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登岳阳楼课件

栏目: 岳阳楼课件

2024-07-25 15:44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重中之重被遗漏。让我们一起走进“登岳阳楼课件”的世界探寻它的秘密,希望这些策略能够为你的管理工作带来更多新思路!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保育教师辞职报告锦集4篇

登岳阳楼课件 篇1

知识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能力目标 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 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登岳阳楼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课程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

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五、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登岳阳楼课件 篇3

《登岳阳楼教案》主题是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将以爱国主义和文化传承为主题,具体分析这篇文言文的含义、价值和思想内涵,并探讨其现实意义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爱国主义是《登岳阳楼教案》的主要主题之一。在课文中,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李白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尊崇。如课文开头,“临洞庭湖而皆好景也, 涉江采芙蓉, 搴舟中流, 慨然吟志之曰: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这一段文字中,李白对于洞庭湖的景色表现了极大的喜爱之情,且通过“慨然吟志”的形式,对祖国的美景深情吟咏。这种对祖国的赞美也表现在:“岂无山歌与村妓之舞者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些句子中都表现出李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是《登岳阳楼教案》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

文化传承也是《登岳阳楼教案》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课文中,李白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关心,例如:“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这句话寄托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认可。同时,李白对尊崇儒家文化的态度也可以在他的几句经典名句中体现出来,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晋楚更霸,赤已飞不下食,皋陶历世,天下兴亡, 大雅吟咏, 文以载道, 音以传情。” 等。这些句子中,作者对于文化和文化传承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我们现在,如果能够牢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努力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对我们的祖国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除了以上两个主题,本作品还有两个重要的思想内涵:纪实和佳作。作为古文鉴赏的一篇佳作,《登岳阳楼教案》可以从语言组织、节奏韵律、意境描写等多方面为读者提供阅读体验。同时,也作为李白的一篇纪实文学作品,其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状况、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

《登岳阳楼教案》的意义和价值更超越了自然环境和时代背景的散文文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李白的胸怀和气魄,不但是对祖国的热爱,更是对人性、文明、和平的发自内心的关注。在当下的社会中也应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和尊重,学习李白的爱国主义和文化传承的思想,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文化日益繁荣。

总之,李白的《登岳阳楼教案》是一篇具有广泛、深刻的主题与思想内涵的散文文学,它发出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再认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佳作的魅力。现在,我们应该为别人着想,以坦诚相待和和谐共生为准则,我们的国家和文化将会越来越强大。 最后,让我们在登岳阳楼上,面朝洞庭湖,一同慷慨激昂地吟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岳阳楼课件 篇4

《登岳阳楼教案》是一篇旅游与地理教育相结合的教案,围绕岳阳楼这一古迹展开,主要介绍了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建筑特点、游览路线及游览景点等内容。下面是一篇关于《登岳阳楼教案》的主题范文,以供参考:

登岳阳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学习岳阳楼的建筑特点,提高学生对传统建筑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3. 掌握登岳阳楼的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点的规划和组织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介绍;

2. 岳阳楼的建筑特点及相关文化知识;

3. 登岳阳楼的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介绍。

三、教学重点

1. 学习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 了解岳阳楼的建筑特点及相关文化知识。

四、教学难点

1. 理解岳阳楼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的感受能力;

2. 学习岳阳楼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五、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岳阳楼的历史、建筑和风景;

2. 问答互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思维发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自感受和体验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播放岳阳楼的相关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岳阳楼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了解过岳阳楼?”、“你对岳阳楼有什么印象?”等问题。

2. 学习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教师通过使用幻灯片或展示地图等方式,给学生讲解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建立对岳阳楼的基本认知。

3. 学习岳阳楼的建筑特点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岳阳楼的建筑特点,如宏伟的主楼、古朴的石拱门、巧妙的构造等,并结合相关文化知识,如岳阳楼与《岳阳楼记》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4. 登岳阳楼的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介绍

教师通过使用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给学生介绍登岳阳楼的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如一楼的大红灯笼、二楼的碑林和吴山、三楼的瞭望亭等,让学生对游览岳阳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 实地考察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亲自登上岳阳楼,欣赏壮丽的景色,感受岳阳楼的庄严和古朴。学生可以结合实地考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展示自己对岳阳楼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评价

1. 问题回答: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检测对岳阳楼的理解和记忆;

2. 实地报告: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感受和所见所闻,进行书面或口头报告,展示对岳阳楼的理解和感受;

3. 书面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题目,撰写有关岳阳楼的作文,展现对文化古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篇关于《登岳阳楼教案》的主题范文,通过对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建筑特点、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等内容的介绍和学习,让学生对岳阳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传统建筑和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登岳阳楼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对比《登岳阳楼》与《望岳》,掌握大全景的写法,感受杜甫心中的悲凉之情

梳理回顾学习过的杜甫诗歌,感受整合一个忧国忧民、宽厚可亲的老杜形象

教学难点:回顾学习过的杜甫诗歌,感受忧国忧民、宽厚可亲的老杜形象

1、背诵杜甫的《望岳》,回忆杜甫是在什么年纪的时候写《望岳》的,《望岳》抒发了青年杜甫怎样的理想追求?

1、出示学习目标:同为登高之作,试从写景的气势、写景的手法、创作的背景、表达的情感四个方面对比《登岳阳楼》与《望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有人批评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像是不相关的两首诗歌的拼接组合,显得割裂。请理出本诗前后两联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诗句背后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1、朗读这首诗歌,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2、回忆我们学过的《望岳》《春夜喜雨》《石壕吏》《又呈吴郎》,回顾杜甫的一生,梳理杜甫给你的印象,说说你从杜甫的老泪纵横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登岳阳楼课件 篇6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本诗,在诵读中体悟诗人不顾个人悲苦,心怀天下的无私情感。   2、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   教学时间:第九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古。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附录一:杜甫年谱(据朱鹤龄所编,有删节)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六月,又自白水往鹿州。闻肃宗即位,自鹿赢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疏救房殖,上怒,招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之,获免。八月,墨制放还郴州省家。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七月,弃它西去,度陇,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人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七月,送严武还朝。未见,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人梓州。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在详州。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春晚,遂归成都草堂。六月,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秋,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766)春,自云安至接州,居之。秋,寓西闻。   大历二年(767)公在夔州。春,迁居赤甲。三月,迁壤西。秋,迁东屯。未见,复自东屯归壤西。   大历三年(768)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今湖南岳阳市)。   大历四年( 7 6 9)正月,自岳州之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未见,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人夏,畏热,复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d乱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泊方田驿。秋,舟了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2.背景链接: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从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了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登上了岳阳楼。这首诗就是诗人登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初读感知    1、听配乐朗诵,感受诗的意境。   诵读提示: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3、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三、揣诗句、入意境、品情感   1、自由朗读品味首联的情感。   2、“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终于登上早年就听说过的岳阳楼,本该喜悦,更多的是沉郁、苦涩。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3、赏析颔联的开阔意境。   ⑴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⑵比较阅读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感受诗境。    明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意境开朗壮阔。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更为宏大壮观。“坼”“浮”两字,可见洞庭湖的壮阔,分裂和动荡之感跃然纸上。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G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⑶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⑷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述洞庭湖景象。   3、赏读颈联,回味首联的意蕴。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赏析尾联: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重要的是纵目远眺,更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5、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6、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这决非过誉。 注: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共460字)。    四、拓展感悟    1、结合收集的登楼诗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2、比较阅读王之涣《登鹳雀楼》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体会本诗意境的开阔宏大,艺术内涵的丰厚。    3、配乐朗诵,体验诗歌艺术之美   五、链接

登岳阳楼课件 篇7

1、品评名句,感受诗境;

2、体悟诗人伤时忧世的博大情怀;

3、对比阅读,体味不同诗人在诗歌诗境及风格方面的独特性。

1.杜甫,字( 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 以(诗圣 )的美称。

3.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 诗人。

4.代表诗歌( “三吏” )、( “三别” )。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G赞为“雄跨今古”。

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问题: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问题: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如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 杜甫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

  • 五言律诗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

  • 登鹳雀楼课件集合

    以下是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的与“登鹳雀楼课件”相关的完整信息。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编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马虎。制定教案是教师规范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价值!...

  • 黄庭坚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作者:黄庭坚 (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 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君山。 (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 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 ...

  • 登鹳雀楼的课件合集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制定好教案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的互动。以下内容“登鹳雀楼的课件”是由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给您提供的,请不要忘记将这个网页保存到你的书签夹里!...

  • 登鹳雀楼课件十二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登鹳雀楼课件十二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前感知: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

  • 登岳阳楼设计教案合集十四篇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登岳阳楼设计教案合集十四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苏州...

  • 登咸阳县楼望雨

    韦庄登咸阳县楼望雨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译文及注释】 1、尽日:整日。空蒙: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2、字联联:接连不断。 【赏析】 该写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