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有哪些感言是你印象深刻的呢?我们在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或者仪式的时候。感言最纯粹的目的就是表达我们内心的一些真实感受,感言可以表达我们的感受。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罪与罚》读后感言”,相信您在本文中有所收获!

《罪与罚》读后感言 篇1

黑夜已深。

窗外交错的树影如同鬼魅一般,摇曳不定。

开灯,昏黄的灯光照映在翻开的书页上。书页上行行的铅字在我的眼中渐渐

模糊了。我开始寻找脑海中些许残存的记忆碎片。

一个孤独的灵魂在黑暗的深渊里拼命挣扎,但在黑色的迷雾中,他无法寻到出口的方向……我一点一点走近陀思委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走进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世界。

这儿的彼得堡只有灰蓝的天空,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干草广场上聚集着眼

睛被打得发青的女人,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自尽的女工,喧闹的街头横躺着被马

车轧得浑身鲜血的小官员……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老马被主人抽打得哀哀惨叫,最后断了气。在拐角的别墅里还有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正瞪大贪婪、凶狠的双眼,渴望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

拉斯科尔尼科夫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中,他为了摆脱痛苦与折磨,追求光明

与美好而踏入了一个可怕的梦魇。

在那昏暗的月夜, 那孤独的黑影, 进入了老太婆的家里。在清冷的月光下, 他用那双干净、颤抖的手举起了一把晃着寒光的利斧,向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脑后狠狠地抡去。那时,他也许不仅是对老太婆,更是对社会无边的黑暗砍去。他渴望能撕破黑暗与痛苦的幕布,使人们能看到光明与希望的展台!

可当黑影看到倒下的老太婆汩汩流出的鲜血,看到被红色液体浸染的尸体,

看到自己被血迹溅到的裤脚时,他行凶成功的骄傲消失怠尽,只剩下满心的懊悔、惊恐和手足无措。

他意识到自己干了一件最卑鄙、恶毒的事——夺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把自

己推向了犯罪的深渊。他的手再也无力握住那沉重的斧,只得任斧落下,发出刺

耳的闷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本为着追求美好,本为着自我的救赎,但现在却被自己所折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灵魂深处的孤独和罪恶感压迫着他,正义和良知无情鞭打着他,他觉得自己就像儿时见过的那匹垂死的马,承受了所有的奴役,还要遭受孤独与痛苦的嘲笑。他脆弱的精神崩溃了,他陷入了一种神经质的、敏感的病态中。但即使这样,当他看到悲惨的马美梅拉多夫一家时,他仍倾尽全力地帮助他们,只因本性的仁爱和善良。

读到这儿,我为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糊涂与无知而流泪,为他的善良与博爱而

感动,为社会的丑恶与肮脏而愤怒。因为黑暗而动荡的社会扭曲了他本性的美好,

使他变成一个集中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罪恶与善良的,性格孤僻、阴暗而暴躁的,

却又渴望与人倾诉,向往光明、平静生活的矛盾人格者。他在对立的世界中挣扎

徘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力量。但这矛盾者在心中爱和信念的感召下,终于自

首赎罪,重获新生。看到这儿,我含泪地笑了。

我领悟到,人类以肉体犯罪,受到上帝最严厉的惩罚的却是他的心灵。孤独、痛苦和惶恐时刻包围着他,折磨着他,甚至将其吞没。这种心灵的拷打是人救赎的必然,而人类灵魂深处善与爱的激起才最终使人获得新生。

是的,正是人类自身的信念、希望以及仁爱与善良的存在,才让我们的存在变得合理,使人成为不可磨灭、征服抑或是战胜的生物,因为肉体永远不可能超越人性和理性的闪光点……

合上书,我停止了我的随想。

天隐约破晓,

《罪与罚》读后感言 篇2

前几天,我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小说,俄国的著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书的主人公的一位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家很小,是租来的,老板娘心狠手辣;这位穷大学生因为没有钱,吃不饱,睡不好,必须要自己当保姆的妹妹把辛辛苦苦赚来的工资从远方寄来帮助他。欠了很久房租的他,每天看老板娘的脸色!他相出了一个坏脑筋—把可恶的老板娘杀了!

后来,穷大学生娶了老婆,在老婆索尼娅的劝说下,拉斯科尔尼科夫自首了。他们的爱情可并没有被锁起来!

我想,假如当时,大学生没有杀人,他们一对可以离开这个城镇,去找一份适合他们的工作,赚一点儿钱,也许就会好多了。而且,还能把自己的妹妹接到一起住呢!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行为和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后悔,甚至于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首先,我们应该懂得最基本的守法,不能违法乱纪,一定要懂得面对事实,怎么样才能去克服面前的困难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做错了事情,那更应该去勇敢的承认和改正它!这才是我心目中最勇敢最聪明的人啊!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去做拉斯科尔尼科夫,不要去犯一些让我们后悔都来不及的错误。希望大家能去看看这本书,去感受一下吧!

《罪与罚》读后感言 篇3

在学外国文学半年以来,我最喜欢的作品便是《罪与罚》,这是一部俄国小说,作者是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该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他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了让他从新走进大学校园,不得不试图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在彼得堡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名叫卢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高利息借贷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见,被迫之下,他又用斧头将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认为那个放高利息借贷的老太婆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苦苦挣扎,良心备受谴责......最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选择自首。

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惧如同一个黑洞将他吞噬。更讽刺的是他所做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杀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旧。但是地板上的一滩血迹,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个被他杀死了的老太婆又复活了,她狰狞狰狞着面孔,大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头砍在老太婆头上,头都会复原,老太婆依旧狞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手拿斧头疯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总会复原......最终,他在梦中惊醒。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当时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在良心谴责下他痛苦地挣扎。

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时无刻不处在罪与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源自内心的惩罚,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救赎。

那我们又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所获得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压力,而去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因为那将会让你走向罪与罚的无尽炼狱之中,你会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几近崩溃,堕入深渊!

《罪与罚》读后感言 篇4

罪因一念而起,罚分两个阶段,犯罪-被捕,结束了作者的疑神疑鬼对自己的折磨;认为自己没罪-承认自己有罪,我觉得后面才是另一个重新开始的折磨。

主人公的罪源自于坚持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可是做着正确的事情就真的是无罪的吗?

关于火车变轨问题,我之前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在废弃车轨玩耍的小孩没错,所以不该死。后来又有个角度,如果是因为你的缘故,火车失灵,你再来选择,恐怕就会选变轨了,因为不变轨的后果是你更难以承担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看似客观的分析其实有可能因为主管或客观信息的补充截然不同,这个时候的原则又变成了两权相害取其轻。所谓原则,狗屁。

之前看过一句话,情侣间不要经常论对错,往往对错分出来了,关系也就远了。引申一下,生活中真的需要那么多对的事情吗?拿破仑在做对的事情吗?犹大真的在做不对的事情吗?说不好,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对的,但是每个人的原则都不一样,道德水准也参差不齐,这也是为什么会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所以是否应该转换一下判别逻辑,从提前列好的条条框框,转向结果导向。毕竟原则有多条,不同的结果在自己这总有优劣,审判的事情就交给上帝吧。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罪与罚》读后感言 篇5

爱和谦卑-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相对索尼娅的谦卑,无疑拉斯科尼科夫是骄傲的,是非常的骄傲,自命不凡。他拒绝到十字街头认罪,因为他自觉比众人高人一等,也以免受到众人的嘲笑。他也拒绝去找波尔菲里自首,因为那会让他处在一个被打败者的地位。他也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因为那意味着他要弯下脊梁。他的心何等的骄傲和刚硬。

在强烈的活下去的渴望下,最后他还是自首了。他的自首并不是认识到自己的罪恶,而甘心接受正义的审判。他的自首只是在走投无路时而有利于自己的唯一的出路。在他的处境下,他只有三条路,要么自杀结束痛苦的生命。要么丢掉感情和爱成为强者,这意味着变得毫无人性。要么自首,换换新鲜的空气。自杀,没有那个胆量。越过良心的障碍,他也做不到。剩下的只有自首。自首前,他甚至把希望放在斯维里加洛夫身上,把他当成救命稻草,期望他有个什么出路。结果大失所望,要想活下去只有自首了。拉斯科尼科夫自首是因为他还比较珍惜自己的小命,他想保命啊。

在监狱中,他病倒了,压垮他的是自尊心。他为他的自首感到后悔,也为自己的软弱和渺小而懊恼,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认为是他的懦弱和无能,才让自己做出了荒唐的决定,以至于忍受这个不必要的羞辱。他认为是他的软弱无能把他自己给毁了。他既不认罪也不服罪,要说他是个罪人,他不服。他只承认犯了刑事罪,他只承认自己失败了,所以才被定为有罪。要是成功了,他了就是伟大的人类恩主了。

他在监狱中也一度迷失,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从前的信仰和理想因着他的失败而破灭,因此他在监狱中郁郁寡欢。活着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人没有信仰和理想,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拉斯科尼科夫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他是一个可以为理想和信仰献出生命的人。哪怕他的信念和理想是为了获得权利,为了满足欲望。人活着只是为了生存吗,像动物那样?人和动物不同,人活着需要信念,需要信仰,需要知道活着的意义。

是什么给了他活下去的信念呢?我们说了,是爱,是索尼娅的爱,也是他母亲和妹妹的爱。有血有肉的生活代替了冰冷的理论。只有爱才能温泉冰冷的心。拉斯科尼科夫需要被爱,也需要爱。越过良心的障碍意味着要放弃一切的感情和爱,那是拉斯科尼科夫受不了的,那是彻底的孤独。在索尼娅爱的力量感召下,拉斯科尼科夫慢慢的重拾感情和爱,重获人性,重获新生。他找到了可以活下去的信念。

拉斯科尼科夫向爱靠拢,也是亲手对自己理论的终结。或许这时他可以真正正视自己的良心,看到自己灵魂里的恶而谦卑下来,认罪服罪,甘心接受正义的刑罚。当一个人真正谦卑下来,当一个人真的看到自己的罪时,也是他归向上帝的时刻。

《罪与罚》读后感言 篇6

首先,我为自己的不自量力感到汗颜……

之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的感受已经相当模糊了,但可以确定的是,绝对没有本书的这么复杂…好像我贫瘠的脑子里只能想到“复杂”这个词了……压抑、震撼、愤怒、迷惑等等等等,《罪与罚》是在我读书生涯中出现的让我感觉最不舒服的一本,我甚至都开始怀疑我会不会第二遍去翻它……

人性似乎是极恶的,那些隐藏在每个人心底里最黑暗最邪恶的恶魔、那些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会承认的恶念,当把它们拖出来并真正的付诸实践,我想那一定会让人发疯。

贫困、疾病、耻辱以及一个不幸的家庭,那种让人提起都会呼吸困难的绝境,真会实实在在的要了人的命的。每一节读的都让人那么艰难而又欲罢不能……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宗教信仰能产生多大的力量,我也不知道“上帝”会给人带来多大的心灵安慰与福祉,我只觉得人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人的灵魂同样是极其脆弱的,可总归因为信仰,在故事的结尾让我看到了新生的希望,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还是活了过来……

我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为这本书记录点什么……就像某位文学评论家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研究人的灵魂的学者……

可是,未免也研究的太透彻了吧……

《罪与罚》读后感言 篇7

接触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罪与罚》开始,初读的时候觉得人物心理刻画精彩,而且情节跌宕紧凑,如同在观看一部犯罪电影。但过分关注和沉溺于故事之中时,便忽略了外延的一些东西。继而看了《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茨威格的《三大师》以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与宗教观有了渐渐明朗的线索。

跨越

拉斯柯尔尼科夫把世间的人分为平凡和不平凡,前者循规蹈矩、逆来顺受,后者倾向于违法和破坏,前者是被压迫者,后者是统治者、主宰者。为了检验自己是否属于拿破仑类“不平凡的人”,他进行了一场杀人形式的实验。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是位善良而且乐于助人的年轻人,另一方面他却又是残酷、嗜杀的罪犯,这种二重性格这也是他不断动摇自己的“理论”和举动反复无常的根源。茨威格在《三大师》中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时说道,“只有当他的人物具有使自己生命增强而且成为分裂的表现形态的时候,只有当他的任务还是将要变成命运的混论状态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才爱他们”。诚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力图打破统一性,创造混合的、模糊不清的、不和谐的人物,在其肉体里,上帝和野兽毗邻而居。

在思想的驱动下,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当铺老板娘和她的异母妹妹,同时他好像“用剪刀把他与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剪断了”。他走到了一条界线旁边,突然止步,跨还是不跨?他一直在纠结,并充斥了一系列的疑问“我是像大家一样,是个虱子呢,还是一个人?我能跨越过去吗,还是不能跨越过去?”那些所谓的“不平凡的人”,对这类坏事恶行根本不屑一顾,并且毫不犹豫地跨越过去。拉斯柯尔尼科夫却仍然留在了这边,痛苦而不幸,但“跨过去呢,也许会更加不幸”。因为跨越过去的不只是两具死尸,而是拉斯柯尔尼科夫自身的人性、原则、道德。通过他的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想传达的是,不能用作恶的方式反抗黑暗,毁灭是双方的,内心的惩罚终其一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了实践自己的哲学,却坠入了黑暗的深渊。参考尼采《查拉图斯特拉》中苍白的罪犯一篇,犯罪心理包括事后的疯狂,“人们总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在他身上的特例会变成法则”,但拉斯柯尔尼科夫试图建立自己的法则却无法承担。另外还有事前的疯狂,“你们要深深地透视这个灵魂”,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毁灭也是与“真实的自我”进行搏斗的结果。

新生

结尾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入狱,但他并未认罪,“痛苦和眼泪——这也是生活嘛。然而对自己的罪行,他并无悔过之意”,而把一切归咎于没能经受住考验和没能跨越过去。但索尼娅的陪伴改变了他的思想,“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至少她的感情,她的愿望”。而且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在比法律更深的层面上认罪了,获得了最彻底的救赎。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结尾,阿廖沙建议米卡越狱时说,“你想用承受苦难的方法使自己重新做人,我看呀,不管你跑到哪里,只要你一辈子永远记住你重新做人的决心,能做到这样也就够了。”拉斯柯尔尼科夫永远困顿在“一俄尺见方的空间”的愁苦里,感受到承受十字架的大苦难,也是获得真正的新生。

“在这两张仍然带有病容的、苍白的脸上已经闪烁着获得新生的未来的曙光。爱情使他们获得了新生,这一个人的心包含有另一颗心的无穷无尽的生活源泉”,但这一刻的光亮似乎穿透了整本书的黑暗。

《罪与罚》读后感言 篇8

苦难与不公——读《罪与罚》读后感800字:

我们知道小说中有两次拉斯科尼科夫去找索尼娅,也是整部小说的转折点。我们不禁会问,拉斯科尼科夫为什么要去找索尼娅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是出卖灵魂的人,也都面临着生活的困难。相同的遭遇会使人和人之间建立起很强的联系。也就是说他们同病相怜。拉斯科尼科夫也认为他们目标相同,他们要走一样的道路。他们都越轨了(良心),他们也都面临着困境(特别是索尼娅,她已无路可走)。他们抱团取暖,也会走同样的路,至少拉斯科尼科夫认为是这样的。

所以第一次他去找索尼娅,就对她说:我们一起走吧,我们同路,都越轨了,我们目标相同。你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只有等死,你们毫无希望,别再像个孩子哭哭啼啼的把希望放在无动于衷的上帝了。该打破的就打破吧,只有权利和力量才能改变命运,而权利是要靠自己来争取的。

面对苦难,不公和绝望。怎么办呢?拉斯科尼科夫给索尼娅的出路是权利和反抗,是强大和力量,是打破良心的束缚。要么做发抖的牲畜,被人主宰,毫无权利。要么成为发抖牲畜的主宰者。权利只有靠自己来争取,命运靠自己来改变,而不是把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交给一个虚无缥缈的上帝。

确实摆在索尼娅面前的是绝望,被人任意欺负污蔑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没有任何的权利,生活毫无指望,无依无靠。难道索尼娅不应该站起来反抗吗?整部小说中最有理由起来反抗的是索尼娅,因为她真的已经无路可走。可是就在这样的绝路与不公面前,索尼娅却坚信上帝,以受苦来回应这一切的苦难与不公。

拉斯科尼科夫和索尼娅的两次谈话是两种信念的交锋。无神与有神,反抗与忍受,靠自己伸张正义与信靠神会主持正义,强权理论与相信上帝,获得权利与主权在神,自己做法官与让神做法官。如何面对社会的苦难与不公?作者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路,不信神的人选择反抗,起义暴力革命。读后感·在他们来说,把正义与命运交给虚无缥缈的上帝是愚蠢的。因为他们不相信神,或者不相信神主持正义。所以要靠自己,用武力解决,用拳头获得权利。而信靠上帝的索尼娅,就算环境再苦,遭到如此的不公,依然相信上帝,忍受这一切。因为她相信上帝终究会主持正义。而我们人不该遇阻代庖站到上帝的位置发号施令,来决定社会的命运和别人的生死。她没有去用武力获得权利,而是把权利归给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有这一切的权利。

如何面对苦难与不公?这是一个永恒的答问。有时候环境不得不让你做出选择,你是愿意成为一个被人欺负的牲畜?还是要成为一个欺负人的畜牲呢?在后者看来,前者是发抖的牲畜,可以主宰他们的命运。可是在前者看来,后者是没有人性的畜牲。陀思妥耶夫斯基透过文学给出的艺术性解答,是那么的震撼人心。

《罪与罚》读后感言 篇9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罪与罚》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会哲理小说。与许多的俄国当代小说一样,作者在《罪与罚》反应了俄国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

《罪与罚》是一本社会心理小说,在世界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说以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展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放高利贷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后矛盾的内心世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感觉读不下去,但是慢慢地就会发现,里面充满了玄机,让人感觉压抑,想要大声的呐喊。

书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他在公园碰见被人骚扰的年轻女子,他用他自己仅剩的几个钱为她付车费送回家。在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伤的时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见他们连举办葬礼的钱也拿不出来,又拿出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送给他们一家孤儿寡母。要知道那些钱是来之不易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钱。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人,阴郁、孤僻……他让贫穷给压垮了,他欠了女房东一身债,怕和她见面,甚至害怕见到任何人。总是像猫儿样从楼梯上悄悄地过去,偷偷溜掉,让谁也别看见他。这个年轻人心里积聚了那么多愤懑不平的怒火,他蔑视一切,所以尽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爱面子心理,有时非常注意细节,可是穿着这身破烂儿外出,却丝毫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来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作为一个救助者出现在马尔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伤了的马拉美拉多夫护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资帮助其孤儿寡母安排葬礼;在索尼娅受到陷害时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将其当成家里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够帮助她开办女子寄宿学校,从而彻底摆脱贫穷悲惨的命运。而实际上马尔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拯救者。当拉斯科尔尼科夫救助重伤的马尔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灵却因一个怜悯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觉,心中产生了一种生命感和力量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个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娅正是他最终获得拯救的“圣母”。

《罪与罚》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是仅仅占了全书的前面两章,而“罚”贯穿了大半。不是身体上的惩罚,而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的惩罚。所以法律只是我们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认识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罪与罚》读后感言 篇10

是村上春树把我引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何宏怀让我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罪与罚》让我走进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独特的写作技巧,通过内心的不断独白,与自省,使他成为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文学影响了许多后辈人,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穷困潦倒,三餐不济的大学生,而在外人看来,他整天无所事事。但他总是说自己很忙。他整日在一个肮脏的阁楼上的一张称之为床的破旧的沙发上思考,并且狂热的去做它。

在他的观点中,人分为两种: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生性保守,循规蹈矩,服从是他们的义务与使命:不平凡的人,也就是有天赋的人或天才,能在社会上发表新见解,他们都会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触犯法律。而且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甚至必须跨过尸体和血泊。

文中的主人公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无疑是个有天赋的人,也能发表新见解,但他还没想到一点,他没有权利杀人,他不是拿破仑,而正是这一点却足以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并且无辜的莉莎微塔。如果没有在那种机缘巧合下,他可能还不会触犯法律吧!在杀死她们或如拉斯科尔尼科夫说的虱子的她们的那一刻,他成为了不平凡的人了?不,显然没有,他杀死的是他自己,他被魔鬼带进了深渊,不断的受到煎熬与内心的挣扎,当然这种痛苦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以至某一刻有了新生的感觉而后马上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直到最后疲惫不堪。

在我们周围,同样不缺那种自认不平凡的人,他们竭力破坏现状,想要发表新见解,他们自认为很前卫,想要人们追随自己,崇拜自己,但在我看来,他们很可悲,把自己丑陋、低俗的一面高调的宣扬出来,自认为很独特见解,与众不同。但同时也不乏真的有新见解的人,这应该无多大的影响,有时独到的尖端的偏见只是一个笑话而已。一个狂热的自认不凡的人,他们会追寻自己的理想,而极端的幻想它,但终究如天马行空般,一切又回到现实,但你已经一无所有,你错过了你自己最好的才华。在火热的激情中,你的天赋已燃烧殆尽,微风拂过,一切支离破碎、灰飞湮灭。

罗季昂热心助人,富有正义感。但同时也是一个孤僻,阴郁,甚至冷漠无情的人。他同情落魄的公务员。在他死的时候,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公务员的妻子。但他同时赶走了千里迢迢来看望他的母亲和妹妹,对她们恐吓。他整天都呆在阁楼上,身上邋遢至极,但他不在乎,他不和人交流,也厌恶和每个人说话,且不想走出那个小小的阁楼。他不信仰上帝,但自从见到善良的索妮雅之后,他变了,他变的不安起来,当他把全部的事情告诉了一个和他一样同样受尽苦难的人儿时,他一度感觉获得了新生,也确实,索妮雅是苦难的象征,她牺牲自己,成全家人,她在苦难中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感染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索妮雅的劝说下,他最终同意了去受苦来让自己减轻心中的痛苦,索妮雅同时用自己最真挚的爱去献给他,并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在两人对视的那一刻,在罗季昂跪在地上轻吻索妮雅的脚的那一刻起,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他信仰了上帝的存在,并决定了和索妮雅一起踏上新生的道路。

有时候,生活在茫茫的繁华尘世中,一切那么明了,一切又都那么让人迷茫。明了到一切只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存在,迷茫到大千世界我将何去何从。人有智慧,而智慧赋予了我们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情感,理想。从而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人说:生活缺乏乐趣,太平淡了,没激情。俗不知,生活最不缺少的就是乐趣,只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发现生活中那属于我们被遗忘的那一部分,就像在书店的角落里找到自己找了很久的一本书一样。社会是一个牢笼,牢牢的锁着我们,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任何人都逃不掉,任何人都别想逃,所以我们不如顺应时代,跟随着社会的潮流。生活总是不排斥服从他的人,必然会淘汰逆着他的人。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只属于我自己的那片天。

  • 罪与罚观后感锦集

    您还在苦恼怎么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观后感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深刻了解,经过多次筛选“罪与罚观后感”入选励志的句子心目中最好的文章之一,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 罪与罚读后感必备十五篇

    本文中提到了大量关于“罪与罚读后感”的相关信息。阅读是一种充实丰富自己的方式,它能够为我们提供知识,训练思维,提升境界。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我们内心一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写读后感的时候,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抓住一点点内容自由发挥即可。希望这篇文章的内容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 罪与罚经典句子

    1、凭良心行事,可以不惜流血。 2、一百个疑点决不能构成一件证据。 3、现实主义者不会害怕他们的研究结果。 4、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 5、犯罪是对社会组织的不正常现象的抗议。 6、人,这

  • 简与繁读后感锦集

    文章以书是知识的媒介和知识的弥补作为开头,强调了读书对我们的触动和影响。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写好读后感。紧接着,作者引入了“简与繁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并希望这些内容能给读者的工作和学习带来帮助。...

  • 《老人与海》读后感集锦

    出色的书籍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使其不断提升。读完这些作品后,你不仅会被作者的思绪所感动。因此,在书评中要表达出你对这本书的新认识。你是否还在为写读后感而苦恼呢?我在教育网站上看到了一篇关于“《老人与海》读后感”的文章,内容非常充实。如果你认为这些信息有价值,请和你的朋友和家人分享!...

  • 论犯罪与刑法读后感实用5篇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论犯罪与刑法读后感实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作为一名法律系大二的学生,在我以前的学校生活中,我做了如下的总结。首先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部分1. 对于法学的学习,尤其重视勤奋与多...

  • 【热】《七色花》读后感集锦

    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到了现在,作者写的作品里的剧情也深深吸引着我。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根据您的需求,我们为您整理了《《七色花》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 十宗罪读后感精选

    今天励志的句子给大家分享一下十宗罪读后感。我们在小小的图书上就能领略大大的世界风光,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对生活又有了新的感悟。相信大家都写过不少读后感这类文体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