同学点评。

7.小结:

同学们,写作方法固然重要,但要写出“真实真切,感人”的文章,首先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高明的作家或者聪明的初学写作的人都是平实地写生活中的琐事,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作,因为独特的感情来源于独特的经历和感受,来自于对独特经历和真心感受的提炼。“修辞立其诚”,“诚”是内在的,“辞”是外在的,“诚”是主导,“辞”以“诚”存,“立诚”之“辞”才更有价值和魅力。希望大家面对生活微笑,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它流淌在我们的心间,绘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 一年级美术课件9篇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也许"一年级美术课件9篇"就是你要找的,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人美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一课 让大家认识我教学目标运用纸,采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现大树。初步培养学生造型能...

  • 高一物理课件九篇

    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特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这篇“高一物理课件”,相信读完之后,您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对您肯定会有很多有益的收获。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每天都投入精力来撰写教案课件。教案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且也具体体现了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方...

  • 高一物理课件12篇

    每位教师都需要教案课件,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建议每位老师认真撰写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创造情景式教学环境的有力工具,教案课件的编写包括哪些部分?下面是励志的句子为您精选的“高一物理课件”,接下来我们还会不断提供相关内容!...

  • 高一数学课件13篇

    本文是由励志的句子小编为您精心打造的,标题名为“高一数学课件”。在每位老师的备课中,教案课件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老师需要花时间仔细推敲教案,以达到最佳效果。下面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一只贝课件(合集9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规范化的体现。下面是励志的句子小编为您准备的与“一只贝课件”有关的信息,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在使用前进行核实!...

  • 隧道课件9篇

    本人不惧辛劳,特别制作了这篇名为“隧道课件”的文章,祝愉快阅读,或许对您有所裨益。每位教师在授课前都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现在正是老师们开始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教案是管理和评估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隧道课件 06-05
  • 国歌课件9篇

    根据您的要求,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特意为您查找了一些优质资讯“国歌课件”。为了上好课,每位老师都需要精心设计教案课件,其中的知识点尤其重要。教案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的关键保障。希望本文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国歌课件 06-04
  • 仿写课件9篇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仿写课件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我们的手,是管道,在老师和我们之间传送着老师脑海中的智慧之水,我们就像春天的小树苗一样在智慧之水的浇灌下茁壮成长。我们的手,是宇宙飞船,从...

    仿写课件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