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励志的句子作文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我被感动了。写读后感时要能抓住重点,才能写出内心真实的感悟,根据您的要求,我们为您整理了“生本教育读后感”,或许这篇文章会有你需要的信息希望你喜欢!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1)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二、高度尊重儿童的伦理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儿童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儿童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儿童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儿童,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三、全面依靠儿童的行为观

郭教授还指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儿童。”因此我们活动过程中应让儿童有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教师不应全面控制整个活动过程,让儿童做思维的奴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当然这里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儿童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

儿童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儿童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托儿童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长期以来,师本教育总是把儿童的蕴藏看作与正规教育无关的,它对教育过程的认识是单向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和教材、活动室设备等。它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儿童资源视而不见。在这样的状况下,依靠儿童资源来时行教育,就变得更有潜力。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2)

寒假学校推荐读郭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初识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心里浮现很多问号,什么是生本教育?难道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吗?如果是的话,那如何才能做到以生为本,在平时的课堂中又怎样去施行生本教育呢?带着种种的疑问,我翻开了此书,开始了我的阅读里程,都说看理念不如看实践,当我进入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世界中时,我原先的好多疑虑都在这儿找到了答案,也清楚了生本教育中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郭思乐以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让我明白:在学校中,教师应该怎样转变观念,怎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并从中迸发出他们最大的学习热情。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出的,在生本教育课堂中,短暂的教学现象不是教学结果,长远体现出来的实效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原本以为那种课堂吵闹不断,乱七八糟的不象是个学习的地方,在我固有的认识中认为安静的课堂才是真正学习的场所,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同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达到相同的学习要求,但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最适合学生,或者说是所有学生都想要的呢?那当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能发挥学生智慧的那一种了,那就是郭思乐教授所推崇的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此书从好几个方面让我看到了生本教育的优越性,它从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班级管理,学习评研,班级活动等等各方面都给我们列举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们一再地感受到他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我以前一贯认为,作为教师,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育质量,还认为这就是在延续教育的优良传统,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那我们又何乐不为呢?

现在就是我们转变观念,实践生本教育的时候了,让我们逐步行动起来,看看生本教育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在我们的身边能产生多大的变化,学生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学习反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3)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4)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匠人”这个词,仔细回顾我们曾经的教学之路,我们就不难发现,好多年里我们都在做着一件劳而无功,画蛇添足的事情,把本来属于孩子们的课堂和学习时间都变成了我们耗费体力心神故弄玄虚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我们说的多了,孩子们变得不爱说了,我们分析的多了,孩子们变得不会分析了,我们这些勤劳的老师们,培养出了若干个懒惰的不会学习的笨孩子。难道我们真的是身怀绝技不能毫无保留传授给徒弟,害怕有朝一日徒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夺我们的生存之地的匠人吗?当然不是,我们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方式过于溺爱与包揽。读了郭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令我们茅塞顿开,我们终于找到了多年来淤塞于心头的症结所在。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立刻改变自己的想法与看法以及做法。把属于孩子的课堂归还给他们,本属于他们的时间交给他们,远远的以欣赏的眼光看着他们自己茁壮起来。成熟起来。或许短暂的时间里他们还走得跌跌撞撞,好多沟沟坎坎不易跨过,但是只要我们相信孩子,赏识孩子,鼓励孩子,没有捷径的学习之路一样能够走出精彩。有一句歌词这样唱到: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我们既然爱我们的学生,就放开那双搀扶的手。

好书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值得多读的好书。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5)

著名印度哲学家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

今天,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那么就象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生本教育我想应该就是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那么我们老师就不会整天烦恼于学生的学业等等,学生的学习就会泥水到渠成了。可见自主学习中尤其体现了生本教育是多么重要。

而“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和和仆人。“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

我国学者庞维国曾这样阐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虽然平时对教育工作也能够认真对待,也能够关心自己的学生,爱护他们.但是在心底申春我还是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虽然感觉是比一般的职业高尚,或许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因此我也不能够体会到教育教学带给我的快乐,不能感受带给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

曾经有人问郭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说:“比如教学‘3x5=?’,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反问学生:是啊,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侯,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3乘5等于14 ?!好像不对吧?!’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3乘5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这个例子足以证明了自主学习的课堂实效更高,而这样的例子不仅只有这样一个。

回想我自己的`课堂又是怎样呢?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有的听有的不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课堂上老师做的太多,将知识讲解的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想了,也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我想再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唤起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要想做到这点,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表扬的语言,让学生体验被赏识的感觉。我们教师必须明白自己的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研究自己的学生,创设情境,打造让学生能够真正能走得进去得课堂。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6)

学生观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写作公司定制-研究生论文| MBA硕士论文|来源:文字大小:[大][中][小] 生命教育,历经十年风风雨雨,见证了生命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以“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赖学生”为宗旨的生活教育,创造了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学生以创新来,以和谐回归。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分享课堂教学的简单,细细品味师生和谐发展的成功与喜悦。十年的生命教育实验深深地打动了我。以学生为本的汉语教学自然真实,轻松和谐,就像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简单教汉语,踏踏实实学做人。

健康教育提出“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每个孩子都可以创新”、“孩子潜力无限”。学习既是孩子的本能,也是孩子的需要。妈妈不用刻意教语言,宝宝会咿呀学语,自然学会说话,学会表达,学会沟通。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郭思乐教授一再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而独立地阅读。丰富的语言文化活动。形成学生的个人语言。语言能力是依附于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这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自然。关于这种能力,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在基因中积累了全套丰富的存量。虽然不是特定的语言材料,但它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框架和语言学习的本能。因此,我们以教材为载体,用教材与学生分享学习的乐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存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发现,在讨论和交流中引导学生提问,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欣赏。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1. “难求生”——全靠学生

突然接到通知,要教一个国民生两天。在这个公开课的例子中,我的第一反应是“很难找到学生”。回到教室,我就这样谈论着公开课的宣布。我没有说我不知道??,我也不能说。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这是好消息,还大声喊道:“我们班做主。” 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讨论和争先恐后,学生们最终投票给了“墨菲定律”作为公开课的内容。当时我有点傻眼,抱怨孩子们选择的奇怪。你必须知道这条定律不好理解,真的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不过同学们觉得这节课还是有话要说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墨菲定律。”

同学们的声音讲的通情达理、坚定。我无话可说。虽然有点内疚,但我还是点头表示同意。学生们再次欢呼起来,像冬天的火一样,充满了热情。这时候,我唯一的感受就是:能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真是太好了!愧疚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暖的感觉。

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这种温暖来自于“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的民主和平等使备课变得如此容易。记得同学们用一堂课的时间,有条不紊地总结了课文初读的内容,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和探索的话题,比如墨菲定律的真正含义、应用的积极意义、科学家的新发现等。孩子们的提问和思考,足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专题讨论的基础。如果找学生有困难,教以学定,教不教。它是如此简单。它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也见证了学生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双边教学,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一种教学的充实!

二、学生自己定步调——高度尊重学生

可谓“四二”,学生课堂的线索学习过程清晰,学生上课得心应手。曾经有人调侃说:学生的课从来都是一个三步走的过程:看完课文,你知道什么?你怎么知道的?读完课文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许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同学们都同意:要学一篇课文,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然后专注品味,体验创意;教师把握主线,适时引导,能使课堂学习牵动全身,与教与学产生共鸣,能自如自如。

这种和谐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教育”。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重视学生并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甚至不是自学的。教师需要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无缝领导、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创造性的监管。因此,我们的课堂是新鲜生活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本能,就可以实现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变得简单易行。

三、教师“不展示自己”——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应该一个“牧师”By“。老师的意义只是启发和引导,而老师的角色就像点燃火炬,而不是像过去想的那样“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没有不再充满教师,但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墨菲定律》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学习风采。说到现场,从荒诞的悲观话语到积极乐观的话语。

p>

他们上下互动,互相学习,互相纠正,互相提高,和谐有序。作为老师,此时的我只是一个专注的旁观者,扮演及时的指导、组织、参与、合作的角色,推动各级课堂学习的超越和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过多的追求完美和美感。只要抓住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它可以与教学产生共鸣。

2.引读、读与说、读与写相辅相成是学生本位语言的重要策略

学生本位教育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以学为本教学生教而不教,引导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会阅读,学会感知,学会品味,在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上获得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师无需过多假设,只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适当的归纳。学生会自然地理解、内化、迁移、默默地积累人文素养,同时对自己的阅读感受给出真实的反馈。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特别强调激发兴趣。结合多种形式的识字游戏,让

孩子主动自觉地处理文字,鼓励想象力、联想、创造和表达,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在大海中遨游的书和乘船拿起贝类。初中,注重阅读,注重积累。比如阅读《论语》,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丰富话语;阅读《我爱花城》,讲述广州悠久的历史风土人情;阅读《生命的掌声》,你能表达出对别人的掌声和掌声的感受吗?在高年级,更多的是阅读和阅读,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力求全面提高。从小开始广泛阅读是孩子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想法很丰富,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准备出来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这是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汉语教学倡导从独立广泛的识字到主动广泛的阅读,再到轻松自由地表达意见,再到写作和写作的美好境界。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比如《兵马俑》让学生深入体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请立即行动”让学生意识到行动胜于坐下来说话。 . 《泪的重量》激起同学们为奥运夺金的激情,为汶川地震而泪流?凝练思维,让学生写写,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阅读结果

他们的学习散发着学习和生活的味道,记录着童年纯真的印记。

四、等花开花落——教学评价和谐简单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收获和产生,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并创造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相互评价和纠正错误 p>

并找出如何防止它再次出错。于是,“审查”应运而生。所谓评价研究,就是评价和讨论。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小组内独立合作的交流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完每个单元的课文后,要解决自己的学习弱点,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同学交流问题,互相评价和修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享受着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不仅是接受评价的学生,也是评价他人的老师。这些角色的并存,将应试教育“谈色变”的焦虑与焦虑转化为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研究的无穷乐趣。“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偏好是学生发展的源泉!作为老师,你不再需要苦思冥想去考学生,更不用说带领学生跋涉在题海中了。只要你是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价和研究过程,学生就能在评价中自觉地识别学习的优缺点,并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评价走向原始、和谐、简单。我们不求高分,而是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等待更多。华阳小学第一个实验班,有一个“小弟弟”。他从小学习懒惰,不做功课,爱看书,善于说话。他在小学六年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低,有时连不及格。坏的。然而,这个年轻人却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个性。他读过很多书,而且非常规。十年来,他已成为一鸣惊人。他以中考高分考入广州一所名校。在这个华阳小学生的实验班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生命为本的教育,让简单的无为,达到和谐的伟大。每种花都有不同的基因,决定了她是国美清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总是盛开不败的九重葛,或转瞬即逝的短命花。每朵花受到不同的阳光和雨水的照射,决定了它的花期是长是短;它在春天和夏天开花,或者在秋天和冬天开花。

它是一朵花,总有开花的时间。就算花期结束,一生中最灿烂的美丽也会在对的时候绽放。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悟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掉幼苗以促进生长。只要提供足够的营养。然后静静地等待。就像静静地等待一朵花开?耐心等待花开,体验真正的教与学和谐共生,真正感受生活理念下朴实的“牧师”的幸福。

人民教育,2009(15)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7)

以生为本,你舍得吗?

东洲国际学校朱金燕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2015年第四期《人民教育》,这一期的主题是”生本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以”生本教育”切入,众多教育专家从课程组织、教学形式、前置研究、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等不同角度阐释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强调了”课程与教学再造”的必要性。

读了这些精彩的文章,我深受触动。迄今为止,课程改革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一路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探险家的智慧和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氛围和新的面貌。学生已成为学者,在课堂上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和风貌。

只是,我们有多少老师舍得以生为本呢?

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相关,我们的教育本质上是要塑造人,要发展人,说到底,是一种遵从人性的教育。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塑造他们的个性,使他们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孩子的天性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富有灵性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天性上的东西,教师要去了解孩子的天性,就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进行交流,也就是降低课堂重心,少些说教,多些智慧的引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时,我就从孩子的天性出发,设计了”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样的题来打开孩子的思维,展开孩子的联想,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发挥。学完文章后,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呢?

”这下可好,鸡为了去对面找东西、找朋友、家就在对面等,学生跃跃欲试抢着回答。”能不能个性化一点呢?”我又提高了些难度,结果正如魔术师刘谦所说:

”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绿灯亮了,鸡想不走也浪费了一个绿灯,为何不走呢?”

”鸡说别人都过马路,我也就跟着过马路吧!也许那边有热闹看”

”别人都在**,鸡也赶着**呢,所以过马路,多走些路呗!”

”鸡过马路也是无奈啊,周扒皮让他提前上班呢!否则要扣工资啊”

”刚上完数学课,鸡想证明,两点之间是不是直线最短!”

... 这样,对学生个性的解读直到下课才结束。试想,如果教师只知道完成课时任务,不断地传授知识,一层一层束缚孩子的天性,缺失对孩子情感价值、意志价值、团结价值、合作价值、创新价值等价值的关注,那么孩子就会丧失灵性、个性甚至是天性,只能成为一个个教育流水线上来的产品,又何谈悟性和创新呢?

在学***德的《蓝蓝的威尼斯》这篇文章时,我也从尊重孩子天性的角度呈现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火红的北京,洁白的哈尔滨,文章说威尼斯是蓝蓝的,学***后你能说说你认为的威尼斯的色彩吗?”学生开始回答了:”威尼斯是红色的,因为那里的人热情”;”威尼斯是绿色的,因为那里很和谐”,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答案?

没有打开学生的求知欲,我有些不满足,转念一想,有了!我打开了班得瑞的轻**《莱茵河的波影》,说:”这样吧!

让我们听一首轻诗。在这首诗的启发下,我们将威尼斯的情怀倾注于笔中,勾勒出你情怀中美妙的色彩,好吗?”于是**在教室里缓缓流淌,四处蔓延,一曲终了,4分29秒,精彩竟然诞生了。

威尼斯是透明的,水波中释出忧郁与空灵,船橹搅动,清澈的水面漾起一串串笑窝;船橹搅动,搅碎了炫目的灯影,如同一片片玻璃棱片,回旋出透明的水纹;船橹搅动,混入偶尔飘过的絮语,威尼斯是一个梦,一个透明的梦。 (张誓育)

威尼斯是紫色的,因为古老的宫殿,大片水域都有着淡淡的神秘感,就像一个女孩披上紫色的面纱。它也像天空昏暗时天空边缘的第一缕紫光。神秘使人心安。傍晚时,城中的第一盏紫灯,渗透着华灯初上的浪漫。

(施天歌)

威尼斯是古铜色的,建筑中沉淀着岁月的目光,亦如碑文的颜色,一段不朽的记忆,一个城市,不变的历史,根基于心,在复兴时代,纷纷片片耀眼中不褪变的古铜,酝酿地深沉恒久。 (黄铭敏)

纯白的威尼斯

很少敢用纯白来勾勒一个城市的色彩。

不论它的压抑与否,亦或它的环境依旧,

而,威尼斯,虽是我未曾到过的地方,

也未曾在梦中游过,再撒泡尿写上到此一游,我心中的纯白却给了它。

人是纯净的,水是纯净的,风带着花香不是油腻的,而是白汁的。

它是如此素洁,素得像个新生婴儿的第一次啼哭,

平淡如白纸,在第一缕阳光下用铅笔,像一只老信鸽的回眸。

不必多说,只须走过。

但凡心的路过,神志也漂白了,一句话

哥看的不是威尼斯的水,

是意境啊! (黄禹澄)

听了这样美妙的话语,我仿佛能触摸到孩子们灵活的思维,感受到他们的血液喷涌,生命澎湃而成长。试想如果我不”舍”花这4分29秒写,又花5分钟去展示,我只是自己不断地去教授课本知识,我又怎能感受孩子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呢?或者说他们的这种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不是就被我扼杀了吗?

所以我很庆幸我”少教”了近10分钟时间,但”得”到的远比十分钟讲解字词、讲评作业多的多。这才是真正的重视孩子,爱孩子。

有时孩子们说,这个课是要表演的,行,那就表演吧,有时孩子们说,这个课是要演奏的,好吧,那就弹奏吧,有时孩子们说,这节课要出去玩的,好吧,那就去堆雪人吧,有时孩子说,我和你比赛,行,那就比吧。也许有老师会说:你吹了它,就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了?

说实话,我有的时候是来不及,但是眼光要放长远些,学生只要快乐地学,健康地成长,他就会喜欢你这个老师,而亲其师,信其道,我们以后的工作就会方便很多。总之,课堂是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成为学习者,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从行动上愿意这样做,并且坚持这样做!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长沙市第三十七中学 k107 陈湘玫

给自己一个信心,如罗文将军以坚定的信念赢得未来的荣耀。——这是我写在这本书上的警语。

罗文,如钢铁一般的军人。他不怕风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完成国家的使命。

罗文,如标杆一样的伟人。他送信的使命涵盖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所有优良品质。奉献、主动、热情和忠诚都是罗文用行动告诉我们的。人生的一切都在这里。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真相,只是不愿意做,不愿意想。但是罗文确实考虑过,甚至他也把这些好品质带给了我们。

罗文的信条:没有借口,立即行动。而书中的例子“我最近太忙了”、“对不起我帮不了你” 、“那不是我负责的事情,你应该去找***”,这些话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太多了。

看到这些的时候,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在推卸责任的自己,“不是我,是因为***,我才这样做的”,多么丑陋的自己。《致加西亚的信》就活脱脱的把丑陋的我们**了。

我突然发现,我们总是把别人看的很透彻,一味地责怪别人的错误,却忘了我们也有这些坏习惯;我们总是责怪别人,却忘了他们其实是自己的错误。好好反省,透过一切,看看最真实的一面,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太多不足。

《致加西亚的信》就像一面镜子,他把你的表面,你的内心都显示出来了,你可以选择改正,最后会看到一个完整的自己,为什么不是完美,因为人无完人,改正了这些,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但是只有学会认识自己,才有可能完美。

我们需要行动。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为了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需要行动,需要付诸一切去努力奋斗,而不是空想该怎么怎么做,我们这一代的人,都太爱幻想,却忘了只有行动才能实现你的梦想。我们需要的便是坞接口的行动起来。

我们需要的是一颗坚定的心。拥有目标,不放弃。

我们需要一份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完善自己,在这一年的努力里,也当是在为一年后的社会做做热身,打好优良的基础,对自己的目标负责。

我们需要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去迎接艰难的一年。

美国**不是评价这本书说:“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是的,了然一目的世界,你会懂的。

四点起床读后感

张正芳刘继鼎

看这本书的名字感觉好高大上,当你读完之后你是成为高富帅,白富美,还是飘过的读者,如果看了这本书之后嘴上叫好的人,然后说那是别人成功,好像跟我没关系,那么,只能说看了都是浪费,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句子,成功人的好习惯,把它变成是自己的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事实上,不管一本书有多好,他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关键在于你诚实的身体是否被精神支配。

这本书中的四点钟真的是让我们四点钟起床。另外,它告诉我们如何合理安排一天的是间,然后提高你的工作效率。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点:

一。好的人会把别人的成功变成自己的成功,否则他会一笑置之。

2。在迎接每一天之前,我们必须计划好自己的时间节点,不要盲目地在那里工作。

三。我们必须有继续前进的决心,不要为我们的懒惰找借口。

四。多听,多学,多看,多学,多学。

5个。多读些好书和文章。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他们会让你更了解自己。

6。你的努力是否毫无价值取决于你是否真的努力了。

7号。别人的肯定是你成功的标准,而不是说你英俊美丽。

8.你的天赋可以比别人差,但是学***一定要提升,有一句笨鸟先飞,关键是看你怎么飞。

9.不要浪费早晨高效的学***,充分利用好早晨四个小时,你会和别人完全不一样,前提要认真的去做。

10个。多说总比多做强。不说不做的人一定是行动的矮子。在名人成功之前都是普通人,我们只看到他们头顶上戴的光环,却没看到别人背后的心酸历程,在我们自己喊苦喊累的时候,是否真的累了,还是想借此偷下懒,就好像创业需要的动力与激情都是别人给的话,那最好别说自己是创业者,我很坦诚的说我不是。

我不能说我看了这本书,我一定会四点起床,但我会早起,不能说一定会成为自己的习惯,但我一定会尽可能得变成自己的习惯,也不是说一定会成为高富帅,白富美,但我一定能提升自己的格局,拓宽自己的视野。想要真的把好的***成自己的,慢慢来,从一天,两天……开始积累,那时候你就不需要闹钟深入你的脑袋把你刺激醒,自然醒,才是真正的醒,作为年轻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妨从当下改变自己开始,加油吧。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8)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仔细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自拜读此书之后,如获至宝,能真正的体味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将会受益终生。该书指出了我国教育的现状,也指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生活化的教育中,有这样一种思想: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孩子,高度尊重孩子,充分依靠孩子。这也使得儿童在学习中的地位显现出来,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导者,“以人为本”有了更深的含义。

我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了,我认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有更好的指导作用。生本教育提倡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切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许多新颖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

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的。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把课堂或主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

开学初,我运用自悟的生本理论尝试教学,放手给学生。根据低年级儿童好玩的天性。学生们好奇而活跃。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在指导理解蚂蚁怎样在夏天满头大汉辛勤地搬粮食,我让学生到前面表演。这时,学生们很感兴趣。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致力于实践和表演,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来,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就叫他们上台来教错了学生,但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是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

我们之所以没有展示它,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予时间,空间和气氛来激发它。在学生教育的课堂中,教师是策划者和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出一个方向。剩下的时间是给学生的。老师不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而学生课后的准备也很有意思和生动。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以学生为本的理论,结合实际行动,去爱学生,去爱自己的事业!这种爱才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创造新的天地。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9)

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人民教育书上的《生本教育》,也在网上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它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着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来的,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在书中,他为了强调生本的重要性,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没有教师,还是可能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或者自学的。然而,反过来,如果没有了学生,教师就要失业了,不成其为教师了。就此观之,学生与教师的依存关系是不可逆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回想以前的教学,总是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参与者和引导者,可是我发现有很多时候,我并没有真正的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学生还太小,不敢放手,惟恐出现疏漏,惟恐对不住自己那份教的职责。每一堂课总要事无巨细地讲,事无巨细的灌,一遍一遍强化巩固,而学生相应地也就只能一项一项地听,一字一字的记,一条一条地背。

为了打破自己的这种常规教育,我根据生本教育上的案例和理论在自己的班上上了一堂前置性学习研究,生本教育说前置性学习研究不等于预习,只是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即将新学的内容进行感受与预学。所以我按照生本教育上的方法进行课时内容小研究,研究内容如下:

1、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游玩中出现的信息。

2、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尝试解答。

3、说一说运算顺序。

4、我的发现和我的疑问。

面对这些新的知识时,学生对学习是非常热情的,看到学生大声的争辩时,我由衷的感到欣慰,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学,其实不是学生不会说,只是我给的空间不够,更多的时候我还是秉承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挥。

所以在学完生本教育后,让我真正明白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就要根据不同个体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在教学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发挥学生的个性特质,也促进学生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充分体现自我能力(张扬天性)的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释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欢乐、学会尝试、学会成功。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10)

好书耐人寻味。读完之后,我又仔细地读了一遍。这周,我主要读了《教育走向生本》的第三章—— 生本教育体系中的哲学思考。感受最深的有:

1、红杏枝头春意闹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所以对郭思乐先生展示的15篇小学生文章特别关注,其中,小学生汤天所作的《三国演义》新篇令我十分感叹,洋洋洒洒近千字,把现代**用到三国的战争中,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这篇文章初中生也未必能做出来。六年级学生所作的二十万投资保值计划书更是许多同龄孩子所不能比的。

那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写出来呢?

郭先生归结为学生教育的结果。在生本教育中,学生的学,是原发的,自出生就有之,不管你有没有教学存在,它都存在,而不是像某些朋友所说,有了教学才有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问题是如何引导他们。

教学对人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但教学不是学习的根本原因,仅仅是学生的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是发挥学习者的生命力量的根本的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终端,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2、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尤其是读到第四章“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中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时,郭先生引用奥修的一个故事深深的触动了我。故事的大意是:有一天,哲学家青蛙遇到蜈蚣,青蛙说:

“你看我只有四条腿,我要是走的话,两条前腿一撑,两条后腿一使劲,就往前蹦了,我这四条腿都有分工。蜈蚣啊,你是百足之虫,你往前走的时候最先迈的是哪条腿呢?”蜈蚣一听,“咔嚓”就停在那儿了,然后蜈蚣很沮丧地跟青蛙说:

“我劝你以后永远不要问任何一只蜈蚣这个问题,你只要一问,它一定会被卡住不动了。”想想在我们的教学中,做过多少次青蛙,给我们的学生增添了多少困惑。

3、新错误观

第六章生本教育的评价与管理中的“新错误观”,警示我们教师要合理的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本位教育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此外,孩子们从形象到抽象。而事物的形象往往是在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探索中形成的。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难免会走一些弯路,犯一些错误。不过,正是在克服一个个错误的过程中,儿童也在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充分的相信学生, 对他们种种的学习行为,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和评价,学生最终是有所作为的。

今天,我的学习结束了,明天,我会继续学习,且会将郭先生的生本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用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给我的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11)

粗读一遍《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对于优秀教师我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你有没有为她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他今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尽自己的力等等。做了,你是优秀的老师,没有,亦称不上优秀老师,只能称是教书匠。

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我们有时候,常常以我们老师的意志左右学生,甚至经常管着学生,让学生干这个,不准干那个。强调教方的有为。读了这本书,作者提出了无为,我觉得很不错。其实过多的干预,过多的有为,会限制事物的发展。把管理的或干预的力量转化为无形的,无为的方式,使活动以自动、自主、自为的方式朝着管理目标进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可不必给他们过多的干预,而应给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的自主,让他们的学习天性喷发出来。有许多事情他们自己能做的,你管得太多,代劳得太多,他会做的反而变成不会做了。学生并不等于零,并不是一张白纸等您去绘画。我们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大方向,让学生摸索中前进,也许他们在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挫折,只要你要给时间他自己去消化、去解决,适时的帮助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成长。给学生留有空间。我们“无为”才能让学生“有为”!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学生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那么,如何当好学生的服务者和仆人?

一、服务者和仆人让我想到微笑,微笑使世界变得美好。

无论从现代教育伦理学的观点还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都无可置疑地要使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感到兴奋,感到幸福。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幸福的感受能使人超越智能。学生的幸福感来自学习上的积极参与,以及不断被别人认可、欣赏。这一切主要靠老师用情感去挖掘、去点燃。一脸甜甜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手势,一束关爱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赞语无不令学生赏心悦目,欢欣鼓舞。我们在教学中多一点亲切,多一点包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美,凡此种种,不也是一种高境界的教育艺术吗?

二、服务者和仆人让我理解任劳任怨,任劳任怨不是最好的服务,懂得拨动学生的情感才是师道的真谛。

我们固然要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学生,然而只有他们在这些知识和技能产生过程中付出真情实意,他们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因为这是由他们自己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们的神经和血脉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基础,或者积极情感不足,语言是苍白的,教与学就像隔岸观火,似乎各自在纸上谈兵。很难想象,一个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简单重复等枯燥乏味学习中的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是非,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我。因此,作为服务者,我们应当开启情感的发动机,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寻求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达到内心的澄明与眼界的敞亮。

三、服务者和仆人让我更好理解角色转换和人文关怀。

从情感的角度看,角色转换是“人文关怀”最好的体现。通过角色转换,我们就会更好地体味学生的需要,我们就会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时换一个角度或多一种方法,从而更贴近学生,更热爱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教学相长”就不仅仅是挂在嘴边,我们就会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好地扬长避短,从而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通过角色转换,我们就会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少些师道尊严,师生感情就会得到提炼、升华,在情感的意义上,真正做学生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12)

立足学习转变观念

一、 认识生本教育的机制

与生本教育相对的是师本教育,师本教育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转动,这样的传动方式叫连动式。学生教育就像开车一样。老师给了学生启动自己的动力系统的钥匙。这种方式叫做激励。

书中有一个故事:一个印度老人赚钱后买了一辆汽车,不知道怎么开车,所以他不得不雇一匹马来拉它。听到这个故事,我们自然觉得这个印度人很有趣。他不知道这辆车有动力,可以用它来刺激自己的动力启动。

也就是说,他沿用的是马拉车的连动式,而不知道开汽车的激发式。冷静下来,想想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像老印第安人一样,忽视了人们自身的动机?这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思考。

二、 对教学主体的重新认识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是取而代之,我们会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强硬的牵着学生往前走,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在书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比喻。苏格拉底说教学就像助产士。对于助产士来说,孩子是别人生的。她只是帮他们生了个孩子。显然,在整个过程中,助产士不是主体,而产妇是主体。

这一形象、精彩的比喻就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比喻为生产,那么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这毋须质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结合实际教学,我个人认为以下方法非常有效。

首先,备课时,要挖掘课本,选择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也可能是贴近学生学习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例如:

在教学《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我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词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心插柳柳成荫/雨后春笋/落地生根)赏析引入,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原来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这种学习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学校也有浓厚的兴趣。

其次, 尽可能还课堂的主动权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尽力为学生学习服务,不仅仅是为学习知识而服务,更要为培养学生习惯、学习能力服务。在听刘伟巾老师的《雷锋叔叔,你在**》一课中,我深深感到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刘老师能够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具体方法(读课文/谈认识/感情读/背诵)和小组学习交流的具体方法(组长组织交流,一人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即可)。这样长期培养下来,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最后,提出了促进学生持续学习的对策。每堂课40分钟,对孩子来说,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很重要。教师在学生学习疲倦之际、环节转换、更迭之际,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方式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观察认识构成一个简单电路所需的电路元件,这时我会相机说“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不仅仅是用来观察,更重要的是让你们想办法点亮小灯泡,看看你们有几张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样学生再一次有了尝试的激情,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甚至有的学生不用老师的提醒会“偷师学艺”,学生有了自觉学习的欲望,**活动也就水到渠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学习。

除了上述两点,我想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我们的认识中,助产士也有不同的情况:一是充分发挥产妇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生育;另一种是产婆自己费尽力气来助产,结果是产婆与产妇都十分辛苦,还产得不顺利。

如果教师比做产婆,做哪种产婆,自然不言而喻。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思想家和志愿者。教师只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老师只考虑老师擅长教学,而不管学生是否擅长学习;它不以活生生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否定和轻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资源。

教学被认为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单向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反映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要勇于学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小组学中不断历练,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碰壁,有可能获得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扎实,但是切不可能因为我们的担心而继续包办代替,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远比我们继续扶着走轻松,这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我们每位老师都乐见其成,不是吗?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件最难的事:把钱放在别人的口袋里,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别人的脑子里。而我想说:

教育并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潜能。还有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它使我们更明白教师是一个激发者。

所以,转变观念至关重要。心不如行动,让我们尽快行动起来,让我们在教育上花越来越多的钱!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13)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仔细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自拜读此书之后,如获至宝,能真正的体味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将会受益终生。全书指出了我们现在教育的现状,同时也指明了教育将来的发展方向,向生本教育努力。在生本教育中,贯穿着这样一个思想: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这也使得儿童在学习中的地位显现出来,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导者,“以人为本”有了更深的含义。

我从事十几年语文教学,我觉得生本教育更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生本教育提倡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切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很多新颖的游戏,来培养孩子识字兴趣。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把课堂或主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

开学初,我运用自悟的生本理论尝试教学,放手给学生。根据低年级儿童好玩的天性。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在指导理解蚂蚁怎样在夏天满头大汉辛勤地搬粮食,我让学生到前面表演。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练习和表演,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原来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让他们上台来教会把学生教错,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的理论,结合实际行动,去爱学生,去爱自己的事业吧!这种爱才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创造新的天地。

  • 新教育读后感(经典十三篇)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在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一些故事细节会引起很多人的感触。写读后感也是与作者在对话。从多个角度来看“新教育读后感”都有着引人深思的意义,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们能够在这里开启自己的阅读人生和故事!...

  • 2023《爱的教育》读后感(范本十一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2023《爱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爱的教育》这本神奇的书出自19世纪著名大作家埃迪蒙?德?阿米琪斯之手,以一位叫恩利科的四年级学生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

  • 美的教育读后感(系列十三篇)

    作品中有不少让自己感慨万千、感触颇多的情节值得分享。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这些道理,最近读了一篇介绍“美的教育读后感”的网络文章现在与大家分享,再次感谢您的光顾希望您能多多留意我们的网站!...

  • 本事读后感(范本十三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了解作品是我们对于一部新作品认识的开始。这种好的作品为我们带来的思想感悟,不妨通过读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专为读者整理“本事读后感”文章由栏目小编亲自挑选,希望这些资料能供你参考和使用欢迎分享给需要的人!...

  •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品7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不断的学习,读书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学习读书是很难赶上时代的脚步的。利用业余时...

  • 最新《新教育》读后感(集锦7篇)

    有请阅读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你编辑的最新《新教育》读后感,当我们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获得了一定的心得体会时。重新梳理思绪,将作品中感悟到的整理成一篇读后感,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去写呢?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 警示教育观后感(汇集十三篇)

    从影视作品中获取知识,是现代年轻人成长之旅的一个短径。观后感常常充满浓烈的个人视角。因此,我们要用心去书写一篇观后感,通过写留言来展示自我的写作能力的进步。在所有的剧情中,有哪些是你至今无法忘怀的呢?今天励志的句子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警示教育观后感"的深入解析,希望你能欣赏这篇洋溢着温情的文章!...

  • 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锦集七篇)

    写作品的读后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会感到愉悦。用笔记录下感受,励志的句子小编为您提供有关“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的一些详细信息,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用心创造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