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2024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松鼠,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电视里、画报上、文章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他们对松鼠的了解往往都是你知道一点,我知道一面。所以,还是充满了好奇。一打开课文,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就向我们走来。它那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由得使我们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喜爱,我们在欣赏它、亲近它、喜爱它的同时,又不能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准确精练的说明及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储备食物过冬、及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的乖巧,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因此,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边充分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一边自觉和《鲸》进行写法比较,寻找异同点,并领悟这种写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比较《鲸》的说明方法,明白异同点,并充分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

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

2、教师制作关于松鼠形态、生活习性及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海中之王”──鲸,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

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自主感悟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⑴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⑵“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⑶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⑷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

⑸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⑹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细读文字,从“又干净又暖和”,“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既舒适又安全”等词语感受窝的舒适,从而进一步感受松鼠的乖巧。)

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3、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用充满感情的读书声来抒发自己对松鼠的喜爱。

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谁喜欢哪一部分就站起来大声读哪一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用朗读为说明文注入人文美。

四、合作学习,探究写法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异同,完成表格。

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说明语言

2024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慢慢地嚼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2024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长相思》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 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 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2024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认识“窃、腋”等七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③重点感悟描写“我” 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 造句的精妙。

教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②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三、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①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②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根据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还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③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四、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出示课文插图,激情: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五、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①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汇报交流

③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④诵读句子。

六、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①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②尝试分段,体会提炼作者的写法。

七、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①自选感兴趣的、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②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板书设计: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2024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指导学生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唆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指导学生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培养其对相声艺术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相声的表现形式,感受幽默风趣的语言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练习说这则相声,增强对相声艺术的理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相声吗?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春节联欢晚会、大型文艺晚会上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我国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你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言。)今天,我们就要来欣赏一则由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这则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一个人打电话约朋友看戏,却很啰唆,最后甚至还耽误了看戏的时间。)

3.请同学们和同桌的小伙伴一起合作读读这则相声,看看两个人的分工有什么不同。

说说你们各自读不同的角色的体会。(甲主要是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说的话也特别多,也比较好笑,他的语言推动故事的发展;乙是在一旁针对甲的每一句话发表感慨或作补充的,他的话比较短小,就像一个尾巴似的,但他的话使甲的语言更富感染性。两个演员的对话互相配合,才能呈现相声的艺术性。)

三、拓展练习

1.刚才同学们是“读”相声,那么,怎样才是“说”相声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则相声的原创者——相声大师马季、郭启儒的精彩表演。(多媒体播放相声《打电话》。)

2.看了相声演员的表演你有什么体会?(说相声的时候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可以夸张一点,配合语言表现出它的感染力;两个人的配合更要默契。)

3.找自己要好的小伙伴合作说说这则相声。

4.集体交流,评选“最佳搭档”。

四、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相声这种语言表演艺术,从同学们的笑声中我们体会到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当然,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化是相当丰富的,同学们可以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学习中运用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五、板书设计

打电话

语言表演艺术

2024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2024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篇7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4.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导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导学难点:

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导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预习学案:

(一)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生字字形;

卑 欧 涯 馆 饰 坪 雅 巷 辉

2.读顺每句话,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全文读通读顺。

3.边读边想,画出不懂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要做上记号,课堂上解决。

(二)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想一想:课题中的“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题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2.课文告诉我们些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

一、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又是个百花盛开的季节,载着这美好的春光,听着优美的乐。今天让我们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一起读课题。那么维也纳究竟在哪?又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音乐之都”就座落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在开始学习本文之初,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作音乐之都?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自学

自学要求: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音乐之都维也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维也纳为什么能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呢?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

3. 课文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看了这四个方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提问题)教师板书:

①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②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③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④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想知道答案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真仔细地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

四、合作探究——体会重点句子

1.同学们,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与后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哪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突出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你能谈谈你所理解的“摇篮”吗?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五、指导归纳写作方法

回顾全文,思考:

1.本篇课文是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来写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2.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在学生回忆、整理,有条理地说出四点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紧扣“音乐之都”从不同方面介绍维也纳这座城市的写作方法。

六、教师小结:

是啊!维也纳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之中,难怪人们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学完课文,你一定会对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由衷地赞叹吧!请你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题吧!

七、主题学习:

学习主题学习丛书《千载余韵》,要求:

1.自读学习丛书中“都市漫步”这一部分,通过读书,你又知道了哪些国家的风光?

2.你对那一部分最感兴趣,为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

3.你还积累了那些好词好句,和同学交流。

2024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梅花魂》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策略与方法:

整体感知内容,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课后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全班齐背古诗《梅花》。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师:“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是一种植物,它的精神是什么?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文本 。

二、初读课文,扫出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哪几件事?

3、讨论、交流。

第一件事: 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

第二件事 : 特别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 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 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件事 : 临别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四、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感受,就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把感受传递给别人。

3、谁愿意把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根据学生读的,重点理解以下语句:(课件出示)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比较句子:

“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珍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理解"清白""玷污"

b、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

b、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C、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5)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6)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7)“小时候,外祖父常常叫我被唐诗宋词,每逢念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外祖父总会落下泪来。

体会:

a、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b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师小结: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五、感情朗读。

六、延伸拓展

教师导语:“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板书设计:

1、吟诗落泪

2、珍爱梅花图 思念祖国

3、不能回国而落泪 爱国之心

4、送墨梅图

5、递梅花手绢

2024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篇9

教材理解

《白鹭》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处处都表现了郭沫若先生对它的喜爱。针对对这堂课的教学,旨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教给学生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写作中能灵活运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感受白鹭的美,感受语言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设计理念

统编教材注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用,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练习说话,并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表达美,最重要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掌握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白鹭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喜欢哪种鸟呢?为什么?

2. 图片上的鸟你们认识吗?它是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鸟。叫白鹭,你们看到它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散文,用心走近白鹭、感受白鹭!(板书课题)

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白鹭这种很常见的鸟,在郭沫若眼中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2.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接下来请大声朗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句子)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让学生具体谈谈为什么说颜色、身段都很适宜。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a.为什么这里不用“雪白的羽毛”,而是用“雪白的蓑毛”?

师:因为“蓑”是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出示蓑衣图片),你们看,这就是“蓑衣”。白鹭身上的羽毛又多又长,就像披了一件雪白的蓑衣一样,所以说是雪白的蓑毛,明白了吗?

b.接下来请找出描写白鹭样子颜色的词。你从这些颜色词语中能看出郭沫若先生对白鹭的观察非常?(仔细)

C.“长喙”又是指的什么?

d.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流线型结构”。

e.师拿出一根铁钉,并告诉学生这就是“铁色”,像铁一样的颜色。

f.你们又是如何理解“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的?(学生讨论交流)

(3)试着用这种句式练习说话。

妈妈为我编织围巾,补充练习。

(4)齐读第五自然段。

(5)学了第2、5自然段,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白鹭的样子。课文的第2、第 5 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 3、第4 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男生读第3段,女生读第4段。

a.拿白鹭和白鹤、苍鹭和朱鹭作比较,有什么作用?(对比突出了白鹭的身段的适宜。)

b.老师觉得这三种鸟挺美的,而且非常的罕见,人们都说物以稀为贵,可郭先生却觉得?

生1:郭沫若嫌白鹤、朱鹭和苍鹭太不寻常了。

师:你让我们知道了郭先生喜欢白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寻常。的确有很多平常的事物,他们的美容易被人忘记。在生活中,往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

4.小结:所以作者说白鹭色素的——(生接读),身段的——(生接读),一切都很——(生接读),难道白鹭不是一首精巧的诗吗?

三、 赏读第6—9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那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有着怎样的画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8自然段,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优美的画面?

2.接下来,请四人为一小组,为6-8段中描绘的三幅优美的图画,各取一个名字。

3.交流:

(1)投影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内容。(钓鱼图)生交流所取的名字,这幅图画的背景是什么?主人公是谁?在干什么?

白鹭是一种水鸟,它能在水里捕食鱼虾,可作者不说“捉鱼”。也不说“叼鱼”,而说是“钓”鱼,这个钓字让我们有怎样的联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整句话连起来再读一读,你觉得这幅画面美吗?能具体说说美在哪里吗?

这里的“玻璃”是什么?“框”是什么?你觉得这幅图怎么样?

交流小结:整个画面给我们的感觉幽静,令人回昧,那么这静中有没有动呢?

谁愿意把这幅优美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水绿田中的白鹭钓鱼图吧!齐读第六自然段。

(2)投影出示:第7自然段内容。(瞭望图)生交流所取的名字

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出示“嗜好”:

A、读准“嗜”的音;

B、白鹭的嗜好是什么;

c、“绝顶”指哪里?

看着它站在小树的绝顶,我们心里可真替它(担心),而它却很(悠然);这可真是特殊的爱好,所以,“嗜好”的意思就是一xxx

那么,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向远处瞭望,它究竟在干什么呢?把你的想象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昕。

正如刚才同学们想象的那样,白鹭或许在―或许在――还可能很多很多的或许,总之,耐人寻味,怎么读好这句话?

(3)投影出示:第8自然段内容。(低飞图)生交流所取的名字

赏析“低飞”:在落霞满天的黄昏,白鹭正低低地来回飞旋着,是那么悠闲,那么自在。这分明是一幅舒展、飘逸的白鹭归巢图,悠闲的你见到悠闲的白鹭,定会其乐无穷。你能把这种乐趣读出来吗?

欣赏了这三幅白鹭图后,你们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觉?(宁静、优美)想对白鹭说什么?大家将这三幅图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4)这般诗情画意的白鹭,还有人觉得美中不足呢!

请大家读一读第9段,他们认为美中不足的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把你的想法写在书上空白的地方。

四、总结

此时,在我们心中情不自禁地对白鹭说:“白鹭实在是―首诗,一首韵昧无穷的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呀,今天我们能有幸领略到白鹭的无穷韵味,这不得不感谢郭沫若先生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五、拓展延伸

1.白鹭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享受。以后我们该怎样保护这些鸟类呢?

2.课件出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片段,让学生体会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024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重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难点)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出示反应戈壁滩风光的图片,课堂放给学生看。

师:本单元我们了解了空气清鲜天空明朗的草原,今天我们再来了解充满西域风情的戈壁,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2、师:请你谈谈对戈壁滩的感受,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描写戈壁的句子读一读。

3、师过渡:是啊,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但是在这茫茫的戈壁上却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植物,那是什么?

4、生答师板书课题《白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练读,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

1、师:请同学们三个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至10自然段,并从相关语句中画出白杨的外形特点。

2、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ppt)

3、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描写白杨的相关句子。你来读一读。(体会白杨的外形美。学生小组探讨,并展示诵读,突出表现白杨外形美的词语。)

4、师过渡: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长得怎样?

5、生答后,师问: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那么值得称颂,仅仅是因为它长得美吗?直奔课文重点。

(三)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1和12自然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并从中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并在组内交流感受。

2、生答师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来”什么意思:一直以来。说明直是白杨的一种(本性)所以说白杨具有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本性正直)去掉“从来”朗读比较,说出自己的体会。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反复读,展示读。学生齐读。

4、根据教师处理第一句的方法,让同桌合作完成第二句话的理解。(生讨论)学生通过读,抓重点词语,谈体会,作交流,再回读。师板书(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师总:内地需要白杨就在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去哪儿,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呀!

5、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句的理解体会。学生自读写体会。师: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生展示师板书(坚强不屈的特点)(从不管—不管—总是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回读这句话。

6、师总: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风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阶,在干旱面前,白杨又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又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7、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这三句话,展示读。师问:读这三句话应怎样读,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重读找出的重读词语,同时应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来读)

8、师过渡: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确实让人很敬佩,但是爸爸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四)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1、师:既然不仅仅是只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爸爸为什么脸色严肃的像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呢?请同学们齐读第13自然段。

2、师:文章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做了回答,原来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3、出示课件:第十四小节,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生答)。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你们知道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学生自由回答)

4、师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学15—16小节,边读边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爸爸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饥饿、艰难),还是(寒冷、困苦),他总是那么(坚强),那么(执着),不(抛弃)也(不放弃)。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边疆需要(建设者、保卫者),(建设者、保卫者)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5、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以前我们学习过《落花生》的一种写法,叫“借物喻人”的写法,本文就是以写白杨树来赞美新疆建设者们。然后重点讨论:

6、师: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自读自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见解)

7、师总: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顽强的生活下去。同时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8、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

9、师总:这时我想起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一批又一批边疆建设者,才有了新疆今日的繁华与荣耀。(出示图片)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1、师: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2、师:对于象征着无私奉献精神的边疆建设者、保卫者的白杨,也大量的被人们写进文章,如矛盾的名篇《白杨礼赞》,阎维文演唱的脍炙人口的《小白杨》也经久不衰。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2024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课前准备:

挂图、配乐朗诵音乐带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诗句揭题,简介白鹭。

1、诗句"两个黄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简介白鹭。体长50厘米,全身的毛雪白,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分蓬松蓑羽,以后消失。春夏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主食是小鱼等水生动物。

二、初讲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写了白鹭哪几方面?

2、交流:

①指名读生字、找出新词、理解词语,并集体齐读。

寻常:平常。 嗜好:特殊的爱好。

美中不足: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 韵味:含蓄的意味。

每每:每一次。

②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白鹭的?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段(2—5)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

第三段(6—9)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

第四段(10)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自由练读课文

1、你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

2、分类组合,学生互相评析指导。

四、写字指导

1、老师示范。鹤、蓑、喙、嵌、框、嗜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二、精读指导

1、指名朗读找出能体会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中品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文首、文尾相呼应,首尾圆合,深化了文旨。)

①通常的诗有什么特点?(语言精练、开锅、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②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意味无穷的诗"?

a、自读2~9节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原因。

b、第2~5节写的是白鹭的"精巧",第2节是概括地描写,第5节是具体的描写。

c、第6-8节写的是白鹭的"韵味无穷",作者从白鹭觅食、栖息、飞行这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韵味。

(细细揣摩第七节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白鹭真的在瞭望吗?》为题目,"晴天的早晨,白鹭常常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说话,陈述自己的观点。)

d、小结:静态的精巧、动态的韵味,都是一幅幅值得欣赏、口味的画。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①这是什么句?请换一种说法。

(反问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白鹭不会唱歌",为何还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虽然它不会发出宛转的声音,但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欢乐,它就是一首无声的歌。)

3、说说自然界里还有哪些情景充满韵味?

(蜜蜂采蜜、秋虫呼叫、冬梅傲雪、高山流水、小桥人家……)

三、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第三段的背诵:"觅食-栖息-低飞-不会唱歌")

四、总结全文,巩固提高

1、作家郭沫若以诗人独特的眼睛和诗心,善于发现美、鉴赏美、评价美,发生动、形象、简洁和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借鉴电影蒙太奇的艺术,创造了气韵生动、情景俱美的意境,宛如一首流动的音乐,韵味无穷的诗歌,艺术地再现了白鹭不同角度的美,给读者以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

2、鸟是大自然中动人的音符,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

五、作业

背诵课文

小作文《白鹭真的在望吗?》

  • 2024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24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一、教材简析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

  • 2024教科版六年级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教案”是一种事物,让小编逐一为您解说,这对您而言将具有重要意义。教案课件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老师需要用心对待。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为每个人都要自己计划教学内容。教案和课件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资源,也许有些人会担心自己写得不好。为了帮助大家取得成功,我们为您提供了“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我的建议和经验能够帮到您!...

  • 2024小学语文5年级教案

    2024小学语文5年级教案 篇1教学目标:1、会认“隼、瀚”等5个生字,会写“冠、俯”等10个生字,掌握“猎豹、鸵鸟”等词语。2、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按照事物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来安排写作顺序。3、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这些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教学重点:...

  • 2024三年级蜜蜂教案

    以下是励志的句子为您搜索到的“三年级蜜蜂教案”相关资料。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老师们辛勤的备课工作,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编写每一份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非常感谢您的收藏和阅读,也请不吝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受益!...

  • 五年级草原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励志的句子小编在这里为您搜罗并整理了“五年级草原教案”的相关资料敬请查看,若需方便阅读请将此页加入收藏夹!...

  • 五年级s版语文教案内容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日常工作之一,每天都要按时按质完成。优质的教案课件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希望了解更多相关行业信息,请关注本站最新消息“五年级s版语文教案”。...

  • s五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栏目小编经过反复研究和收集终于呈现了这篇“s五年级语文教案”,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不要忘记关注我们的网站。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