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我为了达到绝佳体验制作了这份令人满意的“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教师个性化服务的有效保障。以下提供一些关于此问题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供参考!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最新员工试用期个人总结推荐八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新课学习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板书: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

远视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近视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现在观察下图,说说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现象?

有亮点出现,那你知道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吗?“亮点”会随着纸的来回移动而在亮度上、大小上发生变化。亮点变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变多。现在,请你动手,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并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2: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线相互远离。

板书: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播放动画:RT010500002817_判断透镜的类型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播放动画: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四、板书设计

焦点:F

焦距:f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篇3

沪粤版《力》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表示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用它测量力的大小.

一、导入新课

情境: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受到力或付出力.人们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楚霸王项羽的力气大,也用“手无缚鸡之力”来描绘文弱书生.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会是怎样的呢?“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力看不见,又怎样直观地去表示力呢?

二、备课要点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学生讨论、作图、观察等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1)对力的理解.(2)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1)力的图示.(2)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弹簧测力计原理.

三、知识点击 1.怎样认识力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推、拉、提、压、吸引等的作用.

②力是物体问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没有物体就没有力.只有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

③力的作用不一定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如推力、拉力、压力等.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等.

④一个力一定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茬研究力的时候,我们把受到力的作用称为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力的单位

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如拉力、压力、浮力等.但重力用字母G表示,而摩擦力则用字母.f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三种情况: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改变.其中速度大小的改变有:a.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b.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c.物体运动由慢变为快;d.物体运动由快变为慢.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例如,用力拉一根皮筋,皮筋被拉长;用力掰一块橡皮,橡皮变弯;用力挤压一个塑料瓶,塑料瓶变瘪等,都是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了形变.

注意:①运动状态是指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其中任何一个改变了,都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②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

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也不一定需要力来维持.

④重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压力则会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探究:溜冰场上,甲推乙,乙受力;乙也推甲,甲受力(图8—1—1).将合在一起的甲、乙两把刷子错开,两者的刷毛都将变形(8—1—2).

说明:溜冰场上的两人都会向后运动,说明甲、乙两人郡受到J,采目对方的推力,合在一起的甲、乙两把刷子错开,刷毛都变形,说明两把刷子都受到了来自对方的阻力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当甲物体对乙物体作用一个力时,乙物体反过来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4.怎样测量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称为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对一个物体来说,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其产生的弹力也越大.弹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接触的两物体之间存在着挤压.压力、张力、托力、拉力、推力等在本质上都属于弹力.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原理.

弹簧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2)认识弹簧测力计.

图8—1—3所示为弹簧测力计及其结构图.由图可看出弹簧测力计是由弹簧、指针、拉杆、刻度面板组成的.观察刻度面板可知:①“N”表示力的单位牛顿;②刻度是均匀的,分度值是;③量程是0~10N.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规则.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规则有三条:①调零,即测量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若有偏差,必须校正;②要明确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不能超过量程;③测量力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④测量时拉杆、弹簧不能与面板相摩擦;⑤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 5.怎样用图表示力 (1)力的三要素

习惯上,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往往会随之改变. (2)力的图示

在物理学中,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力的三要素,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简称有向线段)来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法.

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时应注意:

①力的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

②线段的箭头指向要跟力的方向一致.箭头一定要画在线段的末端.

③线段的长度要跟力的大小成比例.同时要画出力的比例标度,即一个刻度所表示的力的大小.至于按多大的比例用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标度应与力的大小为整数倍的关系.如果在同一物体上受几个力时,表示几个力大小的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个比例标度.否则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④物体通常用方框来表示.

总之,画力的图示时要做到:定作用点、定标度、定方向、定长度;标箭头、标力的数值和标单位.

(3)力的示意图

只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粗略地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对线段的起点和长度不作精确表示,这样的图就叫力的示意图.

注: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四、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一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探究准备:一个能吹得较大的气球,一小段硬塑料管,剪刀,硬纸片,细线.

探究过程:①将硬纸片剪成20cm×15cm的长方形,在长方形纸片的中心线的两侧对称地剪开两条平行的缝,缝长约5cm,两缝之间的距离也为5cm,将中间的硬纸片折起,如-图8—1 4(a)所示:

②用剪刀在折起的纸片的中心钻一个孔,将硬塑料管插入气球嘴并用细线扎紧,吹起-气球,堵住管口,将气球嘴从折起的纸片上的孔中拉到纸片右侧,如图8—1 4(b)所示.

③松开口,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出问题:①松开手后,气球边放气、边带着硬纸片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气球的运动方向与气球嘴中的硬塑料管喷出的气流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气球由静止到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这个力是什么物体施加的?方向如何? 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你认为物体问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活动内容二

阅渎材料

牛顿

牛顿(1642~1727)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出生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两岁时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牛顿小时候性格稳健、谦逊、沉默,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和器械,喜欢读书、绘画.牛顿在读中学时,对自然科学就很感兴趣.对日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有整理分类的强烈嗜好,做过许多笔记,他的性格和才华深得他的校长的赞扬. 1661年,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考入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比他的同学要大四五岁.在学校,他除了认真听讲外,还攻读了光学、几何学方向的名著,表现了对当时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尖端成就有着快得出奇的理解力,深得他的老师巴罗的重视和赞赏,并于1664年经过考试选作巴罗的助手.

1665—1667年,由于席卷整个英国的毁灭性瘟疫,牛顿被迫躲到人口稀少的乡下。度过他科学生涯的最旺盛时期,后来在科学上的主要成果的基本思想都是这两年形成的.传说他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地球引力的事情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瘟疫过后.牛顿重返剑桥大学,锋芒毕露,当年就被选为“选修课研究员”,并被授予硕士头衔,1669年,巴罗把自然科学讲座教授的职位让给了牛顿.

牛顿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他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著名的运动定律;在开普勒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圆满地说明了天体运动规律以及潮汐等现象.牛顿的这些研究成果,都记载在1687年正式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这是科学史上的一本巨著.在光学方面,他主要研究了色散现象和光的本质,主要贡献是用三棱镜分解目光,发现日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的,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并于1675年观察到牛顿环.在数学上他独立建立了微积分的基础,此外还建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等. 1727年3月20日,牛顿因患胆石症逝世,终年85年.牛顿对自己的一生是这样认识的:“我好像是站在海滨上玩耍的孩子,时而拾到几块莹洁的石子,时而拾到几片美丽的贝壳并为之欢欣.那浩瀚的真理的海洋仍然在我的面前未被发现.”“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因为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由此可见,牛顿是多么的谦逊. 指点迷津

例1:关于力的概念,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本身具有的特性 B.力不会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解析:力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与物体本身特性无关,A选项错;力不会离开物体单独存在,有力就一定有施力物体,也一定有受力物体,同时,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B、D选项正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选项也正确.

答案:BCD 例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 B.小孩用力推墙,他同时也受到墙的推力

c.人坐在软沙发上,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这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析:该题考查了以下知识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A项虽然说明了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但强调必须产生于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错误的,例如磁铁吸引铁钉,在它们靠近没有接触时,就有了相互吸引的力,类似的还有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B项是正确的,即相互作用的力具有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性质,而且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分为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由题意知C、D选项正确.

答案:A 例3: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皮球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本题应从力能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角度入手思考每个例子是否符合题意.“面团形状发生变化”和“皮球瘪了”都说明物体受力改变了形状,“篮球撞在篮板上被弹回”,说明力改变了篮球的运动方向,“一阵风把灰尘吹得漫天飞舞”,灰尘由静止到运动,说明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的改变都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故选D. 自我评价与作业答案 1.(略)2.(略) 3.压力、托力、拉力、推力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本质上都是弹力,因为都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力.

4.该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量程是5N,由于不挂物体指示不在零点,不能直接使用. 5.(略) 课外活动:

得到的活动是弹簧伸长的长度跟它们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教学准备 惯性小车、斜面、木块、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学过程

一、体验、观察、顿悟、阐述

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请观察)

学生实验一:抽学生到讲台上做用力使讲桌运动的实验。并指出当我们用力推或拉桌子时,桌子才会运动,当推力或拉力撤消后,桌子就停止运动。(A、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实验二:学生演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情况。用力推小车时小车开始运动,当推力撤消后小车仍能运动。

(B、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师: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生:是桌面对小车的阻力。

(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探究、归纳、推理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介绍实验器材。

2、请同学带着下面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来完成实验探究。

(1)为充分“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影响,每次实验时应该控制哪些因素相同?如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

(2)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3、演示书上图12.5-3所示的实验,

教案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接触面

阻力的大小

(选填“大”“较小”或“最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选填“短”“较长”或“很长”)

毛巾

棉布

木板

(2)交流讨论思考题。

(3)展示讨论结果。

(二)归纳

生: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远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 ,速度减小得越 慢 。

(三)推理,升华实验结论。

师:如果我们将木板换成表面更光滑的玻璃,小车运动的距离与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相比较,哪一个更远些?

生: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更远。

师:如果有一种材料,它的表面绝对光滑,对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

生: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呢?

生: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三、揭示规律、板书课题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今天同学们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的规律跟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得出规律完全一样。同学们真棒,你们是当今的牛顿。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想想议议(学生交流讨论)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成立的条件: ;结论: 。

2、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状态;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 。

师:牛顿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用来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见学生手中小练习)

五、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条件:不受力;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课外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12.5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

条 件:不受力;

结 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篇5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重力概念

流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建立概念→深化概念

观察现象 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1 ①苹果下落 ②水往低处流 ③抛出的球落地 ④羽毛飘落)

提出问题 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课件2 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建立概念 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

深化概念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课件3 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②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使概念得以深化。

二、研究重力方向

流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实验深化→知识应用

提出问题 教师再次展示课件1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猜想 向下。

演示实验 学生的猜想是模糊的、片面的。猜想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适时进行演示实验:1物体自由落体2重垂线

学生归纳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的方向,就是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教师补充:这一方向就是竖直方向,学生归纳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继续深化 学生潜意识认为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地面,为澄清这一认识,教师及时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是否总垂直地面?学生讨论之后实验验证。(课件4)

学生讨论归纳得出:重力的方向并不总是垂直地面;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问题解决:(课件5)小明在用天平测质量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水平桌面,请你用手头的东西检查一下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可否供小明使用?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

流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肯定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课件6)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实验探索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至此,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确定: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巩固应用 例题.

四、自学重心

出示自学提纲: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学(课件7)

1.重力的作用点叫做什么?

2.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你能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测你的直尺重心吗?

3.怎样测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所在位置?为什么这样做?请你试着做一做。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课件8)

五、STS教育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重力使物体总也不能脱离地球,而人类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克服地球吸引与大气屏障,将人类活动范围从地球扩展到太空,这就是航天技术。向学生介绍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情况,要求学生翻阅近期报刊报纸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并与同学共享.

六、小结与反馈

通过课件生动再现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从而达到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的目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本环节对实验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改进,从而使实验现象更直观、更明显。

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并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所以此环节安排为实验探究。

此环节的核心内容是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建立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应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

1、使学生关心科技,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使学生学会利用社会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板书设计

重力

课外活动设计

1.写作与体会: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举一动都受到重力的影响,要是一旦失去了重力,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请你就这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2.设计与制作:利用重力知识你能否做一个水平器?试一试,画图说明。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

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________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xx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机;高空观缆车。

[播放视频4]航天器的起飞和降落。

[播放视频5]联合收割机。

[播放视频6]生活中运动现象举例。

[播放视频7]同步卫星,火箭起飞和降落。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篇8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 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

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 0.1℃

① 可离开人体读取。

② 用前需甩

实验室温度计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 1℃

①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② 不能甩

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 1℃

①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② 不能甩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篇9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检测

姓名:

班级:

总分: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颗葡萄的重量约5kg

B.甲型HINI流感病毒的长度约l cm C.人的正常体温约37℃

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l08 km/s 2.一位同学做“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她认为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于是她在两块相同的玻璃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进行实验探究。她认为“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3.对于光速的大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A.v水>v空气>v玻璃

B.v空气>v水>v玻璃 C.v玻璃>v水>v空气

D.v空气>v水<v玻璃 4.下列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A.分子

夸克

质子

电子

B.分子

原子核

质子

夸克 C.原子核

电子

质子

分子

D.分子

原子

质子

原子核 5.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s可知[ ] t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决定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6.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B.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因为听诊器能放大声音 C.人们听不到次声,是因为次声的振动幅度太小 D.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7.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2:1,运动时间之比3:4,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 A.1:2

B.4:3

C.2:3

D.3:2 8.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0cm、9.21cm、9.20cm,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cm B.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C.9.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 D.9.20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有意义的 9.关于光的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月夜迎着月光走,水是暗的;背着月光走,水是亮的

B.发生镜面反射时,每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而发生漫反射时,只有部分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反射面粗糙不平时,光照上去不遵循反射定律

D.有的黑板不能使教室里的每个学生都看清楚上课的老师写的粉笔字,这是因为黑板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第1页 10.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汽油机的压缩冲程

B.水蒸气顶起水壶盖的过程 C.小孩沿滑梯下滑的过程

D.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的过程

1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12.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13.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 ]

A.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B.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C.读数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不准确 D.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 14.下列哪些现象不属于扩散现象[ ] A.卫生球放在箱子中,过几天箱子中充满了樟脑气味 B.一杯水中放入一白糖,过了一会儿水变甜了 C.洒水车将水喷洒在地面上

D.长期堆在墙角边的煤,把墙内也染上了黑色 15.试判断下列哪一组都是光源()

A.电池和萤火虫

B.电池和烛焰 C.萤火虫和月亮

D.萤火虫和烛焰 二.填空题(2分×10=20分)16.单位换算:

(1)25.2cm= __________ nm(2)5 m/s=__________ km/h 17.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音调从高到低依次是 ______ ;如果敲击瓶子,音调从高到低依次是 ______。

18.如图;将铁丝紧密的缠绕在铅笔上,共缠30圈,读出30圈铁丝的宽度 cm,铁丝的直径是 cm;如果测量时缠绕的不紧密将会使测量结果。(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第2页 19.如图所示的是月球影区的分布图,当人随着地球运动到________区时,会看到日全食,运动到________区时会看到日偏食,运动到________区时,会看到日环食.

20.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s内通过5m,第2s内通过20m,第3s内通过20m,第4s内通过 5m.则此汽车在最初 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中间 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全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三.实验探究题(2分×11=22分)

21.将一根胡琴弦(或尼龙丝)的一端绕结在桌子一端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砝码,并用A、B两个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三角尺弹所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

研究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跟哪些因素有关? ①保持弦的粗细和发音部分弦的长度相同,注意弦越紧,音调越。②保持弦的粗细和松紧程度相同,注意发音部分的弦越长,音调越。③保持弦发音部分的长度和松紧程度相同,注意弦越细,音调越。实验结论:弦乐器的音调取决于弦的、和。

四.作图题

22.如图所示,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镜面的位置.

23.一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图确定光源的位置。

第3页 五.计算题(7分+6分=13分)

24.某街区的道路如下图所示,一歹徒在A处作案后沿AB以5m/s的速度逃跑,到达B处时停留1 s,接着沿BC以6m/s的速度逃跑,AB与BC垂直。在歹徒经过AB中点时,被警察发现,警察并立即从A出发沿AC拦截,结果在C处恰好将歹徒抓获.求:

(1)歹徒从被发现到被抓捕归案共经历了多少时间?

(2)警察追捕歹徒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5..一列长150米的火车正在匀速行驶,一名观察者站在路基旁的一个安全位置测量出整列火车通过他共用时7.5秒求:(1)这列火车的速度为多少?

(2)如果这列火车从威海到济南的平均速度正好等于这个速度,威海到济南的距离约为550千米,则火车从威海到济南需用多少小时?

(3)如果火车以这个速度穿越一条长为850米的隧道,则需要多少时间?

第4页

  •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汇总

    课程计划和幻灯片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在设计和完善课程内容时需要教师自行操作。课程计划是教师在教育与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如果您需要与“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相关的推荐,可以参考下述文章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品5篇)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你不妨看看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3.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

  •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选7篇)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2、通过...

  •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以下内容是励志的句子整理,主题为“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你会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和信息。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汇集七篇

    励志的句子编辑想要推荐给您的是“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相信您一定不会感到失望。我们将会不断提供与该领域相关的信息。教案和课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老师还没来得及编写,现在也是有时间的。教案是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必要工具。...

  •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以下是栏目小编整理的与“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相关的内容,请浏览以下页面。每位老师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写好教案和课件是基本功。只有写好教案和课件,才能让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7篇

    接下来就是小编为您准备的精心内容《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作为工作的一种表现,老师在上课前必须要有准备好教案和课件的责任心。每一天都需要认真撰写并落实素质教育,这不仅涉及到不同学科,还涵盖不同教育层次。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阅读本文!...

  •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通用十五篇)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要编写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课件,而且确保课件中的内容要全面并且详尽。制作好的教学课件,防止疏漏关键的内容,您对于如何编写教学课件存在哪些困惑呢?经过深思熟虑,编辑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为了方便查阅,欢迎将本页面的链接加入您的浏览器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