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王夫之的名言”,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1、无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
2、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焉。
3、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4、君知否?雁字云沉,难写伤心句。
5、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6、若思吾之当哀而哀焉,是以哀为不得已,而聊相应酬,吾恐其有声而无泪,有泪而不生于心。
7、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8、学愈博则思愈远。
9、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10、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
11、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12、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13、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摄小且粗者而共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
14、取天下之可有得者以自矜其不取而为德也,此固近似圣言而无实矣。
15、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17、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18、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19、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20、夫君子亦有所必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进之必以礼也,得之必以义也。
21、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义;则天之时,物之变,极乎深而研以其几。
22、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23、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24、立圣人之言于此以求似,无不可似也。
25、求夫所谓忾乎有闻,惝然有见,洋洋如在而绥我思成,皇皇如有求而不得,充充如有所穷,往如慕而反如疑者,我有以知其必不能也。
26、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27、乃自初学言之,则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达言之,则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贯也。
28、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
29、进以礼者,但无非礼之进,而非必进;得以义者,但无非义之得,而非必得。则抑但有所必不为,而无必为者矣。
30、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31、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32、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33、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34、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伸之。
35、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36、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37、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38、有微言焉,如玉之韫于山,珠之函于渊,不可浅而获也。
39、大张之余,必仍之以弛;大弛之余,必仍之以张。
40、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
41、知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42、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43、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
44、性藉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
45、原其学于夫子之时,年已过矣,习气已深而不易革矣;唯天资之高,故亦能以圣人为法则,而不陷于邪。
46、天有成象,春其春,秋其秋,人其人,物其物,秩然名定而无所推移,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
47、是故奇者,举非奇也。用兵者,正而已矣。
48、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49、存者,存其理也,存学、问、思、志所得之理也。
50、力行而后知之真。
51、身教重于言传。
52、教不严,师之惰。
53、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
54、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55、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56、自致与尽己不同。尽己者,尽己之所当尽也。自致者,尽乎用情之极致也。
57、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
58、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
59、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60、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61、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62、若以其形而下者言之,则彼此各有其事,各有其用,各有其时,各有其地,各有其功,各有其效,分致而不相为成,安得谓大且精者为小者之本乎哉?
63、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64、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末成可成,已成可革。性也者,岂一受成亻刑不受损益也哉?
65、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66、博学而切问,则事之有其理者可得而见矣。
67、正邪存乎人,是非存乎言,功罪存乎事。
68、唯智小而图大,志陋而欲饰其短者,乐引取之,以钳天下之口,而遂其非。不然,望而知其为妄人,岂难辨哉?
69、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70、必不为者,断之自我,求诸己者也。
71、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72、君子之不自欺,诚惮之也。
73、思而得之,学而知其未可也;学而得之,试而行之未可也;行而得之,久而持之未可也。
74、而有人焉,言不及於戏豫,行不急于进取,则奉天则以鉴之,而不见其过;将以为合于圣人之言,而未知圣人之言初不仅在于此。
75、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76、必为者,强物从我,求诸人者也。
77、夫欲使天下之无小人,小人之必不列于在位,虽尧、舜不能。
78、人不可以废言,而顾可以废功乎?论者不平其情,于其人之不正也,凡言皆谓之非,凡功皆谓之罪。
79、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80、古今之变迁不一,九州之风土不齐,人情之好恶不同,君民之疑信不定。
81、已庇其身,天下后世已安之而莫能易,然且任一往之怒,效人之诃诮而诃诮之;小人之不服,非无其理也,而又恶能抑之?
82、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83、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
84、以此思之,居心之邪正,制行之得失,及物之利害,其枢机在求人求己之闲,而君子小人相背以驰,明矣。
85、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86、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87、仁天下者,莫大乎别人于禽兽,而使贵其生。
88、夫君子相天之化,而不能违者天之时;任民之忧,而不能拂者民之气。
89、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90、言期于理而已耳,理期于天而已耳。
91、士不益端,学不益醇,道不益明,则上之求之也亡实,而下之习之也不令也。
92、言饰于外,志藏于中;言发于先,行成于后。
93、免役之愈于差役也,当温公之时,朝士已群争之,不但安石之党也。
94、侈口安危,则信其爱国;极陈利病,则许以忧民;博征之史,则喜其言之有余;杂引于经,则羡其学之有本。
95、道广而不精,存诚而不知闲邪,于以求知人之明,不为邪慝之所欺,必不可得之数矣。
96、牧民之道,教养合而成用。
97、唐之乱,贿赂充塞于天下为之耳。
98、夫既有所必为矣,则所迫以求者人,而所惛然忘者己矣。
99、以此为功而不舍,则于仁之即吾身而具、即事理而显者,无不见焉。
100、物之有本末,本者必末之本,末者必本之末。
djz525.com更多名言名句延伸阅读
王夫之名言名句
1、无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
2、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焉。
3、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4、君知否?雁字云沉,难写伤心句。
5、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6、若思吾之当哀而哀焉,是以哀为不得已,而聊相应酬,吾恐其有声而无泪,有泪而不生于心。
7、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8、学愈博则思愈远。
9、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10、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
11、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12、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13、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摄小且粗者而共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
14、取天下之可有得者以自矜其不取而为德也,此固近似圣言而无实矣。
15、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17、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18、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19、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20、夫君子亦有所必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进之必以礼也,得之必以义也。
21、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义;则天之时,物之变,极乎深而研以其几。
22、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23、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24、立圣人之言于此以求似,无不可似也。
25、求夫所谓忾乎有闻,惝然有见,洋洋如在而绥我思成,皇皇如有求而不得,充充如有所穷,往如慕而反如疑者,我有以知其必不能也。
26、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27、乃自初学言之,则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达言之,则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贯也。
28、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
29、进以礼者,但无非礼之进,而非必进;得以义者,但无非义之得,而非必得。则抑但有所必不为,而无必为者矣。
30、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31、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32、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33、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34、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伸之。
35、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36、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37、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38、有微言焉,如玉之韫于山,珠之函于渊,不可浅而获也。
39、大张之余,必仍之以弛;大弛之余,必仍之以张。
40、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
41、知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42、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43、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
44、性藉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
45、原其学于夫子之时,年已过矣,习气已深而不易革矣;唯天资之高,故亦能以圣人为法则,而不陷于邪。
46、天有成象,春其春,秋其秋,人其人,物其物,秩然名定而无所推移,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
47、是故奇者,举非奇也。用兵者,正而已矣。
48、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49、存者,存其理也,存学、问、思、志所得之理也。
50、力行而后知之真。
51、身教重于言传。
52、教不严,师之惰。
53、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
54、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55、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56、自致与尽己不同。尽己者,尽己之所当尽也。自致者,尽乎用情之极致也。
57、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
58、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
59、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60、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61、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62、若以其形而下者言之,则彼此各有其事,各有其用,各有其时,各有其地,各有其功,各有其效,()分致而不相为成,安得谓大且精者为小者之本乎哉?
63、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64、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末成可成,已成可革。性也者,岂一受成亻刑不受损益也哉?
65、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66、博学而切问,则事之有其理者可得而见矣。
67、正邪存乎人,是非存乎言,功罪存乎事。
68、唯智小而图大,志陋而欲饰其短者,乐引取之,以钳天下之口,而遂其非。不然,望而知其为妄人,岂难辨哉?
69、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70、必不为者,断之自我,求诸己者也。
71、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72、君子之不自欺,诚惮之也。
73、思而得之,学而知其未可也;学而得之,试而行之未可也;行而得之,久而持之未可也。
74、而有人焉,言不及於戏豫,行不急于进取,则奉天则以鉴之,而不见其过;将以为合于圣人之言,而未知圣人之言初不仅在于此。
75、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76、必为者,强物从我,求诸人者也。
77、夫欲使天下之无小人,小人之必不列于在位,虽尧、舜不能。
78、人不可以废言,而顾可以废功乎?论者不平其情,于其人之不正也,凡言皆谓之非,凡功皆谓之罪。
79、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80、古今之变迁不一,九州之风土不齐,人情之好恶不同,君民之疑信不定。
81、已庇其身,天下后世已安之而莫能易,然且任一往之怒,效人之诃诮而诃诮之;小人之不服,非无其理也,而又恶能抑之?
82、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83、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
84、以此思之,居心之邪正,制行之得失,及物之利害,其枢机在求人求己之闲,而君子小人相背以驰,明矣。
85、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86、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87、仁天下者,莫大乎别人于禽兽,而使贵其生。
88、夫君子相天之化,而不能违者天之时;任民之忧,而不能拂者民之气。
89、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90、言期于理而已耳,理期于天而已耳。
91、士不益端,学不益醇,道不益明,则上之求之也亡实,而下之习之也不令也。
92、言饰于外,志藏于中;言发于先,行成于后。
93、免役之愈于差役也,当温公之时,朝士已群争之,不但安石之党也。
94、侈口安危,则信其爱国;极陈利病,则许以忧民;博征之史,则喜其言之有余;杂引于经,则羡其学之有本。
95、道广而不精,存诚而不知闲邪,于以求知人之明,不为邪慝之所欺,必不可得之数矣。
96、牧民之道,教养合而成用。
97、唐之乱,贿赂充塞于天下为之耳。
98、夫既有所必为矣,则所迫以求者人,而所惛然忘者己矣。
99、以此为功而不舍,则于仁之即吾身而具、即事理而显者,无不见焉。
100、物之有本末,本者必末之本,末者必本之末。
1、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
2、必为者,强物从我,求诸人者也。
3、唯智小而图大,志陋而欲饰其短者,乐引取之,以钳天下之口,而遂其非。不然,望而知其为妄人,岂难辨哉?
4、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5、仁天下者,莫大乎别人于禽兽,而使贵其生。
6、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7、言期于理而已耳,理期于天而已耳。
8、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9、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1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11、正邪存乎人,是非存乎言,功罪存乎事。
12、天有成象,春其春,秋其秋,人其人,物其物,秩然名定而无所推移,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
13、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14、进以礼者,但无非礼之进,而非必进;得以义者,但无非义之得,而非必得。则抑但有所必不为,而无必为者矣。
15、存者,存其理也,存学、问、思、志所得之理也。
16、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17、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义;则天之时,物之变,极乎深而研以其几。
18、物之有本末,本者必末之本,末者必本之末。
19、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伸之。
20、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21、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22、士不益端,学不益醇,道不益明,则上之求之也亡实,而下之习之也不令也。
23、知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24、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25、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26、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
27、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摄小且粗者而共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
28、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29、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30、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31、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32、夫君子相天之化,而不能违者天之时;任民之忧,而不能拂者民之气。
33、是故奇者,举非奇也。用兵者,正而已矣。
34、自致与尽己不同。尽己者,尽己之所当尽也。自致者,尽乎用情之极致也。
35、有微言焉,如玉之韫于山,珠之函于渊,不可浅而获也。
36、性藉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
37、侈口安危,则信其爱国;极陈利病,则许以忧民;博征之史,则喜其言之有余;杂引于经,则羡其学之有本。
38、夫欲使天下之无小人,小人之必不列于在位,虽尧、舜不能。
39、若思吾之当哀而哀焉,是以哀为不得已,而聊相应酬,吾恐其有声而无泪,有泪而不生于心。
40、乃自初学言之,则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达言之,则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贯也。
41、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42、教不严,师之惰。
43、博学而切问,则事之有其理者可得而见矣。
44、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
45、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46、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
47、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48、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49、已庇其身,天下后世已安之而莫能易,然且任一往之怒,效人之诃诮而诃诮之;小人之不服,非无其理也,而又恶能抑之?
50、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51、道广而不精,存诚而不知闲邪,于以求知人之明,不为邪慝之所欺,必不可得之数矣。
52、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
53、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54、牧民之道,教养合而成用。
55、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56、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
57、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焉。
58、以此为功而不舍,则于仁之即吾身而具、即事理而显者,无不见焉。
59、人不可以废言,而顾可以废功乎?论者不平其情,于其人之不正也,凡言皆谓之非,凡功皆谓之罪。
60、古今之变迁不一,九州之风土不齐,人情之好恶不同,君民之疑信不定。
61、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62、必不为者,断之自我,求诸己者也。
63、免役之愈于差役也,当温公之时,朝士已群争之,不但安石之党也。
64、夫君子亦有所必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进之必以礼也,得之必以义也。
65、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66、以此思之,居心之邪正,制行之得失,及物之利害,其枢机在求人求己之闲,而君子小人相背以驰,明矣。
67、唐之乱,贿赂充塞于天下为之耳。
68、立圣人之言于此以求似,无不可似也。
69、言饰于外,志藏于中;言发于先,行成于后。
70、而有人焉,言不及於戏豫,行不急于进取,则奉天则以鉴之,而不见其过;将以为合于圣人之言,而未知圣人之言初不仅在于此。
71、求夫所谓忾乎有闻,惝然有见,洋洋如在而绥我思成,皇皇如有求而不得,充充如有所穷,往如慕而反如疑者,我有以知其必不能也。
72、学愈博则思愈远。
73、身教重于言传。
74、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
75、力行而后知之真。
76、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77、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78、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
79、君知否?雁字云沉,难写伤心句。
80、无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
81、取天下之可有得者以自矜其不取而为德也,此固近似圣言而无实矣。
82、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83、思而得之,学而知其未可也;学而得之,试而行之未可也;行而得之,久而持之未可也。
84、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85、君子之不自欺,诚惮之也。
86、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87、夫既有所必为矣,则所迫以求者人,而所惛然忘者己矣。
88、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89、大张之余,必仍之以弛;大弛之余,必仍之以张。
90、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91、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92、若以其形而下者言之,则彼此各有其事,各有其用,各有其时,各有其地,各有其功,各有其效,分致而不相为成,安得谓大且精者为小者之本乎哉?
93、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94、原其学于夫子之时,年已过矣,习气已深而不易革矣;唯天资之高,故亦能以圣人为法则,而不陷于邪。
2. 力行而后知之真。
3 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
4. 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5. 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6. 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
7. 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8、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摄小且粗者而共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
9、取天下之可有得者以自矜其不取而为德也,此固近似圣言而无实矣。
10、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1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12、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13、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14、自致与尽己不同。尽己者,尽己之所当尽也。自致者,尽乎用情之极致也。
15、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
16、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17、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18、是故奇者,举非奇也。用兵者,正而已矣。
19、而有人焉,言不及於戏豫,行不急于进取,则奉天则以鉴之,而不见其过;将以为合于圣人之言,而未知圣人之言初不仅在于此。
20、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焉。
21、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22、必为者,强物从我,求诸人者也。
23、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王夫之名言
24、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25、政着于一时,而传于后世者显而易见,教垂于后,而其在当时则隐而难知。
26、性藉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
27、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28、牧民之道,教养合而成用。
29、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30、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读通鉴论》
31、身教重于言传。
32、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王夫之名言
33、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34、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35、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36、夫君子亦有所必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进之必以礼也,得之必以义也。
37、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义;则天之时,物之变,极乎深而研以其几。
38、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39、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40、立圣人之言于此以求似,无不可似也。
41、求夫所谓忾乎有闻,惝然有见,洋洋如在而绥我思成,皇皇如有求而不得,充充如有所穷,往如慕而反如疑者,我有以知其必不能也。
42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类别:读书
43. 若以其形而下者言之,则彼此各有其事,各有其用,各有其时,各有其地,各有其功,各有其效,分致而不相为成,安得谓大且精者为小者之本乎哉?
44. 物之有本末,本者必末之本,末者必本之末。
45. 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46. 乃自初学言之,则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达言之,则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贯也。
夫妻之间的名言
1、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2、丈夫不可嫌妻丑,妻子切莫嫌夫贫。
3、功名出于闺阁。
4、意中人,人中意,则寻些无情花鸟也痴情。(清洪升)
5、生既为同衾,死当携手归。(清王士祯)
6、暗中必遭邻里笑,渡日如年不安宁。
7、婆一娘一管汉子,金银满罐子。
8、银镜台前人似玉,金莺枕侧语如花。
9、夫妻和睦,一家之福。(苏联)
10、一心一意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唐骆宾王)
11、断弦犹可续,心去最难留。
12、不要夫妻千担粮,只要夫妻好商量。
14、妻贤夫自良。
15、妻子不贤,倒楣百年。(日本)
16、人生恩一爱一原无价。(清华广生)
17、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何等清闲。
18、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冠冕。〈圣经〉
19、主妇是家里的顶梁柱。(日本)
20、我的丈夫和他取得的成就都是我的珠宝。(福吉翁之妻)
21、痴心女子负心汉。
22、有懦弱的丈夫,就有凶悍的妻子。(英国)
23、时时思念姻缘美,日日恩一爱一敬如宾。
24、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25、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丈夫总是得到妻子的鼓励和帮助。(经典语录)(托罗迪尤尔)
26、好主妇为一家之冠。(匈牙利)
27、家庭和气福运开,家中吵闹便生灾。
28、忍几句无忧自在,耐一时快乐神仙, 百世修来共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
29、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
30、命好不到贫家去,命穷难进富贵门。
31、夫为家计而辛劳,妻贤勤俭把家持。
32、结婚前眼睛要睁圆,结婚后眼睛要半睁。(富兰克林)
33、母鸡司晨家不兴。(英国)
34、贤妻和健康是男人的至宝。(英国)
35、只要视而不见的妻子和充耳不闻的丈夫才能有美满的婚姻。(蒙田)
36、妻贤夫祸少。
37、夫妻姻缘前生定,夫唱妇随万事成。
38、同丝有同藕,异心无异意。
39、鸳鸯自是多情甚,雨雨风风一处栖。(清季淑兰)
夫妻信任的名言 小框妻生活语录 夫妻那些事经典语录分页:123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服务名言名句 夫妻之间的名言 夫妻信任的名言佛家人生哲理名言 一爱一情名人名言佳句奋斗方面的名言警句 分享快乐的名言分类名人名言大全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佛曰经典语录穿越火线经典语录网球王子经典台词高一军训入场班级解说词运动会开幕式入场班级解说词...优美句子搞笑语句若幸福不在路的转角,那它一定...本文标题:夫妻之间的名言王羲之的名言名句集锦
1、"兰亭花无序,此后莫相离. ——王羲之 《兰亭宴集序》"
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王羲之 《兰亭集序》
3、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 ——王羲之 《兰亭集序》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 《兰亭集序》
5、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王羲之 《兰亭集序》
7、俯仰之间,已为尘迹。 ——王羲之 《兰亭集序》
8、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9、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羲之
10、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王羲之 《兰亭集序》
1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 《兰亭集序》
12、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王羲之 《橘帖》
13、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 《兰亭集序》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王夫之的名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名言名句专题。
1、无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2、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焉。3、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4、君知否?雁字云沉,难写伤心句。5、盖...
王夫之名言名句 1、无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 2、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焉。 3、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4、君知否?雁字云沉,难写伤心句。 5、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6、若思吾之当哀
1、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2、必为者,强物从我,求诸人者也。3、唯智小而图大,志陋而欲饰其短者,乐引取之,以钳天下之口,而遂其非。不然,望而知其为妄人,岂难辨哉?...
1.身教重于言传。 2.力行而后知之真。 3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 4.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5.故苛政之兴,君子必...
1、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 2、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4、少言不生闲气,静修可致永年。 5、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香。 6、文品极于古,清言足可听。 7、风和春日永,水映暮山清。 8、大水流为九曲,春风又是一年。 9、作文当有清气,临事终期虚
1、身教重于言传。 2、学愈博则思愈远。 3、力行而后知之真。 4、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5、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6、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7、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8、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9、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10、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夫妻之间的名言 1、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2、丈夫不可嫌妻丑,妻子切莫嫌夫贫。 3、功名出于闺阁。 4、意中人,人中意,则寻些无情花鸟也痴情。(清洪升) 5、生既为同衾,死当携手归。(清王士祯) 6、暗中必遭邻里笑,渡日如年不安宁。 7、婆一娘一管汉子,金银满罐子。 8、银镜台前人似玉,金莺枕侧语如
王羲之的名言名句集锦 1、"兰亭花无序,此后莫相离.——王羲之《兰亭宴集序》" 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王羲之《兰亭集序》 3、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