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励志的句子作文(编辑 星际迷航)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忽必烈传读后感 篇1

很早就知道,他崇拜杜甫。也知道,他不会轻易屈服。

或许他永远不及我的洒脱,我的漂泊,他有着太多的牵绊和无法冷漠。

许下了他奋斗终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几十个年头后,我们之间似乎隔着太平洋,唯一忘不掉他无可奈何的脊梁。

多年前,他终于如他的偶像,放弃了政治理想,寄身于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剧团,经营的是现在红的发紫的二人转。是有些大材小用了,那时却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

然而即使放弃了这么多,他的前途依然迷茫,道路的荆棘也仍旧旺盛。

不知他是得罪了谁,剧团的执照被滞留了。整个剧团十几口人眼巴巴的无所事事,心也涣散的不行。最急的是他,饭菜亦索然无味。

有人递给他“金点子”。

“文化局长的.儿子今天结婚,你给上点贡,保证能行。”

“上贡?”

那人以为他在装,可他真的涉世未深。

“就是送礼,钱?!”

“这样不好吧,我们本就是清白的,送礼岂不是玷污了自己?”

“不要文邹邹的了,酸的要命,清高有什么用,你自己不活,也要想想剧团的演员吧。”

他似乎点点头,若有所思,该不该就这样沉沦,甚至硕说是“堕落”?他惊异着强笑着告诉我:“你看得到,我也明白,我已经离我的理想背道而驰了。可是,我真的尽力了。”他脸上抑郁而生的纹落已证明了一切。

最终,他把红包投进了捐款箱。

之后呢,也许他是放弃了事业。但永不会放弃理想。五斗米,不值得他去折腰,他的气概,他的胸怀。

一千多年前,他的名字叫“子美”。

忽必烈传读后感 篇2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洪先生引用杜甫给李白的诗,用来说明杜甫的一生。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时,我有点小小的疑问,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诗人何止成百上千,杜甫是最伟大的诗人,是不是有点过誉?

很惭愧,我了解的杜甫只在于以前读过的零零散散的诗:比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读过这几首诗,感觉那未必是李太白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豪迈可比的。而杜甫那幅有名的愁容满面的画像更加增加了我对杜甫是个失败的印象。

我在看洪先生的这本书之前,查阅过新唐书文艺传内的杜甫传记:什么少贫不自振,困,流落等等词不断,可见诗人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短短的几百字的传记,却显得杜甫毫无建树,除了忠君和诗歌为人称道。

看过洪先生的'这本书,我却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杜甫,洪先生以时间为横轴,杜甫的足迹为纵轴,以杜诗为Z轴,给我呈现了一个立体化的杜甫,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画里愁容满面,营养不良的诗人,而是一个忧国忧民,内心充满对普罗大众的怜爱之心的圣人,诗人只是这个圣人的一个外在的形式。

杜甫的诗,不像李白的诗,给人浪漫的想象,而是对社会的反映极尽写实,举个例子:早在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期,杜甫并不是去歌颂盛唐的辉煌,他已经看到,唐朝的对外战争造成的悲剧,比如兵车行这首诗: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人不是看到朝廷开疆拓土的胜利,而是关注着民生的艰难。又比如,在贫病交加的时刻,他由自己的困苦而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不是仁者爱人的嘛。

诚然,在中国的编纂史书的人眼中,唯一值得记载的是明君和贤相,这也就意味着新唐书里那些肤浅的记载不足以表明诗人的伟大。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个人越属于他的后世,亦即属于整个人类大众,那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的贡献对象不仅是他的时代,他为之奉献的是整个人类。

忽必烈传读后感 篇3

他是杜甫,大笔一挥,满纸都是岁月的伤痕。

——题记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场秋凉。

他伴着开元盛世诞生,正是因为经历过繁华,才会在落寞时叹息。在人们心中,他一直都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的夙愿,从来不是独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盖世才华,辅弼天下,赈济苍生。

为此,他苦苦寻觅,却无奈落得萧索。

只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稳。

如果说,李白的诗是以梦为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笔为刀。越是到后来,他看得越清晰,社会的动荡,时局的动荡,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笔下出现。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轻,下笔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个时代的暗淡。

就像,孤灯一盏,照不亮万张乾坤。

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诗中之词再犀利,也阻挡不了奸佞小人在庙堂之中翻云覆日。

那份赤诚之心,终究没能被那个王朝真诚安放。

为了走入庙堂,他投诗干谒,却只落得个“野无遗贤”。

奸佞之词,还真是讽刺。

长安,繁华是别人的,喧嚷是别人的,欢颜是别人的,他像个局外人,望着宫阙楼台,默然叹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运的轮盘上,彷徨无措。

长安月冷,一纸凉薄。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逃亡过程中不幸与家人走散,可即使是这样,他也不忘为国效力。

只可惜,统治者从盛世的梦中惊醒时,却至万千苍生于不顾。车辕乱撞,那是他们逃跑时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正是那年,杜甫走进了宦海,可是,身为官员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学不会虚与委蛇。他没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这是杜甫很难在这个刀光剑影,尸横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贬官。

正是应了那句话——乱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历尽了萧瑟飘零,却依旧不知何处落脚。

生活这盘棋,并非我们落子。

五十九年的岁月,杜甫过得足够厚重,虽不艳丽,却足以惊艳世人。

他是杜甫,记挂苍生,已被苍生记挂。

他是杜甫,千年岁月,他的名字与故事不曾被磨灭。

大唐盛世,那个跳出来冷眼旁观的人,叫做杜甫,

忽必烈传读后感 篇4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

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

叹诗才。

“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

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忽必烈传读后感 篇5

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歌。

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作者冯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这本书创作追求忠于史实,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但又不作烦琐考据。作品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发掘很深入,作品达到了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长安十年杜甫35岁时(746)也到了长安,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这些事物外看到统治集团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耀的官职,而是对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

他的眼光是那样的特殊。他对国家和人民倍加关心,统治集团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诗的思想源头之一。最后达到忧国忧民的上一层次。李隆基将政权交给里李林甫,使得贤才,有能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与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杨国忠那样的贪,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为改变,不得不放弃那种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胆的述说出他几年来心中的悲愤,对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写更体现其受迫害之深。他生活贫苦,曾做过别人的'宾客,但目的还是为了谋取一个官职。他被贫穷所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达到为了得到一个官职不择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样的抑郁,无奈。“丽人行”是描绘了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在这政风糜烂,边疆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的时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却有加无减。这是杜甫在长安的真实收获?他步履从贫乏的街巷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名阁,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发毕经的咸阳桥,他由于进士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糜烂,由于自身的饥寒触到了人民的疾苦。若是没有进士的失败,想必他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社会的现实。

流亡在安史之乱,及以后的战乱中他困居长安,从秋到冬再从冬到春,除去为国家忧愁外,自然他也时常思念他的家人;远在钟离的韦氏妹,滞留平阳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长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听说胡人到处残杀,一直东到鸡犬。后来恢复了,他才得一令他称心的官职。短短三个多月,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职责。似乎没有这些经历杜甫也不会坚守他的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是风翔的一段经历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野仅限制在皇帝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这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众中作了一个铺垫。

杜甫经历了有关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写了“三吏”“三别”等佳作。这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社会,导致了杜甫一生无穷的苦难杜甫诗感人的力量由此产生:诗人无论“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总是和国家危机,人民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部分诗篇都充满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杜甫传”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而杜甫又是这个现实的受害者与申述者。

djz525.com小编精心推荐:
贝多芬传读后感 | 毛泽东传读后感 | 悟空传读后感 | 岳飞传读后感 | 忽必烈传读后感 | 水浒传读后感10篇

忽必烈传读后感 篇6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忽必烈传读后感 篇7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读杜甫。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忽必烈传读后感 篇8

从“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开元全盛日”,到“路衢唯见哭”,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浸满着血与泪。再次感受杜甫留下的杰作,领悟杜甫的领悟,方能品味出杜诗的味道。心中之味亦是杜甫的人生之味。

杜甫希望得到一个官职,胸有成竹地赴京赶考。他相信自己的抱负能够得以施展,他自信自己的才华能够被赏识,却不曾料李林甫摆布阴谋,使得无人及第,最终杜甫在长安一带流浪,充作贵族府邸中的“宾客”。“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考试落第,遭受打击,低声下气,怀才不遇的心酸只言片语怎能表达得透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狂风暴雨,漫漫无眠之夜,杜甫因自己的不幸而想到流离失所、无处安身的难民。不禁在草堂里唱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中的无奈排山倒海地倾泻出来;时值今日,你我了解了杜甫的这段经历,虽未曾亲身经历,却也为杜甫悲伤、酸楚。

在传记中所写“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的十一月,又遭自然灾害和统治集团的剥削,百姓生活得苦不堪言,长安饿殍满街。杜甫,关爱人民的诗人,想到唐玄宗,寄托着他全部希望的皇帝,正在华清宫避寒享乐,不顾民生,不禁长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流传千古的名句是何等辛辣尖锐?他是当时百姓的喉舌,他的诗中,有百姓的声音。他看尽战争的残酷,听尽民间的悲声,诉尽民愤、民怨,“辣手著文章”。今天的我们,回溯历史的浪潮,仍然不平、悲愤,当时的杜甫定是一样,心中辛辣,一生如此。

杜甫身在梓州,听闻河南河北被收复,百喜交加,狂欢不止,把心中喜悦与积压多年的悲哀一同发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惊喜可见一斑。

忧,为国;乐,为国;只因杜甫心系天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凄凉衰败,这又激起杜甫的哀思。人,已年老;国,已沦陷。他苦人民,苦社稷;他孤苦伶仃,长期压抑而不得施展,流落异乡,吃尽苦头。这一生的不得志,让杜诗浸满了苦味,让杜甫的心浸满了苦味,也让如今的我们,在读罢全书后,深叹一口气。

人生百味,本来自酸辛甘苦;杜甫,深感四种滋味,心胸却不忧郁,反而永远是开阔豁达的。他写下“百年多病独登台”,又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写下“官应老病休”,又写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他写下“野哭千家闻战伐”,又写下“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他的经历,足以感染你我,而我们却不感消沉,反而感受到杜甫豪迈开阔的.胸襟。联系到自身,我们都是幸福的,出生成长于当今安定清明的时代中。也许生活中有挫折、有苦难、有失意,但请想想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一生不幸、饱受磨难,尚能乐观坚强,那么你我面对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呢?《杜甫传》,不仅仅是一部让我们深刻了解诗人杜甫的传记,更是能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蓬勃生长的甘醴!

合上书,仿佛沧海间,一位老叟乘着一叶扁舟,任凭船随着水流飘荡,时而地,仰起头,望向远方即将大亮的天光,浅浅地露出一丝微笑。

他,是一位诗人,一位心若磐石、目如古井、俯视世俗、写尽疾苦的诗人!

忽必烈传读后感 篇9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是圣。

忽必烈传读后感 篇10

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赤诚,但更敬佩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心国家的命运。

杜甫,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

推荐阅读:
忽必烈传读后感(收藏10篇) 哪吒传奇读后感收藏10篇 理想读后感(收藏10篇) 哑舍读后感(收藏10篇) 服务读后感收藏10篇 福建读后感(收藏10篇)
想了解更多【忽必烈传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忽必烈传读后感
热门标签: 钱学森传读后感 凡高传读后感 金庸传读后感 苏武传读后感 拿破仑传读后感 人物传读后感
  • 理想读后感(收藏10篇)

    如何写出一份合格且有意义的作品读后感呢?读完作品之后,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读书并写下读后感是一个读者和写作者丰富人生经验的美好旅程,你也许需要"理想读后感"这样的内容。...

  • 服务读后感收藏10篇

    读后感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用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作品是作者写的,文笔精妙,引人深思。有哪些作品的读后感模版呢?想要深入了解“服务读后感”的内容吗请不要错过这篇文章。...

  • 哑舍读后感(收藏10篇)

    本次“哑舍读后感”经过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的精心整理和总结,内容非常丰富多彩,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就像船舶可以载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读书也能够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在读完这本作品之后,我久久无法平息内心的感受,深深被作品所感染。撰写读后感可以拓展我们对作品的观点和感受,从而更好地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精髓。...

  • 福建读后感(收藏10篇)

    阅读能够不断提升一个人的思考逻辑,每个人在阅读一个作品时,可能会有不同的领悟和感受。您在阅读中有什么新的见解和感悟吗?接下来是励志的句子为你精心收集的"福建读后感"内容,希望能对你产生一些启示和帮助。...

  • 鬼谷子读后感收藏10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鬼谷子读后感收藏10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好久没有读书了,这次利用坐高铁去上海的机会好好读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作者寒川子,原名王月瑞。在读这...

  • 陈情表读后感收藏10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陈情表读后感收藏10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天底下唯至情最动人心魄。——题记不得不说,初读这篇文章,还真是没什么感觉!相反,绕口如同嚼蜡般难受。不觉得有什么...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收藏6篇)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一直特别喜欢读这种贴近生活的书,可能是好理解或者是得到某一瞬间的共鸣。我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就像三毛书中写的...

  • 革命烈士事迹读后感收藏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革命烈士事迹读后感收藏,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被战火烧的已经残破不堪可看上去却依旧鲜艳的红旗高高地插上了孟良崮的峰顶。山下,一片欢声...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