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 古诗赠汪伦教案
赠汪伦古诗_赠汪伦李白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诗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

查看更多>>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诗意: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查看更多>>
李白 赠汪伦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

查看更多>>
赠汪伦课件4篇

从各种文章中挑选到的,就是一篇深入浅出的“赠汪伦课件”。一般来说,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便会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就需要老师自己花费时间去编写。深入的教案和课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分享可以带来力量,也让我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赠汪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了解古诗背景,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愿望。

3.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启发想像,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1.唐朝有一位著名诗人,他姓李,人们都称他“诗仙”,知道他是谁吗?(李白)“李”在这里是一个姓。拼读音节,你还在哪里见过它?你读过李白的诗吗?谁能给大家背诵?

2.李白的诗我们背得很好,那么李白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讲李白与汪伦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李白一生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去。在当时有个叫汪伦的人对李白很是崇拜和敬佩,很想亲眼目睹诗仙的风采,他知道李白有这两个爱好,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此后的几天,汪伦天天陪着李白吟诗作画,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离开时,汪伦到桃花潭边送行,回想起几天来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李白感慨万分,立刻挥笔写下了一首《赠汪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高兴吗?(板书课题:赠汪伦)齐读课题。

3.学习“赠”:你能给这个字组词吗?在本文“赠”是送给的意思,(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这首诗是李白写来送给汪伦的)

4.学习“汪”:(1)拼读音节读字。(2)平时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5.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初读古诗

(1)认真听老师读古诗,注意老师的语气语调。

(2)你们想读吗?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如果你要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学生自由读诗,明确:在读中遇到不认

查看更多>>
古诗赠汪伦教案
古诗赠汪伦教案专题给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有关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古诗赠汪伦教案等,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并收藏本栏目。 更新时间: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