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现今处于一个交流沟通的时代,更多人会习惯通过网络的方式分享句子。当我们有感受想法时可以通过句子去解释。什么样的句子能够帮助你表达自己的心情?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关于弘一的格言”,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世界很美。身边的人物风景无一不好无一不美。这是弘一大师说的,也是我此刻感觉。李叔同不同于弘一大师在此,我是我亦非我,也在此。

我已来到四十岁人界的盛年期,可是何以我已历经了生老病死一个人类命定必须经过的全部行程,形同槁木。 有谁说,养心如槁木死灰,又使槁木如萌芽。我却不是。我也不是弘一法师那样,他用他前半生繁华旖旎的色境做成水露,供养他后半生了寂无色的花枝。 ----朱天文《荒人手记》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弘一大师) ----蒋勋《舍得,舍不得》

弘一大师60岁那年,写了一首偈语,词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暗示自己将不久人世。

1942年9月24日、25日,他讲律时精神略倦;10月1日起发低烧,但仍每日写字,饮食渐少;10月5日起只喝水,拒服药;10月6日命侍者学人妙莲法师至榻前记录遗言及助念。他并无致命之病,但他要走了;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是为绝笔;10月13日,他走了 ----《弘一大师》

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关照出人生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是何等的境界。 ----夏丐尊《生活的艺术》

民国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僧人李叔同、苏曼殊,都是大才子。可能才子们读书到一定程度,就会看破世情、看破红尘,就有可能遁入空门。苏曼殊用中国非常漂亮的韵文去翻译拜伦的诗,有些地方有点儿像《楚辞》,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翻译。苏曼殊在国外长大,是一个身世非常复杂的人,三十几岁去世前说了一句话:一切有情。另一位大师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师,圆寂的时候也说过一句话:悲欣交集。人临终前说的话,其实是一个人对人世最终的看法。每当读到这两句话,我都会情难自已。 ----高晓松《鱼羊野史》

弘一法师有句话: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牧尘闻言,也是自嘲的一笑,因为他发现九幽此话还真是不假,他废了夏弘一只手,那夏禹怕是不会轻易善了,而排名第三的迦楼罗,更是他此次不能避的大敌,唯一一个没有确切表露敌意的苏轻吟,也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主,而眼下又是将排名第一的祝焱给坑了一把。

这些主,常人得罪一个就得担惊受怕,而他现在却几乎得罪光了,这惹祸的本事,连牧尘自己都有点佩服。 ----天蚕土豆《大主宰》

年少的感情像酒,倒得太满喝得太急,心腔里的泪血都要呛出来。如今不愿买醉不敢熟睡,生怕这恢弘一刻,醉生梦死之后轰然碎裂。 ----许未来

去去就来 ----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怎样看待死亡,法师说:去去就来》

朱光潜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他有说过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00周年》

(邵长华禅茶武践行生活第15篇)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本是弘一法师语录,见识不足的人就会什么事情都体现得很多虑,威信不足的人就会什么事情都比较容易发怒,信心不足的人就会比别人多说很多话。没有勇气的人就多劳作,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就多观察,越是没有道理的人越善于辩解,越是感情不好得人越表现的客套。总体也反映了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想要掩饰、伪装自己有什么,所谓欲盖弥彰。

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请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有谁说,养心如槁木死灰,又使槁木如萌芽。我却不是,我也不是弘一法师那样,他用他前半生繁华旖旎的色境做成的露水,供养他后半生了寂无色的花枝。 ----朱天文《荒人手记》

弘一法师说过: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

脱俗之人如斯,可是俗事亦为如此。一个人是孤单,念着一个人才是孤独,总是傻傻分不清爽。

远离颠倒梦想,蕴藉无上清凉。是弘一法师的话。谁说出家人一定是无欲无求无喜无悲的,他还写过长亭外,古道边

直弘一口喝干杯中的酒。一直以来,他都想和儿子一起喝酒,倾听儿子的烦恼,从父亲的角度给他一些建议。但实际上,他们只要一说话就会吵架,根本感觉不到父子间的心灵相通。 ----东野圭吾《新参者》

不要说,你无所谓于生死,此身尚在,便难脱深情,纵使弘一法师如此高通明澈之人,也不免在临终前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人评:悲见有情,欣见禅悦。却喜欢那一句: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田维《花田半亩》

记得中学时代爱跟亦梅先生去探望一位会做诗的老和尚,听他谈禅,看他写字,四壁飘浮的清寂氛围至今难忘。和尚藏了不少弘一墨宝,我一见倾心,暗自模仿,先生很快察觉,说那是人生熄了火气的造化,少年人岂可凭空附会! ----董桥《今朝风日好》

【弘一法师格言】1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3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4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5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6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7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历史#

djz525.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关于弘一的名言


去去就来 ----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怎样看待死亡,法师说:去去就来》

弘一大师60岁那年,写了一首偈语,词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暗示自己将不久人世。

1942年9月24日、25日,他讲律时精神略倦;10月1日起发低烧,但仍每日写字,饮食渐少;10月5日起只喝水,拒服药;10月6日命侍者学人妙莲法师至榻前记录遗言及“助念”。他并无致命之病,但他要“走”了;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是为绝笔;10月13日,他“走”了…… ----《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说过: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

脱俗之人如斯,可是俗事亦为如此。一个人是孤单,念着一个人才是孤独,总是傻傻分不清爽。

世界很美。身边的人物风景无一不好无一不美。这是弘一大师说的,也是我此刻感觉。

李叔同不同于弘一大师在此,我是我亦非我,也在此。

(邵长华禅茶武践行生活第15篇)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本是弘一法师语录,见识不足的人就会什么事情都体现得很多虑,威信不足的人就会什么事情都比较容易发怒,信心不足的人就会比别人多说很多话。没有勇气的人就多劳作,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就多观察,越是没有道理的人越善于辩解,越是感情不好得人越表现的客套。总体也反映了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想要掩饰、伪装自己有什么,所谓欲盖弥彰。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弘一大师) ----蒋勋《舍得,舍不得》

朱光潜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他有说过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00周年》

牧尘闻言,也是自嘲的一笑,因为他发现九幽此话还真是不假,他废了夏弘一只手,那夏禹怕是不会轻易善了,而排名第三的迦楼罗,更是他此次不能避的大敌,唯一一个没有确切表露敌意的苏轻吟,也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主,而眼下…又是将排名第一的祝焱给坑了一把。

这些主,常人得罪一个就得担惊受怕,而他现在却几乎得罪光了,这惹祸的本事,连牧尘自己都有点佩服。 ----天蚕土豆《大主宰》

我已来到四十岁人界的盛年期,可是何以我已历经了生老病死一个人类命定必须经过的全部行程,形同槁木。 有谁说,养心如槁木死灰,又使槁木如萌芽。我却不是。我也不是弘一法师那样,他用他前半生繁华旖旎的色境做成水露,供养他后半生了寂无色的花枝。 ----朱天文《荒人手记》

直弘一口喝干杯中的酒。一直以来,他都想和儿子一起喝酒,倾听儿子的烦恼,从父亲的角度给他一些建议。但实际上,他们只要一说话就会吵架,根本感觉不到父子间的心灵相通。 ----东野圭吾《新参者》

弘一法师有句话: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记得中学时代爱跟亦梅先生去探望一位会做诗的老和尚,听他谈禅,看他写字,四壁飘浮的清寂氛围至今难忘。和尚藏了不少弘一墨宝,我一见倾心,暗自模仿,先生很快察觉,说那是人生熄了火气的造化,少年人岂可凭空附会! ----董桥《今朝风日好》

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请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有谁说,养心如槁木死灰,又使槁木如萌芽。我却不是,我也不是弘一法师那样,他用他前半生繁华旖旎的色境做成的露水,供养他后半生了寂无色的花枝。 ----朱天文《荒人手记》

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关照出人生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是何等的境界。 ----夏丐尊《生活的艺术》

“远离颠倒梦想,蕴藉无上清凉。”是弘一法师的话。谁说出家人一定是无欲无求无喜无悲的,他还写过“长亭外,古道边……”

不要说,你无所谓于生死,此身尚在,便难脱深情,纵使弘一法师如此高通明澈之人,也不免在临终前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人评:“悲见有情,欣见禅悦。”却喜欢那一句:“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田维《花田半亩》

民国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僧人——李叔同、苏曼殊,都是大才子。可能才子们读书到一定程度,就会看破世情、看破红尘,就有可能遁入空门。苏曼殊用中国非常漂亮的韵文去翻译拜伦的诗,有些地方有点儿像《楚辞》,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翻译。苏曼殊在国外长大,是一个身世非常复杂的人,三十几岁去世前说了一句话:“一切有情。”另一位大师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师,圆寂的时候也说过一句话:“悲欣交集。”人临终前说的话,其实是一个人对人世最终的看法。每当读到这两句话,我都会情难自已。 ----高晓松《鱼羊野史》

年少的感情像酒,倒得太满喝得太急,心腔里的泪血都要呛出来。如今不愿买醉不敢熟睡,生怕这恢弘一刻,醉生梦死之后轰然碎裂。 ----许未来

【弘一法师格言】1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3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4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5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6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7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历史#

弘一大师精辟格言


1、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2、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3、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4、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5、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6、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7、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8、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9、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
10、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11、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12、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13、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14、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15、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16、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17、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18、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19、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20、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21、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人,故人品因之而别。
22、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23、穷寇不可追也,遁词不可攻也。
24、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25、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26、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27、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桀谬戾,可胜言哉?
28、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29、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30、处事大忌急噪,急噪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31、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32、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33、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34、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35、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36、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己,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37、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38、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39、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40、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41、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42、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福薄。
43、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44、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45、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46、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47、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48、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49、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50、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51、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52、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53、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54、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55、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56、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57、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58、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59、今人见人敬慢,辙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60、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61、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冰处得力。
62、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63、心不妄动,身不妄动,/口不妄动,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64、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65、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66、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67、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义。
68、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69、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70、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71、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72、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73、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74、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75、敬守此心,则心安。敛抑其气,则气平。
76、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77、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78、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79、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80、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平矣。
81、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82、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83、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84、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8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86、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并集。
87、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88、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89、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90、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91、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92、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93、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9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95、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96、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97、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98、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99、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100、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101、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10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103、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104、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105、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10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107、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108、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佛教格言 弘一法师《晚晴集》一


佛教格言精选 弘一法师《晚晴集》一

⊙【晚晴集一】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人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是身如掣电,类干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盘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岩禅师)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成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于二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已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元无我人,为谁贪瞋?(圭峰法师)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丁夫,常一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问;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禅师)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禅师)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禅师)

⊙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竞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叶禅师)

⊙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日: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蒲益大师)

⊙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蒲益大师)

⊙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蒲益大师)

⊙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蒲益大师)

⊙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蒲益大师)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蒲益大师)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禅师)

⊙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法师)

⊙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法师)

⊙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法师)

⊙直须将一个死字(原注云: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印光法师)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无量寿经》)

⊙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院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天如禅师)

⊙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叶禅师)

⊙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叶禅师)

⊙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叶禅师)

⊙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瞋心、瞋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叶禅师)

⊙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叶禅师)

⊙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

⊙零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蒲益大师)

⊙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蕅益大师)

⊙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蒲益大师)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彻悟禅师)

⊙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师)

⊙零诚与恭敬,实为超凡人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印光法师)

⊙零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印光法师)

⊙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印光法师)

⊙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印光法师)

⊙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印光法师)

⊙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印光法师)

⊙人理深谈,且缓数年。(印光法师)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印光法师)

⊙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印光法师)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印光法师)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印光法师)

⊙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印光法师)

⊙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印光法师)

⊙心跳、噩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印光法师)

⊙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印光法师)

⊙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印光法师)

⊙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炬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印光法师)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印光法师)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印光法师)

⊙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印光法师)

⊙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印光法师)

“关于弘一的格言”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正能量工作格言一句话,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 关于弘一的名言

    去去就来----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怎样看待死亡,法师说:去去就来》 弘一大师60岁那年,写了一首偈语,词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暗示自己将不久人世。 1942年9月24日、25日,他讲律时精神略倦;10月1日起发低烧,但仍每日写字,饮

  • 弘一大师精辟格言

    1、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2、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3、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4、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5、穷天...

  • 佛教格言 弘一法师《晚晴集》一

    佛教格言精选弘一法师《晚晴集》一 ⊙【晚晴集一】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

  • 弘一法师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弘一法师小编 1、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4、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 佛教格言 弘一法师《晚晴集》二

    佛教格言精选弘一法师《晚晴集》二 【晚晴集二】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

  • 弘一法师的名言

    1、意粗性燥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2、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3、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4、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5、行欲徐而稳立欲定...

  • 弘一法师名言

    弘一法师名言 1、意粗一性一燥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2、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3、有才而一性一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4、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5、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 6、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 弘一法师语录赏析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弘一法师语录赏析 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2、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4、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5、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