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楚辞读后感(汇编9篇)

栏目: 楚辞读后感

2024-05-22 14:14

楚辞读后感【篇1】

我第一次读《离骚》的时??还是在升入四年级之前的暑假,那个时侯丝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释意,一点一点的阅读、背诵。在我对楚辞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凴藉著一种感觉,我爱上了楚辞。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那种感觉就是对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天才诗人,佢的人生充满了浪漫。在佢的.诗中,有高冠长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飞驰云端的远游,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诗永远是梦与眞的结合,分不淸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与庄周梦蝶颇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是飘逸的,而对于屈原来说,佢的责任感成了桎梏,牵绊住了佢的手脚,使佢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辞》是以屈原的毕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诗都浸透著诗人的血泪。直到今天,透过凄美忧伤的诗句,还能体会到屈原的执著、痛苦、愤怒和思念。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个颜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风雨中默默的坚守著自个的理想,用枯槁的躯体紧紧抱住祖国的土地,谛听著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我曾在许多个无人的静夜裏背诵楚辞,那种凄冷的美感,使夜闲的月光更加皎洁冷淸,奇寒彻骨。从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样冷,那样静。对我来说,楚辞的艰深晦涩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径上幽静美丽的风光,彻底折服了我,把我带进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飞机上,我都会温习楚辞。优美的诗句,使旅途不再艰苦漫长。我从心底裏热爱那些诗句,每时每刻都不曾忘记。在我困惑迷茫的时??楚辞中的词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灵,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而且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自从第一次翻开那本书开始,我就和美丽的楚辞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对楚辞的热爱依然不变。睎望每一天,我都能拥抱那些可爱的诗句,在阳光中品味楚辞中语言的魅力。

楚辞读后感【篇2】

世人皆醉我独醒,

后生不可学屈平。

屈原不光清醒,还非要说出来,所以讨人嫌,最后得抑郁症,跳江自杀。亲信他人,对外人好,对自己人狠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所谓的薄来厚往。楚怀王芈槐拧着要去秦国找死,你芈原知道就好,非要表现我懂我忠,说些王不喜欢听的话,结果为王不容,你等他去,死了又不要你埋,你扶立继承人还可搞成立国功臣,你着急啥?你看后世郭沫若,胡适之流表面清高,谦谦君子,背里变节丧德失礼麻肉样样来,反被立为楷模,吃香喝辣,为当世追求,为后世景仰。小屈太年轻了,跳个江只成了后人放假吃粽子的借口,不值。

篇三: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

屈原看《楚辞》在后世的流传这一部分令人泪目。

古今交汇,动人心弦。这些文化英雄所创造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凝聚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力量,千百年来持续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对于一个有着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而言,振兴中华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业,而是古往今来无数华夏儿女共同的愿望。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谱写辉煌,不仅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更是为了不负前辈的期望。

想要表达、想要诉说,想要亲眼一睹先辈的风采,想要亲耳聆听先辈们的教诲,想要亲自带领先辈们看一看今天的世界,想要亲口告诉他们,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入党志愿书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范文网站《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楚辞读后感【篇3】

读楚辞,第一篇是《离骚》,震撼;第二篇是《九歌》,惊艳;第三篇是《天问》,迷茫;第四篇是《九章》,沉痛。其实最想说的,是《九章》。其中有一篇《惜往日》据说是公认的“伪作”,《橘颂》是其中很特殊的一篇(看过的就知道了)。剔掉这两篇,剩下七篇,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大学的生活如果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表达,那么“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实我觉得《九章》大概也可以这么概括一下,《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伤逝、《怀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在这里,对于楚王的抱怨、对于奸臣的抨击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少了。反反复复写的,只是孤独的流浪。失去家园的痛楚,可能比政治下野还要深刻的多。有家不能回,有路不能行。“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高大的房屋可以变成丘陵,楚国最繁盛的东门也可以转瞬荒芜,这不但是对于楚国一国命运的描写,更是上升到了对于整个历史循环的质问之中。如果说《抽思》中的孤独还是屈原个人的身世之感,那么《哀郢》中的孤独就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一次拷问。明知道答案是什么,可他还是不得不去思考。

这种深切的悲哀一直延续到《悲回风》。《悲回风》也是《九章》中很特别的一篇,因为它没有情节,完全抒情,文章也特别长,可以看作是一首“咏叹调”。而且在这一篇里,第一次看到了屈原的死志。然而他却是在挣扎,要不要一死呢,死有没有用呢?我以前从没想过,在教科书里比天还高大的“屈原”会在自尽之前这样痛苦的挣扎。在这一篇里,楚国的影子没有了,奸臣的影子没有了,百姓的影子没有了,连他自己的肉体也没有了。他仿佛只是一个灵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找一个出路。可是,没有出路啊,知道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么,一路读来,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心思,屈原是不得不死,并不光是因为愚忠、因为国破家亡,而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值的他留念的东西。像屈原这样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便是错误。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然而《怀沙》,突然一改低沉,用了简洁的短句,铿锵有力、干脆利落地写下了他的绝命词。没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楚王、群臣、百姓、自己,又回来了。这就好像是对于一生的回顾,给自己做最后一个定义。然后他说,“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人的生命上天早就安排好了,至于我,大限应该也到了吧。放宽心胸,不要伤悲,不要害怕。我知道死亡已经不可以避免了,那么就不要再吝惜自己的生命。从前面几段的果决,到最后的平和与放下,我终于看见了屈原平静地走出了最后一步。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因为教科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楚辞读后感【篇4】

我很喜欢读《楚辞》,因为它令我感动,令我陶醉。众所周知,《诗经》以后整整三百年,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兴起,中国文坛几乎被散文的光辉笼罩着,诗歌则处于寂静时期。打破这种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爱国诗人屈原及其后代学者宋玉。他们创作了《楚辞》,“楚辞”和《诗经》截然不同,它不是集体的歌唱,而是个人的创作;不是现实主义,而是浪漫主义,不重自然现实,而重主观抒情,不是板滞的四言,而是灵动的杂言,不是表现的北国风光,而是秀丽的南方景象,篇章不是回环复沓的`短章,而是结构宏大的巨制,风格不是自然纯朴,而是弘博丽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屈原的出现,是中国文坛的一颗新星,在他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生当中,我读懂了很多。

在楚国逐渐衰落、腐败的过程中,他仍坚守着,他公正廉洁,一心为国,但却在奸臣小人的污蔑之下得不到重用,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

屈原是真正的英雄!

楚辞读后感【篇5】

读楚辞,第一篇是《离骚》,震撼;第二篇是《九歌》,惊艳;第三篇是《天问》,迷茫;第四篇是《九章》,沉痛。其实最想说的,是《九章》。其中有一篇《惜往日》据说是公认的“伪作”,《橘颂》是其中很特殊的一篇(看过的就知道了)。

剔掉这两篇,剩下七篇,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大学的生活如果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表达,那么“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实我觉得《九章》大概也能够这么概括一下,《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伤逝、《怀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能够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不过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此时,屈原被流放得更远,他仍在思考楚国的课题,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痛苦。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

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不过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仅仅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不过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

不过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在这里,对楚王的抱怨和对奸诈**的攻击越来越少。

反反复复写的,仅仅孤独的流浪。失去家园的痛苦可能比在政治上疯狂更为深重。有家不能回,有路不能行。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高大的房屋能够变成丘陵,楚国最繁盛的东门也能够转瞬荒芜,这不但是对于楚国一国命运的描写,更是上升到了对于整个历史循环的质问之中。如果说《抽思》中的孤独还是屈原个人的身世之感,那么《哀郢》中的孤独就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一次拷问。

明知道答案是什么,可他还是不得不去思考。

这种深切的悲哀一直延续到《悲回风》。《悲回风》也是《九章》中很特别的一篇,因为它没有情节,完全抒情,文章也特别长,能够看作是一首“咏叹调”。在这篇文章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屈原的死亡野心。

不过他却是在挣扎,要不要一死呢,死有没有用呢?我以前从没想过,在教科书里比天还高大的“屈原”会在自尽之前这样痛苦的挣扎。在这篇文章里,楚国的影子不见了,叛徒的影子不见了,人民的影子不见了,连他自己的身体也不见了。

他仿佛仅仅一个灵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找一个出路。不过,没有出路啊,知道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么,一路读来,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心思,屈原是不得不死,并不光是因为愚忠、因为国破家亡,而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值的他留念的东西。像屈原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错误的。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不过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不过《怀沙》,突然一改低沉,用了简洁的短句,铿锵有力、干脆利落地写下了他的绝命词。没有一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楚王、**、人民和他自己都回来了。这就好像是对于一生的回顾,给自己做最后一个定义。

然后他说,“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人类的生活早已安排好了。至于我,时间到了。

放宽心胸,不要伤悲,不要害怕。我知道死亡已经不能够避免了,那么就不要再吝惜自己的生命。从前段最后的决定,到最后的和平与放手,我终于看到屈原平静地迈出了最后一步。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因为教科书告诉我们,屈原的死,改变不了楚王的愚昧,改变不了奸臣的谄媚,也改变不了楚国被毁灭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

不过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走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寂寞,太累,太小。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仅仅其中的一粒芥子。

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能够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

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怪的语言和疯狂失控的想象让人感到不安。

不管怎样,我明白我现在需要的是来回走动,而不是混乱。这时候的《楚辞》,于我来说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楚辞读后感【篇6】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潭江边,渔父遇见屈原,认出他是流放的三鹿大夫。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自己深邃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是一个又大又熟悉的人。他也是屈原的反面人物。他用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屈原用死亡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篇二:楚辞读后感

过去,现在和将来,梅都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然对楚怀王忠心耿耿,但却经常遭到排斥。怀王死后,因顷襄王听人诽谤而流放,最后死在了鼓楼河。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人民的生命,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命运,不能改变奸臣的谄媚,不能改变楚国的灭亡。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

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走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寂寞,太累,太小。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

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河边的诗人向天空打听,天空无语,凝视着大地,大地沉寂。千帆之后,他回首往事。没有办法报效祖国的诗人只有脚下的落叶和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一生应该是一个到达他儿子身边的永恒过程,因为他在那些多姿多彩的岁月里培育了不朽的故事。

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但是,如果你忙于政务,你怎么能把国王的赞誉作为一种暗器,把钩带回来呢!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已经存在了数千年。我们能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吗?波涛汹涌,但不能充满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喜欢优美的篇章和句子,凄美的风格和屈原纯洁的心灵。篇三:楚辞读后感

读楚辞,最想说的,是《九章》。读完后,我发现这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精神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

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首府已被攻占。我的战国历史不是很好。我只记得楚国没有亡国。楚王带着臣民逃跑了,很快就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

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

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怪的语言和疯狂失控的想象让人感到不安。

不管怎样,我明白我现在需要的是来回走动,而不是混乱。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楚辞读后感【篇7】

我们缅怀每一位先贤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们阅读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时永远怀着和其他读者同样的情感——敬佩一样,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先贤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忆。

适合我们缅怀先贤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仰视了吧,不要觉得这个姿势难受,我们可以找一堆蹩脚的理由让我们舒服一点,比如我们的时代太过和平了,我们的时代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生存忙碌,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各自安好??好像,我们的时代不需要英雄,我们是一个务实的时代。

爱国的故事在时间的河流里打起太多的浪花,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情感,唯一不同的也只是登台的人。这些“量产”的人事虽然繁多,但从不会觉得枯燥,因为后来者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只有敬意。是他们,让这个遵循规则的历史的车轮在轮转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是他们,让被生活所支配的活着的人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那些在岁月侵蚀下的身影,依旧同样挺拔。然而,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的他此时却风骨傲然的从我的脑海路过。那个身影的名字,叫作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着高贵的血统且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他,似乎从降生的起就注定了不平凡。他生活的氏族是和楚国皇室有着血脉关系的楚国三大王族屈、景、昭中的屈,贵族的身份和教育为他增添了“内美”和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被提拔为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怀王商议国事,出则迎接宾客、应对诸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坏消息来的更快。在他忙于为他的大王修改宪令时,志向远大而能力有限的楚怀王轻信了小人的挑拨,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将屈原贬谪,在扼杀屈原的同时,也为楚国敲响了丧钟。人的遭遇就是这样,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且有时候,做选择的并不是你自己。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是在公元前313年,拒绝了他建议的怀王为了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与齐国断交,且贬谪屈原,结果楚国丢掉了汉中的土地。陆陆续续的勾心斗角,最后楚怀王把自己“送到了秦国”,结束了尴尬的一生。屈原的第二次流放是在公元前293年,楚顷襄王在秦国的威胁下“不忘欲反”的时候,屈原向他指明了怀王的下场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然而直言的他再次的被令尹子兰所害,被贬出朝,从郢都到夏首,再从夏浦到陵阳。屈原在走完自己贬谪路线的同时,也悄悄地走到了自己的生命的终点。公元前278年,楚亡。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屈原投水。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一个悄静无人的时候沉入江底,却不想掀起了滔天的巨浪,以至于后来者看他的角度,从来都是仰视。而能让我们平视的,幸好还有他的文作。也幸好,他除了是英雄,还是诗人,所以我们不用承受与这个时代不符的金戈铁马的沉重。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喜欢申椒、菌桂的人,那里会比得上佩戴蕙茝的君子呢,但是近申椒、菌桂之人高张,纫蕙茝者无名,这该怎么解释?“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看到愁苦而终穷”,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你不能转换角色,自然只能贫困潦倒,精神上的清醒,是最大的独活的悲哀。然而我们所的,恰恰是你所忽略的。你用千年前的笔墨,执着的告诉后世的我们你的坚持:“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似乎你忘了自己被贬的遭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不是只要是符合你的价值观的事物,你都会为他付出自己的生命呢?你说你要为楚王开辟一条强国之路,但是草木凋零,你所比喻的“美人”早已迟暮,时局易变,你不想就在这个流放之地无所作为,你想“指九天以为正”,来表明你对君王的忠诚,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举世皆浊,而你独醒,那又能怎样?一支笔,

如何撑得住大厦将倾,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我是不是该觉得,你才是没有醒着的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你也知时光老去,却偏偏还惦记着为国效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你愿做他成功的奠基石,但他愿意选择你的道路吗?也许,当年也有人像我这样的自私的嘲弄你,你给千年的提问者、傲慢者、自私者的答案却始终如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说的也对,成功的路途漫漫,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一帆风顺的走到终点,也不是经历险阻之后就会品尝到成功的果实。你比我们豁达,我比你小气。你知道吗?他们说你愚忠?其实,我懂,你忠诚的不是楚王,而是楚民,是楚国,是家族。但,我能看到的全是你的悲壮。

楚辞读后感【篇8】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曾经担任过儿童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直到1941年她的首部小说《莫法特一家》。出版并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后,她才决定开始写作生涯。

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旺达?佩特罗斯基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女孩。也正是因为她的怪名字和旧裙子,所有的女孩子都喜欢捉弄她。直到有一天,旺达突然声称她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嘲笑。根本没有人相信她,而且大家都会拿这件事捉弄她,旺达都默默地忍受着。有一天,旺达终于因为受不了这些嘲笑,而转学了,她给大家留下了她那一百条“裙子”。捉弄过她的女生发现原来旺达是多么爱她们,而且旺达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女孩,于是她们决定写信向她道歉,并且去把她找回来。可是旺达再也不会回来了……旺达到底有没有原谅大家呢?

这让我知道了,她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她带走了不愉快的记忆,包容和原谅,友爱和希望留了下来。一个

普通甚至卑微的小女孩。即使是被歧视、冷落、嘲笑着,她的心里仍就留存着许多美好的愿望。对美的向往和最求,对理想的坚持感动着我们。读过这本书的人心会变得更加澄澈和透明,友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这使我明白了,友情比什么都珍贵,就算价值连城的翡翠也顶不上一点儿友情。如果你相信朋友,朋友也会相信你。大家以后一定要珍惜自己和朋友的友情。

楚辞读后感【篇9】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痴人,或因情深,或以智浅。毫无疑问,屈原属于前者。“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忠诚君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热爱人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志向高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追求真理。他不肯“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当举世浑浊,众人皆醉之时,他依然在高呼,在呐喊,在岂图唤醒统治者心中最后的良知;当力有不逮时,他不能接受“随其流而扬其波”的建议,不肯像靳尚子兰那样餔糟啜醨,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为社稷人民,为真理大义,他九死不悔。

屈原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曰,在古代,这是个相当吉利的日子,父亲望子成龙,给他取名正则,字灵均,寄予相当的厚望。屈原也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早年屈原的人生可以用春风得意来形容,如果历史如此继续发展下去,那史书上多的只是一个管仲晏婴类的能臣干吏,中国文学上将少了璀璨的一页。

跟两百多年前伍子胥一样,忠君之心终究挡不住小人的谗言之匕,因外臣张仪的欺骗,上官靳尚、令尹子兰、宠妃郑袖的蛊惑,楚怀王与屈原的外交政策产生冲突,屈原第一次被流放,而一意孤行的楚怀王也落得个为秦所迫,客死他乡的下场。襄王继位之后,屈平还没来得及幻想前程,再次被贬流。几年之后,白起攻破楚都,屈原有心杀贼,却报国无路,无力回天,愤懑无从排遣,只得以死明志,身投泪罗,葬身鱼腹。

屈原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的,太史公司马迁就曾“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不错,当时天下,哪里不是容身之地。君不见,前有吴起伍胥之辈,后有苏秦张仪之流,置故国于无地,有奶便是娘,到哪不是高官厚禄。就连江上捕渔翁都知道,举世混浊,就该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怀瑾握瑜不过自令见放。

是的,天下所有人都可以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唯独他不会,因为他是屈原,那个与天地争辉,曰月争光的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里是我的家园,这里躺着的是我的祖辈父母,这里生活的是我的兄弟姐妹,这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奋斗,有我的梦想,既然青山无处不埋忠骨,那么就让这涛涛江水来见证我的忠诚。

沧浪之水啊,楚人用你洗衣做饭,用你浣纱洗澡,你滋润我楚地千百万年,你养育了我楚国千百万人,你是我的母亲,我楚人的母亲。我渴望再次睡在你的怀抱中,就像无数年前你孕育我的祖先时那样,安安静静的躺在你的怀里。沧浪之水啊,请不要嫌弃我尘世的身体,我和你一样干干净净,我身体没有丝毫的污垢,我的思想也没有丝毫污染。沧浪之水啊,我的母亲,请接纳我吧,楚地虽大,秦人已占据了郢都,我已无地可去;不要怪我怯懦,我只想像年幼时躺在母亲怀里那样,躺在你的怀里,难道你忍心让你的孩子躺在污泥之中受辱?

让我清清白白的来,清清白白的去,在这湘水楚地中,做一个干干净净的梦!

  • 楚辞读后感(优选14篇)

    怎样写出最好的读后感?好的书籍往往会触动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读过一本好书后,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读后感来表达。今天励志的句子的编辑推荐一篇优秀的文章,它是关于“楚辞读后感”的。...

  • 《牛虻》读后感汇编9篇

    阅读能够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有趣,读作家所写的作品,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你一定也关注过别人的读后感吧?编辑这里为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最精彩的"《牛虻》读后感"文章。...

  • 西游记读后感汇编9篇

    最深刻的读后感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写的作品便是我们忠实的朋友。 阅读后应该通过读后感来展现对书籍的新见解,以下是励志的句子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西游记读后感”方面的资料。...

  • 卡内基读后感汇编9篇

    如果您从未听说过“卡内基读后感”那么请看下面的文章介绍,我阅读了作品这本书,读完后受益匪浅,感慨万千。望着桌上的笔,种种情感在心里交织,不禁想要倾诉,强烈建议您将本页收藏起来!...

  • 最后一匹狼读后感汇编9篇

    如果您对“最后一匹狼读后感”有疑问不妨阅读编辑为您推荐的这篇文章,请自己权衡利弊。以下内容仅供参考。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当我们仔细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就会产生很多想法。读后感揭示了作品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联系。...

  • 世说新语读后感(汇编9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世说新语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太过深奥,答案也太多。也许很多人终其一生,等到进入坟墓的那一天,也没明白。数十年如一日,一生...

  • 父亲的病读后感汇编9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看过作品之后,我有很多启发。 撰写读后感是对阅读的回忆,更是对自己一次精神旅程的梳理。我们为您精选了一篇题为“父亲的病读后感”的文章,希望本文能够通过对某一方面的深入剖析为您提供一定的帮助!...

  • 孝女彩金读后感汇编9篇

    阅读一本优秀的著作是一个人自我提升的过程,读完作者的作品后,每个人都会被深深触动。读后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书中情节的记忆和理解,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读者可以评价和思考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其次,读者可以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