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名言名句

为此,小编特意呈上“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8】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8】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不知所由博求古今】

我曾经跟从齐王一起到并州,从井陉关进入上艾县,到了上艾县再往东几十里,有一个猎闾村。

后来,百官又在晋阳以东百余里的亢仇城旁接受马粮。

大家都不知道猎闾村和亢仇城两个地方在哪里,广泛查阅古今书籍,都没有结果。

直到我翻阅《字林》、《韵集》之后,才知道猎闾过去称作?余聚,亢仇城过去称为??

,它们都属于上艾县。

当时太原的王邵想撰写县志,我就把这两个名称说给他听,他非常高兴。

世上的书信中常写一词勿勿,这种写法一直沿袭下来,但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缘由,有人妄下结论说勿勿是忽忽的残缺字。

考证《说文解字勿部》解释说:勿,是乡里所树立的旗帜,这个字像旗杆和旗帜末端的旗穗,是用来催促民众服役的。

所以就把勿忙急迫称为勿勿。

颜氏家训【校定书籍不可偏信,标新立异莫忘操守】

文章起源于《五经》:诏、命、策、檄,是从《尚书》中产生的;叙述和议论,是从《易经》中产生的;歌、咏、赋、颂之类的文章,是从《诗经》中产生的;祭、祀、哀、诔,是从《礼记》中产生的;书、奏、箴、铭,是从《春秋》中产生的。

朝廷的重要制度,军队里的号令誓词,在弘扬仁义道德,阐发彰明功德,统治人民,建设国家等方面,用途是非常多的。

至于陶冶情操,婉言劝谏,进入那种特别的审美感受,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奉行忠孝仁义尚有过剩精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学学这类文章。

但是自古以来,文人大多陷于轻浮放荡:屈原爱显露才华,表现自己,暴露国君的过错;宋玉体貌艳丽,被人看作戏子;东方朔言行滑稽,不够庄重;司马相如攫取王孙的钱财,没有操守;王褒私人寡妇之门,还将此事公然写进《僮约》;扬雄作《剧秦美新》向王莽邀宠,他的品德因此遭到损害;李陵向外族俯首投降;刘歆在王莽执政时反复无常;傅毅依附结党投靠权贵;班固剽窃他父亲的《史记后传》;赵壹为人过分倨傲;冯衍因华而不实屡遭排挤;马融谄媚权贵致遭讥讽;蔡邕依附董卓被杀;吴质横行霸道而触怒乡里;曹植傲慢不驯,触犯刑法;杜笃向人索借,不知道满足;路粹心胸狭隘;陈琳粗疏狂放;繁钦不知检点约束;刘桢性情倔强,被罚做苦工;王粲轻率浮躁而遭人厌恶;孔融、祢衡狂放傲慢,招致杀身之祸;杨修、丁虞蛊惑生事而自取灭亡;阮籍不守礼节,伤风败俗;嵇康盛气凌人,不得善终;傅玄负气争斗,被免掉官职;孙楚傲慢自负,冒犯上司;陆机违反正道,走上险恶的道路;潘岳非法侵吞官府资产,以致遭到危险;颜延年意气用事,遭到废黜;谢灵运空放粗略,违背法纪;王元长凶恶残忍,招致叛逆的罪责;谢胱对人轻忽傲慢,因而遭到陷害。

所有这些人,都是文人中出类拔萃之辈,不能全都记载下来,大致如此吧!至于帝王中有文采的人,有时也难幸免。

过去身为天子而有才华的,只有汉武帝、魏太祖、魏文帝、魏明帝、宋孝武帝等,他们都遭到世人的非议,并不是具有美德的君主。

至于像子游、子夏,苟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这类人,享有盛名而能免除过失的人,有时也听说过,但他们中间遭受祸患的还是占多数。

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推究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文章的本质就是揭示兴味,抒发性情,容易使人盲目自负,忽视操守,胆大妄为。

现代的文人,这个毛病更加深切,他们若是一个典故用得快意妥当,一句诗文写得清新奇巧,就神采飞扬直达九霄,孤芳自赏,趾高气扬,自我陶醉,旁若无人。

更加上言辞所造成的伤害,比矛、戟等武器更加残酷,讽刺别人招来的祸患比风雷来得更快,你们应该特别加以防备,以保全自己。

颜氏家训【文章巧拙自知者明】

做学问有敏捷与迟钝之别,写文章有精巧与拙劣之别。

迟钝的人研究学问,只要不断努力,也能达到精深熟练的水平;笨拙的人写文章,尽管反复钻研思考,还是粗野鄙陋。

一个人只要能成为有学之士,也足以在世上为人了。

确实缺乏天分,就不要勉强地提笔撰文。

我看世上有些人,没有一点才气,却自以为文笔清丽华美,拿着那些丑陋拙劣的文章四处宣传,这种人也太多了,江南称这种人为羚痴符。

最近我在并州,见到一位士人,他喜欢写一些自以为诙谐的诗赋,与刑邵、魏收诸位开玩笑,大家都在暗地里嘲笑他,假意称赞他的诗赋,这位士族信以为真,就杀牛筛酒,宴请大家,想赢得更多地赞誉。

他的妻子是一位明白事理的人,哭着劝他别这样做。

这位士人叹息说:连妻子都不欣赏我的才华,何况路人呢?

至死也没有觉悟。

人贵有自知之明,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啊。

颜氏家训【学写文章先谋亲友】

学习写文章,应先请教亲朋好友,经过他们的鉴别,知道可以在社会上传播了,然后才拿出来;千万不能由着性子自作主张,以免被别人耻笑。

自古以来执笔写文章的人数不胜数,但能够达到宏丽精美这种水平的,不过几十篇而已。

只要使文章不脱离它应有的结构规范,内容值得一看,就可称为才士。

如果一定要出惊天动地的文章,只怕要等到黄河的水变清那一天吧!

颜氏家训【文人大患不得自专】

不屈服于另一个王朝,这是伯夷、叔齐的节操;对任何君主都可侍奉,这是伊尹、箕子的品德。

自从春秋以来,国破家亡是经常发生的事,君臣之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名分了;然而君子之间交往虽然断绝,却绝不互相辱骂,一旦屈膝侍奉别的君王了,怎么能因故国的存亡而改变对原君主的态度呢?陈孔璋在袁绍手下撰文,就称曹操为豺狼;在魏国那儿写檄文,则视袁绍为蛇蝎。

这是因为受当时君主之命,身不由己,但这也算是名人的大毛病了,应当冷静巧妙的回避它。

颜氏家训【善于辞令锦上添花】

齐朝有一个叫席毗的人,清廉能干,做官一直到行台尚书。

他瞧不起文学,嘲讽刘逖说:你们的辞藻就像那开放的花朵,只能供片刻观赏,不是栋梁之才,哪能比得上我们这样经常遭遇风霜而不凋零的千丈松树呢?

刘逖回答说:既是栋梁之材,又能开放春花,怎么样呢?

席毗笑着说:那当然可以啦!

颜氏家训【文犹骐骥衔勤制之】

凡是写文章,就像人骑着骏马,即使颇有俊逸之气,也应该勒紧缰绳来约束它,不要让它肆意放纵,导致坠人沟中。

颜氏家训【文章之道理致为心】

文章应该把义理情致作为心肾,把气韵才调作为筋骨,把事理情义作为皮肤,把华丽词句作为服饰。

现在的人相互承袭,弃本求末,所写文章大都过于轻浮。

文辞与义理相比,文辞优美而义理薄弱;内容与才华相比,内容繁杂而才华受损。

肆意飘逸的文章,流利酣畅却忘了文章的主题,穿凿拘泥的文章,材料堆砌却文采不足。

现在的风气就是这样,你们哪能独自违背呢?只要做到所写文章不太离谱就可以了。

如果能有才华出众、声誉极高的人来改革文章的体裁实在是我所希望的。

颜氏家训【文辞结构不可偏废】

古人的文章,才华横溢,气势洒脱,其体裁与风格,与现在差别很大。

只是它在遣词造句等方面不够严密细致。

现在的文章音律和谐缠绵,词句工整,避讳精确详尽,技巧方面比过去强多了。

应该以古代人文章的体制格调为根本,以现代人文章的词句音调为补充,两者应该同时存在,不可偏废。

颜氏家训【文应典正不从流俗】

我先人所作的文章,非常典雅纯正,不盲从流俗。

梁孝元帝在湘东王府的时候,编成《西府新文》,先人的文章竟然一篇也没有被收录,这是因为他的文章不合世俗的口味,没有靡丽词句的缘故。

先人一共留下了20卷文集,包括诗、赋、铭、诔、书、表、启、疏等,当时,我们兄弟正在服丧期间,这些文章都还没有来得及编排整理,后来就遇到火灾被烧光了,最终未能让它流传于世。

我怀此惨痛遗恨,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先父的操行在《梁史文士传》和孝元帝的《怀旧志》中都有记载。

颜氏家训【文从三易自然亲切】

沈隐侯说:文章应当遵从三易的原则:首先应该容易了解典故;其次应该容易认识文字;再次应该容易朗诵阅读。

刑子才常说:沈约的文章,用典让人难以察觉,就像说自己的心里话。

我因此很佩服他。

祖孝徵也曾经对我说:沈约的诗中写道崖倾护石髓,这难道像是引用了关于石髓的典故吗?

颜氏家训【和而不同群而不党】

邢子才和魏收都很有名望,一般人习惯于把他们视为楷模,当作宗师。

邢子才欣赏沈约而轻视任防,魏收爱慕任昉而诋毁沈约,他们在一起谈天喝酒时,经常为了这件事情争得面红耳赤。

邺下的人对此也众说纷纭,两人各有自己的朋党。

祖孝徵曾经对我说:任昉、沈约的是与非,只要看一看邢子才、魏收的优势就知道了。

颜氏家训【用词规范用典妥帖】

《吴均集》中有一篇《破境赋》的文章。

从前,有座城邑的名字叫做朝歌,颜渊因为这名称就不在那里停留;有个乡邑的名字叫做胜母,曾子经过这里的时候赶紧修饰仪容,以示恭敬:他们大概是怕这些不好的名称损伤了事物的实质吧!破镜是一种凶恶的野兽,《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希望你们写文章时避开这个名字。

近代,我经常见到有人奉和别人的诗歌,在和诗的题目中写上敬同二字,《孝经》上说: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可见敬同这个词是不能随便用的。

梁朝费旭的诗中这样写道:不知道是不是父亲。

殷法的诗中这样写道:飘摇云母之舟。

简文帝讥讽他俩说:费旭居然连他自己的父亲都不认识,殷法竟然让他的母亲四处飘摇。

这些事情虽然都发生在古代,但现在的人也不可以随便引用。

有的人写文章时引用《诗经》中伐鼓渊渊的诗句,《宋书》中曾讥讽这类人,以此类推,希望你们也一定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有人尚在侍奉母亲,与舅舅分别时却吟唱《渭阳》这种思念亡母的诗歌;有人父亲尚健在,送别兄长时却引用桓山之鸟这种鸣唱父死送儿的悲哀,这些都是大的过失。

仅仅举以上这几个例子,你们就应该知道要触举旁通,处处慎重了。

颜氏家训【他人文章必无轻议】

江南人写好文章以后,希望别人批评指正,发现自己存在的毛病,并且立即改正,曹植就在听取了丁廙的建议以后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文章。

按照山东的风俗,这种做法并不通行。

我刚到邺城的时候,就曾经因为批评别人的文章而触犯他人,至今还为这件事情感到后悔;你们一定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文章。

颜氏家训【刺谏美颂莫要混杂】

但凡诗人所创作的作品,无论是指责规谏,还是赞美歌颂,都各有渊源,从来没有将善与恶混杂在同一篇中。

陆机所作的《齐讴篇》,前面叙述山川物产、风俗教化的兴盛,后面突然轻视山川之情,这使诗丧失了完整的体制。

他写《吴趋行》,为什么又不写陈子光、夫差的事呢?他写《京洛行》,为什么又不写周郝王、汉灵帝的事呢?

颜氏家训【用事有误引以为戒】

自古以来,那些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人,在引用典故的时候也会经常出错;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有时也不一样,如果书籍已经失传,后人就无法看到原来的著作,所以我也不敢随便谈论。

现在我列举几个确实出现错误的事例,让你们引以为戒。

《诗经》中有有鷕雉鸣雉鸣求其牡的诗句。

《毛诗传》中说雌雉的呜叫声就是鷕。

又说:雄雉早呜叫,是寻求雌性配偶。

郑玄注解的《月令》也说:鷕,是雄雉的呜叫。

潘岳的赋却说:鷕,是雄雉发出的呜叫声。

这就混淆了雌雄二者的区别。

《诗经》上说:孔怀兄弟。

孔的意思是非常,怀的意思是思念,孔怀就是十分想念的意思。

陆机在《与长沙顾母书》中,记述了曾祖的弟弟陆士璜之死,却说:痛心拔脑,有如孔怀。

心里既然感到伤痛,就表示十分思念,为什么还要加上有如呢?看他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误将孔怀理解为亲兄弟的意思了。

《诗经》说:父母孔迩,如果按照上面的用法把父母亲叫孔迩,意思上说得通吗?《异物志》上说:拥剑的形状就像蟹一样,只是有一只聱极其的大。

何逊在诗中这样说:跃鱼如拥剑。

这是没有把鱼和螃蟹区分开来。

《汉书》上说:御史府中排列着一行柏树,经常可以看到数千只野鸟栖息在上面,清晨飞走,傍晚飞来,因而称它为朝夕鸟。

而文人们往往识作乌鸢来使用。

《抱朴子》说项曼都诈称遇见了仙人,自己说:仙人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

而梁简文帝的诗说:霞流抱朴碗。

就好像郭象把惠施辩说的话当成庄周的话了。

《后汉书》说:用锒铛将司徒崔烈锁起来。

锒铛,指铁锁链,世上的人大多把它误写作金银的银字。

武烈太子也是饱读数千卷书的学者了,他曾经作诗说:银锁三公脚,刀撞仆射头。

这就是受世俗的影响而出错了。

djz525.com更多名言名句小编推荐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兀帝少学不避病痛】

梁元帝曾经对我说:从前,我在会稽郡的时候,从12岁开始就已经喜欢学习了。

当时我患有疥病,手都没有办法握拳,膝盖几乎不能弯曲。

我关上书房,挂上葛布制成的帐子,避开苍蝇,一人独坐,用瓯瓶装着山阴甜酒,时而喝上几口,以此减轻疼痛。

专注地读一些史书,一天读20卷,因为没有老师传授,时常会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句子,这就需要自己反复揣摩,因为自己喜欢读书,不知道厌倦。

处于帝王之子这样尊贵的地位,又处于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尚且能够如此用功,何况是那些希望通过学习飞黄腾达的平民百姓呢?

颜氏家训【勤学不辍必成大器】

古代勤奋好学的人很多,苏秦读书的时候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文党把斧子投于高树,毅然前往长安求学;孙康在夜晚的时候凭借雪地的反光读书;车胤用袋子收聚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倪宽和常林在耕种时也要带上经书;路温舒在放羊时就摘蒲草截成小简用来写字。

他们都是勤奋好学的人。

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读的时候,就买来获草,将它折成尺把长并点燃用来照明。

梁孝元帝刚离开会稽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因为才华出众,所以被任命为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器重,最后当上了金紫光禄大夫。

义阳的朱詹,祖祖辈辈住在江陵,后来迁到了扬都。

他勤奋好学,因为家里没有钱,连续几天都没有米用来做饭,就经常靠吃纸来充饥。

天冷的时候,没有被子可以盖,他就抱着狗取暖而睡。

小狗也非常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那哀伤的叫声惊动了周围的邻居。

即使这样,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最后成为了一名学士,官位升至镇南录事参军,受到梁孝元帝的礼遇。

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

东莞人藏逢世,二十多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不能长期借读,就向他的姐夫刘缓要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了一本。

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因为研究《汉书》而闻名于世。

颜氏家训【勤学好问以学成忠】

齐朝有个叫田鹏鸾的宦者,原本是少数民族人。

刚刚入宫的时候才十四五岁,那个时候就非常好学,书本随身携带,早晚诵读,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劳役非常辛苦,但仍能利用闲暇时间,四处向人请教。

每次到文林馆,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除了请教书中不懂的问题外,没有空闲谈其他的事情。

每当在书中看到古人守节操、重义气的事,他就感叹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非常喜欢他,极力开导鼓励他。

后来他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赐名为敬宣,官位升到了侍中开府。

齐后主逃往青州的时候,派他到西边探路,结果被周军俘获。

周军问他后主的去向,田鹏鸾欺骗他们说,已经逃走了,估计已出了国境。

周军不信他的话,就对他严加拷打,企图使他屈服;他的胳膊和腿每被打断一条,神色就变得越是严厉,后来四肢竟然全被打断了,就这样被打死了。

一位少数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够通过学习变得忠心耿耿,北齐的将相们,远远不如敬宣这样的奴仆。

颜氏家训【为人父母以学为教】

邺城被北周军队平定之后,我们被迫迁到关内。

思鲁曾经对我说:朝廷没有了俸禄,家里也没有积累的钱财,我只好靠出卖体力来赚钱,以尽供养之责。

你总是督促我读书,致力于经史之事,为此我受尽了劳苦,你难道明白现在怎么安心读书吗?

我教训他说:当儿子的固然应当把供养之责放在心上,当父亲的却应当把子女的教育作为根本大事。

如果让你放弃学业去赚取钱财,我即使是丰衣足食,又怎么会感到吃得香甜,穿得暖和呢?如果你致力于先王之道,继承我们家祖辈的事业,那么,我即使吃粗茶淡饭,穿麻布衣衫,也感到心安理得。

颜氏家训【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鸱目虎吻,亦紫色蛙声。

又《礼乐志》云:给太官搁马酒。

李奇注:以马乳为酒也,捶搁乃成。

二字并从手。

捶掴,此谓撞捣挺之,今为酪洒亦然。

向学士又以为种桐时,太官酿马酒乃熟。

其孤陋遂至于此。

太山羊肃,亦称学问,读潘岳赋:周文弱枝之枣,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历。

以历为碓磨这磨。

《书经》上说:喜欢提问就能丰富知识。

《礼经》上说:自己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可以一起来商讨,就会变得孤陋寡闻。

这说明学习必须共同切磋、互相启发。

我见过很多闭门读书的人,他们往往自以为是,在大庭广众下,常常出错误。

《谷梁传》叙述公子友与莒两人相斗,旁边的人呼叫孟劳。

孟劳是鲁国宝刀的名称,这个解释在《广雅》这本书上也曾经出现过。

最近我在齐国,有位叫姜仲岳的人对我说:孟劳是公子友身边那位姓孟名劳的大力士,被鲁国人当做国宝。

他极力和我争辩。

当时清河郡守邢峙也在场,他是当代的大学者,他帮我证实了这个问题,姜仲岳才红着脸认输了。

此外,《三辅决录》上说,汉灵帝在宫殿柱子上题字:堂堂乎张,京兆田郎。

这是引用《论语》中的话,我认为堂堂乎张形容京兆的田凤长得相貌堂堂。

有一位才士,却解释成:当时张京兆及田凤二人都长得相貌堂堂。

他听了我的解释后,开始非常惊骇,后来很快就明白过来,又对此感到懊悔。

江南有一位权贵,读了误本《蜀都赋》的注解,本中将蹲鸱,芋也。

误写作蹲鸱,羊也。

有人馈赠他羊肉,他就回信说,谢谢您送给我的蹲鸱。

满朝官员都感到惊诧,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经过很长时间查到出典,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元魏时期,有一位有博学而身居要职的大臣,他刚刚得到一本《史记音》,而其中注音的错误有很多,给颛顼注音也是错的,顼字应当注音为许录反,却错注为许缘反,这位大臣就对朝中官员们说:以前我们把颛顼错误地读成专旭,实际上应该读专翱。

这位大臣名气很大,大家都很信服,遵从他的说法。

直到一年后,又有大学者对这个词的发音苦苦地研讨,才知道那位大臣读错了。

《汉书王莽赞》说:紫色蛙声,余分闰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莽以假乱真。

以前,我曾经和别人谈书籍,其中谈到王莽的长相,有一位聪明能干、名望很高的人,自称精通史学,他却说:王莽不但长着和老鹰一样的眼睛,老虎一样的嘴唇,而且皮肤发紫,声音像蛙鸣。

此外,《礼乐志》上说:给太官搁马酒。

李奇的注解是以马乳为酒也,捶桐乃成。

揰、搁的偏旁都从手。

捶桐这里指把马奶上下捣击、搅拌的意思,现在做奶酒也是用这种方法。

那位聪明人又认为李奇注解的意思是:要等种桐树之时,太官造的马酒才熟。

他孤陋寡闻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太山的羊肃,也称得上有学问的人,他读潘岳赋中周文弱枝之枣一句,把枝字读作杖策的杖字;他读《世本》中容成造成历一句,把历字认作碓磨的磨字。

颜氏家训【单信耳受施安失所】

在说话写文章,援引古今的例证时,必须是自己从书中亲眼看到的,而不要相信耳朵所听到的。

江南乡里间,有些士大夫不勤奋好学,又羞于被视为没有学识,就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修饰自己的语言。

比如:把征、质呼为周、郑,把霍乱称之为博陆,上荆州一定要说成上陕西,下扬都说成是去海郡,把吃饭称为糊口,把钱说成孔方,把迁徙说成楚丘,把婚姻说成晏尔,讲到姓王的人一致称为仲宣,谈起姓刘的人都呼作公干。

像这样的一类事情有一二百件,士大夫们前后相承,互相沿袭。

如果向他们问起这样说的理由,他们几乎没有一个能答出来,用于言谈文章,常常是驴唇不对马嘴。

庄子有乘时鹊起的说法,所以谢胱就写出鹊起登吴台的诗句。

我的一位表亲则作了一首《七夕》,其中一句诗是这样的:今夜吴台鹊,亦共往填河。

《罗浮山记》上说:望平地树如荠。

所以戴暠就写出长安树如荠的诗句。

而邺下又有一个人写了一首《咏树》诗,其中有遥望长安荠的句子。

我还曾经见过有人将狂妄自大解释为夸毗,将年老称作富有春秋,这些都是相信道听途说的过错。

颜氏家训【说文解字学之根本】

文字是书籍的根本。

世上求学的人,大多数都不精通文字:通读《五经》的人,肯定徐邈而批评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服诸全而忽视吕忱;学习《史记》的人,只对徐野民、邹诞生的书感兴趣,却忽略了对字义的研究;学习《汉书》的人,喜欢应邵、苏林的注解而忽略了《仓颉篇》、《尔雅》。

他们不知道语音对于文字来说只是枝叶,理解词义才是根本。

以至有人看到服虔和张揖有关音义的书就十分重视,而对于他们写的《通俗文》和《广雅》却不屑一顾。

对同个人的取舍标准尚且有那么大的差异,何况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著作呢?求学的人都注重广学博闻。

他们对于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等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找出源头;但对于文字,却疏忽大意,连自己的姓氏也会经常写错,即使不出错误的,也不知它的由来。

近代有些人给孩子起名:兄弟的名字都用山作偏旁,有取名为峙的;兄弟的名字都用手作偏旁,有取名为机的;兄弟的名字都用水作偏旁,有取名为凝的。

在那些知名的大学者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如果他们明白这与乐工听不出钟音不协调是一回事的话,是多么的可笑。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人有忧疾便呼父母】

人一旦遇到有忧愁疾病,就开始呼喊天地,呼喊父母,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现在的人讲究避讳,处处比古人来得严格。

而江东的士族庶族,悲痛时就叫祢。

祢是已故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的时候都不可以这么叫,那么父亲死后又怎么能随便呼叫呢?

《仓颉篇》中有倄字,《训诂》中是这样描述的:倄是痛苦时发出的声音,读作羽罪反。

现在北方人伤痛的时候就叫倄。

《声类》里面将这个字的音读作耒反,现在南方人在悲痛的时候也会这样喊。

这两个音随人们的乡俗而定,两者都是可以的。

颜氏家训【一人受劾举家伸冤】

在梁朝,那些被拘囚弹劾的官员,他的子孙、兄弟、侄儿,都要连续三天光着脚到朝廷请罪,如果子孙当中有做官的,就要主动请求解除官职。

他的儿子们则要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蓬头垢面惶恐不安地守候在街道上,见到办案的官员,就不停地叩头,以至于满地都是血,他们要为自己的父亲申诉冤屈。

如果他们的父亲被发配去服苦役,他们就一起在官署门口搭个草棚居住,不敢在家中安居,直到十几天后,官府的人来驱赶,他们才肯离开。

江南地区各位宪司拥有弹劾官吏权力的,案情虽然并不严重,但如果官吏是因为违背教义而遭到宪司的污辱,或者因此被拘囚而身死狱中,两家就会结下怨仇,双方的子孙三代都不相往来。

到洽是御史中丞,他有弹劾刘孝绰的打算,到洽的哥哥到溉与刘孝绰关系友善,到溉苦苦规劝他不要弹劾刘孝绰,但最终未能如愿,到溉只好流泪向刘孝绰分手道别。

颜氏家训【父危子拘母病儿泣】

兵器属于凶器,战争存在危险,两者都不安全。

古时候,天子穿上丧服去统领军队,将军率军出征之前要凿一扇凶门并从此门出去。

某人的父祖伯叔如果在军队里,他就应该自我约束,不应该参加奏乐、宴会以及婚礼冠礼等吉庆活动。

如果长辈被围困在城邑之中,晚辈就应该是面容憔悴,除掉饰物器玩,常常流露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神情。

如果父母病重,所要请的医生虽然年纪轻、地位低,但他也应该流着泪向医生下拜,以此求得对方的怜悯。

梁孝元帝在江洲的时候,曾经身染重病,太子方等就亲自拜见过中兵参军李猷。

颜氏家训【结拜兄弟志均义敌】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能够结拜为兄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是志同道合,对朋友始终如一的人,才能结拜。

然后,就要让自己的孩子向结义兄弟伏地下拜,并称呼对方为丈人,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孩子对父亲朋友的敬意。

同时,自己对结义兄弟的父母亲,也应该以礼相待。

我发现北方人对待此事非常轻率,即便是两个陌路相逢的人,也可以结为兄弟,只问问对方的年龄,看看对方的外表,也不斟酌一下是否妥当,甚至还有与自己父辈的人结拜为兄弟,或者把子侄辈当成弟弟的。

颜氏家训【门不停宾以礼相待】

从前,周公为了随时接待来访的贫寒之士,三次将正在洗的头发挽起来,三次将正在吃的食物吐出来,一天之内曾经接见了七十多人。

而晋文公则以正在沐浴为借口拒绝接见下人竖头须,以致遭来图反的嘲笑。

对于古人来说,及时会见家中的宾客,是为人的可贵之处。

那些缺乏良好教养的家庭,看门人也没有礼貌,客人来访的时候,他们就以主人正在睡觉、吃饭或生气为借口,拒绝为客人通报,这种事情对于江南人来说是一种耻辱。

黄门侍郎裴之礼,被称作士大夫的楷模,如果他发现家中的。

仆人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宾客,他会当着客人的面用棍子抽打仆人一顿。

他家中的门子和仆人在接待客人的时候,礼仪进退,表隋言辞,严肃恭敬,与主人对待宾客的态度没什么两样。

颜氏家训【君子慎交利于言行】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个圣人,也就像从早到晚那么快了;五百年出一个贤士,也就像一个紧接一个那么多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贤非常难得,竟稀少到这种地步。

如果遇到了人世罕见的明达君子,怎么能不去亲近仰慕他呢?我出生在乱世年代,在兵荒马乱中长大,一生都在四处漂泊,见闻识广,但凡遇到有名望的贤人,都会心醉神迷、向往钦慕对方。

人在年轻的时候,思想和性情都还没有定型,与那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伴,就会受到他们的熏陶濡染,即使没有专门去效仿别人,但在潜移默化中,自己的言行举止自然就跟朋友相似了。

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是明显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品行良好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人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久了,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品行恶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人满是鲍鱼的店铺中一样,时间久了,自己也会染上一身臭味。

墨子悲叹人们将丝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

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像颜回、闵损那样的贤人,一辈子也难得遇上一位!所以,只要比我强的人,就值得我敬重他了。

颜氏家训【贵耳贱目世人之弊】

世人有很多弊病,看重谣言传闻那样的东西,却轻视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看重远处的事物,却轻视身边的事物。

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人,如果其中有贤能聪明的,人们就怠慢侮弄他,而不以礼相待;而对于那些身处他乡异地的人,稍微有一点名声,大家就会马上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盼望。

他们评说人家的优劣,谈论人家的得失,或许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人呢!所以,鲁国的人称孔子为东家丘。

从前,虞国的宫之奇比国君略大几岁,国君与他相熟,不肯采纳他的意见,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不可不牢记于心。

颜氏家训【窃人之美古人所耻】

采用了一个人的意见,却不能够厚待这个人,古人认为种行为是非常可耻的。

凡从别人那里采纳一个建议或者在另0人的帮助下完成一件事情,都应该赞扬对方,不应该把从别人那里窃取的成果占为己有;即使是地位低下、身份卑贱的人,也一定要肯定对方的功劳。

窃取别人的钱财会遭到刑罚的处置;窃取别人的成果则会遭到鬼神的惩罚。

颜氏家训【伯乐相马唯才是举】

以前,梁孝元帝在荆州的时候,那里有一个叫丁觇的人,洪亭人氏,他非常擅长写文章,草书和隶书更是不在话下;梁孝元帝将公文全部交给他来抄写。

军府中的人都认为丁觇的地位低下,个个都看不起他,他们认为让自己的子弟去临习丁觇的书法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丁君写满十张纸也抵不上王褒写上几个字。

我非常喜爱他的书法,常常把它们珍藏起来。

梁孝元帝曾经派典签惠编送文章给祭酒萧子云看,萧子云就问惠编:君王最近赐送给我的书信和诗歌,书法非常漂亮,那书写的人真是一位高手,他叫什么名字?怎么都没有一点名声呢?

惠编把实情都告诉他。

萧子云感叹道:这个人真是后生难比啊,竟然不被世人所称道,也算是奇事一桩。

从此,听说这件事的人才渐渐地对丁觇刮目相看。

后来,丁觇渐渐升任到尚书仪曹郎的位置,最后任晋安王侍读,跟随晋安王东行。

等到江陵陷落的时候,文书信札大量失散流失。

不久之后,丁觇便在扬州去世了。

而那些过去轻视他的人,再想得到他的一纸墨迹也不可能了。

颜氏家训【贤才所系国之存亡】

侯景刚攻入建业城的时候,虽然台门紧紧关闭,但所有的官吏百姓都惊恐不安,人人自身难保。

太子左卫率羊侃坐镇东掖门,分兵部署,策划抵抗事宜,仅仅用了一个晚上就全都安排妥当了,于是才争取到一百多天的时间来抵抗凶恶的叛军。

当时,台城内一共有四万多人,其中王公大臣不少于一百人,他们都是依靠羊侃一个人来安定局面的,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

古人说:巢父、许由把天下都推辞掉了;市侩庸人则为了一点小钱而争夺不休。

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悬殊太大了。

齐朝文宣帝即位几年后,便整天沉湎于酒色,放纵恣雎根本不把法纪放在眼里。

庆幸的是,他能将政事授权于尚书令杨遵彦处理,朝野相安无事,各种事务都被安排得十分妥当,任何人都没有意见,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天保之朝结束。

杨遵彦后来被齐孝昭帝杀害,国家的刑律政令从此就丧失了效力。

斛律明月是齐朝的重臣,无罪被杀,军队将士因此而人心涣散,周国才萌生了吞并齐国的念头。

在关中一带,百姓至今还对斛律明月称赞不已。

这个人用兵,哪里只是众望所归而已啊!他的生死决定了国家的存亡。

张延隽任晋州行台左丞时,统率众多将士,镇守安抚疆界,储藏聚集物资,爱护救助百姓,他的声望威严足以与一个国家相匹敌。

那些卑鄙小人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联合起来排挤他。

他被人取代以后,国家上下一片混乱,周国军队一起进兵齐国,晋州首先被平定。

齐国灭亡的迹象,就从这里开始了。

颜氏家训【不学无术一生愧辱】

自古以来,那些贤明的君主,还必须勤奋学习,更何况是平凡的人呢?经书史书中关于这类事情的记载数不胜数,我也不能一一举例,姑且举一些近世的主要事例来启发点悟你们。

现在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后,都要接受教育,其中,学得多的已学到了《礼经》、《左传》。

学得少的,也已经把《诗经》、《论语》都学完了。

等他们到了结婚的年龄时,体质性情逐渐成型,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导诱诲。

有志气的人,就能经受磨练,成就事业,而那些没有志向的,从此懈怠起来,就成了平庸的人。

人生在世,应该从事一定的工作:农民算计耕作,商贩谈论买卖,工匠精心制作各种器物,艺人研习各种技艺,武士练习骑马射箭,文人讲解儒家经书。

我常常见到一些士大夫,他们不屑于务农和经商,又缺乏手工艺方面的本事。

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虚度一生。

还有的人凭借祖上流传下来的功业,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不知所措,就好像坠人云雾中一样。

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低着头不说话,只是打呵欠、伸懒腰。

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钻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什么不花几年工夫刻苦学习,而要一生遭受别人的羞辱呢!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8】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名言名句专题。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人有忧疾便呼父母】 人一旦遇到有忧愁疾病,就开始呼喊天地,呼喊父母,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现在的人讲究避讳,处处比古人来得严格。 而江东的士族庶族,悲痛时就叫祢。 祢是已故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的时候都不可以这么叫,那么父亲死后又怎么能随便呼叫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兀帝少学不避病痛】 梁元帝曾经对我说:从前,我在会稽郡的时候,从12岁开始就已经喜欢学习了。 当时我患有疥病,手都没有办法握拳,膝盖几乎不能弯曲。 我关上书房,挂上葛布制成的帐子,避开苍蝇,一人独坐,用瓯瓶装着山阴甜酒,时而喝上几口,以此减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整齐门风提撕子孙】 古代圣贤们通过写书作文章来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小心谨慎、行为端正检点、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等道理,所有这些都已经讲得面面俱到了。 而从魏、晋以来,在各学术流派的代表著作中,这样的道理更是不断重复,内容大同小异,大家都互相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9】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9】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文涉地理必须恰当】 文章中有关地理的内容,必须要准确恰当。 梁简文帝写的《雁门太守行》却说:鹅军攻日遂,燕骑荡康居,大宛归善马,小月送降书。 把匈奴日逐王与康居、大宛、小月氏这些互不相干的事都扯到雁门郡来了。 萧子晖的《陇头水》说,天寒陇水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2】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2】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事兄如父亲情更浓】 有人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兄长,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兄长对待自己远不如对待他的孩子一样好呢?以此来自我反省,就可以看出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沛国有个叫刘琎的人,他的房子与他哥哥刘璩的房子只有一墙之隔。 一次,刘璩呼叫弟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3】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3】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残害女婴天理不容】 姜太公说,养太多的女儿简直就是一种耗费。 陈蕃说: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五个女儿,即便是盗贼也不愿意光顾。 可见,女儿对父母的拖累有多么的深重。 但天生众民,又是先辈传下的骨肉,你能对她怎么样呢?在这世上,不愿意抚养女儿的人数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4】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4】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称呼得当于理为胜】 古代的人都称呼伯父、叔父,而现在的人都只称呼伯或叔。 如果叔伯兄弟或者姊妹的父亲去世后,当着他们的面,称他们的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无法回避的。 如果自己的侄子没有了父亲,你当着他们的面与别人说他们是哥哥的孩子或弟弟的孩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6】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6】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人有学艺触地而安】 梁朝全盛时期,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以至当时的谚语说:上车的时候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提笔能写日常问候的书信就可以做秘书官。 这些贵族子弟都用香料熏衣,修剃脸面,涂脂抹粉;他们外出乘长檐车,走路穿高齿履,坐在织有方